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九年级(上)期末科学试题_第1页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九年级(上)期末科学试题_第2页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九年级(上)期末科学试题_第3页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九年级(上)期末科学试题_第4页
浙江省绍兴市新昌县九年级(上)期末科学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性质量检测卷九年级·科学本卷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和数据:g取10牛/千克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科学实验要规范操作,下列实验你认为操作正确的是()A.测定某溶液的pH B.干燥氧气C.试管中放入锌粒 D.稀释浓硫酸【答案】B【解析】【详解】A、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取一片pH试纸放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以免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氧气反应,但图中装置起洗气功能时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是“长进短出”,图中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错误,图中所示装置错误;C、向试管中装锌粒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锌粒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B。2.为参加长跑项目考试,小明妈妈为他准备以下食物供他选择,你觉得小明选择哪种食物最实用()A.巧克力 B.牛肉干 C.水果 D.奶油蛋糕【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三大功能物质是糖类、脂肪、蛋白质,其中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详解】参加长跑项目运动量大,需要大量的糖类来提供能量。A.巧克力含有大量的糖类,故A正确。B.牛肉干的主要营养物质是蛋白质,故B错误。C.水果的主要营养物质是维生素,故C错误。D.奶油蛋糕的主要营养物质是脂肪,故D错误。故选A。【点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3.发展核能是解决能源危机的主要出路之一、下图是核电站工作流程图,关于流程中各装置的能量转化,正确的是()A.核反应堆:核能转化为机械能 B.蒸汽轮机:机械能转化为内能C.发电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D.应用: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核电站发电过程:核能先转化为内能,故A错误;B.水受热以后温度上升会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会推动蒸汽轮机转动,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故B错误;C.蒸汽轮机又带动发电机转动,最后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故C错误;D.给电池充电,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D正确。故选D。4.2020浙东唐诗之路。天姥山越野挑战赛于12月20日在镜岭镇雅庄村鸣枪开跑。跑步过程中运动员部分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其产物是()A.二氧化碳和水 B.乳酸 C.乳酸和二氧化碳 D.酒精和二氧化碳【答案】B【解析】【分析】无氧呼吸:指细胞生活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成酒精或乳酸等,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没有分子氧参与,其氧化后的不完全氧化产物主要是酒精或乳酸。【详解】根据无氧呼吸的概念可知:人跑步过程中运动员部分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肌细胞生活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不彻底的氧化分解乳酸等物质,因此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其产物主要是乳酸。故选B。【点睛】对于无氧呼吸的过程的理解是解答此题的关键。5.如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玻璃筒内放一小团硝化棉,迅速下压活塞,硝化棉燃烧起来,活塞被向上顶起。关于这个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活塞对棉花做功,使棉花温度升高,达到其着火点B.硝化棉燃烧的过程中,通过做功的方式使筒内空气的内能增加C.活塞被向上顶起相当于内燃机的做功冲程D.缓慢压下活塞也能看到同样的实验现象【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迅速向下压活塞,活塞会压缩空气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棉花的燃点时,棉花就会燃烧,故A错误;B.硝化棉燃烧的过程中,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筒内空气的内能增加,故B错误;C.活塞被向上顶起是因为筒内的空气推动活塞做功,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与内燃机的做功冲程相同,故C正确;D.缓慢压下活塞,由于存在热损失,在慢慢下压的过程中,空气的内能增加的较少,温度升的不高,达不到棉花的燃点,棉花不会燃烧,故D错误。