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29:九下古诗词+文言文对比阅读精练
一、(2024•河南新乡•模拟预测)阅读下面几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范仲淹生平及作品集录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
家。
(一)
【勤勉求学】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辞母求学。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
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箧②粥不充,日戾③始食。遂大通六经④之旨,慨
然有志于天下。
(选自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有删改)
【治堰泰州】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今东台西溪)盐仓监。
通州、楚州沿海,旧有捍海堰,东距大海,北接盐城。始自唐黜陟使⑤李承实所建,遮护民田,屏蔽
盐灶,其功甚大。历时既久,颓圮⑥不存。范仲淹为泰州西溪盐官日,风潮泛溢,济没⑦田产,毁坏亭灶,
有请于朝。调四万余夫修筑,三旬毕工。遂使海濒⑧沮浊⑨泻卤之地化为良田民得奠居⑩至今赖之。
(选自《宋史・卷九十七・志第五十》有删改)
(三)
【任职苏州】景祐元年(1034年),为治理水患,范仲淹常亲临苏常江边察看水情。《江上渔者》作于
此间。
江上往来人,但爱婚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四)
【戍边西北】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在此期间作《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五)
【贬谪邓州】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因支持"庆历新政",被贬河南邓州。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六)
【病逝徐州】皇祐四年(1052年),范仲淹在徐州病逝。
【注】①适:这里指改嫁。②馔粥:稠粥。③日戾:太阳偏西。④六经:这里指儒家经典。⑤黜陟使:
唐朝官职名。⑥颓圮:圮山。倒塌。⑦沈没:yan,淹没。⑧海濒:海滨。⑨沮海:juru,低湿之地。
⑩奠居:定居,安居。
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三处
遂使海濒沮测泻卤之地化为良田民得奠居至今赖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3.材料(五)中画线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有什么言外之意?
4.探究上述材料中范仲淹的思想情怀,并简析这种思想情怀是否因其人生经历而有所改变。请你写出探究
结果,并简析过程。
【答案】1.遂使海濒沮珈泻卤之地/化为良田/民得奠居/至今赖之。2.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的思想感情,或者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3.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愿意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
胸襟和远大抱负。同时表达了作者曲高和寡的孤独之感。4.材料体现出范仲淹天下国家情怀。这种情
怀是范仲淹毕生的价值追求,不因其人生经历而改变。范仲淹年少时,家境不顺,但刻苦求学并慨然有志
于天下。在泰州任职时,修堤捍海,护佑百姓;在苏州任职时,对江中的渔者心生同情。在戍守西北之时,
渴望燕然勒功,杀敌报国,满怀忧国之情。被贬邓州之时,追慕古仁人思想,彰显其"先忧后乐"的政治追求。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意:于是使海滨低湿之地,变成了良田,人民得以安居,到现在还有赖于它。
句子结构:"遂使海濒沮沏泻卤之地”的意思是因此(于是)使得海边的低湿盐碱地变成了良田。"化为良田"
描述了范仲淹率众修筑海堰后的变化。"民得奠居”描述了良田变化后的结果。"至今赖之〃进一步强调了良田
形成的长远影响。
故断句为:遂使海濒沮珈泻卤之地/化为良田/民得奠居/至今赖之。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要
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要结合上下文补充省略的成分。本题重点词有:
予:第一人称代词,我。尝:曾经。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异:不同于,为:这里指心理活动。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微斯人,吾谁与归"大意为: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首先这句话出现在结尾部分,根据材料(五)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
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可知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即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的敬仰和追求。他发出这样
的感慨,是希望世间能有更多这样具有高尚品质的人。但是"吾谁与归"又透露出范仲淹的孤独和无奈。他深
知自己有着高尚的道德追求,但现实中却难以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他渴望与这样的人为伍,共同为天下苍
生谋福利。
4.本题考查对材料理解与概括。
根据材料(一)“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可知,范仲淹年少时即有忧国忧民之志,这种天下国家
的情怀在其早年已经初步形成。
根据材料(二)"范仲淹为泰州西溪盐官日,风潮泛溢,沸没田产,毁坏亭灶,有请于朝。调四万余夫修筑,
三旬毕工"可知,范仲淹在任职泰州时,勇于承担责任,修筑海堤,保护民田,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行动是
其天下国家情怀的具体体现。
根据材料(三)“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可知,范仲淹对江上渔者的艰辛生活心生同情,这表现出他对百
姓的关爱,也是其天下国家情怀的一部分。
根据材料(四)"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可知,范
