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质量监测高二年级语文试题B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学校、班级、姓名、考试号填在答题卡上。2.将每题的答案或解答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3.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论语·雍也》中,我们能看到传世文献中最早关于“儒”的讲法。孔子告诫子夏:“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君子求义,小人重利。孔子告诫子夏,做“儒”就要做成有君子品格的儒,以义为尚。可见这里的“儒”应该是表示一种职业身份。君子、小人是对从业者道德水平的评价。那么“儒”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呢?《说文解字》中讲:“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许慎认为“儒”是术士。所谓“术士”是指法术之士,和鬼神相结交,类似于巫婆、神汉、萨满、道士、和尚等。事实上“儒”字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我们能看到的原始的“儒”字。甲骨文中的“儒”字,“”,从大从水,大指人,人身上有水。金文中的“儒”字,“”,水在人上,水变成了雨字,演变成“需”,可以理解为沐浴濡身的样子。沐浴濡身为什么和儒有关系呢?沐浴濡身是敬鬼祭神的重要仪式,在与鬼神等结交前必须斋戒沐浴以示尊重。《礼记·儒行》中“儒有澡身而浴德”,《孟子·离娄》中也讲“斋戒沐浴则可以事上帝”。所以“儒”作为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孔子三十岁,以知礼而闻名,曾经从事这种工作。“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帮助别人办理丧事,从未吃饱过。有人去世,作为襄礼的儒却大吃大喝,是无德的表现,孔子显然不会如此,并且他于当日不再唱歌。孔子是位音乐素养很高的人,弦乐不断,但当有人离世,身为襄礼,孔子心有戚戚焉,推己及人,不再歌咏。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多次提到一位人物,名为“子需”,其主要职责是为王室主持宾祭典礼,祭祀人鬼,也就是祖先,是商王武丁重要的臣属。根据徐中舒先生的考证,“子需”,在其氏族中的名字为“父辛”,因为从事“儒”这个职业而位高权重,所以职业的称谓取代了原有的名字,被称为“子需”。可见当时的“儒”还是有很高的地位。但到了春秋时期,儒的地位已经下降了,《礼记·儒行》讲到“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人们对从事“儒”这个职业的人轻慢无礼,并讽刺挖苦,直到“孔子至舍,哀公馆之,不敢以儒为戏”。也就是鲁哀公认可了孔子“儒”的身份后,人们才改变了对儒者的态度。可见,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儒”还是指处理丧葬等祭祀事务的神职人员,是术士之称。但至孔子始,儒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成为对孔子所开立学派的特称。我们现在使用“儒”字,已经不再将它与术士相关联,而更多意味着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摘编自史怀刚《人文的世界·说“儒”释义》)材料二:在周代社会中,“胥”是极其重要的乡族基层官吏。《周礼·地官司徒》论闾胥之职称:“闾胥各掌其闾之政令。以岁时,各数其闾之众寡,辨其施舍。凡春秋之祭祀、役政、丧纪之数,聚众庶。既比,则读法,书其勤敏任恤者。”由此可见,“胥”乃是在乡间主持礼乐、祭祀、行政、教育、文化的重要人物。孔子年轻时,正是从“胥”出身。《史记》记孔子幼时“年少好礼”,“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稍长,又尝为季氏族任小吏以及助祭和傧相。这正是孔子出身于“胥”这个阶层的确切证据。又孔子一生,以博学多知、诲人不倦著称于当世,而这又符合“胥”的另一个语义:“胥,有才智之称也。”《论语·宪问》记孔子言论谓:“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孔子一生事业,所务在“克己复礼”,“唯礼乐之用所先”。儒家之学,独传在六经六艺,而重点则在礼乐。胥是商周时的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由此可见,孔子所创的儒家,所继承的其实正是古代“胥”的文化。所谓“儒”,实来自“胥”,亦即“需”。“需”在商代乃是一种礼官和祭师。而在周代则是礼官、乐官、祭师,又兼学师。在《周礼》中,“需”以近声字被假借作“胥”。而在春秋以后的文字变迁中,需增“人”旁,又书为“儒”。所以商代的“需”、周代的“胥”,就是春秋以后“儒”与“儒家”的前身。他们在社会中有特殊的地位,及其职业的特殊使他们沿袭有特殊的装束,亦即所谓“儒冠、儒服”。其特征是“逢衣浅带,解果其冠”,即宽大恢宏的衣袍与崔嵬高耸的礼帽。同时,“胥”又是周代社会中广义的有才智之士,即知识分子的美称。所以春秋以后形成的诸子百家,凡有道术者,皆可在这一意义上称为“儒”,即“术士”。但是“儒”的本义则始终是礼乐之师。“儒以道得民”,“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古之儒者,博学于六艺之文”,乃是正统意义上的“儒”。