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 《说文解字》第一-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原卷版)_第1页
专题01 《说文解字》第一-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原卷版)_第2页
专题01 《说文解字》第一-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原卷版)_第3页
专题01 《说文解字》第一-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原卷版)_第4页
专题01 《说文解字》第一-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经典常谈》章节阅读与训练(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1《说文解字》第一内容目录内容目录TOC\o"1-2"\h\u章节介绍 1知识网络 1原文+批注 2内容概括 9试题精选(共36题) 9-40章节简介章节简介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知识网络知识网络原文+批注原文+批注原文批注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作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的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仓颉,古籍中称仓颉“龙颜四目,生有睿德”。相传为中国原始社会后期黄帝的左史官,仓颉为左史。沮诵为右史。仓颉应该不是一个人,而是部落头领世袭的官职,主管造字的。【《经典常谈》开篇常融入传说、习俗、历史背景等,富有吸引力和生活气息。】出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收集史料集体编写而成的一部哲学著作。此句意思是老天知道饥荒将至,于是降下雨一样的栗米,但饿死的新鬼仍然夜里哭泣。《系辞》是易学类著作,一般是指《易传·系辞传》或《周易·系辞》。它是今本《易传》的第4种,它总论《易经》大义,是先秦儒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大成。“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的预备工夫,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荀子·解蔽篇》说:“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一”是“专一”的意思,这儿只说仓颉是个整理文字的专家,并不曾说他是造字的人;可见得那时“仓颉造字说”还没有凝成定型。但是,仓颉究竟是什么人呢?照近人的解释,“仓颉”的字音近于“商契”,造字的也许指的是商契。商契是商民族的祖宗。“契”有“刀刻”的义;古代用刀笔刻字,文字有“书契”的名称。可能因为这点联系,商契便传为造字的圣人。事实上商契也许和造字全然无涉,但这个传说却暗示着文字起于夏、商之间。这个暗示也许是值得相信的。至于仓颉是黄帝的史官,始见于《说文序》。“仓颉造字说”大概凝定于汉初,那时还没有定出他是那一代的人;《说文序》所称,显然是后来加添的枝叶了。《荀子》,是战国时期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哲学著作。《荀子》全书一共32篇,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解蔽篇》意在谈“蔽”的害处及解蔽的方法。【此处引用《荀子·解蔽篇》,对仓颉造字的解释,猜测】商契是商人第一代先公,虽然甲骨文中没有“高祖契”的记载,但却有契字。甲骨文上的契字,由“丰”与“刀”构成,其中“丰”中一竖代表木头,三横代表刻痕,因此契字本义代表“刻写文字”。后来,契字被引申为约定、契约,春秋战国时在下面加了一个“大”,于是契字具有“大的约定”之意。即《说文解字》的序文,既是对《说文解字》提纲挈领的概述,也对书法、传统文字学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识字是教育的初步。《周礼·保氏》说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先生教给他们识字。秦以前字体非常庞杂,贵族子弟所学的,大约只是官书罢了。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他也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别体渐归淘汰,识字便简易多了。这时候贵族阶级已经没有了,所以渐渐注重一般的识字教育。到了汉代,考试史、尚书史(书记秘书)等官儿,都只凭识字的程度;识字教育更注重了。识字需要字书。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作的。这部书已经佚去,但许慎《说文解字》里收了好些“籀文”,又称为“大篆”,字体和小篆差不多,和始皇以前三百年的碑碣器物上的秦篆简直一样。所以现在相信这只是始皇以前秦国的字书。“史籀”是“书记必读”的意思,只是书名,不是人名。《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西周时期周公旦所著。《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经学大师郑玄为《周礼》作了出色的注,由于郑玄的崇高学术声望,《周礼》一跃而居《三礼》之首。小篆是秦代通行的一种字体,也称秦篆。