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1信息类文本阅读
II
i经典基础题
■I
(23-24高一上•湖北襄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的“乡贤”指的是村镇中多才多能、享有崇高威望、为社会作出贡献的致仕官员或社会贤达人士。
"乡贤"一词最初出现在东汉。随着时代变迁,"乡贤"一词使用日盛,尤其是到了明清之际,一些为躲避政治、
退隐乡里过着闲云野鹅日子的为官者和士大夫,成为“乡贤”阶层的主要构成部分,重构了乡村经济与社会秩
序。“士大夫居乡者为绅","乡贤"转化为"乡绅",获得功名而不为官的儒生和告老还乡的官员成为"乡绅"或
者"乡贤"的主要成员,"乡绅"或者"乡贤"成为介于官、绅、民三种社会力量之间的阶层,“惟地方之事,官不
得绅协助,则劝诫徒劳;绅不得官提倡,则愚迷弗信”。
"乡贤"既学识渊博又身居高位,其公道正直的品德,让乡民们信服。因此,"乡贤”积极化解乡里各种
矛盾,处理乡民之间各种纠纷。在为乡民百姓谋取利益的同时,也获得了一言九鼎的话语权。到了明清之
际,人才的作用日益彰显,"乡贤”很受地方政府重视,各州各县都设有乡贤祠,用以表彰与纪念对本地产生
过影响的人物。历代“乡贤"都会协助官府处理诸如挖渠筑坝、抢险救灾、架桥修路等当地事务,还会发挥个
人影响以淳化风俗、定纷止争、稳定秩序等。在基层社会发展进程中,"乡贤"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直到鸦
片战争后,由于统治者的腐朽无能,加之外国列强侵略,"乡贤"不愿继续在台前服务乡民百姓,退而选择隐
退,"乡贤"群体随之衰落。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乡贤"始终是联结最高统治者、治国理政者与乡民百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乡贤"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各方利益,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因此“乡贤”能得到官府、地方宗族、乡民的多方支持。
"乡贤"成为一种荣誉称号,实际上是对享有这一称号者的人生价值、道德品质的一种正面肯定。
传统的“乡贤”发展到新时代,失去了作为“表彰的荣誉称号”的传统意义,仅保留"多才多能”的评价,
因此被人们称为"新乡贤"。"新乡贤”涵盖的范围更广更宽泛,组成群体更多元,包括各种类型的精英人才,
诸如技术能手、致富能人、德高望重的老干部等。他们有的在当地生活、工作:有的虽然在外地工作但通
过项目或其他形式回到家乡,为当地的乡村发展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只要是能够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
力量的人,无论是在体制内工作的离退休返乡的官员、教师、医护人员、军人,还是文人学者、企业家、
海外华人华侨,甚至返乡大学生、在外打工经商的村民,都成为群众和政府认同的"新乡贤"。"新乡贤"这种
多元、包容的群体结构,这种成长于乡村、在外拼搏并取得一定成绩的经历,既保障了资源的丰富性,又
保障了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能充分发扬创新精神、实现乡村振兴的特质。
正是因为“新乡贤”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新乡贤”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2015年
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创新乡贤文化,弘扬善行义举,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
传承乡村文明”: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将"乡贤文化"列入农村思想道德建设;2017年、2018年的中央一号
文件进一步对,,新乡贤文化”进行了阐析。,,新乡贤”文化传承并发展了传统乡贤文化中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诚信友善等特点,并赋予“以乡情为组带,以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嘉言懿行为示范弓I领”的
新时代特点,不单是传统中国文化在新时代乡村社会的表现,还有利于延续农耕文明、培育新型农民、涵
育文明乡风、促进共同富裕,更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最终有利于乡村振兴战
略的实施和推进。
(摘编自光明网《关系型社会资本:"新乡贤”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推动》)
材料二:
有研究表明,有无乡贤并非能否有效治理的原因,能否有效治理也并非有无乡贤的结果。构建一个集
中有力的乡土权威才是推进当代农村治理的可靠路径。新乡贤与村两委间权责模糊:一方面,政府的主导
作用无法得到有力保障,基层治理也不可能完全通过自治的方式实现;另一方面,村两委如果对新乡贤参
与乡村治理产生排斥心理,也会阻碍基层治理的进程。
在历史上,从乡贤中分化而来的地主和土豪劣绅剥夺农民利益,异化为"乡霸"和"宗族代言人”。新乡
贤应当防止以权谋私情况的发生,如在农村土地流转承包、村办企业承包运营、国家征地补偿、村部或宗
族集体资产等治理方面通过投机取巧来侵占集体或他人利益等等。维护群众利益,应当是新乡贤群体产生、
发展的决定标准。
民间事务和矛盾纠纷中,乡民对于情感的接受程度往往要比对法律的接受程度高。新乡贤以“晓之以
理,动之以情”的准则处理矛盾时,要注意坚持法律底线。如若不然,新乡贤所形成的新阶层、新组织,会
加重基层治理的负担,使矛盾和问题复杂化,违背新乡贤参与基层多元治理的初衷。此外,新乡贤的制度
支撑应以精神支持为主,这是基于新乡贤自身有经济收入,只为发挥余热或回馈乡里的现实情况。新乡贤
应有"不拿一分钱”的底气和中立态度,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乡民服务。
(摘编自《新乡贤:价值、祛弊与发展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贤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东汉,是指村镇中有才能、有威望、有贡献的致仕官员或社会贤达人士。
B.“乡贤”能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各方利益,协助官府治理基层,维持农村社会稳定,因此能得到多方支持。
C."新乡贤”多元、包容的群体结构和独特的经历,既可以保障资源的丰富性,也可以在保障在传承传统
文化的同时充分发扬“新乡贤”的特质。
D.民间事务和矛盾纠纷中,乡民对于法律的接受程度往往要比对情感的接受程度高,新乡贤处理矛盾
时要注意坚持法律底线。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大环境往往决定乡贤作用的发挥。近代以来,受统治者及外国列强的内外因素影响,乡贤服务
乡民百姓意愿降低,转而选择隐退。
B.中国传统社会中,"乡贤”得到多方支持。"乡贤"作为一种荣誉称号,实际上是对享有这一称号者的一
种正面肯定。
C.传统的乡贤,很受地方政府的重视。他们可以帮助地方政府推行政令,了解民意,也能发挥在淳化
风俗等方面的个人影响力。
D.在当代农村治理中,乡贤起主导作用。如果村两委和新乡贤在参与乡村治理上不能产生合力,会阻
碍基层治理。
3.下列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网络主播刘元杰成为优秀的自媒体人。通过他的介绍,当地产品得到了迅速的推广,订购量大增,
村民们忙碌起来,收入也越来越高。
B.在京城服装界做得风生水起的张风国,毅然回到家乡发展壮大小杂粮产业,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
机会,让他们在家门口也能够打工赚钱。
C.韩愈在潮州刺史任上,驱鳄除害、关心农桑、释放奴婢、延师兴学,一心为民、造福一方,其功绩
深受后人称颂。
D.共和国少将甘祖昌,回乡29年,带领乡亲修建了3座水库、25公里长的渠道、4座水电站、3条公
