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新题速递之神经调节
选择题(共18小题)
1.临床上检测血肌酎(血液中肌酎)是常用了解肾功能的主要方法之一,其正常值有一定的参考范围(57〜
lllnmol/L)o血肌酎除来自人体肌肉组织代谢,还来自肉类食物;血肌酎几乎全部经肾小球滤过进入原
尿,并且不被肾小管重吸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肌肉代谢产生的肌酎大多通过组织液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血浆
B.参考范围值说明内环境成分不是恒定不变的,且存在着个体差异
C.剧烈运动或者肾小球滤过能力下降,可能导致血肌酎的含量偏高
D.血肌酎含量偏低患者需增加营养补充,多摄入鸡、鱼等肉类食物
2.人们长期在拉萨工作,重返吉林居住后,常常会觉得“懒洋洋”。人也会晕乎乎的,想睡觉,就像喝醉
了酒一样。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之为"醉氧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氧气和运输氧的血红蛋白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B.“醉氧”现象的出现,说明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
C.“醉氧”后,患者出现下肢浮肿的症状是血浆渗透压升高造成的
D.“醉氧”后,若患者出现严重腹泻,需要及时补充大量的清水以保证人体对水分的需求
3.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
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D.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
4.水肿可发生于局部,如肺水肿、脑水肿、下肢水肿等,是血液内过多的液体通过血管壁渗入到组织液
中。下列哪项不属于引起局部水肿的原因()
A.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B.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血浆渗透压升高
C.过敏反应中释放的组胺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
D.营养不良引起组织液渗透压比血浆渗透压高
5.人体中的血红蛋白(Hb)型要有R型和T型,其中R型与氧结合的亲和力是T型的500倍,血液pH
升高、温度下降等因素都可使Hb由T型转化为R型。已知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一氧亲和力呈
正相关,如图表示氧分压与血红蛋白氧饱和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m
尚
阿
LD螂-
随
首
府
%、
A.血液流经组织后,CO2含量下降,有利于氧合血红蛋白结合02
B.血红蛋白的构型由R型变为T型时,实线b向虚线a方向偏移
C.机体运动后或炎症等能使组织温度增高,实线b向虚线a方向偏移
D.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实线向虚线a方向偏移
6.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如图所示,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不同的体液。下列叙述
A.肌细胞线粒体产生的CO2扩散到血浆中至少要穿过5层生物膜
B.人体的内环境主要是由①②③组成的,④属于细胞内液
C.④中含有尿酸、胆固醇、血红蛋白、葡萄糖等物质
D.③的渗透压大小只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7.胰导管细胞是胰腺中的外分泌细胞,其分泌HC0]的同时也分泌H+,以维持细胞内pH的稳定,胃中分
泌H+的细胞具有相似的机制。狗胰导管细胞的分泌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关调节机制如图。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A.从胰腺流出的静脉血pH值较高,从胃流出的静脉血pH值较低
B.图中脑作为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迷走神经中的传入神经纤维属于交感神经
C.剪断迷走神经,脚步声不能引起胰液分泌,盐酸刺激小肠仍可促进胰液分泌
D.胃酸增加时,机体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使胰导管细胞中的HCO]分泌量减少
8.人体自主神经系统对消化系统部分器官的支配情况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效应细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胞神经递质受体类型作用神经递质受体类型作用
胃平滑NA02舒张AChM收缩
小肠平NAai舒张AChM收缩
滑肌
括约肌NAai收缩AChM舒张
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入神经
B.同种神经递质发挥的调节效应都是相同的
C.效应细胞相同,自主神经调节的效应可能相同
D.受体类型不同,自主神经调节的效应可能不同
9.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常表现出肌肉震颤等过度兴奋症状。PD患者大
脑与脊髓调节关系如图甲图所示,PD患者服用治疗药物A后脊髓调节的效果如图乙图所示。下列相关
叙述错误的是()
灰质A
A.PD患者出现震颤等症状可能与乙酰胆碱相对过多有关
B.L2神经元释放的多巴胺对脊髓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C.提高脊髓运动神经元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有助于缓解PD症状