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爰历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学篇》七章。所选的字,大部分还是《史籀篇》里的,但字体以当时通用的小篆为准,便与“籀文”略有不同。这些是当时官定的标准字书。有了标准字书,文字统一就容易进行了。汉初,教书先生将这三篇合为一书,单称为《仓颉篇》。秦代那三种字书都不传了,汉代这个《仓颉篇》,现在残存着一部分。西汉时期还有些人作了些字书,所选的字大致和这个《仓颉篇》差不多。就中只有史游的《急就篇》还存留着。《仓颉》残篇四字一句,两句一韵。《急就篇》不分章而分部,前半三字一句,后半七字一句,两句一韵;所收的都是名姓、器物、官名等日常用字,没有说解。这些书和后世“日用杂字”相似,按事类收字——所谓分章或分部,都据事类而言。这些一面供教授学童用,一面供民众检阅用,所收约三千三百字,是通俗的字书。李斯是秦朝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赵高为秦朝宰相。胡母敬初任狱吏,由于他刻苦好学,知识渊博,被擢为太史令,掌管天象、历法、并兼修史等工作。当时秦始皇统一全国,对原六国不同的文字进行改革,提出“书同文”的政策,胡母敬精通古文字,参与了把史籀大篆省改为小篆的工作。《急就篇》是西汉史游撰字书。该书是中国古代教学童识字、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字书,在古代常被用作识字课本和常识课本。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书中提及的经典,并不限于儒家的“十三经”。尤其能够表现作者独到眼光的是,书中还介绍了“小学”的代表性著作《说文解字》】即《左传》,儒家经典之一,中国古代史学和文学名著。《尔雅》是第一部内容和体例都比较完备的汉语词典。《方言》是第一部对方言和词汇进行比较研究的专著。【《说文解字》的重要与前文“划时代”相照应】《说文序》提起出土的古器物,说是书里也搜罗了古器物铭的文字,便是“古文”的一部分,但是汉代出土的古器物很少;而拓墨的法子到南北朝才有,当时也不会有拓本,那些铭文,许慎能见到的怕是更少。所以他的书里还只有秦篆和一些晚周民间书,再古的可以说是没有。到了宋代,古器物出土的多了,拓本也流行了,那时有了好些金石、图录考释的书。“金”是铜器,铜器的铭文称为金文。铜器里钟鼎最是重器,所以也称为钟鼎文。这些铭文都是记事的。而宋以来发现的铜器大都是周代所作,所以金文多是两周的文字。清代古器物出土的更多,而光绪二十五年(西元一八九九)河南安阳发现了商代的甲骨,尤其是划时代的。甲是龟的腹甲,骨是牛胛骨。商人钻灼甲骨,以卜吉凶,卜完了就在上面刻字纪录。这称为甲骨文,又称为卜辞,是盘庚(约西元前一三〇〇)以后的商代文字。这大概是最古的文字了。甲骨文、金文,以及《说文》里所谓“古文”,还有籀文,现在统统算作古文字,这些大部分是文字统一以前的官书。甲骨文是“契”的,金文是“铸”的。铸是先在模子上刻字,再倒铜。古代书写文字的方法,除“契”和“铸”外,还有“书”和“印”,因用的材料而异。“书”用笔,竹、木简以及帛和纸上用“书”。“印”是在模子上刻字,印在陶器或封泥上。古代用竹、木简最多,战国才有帛,纸是汉代才有的。笔出现于商代,却只用竹木削成。竹木简、帛、纸,都容易坏,汉以前的,已经荡然无存了。旧时指公元。本书写于1942年,此后陆续有汉以前的帛书、简牍材料出圭。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的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上)、“”(下)两个字,短画和长画都是抽象的符号,各代表着一个物类。“”指示甲物在乙物之上,“”指示甲物在乙物之下。这“上”和“下”两种关系便是无形的事类。又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也是的。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但声也有兼义的。如“浅”、“钱”、“贱”三字,“水”、“金”、“贝”是形,同以“戋”为声;但水小为“浅”,金小为“钱”,贝小为“贱”,三字共有的这个“小”的意义,正是从“戋”字来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形声最便,用处最大,所以我们的形声字最多。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二是“指事”三是“会意”四是“形声”五是“转注”六是“假借”【简要介绍“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多用举例来说明】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又如“初”、“哉”、“首”、“基”等字;前者同形同部,后者不同形不同部,却都可以“转注”。同义字的孳生,大概是各地方言不同和古今语言演变的缘故。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予”、“汝”、“彼”等,形况字“犹豫”、“孟浪”、“关关”、“突如”等,虚助字“於”、“以”、“与”、“而”、“则”、“然”、“也”、“乎”、“哉”等,都是假借字。又如“令”,本义是“发号”,借为县令的“令”;“长”本义是“久远”,借为县长的“长”。“县令”、“县长”是“令”、“长”的引伸义。假借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伸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这可见假借的用处也很广大。但一字借成数义,颇不容易分别。晋以来通行了四声,这才将同一字分读几个音,让意义分得开些。如“久远”的“长”平声,“县长”的“长”读上声之类。