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3/29/0E/wKhkGWdF0zOAL-zJAAJU82i_pXU758.jpg)
![四川省绵阳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3/29/0E/wKhkGWdF0zOAL-zJAAJU82i_pXU7582.jpg)
![四川省绵阳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3/29/0E/wKhkGWdF0zOAL-zJAAJU82i_pXU7583.jpg)
![四川省绵阳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3/29/0E/wKhkGWdF0zOAL-zJAAJU82i_pXU7584.jpg)
![四川省绵阳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3/29/0E/wKhkGWdF0zOAL-zJAAJU82i_pXU758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绵阳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火,对于原始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南非的斯瓦特兰洞穴考古发掘给我们提供了生动的线索。在该洞穴埋藏最深也是最早的堆积层中,我们找不到积碳,也就是说还没有发现人类用火的证据。在这一层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型猫科动物的完整骸骨,还有许多零散的骨头碎片,上面带有牙齿的咬痕,其中就包括直立人的骨骼残骸。往上走,到了较后期的堆积层,考古工作者发现了积碳,积碳是因不完全燃烧而形成的沉积物,这是人类用火的证据。而在这一堆积层中,所发掘出的是直立人的完整骸骨,还有其他各种哺乳类、爬行类和鸟类动物的零碎残骸,其中包括被啃咬过的大型猫科动物的骨头,为数还不少。由此观之,洞穴“所有权”的转移,以及谁吃、谁又被吃的角色变化,都生动地证明了火的威力。火可以说是人类最古老又最伟大的“工具”,用火是人类独有的行为,使用火可以重塑自然世界。然而,“工具”也许并不是非常准确的字眼:不同于一把没有生命的刀具,火有自己的“生命”。即便时至今日,火至多是一种“部分驯化物”,经常不请自来,若不加以谨慎看管,它随时可能脱离控制。人类用火的证据,至少可以追溯至四十万年之前。人类用火带来的巨大影响,远非后面驯化植物或动物所能比及。人类手中的火是地貌景观的“设计师”,但为何这一观点在我们过去的历史叙述中并未留下应有的记录呢?原因很可能是火的力量是在数十万年的历程中扩展开来的,而完成这一过程又是在“未开化”的阶段。在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的祖先注意到自然界的野火能够改变人类的生存环境:野火清除了旧有的植被,火熄灭后,会产生人类所需要的种子、浆果等,最重要的是,野火熄灭后,新长出的草地又会吸引食草动物前来觅食,而这些食草动物正是人类的猎物。北美的原住民懂得用火去整饰地貌景观,招引麋鹿、海狸、野兔等,最后将这些猎物擒获。也就是说,他们首先精心创造出一片“栖息地”,引诱猎物前来,把猎物收入囊中,这也就代表着某种“丰收”,只不过对象是他们有意识吸引而至的。如此看来,早期的人类不仅用火改变地貌景观,而且他们还懂得用火去捕捉猎物。在火被驯化后,人类为张罗一餐所要奔波的半径范围,也就大大缩小了。这就为人类逐渐形成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奠定了基础。火可用于烹饪,将生食煮熟——这是使人口聚集起来的一种方式。用火去烹制生食,就等于将一部分消化过程放到体外进行。在火的作用下,食物中的淀粉会发生糊化,这时淀粉会变成糊状的溶液,食物将变得更为柔软和粘稠,也更易让人咀嚼和消化,人类从糊化后的食物中提取营养所需要消耗的热量也相应变得更少。同时,烹饪所引起的化学分解,可以为人体提供更多的能量,因此使得智人所需的食物更少。有了火,早期人类就可以收集并进食各种食物,其范围远非早前所及:有些植物长有棘刺、褶皱,或者厚厚的外皮,现在通过火的烹制,就可以将它们去皮、打开;那些坚硬的种子和纤维性的食物,消化它们需要惊人的热量,直接食用这些食物对人类而言得不偿失,现在经过火的作用,这些食物不仅变成了可口的美味,而且消耗的热量更少。利用火给人类的基因和生理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若同灵长类的“表兄弟”进行比较,人类肠道的长度还不到它们的一半,牙齿更是小得多,这是因为在烹饪过程中,食物内部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这会使食物变得更为软烂,更易咀嚼和消化。因此我们在消化食物时消耗的热量也就少得多,这样就可以给大脑提供更多的热量。理查德·兰厄姆认为,这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人类的大脑容量为什么这么大,其体积是一般哺乳动物的三倍之多。从考古遗迹中发现,人类大脑容量的激增,是与家户灶台同时出现的。(摘编自詹姆斯·C.斯科特《作茧自缚·人类早期国家的深层历史》)材料二:先祖何时跨过了从利用自然火到有控制地用火的这道门槛?一些学者认为应该是发生在直立人的早期(大约距今200万年),因为直立人与更早的能人乃至南方古猿相比,在体质形态方面发生了重大改变,尤其是脑容量的显著增加,而这些改变只有在用火熟食后才会发生。“熟食假说”认为人类用火始于200万年前的直立人早期。该假说认为用火是人类的一项重大“发明”,用火的初衷是烧烤生食,熟食使人类更易获得所需的营养。对大脑而言,食物经过高温烹饪,其中的蛋白质会发生水解,生成具有鲜味的氨基酸,这些氨基酸不仅提高了食物的口感,还是大脑所需的重要营养物质。同时熟食大大减少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危害,这使得人类体质发生了明显改变,并因此进化成直立人。人类从此解放了双手,能够开始进行采摘、制造工具等复杂的活动。这一假说是从人类进化过程中形体变化的角度进行的推断,尽管得到很多支持,但由于缺乏直接的考古学证据,也受到一些质疑。有些学者宣称在古人类遗址中发现了早期直立人的用火证据,例如南非的斯瓦特兰洞穴、肯尼亚的切苏旺加遗址、中国山西的西侯度遗址和云南元谋人遗址,这些古人类遗址距今都超过150万年,但这里发现的所谓古人类“用火证据”,因遗迹遗物分散、材料少、保存状况不佳而很少被学术界认可。例如,早期人类不会构建火塘,很少会留下结构性的火塘残余,同时,对于出现在地层中的零散的不完全燃烧沉积物,是人为用火还是自然野火的产物,也很难辨识。