仲淹在戍守西北时,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这种强烈的忧国之情是其天下国家情怀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的表现。
根据材料(五)"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可知,范仲淹在被贬邓州时,仍坚守着"先忧后乐”的政治追求,这是其天下国家情怀在困境中的坚守和
升华。
因此,范仲淹的思想情怀主要表现为天下国家情怀,这种情怀贯穿于其一生,不因其人生经历而改变。在
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他都以天下为己任,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即使在被贬邓州、
身处困境时,他仍然坚守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追求。这种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
是其天下国家情怀的最好诠释。
【点睛】参考译文
(一)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动
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以来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发
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终于博通《六经》
的要领,慷慨有抱负于天下。
(二)通州、楚州沿海,旧时有捍海堰,东边抵御海水的侵袭,北边连接盐城。(捍海堰)开始由唐朝黜陟
使李承实支持修建,遮掩保护百姓的田地,保障盐民的锅灶,它的功劳是非常巨大的。历时过久,已经倒
塌不存在了。范仲淹担任秦州西溪盐官的时候,海潮泛滥,淹没田产,毁坏亭灶,于是向朝廷请求。调集
了四万民夫修筑,四十五天完工。于是使海滨低湿之地变成了良田,人民得以安居,到现在还有赖于它。
(三)江岸边行人来来往往,只是喜爱味道鲜美的皓鱼。你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四)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
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
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
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
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五)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者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
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
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
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
道呢?
二、(2024・江苏盐城•三模)为纪念“范公堤”修筑1000周年(1024-2024),小妍同学收集整理了范仲淹的资料,
对其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协助小妍完成相关任务。
范仲淹生平及作品集录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甲】
【勤勉求学】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辞母求学。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
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康②粥不充,日戾③始食。遂大通六经④之旨,慨
然有志于天下。
(选自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有删改)
【乙】
【治堰泰州】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今东台西溪)盐仓监。
通州、楚州沿海,旧有捍海堰,东距大海,北接盐城。始自唐黜陟使⑤李承实所建,遮护民田,屏蔽
盐灶,其功甚大。历时既久,颓圮⑥不存。范仲淹为泰州西溪盐官日,风潮泛溢澹没⑦田产毁坏亭灶有请于
朝。调四万余夫修筑,三旬毕工。遂使海濒®沮海⑨泻卤之地化为良田民得奠居⑩至今赖之。
(选自《宋史・卷九十七•志第五十》有删改)
【丙】
【任职苏州】景祐元年(1034年),为治理水患,范仲淹常亲临苏常江边察看水情。《江上渔者》即作
于此间。
江上往来人,但爱鲸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丁】
【戍边西北】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此
期间作《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戊】
【贬谪邓州】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因支持"庆历新政",被贬河南邓州。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注】①适:这里指改嫁。②馔粥:稠粥。③日戾:太阳偏西。④六经:这里指儒家经典。⑤黜陟使:
唐朝官职名。⑥颓圮:圮pi。倒塌。⑦海没:淋y3n,淹没。⑧海濒:海滨。⑨沮珈:jurii,低湿之地。
⑩奠居:定居,安居。
【任务一:疏通文意】
5.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去之南都入学舍(2)日戾阳食
(3)或异二者之为(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三处)
风潮泛溢沸没田产毁坏亭灶有请于朝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任务二:品读诗词】
8.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材料(丙)中“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的画面。
9.材料(丁)中描绘了“塞下秋景",请结合诗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其特点的。
【任务三:探究情怀】
10.根据上述材料探究范仲淹的政治情怀,并简析这种情怀是否因其人生经历的改变而有所改变。
【答案】5.离开才指心理活动因为6.风潮泛溢/常没田产/毁坏亭灶/有请于朝。
7.(1)有时晚上读书读到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