D.药物A通过降低乙酰胆碱含量、提高多巴胺含量来缓解PD症状
10.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血钾偏低时,相同条件下神经细胞将更难兴奋
B.在动作电位峰值时再追加刺激,可测得更大的动作电位值
C.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后,将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也发生兴奋
D.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控制不受大脑皮层调节
11.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液中的K+浓度急剧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导致膝跳反射难以发生
B.手指被植株上尖锐的刺扎了一下后,因感觉疼痛而迅速把手缩了回来
C.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范围大小与躯体相应部位的大小呈正相关
D.有些人由于外伤出现像婴儿样尿床的情况,这说明患者大脑皮层已损伤
12.镇痛类药物根据作用原理分为两类,一类是作用于突触前膜上的相关受体,使C物质释放减少,从而
减弱或阻滞痛觉信号的传递:另一类主要是作用于Na+通道蛋白,抑制神经冲动的产生从而减缓疼痛反
应。如图是这两类药物作用的示意图,A、B为具体药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药物A起作用时,Na+会内流导致膜内电位变为正电位
B.药物B起作用时,不影响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
C.物质C传递痛觉信号时不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D.物质A、B、C的作用均不具有持久性,需定期输入或机体持续产生
13.中国科研团队开展了脑机接口的医学临床实验。一名四肢瘫痪患者接受了无线微创脑机接口实验,如
图为实验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微电极J微电脑
植入微伏活动将神经信号转M
极阵列1(产生神经信号为计*机命令
控制电动假肢
.泉水瓶喝水
A.微电极采集到的脑部神经信号主要是S区神经信号
B.脑机接口中的“脑”就是指实验示意图中的微电脑
C.微电脑类似神经中枢将收集的信号转化成化学信号
D.该技术实现的生物学基础是“意念”会产生电信号
14.舌头味蕾和鼻黏膜上分布着一些神经末梢,它们都能接受化学物质的刺激产生信号,并在大脑皮层相
同位置一起产生一个组合效应,从而形成相应的味觉和嗅觉(如图所示)。现普遍认为,一些肺炎患者
的嗅觉障碍主要与肺炎病毒破坏嗅觉上皮细胞和损害嗅觉中枢功能有关。结合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噢觉信号嗅觉和味觉中枢
味觉和嗅觉形成相关的结构示意图
A.糖分子与舌头味蕾中相应受体结合最终产生甜觉属于非条件反射
B.当人的鼻腔通道堵塞时,其嗅觉敏感性通常会降低
C.神经冲动沿噢神经向上传导时会引起兴奋区域的Na+内流
D.肺炎病毒损害嗅觉中枢功能的同时也会引发味觉障碍
15.胃肠道又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原因是胃肠道中存在着一套由大量神经元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内
在神经系统。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自主神经对胃肠道的内在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但是在切除
自主神经后,内在神经系统依然可以独立调节胃肠道的运动、分泌等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以引起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加强,进而提高消化吸收速率
B.神经冲动沿神经元的轴突传递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由内在神经系统独立调节肠道运动的过程不能称为反射
D.自主神经属于传入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的支配
16.一系列间隔很短的单个强刺激会使肌肉发生的各单收缩融合起来,甚至变成一次更大的收缩。每次动
作电位之后肌肉出现一次完整的收缩和舒张过程称为单收缩。若肌肉收缩波的波峰仍可分辨,称为不完
全强直收缩;若各收缩波完全融合,不能分辨,表示肌肉维持稳定的收缩状态,称为完全强直收缩。产
生完全强直收缩所需要的最低刺激频率,称为临界融合频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一^一H一WW一mww一刺激记号电位
ABCD
A、B,C、D分别是刺激频率为10次/s、20次/s、22.5次/s、33.5次/s时的肌肉收缩状态。
图中动作电位始终是相互分离的。
A.肌肉兴奋和肌肉收缩是不同步的
B.临界融合频率在22.5-33.5次/s之间
C.不同刺激频率下,动作电位的叠加导致肌肉收缩波融合
D.肌肉的收缩,可受到神经递质释放量的影响
17.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通过信息分子构成一
个复杂的网络。生物学上将细胞外与膜受体结合的信号分子称为第一信使,由其转换而来的细胞内信号
则称为第二信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细胞
的
内
应
效
A.细胞进行胞吞过程中,可能需要胞外的信号分子与细胞膜受体结合
B.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特异受体结合,会导致Na+内流和K+外流
C.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属于第一信使,源自突触小泡释放的为第二信使
D.不同个体的不同种类细胞表面的膜受体不同,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18.河豚是一种美味的食材,但其体内含有的河豚毒素是一种剧毒的非蛋白类神经毒素,为研究该毒素对