大量考古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新发端的行为方式,会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人类的栖居方式,并使人类的社会组织结构发生改变,向减少流动性、更好地控制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向发展,而人类学会利用火被认为是对人类生计模式、社会结源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变量与发展动因。人类引来的燎原之火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使区域内特定生存资源的密度增加,获取特定资源的可预见性增强。在此情形下,捕获小型猎物更加便利,觅食的不确定性大为减少,觅食所要行走的路途大为减少,人群的流动性随之变小,这就预示着定居趋势的出现,进而人口规模扩大,社会日益复杂化,私有领地和财产的概念开始出现,这时文明的曙光若隐若现。(摘编自高星《史前人类的生存之火》)【注】人类的进化主要分五个阶段: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材料一斯瓦特兰洞穴考古可看出,人类利用火保护了自己并改变了自己在食物链中的位置。B.材料一中作者认为火是有“生命”的,形象地表明了“火”具有不可控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点。C.“熟食假说”尽管得到了一些学者的支持,但当前并没有直接的考古证据能够证明这一假说。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人类对于火的利用,扩大了当时的人口规模,进而影响了人类的生存方式。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火对地貌景观的改变非常缓慢,因此历史学者在研究史前文化时并没有关注到火的这一作用。B.材料一第四段“如此看来”的“此”,是指北美原住民能用火整饰地貌景观,捕获猎物的做法。C.材料一中将“积碳”作为人类用火的证据,但从材料二的内容可以看出这种判断仍有待验证。D.两则材料都阐述了“火”对人类进化产生的影响,并介绍了它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作用。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相关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类对火的利用晚于人类的群居生活,在部落出现之后,人们依靠群体智慧学会了如何利用火。B.人类对火的利用早于驯化动物,人类借助火捕捉猎物,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驯化动物提供了条件。C.如果在不会生长树木的洞穴内发现了原地埋藏的木炭或灰烬,这些发现可视为人类用火的证据。D.在学会如何控制和利用火之后,人类自身的生活习惯、行走方式和身体特征也全都发生了改变。4.请结合材料内容,对“用火熟食”能够增加人类脑容量的原因进行梳理。(4分)5.詹姆斯·C.斯科特认为“在火被驯化后,人类为张罗一餐所要奔波的半径范围,也就大大缩小了”,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黎明前的故事(节选)茹志鹃小小还是照常爬到爸爸的阁楼上。阁楼上很黑,小小独个儿坐在爸爸的床上。往常这个爸时候是最热闹的,晚饭吃过了,大家都在家里,爸爸讲故事,妈妈检查功课,小小和姐姐吵嘴……都在这一刻。小小怔怔地看着楼梯口,心想爸爸也许会突然走上来,轻轻地叫道:“小小,吃晚饭了……”半夜里,米米给一阵杂乱的脚步声吵醒了,打开电灯一看,门外进来的还是那些特务,可是他们后面……后面是谁?爸爸!米米弄不清这是真的还是在梦里。“爸爸!爸爸回来了?”小小也坐起来喃喃着。米米赤着脚站在地上,看他们把爸爸拉上了阁楼,关上了楼门。小小起来,靠到姐姐身边站着,两个人仰着头,呆呆地望着楼上,只听楼上乱了一阵,就没动静了。一会儿,那个非常熟悉的很轻很轻的声音就嗒嗒地响了起来。小小一听这声音,猛地想起一件事来。曾经有一次,小小夜里醒来,问过妈妈这是什么声音。妈妈想了想,就倚在床上,沉静地说道:“小小,这是一只奇怪的鸟,在给好人唱歌,它唱的歌从来不肯给坏人听到。它从晚上唱到天亮,唱得嘴里流血了,它还是唱;没有力气了,它还要唱。”“啪嗒”一声,那个轻微的嗒嗒声停止了,接着就听见爸爸轻快地说道:“对不起,我收不到。”“啪!啪!”两声,好像是动手打了,接着又是“哗啦”一声,似乎所有的枪都顶上了子弹。有人轻轻地问道:“你收不收?”米米一把紧抱住弟弟,屏住了气,四周的空气也似乎凝固了。静止了一会儿,爸爸又说话了,声音还是那么轻快:“我不想收了,收也是白收,你们要怎么办就怎么办吧!”米米和小小都深深地换了一口气。米米更紧地抱住了弟弟,但弟弟却在想:奇异的鸟不肯给坏人唱歌,妈妈讲过的,它只唱给好人听的……阁楼的门开了,那些人押着爸爸下来了。爸爸胡子很长,脸也变得黑了,他微微笑着,两排牙齿显得又白又亮。他的腿好像跛得很厉害,走路简直像是在用一条腿跳。那些人推着他走,爸爸只来得及回头向米米和小小笑了笑说道:“不要哭,爸爸不会死的……”话没说完,就跌跌撞撞地被推出了门。每夜,每夜,上海的四郊——江湾、虹桥、青浦……响着枪声,多少孩子的父母兄姊,在这里成批成批地倒下。这些祖国优秀的儿女,在这黎明即将到来那一刻,或引吭高歌,或默默地走完这条人生最艰苦最光荣的最后路程。现在,米米和小小每天早上起来,就听听炮声是不是近了一点。然后就到“卫戍司令部”门口去站一会儿。爸爸、妈妈就关在这里,米米、小小每天去,去了就在门外站一会儿。这一次,他们却意外地被接见了。这里面还有一排铁栅,中间隔出一条五六尺阔的巷子,有人拿着枪在这巷子里踱来踱去。米米和小小把脸紧紧地嵌在铁栅空当间,紧张地注视着里面。一会儿,妈妈一个人从里面走了出来。“孩子,这些日子你们是怎么过的?……”妈妈仔仔细细地端详着他们的脸,过了一会儿,才说,“小小要听姐姐的话,米米要照顾好弟弟,以后……日子马上就会好过了……不要忘记你们的爸爸……”妈妈话还没有说完,接见的时间就完了,妈妈只来得及说,“把爸爸的被子要回去!”小小像个哑巴似的,跟了姐姐去拿了爸爸的被子。被子上染着大片黑紫紫的血迹。他不能想象爸爸是怎么了,爸爸说过,他不会死的,但为什么不要被子了呢?……上海解放了,不过敌人还占据着部分地区。小小成天站在马路上,焦急地张望着,碰到解放军就上前问:“那边有没有解放?”那些解放军总是说:“快了,小朋友,快回家吧!路上有流弹。”小小问到后来,实在急了,只得拦路抱住了一个头上缠着绷带、拿着盒子枪的解放军问道:“叔叔,你们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解放那边?”那个解放军带着浓重的山东口音说:“别着急,小朋友,那边会解放的。快回家,一会儿你妈妈该急了。”“我妈妈就在那边,给反动派关着呢!”那解放军忽然愣住了,半晌,才用他粗糙的大手摸了摸小小的头发说:“那么你爸爸呢?”“不知道……大概还关在那里,或者就死了。”那解放军听了,紧紧地皱起了眉头,好像他头上的伤口突然痛起来似的,默默地站了一刻,就拍了拍小小的肩膀说:“不要慌,那边马上就解放,你爸爸、妈妈不会死的。”说完就急急地向前走去了。第二天一早,小小照例跑到街上去,但一会儿,他又喘吁吁地跑回来叫道:“上海统统解放了,爸爸、妈妈要回家了!