(2)在朝中做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8.你看那一叶扁舟,
在风波里颠簸挣扎,忽而涌上浪尖,忽而又跌入浪谷,浮沉于浩渺烟波中。9."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
通过拟人的手法,写出秋雁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进而突出这里寒风奇异,满目荒凉。作者通过对千
嶂、孤城、长烟、落日以及边声、号角声等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了一幅既壮阔又充满肃杀之气
的战地风光画面,突出边塞景致之异。10.材料体现出范仲淹天下国家情怀。这种情怀是范仲淹毕生
的价值追求,不因其人生经历而改变。范仲淹年少时,家境不顺,但刻苦求学并慨然有志于天下。在泰州
任职时,修堤捍海,护佑百姓;在苏州任职时,对江涛中的渔者心生同情。在戍守西北之时,渴望燕然勒
功,杀敌报国,满怀忧国之情。被贬邓州之时,追慕古仁人思想,彰显其"先忧后乐”的政治追求。
【解析】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
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去:离开。
(2)句意为: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始:才。
(3)句意为:或者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为:指心理活动。
(4)句意为: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因为。
6.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
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
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海潮泛滥,淹没田产,毁坏亭灶,于是向朝廷请求。
“风潮泛溢”是一个独立的主谓结构,描述了自然灾害的情况,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泠没田产"和"毁
坏亭灶”是两个并列的动宾结构,分别描述了风潮造成的两种后果,因此它们可以各自独立成句。"有请于朝"
是一个动宾结构,表示因此向朝廷提出请求,这是一个独立的事件,所以应该单独成句。
正确划分为:风潮泛溢/泊没田产/毁坏亭灶/有请于朝。
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
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或:有时。昏怠:疲惫困倦。辄:就。沃:洗。
(2)句重点词语:居庙堂之高:意为在朝中做官。庙堂:指朝廷。处江湖之远:处在偏远的江湖间,意思
是不在朝廷上做官。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意境画面描绘。
丙文中的“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句诗,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江上渔者捕鱼的景象。扁舟在
风波中颠簸起伏,有时被巨浪推向浪尖,仿佛要飞入云端;有时又猛然跌落波谷,几乎要被波涛吞噬。这
种在风浪中挣扎求生的景象,不仅展现了渔者捕鱼的艰辛,也让人对大自然的威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
时,这幅画面也充满了诗意和美感。扁舟在浩渺的烟波中出没,与风浪搏斗,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这
种美感不仅来自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更来自诗人对渔者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同情,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
美。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根据丁文中“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句子可知,
作者通过拟人和环境描写的手法,表现了塞下秋景的荒凉和肃杀之气。首句"衡阳雁去无留意"运用拟人,写
出秋雁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进而反衬出这里寒风呼啸,满目荒凉。接下来作者通过对千嶂、孤城、
长烟、落日以及边声、号角声等所见所闻诸现象进行连缀,描绘出一幅既壮阔又悲凉的战地风光画面,进
一步突出了边塞秋景的特异。同时,这些景象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们的艰苦生活。
1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把握。
根据甲文中“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可知,范仲淹年少时即有忧国忧民之志,这种天下国家的情
怀在其早年已经初步形成。根据材料乙文中“范仲淹为泰州西溪盐官日,风潮泛溢,沸没田产,毁坏亭灶,
有请于朝。调四万余夫修筑,三旬毕工"可知,范仲淹在任职泰州时,勇于承担责任,修筑海堤,保护民田,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行动是其天下国家情怀的具体体现。
根据丙文中“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可知,范仲淹对江上渔者的艰辛生活心生同情,这表现出他对百姓的
关爱,也是其天下国家情怀的一部分。根据丁文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可知,范仲淹在戍守西北时,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这种强烈的忧国之情是
其天下国家情怀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表现。
根据戊文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可知,范仲淹在被贬邓州时,仍坚守着"先忧后乐”的政治追求,这是其天下国家情怀在困境中的坚守和升华。
因此,范仲淹的思想情怀主要表现为天下国家情怀,这种情怀贯穿于其一生,不因其人生经历而改变。在
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他都以天下为己任,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即使在被贬邓州、
身处困境时,他仍然坚守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追求。这种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