这样,一个字便变成几个字了。转注、假借都是用字的条例。象形字本于图画。初民常以画记名,以画记事,这便是象形的源头。但文字本于语言,语言发于声音,以某声命物,某声便是那物的名字,这是“名”;“名”该只指声音而言。画出那物形的大概,是象形字。“文字”与“字”都是通称;分析的说,象形的字该叫做“文”,“文”是“错画”的意思。“文”本于“名”,如先有“日”名,才会有“日”这个“文”;“名”就是“文”的声音。但物类无穷,不能一一造“文”,便只得用假借字。假借字以声为主,也可以叫做“名”。一字借为数字,后世用四声分别,古代却用偏旁分别,这便是形声字。如“”本象箕形,是“文”,它的“名”是“一”。而日期的“期”,旗帜的“旗”,麒麟的“麒”等,在语言中与“”同声,却无专字,便都借用“”字。后来才加“月”为“期”,加“”为“旗”,加“鹿”为“麒”,一个字变成了几个字。严格的说,形声字才该叫做“字”,“字”是“孳乳而浸多”的意思[4]。象形有抽象作用,如一画可以代表任何一物,“”(上)、“”(下)、“一”、“二”、“三”其实都可以说是象形。象形又有指示作用,如“刀”字上加一点,表明刃在那里。这样,旧时所谓指事字其实都可以归入象形字。象形还有会合作用,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子,表示一个意义;那么,旧时所谓会意字其实也可以归入象形字。但会合成功的不是“文”,也该是“字”。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但甲骨文里三种字都已经有了。这里所说的程序,是近人新说,和“六书说”颇有出入。六书说原有些不完备、不清楚的地方,新说加以补充修正,似乎更可信些。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当时公事忙,文书多,书记虽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书,却不免写得草率些。日子长了,这样写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成了一体,称为“隶书”;因为是给徒隶等下级办公人看的。这种字体究竟和小篆差不多。到了汉末,才渐渐变了,椭圆的变为扁方的,“敛笔”变为“挑笔”。这是所谓汉隶,是隶书的标准。晋、唐之间,又称为“八分书”。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这从清末以来在新疆和敦煌发现的汉、晋间的木简里最能见出。这种草书,各字分开,还带着挑笔,称为“章草”。魏、晋之际,又嫌挑笔费事,改为敛笔,字字连书,以一行或一节为单位。这称为“今草”。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这起于魏代。晋、唐之间,却称为“隶书”,而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这是为了好看。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隶书,汉字的一种字体,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内容概括内容概括1.仓颉造字说。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史籀”是“书记必读”之意,只是书名,不是人名。2.李斯《仓颉篇》七章,赵高《爰历篇》六章,胡毋敬《博学篇》七章,所选字,大部分是《史籀篇》里的,但字体以当时通用的小篆为准,便与“籀文”略有不同,汉初,三篇合一,单称《仓颉篇》。3.西汉史游《急就篇》收约三千三百字,是通俗的字书。4.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小篆外,兼收籀文,“古文”,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杨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5.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称“小学”,文字学。金文或称钟鼎文、甲骨文。6.“六书”初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名字到汉人书里才见,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互训)、假借。前四种是造字,后二种是用字。7.书体演变:小篆、隶书、汉隶(晋唐之间,又称为六分书)、草书(章草)、今草(魏晋)、正书、楷书(晋代)、真书(宋)、行书(起于晋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试题精选试题精选1.填空。(1)关于中国文字的起源,末期有了造字的传说。(2)秦始皇统一了文字;成了国书。(3)到了,考试史、尚书史等官儿,都只凭识字的程度;识字教育更注重了。(4)始皇为了统一文字,让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爰历篇》六章,胡母敬作了《博学篇》七章。(5)《》所收的都是名姓、器物、官名等日常用字,没有说解。这些一面供教授学童用,一面供民众检阅用,所收约三千三百字,是通俗的字书。(6)(朝代)和帝时,(人名)作了一部《》。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这部书有九千字。而且之外,兼收籀文“古文”。(7)《》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8)笔出现于代,却只用削成。(9)“六书”,即“”“指事”“”“”“转注”“”。其中字最多。(10)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伸义的多,一字多义,这源于字。