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模拟卷01 -【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全国)(解析版)_第1页
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模拟卷01 -【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全国)(解析版)_第2页
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模拟卷01 -【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全国)(解析版)_第3页
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模拟卷01 -【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全国)(解析版)_第4页
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模拟卷01 -【好题汇编】备战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全国)(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模拟卷01(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25分)1.根据语境完成下面小题。(14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水乃生命之源,它存在于客观的自然之中:或泉声叮咚,流水潺潺,活泼娇俏;或碧波荡漾,白鹭翩翩,tiánjìnɡ端庄;或波涛汹涌,浊浪排空,雄浑zhènhàn……水还存在于墨客骚人的诗文中: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隔篁竹,闻水声,①”让我们听到了清脆悦耳如音乐般的水声,“潭中鱼可百许头,②”让我们看到了澄澈见底,直视无碍的小潭美景;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③,④”中展示了洞庭湖汹涌澎湃的磅礴气势;《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⑤,⑥”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⑦,⑧。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诉说着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伤感……诗因水的滋润而增灵气,⑨,水与诗和谐而统一。自然之水孕育了人类的生命在诗词之水中获得隽永。(1)给加点字注音:①潺潺()

②翩翩()(2)看拼音写汉字:①tiánjìnɡ

()

②zhènhàn()(3)根据提示,在①-⑧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诗文名句。(4)在⑨处横线上补写恰当的语句,让整段文字的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答案】(1)chánpiān(2)恬静震撼(3)①如鸣珮环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气蒸云梦泽

④波撼岳阳城

⑤窈窕淑女

⑥君子好逑

⑦蒹葭苍苍

⑧白露为霜(4)示例:水因诗的传唱(吟诵)而添风采(魅力)。(合理即可)【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①潺潺:chánchán溪水、泉水流淌的声音。②翩翩:piānpiān,形容动物飞舞的样子,也形容轻快地跳舞。(2)本题考查字形。①恬静:tiánjìng,安静。②震撼:zhènhàn,震动;摇撼。(3)本题考查名句默写。注意:珮、蒸、撼、窈窕、逑、蒹葭。(4)本题考查续写句子。结合“诗因水的滋润而增灵气”“水与诗和谐而统一”可知,此处需补写诗和水之间关系的句子,并且格式为:水因诗的……而……。示例:水因诗的隽永而添灵气。2.一组同学在活动过程中收集了地铁中的标语,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A.地铁缩短距离,服务延伸真情(“缩短”是动词,“延伸”是名词)B.女士优先车厢,关爱深圳女性(“女士车厢”是偏正短语,“关爱女性”是动宾短语)C.只要选择深圳地铁,就能感受贴心服务(这则标语运用了关联词)D.深圳地铁,贯通城市的未来。(这个句子中,“未来”充当句子的宾语)【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综合。A.有误,“延伸”也是动词;故选A。3.《多宝塔碑》是唐天宝十一年(752年)由当时的文人岑勋撰文、书法家徐浩题额、书法家颜真卿书丹、碑刻家史华刻石而成的,是楷书书法的经典作品。此碑共34行,满行66字,整体秀美刚劲,清爽宜人,有简洁明快,字字珠玑之感。刘伟同学在练习《多宝塔碑》里的“左尖横”,请你根据图片,用简明语言给他介绍“左尖横”的写法。写作提示:①介绍要有顺序,用语简洁;②不少于80字。(4分)

【答案】示例:刘伟,“左尖横”在书写时应先露锋起笔,然后微微向上倾斜运笔,笔锋的下表面略微平整;收笔时,先略微向右上角提笔,再斜右下行笔,最后笔尖向左回笔,形成类似三角形的形状就写好了。【详解】本题考查表达能力。根据图片,用简明语言给他介绍“左尖横”的写法。根据写汉字先左后右的原则,从最左边起笔。因此,首先是露锋起笔,然后向上稍斜,笔锋的下表面略平;收笔时,先微上扬起,再斜右下行笔;最后向左回笔,形成类似三角形的形状。表达时,前面要有称呼,中间用“首先”“然后”“最后”等表明顺序的词语解说即可。4.学校将举行“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请完成以下任务。(5分)(1)学校需要在活动前期做一篇微信公众号的推送,下面的宣传建议中最不合适的一项是(