神经纤维的影响,科研人员将分离得到的神经纤维分为A、B两组,分别使用生理盐水、加入河豚毒素
的生理盐水处理,微电极处理后检测膜两侧电位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U
N
R
'
m
v
A.该实验中B组为实验组,用加入河豚毒素的生理盐水处理
B.由图推测,河豚毒素可能特异性的抑制钠离子通道,影响动作电位的产生
C.河豚毒素可能对钾离子通道无直接影响,静息电位无明显变化
D.河豚因烹饪不当会引发中毒,可能会引发患者持续肌肉痉挛
二.解答题(共2小题)
19.阿尔茨海默病(AD,老年痴呆症)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和认知功能障碍,
晚期出现严重痴呆。淀粉样蛋白(A0,一种错误折叠的蛋白)级联学说是目前较为公认发病机制之
一,该学说认为AD主要是A0大量聚集破坏神经细胞所致。人脑组织有大量乙酰胆碱(Ach,一种兴
奋性神经递质),但乙酰胆碱的含量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下降,正常老人比青年下降30%,而老年痴呆
患者下降更为严重,可达70%〜80%,研究发现人体内Ach含量增多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改善显著相
关。回答下列问题:
(1)认知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出失语、失认或失行等病理特征,这说明AP的聚集损伤了中
的细胞。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体内Ap的聚集使突触小体中线粒体损伤,引起乙酰胆碱的
减少,从而导致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逆速率减慢。
(2)研究发现A0沉积可能与细胞自噬异常有关,细胞自噬具有的意义是。
(3)为探究大豆异黄酮(SIF,大豆的提取物,与雌激素结构相似,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对阿尔茨
海默病大鼠乙酰胆碱代谢的影响。某科研小组给予AD模型组大鼠不同剂量的SIF后,观察海马组织内
反映乙酰胆碱代谢的三种物质一一乙酰胆碱、胆碱乙酰转移酶(合成Ach的酶)、胆碱酯酶(降解Ach
的酶)的含量变化,得到以下结果:
组别乙酰胆碱胆碱乙酰转移酶胆碱酯酶
对照组(向海马组织34.8626.3362.04
注射生理盐水)
AD模型组11.937.1216.99
AD模型组+SIF低剂21.6111.4940.22
量组(3mg/kg)
AD模型组+SIF高剂29.1418.3643.34
量组(9mg/kg)
①AD模型组大鼠的获取方法是o
②结合表格中的数据,推测大豆异黄酮可能对阿尔茨海默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原因
是O
(4)老年人保持适度的智力活动,如下棋、读书等能预防或减缓AD,试从A0的角度,分析可能的机
理是(写出一条即可)。
20.病毒感染引起的局部组织炎症会引起疼痛。机体疼痛与前列腺素E(简称PGE)密切相关,部分机理
如图1。疼痛时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髓质参与的应激反应如图2。请分析回答:
注:NE:去甲肾上腺素IL-ip:炎症细胞因子+:促进
P-EP:p内啡肽ICAM-1:细胞粘附因子-:抑制
图3
(1)人体感染病毒后,通过炎症反应产生的致痛物质可刺激痛觉感受器引起兴奋,当兴奋传至
处,人会产生痛觉。布洛芬是常用镇痛药,据图1分析,布洛芬镇痛机理可能
是。布洛芬有一定的药物依赖性,我国科学家颜宁团队发现大麻二酚能够抑
制Na,的跨膜内流,从而缓解疼痛。该发现为研发非依赖性镇痛药提供了新思路,该思路体现了细胞膜
的功能是»
(2)据图2知,疼痛时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d会增加,使机体代谢增强,心跳加快,该反射的效应
器是;激素d还能作用于肝细胞膜上的糖蛋白,使血糖升高,其机理
是o激素c的分泌是通过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轴来进行的,且当血液
中的激素c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激素c的分泌减少而
不至于浓度过高,由此说明激素c的分泌过程存在两种调节方式。
(3)已知交感神经参与的调节对疼痛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相关调节机制如图3。我国医书典籍《黄
帝内经》记载了针灸治疗疼痛的方案,临床上可用电针来模仿针灸。
为探究电针缓解疼痛作用机制,结合图3和所给材料:正常大鼠和肌肉组织炎症模型大鼠若干,生理盐
水,抗B-EP抗体溶液,6-OHDA(可破坏交感神经),进行设计实验。通过设计对照组“正常大鼠+
不做处理+生理盐水”和“模型大鼠+不做处理+生理盐水”两组,实验组三
组,然后检测NE和0-EP的含量进行比较分析可知:电针可通过激活交感神经,募集含0-EP的免
疫细胞迁移到炎症部位释放P-EP来发挥神经免疫镇痛效应。
2025年高考生物复习新题速递之神经调节(2024年9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8小题)
1.临床上检测血肌酎(血液中肌酎)是常用了解肾功能的主要方法之一,其正常值有一定的参考范围(57〜
lllnmol/L)o血肌酊除来自人体肌肉组织代谢,还来自肉类食物;血肌酎几乎全部经肾小球滤过进入原
尿,并且不被肾小管重吸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肌肉代谢产生的肌酎大多通过组织液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入血浆
B.参考范围值说明内环境成分不是恒定不变的,且存在着个体差异
C.剧烈运动或者肾小球滤过能力下降,可能导致血肌肝的含量偏高
D.血肌酊含量偏低患者需增加营养补充,多摄入鸡、鱼等肉类食物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专题】正推法;内环境与稳态.