是其天下国家情怀的最好诠释。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辞别母亲外出求学。
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感动哭着辞
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刻苦学习,五年以来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发昏疲倦,
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稀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过午才开始吃饭。终于博通《六经》的要领,
慷慨有抱负于天下。
乙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今东台西溪)盐仓的盐税督察。
通州、楚州沿海,旧时有捍海堰,东边抵御海水的侵袭,北边连接盐城。(捍海堰)开始由唐朝黜陟使李承
实支持修建,遮掩保护百姓的田地,保障盐民的锅灶,它的功劳是非常巨大的。历时过久,已经倒塌不存
在了。范仲淹担任秦州西溪盐官的时候,海潮泛滥,淹没田产,毁坏亭灶,于是向朝廷请求。调集了四万
民夫修筑,四十五天完工。于是使海滨低湿之地变成了良田,人民得以安居,到现在还有赖于它。
丙
景祐元年(1034年),为了治理水患,范仲淹经常亲自来到苏常江边察看水情。诗歌《江上渔者》就创作与这
一时期。
江岸边行人来来往往,只是喜爱味道鲜美的妒鱼。你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
丁
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在这一时期创作了《渔家傲•秋
思》。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
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
青烟升腾,孤零零的一座城城门紧闭。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
立,还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
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戊
庆历六年(1046年),范仲淹因为支持“庆历新政(一场由范仲淹、富弼等主导的以整顿吏治为核心,意在限
制冗官,提高官员办事效率,及发展农业,增加赋税,藉以达到节省国家开支,缓解国家财政危机的改革
行动)",被贬到河南邓州。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者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
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
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
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三、(2024•内蒙古呼和浩特•一模)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夫!予学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里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
操,呼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年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
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仲淹内刚外和,性
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死之日,
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丙】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主要经历:
(一)公元1033—1035年,因力挺年较的宋仁宗而得罪权贵,被贬出京。又因在苏州任上治水有功,
被调回京。不久因痛斥权相,又被放逐。
(二)公元1040年,西夏连年侵宋,范仲淹被启用承担西北边疆防卫重任。《渔家傲•秋思》作于此
时。
(三)庆历三年(1043),边事稍宁,范仲淹被召回京。实施新政,政治局面焕然一新。
(四)庆历五年(1045),遭反对派攻击被外放,任所百姓皆安居乐业。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予善求古仁人之心(2)微斯人
(3)雕长(4)去之应天府
12.【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B.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C.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D.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泛爱乐善。
14.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亚建的一项是()
A.范仲淹从小有远大抱负,学习刻苦,进士及第后也不忘本,对待母亲恭敬孝顺。
B.范仲淹虽经历宦海沉浮,但他始终忠于皇帝,心系国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C.《渔家傲•秋思》中"衡阳雁去无留意”反映边塞秋天的寒冷和萧瑟,暗含伤感。
D."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深霜重,将士们仍在营中奏乐,体现了苦中作乐的豪情。
15.请结合以上几则材料,请简要分析范仲淹的“忧乐观"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11.(1)曾经(2)没有(3)已经,在......之后(4)至I],往12.B13.(1)不因外物的好
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2)妻子儿女的衣服和食物,仅仅能自给,(范仲淹)却喜好施舍给予,广施
爱心,乐于行善。14.D15.示例:范仲淹的“忧乐观",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是一种先忧后乐的忧患意识,也是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还是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启示:我们也要像