故选C。6.下列有关教材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图中,若燃烧的食物熄灭,可再次点燃继续实验B.乙图中,向左轻推载玻片b,可形成薄而均匀的血膜,并且不会破坏细胞C.丙图中,在研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稀盐酸应在唾液和淀粉溶液充分混合后再滴加D.丁图中,用皮筋扎紧a处,用手指沿ab方向将血液推向b处,血管ab段会鼓起【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A、图甲的实验过程中,若燃烧的食物熄灭,可再次点燃继续实验,否则会导致测定的温度值不准确,故正确;B、图乙血涂片推片时,血液滴应在推片的后面,故错误;C、丙图研究pH对于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应在淀粉溶液中先滴加稀盐酸,调节淀粉溶液呈酸性后,再加唾液,故错误;D、静脉是负责将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四肢静脉中有静脉瓣,丁图中,用皮筋扎紧a处,用手指沿ab方向将血液推向b处,血管ab段会扁平,故错误。故选A。7.以下对科学事实的归纳和总结,你认为正确的是()A.使用动滑轮虽然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一定可以省一半力B.酸与碱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一定显中性C.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则该物体一定具有能量D.不同血型之间的血液会发生凝聚反应,所以输血只能输同型血【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如果动力的绳子不与固定端绳子平行,不考虑绳重轮重及摩擦力,使用动滑轮一定可以省一半力。故A错误;B.酸和碱的物质的量浓度和体积分别相等时,其物质的量相等,混合溶液要根据酸最终电离出氢离子浓度和碱最终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浓度相对大小及生成盐的类型判断溶液酸碱性,如等体积等浓度的醋酸和NaOH混合后溶液呈碱性,如果等体积等浓度的硫酸和NaOH混合,混合溶液呈酸性,故B错误;C.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故C正确;D.输血以输同型血为原则。但在紧急情况下,如果实在没有同型血,O型血可以少量输给任何血型的人,故D错误。故选C。8.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A.相同质量的镁、锌跟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B.向氢氧化钠和硝酸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C.在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逐渐加入氢氧化钡溶液D.向一定温度下的饱和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氧化钙【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等质量的镁与锌分别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镁比锌活泼,镁比锌反应的快,每24份质量的镁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每65份质量的锌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故最终镁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比锌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多,故选项图象错误;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硝酸钡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一开始就可以产生沉淀,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图象错误;C、稀硫酸的pH值小于7,随着中和反应的进行,溶液的pH值不断增大直至pH=7;反应结束后,随着氢氧化钡溶液的加入,溶液的pH不断增大,大于7,故选项图象正确;D、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液中溶剂质量减少,有氢氧化钙析出,则溶液质量减少,故选项图象错误。故选C。9.如表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选项实验操作及现象实验结论A把燃烧的蜡烛放在装有萌发种子的密闭瓶子里,过一段时间后,蜡烛会熄灭种子呼吸作用产生CO2BC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二氧化碳具有酸性C测小灯泡的电功率时,闭合开关,电流表与电压表示数都大于零,但小灯泡不发光电路连接无误D氢氧化钠固体加入稀盐酸中,溶液温度升高酸碱反应放热A.A B.B C.C D.D【答案】C【解析】【详解】A、蜡烛燃烧消耗氧气,如果氧气被消耗尽,蜡烛也会熄灭,故A错;B、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能说二氧化碳具有酸性,故B错;C、测小灯泡的电功率时,闭合开关,电流表与电压表示数都大于零,说明电路连接无误,至于小灯泡不发光,很有可能是灯泡灯丝被烧坏,故C正确;D、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也会放热,所以氢氧化钠固体加入稀盐酸中,溶液温度升高,并不能说明酸碱反应放热,故D错。故选C。10.如图所示,水平地面G点两侧粗糙程度不同,物体一直受到沿水平方向的拉力F。物体经过E点开始计时,每经过相同时间,用虚线框记录物体的位置,物体在EG段做匀速直线运动,则()A.物体在EF段的速度大于GH段的速度B.物体在GK段受到的摩擦力等于C.拉力F在EF段所做的功大于在GH段所做的功D.拉力F在EF段的功率小于在GK段的功率【答案】D【解析】【详解】A.