)(2分)A.介绍生活的基本概念,以及践行低碳生活的一些原则和做法。B.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相配合,更能吸引读者的目光。C.宣布一些浪费资源的惩罚措施,警告那些没有节约习惯的同学。D.客观而权威的数据和图表,能提升宣传材料的可信度。(2)2020年9月,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请仿照“碳中和”的解释示例,说说什么是“碳达峰”。(3分)

【答案】(1)C(2)“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详解】(1)本题考查宣传建议的提出。A.“介绍低碳生活的基本概念,践行低碳生活的一些原则和做法”,与“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主题相符;B.介绍低碳生活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与“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主题相符;C.“宣布一些浪费资源的惩罚措施,警告那些没有节约习惯的同学”不适合,建议应该中肯,让人易于接受,而不是生硬的对人进行惩罚;D.介绍低碳生活的客观而权威的数据和图表,提升可信度,与“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主题相符;故选C。(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结合图中“2021”、“2030”可知,横线表示的是时间;结合图中“碳排放量”。可知竖线表示的是“碳排放量”;将横线和竖线综合起来,可知右图表示的是时间与碳排放量的关系。其中,“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点,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最高峰,并且之后逐步回落。二、古诗文阅读(22分)(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5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5.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B.颔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写出了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场景。C.颈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愤不平。D.尾联借用古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含蓄委婉又得体恰当。6.此诗,显然不是和张丞相交流钓鱼经验。请结合文本,说说作者的真正诉求。(3分)【答案】5.C6.示例:作者以舟楫喻引荐,喻出仕的途径;以垂钓者隐指官吏;以羡鱼喻对仕途的向往;又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弦外之音,隐含求仕之意。【解析】5.本题考查诗句理解。B.“怀才不遇的忧愤不平”错误,颈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故选B。6.本题考查诗人情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坐观垂钓者,徒有美鱼情”的意思是“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借用典故,委婉地表达渴望得到引荐,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各题。(17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柳宗元《小石潭记》)[乙]黄州定惠院东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岁盛开,必携客置酒,已五醉①其下矣。今年复与参寥禅师②及二三子访焉,则园已易主。主虽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韧,筋脉呈露,如老人头颈。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饮,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处修洁,如吴越间人,竹林花圃皆可喜。醉卧小板阁上,稍醒,闻坐客崔成老③弹雷氏琴,作悲风晓月,铮铮然,意非人间也。晚乃步出城东,鬻④大木盆,意者谓可以注清泉,瀹⑤瓜李,遂夤缘⑥小沟,入何氏、韩氏竹园。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有刘唐年主簿者,馈油煎饵,其名为甚酥,味极美。客尚欲饮,而予忽兴尽,乃径归。道过何氏小圃,乞其藂橘⑦,移种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⑧将适闽中,以后会未可期,请予记之,为异日拊掌。时参寥独不饮,以枣汤代之。(苏轼《记游定惠院》)[注释]①五醉:苏轼于元丰三年到达黄州贬所,至此已五见海棠开花。②参寥禅师:僧人道潜,苏轼友人。③崔成老:庐山道士,精古琴,苏轼的挚交琴友。④鬻(yù):卖,这里作“买”讲。⑤瀹(yuè):浸溃。⑥夤(yín)缘:循沿。⑦藂(cóng)橘:一丛橘树,蔡同“丛”。⑧徐君得之:徐大正,字得之,苏轼友人。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4分)(1)斗折蛇行()(2)不可久居()(3)遂缘小沟()(4)坐客徐君得之将适闽中()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A.心乐之