孔子所开创的以礼乐为教的儒家,正沿循着“儒”的这一语义发展而来。(摘编自何新《诸子的真相·儒的由来与演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对子夏的告诫以及孔子帮助别人办理丧事时的表现,说明儒对从业者有道德方面的要求。B.儒在殷商时地位崇高,春秋时成为人们嘲弄的对象,至孔子出现,儒才重新赢得人们的敬重。C.儒因为地位、职业特殊,商周以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装束:衣袍宽大恢宏,礼帽崔嵬高耸。D.儒也曾经是对知识分子的美称,春秋以后形成的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都可以称为儒。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通过古文字的字形推演以及前人考古成果的引用来考证解释“儒”的涵义。B.材料二从“近声假借”“文字变迁”的角度梳理了“需”“胥”与“懦”的关系。C.从“需”到“胥”再到“儒”的发展变化可见古人在文字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D.“儒”为“术士之称”,然而,材料一、材料二对“术士”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3.下列孔子的言论中,最能体现材料二中“儒”职业特点的一项是()(3分)A.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B.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4.两则材料对“儒”内涵的演变有不同认识,请简要概括。(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根据两则材料,试找出能够证明这一学说的依据。(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保卫延安杜鹏程无定河两岸,听不见往日上灯时光的牛羊叫唤,听不见孩子们的吵闹声,也听不见成年人高唱“信天游”小调;倒是,吧叭吧叭的枪声响了个不歇气!黑夜和战争一块儿来到无定河两岸!八月十五日夜里十二点钟前后,在镇川堡北边一条山沟中的窑洞里,一位纵队司令员照着蜡烛注视着作战地图。他清楚:我军在西北战场上立刻要从防御转入反攻了,可是在这迈进反攻的第一步的时候,西北战局演变得格外复杂和艰险。司令员把蜡烛放在身边的窗台上,来回轻轻地走着、筹思着。他两天两夜没合眼了,眼里网着红丝,眼皮有点发皱。他的脸瘦岩岩的越发黄了。司令员身边的一个参谋靠墙站着,头微微低着睡熟了。司令员又端起蜡烛,眼睛紧张地在地图上转动。旅长陈兴允和旅政治委员杨克文走进来,一声不吭地站在司令员身后。陈旅长推起帽子,用左手轻轻地搔后脑壳。杨克文盯着窑洞的角落在紧张地思量什么。他俩,口干舌燥,又疲劳又焦急。他俩把指战员激愤和焦灼的情绪全给带来了。这窑洞刚才还是很清静的,目下却充满着一种捉摸不定的闷气。原来,胡匪整编三十六师(军),顺长城增援榆林,很快地进了榆林城,而且又马不停蹄地从榆林南下,准备打击我军。西北野战军从榆林城郊撤退以后,就准备在榆林城南四十里的归德堡附近,消灭从榆林南下的三十六师,但是敌人滑得像泥鳅一样,一溜就钻入鱼河堡,我军没有捞住敌人。昨晚间,部队翻山过岭又运动了一夜,准备在鱼河堡到镇川堡中间的公路上,消灭西北战场上骄横一时的三十六师,可是又没捞住战斗的机会。西北野战军从八月初向榆林前线开进,到今天整整十五昼夜了。战士们在这十五日十五夜中,不是浴血奋战就是急行军转移。榆林城快要打开了,上级可又决定撤退;现在说是打三十六师,可是屡次不能下手;再加上踏沙窝、冒风雨、饥饿、寒冷、疲劳,因此战士们急着要打仗,恨不得把敌人抓住撕碎!“今天晚上是非打不可了!”陈兴允和杨克文觉着,司令员也在谋虑这个问题。他俩心情紧张,眼里闪着说不清的躁气,可是怕打断司令员的思索,所以不声不吭地站在那里。直到杨克文打了个喷嚏,司令员才注意到他们。司令员亲热地跟他们握手,要警卫员给他们搞水喝。杨克文气愤的说:“哼,三十六师这样骄横!”陈兴允咬牙切齿,说:“它骄横?我们偏要摸摸老虎屁股!”司令员心情沉重。他看看他俩那刚毅而焦急的脸色,说:“很恼火?要不得,同志,我们能把敌人拖到这无定河边,就是很大的胜利。从全国范围看,我们吃点子苦把敌人背上,是很有意义的。何况我们还在想办法整治它哇!”“我们能把敌人拉到这里,就是胜利。这一点我们早就知道,可是……”陈兴允、杨克文一边这样想,一边又觉得司令员的话里有话,可是司令员既然不说明,那就是不便说明。他俩按压住想要探问的心情,可是,不由得又想:也许陈赓兵团从风陵渡渡过黄河向西安……或许刘邓大军又有什么出敌意料的……司令员问:“部队宿营咯?”陈兴允说:“宿什么营啊!部队统统在下边沟里摆着,准备继续走!”司令员打开白铜烟盒,陈兴允、杨克文各取了一支烟,他也取出一支。他把烟的一头在烟盒上用力磕着,说:“是的,不但准备走,如果侦察员刚才报告的情况确实的话,我们还要准备打。”他对杨克文说:“你回去掌握部队。要是情况确实,要是彭总命令打,部队就立刻出发。赶拂晓也许会干起来。”又对陈兴允说:“野战军司令部就挨着你们后卫部队驻,彭总在那里。你去汇报情况,接受任务。情况是这样的:今天,我们准备在镇川堡和鱼河堡之间消灭敌人,可是敌人不是一直顺咸榆公路直扑镇川堡,而是绕了一个圈子——从鱼河堡渡无定河,沿河南岸的党家岔下来。看样子,敌人或许是明天拂晓再渡无定河,占领镇川堡。”陈兴允说:“这些情况我清楚。”“不,问题不在这里。”司令员指着地图,说,“刚才,据侦察员报告:钟松率三十六师师部又两个营从无定河北岸向镇川堡推进,两个团在河南岸掩护。这情况是不是可靠,还不一定。我已经再次派人去侦察了,不过,你先去向彭总请示,也许彭总那里还有新情况。”他看了一下地图,又说:“如果侦察员报告的情况是确实的,如果彭总决定打,那我们赶拂晓就在镇川堡以北,截击钟松的师部和他的两个营。