路、12座桥梁,让大家的生活越过越好。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新乡贤下一个简要定义。
5.关于参与基层治理,材料二对新乡贤有哪些忠告?
(23-24高一上•重庆开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士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
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土,
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他们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士气是因为不流动
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
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
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
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
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
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
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
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
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
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
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
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
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
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士气”成了骂人的词
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
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
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
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
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
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
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到了20世纪末,全国
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结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
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
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6.对材料一"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和隔膜,才有三家村式
的村落存在。
B.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
社会。
C.受地方性的限制,终老是乡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民而言都
十分熟悉。
D.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
纸契约。
7.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化建设绕不过农村,每一个个体与乡村之间息息关联,乡村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
I兀I。
B.随着现代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
迅速改变。
C.从中国乡村社会发生的三个巨变来看,现代化不是工业化,而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
的替代。
D.现代化建设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变化,乡村社会秩序已经纳入国家基层政权建设之中。
8.下列选项中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B.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c.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H^一》)
D.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德经・第八十章》)
9.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10.材料一结尾说: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种观点在材料二中有哪些体现?请简
要分析。
(23-24高一上•福建泉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伟大实践孕育伟
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实践。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荣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
劳动的劳动精神。
只有崇尚劳动,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社会,人们才渴望劳动。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都要崇尚
劳动之风、推崇劳动之美。劳动不分贵贱,劳动者都值得被尊重。无论从事体力还是脑力劳动、简单还是
复杂劳动、生产性还是服务性劳动,只要能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就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通
过思想宣传、教育引导、实践养成等,让崇尚劳动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共识,营造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文化
氛围,才能“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
只有热爱劳动,懂得劳动创造美好、劳动创造幸福,人们才喜欢劳动、愿意劳动。正是基于对劳动的
热爱,劳动者才能实现由"要我劳动"到"我要劳动"的转变。如今,热爱劳动的种子已在全体中国人民心中播
撒。《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劳动教
育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等提出了具体要求,让青少年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坚守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培