【答案】A
【分析】肌酎是肌肉中含氮物质分解代谢的产物,主要由肌肉产生,经肾排出,是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
要指标。
【解答】解:A、肌肉代谢产生的肌酎大多通过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渗入血浆,A错误;
B、血肌酎的含量是一个参考范围,说明内环境成分不是恒定不变的,且存在着个体差异,B正确;
C、血肌酊除来自人体肌肉组织代谢,还来自肉类食物,血肌酎几乎全部经肾小球滤过进入原尿,并且
不被肾小管重吸收,剧烈运动或者肾小球滤过能力下降,导致血肌酎不能被排出,可能导致血肌酎的含
量偏高,C正确;
D、血肌酎还来自肉类食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则血肌酎含量偏低患者需增加营养补充,多摄入鸡、鱼等
肉类食物,D正确。
故选:Ao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组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
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人们长期在拉萨工作,重返吉林居住后,常常会觉得“懒洋洋”。人也会晕乎乎的,想睡觉,就像喝醉
了酒一样。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之为“醉氧症”,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氧气和运输氧的血红蛋白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B.“醉氧”现象的出现,说明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
C.“醉氧”后,患者出现下肢浮肿的症状是血浆渗透压升高造成的
D.“醉氧”后,若患者出现严重腹泻,需要及时补充大量的清水以保证人体对水分的需求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专题】正推法;内环境与稳态.
【答案】B
【分析】1、内环境稳态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
生变动,不是处于固定不变的静止状态,而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2、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解答】解:A、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不是组成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醉氧”现象的出现,是外界的氧浓度变化太大,超过了人体自我调节的能力,说明人体适应环境
的能力是有限的,B正确;
C、醉氧”后,患者出现下肢浮肿的症状,属于组织水肿,是组织液渗透压升高造成的,C错误;
D、无机盐参与内环境渗透压的维持,患者发生严重腹泻后,补充水分的同时要补充无机盐,以维持渗
透压,D错误。
故选:Bo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及其稳态等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渗透压和酸碱平衡,难度不大。
3.某同学以清水、缓冲液和血浆分别为实验材料进行“探究血浆是否具有维持pH稳定的功能”的实验,
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加入HC1量
A.图中的结果表明缓冲液组维持pH稳定的能力强于血浆组
B.所得结果不合理的是清水组
C.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限的
D.起对照作用的是清水组和缓冲液组
【考点】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
【专题】坐标曲线图;内环境与稳态.
【答案】A
【分析】1、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
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
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
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3、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稳态的调节机制是靠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
4、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做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的变量称做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
变量称为无关变量。实验设计时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要注意无关变量应该相同且适宜。
5、生物实验中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是对自然状态的实验对象施加或减除了某一自变量的组,对
照组是对自然状态的实验对象未施加或减除了某一自变量的组。
【解答】解:A、通过对照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维持pH值相对稳定的功能,
且血浆的这种能力比较强,A错误;
B、清水组实验结果是pH呈上升趋势,可能滴加的是NaOH溶液,而不是HC1溶液,B正确;
C、加入HC1量过多后,血浆组的pH也会下降,因此该实验结果说明血浆组缓冲物质的缓冲能力是有
限的,C正确;
D、根据实验探究目的可知,血浆组为实验组,清水组和缓冲液组为对照组,D正确。
故选:Ao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相关知识,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和特性,明确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
制是解题的关键。
4.水肿可发生于局部,如肺水肿、脑水肿、下肢水肿等,是血液内过多的液体通过血管壁渗入到组织液
中。下列哪项不属于引起局部水肿的原因()
A.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B.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血浆渗透压升高
C.过敏反应中释放的组胺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
D.营养不良引起组织液渗透压比血浆渗透压高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专题】正推法;内环境与稳态.