他一样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鞠躬尽瘁。(意思答
对即可)
【解析】1L本题考查词语释义。
(1)句意: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尝,曾经。
(2)句意:没有这样的人。微:没有。
(3)句意:长大以后。既,已经,在......之后。
(4)句意: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之,至!J,往。
12.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以至于用稀粥糜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认为这艰苦。
重点字词:至:以至于。以:用。继:接续。堪:能忍受,承受。
句子结构:"至以糜粥继之"表明(范仲淹)甚至只好用稀粥来充饥;"人不能堪”是说别人不堪其苦;"仲淹
不苦也"说明范仲淹却不觉得苦。
根据以上分析,可推知: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故选Bo
1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1)重点字词:以,因为。注意互文手法,前后句互为补充。
(2)重点字词:妻子,妻子和孩子。仅,只。自充,自给。而,去限泛爱,博爱。
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D.有误,"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深霜重之时传来的悲凉哀怨的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
故选D„
15.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概括和探究。
根据【甲】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知,范仲淹在京为官,则忧心民生疾苦;在地
方做官,则忧心君王国家。根据【丙】文"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可知,他戍守边关,则忧心边
患未平。根据【甲】文"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范仲淹在朝廷风清气正、百姓生活和乐之后,自己才会快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集中表现了范仲淹的先忧后乐的忧乐观。他"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
天下人乐之后才乐”。这说明他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担忧,执政为民,以人民
的喜乐为自己的最高追求,并为此鞠躬尽瘁。启示:我们应该以范仲淹为榜样,学习他的忧乐观,始终关
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关心国计民生,努力学习,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点睛】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者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
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
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
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
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范仲淹,字希文,唐朝宰相范履冰的后代。范仲淹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仲淹跟
从他的姓,名字叫说。他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伤感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
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用稀
粥糜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不认为这艰苦。考取进士,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接他的母亲回家
奉养。..…范仲淹内心刚毅外表谦和,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
客(宾客到来)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然而(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广
施爱心,乐于行善。死的时候,天下各地听说的人,都替他叹息。
【丙】眼看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风光自然大不相同。头顶的大雁又飞回南方衡阳去了,一点
也没有停留意思。此情此景,不禁又勾起戍边人思乡的情绪。黄昏时分,军中号角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
而起。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
人。可是,眼下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军营
里早已结满寒霜。夜深了,我还不能安睡,为操持军计,我的须发都变白了。戍边人思念亲人,也久久难
以成眠,多少次梦里流下眼泪。
四、(2024•安徽黄山•二模)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丙】
通、泰、海州皆滨海,旧日潮水皆至城下,田土斥卤,不可稼稽。文正公监西溪盐仓,建白于朝,请
筑捍海堤于三州之境,长数百里,以卫民田。朝廷从之,以公为兴化令,掌斯役,发通、泰、楚、海四州
民夫治之。既成,民享其利,兴化之民往往以范为姓。
(选自司马光《水纪闻•卷十》,有删改)
16.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尝:(2)不以物喜以:
(3)雕成既:(3)朝廷丛之从:
17.有同学认为"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用得非常妙,请简要赏析妙在何处。
18.请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请筑捍海堤于三州之境,长数百里,以卫民田。
19.甲、乙、丙三个语段分别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家国情怀?