(11)晋以来通行了,这才将同一字分读几个音,让意义分得开些。(12)象形字本于。后世用四声分别,古代却用偏旁分别,这便是形声字。(13)、、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14)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演变的方向是。(15)最古的文字应该是,又称为,是盘庚以后的代文字。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文字学家、经学家许慎。该书一共十五卷。前十四卷是对文字进行解说,字头用小篆书写,该部分具体阐述了“六书”的内容和起源。这里的“六书”包括、、、四种造字方法和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方法。(《经典常谈》)3.阅读语段,完成填空。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A________”,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B________”,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予”“彼”等,假借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申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选自《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有删改)这段文字介绍了“六书”,文中横线应该依次填入的是A.B。4.根据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孔子用“”的方法来解释《诗》,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和。阅读《经典常谈》中《说文解字第一》,完成下面小题。5.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所造,但是《易·系辞》中却说文字是“”所造,作者更认同第种说法。6.东汉的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共计录了个字,分属540个部首,书中的每个字都用《》和《》以及经典的注文来加以解释。7.下列对《经典常谈》一书相关知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先生时时留意这是一本写给学术研究者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理论性。B.本书共十三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把文字学经典《说文解字》放在首篇。C.读《经典常谈》不要死记硬背“书籍名、作者名、书籍卷数”等,要注重了解“古书的来历,其中的大要”等,要“因这本书,去接触古书”。D.我们可以选择性地阅读该书。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也可以根据你目前的需要有目的地进行选择性阅读。8.关于《经典常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B.这本书的作者是朱自清,本书写于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C.这本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D.在讨论儒家经书时,该书肯定了“经书都是圣人所作”的传说。9.下列关于《经典常谈》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撰写的一部著作。B.《经典常谈》多次被“常谈”,正是因为它普及性、通俗性的特点。C.《经典常谈》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枝不蔓。D.朱自清先生写《经典常谈》,是希望年轻人多多阅读经典,避免中华古典文化走向没落。10.以下有关《经典常谈》一书的介绍,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常谈》作者朱自清,字佩弦,其名与字都是成年之后自己改过来的,名字里包含了对人格和个性的勉励。B.朱自清大学毕业后曾经在江苏、浙江的多所中学任教,这让作者对中学生的认知与兴趣有了更深的了解,为《经典常谈》一书的写作打下了基础。C.《经典常谈》由十三篇长短相仿的文章构成,从经、史、子、集四个方面介绍作者认为中学生有必要了解的古典书籍。D.作为一部学术类著作,《经典常谈》里有作者本人的学术主张,也介绍了当时学界对于相关古典书籍的前沿见解,是一本颇有新意的书。11.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文段一】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爰历篇》六章,胡毋敬作了《博学篇》七章。所选的字,大部分还是《史籀篇》里的,但字体以当时通用的______为准,便与“籀文”略有不同。这些是当时官定的标准字书。有了标准字书,文字统一就容易进行了。【文段二】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文段一】中空白处应填的字体为。【文段二】中介绍秦以后书体的演变,下列选项所用书体与书法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草书正书行书