【答案】B
【分析】组织液主要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形成,大部分物质能够被重新吸收回血浆。淋
巴液是由一部分组织液经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的,最终汇入血浆。
【解答】解:A、局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可引起局部水肿,A正
确;
B、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液增多,形成组织水肿,B错
误;
C、过敏反应中组胺的释放可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渗透压升高,吸
水造成水肿,C正确;
D、营养不良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液渗透压相对高于血浆渗
透压,导致组织水肿,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运用所学知识综
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人体中的血红蛋白(Hb)型要有R型和T型,其中R型与氧结合的亲和力是T型的500倍,血液pH
升高、温度下降等因素都可使Hb由T型转化为R型。已知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一氧亲和力呈
正相关,如图表示氧分压与血红蛋白氧饱和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血液流经组织后,CO2含量下降,有利于氧合血红蛋白结合02
B.血红蛋白的构型由R型变为T型时,实线b向虚线a方向偏移
C.机体运动后或炎症等能使组织温度增高,实线b向虚线a方向偏移
D.在肺部毛细血管处,血红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实线向虚线a方向偏移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专题】坐标曲线图;内环境与稳态.
【答案】D
【分析】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红蛋白一氧亲和力呈正相关,人体中的血红蛋白(Hb)构型主要有R
型和T型,其中R型与氧的亲和力是T型的500倍,因此a为R型,c为T型,b为对照。
【解答】解:A、血液流经组织后,CO2含量上升,氧分压低,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下降,不利于氧合血
红蛋白释放02,A错误;
B、R型与氧的亲和力是T型的500倍,血红蛋白的构型由R型变为T型时,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下降,
实线b向虚线c方向偏移,B错误;
C、机体运动后或炎症等能使组织温度增高,氧供应不足,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下降,实线b向虚线c方
向偏移,C错误;
D、肺部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氧气进入体内,CO2排出体外;即在肺部毛细血管处,氧气浓度高,血红
蛋白由T型向R型转变,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升高,实线向虚线a方向偏移,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
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如图所示,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不同的体液。下列叙述
A.肌细胞线粒体产生的CO2扩散到血浆中至少要穿过5层生物膜
B.人体的内环境主要是由①②③组成的,④属于细胞内液
C.④中含有尿酸、胆固醇、血红蛋白、葡萄糖等物质
D.③的渗透压大小只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专题】模式图;内环境与稳态.
【答案】A
【分析】1、分析题图:①是毛细血管中的血浆;②是组织细胞间的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为淋巴
管中的淋巴。
2、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
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解答】解:A、肌细胞线粒体产生的C02扩散到血浆,至少穿过线粒体膜(两层膜)、肌细胞膜,毛
细血管壁(两层膜),因此至少通过5层生物膜,A正确;
B、人体的内环境主要是由①②④组成的,④是属于人体的内环境,B错误;
C、④是淋巴液不存在血红蛋白,C错误;
D、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③是细胞内液,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要求明确内环境是由组织液、淋巴、血浆等细胞外液组
成的,明确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和调节机制,掌握内环境稳态调节的实例,并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和题干信
息进行作答。
7.胰导管细胞是胰腺中的外分泌细胞,其分泌HCOg的同时也分泌H+,以维持细胞内pH的稳定,胃中分
泌H+的细胞具有相似的机制。狗胰导管细胞的分泌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关调节机制如图。下列
叙述正确的是()
A.从胰腺流出的静脉血pH值较高,从胃流出的静脉血pH值较低
B.图中脑作为反射弧的神经中枢,迷走神经中的传入神经纤维属于交感神经
C.剪断迷走神经,脚步声不能引起胰液分泌,盐酸刺激小肠仍可促进胰液分泌
D.胃酸增加时,机体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使胰导管细胞中的HCO』分泌量减少
【考点】神经系统的结构;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
【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C
【分析】1、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自主
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
2、图中狗胰导管细胞的分泌调节方式为神经一体液调节。①神经调节:食物、饲养员的脚步声一迷走
神经中传入神经一神经中枢一迷走神经中传出神经一胰导管细胞一分泌胰液;盐酸刺激小肠中的神经,
通过神经调节作用于胰导管细胞分泌胰液;②体液调节:盐酸一小肠黏膜细胞一分泌促胰液素,经血液
运输作用于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解答】解:A、胰腺向组织液分泌HL使内环境H+浓度上升,所以从胰腺流出的静脉血pH值较低;
胃上皮细胞向胃腔分泌HL导致内环境中H+减少,从胃流出的静脉血pH值较高,A错误;
B、图中脑作为反射弧的神经中枢,交感神经是传出神经中的一部分,迷走神经中的传出神经纤维属于
交感神经,B错误;
C、饲养员的脚步声导致狗胰液分泌属于神经调节,剪断迷走神经,反射弧不完整,不能引起胰液分泌;
盐酸刺激小肠可以使小肠产生促胰液素,促胰液素随血液运输至胰腺可以使胰腺分泌胰液,该过程为体
液调节,C正确;
D、胃中分泌H+的细胞分泌H+的同时也分泌HCOJ胃酸增加时,机体可以通过神经一体液调节使胰
导管细胞中的HCO』分泌量增加,D错误。
故选:Co
【点评】本题以胰液分泌为载体,考查了神经一体液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
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
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8.人体自主神经系统对消化系统部分器官的支配情况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效应细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胞神经递质受体类型作用神经递质受体类型作用
胃平滑NA他舒张AChM收缩
肌
小肠平NAai舒张AChM收缩
滑肌
括约肌NAai收缩AChM舒张
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传入神经
B.同种神经递质发挥的调节效应都是相同的
C.效应细胞相同,自主神经调节的效应可能相同
D.受体类型不同,自主神经调节的效应可能不同
【考点】神经系统的结构.