移种雪堂之西B.潭西南而望

而予忽兴尽C.乃记之而去

晚乃步出城东D.以其境过清

以枣汤代之9.用“/”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10.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6分)(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2)时何氏方作堂竹间,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阴下。11.[甲][乙]两段文字都是作者遭贬后的记游之作,但作者的心境有不同之处:[甲]文作者的心境是,[乙]文作者的心境是。(2分)【答案】7.像北斗一样停留沿着(顺着)到……去8.C9.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10.(1)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往来轻快迅疾,好像和游人一同欢乐。(2)那时何氏在竹林之间修筑大堂,已经把地方都腾出来了,于是把酒放在竹荫下。11.凄凉、哀怨达观、豁达【解析】7.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解释词语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斗:像北斗一样。(2)句意:不可长久停留。居:停留。(3)句意:于是沿着小沟。缘:沿着(顺着)。(4)句意:客人徐得之马上就要启程到闽中去。适:到……去。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A.之:代词,代指看到的、听到的景物/结构助词,的;B.而:表修饰,不译/表转折关系;C.乃:副词,于是,就/副词,于是,就;D.以:连词,因为/介词,用。故选C。9.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明确句意,同时运用以下方法:明词性(根据词性找句子结构),找句式(注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对称句、倒装句等一些固定句式),看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言),据修辞(排比、对偶、反复、顶针)等。“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意思是:花白而形圆,好似成串的珍珠,香气和颜色皆不平凡。故断句为:花白而圆/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10.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语有:(1)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俶尔:忽然;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似:好像;与:和;乐:欢乐。(2)时:那时;作堂:修筑大堂;竹间:竹林之间;既:已经;遂:于是,就;置:放。11.此题考查对比阅读。甲文“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联系背景可知,柳宗元被贬,借游览山水排遣自己内心的抑郁不平之气,故此景令作者感觉凄凉幽深,寒气透骨。所以此时作者的心境是孤寂、凄苦、悲凉、哀怨的。乙文写作者与志趣相投者寻访郊游,饮酒聚乐的情景。作者笔下的园林景物清淡、恬静,宛如一幅写意山水画,虽然此时的苏轼被贬黄州,但流露出的是作者安然自若的情怀和浓厚的生活情趣。所以作者的心境是乐观豁达的。【点睛】参考译文:甲文:我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为之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傍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乙文:黄州定惠院东边的柯山上,有一株海棠,枝叶特别繁茂。每年花开的时候,我都会带着客人前去饮酒赏花,已经五次醉在这海棠树之下了。今年又和参寥禅师以及其他几个好友去访赏,然而那个园子已经换了主人。主人虽然是个商贾,但因为我的原因,他也稍稍地培育治理了这个园子。园子里有很多年老的枳木,木性瘦瘠而坚韧,树的筋脉都显露在外面,好像老人的头颈。花白而形圆,好似成串的珍珠,香气和颜色皆不平凡。这种树不讨人喜欢,主人本来想过一阵砍去,也是因为我的缘故,没有被砍掉。喝过酒之后,我们去尚姓人家休息。尚氏也是个平凡的人,但居住的地方干净整洁,好像江浙一带的人,他家的竹林和花圃都很讨人喜欢。我醉躺在小板阁上,一会醒了,听见客人崔成老弹奏雷氏琴,琴声像悲鸣的风、微亮的月光,铮铮有声,得到的享受是人间所没有的。到了晚上,徒步来到城东,买了一个大木盆,心想可以注入清水,浸泡瓜和李子,于是沿着小沟,走进了姓何与姓韩人家的竹园。那时何氏在竹林之间修筑大堂,已经把地方都腾出来了,于是把酒放在竹荫下。有一个叫刘唐年的主簿,送给我们一种油炸的小吃,名字叫“甚酥”,味道很好。客人还要喝酒,而我忽然没了兴致,于是直接回家了。路上拜访了姓何人家的小园子,跟他要了一丛橘子,移植到了雪堂的西边。客人徐得之马上就要启程到闽中去,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面,于是恳请我记下今天之事,作为以后的谈资。那个时候,参寥是唯一一个不喝酒的人,于是用枣汤代替了酒。三、现代文阅读(29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8分)栖在粽叶上的母爱①故乡有个传统,每逢端午、中秋和春节,俗称“三大节”,都要吃粽子。此时,碧绿、轻盈、寂寂无闻的粽叶,就会派上大用场,它们是包裹粽子的最佳“外衣”。②我家屋后的黄土坡上,有一片粽叶林。粽叶采摘的最佳时间,是在农历的七八月份。时候一到,母亲每日便都要顶着似火骄阳,去采摘粽叶。粽林又高又密,高得转眼间就将母亲淹没;密得连风都钻不进去,酷热难耐。可每每母亲进林,总要在里面待上大半天,双手不停地翻飞劳作,直到背后的竹筐被盛得满满。每次出来,母亲都会浑身汗透,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可她顾不上休息,