B.正书草书行书

C.草书行书正书

D.行书正书草书12.请你根据《说文解字》中对造字的六个条例的解释,完成下面各题。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都相同或一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1)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汉字“鱼”“口”“耳”“手”“田”等都是象形文字。B.“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刃”是指事文字。C.“人”“言”为“信”,“信”是会意文字,“江”“河”是转注文字。D.“令”本义是发号,假借为“县令”的“令”,这是假借文字。(2)班长找来了一些象形字的图片,请你分别在横线处写出它们对应的现代汉字。

日月13.阅读下面《经典常谈》选段,回答问题。[文段一]始皇为了统一文字,教李斯作了《仓颉篇》七章,赵高作了《爰历篇》六章,胡毋敬作了《博学篇》七章。所选的字,大部分还是《史籀篇》里的……这些是当时官定的标准字书。有了标准字书,文字统一就容易进行了。[文段二]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1)[文段一]中始皇将文字统一为,而《史籀篇》里的文字被称。(2)能体现书体“演变的方向是简易”的,除了正书简化为行书、草书外,还有哪些变化?14.请借助下面资料,结合《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中造字法内容,回答小东的问题。不超过100字。)

小贴士※示

甲骨文上面一横代表天,代表朝天的方向。有的甲骨文最上面短横表示祭物。有的甲骨文下面为支撑物,上面为祭台及祭物。篆文。(选自吴永亮《跟着部首去认字》)15.某校七年级决定举行“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1)同学们查到《说文解字》:“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友也。”请结合“友”的小篆的写法,推测“友”字的本义。我推测“友”字的本义:(2)请展示你搜集到的两个关于友情的成语:,16.某班开展“读经典•日日读”主题系列活动,请你参与。(1)关于《经典常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B.这本书的作者是朱自清,本书写于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初。C.这本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D.在讨论儒家经书时,该书肯定了“经书都是圣人所作”的传说。(2)经典诗词有很多和时间相关的句子,下列诗句不含时间概念的是(

)A.有约不来过夜半 B.柳暗花明又一村C.闻说鸡鸣见日升 D.人约黄昏后(3)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中,唐朝的两位分别是:、。17.某中学准备举办“阅读经典,浸润心灵”的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经典”开场:下面是“经典作品一起读”环节的一段开场白,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句子,使之构成排比。阅读经典将使我们受益终身。经典诗歌能涵泳我们的心灵;经典散文能;经典小说能;经典戏剧能提升我们的素养。今天就让我们以一颗虔诚的心向经典致敬!(2)了解经典:阅读下列的材料,用一句话概括什么是经典作品,不超过30个字。①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②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③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我们以前读过的东西的书。④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我们越是道听途说,以为我们懂了,当我们实际读它们,我们就越是觉得它们独特和新颖。(3)运用经典:在阅读《经典常谈》后,你和同桌对《说文解字》展开了讨论,同桌说“杲”是一个会意字,从日,从木。日在木上,表示天已大亮。本义:明亮的样子。他考你,“杳”也是一个会意字,该如何解释呢?请你仿照他的示例,对“杳”的本义做出解释。(4)评价经典:“经典文学”在时间的洗礼下,对读者产生的震动依然延宕绵延,从这一点来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完全符合“经典文学”的要求,请你选择一个角度(如写法、内容、人物、语言),结合原文举例,写写它成为经典的理由。18.“读文化经典,成大器少年!”阅读经典可以照亮少年的成长之路。请根据你的阅读经验完成下列题目。(1)结合《经典常谈》中《<说文解字>第一》的内容,因形解意。请结合示例,推断“明”的字义。汉字偏旁图解推断字义采