养热爱劳动的社会风尚,需要加强对劳动者的帮扶和支持,让热爱劳动辛勤劳动的人获得更多的回报,从
而提升劳动者幸福感。如果对劳动不能形成由内而外的热爱,劳动就会异化为外在的束缚和枷锁,人在劳
动中就感觉不到幸福。唯有保持劳动的热情和奋斗的激情,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
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只有辛勤劳动,懂得人间万事出艰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们才愿意努力刻苦、付出牺牲。“宝剑锋
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体力劳动要付出辛
劳和汗水,脑力劳动也要付出心血和智慧。只有勤于奋斗、乐于皋献,橹起袖子加油干,不断锤炼本领、
淬炼能力,才能开创辉煌事业,彰显精彩人生。
只有诚实劳动,懂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兢兢业业是合格劳动者的本色、底色和根本准则,人们才
能"实干”。劳动的光荣源自诚实的付出。我们要从劳动中汲取道德营养,锻造劳动品德。既大力宣传诚实劳
动先进事迹和杰出人物,增强舆论正面引导,又对不劳而获、偷奸要滑、投机取巧的不诚实劳动进行惩处,
形成对不诚实劳动的威慑,净化诚实劳动的环境。唯有如此,才能厚植诚实劳动的土壤,在全社会形成诚
实劳动的良好风尚。
(摘编自邓泽球、陈美丽《弘扬劳动精神的意蕴》)
材料二: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劳动教育,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学生崇尚
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创造幸福的理性认知和实践自觉。另一方面,要创造机会和条件、创新内容
和形式,通过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
动观念。
①o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技能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在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劳动
教育的内容、任务要依照规律各有侧重。特别是要根据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劳
动教育。要坚持馋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深
刻把握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内在关系和互动规律,全面彰显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切
实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坚持改革创新,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
培养之中,贯穿教学设计和教法改革之中,以更加切实的举措全面提升劳动教育的地位。
体现时代特征,创新内容形式。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改变人类劳动的组织方
式和实践形态,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使知识和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这样的背
景下,劳动教育必须着眼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紧密结合新产业、新技术,不断更新和丰富教育内容
和形式。要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让学生充分利用新的知识、技能、工具、设备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
务。
②o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要加强家庭劳动教育,倡导崇尚劳动的优良家风,让孩子
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学校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体力量,要开好劳动教育课程,
结合学段特点和所在地区实际切实规划好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不断改进劳动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激发学
生内在需要和动力,提高教育效果。积极发挥社会各方面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利用各类资源为劳动
教育提供必要保障,搭建多样化劳动实践平台,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摘编自杨晓慧《大力加强劳动教育》)
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动能创造价值,任何时代都要崇尚劳动,新时代要采取多种措施,促使崇尚劳动成为全社会的价
值共识。
B.要在社会上形成诚实劳动的良好风气,可从宣传先进人物事迹和惩处不良行为两方面入手。
C.要发挥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就需要把握"五育"之间的内在关系和互动规律,提高学生的多方面
素质。
D.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劳动教育必须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劳
动能力。
1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无论干什么,都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所以劳动没有高下之分。
B.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要付出艰苦努力,这使得人们勤于奋斗、乐于贡献。
C.开展劳动教育,要根据学生年龄、类型的差异设计教学内容,不能千篇一律。
D.劳动教育不能只依靠学校,家庭才是主体力量,应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
13.综合材料二的行文思路和主要内容,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分论点,每处不超过20个字。
14.林为民《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记述了售货员张秉贵的事迹,下列文字是对他的介绍,请结合
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分析张秉贵身上体现了劳动精神的哪些意蕴。
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这才算我们对革命
事业有了一点儿贡献。”……每天,老张从早晨穿上工作服进入柜台,到晚上送走最后一位顾客,每分钟都
是全力以赴。你看,他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他抬头售货,及时发现
需要照顾的老弱病残顾客,随时倾听顾客的要求和意见,不断解答顾客的询问,还要不停地拿糖、过磅、
包包、打捆,同时用心算代替算盘。
(23-24高一上•安徽六安•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网络文学渗透了来自中国历史的想象。历史足够厚重包容,又充满待解的谜题,网络写作对古典
名著、道家词汇和武侠小说等文本再创造,从史料记载和文物传说中寻找依据,结合新媒体受众的需求,
创造出幻想中的古老东方。