简单擦擦汗后,又要弯腰低头。“三大节”前夕,母亲会将干粽叶拿出来一些,挑去附近的村庄叫卖。在乡下,干粽叶很廉价,一斤最多一块钱,可对母亲来说,已然十分满足和欣喜了。卖过粽叶后,母亲还要去镇上集市卖自己包的粽子。③母亲是包粽子的行家,煮好的粽叶经她双手一叠,便有了漂亮的尖角漏斗,舀.入早早拌上花脸豆、红豆、枣子的糯米,压.紧

捏.实,再取.一根细麻线,一端用牙齿牢牢牵.着,一端在粽身“打个

滚”,一个棱角分明、修长、漂亮的粽子便利落地“结”在了麻线上。接下来,会结出第二个、第三个……成了一串。母亲包的粽子特别紧实,煮熟捞起,剥去粽叶,插上筷子,就能举着吃,绝不会松散开。味道更是没得说:一口咬下去,劲道无比,香糯至极,若再沾上些细糖,则甜糯入喉进肺,口感更佳。④到了“三大节”最为隆重的春节,家家都需要足够多的粽子,可镇上有不少商户不会包,还有的嫌烦,不愿去包。只想吃现成的他们,便会给钱请母亲帮着包,少的五六十个,多的几百个,糯米和馅料都是他们事先买好的,母亲等于是赚点包粽子的“手工费”。⑤由于订购量较大,母亲只好不分昼夜地包,尤其年关将近,我半夜起床,还能看到她弓着腰、低看头,在油灯下忙碌着。冬夜寒冷漫长,母亲脚边取暖的炭火盆早已熄灭,可她却浑然不知。母亲面前的糯米似乎永远都包不光,堆在桌上的粽子,如同一座座“粽山”,将她压得一刻也抬不起头来。直到年纪大了,视力模糊不清了,牙齿也快掉光了,母亲才不再给人包粽子。但她依然坚持给儿女们包,每年我们兄妹三人回去过年,离家时,她都要给每家准备一大篮子粽子,这些粽子随着我们,从故乡走向不同的城市。⑥我们都有一个遗憾,谁也没能学来母亲的本领,包出来的粽子,无论外形、味道,都远不及母亲的。有时,小妹还怪她当年没好好教会我们,母亲则说:“会这个,算什么本事呀,你们把书上的知识学好,那才叫真本事。”我们仨没有辜负母亲,都算把书读好了,离开乡村在城市安身立业。但细想,在过去那艰苦的岁月里,父亲过早离世,若没有母亲的辛勤无怨付出,边务农耕种,