……”小小一把拖起姐姐,飞似的跑到弄堂口,好像爸爸、妈妈已等在弄堂口了。“你看那边,我望这面。”米米决定后,就和弟弟背靠背地站着,向远处张望起来。人行道旁的梧桐影子,斜长地一条条地横在地上,它不知不觉地移动着,渐渐地,树影都缩成一团团的了。“怎么还不来?……”小小数到五十,数到五百,没有妈妈的影子,也没有爸爸的影子。梧桐树影从一条条变成一团团,又从一团团拉成一条条的了。米米心慌了,一忽儿掉头朝这儿,一忽儿掉头朝那边,向四面张皇地注视着,竭力把眼光望得远些。不久,她觉得街上走路的人都像妈妈、爸爸,但又都不是妈妈、爸爸。她觉得房子在一排一排地横倒下来,天旋地转,米米头晕了。晚上,米米、小小都没有说话,胡阿姨送来的饭也没吃,就躺到床上去了。米米望着帐顶,半晌才轻轻地说道:“小小,明天我们到江湾去找吧!”小小唔了一声,就伏在枕头上不动了。“米米!小小!”突然,妈妈头发蓬乱地站在房门口。“妈妈回来了!爸爸呢?”妈妈没有回答,只是紧紧地抱住他们,眼眶里充满了激动的泪水。(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爸爸应该是一名情报工作者,从文中“非常熟悉的很轻很轻的声音”可看出爸爸经常要收发情报。B.爸爸饱受折磨,但仍对小小“笑了笑”并宽慰他,既表现了革命者的无畏,又表现了父爱的伟大。C.爸爸要向外传递消息,而被子是唯一能带走的物品,于是妈妈叮嘱米米要把“爸爸的被子要回去”。D.妈妈回来时“头发蓬乱”,暗示了她被关押时的糟糕境遇,同时也可看出她想要归家的迫切心理。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多次出现声音描写,如“啪!啪!”声和“哗啦”的子弹上膛声,既渲染了紧张的氛围,也突出了父亲处境之险。B.作者善用伏笔,如小小和米米意外地被准许探视,都没有吃胡阿姨送来的饭等情节,为父亲的牺牲埋下了伏笔。C.“忽然愣住”写出了解放军得知小小妈妈被关押后的不知所措,“半晌”则说明了他听到回答后沉默时间之长。D.文章以梧桐树影的变化,暗示了时间流逝,使孩子们等待的过程具象化,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等待时间的漫长。8.面对小小的疑问,母亲为什么以“奇怪的鸟”这个故事来回答?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4分)9.作者以“米米和小小”的视角展现了这段“黎明前的故事”,这样处理有怎样的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材料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后唐庄宗有二臣焉:李嗣源、郭崇韬也。嗣源挟震主之威,得国兵之权,执之而不释也。庄宗无以夺之,而稍忌其逼。崇韬有大功于国,忠而可倚,而嗣源之所畏者也。庄宗苟能挟所可倚而制所可忌,则嗣源虽怀不自安,而有顾惮,非敢辄发也。庄宗知其所忌而不知其倚,故崇韬以忠见疏,谗疾日急。使其营自救之计乃求将其征蜀之兵庄宗归国中之师属之而西。崇韬捷奏才上,而以谗死矣。庄宗知得蜀足以资其盛强,而不知崇韬之死已去嗣源之畏。故邺下之变,嗣源以一旅之众,迁大器易若反掌。使崇韬之不死,虽嗣源之强,亦何以御之?嗟乎!人臣之祸,起于操权,而速祸之权,莫重于制兵。崇韬谋避祸自全,而方求执其兵,此于抱薪救火者何异也?(节选自《何博士备论·郭崇韬论》)材料二:后唐庄宗初得天下,欲立爱姬刘氏为后。庄宗虽出夷狄,又承天下大乱,然顾典礼人情,亦难其事。群臣虽往往阿谀,亡学术,然亦无敢当其议者。豆卢革为相,郭崇韬为枢密使,崇韬功高迹危,思为自安计,而革庸懦无所为,惟谄崇韬以自安,因相与上幸言刘氏当立。刘氏既立,黩货蠹政,残贼忠良,天下遂大乱。呜呼!革不足言矣,崇韬佐命大臣,其请立刘氏,非有他心也,不过谓天子所宠昵而自结焉。然唐之亡,实由刘氏,是亡唐者崇韬也。后唐之先,皆有勋劳于帝室。晋王克用百战以建王业,庄宗因之遂有天下。而崇韬顾区区之私,引刘氏以覆其社稷。(节选自陆游《书<郭崇韬传>后》)材料三:(郭崇韬)权兼内外,素与宦者不合。时蜀兵寇边,帝遣崇韬与皇子继岌领兵征之。得胜将归,宦者嫉其能,欲害之,私告皇后[注]曰:“郭崇韬恃功在外,将谋反。”皇后以书与子继岌,命杀之。崇韬不能辩,竟死于军中。(节选自《鉴略妥注·五代纪》)【注】皇后,即材料二中提到的“刘氏”。10.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要加句读处的字母按顺序填写到答题卡上的横线处。(3分)使其营A自救之计B乃求将C其征D蜀之兵E庄宗归F国中G之师H属之I而西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以,指没有(办法),与“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的“无以”意思不同。B.大器,指国家、帝位,与“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的“神器”意思相同。C.“亦难其事”的“难”和“耻学于师”(《师说》)的“耻”在句子中都活用为动词。D.区区,指情意深挚,与“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的“区区”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当时的权臣,李嗣源拥有极高的威望,而且紧握兵权不肯放手,这逐渐引起了庄宗的不满。B.郭崇韬对国家非常忠诚,并且军事才能突出,如能得到庄宗的信任,将有助于后唐政权的稳定。C.庄宗欲立刘氏为后,平日很多阿谀奉承之人都不敢迎合庄宗,其原因之一是此举不合礼制人情。D.豆卢革平庸无能,平时通过讨好郭崇韬来保全自己,因而明知刘氏贪婪,仍迎合了崇韬的做法。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崇韬谋避祸自全,而方求执其兵,此于抱薪救火者何异也?(4分)(2)晋王克用百战以建王业,庄宗因之遂有天下。(4分)14.史料互证是历史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不同来源、不同性质的史料相互比对、印证,能更准确地评判历史事件。请结合三则材料,综合分析导致郭崇韬身亡的原因。(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徐惇济书报尝过余石林①叶梦得绕涧新添数百竿,故人书为报平安。似闻谡谡山风响,正想阴阴夏簟②寒。老大不能穷蠹简,归来便拟挂尘冠。一杯且觅林间约,莫枉山王③废旧欢。【注】①石林,在湖州弁山,诗人在此处有居所。②簟,竹席。③山王,指“竹林七贤”中的山涛、王戎,有人认为二人热衷官场,不适合归入“七贤”。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徐惇济来信告诉诗人他曾到过石林,这引发了诗人的思绪,写下此诗。B.徐惇济怀念石林的竹林美景,他写信给诗人,询问竹林是否依旧葱郁。C.“挂尘冠”有辞官之意,从中可看出诗人并不留恋仕途,有归隐之心。D.诗人在尾联借典故,表示希望能与朋友相约林间,一起享受自然之美。