【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D
【分析】人体处于兴奋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
活动减弱;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
动加强,从而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
【解答】解:A、自主神经系统是外周传出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
经都属于传出神经,A错误;
B、当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即使神经递质和受体类型都相同,当它们作用的效应细胞不同时,神经递质
发挥的调节效应是不相同的,B错误;
C、由表格分析可知:效应细胞不同,自主神经调节的效应可能不同,C错误;
D、受体类型不同,自主神经调节的效应可能不同,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自主神经系统,要求考生识记自主神经系统的组成,意在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和运用。
9.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退行性疾病,常表现出肌肉震颤等过度兴奋症状。PD患者大
脑与脊髓调节关系如图甲图所示,PD患者服用治疗药物A后脊髓调节的效果如图乙图所示。下列相关
叙述错误的是()
灰质A
A.PD患者出现震颤等症状可能与乙酰胆碱相对过多有关
B.L2神经元释放的多巴胺对脊髓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C.提高脊髓运动神经元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有助于缓解PD症状
D.药物A通过降低乙酰胆碱含量、提高多巴胺含量来缓解PD症状
【考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专题】模式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c
【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中脑内纹状体通过抑制黑质影响L2释放多巴胺,而黑质也可以通过抑制纹状
体而影响Li释放乙酰胆碱,以上两种途径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图乙表示患者用
某种特效药后的效果图,与甲图比较乙酰胆碱减少,多巴胺增多。
【解答】解:A、PD患者大脑中多巴胺(DA)合成减少,造成多巴胺能神经功能减弱、胆碱能神经功
能相对占优势,使运动神经系统失调,出现肌肉力量减弱、运动功能失调等症状,A正确;
B、据图分析可知,L2神经元释放的多巴胺对脊髓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B正确;
C、提高脊髓运动神经元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不利于缓解PD症状,C错误;
D、图中,PD患者服用治疗药物A后乙酰胆碱含量降低、多巴胺含量提高,可以有效缓解PD症状,D
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帕金森病为背景,考查突触的结构、细胞膜内外在各种状态下的电位情况、兴奋的传递
过程等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10.下列关于神经调节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血钾偏低时,相同条件下神经细胞将更难兴奋
B.在动作电位峰值时再追加刺激,可测得更大的动作电位值
C.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后,将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也发生兴奋
D.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控制不受大脑皮层调节
【考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神经系统的结构.