由图和题意可知,物体在EF段和GH段通过的路程相同,但所用时间,由可知,物体在EF段的速度小于GH段的速度,故A错误;B.由图可知,物体在GK段做变速运动,故物体在GK段所受的摩擦力不等于拉力,即不等于5N,故B错误;C.由图可知,,所用的拉力相同即F=5N,由可知,所做的功相同,故C错误;D.由图和题意可知,,所用时间t和拉力F均相同,由可知,拉力F在EF段的功率小于在GK段的功率,故D正确。故选D。11.如图甲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0为定值电阻,R为滑动变阻器。闭合开关s,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从一端移动到另一端的过程中,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与R的关系分别如图乙、丙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源电压为8V B.滑动变阻器R的最大阻值是10ΩC.R0的最小电功率为0.2W D.当滑片P置于中点时,R的电功率为0.9W【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由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R0与滑动变阻器R串联,电压表测R0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A.当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零时,电路为R0的简单电路,此时电压表测R0两端的电压,其示数最大,由图乙可知,电压表的示数最大为6V,则电源的电压U=6V,故A错误;B.当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小,电压表的示数最小,由图乙可知电压表的最小示数U0=2V,由图丙可知电路中的最小电流I小=0.2A,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所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UR=UU0=6V2V=4V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20Ω故B错误;C.当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时,电路中的电流最小,R0的功率最小,则R0的最小功率P0小=U0I小=2V×0.2A=0.4W故C错误;D.定值电阻的阻值R0==10Ω因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所以,当滑片P置于中点时,电路中的电流I==0.3AR的电功率PR=I2×=(0.3A)2×=0.9W故D正确。故选D。12.兴趣小组按如图流程进行实验(每步均充分反应)。反应结束后,将烧杯内物质进行过滤,向滤渣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实验可判断出铁、铜、锌的活动性顺序B.两支试管混合后,固体总质量一定增加C.滤渣中一定有,一定没有和D.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和【答案】D【解析】【分析】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是锌>铁>铜,在进行实验时,铁不能与氯化锌反应,铁能与氯化铜反应生成了氯化亚铁和铜,反应结束后,将烧杯内物质进行过滤,向滤渣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说明了铁没有剩余,据此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详解】由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是:锌>铁>铜,在进行实验时,铁不能与氯化锌反应,能与氯化铜反应生成了氯化亚铁和铜,反应结束后,将烧杯内物质进行过滤,向滤渣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明显现象,说明了铁没有剩余。所以:

A、根据铁不能与氯化锌反应,能与氯化铜反应,可以判断出铁、铜、锌的活动性顺序,故A说法正确;

B、由于每56份质量的铁能置换出64份质量的铜,所以两支试管混合后,固体总质量一定增加,故B说法正确;

C、由上述分析可知,滤渣中一定有Cu,一定没有Fe和Zn,故C说法正确。

D、由上述分析可知,滤液中的溶质一定有FeCl2、ZnCl2,可能含有CuCl2,说法不正确。

故选:D。13.下列各物质含少量杂质,除去杂质应选用的试剂或操作方法正确的是()序号物质杂质除杂应选用的试剂或操作方法①NaCl固体Na2CO3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后蒸发②FeSO4溶液CuSO4加入过量铁粉,并过滤③CO2CO通过盛NaOH溶液的洗气瓶,再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④NaNO3固体CaCO3溶解、过滤、蒸发结晶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B【解析】【详解】①碳酸钠能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再蒸发结晶,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②过量铁粉能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③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方法错误;④硝酸钠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故选B。14.根据科学家的预测,太阳未来的演变过程()A.太阳一红巨星一白矮星一暗矮星 B.太阳一超红巨星一超新星一黑洞C.太阳一红巨星一超新星一中子星 D.太阳一红巨星一白矮星一黑洞【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太阳的最终演化过程为:恒星→红巨星→白矮星→暗矮星。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15.