16.请结合诗歌内容,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本诗第二联进行简要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班会课上,班主任李老师借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学生在学习中开头做得好的人很多,而能坚持到底的却很少,希望他们能始终如一。(2)小王同学去三峡游玩,当他看到月光照耀下的江面,弥漫着白茫茫的水汽,远远望去,江面好像与天相接,于是想到了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3)诗人常常在诗歌中运用借代的手法,委婉地表达心中的感情,《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就都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19题。春节假期在当下已经成为人们在忙碌一年后休息调整的一个长假,①,这是为什么呢?假期后,人们更易感到疲惫,主要和睡眠质量下降有关。导致睡眠质量下降有两个“罪魁祸首”。②,大多数人在春节期间会因为兴奋而熬夜,破坏了日常的作息规律,影响身体的休息,从而导致疲惫;二是暴饮暴食、入睡困难,暴饮暴食会加重胃的负担,③,身体不能得到充分的休息。春节是最重要的传统中国节日,人们为了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很多人都会精心准备丰富的美食。而这些美食比日常饮食的糖分、油脂含量都要高,人们大快朵颐会进一步加重胃的负担。当然,除了睡眠质量下降这一原因之外,人们也会因出行、待客等,使身体处于忙碌劳累状态,这些都会让人容易感到疲惫。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0—22题。十年前我回了一次家乡,一天闲走,去看了看老家的旧址,发现我们那个家原来是不算小的。我家的大门开在科甲巷,而在西边的竺家巷有一个后门。我的家即在这两条巷子之间。临街是铺面。从科甲巷口到竺家巷口,计有这么几家店铺:一家豆腐店,一家南货店,一家烧饼店,一家棉席店,一家药店,一家烟店,一家糕店,一家剃头店,一家布店。我们家在这些店铺的后面,占地多少平米我不知道,但总是不小的,住起来是相当宽敞的。正屋当中是一个堂屋,堂屋铺地的箩底砖的边角都磨圆了,而且特别容易返潮。天将要屋下雨,砖地上就是潮乎乎的。若遇连阴天,地面简直像涂了一层油,滑的。我很小就知道“础润而雨”。用不着看柱础,从正堂屋砖地,就知道雨一时半会儿停不了。一想到正堂屋,总会想到下雨,有时接连下几天,真是烦人。雨老不停,我的一个堂姐就会剪一个纸人贴在墙上,这纸人一手拿着簸箕,一手拿着笤帚,风一吹,就摇动起来,叫“扫晴娘”。也真奇怪,扫晴娘扫了一天,第二天多少会放晴。放晴后,我们会去花园。这座没有精心安排布置过的花园里肥沃的黑色泥土上随意地生长着一些肆意蔓延的杂草和一些高大的树木。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将临街的店铺以“一家……”的形式全部罗列出来,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3分)21.下列选项中的“多少”和文中加点处的“多少”,意思相近的一项是(3分)()A.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B.无论你需要多少帮助,我们都会尽力提供。C.只要打开书,多少都能学点知识。D.他为了这一目标,做了多少努力,你们知道吗?22.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跨国界的交流已成为常态。面对多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人们往往在“自我”与“他人”的认知之间徘徊。有人主张应站在他人角度看世界,认为这能促进理解与沟通,化解矛盾,达成共识;也有人坚持无需刻意如此,以避免在无尽的他人视角中自我内耗,甚至迷失自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及解析1.D(“扩大了当时的人口规模,进而影响了人类的生存方式”错。)2.A(“因此历史学者在研究史前文化时并没有关注到火的这一作用”错。)3.A(“人类对火的利用晚于人类的群居生活”错)4.①为大脑提供更多热量:用火熟食,不仅可改变食物内部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也可让食物中的淀粉糊化,更利于咀嚼消化,因此,人类消化食物所需的热量减少,大脑获得的热量更多。②为大脑提供更多营养:经过高温烹饪后,食物中的蛋白质会发生水解,生成氨基酸,为大脑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5.①火被驯化,是指人利用火整饰地貌、捕捉猎物和加工食物;②人类可利用火创设陷阱,诱捕猎物,缩小狩猎的范围;③人类用火熟食后,食物来源更加丰富,且消耗的热量减少,缩小觅食的范围。(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6.C(“爸爸要向外传递消息,而被子是唯一能带走的物品”错)7.B(“都没有吃胡阿姨送来的饭……为父亲的牺牲埋下了伏笔”错)8.①保护小小:小小年龄小,以鸟唱歌来解释发报声,避免小小不小心说漏嘴;③引导小小:以奇怪的鸟只给好人唱歌,不给坏人唱,引导小小心中有善恶;④寄望将来:等小小长大后,再回想这个故事,会明白父亲为革命所做的牺牲。(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答对2点得4分)9.①增强了真实感:以孩子的视角讲述,故事显得更为客观,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②强化了感染力:呈现战争环境下孩子们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故事感染力会更强;③深化了文章主题:孩子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以及对革命牺牲的懵懂理解,都深化了故事的主题,即黎明前黑暗中的坚持与希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10.BEH(每处1分,断四处及以上给0分,共3分)11.D(“区区,指情意深挚”错。)12.D(“因此明知刘氏贪婪,仍然迎合了郭的做法”错。)13.(1)郭崇韬想要避祸以保全自己,却去谋求执掌兵权,这样做与抱薪救火的人有什么区别呢?(画线处各1分,大意1分,共4分)(2)晋王李克用(凭借)百战才建立了王业,庄宗继承了他的基业,才拥有了天下。(画线处各1分,大意1分,共4分)14.①庄宗疏听信谗言疏远郭崇韬,让他感到危机,生自保之心;②避祸自保的策略错误:执掌兵权与拥刘氏为后,为自己埋下祸根;③与宦官不合,遭受宦官诬陷谋反,而被杀。