【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A
【分析】1、静息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
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2、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兴奋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而
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的。
【解答】解:A、血钾偏低时,钾离子外流增多,相同条件下神经细胞将更难以兴奋,A正确;
B、动作电位产生后,再追加刺激,动作电位值不变,B错误;
C、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后,将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错误;
D、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控制仍受大脑皮层调节,D错误。
故选:Ao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
能力。
11.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液中的K+浓度急剧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导致膝跳反射难以发生
B.手指被植株上尖锐的刺扎了一下后,因感觉疼痛而迅速把手缩了回来
C.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范围大小与躯体相应部位的大小呈正相关
D.有些人由于外伤出现像婴儿样尿床的情况,这说明患者大脑皮层已损伤
【考点】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A
【分析】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位于脊髓
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
和精确。
【解答】解:A、膝跳反射依赖于兴奋的传导和传递,兴奋传导过程中静息电位的形成和恢复都与血液
中K+浓度有关系,所以血液中的K+浓度急剧降低到一定程度后可能会导致膝跳反射难以发生,A正确;
B、手指被植株上尖锐的刺扎了一下后,发生脊髓控制的缩手反射,兴奋转自脊髓比到大脑皮层更早,
应该是先手缩回来再感觉到疼痛,B错误;
C、人类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的范围大小与躯体部位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C错误;
D、有些人由于外伤出现像婴儿样尿床的情况,有可能是兴奋传导出现问题,兴奋无法传至大脑皮层,
如高位截瘫,D错误。
故选:Ao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2.镇痛类药物根据作用原理分为两类,一类是作用于突触前膜上的相关受体,使C物质释放减少,从而
减弱或阻滞痛觉信号的传递:另一类主要是作用于Na+通道蛋白,抑制神经冲动的产生从而减缓疼痛反
应。如图是这两类药物作用的示意图,A、B为具体药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药物A起作用时,Na+会内流导致膜内电位变为正电位
B.药物B起作用时,不影响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
C.物质C传递痛觉信号时不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D.物质A、B、C的作用均不具有持久性,需定期输入或机体持续产生
【考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专题】模式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D
【分析】1、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
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
2、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作用于突触
后膜,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解答】解:A、药物A起作用时,抑制Na+会内流,可能不会导致膜内电位变为正电位,A错误;
B、药物B起作用时,会抑制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进而减少神经递质C的释放,B错误;
C、物质C传递痛觉信号时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将信息最终传递至大脑皮层,C错误;
D、药物A、B和神经递质C的作用均不具有持久性,需定期输入或机体持续产生,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结合图示考查兴奋的传导过程,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培养学生利用所学
知识分析、解题的能力。
13.中国科研团队开展了脑机接口的医学临床实验。一名四肢瘫痪患者接受了无线微创脑机接口实验,如
图为实验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微电极采集到的脑部神经信号主要是S区神经信号
B.脑机接口中的“脑”就是指实验示意图中的微电脑
C.微电脑类似神经中枢将收集的信号转化成化学信号
D.该技术实现的生物学基础是“意念”会产生电信号
【考点】人脑的其他功能;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专题】模式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D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人体在完成一项反射活动时,必须保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任何一个环
节出现障碍,反射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
【解答】解:A、S区是运动性语言中枢,负责说话,而该患者是四肢瘫痪,即大脑皮层中支配躯体运
动的中枢没有办法将信息传递到四肢发挥调控作用,因此微电极采集到的脑部神经信号主要是支配躯体
运动的神经中枢产生的神经信号,A错误;
B、脑机接口中的“脑”是指人体的大脑,B错误;
C、微电脑类似神经中枢将收集的电信号转化成控制电动假肢的命令,而非转化为化学信号,C错误;
D、该技术实现的生物学基础是大脑皮层形成的“意念”会产生电信号,用微电脑可收集这些电信号,
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
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4.舌头味蕾和鼻黏膜上分布着一些神经末梢,它们都能接受化学物质的刺激产生信号,并在大脑皮层相
同位置一起产生一个组合效应,从而形成相应的味觉和嗅觉(如图所示)。现普遍认为,一些肺炎患者
的嗅觉障碍主要与肺炎病毒破坏嗅觉上皮细胞和损害嗅觉中枢功能有关。结合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嗅觉信号嗅觉和味觉中枢
味觉和嗅觉形成相关的结构示意图
A.糖分子与舌头味蕾中相应受体结合最终产生甜觉属于非条件反射
B.当人的鼻腔通道堵塞时,其嗅觉敏感性通常会降低
C.神经冲动沿噢神经向上传导时会引起兴奋区域的Na+内流
D.肺炎病毒损害嗅觉中枢功能的同时也会引发味觉障碍
【考点】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专题】模式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A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