图示曲线表示人体血液中某些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若b为肺泡外的毛细血管,表示二氧化碳变化的是曲线②B.若b为肾小球处的毛细血管网,曲线②可表示蛋白质和血细胞的变化C.若b是头部的毛细血管,表示氧气变化的是曲线②D.若b是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曲线①可表示营养物质的变化【答案】B【解析】【分析】(1)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血液在流经的器官不同,血液从该器官流出后,血液的成分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2)图中,a动脉、b毛细血管、c静脉,①含量增加、②含量减少。【详解】A.当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进行了物质交换: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和氧进入组织细胞,而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进入血液,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所以若b是组织处的毛细血管,表示氧气变化的是曲线②,正确。B.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即从出球小动脉流出的血液和从入球小动脉流入的血液相比较,蛋白质和血细胞的总量没有变而水等物质的含量减少,因此蛋白质和血细胞的含量会增高。所以若b为肾小球处的毛细血管网,曲线①为蛋白质和血细胞,而不是曲线②,错误。C.当血液流经头部时,血液中的氧气进入到头部细胞中,所以氧气含量减少,表示氧气变化的是曲线②,正确。D.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血液流经小肠后,小肠绒毛吸收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导致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增多,因此若b是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曲线①可表示营养物质的变化,正确。故选B。【点睛】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血液流经各种器官时成分的变化以及正确识图。二、填空题(本题共8小题,每空2分,共40分)16.归纳总结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下面是某同学对有关知识的总结,请你填写空格:(1)逻辑关系:物质类属间存在着如下关系,其中酸和碱属于___________关系。(2)转化关系:下图表示几种化合物能通过一步反应转化为含锌化合物R。图中物质R属于___________(选填“氧化物”、“酸”、“碱”或“盐”);其中转化②涉及的反应属于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中的___________。【答案】①.并列②.盐③.置换反应【解析】【分析】【详解】(1)酸是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碱是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氢氧根构成的化合物,酸和碱是不同类别的物质,属于并列关系;(2)图2表示几种化合物能通过一步反应转化为含锌化合物R,图中物质R是硫酸锌,硫酸锌是由金属阳离子与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图中①中,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是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单质和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17.如图为一块马铃薯甲虫成灾区域先后使用两种杀虫剂的实验结果曲线图,请据图回答:(1)从图中可以看到,使用某种杀虫剂消灭害虫,杀虫剂的杀虫效果是___________。(2)某种杀虫剂使用之前,害虫对这种杀虫剂的抗药性存在着___________,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是因为杀虫剂对害虫长期___________的结果。【答案】①.前三年效果好,后来随年限延长效果越来越差②.变异③.自然选择【解析】【分析】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到,使用某种杀虫剂消灭害虫,开始使用的一至三年效果较好,后来随着年限延长,杀虫剂效果越来越差。(2)用达尔文的自然学说来解释以上的现象: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而这种特性一般是可以遗传的,其方向是不定向的,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是因为杀虫剂对害虫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点睛】关键理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抗药性害虫产生的原因。18.我国是杨梅原产地,“荸荠种”乌杨梅更是享誉国内外。(1)乌杨梅汁多、味甜、核小的优良性状是由DNA上的___________决定的;(2)杨梅的营养方式为___________(选填“自养”或“异养”)。【答案】①.基因②.自养【解析】【分析】基因是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一个DNA上有多个基因,生物的某个具体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详解】(1)基因是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一个DNA上有多个基因,生物的某个具体性状是由DNA上的基因控制的,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乌梅汁多、味甜、核小的优良性状是由DNA上的基因决定的。