边琢磨出一条粽叶“致富经”来供养我们,我们又怎能按时交上学费,顺利读上书,从而能有今天呢?母亲才是那个有真本事的人呀!⑦年复一年,老家屋后的粽林总是郁郁葱葱,一坡碧绿,那永不凋敝的颜色,是故乡的底色,更是母爱的底色。母亲不就是那一片片粽叶吗?一生无求,寻常无奇,但却总能用爱紧紧包裹我们,想方设法地为儿女们撑起一片远航的风帆。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每年一到农历的七八月份,母亲便每日都要顶着似火骄阳,去我家屋后黄土坡上的粽叶林采摘粽叶。B.母亲直到年纪大了,视力模糊不清,牙齿也快掉光了,才不再给人包粽子,但仍坚持给儿女们包。C.本文运用顺叙,记叙了“我”从少时年幼到在城市工作,母亲年年忙碌包粽子的事件。以议论抒情作结。D.本文第⑥段“母亲说,会这个(包粽子)算什么本事呀”意在说明母亲对她自己从事的包粽子劳作有种自卑感。13.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5分)14.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6分)(1)每次出来,母亲都会浑身汗透,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从描写角度赏析)(2)舀入早早拌上花脸豆、红豆、枣子的糯米,压紧捏实,再取.一根细麻线,一端用牙齿,牢牢牵着一端在粽身“打个滚”,一个棱角分明、修长、漂亮的粽子便利落地“结”在了麻线上。(赏析加点词语)15.文章以“栖在粽叶上的母爱”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12.D13.积极乐观;心灵手巧;勤劳能干;疼爱儿女;有远见,希望儿女读书成才。(任答出四点即可)14.(1)外貌描写,形象写出母亲劳作后满身是汗的样子,描绘出母亲劳作时候的艰辛。(2)“舀”、“压”、“捏”、“取”、“牵”这一系列动作/这几个富有表现力的动词,生动地写出母亲包粽子动作的娴熟,体现母亲的心灵手巧,表达作者对母亲娴熟技艺的赞美。15.①作为(情感)线索,贯穿全文;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围绕母亲和粽叶展开叙写;③“栖”字运用拟物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母爱”当作“鸟”一类的物来写,标题新颖独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④点明中心(揭示主要情感),表达对母爱的感激、赞美之情。【解析】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能力。D.依据⑥段“母亲则说:’会这个,算什么本事呀,你们把书上的知识学好,那才叫真本事‘”可知,”意在强调母亲希望“我们”能把知识学好。故选D。1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地能力。依据②段“时候一到,母亲每日便都要顶着似火骄阳,去采摘粽叶”“每次出来,母亲都会浑身汗透,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可她顾不上休息,简单擦擦汗后,又要弯腰低头。“三大节”前夕,母亲会将干粽叶拿出来一些,挑去附近的村庄叫卖”可以概括出,母亲是一个勤劳能干的人;依据②段“在乡下,干粽叶很廉价,一斤最多一块钱,可对母亲来说,已然十分满足和欣喜了”可以概括出,母亲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依据③段“母亲是包粽子的行家,煮好的粽叶经她双手一叠,便有了漂亮的尖角漏斗,舀.入早早拌上花脸豆、红豆、枣子的糯米,压紧捏.实,再取一根细麻线,一端用牙齿牢牢牵.着,一端在粽身“打个滚”,一个棱角分明、修长、漂亮的粽子便利落地“结”在了麻线上。接下来,会结出第二个、第三个……成了一串”可以概括出,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依据⑤段“她依然坚持给儿女们包,每年我们兄妹三人回去过年,离家时,她都要给每家准备一大篮子粽子,这些粽子随着我们,从故乡走向不同的城市”可以概括出,母亲是一个疼爱儿女的人;依据⑥段“母亲则说:“会这个,算什么本事呀,你们把书上的知识学好,那才叫真本事。”我们仨没有辜负母亲,都算把书读好了,离开乡村在城市安身立业……我们又怎能按时交上学费,顺利读上书,从而能有今天呢?母亲才是那个有真本事的人呀!”可以概括出,母亲是一个有远见,希望儿女读书成才的人。1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1)依据“浑身汗透”可知,本句使用了肖像描写,生动形象写出母亲劳作后满身是汗的样子,表现出母亲劳作时候的艰辛程度。(2)依据“舀”“压”“捏”“取”“牵”可知,这属于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地写出母亲包粽子动作的一系列过程,刻画了母亲包粽子的娴熟程度,表现母亲心灵手巧的特点,表达作者对母亲娴熟技艺的赞美。