一方面,网络文学大量借鉴古典文本,从中寻求想象的突破。《山海经密码》《白蛇疾闻录》直接改写
传说故事,以名著为模板的"同人文"则以网络文学特有的方式向经典致敬。伟大作家总在与前辈竞赛,比如
张爱玲、王安忆虽然并不否认《红楼梦》的影响,却在焦虑中不断谋求突破。而网络文学却从不避讳直接
利用经典,人们一眼就能看出《甄娠传》"些许认得几个字”的眉庄受到黛玉的影响,《庆余年》里穿越的范
闲更是靠默写《红楼梦》中的诗词赚到第一桶金。对网络作者来说,"影响"不是焦虑而是骄傲,模仿经典是
品味和学识的见证。"红楼"未完的遗憾激发诸多续作,而创造力旺盛的网民更为其添砖加瓦。早在20世纪
90年代初北美第一个汉语论坛里就有人发表《续红楼》;如今,“红楼的青春之梦更真正跨越时代,林妹妹
健身习武,贾环出口成章……传统续写以意逆志,不断猜想作者心思;而网民则穿越进角色,借小说完成
自身的梦想。
另一方面,"真实"的文物和史书同样孕育想象。在网络上,远距离翻查史料、近距离观赏文物并不困难,
文史知识的增长鼓励人们将大胆的猜测加入想象,在"历史"标签下,网络小说虽非单纯再现,却也并不任意
"开挂",它们借过往讲述当下,在还原宏大历史的同时容纳个人情绪。史书里的概括和省略为文学形象的丰
富留出空间,在对神秘朝代向往的驱动和数字化资料强大的支撑下,网络作者借新的技术方法和诠释角度,
将确定的知识转变为兴趣导向的历史故事。反向穿越文《史上第一混乱》幻想荆轲、秦始皇、李师师等人
来到今天,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很难领会故事情节和历史反差之间埋伏的笑点,看似嬉闹的网络小
说让历史从刻板变得鲜活。
(摘编自许苗苗《网络文学:互动性、想象力与新媒介中国经验》)
材料二:
中国网络文学不是无根之木,它的根是中国传统通俗小说。至冯梦龙时,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形态已
基本成型,表现为阅读最大化的大众性、传统文化的劝俗性和讲故事的类型性。《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
通俗小说成为中国小说创作的主流,并出现了《隋唐演义》《水浒传》等一系列的优秀小说。善与恶、美与
丑、悲与喜、曲与直,中国人深浸其中,在阅读中形成了中国大众的审美习惯。中国通俗小说所形成的美
学形态在众多优秀小说创作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代代相传的众多读者阅读中显示出强大的影响力。
创作与阅读、传播与接受、作家与读者共同构建了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传统。"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
始动人”,中国小说要想被中国大众最大化地美学性接受,毫无例外地要依据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创作,
因为这已成为"民族传统"。
中国网络文学的文化视野和美学呈现都有其当代性,然而,无论有什么变化它们还都是在中国通俗小
说美学传统中创化与前行。一是在阅读最大化中获取社会效应和经济利益。虽然运作的手段和表现的空间
都有别于中国传统的通俗小说但大众文学的性质不变。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中
国网络文学受到了很多外来大众文化的影响,例如欧美奇幻小说的魔戒文化、日本动漫的虚拟文化等。这
些外来文化增强了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想象空间,给小说的文化设定和人格表现增添了多种选择的可能。
但是中国网络文学有一种底线原则那就是最终的是非判断一定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是人格标准,
国家意识道德伦理评判着人物的善恶是非,即使是在那些想象力非凡的架空历史小说中那些极度的个人欲
望追求者都难善终,例如江南等人的"九州系列"、猫腻的《庆余年》等小说。同样,即使是在那些魔戒气息
浓厚的灵异空间中,中国的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还是人的生命意识最高境界,无论是天蚕土豆的《斗破苍
穹》中的斗气,还是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中的斗魂,都是如此。三是类型化的叙事模式。中国网络文
学叙事形态有着多方面的呈现,游戏话语、动漫呈现、影视形象等都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叙事形态产生了深
刻影响。然而,无论叙事形态多么多样中国网络文学一定是类型化表述。早期中国网络文学的类型依据中
国现当代纸质通俗文学而设定,例如武侠小说、悬疑小说、都市小说等。随着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的发展,
其类型快速裂变,以致眼花缭乱。中国网络文学发生在媒介传播如此发达、信息交流如此便利的当下,多
样的文化观念的接受和多样的美学形态的交融势成必然。令人惊叹的是,中国网络文学的优秀作家们能够
将这些多样性纳入中国文学的审美传统中,并能够有逻辑性地使其融为一体地呈现出来,这使得中国网络
文学进入了中国通俗小说的系列之中。
(摘编自汤哲声《中国网络文学的属性和经典化路径》)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小说《甄撮传》以名著为模板向经典致敬,"些许认得几个字”等语句直接受到了《红楼梦》中
人物语言的影响。
B.网络小说只有依据中国通俗小说美学传统创作,体现"通俗""关风"的特点,才能被中国大众最大化
地美学性接受。
C.网络小说将过往和当下、宏大历史和个人情绪结合起来,借新的技术方法和诠释角度将历史故事转
变为确定的知识。
D.网络小说以儒家文化为人格标准,以道家和佛家文化为人的生命意识最高境界,将能够完全消除海
外大众文化的影响。
16.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小说的创作目的是在阅读最大化中获取经济利益,其作品的社会效应被忽视。
B.中国通俗小说的美学传统如果得到有效传承,对中国网络文学的创作有促进作用。
C.中国网络文学接受外来文化影响,但仍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判断是非的底线原则。
D.中国网络文学必须走类型化表述的道路,在经历快速裂变之后,其类型非常丰富。
17.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总分式的结构,并在论述古典文本对作家的影响时运用对比论证手法。
B.材料一中"第一桶金""开挂"等词语的运用,使论述语言在严谨中又显鲜活生动。
C.材料二以《三国志通俗演义》等优秀作品为例,阐释了中国通俗小说的基本特征。
D.材料二第二段着重论述了中国网络文学的价值判断和叙事模式等方面,重点突出。
18.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中国网络文学",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19.创作小组准备创作一部反向穿越小说,幻想廉颇、苏武、岳飞等人来到今天的世界。请结合材料,简
要分析写作时应当注意的主要事项。
(23-24高一上•广西南宁•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
出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
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中国共产党高度
肯定英雄及英雄精神,表达了对待英雄人物及其精神的鲜明态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英雄观。新时代,深
入探索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百年演进历程,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百年实践的经验智慧,准确把握中
国共产党英雄观的历史发展逻辑,对于增强历史自信、担当历史使命、掌握历史主动,意义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的英雄观发展了英雄来自平凡人、平凡英雄可以创造不平凡事业的观点,正