(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15.B(“徐惇济怀念石林涧边的竹林美景……询问这片竹林是否依旧葱郁”错)16.①虚写(想象):诗人通过友人的书信描述,想象自己仿佛身处竹林之中;②巧用叠词:以“谡谡”摹写风声,以“阴阴”表现环境的清凉,生动形象且富音韵美。③多感官结合:耳听风声,身感清凉,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17.(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每句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共6分)18.①但人们却容易在假期后感到疲惫;②一是兴奋熬夜、作息不规律;③导致入睡困难。(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19.答案示例: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为了庆祝这个特殊的节日,很多人都会精心准备丰富的美食。语序、主语一致,改对1处得2分,改对2处得4分)20.①强化了韵律感:通过重复的“一家……”结构,让文字描述具有韵律,增强了阅读体验;②增强了画面感:逐一列举店铺类型,让老家旧址临街的场景变得具体而生动,增强了描述的画面感;③升华了情感:详细列举店铺,表现了作者对故居的熟悉与怀念,增强了文本的情感色彩。(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21.C(原文意为“多多少少,或多或少”。A用于强调数量多;B指数量;C多多少少,或多或少;D表示不定的数量)22.答案示例:这座花园没有经过精心的安排和布置,在肥沃的黑色泥土上,杂草肆意蔓延,高大的树木随意地生长。(画线处各1分,语义通顺1分,共4分)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跨国界的交流已成为常态。面对多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人们往往在“自我”与“他人”的认知之间徘徊。有人主张应站在他人角度看世界,认为这能促进理解与沟通,化解矛盾,达成共识;也有人坚持无需刻意如此,以避免在无尽的他人视角中自我内耗,甚至迷失自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是一道关于"站在他人角度"与"站在自我角度"看世界的二元关系型话题作文。一、审读写作材料,理解内涵(一)第一句话:"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跨国界的交流已成为常一一摆出环境背景:全球化所带来的跨文化、跨国界的交流。全球化,就其最初含义来说,指的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国与国、地区与地区的联系不断强化升级的历史变迁过程,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元领域日益走向深度融合与相互依存。
态。"跨文化、跨国界的交流已成为常态",意味着"跨文化、跨国界的交流"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也隐含着在这过程需要"理解与沟通":其中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矛盾冲突,甚至有被同化的危险,这就需要我们"化解矛盾,达成共识"写作过程中结合这一背景来谈更好。(二)第二句话:摆出现实问题一一"面对多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自我"与"他人"的认知之间徘徊。(三)第三句话:提出两种做法一。1.一是站在他人角度:"有人主张应站在他人角度看世界,认为这能促进理解与沟通,化解矛盾,达成其识。"这一句话有两层含义:(1)站在他人的角度看世界:促进理解与沟通。小到个体,在生活中为处境危急的陌生人伸出援手,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互相体谅、互相理解的现象屡见不鲜;大到社会乃至国家,淄博、哈尔滨等城市站在来自全国各地旅游者的立场考虑问题,理解游客需求,写就了城市与游客"双向奔赴"的佳话。反观日本只从他自己的立场出发,图谋便利,肆意排放核污水,危害他国利益,定会引起群情公愤,相处不能长久;美国政府从自我立场眺望,只望能获选总统,随意挑起中东的大战,一次又一次欺骗全球人民,与他国相处亦必有。(2)可化解矛盾,达成共识2023年11月15日习近平主席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中美元首会晤时强调:"只要双方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完全可以超越分歧,找到两个大国正确相处之道。"习近平主席所提出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等理念,充分体现了"站在他人角度看世界"解决大国纷争的相处之道。
中国文化讲"恕","如心,推己及人是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此,于人可以化解矛盾,于国可以达成共识。如张英"六尺巷"的美谈,廉蔺将相和的佳话;如"互利双赢"的社会生存原则,如国与国之间"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之道,无不是"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辩证思考】当然,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接受对方的观点或者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是基于理解基础上的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可以求同存异,增进合作。人与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追求的目标也不尽相同,但我们需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找到彼此的利益契合点,便可以由此出发构建关系,开展合作。2.也有人坚持无需刻意如此。不能"刻意"即并不是一味地站在对方角度,唯他人马首是瞻,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毫无自己的立场,我们有必要站在自我的角度看世界。为此,材料提出了两个理由:(1)站在自我角度:"可以避免在无尽的他人视角中自我内耗"。"自我内耗"即无所适从,徘徊不定,浪费青春,避免成为鲁迅笔下的"孱头"。一一最终原因是没有主见,丢失了自信,丧失了思考,丢掉了自己的独立性。(2)站在自我角度:避免"迷失自我"。"