15.本题考查理解标题作用的能力。内容上,从内容上看,文章写了两个方面的事,一是母亲在艰苦的岁月里,通过摘粽叶、卖粽叶、包粽子、卖粽子来供我们兄妹生活、读书,因此“粽叶上”包含着母亲无私的爱;二是年纪大了,不再给别人包粽子,母亲依然坚持给儿女们包粽子,这些粽子跟随我们,从故乡走向不同的城市,“粽叶上”依然承载着母亲永远的爱。所以题目作为(情感)线索,贯穿全文;同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围绕母亲和粽叶展开叙写;题目中的“栖”字运用拟物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母爱”当作“鸟”一类的物来写;“爱”点明中心——表达对母爱的感激、赞美之情。(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1分)①“噪光”又叫光污染,言其“污染”,缘于两方面:一是指“白亮污染”,如繁华街市中不少商店或建筑物使用的大块镜面或铝合金及白瓷砖装饰的墙面等;二是指“人工白昼”,即夜间一些大酒店、大商场和娱乐场所的广告牌、霓虹灯,有的强光竟直冲太空,光亮所及犹如白昼。据测试,日照光强的日子,白色的粉刷面反射系数为69%~80%,比绿色草地、森林、深色或毛面砖石装饰的建筑物的反射率大10倍之多,大大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易伤害人们的眼睛,导致视力下降,增加了白内障的发病率。据德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大多数人认为“人工白昼”影响健康,有84%的人反映影响其晚上睡眠。②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存在种种光污染的隐患。如现代灯具不科学的安装使用,无形中干扰了人们的“生物钟”,致使人体正常生理节奏失调,诱发出某些病态。长期从事焊接、冶炼的人员,易患眼疾并伴有头晕、困乏、食欲减退、体温增高的职业病。现代歌舞厅中的激光是一种常见的光污染,其特点是高速变换,令人眼花缭乱,光线强烈,刺眼耀目,对视觉极为有害。慕尼黑大学医学院的医疗专家检查了11个迪斯科舞厅的激光设备,发现大多数都超过了激光辐射强度的极限值,过量的激光辐射,会使人出现头痛头晕、心慌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甚至出现全身痉挛或休克。因此,泡在舞厅,益少弊多,有损健康。③此外,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还有一种光污染的特殊形式叫“视觉污染”。所谓“视觉污染”主要是指通过人们视觉可感知的不良环境或景观,使人产生刺目和疲乏感,甚至诱发失眠、神经衰弱和心血管疾病等。人们称这种新的环境污染病症为“视觉污染综合症”。④噪光污染的危害虽然很大,但专家研究认为,只要措施得当,噪光污染仍可预防。(选自《新生活富贵病,有删改》)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光污染对人们的危害虽然很大,但只要措施得当,还是可以避免的。B.噪光以不同形式出现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C.“视觉污染”是一种新的环境污染,它与噪光无关。D.第一段和第三段都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分别解释了“噪光”和“视觉污染”。17.从说明方法的角度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4分)18.根据选文,说说我们应当如何减轻光污染危害。(4分)【答案】16.C17.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噪光”对人体的危害。18.①建筑物减少使用大块镜面或铝合金及白瓷装饰的墙;②减少使用强光的广告牌、霓虹灯,或降低其亮度;③自我保护,比如科学使用灯具:从事焊接、冶炼等强光环境的工作,要带护目器具;避免长时间逗留在有强光设备的娱乐场所、刺目的不良环境或景观。【解析】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辨析。C.有误。根据第③段“此外,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还有一种光污染的特殊形式叫‘视觉污染’”,联系首段“‘噪光’又叫光污染”可知,“视觉污染”是光污染的特殊形式与噪光有关;故选C。17.本题考查说明方法。