所谓“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新时代英雄观首次将“平凡”和“英雄”结合起来,充分肯定了平
凡英雄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无论是疫情防控,还是抢险救灾,无论是争分夺秒复工复产,还是决战决
胜脱贫攻坚,都离不开平凡英雄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身影。在和平年代,只要脚踏实地、倾情奉献、无
怨无悔,每个平凡人都能成为新时代的英雄,都可以续写不平凡的英雄故事,创造不平凡的英雄功绩。在
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上,习近平以国家最高规格褒扬英雄人物,号召“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
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英雄的鲜明品格为“忠诚、执着、朴
实新时代的英雄观继承了革命英雄主义传统,同时又彰显了平凡英雄在普通岗位上忠诚担当、执着追求
、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也展现了平凡英雄“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人生境界。
(摘编自黄倩倩《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百年演进的历史逻辑》
)材料二:
儒家积极入世、勇于开拓的现实主义态度造就和凸现了儒家英雄主义精神,这一精神继承了原始人顽
强生存的人性力量,以及春秋战国时强调人的主体作用,在社会与自然的复杂情态中艰苦奋斗,实现自我
价值的民族精神传统,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演变中形成了儒家独特的理性精神。
从相传为伊耆氏的《蜡辞》开始,人类无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指挥自然服从人的愿望:“土反其宅,
水归其昼,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性》)在古代神话中,如《山海经》所记载的精卫填
海、夸父逐日的神话,生动反映了原始人在实际生活中同自然作斗争的坚决意志。他们在劳动的经验中坚
信人的力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丧失战胜困难的信心,显示出人类所具有的英雄主义气概。
儒家总结了人的自强不息精神,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周易大传•东传》说:“需,须也,
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大有,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又云:“大畜,
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健,含有主动性、能动性以及刚
强不屈的意思。“刚健”与“自强”的思想驳斥了依赖上天拯救的奴化观念,充分尊重和发挥人的内在意
志和人格精神。这在民族精神史上如跃上地平线的太阳,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真理为理想为人生
前赴后继,壮怀激越,无畏进取。
孟子把“刚健”思想衍化为一种“大丈夫”精神,即英雄主义人格。“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跨少
伟男”,这是对历史的简明总结。孟子对此见解卓越:“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因此,他提倡
英雄主义的“浩然之气”,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
道;无走,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公孙丑上》)“浩然之气”构成了儒家特
质,培育了许多以死报国的民族英雄。
司马迁非常赞赏孔子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推崇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的思想,倡导儒家主张的砥
砺名节、慎于死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他在《报任少卿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又说:“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理义者不然,乃
有所不得己也。”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多为悲剧式英雄,但大都具有一种豪迈进取、积极奋发、建功立业
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史烙下了慷慨悲壮、豪迈辉煌的刻痕。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既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
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也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
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因此,走进儒家天地,饱汲
英雄甘露,是使当代艺术乃至人文精神避免萎缩的必要途径。
“英雄”的内涵在今天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中都涌现出了时代的英雄和榜样。
因此,我们的艺术创作应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
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
未来。
(摘编自李明泉《儒家英雄主义精神——儒家艺术精神的当代启示(四)》)
20.下列关于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英雄观首次结合"平凡"和"英雄",彰显了平凡英雄的高尚品质和人生境界。
B.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神话反映了原始人同自然斗争的坚决意志,显示了英雄主义气概。
C.孟子提出"刚健”思想,并将其衍化为“大丈夫"精神,也就是英雄主义人格。
D.中华民族在历史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
2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深入探索和研究中国共产党英雄观的百年演进历程,就能增强历史自信、担当历史使命、掌握
历史主动。
B.儒家英雄主义精神继承了前人强调的人性力量和主体作用,造就了积极入世的现实主义态度,形成
了独特的理性精神。
C.司马迁笔下的人物都是慷慨悲壮、豪迈辉煌的悲剧式英雄,是因为他非常赞赏儒家所倡导的英雄主
义精神。
D.新时代的艺术创作应该通过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书写时代的英雄和榜样,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
力量。
22.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儒家英雄主义精神的一项是()
A.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B.遭风云之余,不建腾跃之功名,非人豪也。(《北史》)
C.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