迷失自我",即是丧失了自己的原则,自己的底线,自己的信站在对方立场有助于念。虽然我们理解他人,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无原则地妥协和退让。特别是当交往过程中涉及底线问题时,我们不应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要有自我的认同和坚守。犹皆醉而我独醒",犹念苏见屈子"众人武"杖汉节牧羊",犹闻介甫"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个人层面可谈个人性情、处事原则、道德底线的坚守,文化层面可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挖掘;国家层面可谈中国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一如既往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友好往来。【辩证思考】当然"站在自我角度"不能自私自利、我行我素、损人利己。"秦爱纷奢,人亦恋其家",历史的教训一再告诫我们:只顾自我必自毙。【总结】综上,这是一道关于"站在他人角度"与"站在自我角度"看世界的二元关系型话题作文。首先要明确二者的内涵(见以上分析),其次要确定二者的关系。(二)基于内涵,确定立意行文需兼顾两种做法,不能只写一方而置另一方于不顾,要体现思辨。(1)既要站在他人视角,也要坚持自我,寻找二者的平衡。(2)侧重谈"站在他人角度",但不能突破基本的道德底线,丧失自己的原则信念,要保有"自我",要有"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自我存在。在人与人之间交往时,要有自己的立场;国与国之间的对话时,也要有"自我",决不能以牺牲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为代价。(3)侧重谈对自我的认同和坚守,他人视角是获得自我认同的一种途径。【亮眼标题】1、融会他人立场,悦纳个性自我2、筑自我认知之基,站他人思考之角
3、眼如明镜观他人,心如炬火守自我4、"他人"共识,守"自我"意识5、坚守自我铸砥柱,悦纳他人增华章6、既换位以寻共识,亦持己以稳自我7、既要有共情能力,也要保持自我8、既要自我观照,也要跳出自己的视角9、通过他人视角认识自己10、自我认知与他人关系11、审视自我认知和他人关系【素材积累】1、名句素材:①《论语》有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斯《谏逐客书》
③“世界上最重要的事就是认识自我。”——(法国)蒙泰涅④“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最容易的事情就是忘记自己。"——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⑤古圣梵典教导我们:“认识你自己”——因为认识就是解放。——泰戈尔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⑦"认识自己是一生中最伟大的智慧。"——叔本华
⑧“了解自己是智慧的开始。”——亚里士多德⑨黑格尔曾言,一个人如果把从别人那里学来的东西算作自己的发现,这也很接近于虚骄(21)“你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你对世界的解释。”——高尔德斯坦(22)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司马迁(23)结交非贤者,难免生爱憎。——孟郊
(24)我们平等地相爱,因为我们互相了解,互相尊重。——托尔斯泰
(25)所有的偏见都来自于眼界和认知的局限性。(26)你眼中的别人才是你自己。(27)巴菲特曾说:“将他人的评论视为无关紧要。”2、名人素材:①战国时齐国的鲍叔牙,他自知不如管仲,向齐桓公进谏,让管仲做齐国的相国,使齐国成为最早的霸主。②齐国帮田忌赢得赛马比赛的孙膑。正是由于他知己知彼,而在安排马出战比赛的顺序上进行了调整,从而赢得比赛。③刘邦:攻进成阳后,能认清实力和形势,虽爱财而秋毫无犯,并约法三章收服民心。④庄子:充分认识自己的本性,在楚国相位诱惑面前持竿不顾。⑤史铁生:认清现实,从事文学创作。⑥丁俊晖:认清自己兴趣所在,小小年纪成为台球名将。⑦周杰伦:认清自己,坚持走自己的音乐之路,不跟风。⑧张越:央视《半边天》主持人,认清自我,不盲从,形成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⑨李素丽:认清自己的工作岗位,虽然平凡但能作出不平凡的贡献。⒂只会纸上谈兵导致赵军40万大军全军覆没,致使长平之战落败的赵括。⒇皮尔·卡丹:皮尔·卡丹是著名的时装设计师,尽管他在女装设计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他并没有因此满足。他决定挑战传统观念,设计男装系列。尽管当时法国时装界认为男装设计是离经叛道的行为,但皮尔·卡丹坚持自己的创新理念,最终取得了成功。
(21)燕昭王从善如流:燕昭王虚心接受贤人的建议,很多贤人投奔他,依靠他们的帮助,最终打败了齐国。(22)毕加索从前很喜欢写诗,一天,他带着自己的得意之作去参加诗歌评论家斯泰因夫人的聚会。他本以为能得到夸奖,可是没想到被斯泰因夫人泼了一盆冷水,说他根本不适合写诗。后来,他听取了斯泰因夫人的批评,决定转变职业,最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画家。(23)只受过4年小学教育,23岁创业、7年后成为日本收入最高的人,当他1989年逝世时,留下了15亿多美元的遗产。这就是被称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传奇的一生。当松下幸之助被问到他的经营哲学时,他只有简单的一句话:“首先要细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写作示例】写作审题过程:1、【总原则】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实操:划分层次,勾画圈点关键字词。2、【总观点】整体把握:这是一道关于"站在他人角度"与"站在自我角度"看世界的二元关系型话题作文。3、【析内涵】分析材料:材料共三句话,三层含义(具体过程,见上面)。4、【抓关键】抓关键词:材料的关键词"站在他人角度看世界"与"无需刻意如此"。而"认为这能促进理解与沟通,化解矛盾,达成共识"是在阐释为什么要"站在他人角度看世界","以避免在无尽的他人视角中自我内耗,甚至迷失自我。"是在阐释为什么"无需刻意如此(只站在他人角度看世界)"。