【答案】16.曾经因为已经听从17."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与中原地区的不同,
从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为下文勾勒西北边境肃杀凄凉的秋景做铺垫。18.(1)处在高高的庙
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被贬),则替君主担忧。(2)请求在三州境内修筑捍
海堤,长达几百里,来保护百姓的农田。19.甲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范仲淹
的政治抱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了范仲淹豁达的情怀。乙词通过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战士的艰苦生
活,表现了作者渴望建功报国和思乡不能回的矛盾心情。丙文中范仲淹巡检西溪盐仓时,看到潮水毁坏农
田,农民不能种庄稼,便向朝廷建议,请求修建捍海堤。获准后,他带领四州民夫修成几百里长的捍海堤,
使百姓尽享海堤之利,这体现了范仲淹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和以利民为宗旨的政治抱负。
【解析】16.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意思。
(1)句意: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尝:曾经;
(2)句意:(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和自己得而喜。以:因为;
(3)句意:已经完成。既:已经;
(4)句意:朝廷批准了他的建议。从:听从。
17.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干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可知,"风景异”统领上阕
内容,后面的""雁去无留意、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描绘出大雁南飞,军中号角声起,夕阳残照,
衬着一座早早闭门的孤城的景象,这些都是"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风景。从而可看出一幅充满肃杀之气
的塞下秋景图,与中原地区的不同。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8.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我们在的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
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居:处于。庙堂之高:朝廷做官。忧:担忧。民:百姓。江湖之远:不在朝廷做官。君:君王。
(2)请:请求。于:在。数:几。以:用来。卫:保卫。民田:农民的田地。
19.本题考查主旨。
【甲】文中,范仲淹借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抒发了自己豁达的胸襟与崇高的政治抱负。他写道:"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表达了自己超脱物质、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则彰显了他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
【乙】诗下阕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的大意是: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
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不能早作归计。"浊酒一杯"隐含了将士们不灭思乡之情;"归无计"是说长期成
边而破敌无功,还不能作回家的打算。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爱国激情,乡思之情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
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丙】文"文正公监西溪盐仓,建白于朝,请筑捍海堤于三州之境,长数百里,以卫民田""既成,民享其利,
兴化之民往往以范为姓”可知,范仲淹在任通州太守时,提出筑堤的建议,得到朝廷批准并派发通泰海三州
民夫修建,使百姓安居乐业。由以上分析可得出范仲淹作为封建官吏,关注国家、关注百姓,一心为民的
高风亮节o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是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
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宫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
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乙】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在重
重叠叠的山峰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
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无论
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丙】
通州、泰州、海州都靠近海边,以前上潮时,潮水都要来到城下,田地变成了盐碱地,不能种植庄稼,
范文公来巡检西溪盐仓时,便上书朝廷,建议在三州境大建设长达几百里的捍海堤,来保护老百姓的田地。
朝廷批准了他的建议,任命范文公作兴化县令,掌管修堤事宜,带领通州、楚州、泰州、海州四州民夫修
建捍海堤。建成后百姓尽享海堤之利,兴化县的很多百姓把范作为自己的姓。
五、(2024•河南驻马店•模拟预测)小豫想领略古诗文中荡漾的英雄之气,搜集了下面几则材料。请你参与
并完成相关任务。
【一】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
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莺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
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
【二】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入。”对目:“小惠未褊,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之狱,虽不能
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三】
①孙子谓田忌日:“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
趋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趋利者军半至。使齐军人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
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
之。
②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到,目:“遂成
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资治通鉴•马陵之战》)
【四】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0.请你帮小语选出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还于旧都/所恶有甚于死者B.投以骨/必以分人
C.由事则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不足为外人道也D.忠之属也/登轼而望之
21.请你帮小文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庶竭鸳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2.请你帮小豫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23.学习探究后,小组提炼出英雄之气的三个内涵,请结合材料,补全空缺内容
内涵例证
曹刿不顾反对,主动请见。
忠
诸葛亮①_________
续表
曹刿从战指挥,善抓战机。
智
孙膑②_________
诸葛亮③_______
勇
苏轼④__________
24.小雨对文本四不太理解,请帮他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描绘冬猎盛况,上片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下片向朝廷请战,豪情壮
志跃然纸上。
B.词中运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含蓄委婉地表示: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
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C.写作此词时,作者年近不惑,而词中却自称"老夫",显然有时不我待、功业未就的迟暮消极之感。
D.季羡林说:"苏轼是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最全面的伟大天才。"苏轼的才能是多方面的,在词的创
作上,他摆脱了婉约派的传统,创豪放词派,与辛弃疾并称。
25.小豫探究文本四发现,这首词的下片尽显词人的豪迈英雄气。请你结合词的下片内容,写一写作者是
如何表现"豪"字的呢?