D.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刘禹锡《蜀先主庙》)
23.材料二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出两种进行简要分析。
24.新时代英雄观与儒家英雄主义精神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与发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5.(23-24高一上•重庆•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文化形态自然也会随之改变。随着
技术对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介入,由此而来的必然会是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的改变。
费孝通先生曾极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乡村发展的“三级两跳”: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从工业化到信息
化或者后工业化。第一跳的转型还没有真正完全实现,作为第二跳的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就紧随其后
发生了,并叠加在了原有的乡村工业化的基础上,以极为迅捷的发展步伐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模态。
从乡土中国到工业化中国的转变,根本上还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是实际生活的物质改变;而到
了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
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可以说构成
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
最值得强调的是,工业或者机器、技术以及产业的下乡,更多还是属于经济或生计意义上的。此时,
而现在的“工”则更多是机器大生产的模式。乡村中的家庭结构依旧是相对稳固的,而乡村的工业化生产
则是离土不离乡的模式。而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价
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
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一方面,留存在村里的人会因为更多精神性
意义的触动而尝试生活样式的改变;另一方面,外部世界的种种观念或思考会对乡村自身构造出来的新发
展模式产生驱动和影响,使得乡村从精神意义上被重新塑造,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
上的理想生活之地,甚至让能够在乡村的环境中生活也成了人们在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这显然也是在
我们的文化观念中所旧有的、从来都不缺乏的另一种对于乡村生活的想象。它是富有艺术以及审美情趣的,
同时也无形地跟更多人所选择的闲暇生活的乡村旅游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也是当下的人们在一种文化自
觉意识的牵引之下的新乡村发展道路的选择。由此使得文化进入到了乡村,附带着城市人的休闲旅游进入
到了乡村,同时那些艺术家们也因此而介入到了乡村的生活和建设之中来。
(摘编自赵旭东《从工业下乡到文化下乡》)
材料二: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
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
根是不常动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
位的。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需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
工,就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里忙不过来,
家里人出来帮帮忙。耕种活动中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许多人住在一起的必要了。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
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而大多的农民是聚村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
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檐相接的邻舍。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和隔膜并不
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摘
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⑴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结构与文化样态互为影响,后者会随着前者的改变而改变,前者会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而
做出相应改变。
B."三级两跳”是费孝通先生对我国乡村社会发展观察分析后做出的判断,是对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再到
信息化的形象概括。
C.属于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现象与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现象有本质的区别,对人类的贡献
也有根本性的不同。
D.乡土性中国体现的不流动是从人与空间的关系着眼,孤立隔膜是从社区之间的关系着眼,这两个特
点都是相对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过去的工业下乡到现在的文化下乡,农村经历了一个极大的质的转变,这也成为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
型的新维度。
B.材料一认为工业下乡前乡土中国生活方式的模式类似于"牛郎织女"模式,这种模式较少注重于精神性意
义的追求。
C.在乡土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但在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
方却很常见。
D.费孝通所说的乡土社会的乡土性是指老根不常动,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住在一处的集团与其他集团之
间是有隔膜的。
⑶下列描述,最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的一项是()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B.一轮满月升起来,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秋日的败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香雪手中那只发光的小盒子。
(《哦,香雪》)
C.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保持着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
神。(《乡土中国》)
D.夜幕降下,灯光亮起,与空中的明月交相辉映。民宿中的人们三三两两,或闲聊或赏景,惬意极了!