见“自我”以独立,见“他人”以广怀“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杜子美沉郁,犹成高格;蛤蟆无官私,何不食肉糜?司马衷自顾,终是自误。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在全球化的今天,面对多元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们就算是身在“洞穴”,也应知“卷帘天自高”。故曰:见“自我”以独立,见“他人”以广怀。见“自我”的理想状态应该是能正确认识自己、肯定自己。现实的情况是,人们常常以我观物,见解多是利益的、立场的,落在了“自迷”的窠臼里。个中微妙,不可不察。正如东林党人钱谦益,在清军兵临城下之时,与柳如是相约跳湖殉国,可事到临头,又自觉水冷而作罢。一句“水太冷”,虽见了“自我”,全了性命;却漏了怯懦,负了红颜,误了清名,岂不令人遗憾?因为见“自我”是符合人的本能需求的,所以像钱谦益这样的见“自我”,都难以厚非。但也正因为知道见“自我”有自私性、封闭性,容易把人引向“精致的利己主义”和固步自封,我们才更加迫切地需要对见“自我”的本能进行思辨。毕竟,杨朱那句“拔一毛而利天下却不为”,怎么看都是虎狼之词。依我所见,见“自我”的最高意义便是独立天地。有时能像陶潜那般“觉今是而昨非”,归园田居,做到无碍天下,都是上上签。如此,庄周一生“宁曳尾涂中”,而不愿“留骨而香”,算来已是见“自我”的至高境界。可人,尤其是现代文明体系下的人,如果不能超越一些本能,也很难成全生命的分量。人人只见“自我”,世间又何来为众人抱薪于风雪者?证来证去,见“自我”只应是人性的基础需要;而见“他人”才是人性的高级需求,当然也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需求。
见“他人”就是要能从他人的角度去看世界,这不只是换位思考的问题,更是知世间“体有万殊,不能一量”的包容,是推己及人、体察人情的同理心与悲悯情怀。蜩与学鸠不比鲲鹏,以为“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便是飞之至也。河伯不见北海若,也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人生一世,有时,不见“他人”,是不会知天高地厚、人间百态的。可也有人担心在无尽的他人视角中会自我内耗,甚至迷失自我。这也不无道理,毕竟,“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文彦博当时得多迷糊才讲得出来这般“见天子不见黎民”的疯话。不过,红尘浊世,也有清流。茅庐三顾,刘备一句“先生不出,如苍生何”,不正是见他人、充满了见黎民百姓的悲悯吗?所以我想,见“自我”与见“他人”虽无先后、主次之分,但也并非有着绝然无法逾越的鸿沟。如果一个人能把见“自我”、独立天地与见“他人”、拓宽胸襟相结合,切磋琢磨,会不会互相增益呢?孔子贤达,又问道老聃、学琴师襄,莫不是见“自我”而见“他人”,见“他人”而见“自我”,这不是启人良多?毋固,毋我,毋私,不以一己之见权衡天下,实事求是,真见“自我”,自是不易;敢见,能容,善取,勇于张开双手拥抱世界,心怀悲悯,喜见“他人”,自然尤难。诚然,我们还没有疯狂到像尼采一样,自诩为太阳,以为有无尽的光与热;但身历红尘,见“自我”以独立,见“他人”以广怀,我们总能有可为之处吧?理解他人,守住自我当今世界,人潮汹涌,观念纵横,目迷五色。有人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却仍有“古来圣贤皆寂寞,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委婉低叹;有人奉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人生信条,与世俗同频共振,却不得不失去“谁道天公不送客,漫天风雪送一人”的人生感受。生活无分对错,高尚者自有高尚者的选择,而若能在自我与他人中间找准位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或许能弥补缺憾,不失为一种更好的人生选择。
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成就他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为自我赢得更多掌声。世界是一个大圆,个体不过是方寸之隅,认知难免局限。善谋者取长补短,“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从他人的目光中认识自我,唐太宗铸就贞观盛世;为国者忍个人差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也”,“将相和”存国家于虎狼环视,“负荆请罪”而留千古美名。而反观如项羽之英雄,不听“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的诫告,不以范增角度看待“鸿门宴”,一意孤行,落得泪洒乌江的结局。“为他人鼓掌”,这是人生莫大的勇气!理解有度,不可耽兮,适当保持与他人认知的距离,切勿“东施效颦”、频声应和,在他人的裹挟下迷失自我。在他人喧哗中人云亦云,只会磨灭掉自我个性,谩赢得一声“伤仲永”的慨叹。王羲之学书卫夫人,又脱胎换骨,博采众长,被后人尊为“书圣”,后代学书人均以《兰亭集序》为法度,但自成声名者又有几人?人类的尊严来自于自我对世界的独特表达,“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司马迁从董仲舒学《春秋》,向孔安国问《尚书》,仍“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著成信史照尘寰;袁隆平、屠呦呦学贯中西,却能站在前人的心血上,自出机杼地进行“杂交水稻”、“青蒿素”的研究,终获成功。人要善持与他人的距离,理解当有度,不可失自我。
鹏鸟不因斥鴳而弃志,中华因“和气”而流长,理解他人而不成为他人,苦心孤诣而不踽踽独行。“人是社会的动物”,但同时也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人因自我的思想而伟大。“齐梁宫体”当时风尚,词客学士竞相争逐,而陈子昂却以《修竹篇序》力倡“风骨”,扭转风气,“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屈原不从流俗,“虽九死其犹未悔”;商鞅力推以法治国,移风易俗;王安石革故鼎新,“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凡此种种,莫不是守住了与他人的距离。青年当有志气,“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自己的夜路”,保持自我的风度!揆古览今,掩卷覃思,人如此,国亦如此。勿“机关算尽太聪明”,要以心换心拥抱他人;勿亦步亦趋迷失自我,要守住本真特立独行。沧海横流可同舟共度,生于天地当引领乾坤!易位理解擎青天,多元视角滋华盖星燧贸迁,斗转星移,日益强调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跨国界的交流正成为各国共识。兼百家视角,集多元世界观与价值观,是搭建沟通桥梁,促进多元共识的不二法门。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洪流之中,无侪当易位理解擎青天,多元视角滋华盖。站他人之视角看世界,促理解沟通之花结达成共识之果。"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站他人之角度看世界,可开拓视野,汲取智慧,成就共识。撰古,《将相和》的美谈促成正是廉颇能够及时从蔺相如的角度看待他们的关系,方知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达强赵之共识。观今,中国在对外合作中能以更多中小发展中国家的视角洞察问题,抛出"一带一路"的橄榄枝,以"共建共享"代替"零和博弈",实现互惠共赢。正是视角的迁易促成了中国与沿线各国的对话,为人类的发展提出了生命力蓬勃而熠熠生辉的新方案。