(2)杨梅属于植物,能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其营养方式属于自养。【点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19.如图为尿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其中①②③④⑤代表不同的结构,表格为取自图中不同结构液体的成分含量(单位:g/100ml),请分析回答:液体水蛋白质葡萄糖尿素尿酸无机盐甲97微量0.10.030.0040.9乙95001.80.051.1丙927.50.10.030.0040.9(1)肾单位是由图中的___________构成的(填序号)。(2)分析表中成分的含量变化,你认为液体甲取自于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3)液体乙和液体甲比较尿素的含量明显增加,这是由___________作用导致的。【答案】①.②④⑤②.⑤肾小囊③.肾小管的重吸收【解析】【分析】(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肾小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两个连续的过程。

(3)图中①是入球小动脉,③是出球小动脉,②是肾小球,④是肾小管,⑤是肾小囊。甲为原尿,乙为尿液,丙为血浆。【详解】(1)肾单位是由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组成,图中②是肾小球,④是肾小管,⑤是肾小囊。(2)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甲为原尿,分析表中成分的含量变化,取自于图中的[⑤]肾小囊。(3)甲为原尿,乙为尿液,所以液体乙和液体甲比较尿素的含量明显增加,这是由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导致的。【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尿液的形成过程以及肾单位的结构。20.人类已进入智能化时代。小明家安装了空调智能控制系统,空调自动开启条件是:家中有人且室温等于或高于26℃。S1和S2是控制空调开启两个智能开关,当家中有人时S1闭合,家中没有人时S1断开;当室温等于或高于26℃时S2闭合,室温低于26℃时S2断开,则控制空调开启的电路图是___________(选填“甲“或”乙”)。已知小明家某天室内温度变化情况如图丙所示,当天8h18h家中没有人,空调的额定电压是220V,额定功率是1kW,则这台空调当天消耗的电能是___________kW·h。【答案】①.甲②.3【解析】【分析】【详解】[1]由题意知道,当家中有人S1闭合,且室温等于或高于26℃时S2闭合,空调才会开启,即两个开关都闭合时空调开启,只要有一个开关断开空调都不会自动开启,则两开关应串联在电路中,故图甲符合要求。[2]根据题意知道,当天8h18h家中没有人,结合当天室内温度变化情况,可得当天空调工作时间t=21h18h=3h由知道,,这台空调当天消耗的电能W=Pt=1kW×3h=3kW•h21.如图是用完全相同的加热装置给甲、乙两种质量相等的不同晶体同时均匀加热,两种晶体熔化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单位质量的两种晶体熔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相比较,Q甲___________Q乙;AB是晶体甲熔化图像上的两个点,该晶体在A点时的内能___________B点时的内能。(均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答案】①.小于②.小于【解析】【分析】【详解】[1]单位质量的两种晶体,则甲、乙质量相等,因为甲晶体与乙晶体的熔点不相同,甲的熔点要高于乙的熔点,但甲晶体在熔化过程所用时间比乙熔化过程所用时间短,由于所用的加热装置是完全相同的,所以Q甲<Q乙[2]晶体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内能增加,所以甲晶体在A点时的内能小于B点时的内能。22.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①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加足量的水溶解,烧杯内有固体残留并得到无色溶液甲;②取少量无色溶液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③继续向①的烧杯中滴加稀硝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稀硝酸质量的变化如图所示。(1)仅通过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有___________;(2)无色溶液甲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___________(填字母)。A.碳酸钠B.硫酸钠C.硝酸钡D.氢氧化钠(3)通过③所得的溶液中除了过量的稀硝酸外,还有哪些溶质?___________。【答案】①.硝酸钡②.ABD③.硝酸钡、硝酸钠【解析】【分析】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变红色。【详解】(1)①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加足量的水溶解,烧杯内有固体残留并得到无色溶液甲,说明了上述物质间发生反应生成了沉淀,由于碳酸钠、硫酸钠都能与硝酸钡反应生成沉淀,由此可知,一定存在硝酸钡。故仅通过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有硝酸钡;(2)②取少量无色溶液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说明溶液甲一定不含碳酸钠和氢氧化钠;③继续向①的烧杯中滴加稀硝酸并不断搅拌,沉淀部分溶解,沉淀应为碳酸钡和硫酸钡的混合物,若甲溶液中含有硫酸钠,加入稀硝酸,碳酸钡沉淀会转化为硫酸钡沉淀,固体质量会增大,根据图示可知,甲溶液中一定没有硫酸钠,所以无色溶液甲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碳酸钠、硫酸钠、氢氧化钠;(3)硝酸和碳酸钡反应生成硝酸钡、二氧化碳和水,硝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水,所以③所得的溶液中除了过量的稀硝酸外,还有硝酸钡、硝酸钠。