根据画线句中的“69%~80%”“10倍”可知,此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日照光强的日子,白色的粉刷面反射系数为69%~80%,比绿色草地、森林、深色或毛面砖石装饰的建筑物的反射率大10倍之多”,将日照光强的日子,白色的粉刷面反射系数与绿色草地、森林、深色或毛面砖石装饰的建筑物的反射率进行比较,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联系后文“大大超过了人体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易伤害人们的眼睛,导致视力下降,增加了白内障的发病率”可知,突出了“噪光”对人体的危害,使说明内容更具说服力。18.本题考查提建议。根据第①段“‘噪光’又叫光污染,言其‘污染’,缘于两方面:一是指‘白亮污染’,如繁华街市中不少商店或建筑物使用的大块镜面或铝合金及白瓷砖装饰的墙面等;二是指‘人工白昼’,即夜间一些大酒店、大商场和娱乐场所的广告牌、霓虹灯,有的强光竟直冲太空,光亮所及犹如白昼”可提建议:建筑物减少使用大块镜面或铝合金及白瓷装饰的墙;减少使用强光的广告牌、霓虹灯,或降低其亮度;根据第②段“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存在种种光污染的隐患。如现代灯具不科学的安装使用,无形中干扰了人们的‘生物钟’,致使人体正常生理节奏失调,诱发出某些病态。长期从事焊接、冶炼的人员,易患眼疾并伴有头晕、困乏、食欲减退、体温增高的职业病”可提建议:自我保护,比如科学使用灯具:从事焊接、冶炼等强光环境的工作,要带护目器具;根据第②段“现代歌舞厅中的激光是一种常见的光污染,其特点是高速变换,令人眼花缭乱,光线强烈,刺眼耀目,对视觉极为有害”,第③段“所谓‘视觉污染’主要是指通过人们视觉可感知的不良环境或景观,使人产生刺目和疲乏感,甚至诱发失眠、神经衰弱和心血管疾病等”可提建议:避免长时间逗留在有强光设备的娱乐场所、刺目的不良环境或景观。四、名著阅读(14分)19.阅读《经典常谈》选段,完成小题。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人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纪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1)这段文字选自《经典常谈》中的一篇,这一篇主要讲的经典是《》,文段中所说的“重叠”就是我们学的的形式,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4分)(2)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3分)(3)如何理解歌谣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3分)(4)请结合材料,概括歌谣与最初的诗的不同之处。(4分)【答案】(1)诗经重章叠唱后来发展了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2)抒发情感(消愁解闷);酬神作乐(庆祝节日);唱和竞胜。(3)歌谣最初是个人心情的诉说;集众人聚唱,歌谣增多;经众人修饰,歌谣成为定本。(4)节奏要求不同:前者主要依靠重叠,后者主要依靠字数均齐、韵脚协调;传播方式不同:前者依靠口口传唱,后者借助文字记录。【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概括。《经典常谈》作者朱自清,这本书包括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十三篇,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与历史脉络。全书对经典的梳理与讲解,不仅知识上简洁精辟和春漏,文字上更是白话文通俗流畅的典范;让古文对读者来说更为亲近,从而启发读者的兴趣,是读者概览中国古典文学的不二之选。第一问,根据第二段“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重笪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等内容可知,这一篇主要讲的经典是《诗经》。第二问,联系第二段“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可知“重叠”就是我们学过的“重章叠唱”。第三问,根据第二段“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可知,这种形式失去主要地位是因为:后来发展了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筛选第一段“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可见,主要是抒发情感、庆祝节日或彼此唱和竞胜。(3)本题考查句子理解。从第一段“一个人高兴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可见,一开始只是个人抒发情感;“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可见,大家一起唱,歌谣增多;“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适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问。