可是,还有问题:假使这一仗可以打,打起来对我们有多大的好处?……”他来回轻轻地走着,思量了很久,又说:“总之,你给彭总把情况报告一下,总部怎么决定,我们就怎样执行。”陈兴允在河槽里下了马,把马交给通信员。那匹久历沙场的骏马抖了抖身上的汗水,又用一个前蹄在地上刨着。他怜惜地摸了摸马的透湿的鬃毛,便和参谋一道,回答了哨兵的盘问,上到半山坡上的一个破烂的村庄。他立刻就要看见西北战场的统帅了。他压不住自己心里的兴奋,感到精神很紧张。他在多次的体验中,深切地感觉到:彭总善于在艰难困苦的关头,扭转一切危机的局面。彭总能预见由于艰难困苦而产生的那种新的力量;那种新的力量是很厉害的制胜武器。(节选自杜鹏程《保卫延安》,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选文开头通过无定河两岸声音的变化,渲染出一种肃杀氛围,也揭示出战争给革命区民众带来的影响。B.第四段对纵队司令员的形象描写,体现出作家杜鹏程小说语言具有的质朴、平实且有地方色彩的特点。C.小说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敌我双方的行军分布、机动路线等内容,使读者对战争发展态势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D.在纵队司令员与陈兴允的对话描写中,司令员反复强调要“请示彭总”,这表现了司令员行事谨慎的特点。7.关于文中陈兴允去见彭总几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采用白描手法,一句“半山坡上的一个破烂的村庄”点出彭总所处环境的险恶,与选文开头形成收尾呼应。B.作者采用细节描写,突出骏马身上的“汗水”、湿透的“鬃毛”,暗示陈兴允不畏艰辛、疾驶而来。C.陈兴允既兴奋又紧张,这看似矛盾的心理描写却极为精当地刻画出其即将见到彭总时的复杂心理。D.陈兴允去见彭总的情节内容紧承前面的与纵队司令员会面的内容,由“向彭总报告”串联而成,线索清晰。8.彭德怀是《保卫延安》中重点塑造的我党高级将领形象,但选文中彭总并未出场,而重点塑造了纵队司令员、陈兴允等形象。请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好处。(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班级举行“战争小说研讨会”,计划把《保卫延安》与茹志鹃的《百合花》放在一起研究。现邀请你从战争风格角度发言,请你写出发言要点。(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材料二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印太傅,因家于齐焉。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删改)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至于龙A吾不能B知C其乘风云D而上天E吾今日见F老子G其犹龙邪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微,指事物细微时候,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意思不同。B.几,材料一文中指的是接近之意,与《狼》“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几”意思不同。C.“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的“之”意思用法均相同。D.因,表因果关系,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我欲因之梦吴越”的“因”用法不同。12.下列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子连举树木生长、砌筑高台、千里远行三个现象,生动揭示出“大小”“高低”“长短”变化,提醒要重视细微和小节处。B.到周请教老子后,孔子以“鸟、鱼、兽”都能被世人捕获、都有自己的用处来评价老子的学说脱离现实,于世无用。C.老子给后人留下的只有五千言道德经,还是在关令尹喜的请求下写作的。这也证明了老子做学问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D.司马迁较为详细地介绍历史上老子的不同传说及后代子孙的发展演变,让读者对老子有一个更加完整的认识。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结合两则材料,请简要概括老子所认为的君子有何特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苏绣唐·罗隐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①女工劳。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蜀锦谩夸声自贵,越绫虚说价功高。可中用作鸳鸯被,红叶枝枝不碍刀。注释:①西室,指旧时帝王宗庙内藏神主之室。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轻似水”形象地描绘了苏绣的轻柔细腻,手感润滑,不仅普通人家珍惜,更被王公大臣们爱不释手。B.颔联诗人运用“随、添、逐、长”几个动词,勾连鲜花、飞鸟等物,描摹出一幅逼真而充满生气的春景画图。C.颈联“蜀锦谩夸声自贵”写出蜀锦因受到人们的夸赞而声名显赫。与蜀锦相比,越绫价格就显得虚高一些。D.尾联写苏绣很快就成了家家户户都喜爱的鸳鸯被,缎面上图案精美,仿佛鬼斧神工,正面赞美绣品的价值。16.清代的诗评家洪亮吉曾评说此诗“诗奇而入理”。