以他人之角度看世界并非一味退让内耗,若为避免内耗迷失,而对多元视角弃如敝履,则得不偿失。历史的洪流中,有烛之武退秦师的智慧光耀千年;有李斯《谏逐客书》的高明论辩;更有魏征以"明镜"悟明主,启贞观之华章。无数忠臣志士,皆知换易视角比乏味的雄辩更能让君主与自己达成共识。反观当今某些西方国家高筑意识形态之藩篱,构建逆全球化壁垒,拒绝接纳多元视角,逃避沟通对话。这样的故步自封,顽固自守,无益于自身国家的长期发展,更惧碍了全球化的潮流,损害了人类的共同利益,实为不可取之下下策。"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在跨界交流之时代波浪中驰骋,亦需坚守底线,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从"一带一路"的驼铃千古传响,到上海合作组织赢得喝彩满堂,从"金砖五国"耀眼夺目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德泽渊长。中国身这个战乱频发,不少国家固守西方世界价值观"零和思维"的背景下,只有坚定自我立场,方能在荆棘雾潭中开辟出一条鲜花着锦的发展之路,共赢之途。易位理解擎青天,多元视角滋华盖。世不乏流翠浮舟之盛,以鸿献寰宇间。在全球化的今天,吾侪当能站在他人角度看世界,汲取多元视角,促进沟通,化解矛盾,又需站在自我角度,坚守底山蕴线,坚定自我,以达成共识。愿来日之中国,光明灿烂,春瑞,培风图南;吾辈之效玉汝于成,功不唐捐。
眼如明镜观他人,心如炬火守自我风起青萍,人间浩荡,仰观绝顶,天地方象。时代的洪流滚滚,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打破了文化与国界的边线,却也带来新的疑惑:"自我"与"他人"该如何取舍?掩卷军思,吾以为当眼如明镜,心如炬火,既睁眼看世界,也尚肉坚守自我。转换视角,于他人观之,拨云散雾得天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光是山,多角度看世界的自然哲理同样适用于当代社会。困囿于有限的视角,往往会陷入困境,适当站在他人的角度,或许能迎来峰回路转。君不见,烛之武设身处地,从秦国的立场出发分析利弊,最终化产解国家危机;君可见,中国始终秉持构建人类共同体理念、从中亚国家的角度挖掘合作可能,造就了沙特伊朗握手称和的外交佳话。全球化的浪潮中,固执狭隘只会被吞没,站在他人的角度睁眼看世界,消弭矛肩,消除隔阂,方能迎来柳暗花明,携手共赴星辰大海。坚定自信,于自我守之,滋兰生承历史。自信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鲜明底色。坚定中国文化,坚守中华民族的主体地位,才是在国际交流中屹立不倒的唯一密码。我们对自我的坚守,来源于传承五千年从不中断的优秀文化,这本厚重的历史,孕育出了绝对的自信。从精美典雅,蕴含深刻的三件国礼,到中国节日、中国茶文化、孔子学院在国际范围的广泛传播,再到外交发言人气势豪壮、振聋发聩的一句:"中国,已经不再是从前的中国了!"这一切,无一不彰显着,我们心中对自我的坚守。狂风暴雨中站得住,卷卷飞沙中立得稳,我们从自我的历史中汲取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力量,历练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淡然,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是我们一直以来的坚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泉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办公空间室内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马鞍山职业技术学院《新型光纤通信系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信阳学院《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研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体育学院《软件设计模式》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电力拖动与运动控制》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泰安2025年山东泰安市属事业单位初级综合类岗位招聘127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1
-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普通化学原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协和学院《文艺节目策划与创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及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河南2025年河南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招聘博士302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会实践报告
- 电力系统动态仿真与建模
- 庭院工程暂预算报价单(龙威景观)
- 2024年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投标技术服务和质保期服务计划
- 2023年全国高考体育单招考试英语试卷试题真题(精校打印版)
- 音乐欣赏与实践(中职音乐)全套教学课件
- 粤语活动策划方案模板范文相关7篇
-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中国春节ppt英文版 Chinese New Year
- 高中数学《6.2 排列与组合》课件与导学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