若没有完全合适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可见,众人修饰,最终形成歌谣的定本。(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第二段“重叠可以说是原始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是后来有了文字才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可见,节奏不同,歌谣主要依靠“重叠”,诗歌需要“字数均齐、韵脚协调”;第二段“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可见,传播方式不同,一个靠口口相传,一个靠文字记录。五、作文(任选一题完成。60分)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作文。一段平桥村的快乐时光,引发了鲁迅对淳朴乡村和纯真友情的回忆;一处偏僻却优美宜人的小石潭,触发了柳宗元对人生“忧”“乐”情怀的感慨……人生就像是一次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人生就是一次旅行,我们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明晰前进方向。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诗歌和戏剧除外,文体自选;②立意自定;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不少于600字;⑤书写认真,卷面整洁。【答案】范文走过,才明白有些路,走过,才明白;有些事,做过,才懂得;有些人,爱过,才珍惜。过年,回家。转过最后一道弯,已然看见那熟悉的身影,是奶奶。奶奶怕是已在村口的桥头等了许久,寒风中,却能感受到奶奶的喜悦之情。远远的,奶奶就向我们跑来,迫不及待的心情却让我鼻尖一酸,这是有多久没回来了?爸爸早已摇下车窗,招呼奶奶上来。奶奶笑着摆摆手说:“不了,你们先回家吧,我去买几个囡囡爱吃的菜。”说完便走。“我和您一起去吧!”我下意识地脱口而出。爸妈和奶奶皆是一愣,“外面风大,快回去!”奶奶劝我道。“让她去吧!正好散散心。”爸爸开了口,奶奶见状,也不得不同意了。我急忙下车,拉住奶奶的手,和她一起走,奶奶也将我的手拉得更紧了。走在路上,一时无话。我和奶奶像是多年未见一般,竟这般陌生。难道是因为我学业繁重,两个多月未回来看奶奶?我只能这么解释。在风中,倏忽间,我看见了奶奶头上新添的些许白发,眼眶微湿,鼻尖一酸。眼前仿佛出现一大一小两个橙色的影子,在黄昏里更显温馨,那是奶奶牵着年少时放学回家的我的手,那时奶奶的步伐多么矫健,满头黑发,多么年轻,那时我和奶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说。可是……现在我敬爱的奶奶渐渐老了,头发灰白,脸上有了不少的皱纹。可奶奶于我,总是独一无二的,从小到大一直深爱着我陪伴着我……“奶奶,谈谈最近乡里发生的事吧!”奶奶笑笑看着我,还真的说起了张家长李家短的琐事。虽然我不熟悉,但我却从奶奶的口中听出了幸福,也听出了我能陪伴的幸福。我忽然明白,其实奶奶也到了需要陪伴的时候,也许陪伴是珍爱奶奶的最好选择。这时,忽然想到,我家城里住宅的楼上也住着一对跟奶奶差不多年纪的夫妇,我时常看见他们一起手挽手出去散步。那个老爷爷有时也会到楼下与小区里的老人杀上几盘棋,这时,不懂棋的老奶奶却也坐在身旁陪着,有时唠唠嗑,有时打打毛衣,一幅相依相伴的画面,让人暖心极了。有时我散步时,也会遇见他们,他们偶尔会绕着湖边转一圈。碰见了,老奶奶也会打个招呼,一起说说话。偶然得知,早年老奶奶曾与老爷爷一起出去打拼过。“那些日子真苦,却也熬过来了。”老奶奶笑着感慨,“一起走过,却发现那些誓言还不如实实在在陪在身边好。”老爷爷一语道破,我陷入了沉思。是啊,有些事,经历过,才会懂得。话不必多说,有亲人的陪伴就够了。到后来的我们,才明白,才懂得,才珍惜,家人是最值得陪伴的。【详解】本题考查命题作文。(1)审题立意。“走过”中的“走”提醒我们要注意所写的内容应该是亲身经历的,“过”表示这件事情已经过去,“走过”这个平淡的词语其实背后蓄积着深沉的情感。“走过”引导我们思考回忆往事,很有积极意义。所以“走过”最好是一份独特的经历,如果写的是生活的鸡零狗碎,尤其是未经自己思维和情感过滤过的素材,是肯定不中的。写作前,我们需要思考“走过”什么,例如:“走过”的既可以是走过自然界中的山川田野,也可以是走过社会生活中的街市阡陌,还可以是走过成长道路上的青葱岁月。“明白”本题是了解、知道的意思,是本命题中的核心词,是审题与立意的关键。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