(《乡村月夜》)
⑷费孝通将乡村发展喻为"三级两跳",请简要说明"两跳"及其转变特征。
⑸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请依据材料观点,为当前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
(23-24高一上•重庆渝中•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回溯到商、周交替之际,一个文明较高的商朝,被文明较低的周朝所取代,这件事情本身必会使当时
的知识分子有一种反省。他们还免不了会问自己,究竟是什么缘故使得这么强大,而且主导北方中国的商
王国,居然被小小的周国灭亡了?他们的回答是:周人取得了天命,而天命是唯道德为依归的,所谓"天命
靡常,惟德是亲"。这可说是第一次道德的意义超越人类力量的命运。"天命"的观念帮助周人肯定了自己的
统治,也帮助周人说服了许多商人的后代与他们合作,将商周文化体系扩张到整个中国北方。《易经》中所
谈的命运,不完全是盲目的,人类本身对自己的命运有相当程度的掌握,人类自己所做的种种抉择,会改
变命运发展的方向。这个观念与天命具有道德意义是相互配合的。
等到西周覆灭,周人的封建系统在礼坏乐崩的情况下,不再有过去那样的自信,也不再有过去那样主
宰的力量,天命的意义必须要有新的解释。在《论语》里面,孔子所说的天命是每一个个人的天命,而不
是一个朝代的政治天命。在孔子承受同时代人的迫害时,他曾经说:“天给了我这个天命。天生了我,给了
我一个任务。有了这样的任务,迫害我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在这种情况下,天命已经不是政治的使命,
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超自然、超现实的秩序之中,找到自己应当执行的使命。
汉代编辑成书的《中庸》篇曾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最近在湖北荆门市郭店出
土的战国文书《性自命出》说:“性自命出,命自天降。”这里的"天",不一定是一个有意识的主宰神,似乎
是宇宙间各种力量的总和;在这个宇宙力量的总和之中,每一个人有天生的禀赋,也就是"性"。"命"和"性"
是相配合的名词。按照“天命之谓性”的说法,人之本性来源于天,由天所赋予,所以人性等同于天德,因此
人们经常把人生来具有的本性称之为"天性”。
如果儒家学派所理解的命和性,正如郭店文书所说,那么人类全体具有一种特别的使命,而每一个个
人也有特定的性,也就是禀赋。只有在这种背景之下,我们也许才能够理会孔子为什么找出"仁"这个字作为
他思想最主要的中心。孔子赋予它一个新的意义,"仁"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
化最根本的假设。
如孔子所说,仁作为个人的禀赋,可以表现每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性,那么怎样发抒人性才使人有资格
成为“仁人君子”?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仁是人性的本质,也是一个人性格成长的种子。由《论语》来看,
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但是孔子很少触及群体的仁,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孔子盼望的是每个人
找到自己的仁,使仁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也使得这个人成为“仁人君子”。理论上,社会有许多仁人君子
时,应当是一个美好的、符合最高人心的社会。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在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事都不做,因为每人都有应当去做的事情,但他去做这些事情时,并不
是为了其他的什么目的,一个人做所当做的事情,其价值就在做之中,而不在于达到什么外在的结果。孔
子自己的一生就是这种主张的例证,他出生在一个社会政治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像苏格拉
底那样周游列国,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虽然一切努力都没有结果,他从不气馁,明知不可能成功,却仍
然坚持不懈。在《论语•宪问》篇里记载孔子论到自己时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
也。""命"字通常译作"命数""命运"或"天意"。就孔子来说,这个字的含义是"天命"或"天意";换句话说,这
是朝着一定目标前去的一股力量。到了后期儒家,“命”的含义是宇宙间一切存在的条件和一切在运动的力量。
我们从事各种活动,其外表成功,都有赖于各种外部条件的配合。但是外部条件是否配合完全不是人力所
能控制的。因此,人所能做的只是:羯尽己力,成败在所不计。这种人生态度就是"知命"。按照孔子的看法,
"知命"是做君子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日》)。
这就是说,要认识世界存在的必然性,这就是"知命”,就是个人对外在的成败利钝在所不计。如果这样
行事为人,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就永不失败,这是说,如果我们做所当做的,遵行了自己的义务,这义
务在道德上便已完成,而不在于从外表看,它是否得到了成功,或遭到了失败。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26.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周人用“天命靡常,惟德是亲”的理由取代了商,首次体现出道德意义超越人类力量。
B.孔子认为天命是上天给个人的使命,"性”是天生的禀赋,"命""性"是相配合。
C.孔子总是从个体角度来看待仁,他盼望个体成为“仁人君子”从而形成一个美好的社会。
D."知命”是一种竭尽全力,不计成败人生态度,其价值为做事的过程,而淡化行为结果。
2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经》《中庸》所谈的“命"虽有不同,但都体现了人类本身对自身命运掌握的渴望。
B.孔子在承受迫害时所说的话和竭尽己力所做的事,将成为鼓舞后世人勇担使命的精神动力。
C.儒家认为"仁"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人性和本质,可见发抒人性成为“君子”是人的本能追求。
D.孔子周游列国,改造世界,明知不成功却坚持不懈,不难发现他在这里将成败归结于"命"。