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反射的过程:一定的刺激按一定的感受器所感受,感受器发生了兴奋;兴奋以
神经冲动的方式经过传入神经传向中枢;通过中枢的分析与综合活动,中枢产生兴奋;中枢的兴奋又经
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使效应器发生相应的活动。
【解答】解:A、糖分子与舌头味蕾中相应受体结合最终产生甜觉的过程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
于反射,A错误;
B、当人的鼻腔通道堵塞时,传递嗅觉信号减弱,其嗅觉敏感性通常会降低,B正确;
C、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向上传导时,该区域的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大,会引起兴奋区域的Na,内流,
产生兴奋,C正确;
D、肺炎病毒损害嗅觉中枢功能的同时,还会导致兴奋不能传递到大脑皮层,从而引起味觉障碍,D正
确。
故选:Ao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反射与反射弧、兴奋传导和传递的相关实验的内容,要求考试识记相关知识,并
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5.胃肠道又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大脑”,原因是胃肠道中存在着一套由大量神经元构成的相对独立的内
在神经系统。研究表明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自主神经对胃肠道的内在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作用,但是在切除
自主神经后,内在神经系统依然可以独立调节胃肠道的运动、分泌等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以引起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加强,进而提高消化吸收速率
B.神经冲动沿神经元的轴突传递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C.由内在神经系统独立调节肠道运动的过程不能称为反射
D.自主神经属于传入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的支配
【考点】神经系统的结构;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专题】正推法;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C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
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
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
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解答】解:A、副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减慢,但会引起胃肠蠕动加强,消化吸收速率提高,A错误;
B、神经冲动沿神经元的轴突传导时,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未兴奋部位(膜外正电位)流向兴奋部
位(膜外负电位),膜内则相反,B错误;
C、反射需要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和完整的反射弧结构,由内在神经系统独立调节肠道运动的过程不符
合反射的条件,C正确;
D、自主神经包括内脏传入与内脏传出神经,但通常仅指内脏传出神经,而不包括内脏传入神经,通常
自主神经包括交感与副交感神经两部分,D错误。
故选:Co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
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一系列间隔很短的单个强刺激会使肌肉发生的各单收缩融合起来,甚至变成一次更大的收缩。每次动
作电位之后肌肉出现一次完整的收缩和舒张过程称为单收缩。若肌肉收缩波的波峰仍可分辨,称为不完
全强直收缩;若各收缩波完全融合,不能分辨,表示肌肉维持稳定的收缩状态,称为完全强直收缩。产
生完全强直收缩所需要的最低刺激频率,称为临界融合频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一H-ww一mmw一刺激记号电位
ABCD
A、B、C、D分别是刺激频率为10次/s、20次/s、22.5次/s、33.5次/s时的肌肉收缩状态。
图中动作电位始终是相互分离的。
A.肌肉兴奋和肌肉收缩是不同步的
B.临界融合频率在22.5〜33.5次/s之间
C.不同刺激频率下,动作电位的叠加导致肌肉收缩波融合
D.肌肉的收缩,可受到神经递质释放量的影响
【考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专题】模式图;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
【答案】C
【分析】由图可知,适宜频率的相邻两次刺激引起的收缩才可进行叠加,完全强直收缩时的刺激频率在
22.5—33.5次/s之间。
【解答】解:A、每次动作电位之后肌肉出现收缩,说明肌肉兴奋和肌肉收缩是不同步的,肌肉兴奋在
前,收缩在后,A正确;
B、产生完全强直收缩所需要的最低刺激频率,称为临界融合频率,由图可知,临界融合频率在22.5〜
33.5次/s之间,B正确;
C、不同刺激频率下,只有适宜频率的相邻两次刺激引起的收缩才可进行叠加,C错误;
D、后一次收缩过程叠加在前一次收缩过程的收缩期,达到完全强直收缩,可能与突触间隙中兴奋性神
经递质持续增加有关,D正确。
故选:Co
【点评】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原理,通过分析模式图、归纳总结等方式
对神经调节的过程和机制进行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7.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调节,通过信息分子构成一
个复杂的网络。生物学上将细胞外与膜受体结合的信号分子称为第一信使,由其转换而来的细胞内信号
则称为第二信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购销合同签订指南与常见问题
- 超市食品质量承诺函模板
- 车辆安全保证书示例样本
- 运动员遵守纪律保证
- 迟到承诺保证书模板
- 酒店食材供应协议案例
- 酒驾危害大签名保平安
- 钢筋工程分包合同守则
- 钢筋采购合同范本
- 铁矿粉购买合同
- 国家开放大学2024年12月《思想道德与法治试卷2-版本1》大作业参考答案
- 下肢静脉曲张硬化治疗
- 《黄金市场》课件
- 《员工职业规划培训》课件
- 2024年度品牌授权代理终止协议书
- 班组长安全培训资料
- Unit1 lesson 1 Me and my body说课稿2024-2025学年冀教版(2024)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
- 2024-2030年中国冶炼钛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
- 作文写清楚一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公开课获奖课件省赛课一等奖课件
- 心衰患者的容量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共识解读
- 心力衰竭患者体液容量管理相关知识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