23.在建筑工地上,小明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用35N的拉力使重为400N的物体A沿着水平地面匀速运动。A在运动时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其所受重力的0.2倍,不计绳重及滑轮组的摩擦,则动滑轮所受重力___________N;若增加物体A的重力,仍使物体A匀速运动,则该装置的机械效率将___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答案】①.25②.增大【解析】【分析】【详解】[1]因为物体A在运动时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其所受重力的0.2倍,所以物体受到的摩擦力f=0.2G=0.2×400N=80N因物体A匀速运动,绳子对物体的拉力和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滑轮组对物体的拉力F拉=f=80N由图知n=3,不计绳重与摩擦,动滑轮受到的重力G动=nFF拉=3×35N80N=25N[2]使用此滑轮组水平拉动物体时,克服物体与地面间摩擦力做的功为有用功;若增加物体A的重力,仍使物体A匀速运动,因物体对地面的压力增大,则摩擦力增大,克服物体与地面间摩擦力做的有用功增大,在额外功不变的情况下,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增大,则机械效率将增大。三、实验探究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3分,共45分)24.在探究小灯泡的电功率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小组同学猜想:小灯泡的电功率可能与电压、电流有关,于是他们设计了如下所示的三个电路图:(1)你认为图___________电路可以研究小灯泡的电功率与电流的关系,理由是___________;(2)小组同学经过分析讨论,选择正确的电路进行实验,得出了小灯泡的电功率与电压关系的正确实验结论。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答案】①.丙②.丙是并联电路,能控制灯泡两端的电压相同③.电压表示数大的灯泡比电压表示数小的灯泡亮【解析】【分析】【详解】(1)[1][2]根据控制变量法,研究小灯泡的电功率与电流的关系要控制电流相等,图丙电路可以“研究小灯泡的电功率与电流的关系”,理由是并联电路中能控制电压相等。(2)[3]图乙中两灯串联,根据P=UI,因电流相等,故灯的电压越大,灯的实际功率越大,灯越亮;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现象是电压表示数大的灯泡比示数小的灯泡亮。25.酶催化效率受温度、酸碱度和激活剂等因素的影响。资料显示:凡是能提高酶活性的物质都称为激活剂,凡是降低酶的活性甚至使酶完全丧失活性的物质都称为抑制剂。为探究NaCl和CuSO4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某同学进行了实验,步骤和结果见表。请回答:试管编号实验步骤12341%NaCl溶液(mL)11%CuSO4溶液(mL)11%Na2SO4溶液(mL)1蒸馏水(mL)1pH6.8缓冲液(mL)11111%淀粉溶液(mL)1111唾液淀粉酶溶液(mL)1111各试管放入37℃恒温水浴保温适宜时间取出试管,加入1%碘溶液0.1mL观察结果浅棕色深蓝色浅蓝色浅蓝色(1)实验中加入缓冲液的作用在于维持反应液中___________的稳定,排除其对实验的干扰。(2)分析实验结果可知:对唾液淀粉酶活性无影响的离子有Na+和SO42,其中能提高唾液淀粉酶的活性的离子是___________。(3)该实验中设置3号试管的目的是___________。(4)若想同时探究NO3﹣对唾液淀粉酶活性有无影响,应该另外在5号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和pH6.8缓冲液1mL、唾液淀粉酶溶液1mL,并在取出试管后滴加1%碘溶液0.1mL,观察结果。【答案】①.pH②.Cl③.排除Na+、SO42对酶活性的影响④.NaNO3【解析】【详解】(1)实验的自变量是加入的1%NaCl溶液、1%CuSO4、1%Na2SO4溶液和蒸馏水,所以为保证无关变量适宜且相同,实验中加入缓冲液的作用是维持pH的稳定;(2)比较实验结果,1号无色说明该试管淀粉已经完全分解,2号深蓝色说明该试管淀粉没被分解,3、4号浅蓝色说明该试管淀粉部分被分解;再比较各试管加的试剂,可知4号是对照,3号试管加的试剂对酶的活性没影响,对酶活性有影响的离子是Cu2+、Cl﹣,对唾液淀粉酶活性无影响的离子有Na+和SO42﹣,其中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的离子是Cu2+,对酶活性有促进作用的离子是Cl﹣;(3)3号试管加入的是1%Na2SO4溶液,其目的是排除1号试管中钠离子和2号试管中硫酸根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4)若想同时探究NO3﹣对唾液淀粉酶活性有无影响,应该另外在5号试管中加入NaNO3和pH6.8缓冲液1mL、唾液淀粉酶溶液1mL,并在取出试管后滴加1%碘溶液0.1mL,观察结果是浅棕色。26.草酸镍晶体(NiC2O4·2H2O)难溶于水,可用于制镍催化剂。某兴趣小组用废镍催化剂(主要成分含有Ni,还含有少量的Al2O3、Fe)制备草酸镍晶体的部分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1)“粉碎”的目的是___________。(2)“一系列操作”主要是为了除去溶液中铁元素对应的离子___________(填写离子符号)等。(3)保持其他条件相同,在不同温度下对废镍催化剂进行“酸浸”,镍浸出率(硫酸镍的产率)随时间变化如图2,从工业生产和能源利用率的角度分析,“酸浸”的最适宜温度与时间分别为___________(填字母)。A.30℃、30minB.70℃、120minC.90°C、120minD.90°C、150min(4)“沉镍”过程如何证明Ni2+已沉淀完全___________。【答案】①.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②.Fe2+③.B④.