28.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凡人之命,不由己也。(《孟子》)
B.命运如风,何必执着。(《佚名》)
C.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
D.我命在我不在天。(《抱朴子内篇》)
29.根据材料一,概括从商朝时期到孔子对"天命”理解的发展变化。
30.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道:"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现在邀请你作为学
生代表,在“人生与使命”的班会课上向同学们阐述你的人生观,请结合材料内容,列出你的发言大纲。
优选提升题
(23-24高一上•四川乐山•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村里的土鸡蛋,山核桃换了新装,摇身一变成了精美文创;白云之下,古朴的民居、淳朴的老乡、现
代的民宿构成了一幅精美的画卷。
走进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拨云岭村,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登山步道蜿蜒曲折,一幢幢古朴民居
和崭新的民宿散落在山岭之间,仿佛世外桃源一般的存在。
从大学生村官到驻村第一书记,10多年来,王玉栋用一腔热血和昂扬斗志,推动群众增收致富,在乡
村振兴的舞台上发出耀眼光芒。
“拨云岭村要发展,仅靠种植传统农作物,致富的路子将会越走越窄。我们必须转变观念,走上多元
化产业发展之路。”王玉栋翻转着爬满老茧的双手,伸出又黑又粗的食指,指点着那幢幢散落在山岭间的高
端民宿集群及熙来攘往的游客说。
他还在拨云岭村努力打造非公党建之家,设置丰富多样的主题党日套餐,满足不同非公党组织需求,
成为非公党建开展组织生活的主阵地,通过"党建+民宿”"党建+旅游""党建+"等模式,引领带动村集体经
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该村自然资源条件得天独厚,山川秀美,空气清新,被誉为"天然氧吧",各类山果及珍贵中药材丰富,
同时藤编工艺与竹编工艺远近闻名。2022年4月,拨云岭村依托这些资源,注册成立首家集体公司融泰商
贸,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丰富拨云岭产品内容,扩大拨云岭品牌影响力。目前,拨云
岭村已开发云物文创产品11个,云礼农产品9种,村集体公司累计销售额达300余万元,带动群众户均增
收3000元,村集体增收20万元。
(摘编自中青报记者潘志贤通讯员葛慧君《一个青年先锋的乡村振兴实践》)
材料二:
2019年8月下旬和11月上旬,调研组对甘南州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开展了两次调研工
作,先后深入甘南州7县1市,对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特色村寨、乡村旅游示范点、旅游专业村、旅游
扶贫村以及农牧业发展等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以召开小型座谈会、重点访谈、个别访谈、非结构式访
谈等方式,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调研了解到,夏河县依托达宗湖、白石崖溶洞、桑科草原、拉卜楞寺、甘加八角城遗址等自然人文资
源,以绿色崛起推进乡村振兴,按照“围绕一个核心、打造六大景区、拉开一条长线、覆盖十个乡镇、串起
十个名村、美化一带一廊、建设三大基地,编排一台大戏,提升建造两城、配套五大设施”为思路,加快推
进乡村旅游发展,建成28个旅游专业村,累计扶持建办自驾游营地,帐篷营地、农(牧)家乐等276家,
其中星级农(牧)家乐192家,全县旅游从业人数达到4000多人。卓尼县有出名的羊肚菌、蕨麻、蕨菜等
土特产,有九巅峡、大峪沟、藏王故里、洗砚之乡等自然人文资源。该县主打牌是绘就幸福美好新家园,
以"三变"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打造农家乐和乡村景点,全面推进乡村体验游、观光游、深度游,全县已建成
旅游专业村12个,发展农家乐130户,带动488户贫困家庭增收致富。近年来建成“红色博峪村”“田园力赛
村"“神秘江车村”"传奇尼巴村""神泉若龙村””多彩西尼沟村”等一批生态体验型、民俗文化型、特色产业型生
态文明小康村。
(摘编自马亚美杨勇《甘南藏族自治州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调查报告》)
材料三:
访谈法是指调查员同调查对象接触,通过有目的的谈话收集资料的方法。根据调查员同调查对象的接
触方式,访谈可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前者是面对面的访谈,后者则是借助某种通信工具进行的访谈。
访谈有结构性访谈和非结构性访谈之分。结构性访谈是按照事先制定的调查提纲进行,在调查中对问
题的解释和说明也是标准的。非结构性访谈没有事先制定较详细的提纲,只有访谈题目或它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生猪、菜牛、菜羊、家禽产业链生态补偿购销合同3篇
- 2025版甲醇原料采购与加工合作协议2篇
- 2025版钢材采购合同供应链金融产品定制协议3篇
- 2024年跨境电商摩托车交易合同
- 2025年度国有企业总经理任期管理与绩效考核协议3篇
- 2025年度国家重点水利工程9A标准施工合同3篇
- 消防课程设计开头
- 2024年金融服务协作合同
- 2025年度计算机视觉技术研究与应用合同3篇
- 2024年生物医药制品生产销售合同
- 国家开放大学《创建小企业》形考任务1-4参考答案
- 化工(危险化学品)企业主要负责人、安管员安全生产管理专项培训考核试卷(附参考答案)
- 苏教版七年级历史知识点
- 陕西省既有村镇住宅抗震加固技术规程
- 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第2课 色彩的和谐》说课稿2
- 2024年6月浙江省高考历史试卷(真题+答案)
- 住友(SWS)汽车连接器(Connectors)产品配套手册
- 2024-2030年中国光电共封装(CPO)行业投融资趋势及发展前景分析研究报告
- 学生退学情况说明
- DB5334 T 12.5-2024《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香格里拉藏香猪》的第5部分疾病防治
- 办公楼室内装饰工程施工设计方案技术标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