【答案】20.B21.我希望能竭尽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势力,复兴汉朝王室,返回到旧都。22.马
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2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或者知
己知彼,运筹帷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挽弓劲射,杀敌报国24.C25.角度一:外貌描
写或者反问句,"鬓微霜,又何妨?”描绘了一个壮心未已的英雄形象。
角度二:用典,"持节云中,何日"化用"遣冯唐"的典故,抒发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的豪情壮
志。
角度三:运用多种修辞。比喻,将拉满的弓比作满月,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生动形象地展示
力量,表明决心。
角度四:运用"射天狼”的典故,生动的表达词人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2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介词,到\介词,表比较;
B.介词,把\介词,把;
C.动词,做、介词,对、向;
D.助词,的\代词,指齐军;
故选Co
21.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
庶:希望。竭:竭尽。弩钝:比喻才能平庸,这是诸葛亮自谦的话。弩,劣马,走不快的马,指才能低劣。
钝,刀刃不锋利,指头脑不灵活,做事迟钝。攘除:排除,铲除。奸凶:奸邪凶恶之人,此指曹魏政权。
还:回。于:至I」。旧都:指东汉都城洛阳或西汉都城长安。
22.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马陵的道路狭窄,旁边有很多可以伏兵的险要地形,可以埋伏。
分析句意可知,"而"表并列,其前应断开。"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是"可伏兵”的原因。
故断句为: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2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①根据文本一中的“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可知,诸葛亮
自接爱任命以来,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他把"兴复汉室,还于旧者B”当作自己
尽忠后主,回报先主的职责与本分。故可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概括他的忠。
②根据文本三中的“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
马陵"可知,孙膑对敌军的心理和动向非常清楚。根据"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可知,他用减灶之法让敌军轻敌。根据"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庞涓自知智穷兵败”可知,他巧用地形
击败了敌军。由此可知,他“智”的表现是知己知彼,运筹帷幄。
③根据文本一中的“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可知,诸葛亮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这体现了
他的勇。
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为: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
西夏军队。此句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非凡,词人保家卫国的豪迈之情融入其
中,表达了词人壮志满怀的赤子之心。故体现苏轼勇的内容是"挽弓劲射,杀敌报国"。
24.本题考查诗词赏析。
C.苏轼以"老夫"自嘲,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的反差,形象地透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这种情绪既有怀才
不遇、年华老去的慨叹,更有豪气干云般的爽朗和自许。本项"显然有时不我待、功业未就的迟暮消极之感"
有误;
故选Co
25.本题考查诗词赏析。
"鬓微霜,又何妨”是对作者的外貌描写,也是一个反问句。作者认为自己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
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但这又何妨?东坡为人本来就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两句是说,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
罪名(一样信任我)呢?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抗击匈奴有功,但因报功不实,获罪削职。后来文帝听了
冯唐的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仍叫他当云中太守。这是东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边任,到边疆抗
敌,表现了作者为国建功的豪情壮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拉满的弓比作满月,词人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
概非凡。
"西北望,射天狼”用典,天狼: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词中以之隐喻侵犯北宋边境
的辽国与西夏。词人保家卫国的豪迈之情融入典故之中,表达了词人壮志满怀的赤子之心。
【点睛】参考译文:
一: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
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
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
陛下的职责本分。
-: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
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
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
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
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
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三:孙武对田忌说:"那三晋的军队,一向凶悍勇敢而轻视齐国,齐国被称为胆小。善于指挥战争的人会根
据他们的势头而加以引导。兵法上说:行军百里去追求胜利的,上将可能会跌倒;行军五十里去追求胜利
的,军队可能只会到达一半。让齐军进入魏国境内,第一天设置十万人做饭的灶,第二天设置五万人做饭
的灶,第三天设置三万人做饭的灶。"庞涓行军三天,非常高兴,说:"我一直知道齐军胆小,进入我国境内
三天,逃散的士兵已经超过一半了。"于是抛弃了步兵,只带着轻装的精锐部队日夜兼程追击齐军。
孙武估计庞涓的军队当晚会到达马陵。马陵的道路狭窄,旁边有很多可以伏兵的险要地形,可以埋伏。庞
涓知道自己智谋已经穷尽,兵败不可避免,于是自杀,说:"我成就了这个少年的名声!"齐国因此乘胜追击,