继续滴加(NH4)2C2O4溶液,不再产生沉淀【解析】【分析】【详解】(1)废镍催化剂粉碎能够增大废镍催化剂的表面积,从而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故填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2)废镍催化剂中的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一系列操作后的溶液中不含亚铁离子,所以一系列操作主要是为了除去溶液中铁元素对应的离子——亚铁离子,其符号为Fe2+,故填Fe2+。(3)由图可知,当温度为70℃时,镍浸出率能够接近90%,且酸浸时间到120min后镍浸出率不再提高,所以酸浸的最适宜温度与时间分别为70℃、120min,故填B。(4)由图可知,(NH4)2C2O4溶液与NiSO4反应生成草酸镍晶体,则证明Ni2+已沉淀完全的方法是继续滴加(NH4)2C2O4溶液,如不再产生沉淀,表明Ni2+已沉淀完全,故填继续滴加(NH4)2C2O4溶液,不再产生沉淀。27.在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让质量不同的铁球从斜面同一高度静止释放,撞击同一木块,将木块撞出一段距离,如图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来判断铁球对木块做功的多少,从而判断出铁球具有的动能大小,采用的科学思想方法是___________。(2)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铁球动能大小与___________的关系。为维护交通安全,对某段道路进行限速规定(如图乙)①对机动车限定最大行驶速度;②对不同车型限定不同的最大行驶速度。其中第___________个规定利用了此实验结论。(3)有同学将图甲装置改成图丙,用质量不同的铁球将同一弹簧压缩相同程度后静止释放,撞击同一木块,对木块撞出的距离进行比较。该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答案】①.转换法②.质量③.②④.不可行,相同的弹性势能转化出相同的动能,最终木块移动的距离相等【解析】【分析】【详解】(1)[1]实验中,是通过观察木块移动的距离的大小,来说明铁球对木块做功的多少,从而判断出铁球具有的动能的大小,这是转换法的运用。(2)[2]不同质量的小球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撞击同一木块,木块移动的距离不同,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铁球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②[3]为维护交通安全,对某段道路进行限速规定,对机动车限定最大行驶速度,对不同车型限定不同的最大行驶速度,其中第②个规定利用了此实验结论。(3)[4]探究质量对动能的影响时,必须控制速度相同,如果换用丙图,那么控制的是铁球的动能相同,最终木块移动的距离相等,无法达到探究目的。四、解答题(本题共7小题,第28、29小题各6分,第30小题8分,第31、33小题各7分,第32小题9分,第34小题12分,共55分)28.下图为人体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等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的A、B、C、D表示人体的几大系统,①、②、③、④、⑤、⑥、⑦表示人体的某些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A系统内,完成①过程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___。(2)外界的氧气通过过程②进入B系统,这是通过___________实现的。(3)某同学患有严重的低血糖症,通过上肢静脉注射的葡萄糖随血液运输至腿部肌肉细胞,被肌肉细胞利用后产生的物质最终通过过程⑦排出体外,在整个过程中,血液至少经过心脏___________次【答案】①.小肠②.呼吸运动③.3【解析】【分析】观图可知:图示中,A、B、C、D分别表示人体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①、②⑦、③、④、⑤、⑥分别表示吸收、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排遗、排尿、排汗等人体的生理过程。【详解】(1)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叫做吸收,图示中过程①为吸收;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咽、食道基本上没有吸收能力,胃只能吸收少量的水和酒精,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无机盐、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都是由小肠吸收的,大肠只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一部分维生素,因此完成①过程的主要器官是小肠。(2)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呼吸运动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3)上臂静脉注射的葡萄糖随血液运输至小腿肌肉细胞,被小腿肌肉细胞利用后产生的物质再随血液排出体外,在整个过程是:上腔静脉→心脏→肺动脉→肺→肺静脉→心脏→体动脉→小腿动脉→体静脉→心脏→肺动脉→肺→体外。所以整个过程中血液经过3次心脏。【点睛】此题通过人体消化、呼吸、循环及排泄等生理活动的示意图,考查了营养物质的吸收、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尿的形成以及排泄的途径等知识。29.气温骤降,用电取暖器取暖,接通电源后发热体发热,就可以帮你驱走寒冷。根据上面的描述请回答下列问题:(1)电取暖器是利用___________原理工作的。(2)为什么导线温度不高,而只有发热体温度高___________?【答案】①.电流的热效应②.见解析【解析】【分析】【详解】(1)[1]电取暖器工作过程中将电能转化为内能,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2)[2]电取暖器在使用时,电取暖器和导线串联I取暖器=I导线通电时间t相同,根据Q=I2RtR取暖器>R导线可知,电流产生的热量Q取暖器>Q导线所以会出现导线温度不高,而只有发热体温度高的现象。