上面是手。下面是果树。“采”本意为摘取。例如《关雎》一诗中,“左右采之”的“采”即“摘取”之意。明

(2)如果为班级图书角命名,名字中包括“采”“明”任意一个字,你会为班级图书角取什么名字?请你说说命名理由。19.花开有声文学社计划在校报开辟“经典名著阅读”栏目,请你和同学们积极策划并完成相关任务。【读目录——名著内容知多少】【文段一】书中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这中间并无编撰者自己的创见,编撰者的工作只是编撰罢了。【文段二】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1)【文段一】中的“书”是指《》,“小学”是指;【文段二】中的“许氏”是指,“这部书”是指《》。【悟主旨——人物精神伴我行】(2)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传唱千年不衰的原因,是司马迁面对人生坎坷与磨难,仍然坚持完成著书的坚定意志和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也具有这种品质,请结合具体的故事情节论述。【善学习——读书策略巧安排】(3)语文教材认为我们可以用“选择性阅读”的方法来阅读《经典常谈》,可以用“摘抄和做笔记”的方法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请结合你的阅读积累和名著特点,任选一部,谈谈你的阅读策略。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材料: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1)相传中国文字的创造者是;许慎编的《》,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2)请结合名著内容,具体说说“天雨粟”的原因。阅读《经典常谈》选段,完成下面小题。①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聚收籀文“古文”。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②光绪二十五年(公元一八九九)河南安阳发现了商代的甲骨,尤其是划时代的。甲是龟的腹甲,骨是牛胛骨。商人钻灼甲骨,以卜吉凶,卜完了就在上面刻字纪录。这称为甲骨文,又称为卜辞,是盘庚(约公元前一三〇〇)以后的商代文字。③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式”,“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④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国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当时公事忙,文书多,书记虽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书,却不免写得草率些。日子长了,这样写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成了一体,称为“隶书”;因为是给徒隶等下级办公人看的。这种字体究竟和小繁差不多。到了汉末,才渐渐变了,椭圆的变为扁方的,“敛笔”变为“挑笔”。这是所谓汉隶,是隶书的标准。吾、唐之间,又称为“八分书”。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这从清末以来在新膛和敦煌发现的汉、晋间的木简里最能见出。这种草书,各字分开,还带着执笔,称为“幸草”。魏、晋之际,又嫌挑笔费事,改为敛笔,字字连书,以一行或一节为单位。这称为“今草”。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这起于魏代。晋唐之间,却称为“隶书”,而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这是为了好看。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选自《经典常谈》,有改写)21.作者为什么说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22.根据汉字造字和用字的“六书”理论,“涟”采用的造字方式是(