彻底击败了魏国军队,俘虏了魏太子申并返回。孙膑因此名声大噪,闻名天下,他的兵法世代相传。
六、(2024•江苏南京•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练习。
【甲】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
周亚夫军细柳(节选)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毂弓弩,
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目:“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日:“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
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
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
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丙】
文帝遣冯唐
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日:“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时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日:“陛下虽
得廉颇、李牧,弗能用也。"上怒,起入禁中。良久,召唐日:"公奈何众辱①我,独无间处②乎?"对日:"仝
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五日一椎牛④,飨宾客军吏舍人,是以匈奴远避。虏曾一人
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臣愚,以为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且尚坐®上功首虏差六级。陛下下之吏,
削其爵,罚作之。由此言之。"文帝说,是日,令冯唐持节赦魏尚,复以为云中守。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注】①众辱:当众侮辱。②间处:私底下。③飨(xiang):用酒食款待。④椎牛:杀牛。⑤坐:定罪。
2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上自牙军
(2)用无何
(3)岁能用也______
(4)文帝说
27.请用"/"给【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2处)
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
2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2)今臣窃闻魏尚为云中守,其军市租尽以飨士卒。
29.下列对以上文章内容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甲词是苏轼任密州太守期间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狂"字贯穿全篇,统摄全词,写出了词人的豪
情壮志。
B.甲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为报倾城随太守”说明苏轼受到百姓的爱戴,"亲射虎,看孙郎"
描绘出百姓与苏轼共同射虎的盛况。
C."不拜"与"将以下骑送迎"对比,表现周亚夫刚正不阿、恪尽职守的性格。
D.文帝责怪冯唐,并不是怪他对自己大不敬,只是怪他说话不分场合。
30.结合乙文和丙文谈谈你对汉文帝形象的认识。
【答案】26.慰问经过不同"悦",高兴、喜悦27.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
甚众28.(1)(1)将军周亚夫手执兵器行礼说:"穿戴着盔甲的将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用行军礼的
方式拜见您。”(2)现在我私下听说魏尚做云中郡的郡守,他军市的租税全用来犒飨(款待)士卒。29.B
30.乙文中汉文帝在细柳营中受到“非礼",他不但没有发龙威,反而“称善者久之",足见汉文帝是个具有雄
才大略,胸怀宽广,爱才、识才、任才的君主。丙文中,故事开头的"怒"体现文帝真性情,文帝责怪冯唐,
并不是怪他对自己大不敬,只是怪他说话不分场合。结尾接受了冯唐的建议,这些都表现了汉文帝从谏如
流、深明大义、有容人之量的品格。
【解析】2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劳,慰问;
(2)句意:过了不久。居,经过。
(3)句意:也不懂得任用啊。弗,不。
(4)句意:文帝很高兴。说,同"悦",高兴、喜悦。
27.本题考查断句。
先疏通文意,再根据句子成分断句。"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的意思是:匈奴曾经入侵一次,魏尚
率领军队出击,杀死很多敌军。其中"虏曾一入"作状语,其后当停顿。"尚率车骑击之"是由主语"尚"和谓语
"率车骑击"以及宾语"之"(匈奴敌军)所组成的主谓宾完整句式,故"之"后当停顿;
故正确的断句为:虏曾一入/尚率车骑击之/所杀甚众。
2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
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持,拿着;揖,行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03月山东今日莱阳报社公开招聘新闻记者1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03月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第一批公开招聘应届毕业生15人(北京)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贵州省考试院2025年4月高三年级适应性考试地理试题及答案
- 柔印直接制版机项目安全评估报告
-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汉语速录》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温州商学院《医药文献检索》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第二外语(日、德)(2)》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沙洲职业工学院《幼儿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专修健美操(2)》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现场急救知识与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诺如病毒课件教学课件
- 钢结构廊架工程施工方案
- 战略合作管理制度
- 高考数学一轮复习:导数中的隐零点问题 高阶拓展 专项练习(学生版+解析)
- 2023年北京市初三二模数学试题汇编:新定义(第28题)
- 大学班干部的培训课件
-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快乐读书吧整本书阅读课《西游记》课件
- 项目二 物流基本功能活动管理
- 融资借款合同协议书范本(2024版)
- 2024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英语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
- 铝型材质检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