30.智能滚筒洗衣机已进入平常百姓家,其简化等效电路如图所示,此时处于空挡位置。闭合开关S,旋钮绕P转动,实现挡位转换,旋至1挡时R1、R2同时工作,洗衣机处于加热状态;旋至2挡时R2和电动机同时工作,洗衣机处于保温洗涤状态。R1和R2均为电热丝,其阻值不受温度影响,R1=22欧,主要参数如下表。××牌智能滚筒洗衣机额定电压220伏加热功率2400瓦设定温度范围30~90℃电动机功率240瓦防电墙电阻1×106欧(1)向洗衣机内注入10千克的水,在额定电压下连续加热10分钟,此过程消耗电能多少焦耳?(2)R2的阻值是多少?(3)洗衣机处于保温洗涤状态时,干路电流是多少?(4)洗衣机中的防电墙电阻的作用是保证人的安全。异常漏电情况下,电流依次经防电墙和人体流入大地,若人体的最大电阻为1×105欧,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伏,通过计算判断防电墙能否保证人的安全。【答案】(1)1.44×106J;(2)242Ω;(3)2A;(4)防电墙技术能保证人的安全,见解析【解析】【分析】【详解】解:(1)此过程消耗电能W=Pt=2400W×10×60s=1.44×106J(2)由电路图可知,当旋钮旋至1档时,电热丝R1与R2并联,洗衣机处于加热状态,由表格数据可知,加热功率P=2400W,电热丝R1的加热功率P1==2200W因总功率等于各电阻消耗功率之和,所以电热丝R2的加热功率P2=PP1=2400W2200W=200W则电热丝R2的阻值R2==242Ω(3)由题知,当旋钮旋至2档时,R2和电动机同时工作,洗衣机处于保温洗涤状态;与加热状态相比,R2两端的电压不变,其功率仍然为200W,则电热丝R2和电动机的总功率P总=P2+P电动=200W+240W=440W保温洗涤的干路电流I==2A(4)根据串联电路电阻特点可知,电路总电阻R=R0+R人=1×106Ω+1×105Ω=1.1×106Ω串联电路中的电流=2×104A由欧姆定律得,此时人体的电压U人=I0R人=2×104A×1×105Ω=20V因为U人小于36V,所以防电墙技术能保证人的安全。答:(1)此过程中的加热效率是50%;(2)R2阻值是242Ω;(3)洗衣机处于保温洗涤状态时,干路电流是2A;(3)防电墙技术能保证人的安全。31.一根质量分布不均匀,长度为1.2米、重为9N的金属棒AB置于水平地面上,用弹簧测力计始终竖直方向拉棒的B端使其缓慢匀速拉起离开地面,如图甲所示。(1)在此过程中,弹簧测力计对棒所做的功W与B端离开地面的高度h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其中最合理的是___________。(2)在B端拉起的过程中,当h1=1m时,测力计的示数F1为3N;由此推断:金属棒的重心到A的距离d=___________;拉B端使金属棒缓慢匀速拉起,当h2=2m时,求这个过程中拉力做了多少功___________?【答案】①.B②.0.72m③.7.6J【解析】【分析】【详解】(1)[1]金属棒没离开地面时,金属棒是在拉力作用下绕着A端被缓慢速提起,此时金属棒是杠杆,支点为A,动力为测力计对金属棒的拉力,阻力为金属棒的重力,其中棒长L,设金属棒的重心离A端距离为d,如图,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得F1L1=GL2,且由数学知识可得所以这一过程中测力计对金属棒的拉力F1不变,且F1<G。金属棒没离开地面时,测力计对棒所做的功W=F1h因F1不变,所以W和h成正比关系。当金属棒AB离开地面后,因竖直匀速提起金属棒,所以由二力平衡条件可知拉力F1=G=5N测力计对棒所做的功W=h且此过程中不变,故W和h也成正比关系,但>F1,所以提升相同高度时拉力做功更多,即图线更陡。综上,所以B图最能表现弹簧测力计对棒所做的功W与B端离开地面的高度h的关系,故应该选B。(2)[2]当h1=1m时,金属棒AB还没离开地面,假设金属棒与地面的夹角为,如图,根据杠杄平衡条件,有F1cos=Gcos即3N1.2m=5Nd解得d=0.72m即金属棒的重心到A端的距离d为0.72m。[3]当h2=2m时,金属棒AB已经离开地面,未离开地面时,弹簧测力计示数F1为3N且不变,弹簧测力计对棒做的功为W未=F1L=3N1.2m=3.6J金属棒离开地面上升的高度为h2=2m1.2m=0.8m离开地面后,弹簧测力计对棒所做的功为克服棒重力做的功W后=Gh2=5N0.8m=4J故当h2=2m时,拉力F1做的功为W2=W未+W后=3.6J+4J=7.6J32.某兴趣小组收集到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废液5.11g,他们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的稀硫酸来处理废液。在向废液中加入稀硫酸过程中,测得所得溶液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1)在处理废液过程中,___________(填字母)点对应的溶液pH=7。(2)若向BC段(不包括B、C)对应的溶液,滴加硝酸钡溶液,则产生的沉淀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3)求出生成CO2的质量___________。(4)求出B点的坐标(x0,y0)___________。【答案】①.C②.BaCO3、BaSO4③.0.11g④.设与碳酸钠反应的硫酸溶液的质量为xx=1.25g则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稀硫酸的质量为5g1.25g=3.75g,对应得到溶液的质量为5.11g+3.75g=8.86g,所以B点的为(3.75,8.86)。【解析】【分析】向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废液中滴加硫酸,硫酸先和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待氢氧化钠消耗完后,硫酸再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详解】(1)根据图示和题干提供的信息可知C点的溶液中溶质是硫酸钠,溶液呈中性,pH=7;(2)BC段(不包括B、C)对应的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钠和碳酸钠,滴加硝酸钡溶液,分别生成硫酸钡和碳酸钡,都不溶于水,所以产生的沉淀是:BaSO4和BaCO3;(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为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