)A.会意 B.假借 C.形声 D.转注23.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昆虫记》是英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创作的文学巨著,它行文活泼,语言诙谐,常以拟人的手法表现昆虫世界,读来情趣盎然。B.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是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该书讨论儒家经书时,坚持“经书都是圣人所作”的传统,展示了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C.《经典常谈》既有学术的高度和深度,也有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具有普及性和通俗性。D.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生动叙述了朱德同志与彝族同胞歃血为盟,占领泸定桥,胜利渡过大渡河的故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做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地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材料二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六书”这个总名初见于《周礼》,但六书的各个的名字到汉人的书里才见。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如“日”“月”等字。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但声也有兼义的。如“浅”“钱”“贱”三字,“水”“金”“贝”是形,同以“戋”为声;但水小为“浅”,金小为“钱”,贝小为“贱”,三字共有的这个“小”的意义,正是从“戋”字来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做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令”,本义是“发号”,借为县令的“令”;“长”本义是“久远”,借为县长的“长”。“县令”“县长”是“令”“长”的引申义。假借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申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材料三象形字本于图画,初民常以画记名,以画记事。但文字本于语言,语言发于声音,以某声命物,某声便是那物的名字,这是“名”。“名”该只指声音而言。画出那物形的大概,是象形字。“文字”与“字”都是通称;分析地说,象形的字该叫做“文”。“文”本于“名”,如先有“日”名,才会有“日”这个“文”,“名”就是“文”的声音。象形有抽象作用,又有指示作用,如“刀”字上加一点,表明刃在那里。这样,旧时所谓指事字其实都可以归入象形字。象形还有会合作用,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子,表示一个意义;那么,旧时所谓会意字其实也可以归入象形字。但会合成功的不是“文”,也该是“字”。象形字、假借字、形声字,是文字发展的逻辑的程序,但甲骨文里三种字都已经有了。这里所说的程序,是近人新说,和“六书说”颇有出入。“六书说”原有些不完备不清楚的地方,新说加以补充修正,似乎更可信些。(材料选自《经典常谈》,有删改)24.对三则材料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汉字不是仓颉一个人造出来的,而是出自众多“后世圣人”之手。B.古人在造字之初,就按照“六书”的法则创造出了丰富的汉字。C.我们现在所用的字常有一字数义现象,往往是由“假借”带来的。D.近人提出了汉字的发展逻辑,对不少的旧说进行了补充修正。25.小语在默写《诗经·关雎》时常把“在河之洲”中的“洲”写成“州”,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告诉他怎样避免这个错误。26.朱自清说《经典常谈》中“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新说,并没有自己的观点”。请结合以上材料,说说你对此的理解。27.小文正在学习唐诗,你会推荐他选择阅读《经典常谈》中的哪一篇?请说说你推荐的理由。备选篇目:①《诗经》第四②《四书》第七③《诗》第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的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②“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官书虽是系统相承,民间书却极为庞杂。到了战国末期,政治方面,学术方面,都感到统一的需要了,鼓吹的也有人了;文字统一的需要,自然也在一般意识之中。这时候抬出一个造字的圣人,实在是统一文字预备工夫,好教人知道“一个”圣人造的字当然是该一致的③识字是教育的初步,识字需要字书。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作的。这部书已经佚去,但许慎《说文解字》里收了好些“籀文”,又称为“大篆”,字体和小篆差不多,和始皇以前三百年的碑碣器物上的秦篆简直一样,所以现在相信这只是始皇以前秦国的字书。④东汉许慎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又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⑤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称为“六书”。一是“象形”,象物形的大概。二是“指事”,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三是“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四是“形声”,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是意符,声是音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都是造字的条例。五是“转注”,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作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六是“假借”,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如代名词,“予”“彼”等。假借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申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⑥秦以后只是书体演变的时代。演变的主因是应用,演变的方向是简易。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汉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晋代也称为“楷书”。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这是为了好看。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说文解字>第一》,有删改)材料二:①远在3300年前的殷商时代,甲骨文就产生了。这是一种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商周时代还有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一种文字,又称钟鼎文、铭文。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结构尚未定型,异体字较多。之后是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秦国和东方六国使用的文字在作风上有很大的不同。唐兰先生把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和秦代使用的小篆合称为秦系文字,东方各国的文字合称六国文字,也称古文。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对西周春秋的传统正体字的继承较多,而后者则已对传统正体做出了很大的改造。②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此时天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许慎《说文解字·叙》载,“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这是历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文字改革,也是第一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文字规范。③小篆比大篆已有所省改,但书写起来仍不利于处理大量日常事务的需要,因而在小篆基础上又产生了书写更为快捷的字体隶书。在秦时,小篆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字体,而隶书是日常使用的比较简便的字体。从小篆到隶书的变化称为“隶变”。文字学里一般把自甲骨文至小篆的汉字演变称为古文字阶段,而隶书以后的文字称为今文字阶段。“隶变”成为了汉字古今文字的分水岭。④汉初由汉隶演变产生了草书字体,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民众急于将汉字进一步简化和书写便捷化的愿望,但由于字体较难辨认而不能广泛使用。汉末又出现了楷书,楷书易于书写,字体规范,形成了真正的“方块字”,故为人民普遍接受,自汉以来一直通用至今。此外还有始于东汉盛于魏晋的行书,它比楷书易写,比草书易认,所以同样流行至今。(摘编自张民权郭凌鹤《关于汉字简化问题的理性思考》)2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每一个阶段的变化只是为了人们使用便利。B.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合称“六书”。它们同属于造字的条例。C.战国时东方各国对西周春秋的传统正体字的继承较多,秦国对传统正体做了很大的改造。D.比起“仓颉造字说”,《易·系辞》中说文字是由“后世圣人”造出来更自然合理。2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全部属于会意字的一项是(

)A.刃、取、友、莫 B.炎、采、休、武 C.羊、桃、寒、秉 D.亦、念、甘、信30.下面三个字是由象形字“手”变化组合而成的会意字。请你根据给出的古文字义,仿照“争”字所给示例,用七字句描述“友”“尊”的形体结构和字义。

(争:争夺)

(友:朋友)

(尊:尊重)汉字争友尊结构两手相向互拉扯①③字义互不相让争长短②④31.作为一部划时代的字书,《说文解字》有哪些优点?请结合材料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①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的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②“仓颉造字说”也不是凭空起来的。秦以前是文字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