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十二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见出儒家强调的学习无处不在,且以提高自身修养为要义。(2)国庆节期间,小明同学慕名前往扬州瘦西湖景区观看夜场“春江花月夜”大型实景演出。看到明月当空,水天一色的情景,他不禁想到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苏轼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亡妻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孟子是一个唯心的人,所以他的文章师心自用;是一个纯任意气的人,所以他的文章意气风发。他①,道德感极强,所以他对他看不惯的人与事动辄恶言相加,拔刀相向。他无论骂诸侯、骂学者,都毫不留情,连对他极关照、极尊敬的齐宣王,他也丝毫不假以颜色。他只认天理正义、公道良心,不讲什么②。所以,他是真君子,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大丈夫”。他对邪恶有③的杀伐心,所以他的文章有杀伐气,他把这种气质称为“浩然之气”。他可能就是从自身的道德良知与道德勇气里,找到了人类的希望与信心,发现了堕落人类获得救赎的途径。于是,他到处与人辩论,鼓吹自己的救世之道。他可能相信,只要他不停止他的吹嘘,这世界的末日就不会到来;他工作一日,这世界的末日就会推后一日,且一息生机会渐渐转来。所以,当有人批评他“好辩”时,他回答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他自信天已将大任降到他的肩上。所以,他的工作,给他崇高感、伟大感、成就感。“平治天下,舍我其谁?!”这样的人,这样的性情,怎能没有这样的文章?他的人,是天地精华;他的文章,是天地奇观。18.请在文中空白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横线的两句话语序为何不能颠倒?请简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文中在描写和评价孟子时,使用了“师心自用”“恶言相加”“鼓吹”“吹嘘”等贬义词,请分析这样使用的表达效果。(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________________,这是小说理论界不争的事实。这一观念的形成源于小说艺术的自律。众所周知,欧洲小说是从“传奇”演化而来。在大部分“传奇”故事中(如《堂吉诃德》《巨人传》),小说家通过构建曲折离奇的情节吸引读者,至于事件是否真实、人物是否可信则是次要考虑。与此不同,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十分注重人物内心活动(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狄更斯)。________________,小说家们通常采用全知全能的叙述模式,对人物外部行为和内心思想进行充分展现。小说中的人________________,同时也是小说家们揭示人性、针砭时弊的一个重要手段。依照哈维的观点,小说艺术通过构建生动形象的人物,不仅使得小说具有了道德伦理功能,而且为人们搭建了个人与他者进行交流的一个渠道。这种观念把人物看作小说艺术伦理维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至于叙事作品中的其他成分,则被视为服务于人物逼真性的辅助手段。重视故事,强调人物似真效果,使读者宛如置身于故事世界--这些观点不仅突出了人物在“心理”层面的真实性,同时也成为传统小说艺术的美学原则之一。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B.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C.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22.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现代营销学上有这样一句话:“自我推销和自我表现是一种关乎人生成败的重要能力。没有自我展示就没有成功。”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1.B2.C3.B4.材料一认为“儒”在孔子所处时代指处理丧葬等祭祀事务的神职人员,是术士之称,至孔子始成为对其开立学派的特称,现在更多意味着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材料二认为“儒”的本义是礼乐之师,其前身是商代的“需”、周代的“胥”,春秋以后形成的诸子百家中凡有道术者在广义上可称为“儒”,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沿循着“儒”作为礼乐之师这一语义发展而来。5.①材料一中提到“儒”最初的主要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这与司徒之官掌管祭祀等文化教化事务有一定关联;②材料二中指出“胥”是商周时的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孔子所创儒家继承的正是古代“胥”的文化,而司徒之官也涉及教化民众等职责,儒家传承文化、教化民众的功能与之相符;③两则材料都表明儒家重视礼乐,而司徒之官在古代社会有推行礼教、明教化的职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