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2025接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1页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2025接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2页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2025接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3页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2025接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4页
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课件2025接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总体概览高三总复习方法指引一、历史总复习的要求与方法当前高考评价强调的新理念是基于学科素养的立意,不仅仅要堂握基本知识,更要涵养学科素养,学会运用学科基本原埋和方法分析、解决历史和现实问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必备素养的关系如下:二、历史等级性考试的内容与特点考试的内容不是简单地重复教材、再现知识,而是一个以课标知识体系为依托,以学科素养为目标,以正确价值观念为指导,以必备品格为核心,以关键能力为基础的分解、整合、重构的结果。因此,在复习中,要避免“知识本位”,因为仅以知识的再认再现,根本无法满足素养考查的要求。课标的内容主要是通史加专题,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烘托的关系,尤其是专题内容,需要借助于通史的内容,通史越扎实,专题越精深。等级考的内容一般是以专题为主要材料,同时综合通史和专题内容的考查。三、复习内容及其顺序一轮复习内容:中古、中近、中现、世古、世近、世现;每个部分按政经文顺序;暑期完成先秦至隋唐部分宋元至明清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1900-1945)12.16-学期末二战后的世界、总复习四、复习技巧点拨回归教材,有效阅读高考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但万变不离其宗,依纲扣本,其中的“宗”和“本”指的都是教材。“题虽在书外,根仍在书中”。因此,“回归教材”是我们高三复习的重要任务。在阅读课本时,我们可以:1、全读:阅读教材时除了正文内容,还应关注目录、地图、插图、材料、注释、大事年表等。2、通读:将教材中零碎、局部的历史通过阅读融会贯通起来。这就要求在读书时要前后联系。3、略读:在头脑中初步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最简便的方法就是读教材中的目录、章题、课题和子目4、精读: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字斟句酌,明确教材中所含的主要观点以及说明这些观点的史事。5、对比读:在阅读时要把相近、相似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比较、鉴别,找出差异,并分析原因,从而达到准确理解历史知识的目的。6、联系读:在阅读《中外历史纲要》的时候要能联系三本选必教科书;在阅读选必教科书的时候,也要能联系到《中外历史纲要》教科书;主要在关联中形成对知识结构的完整把握。7、逻辑读:在阅读时,可以先从单元标题、单元概要等入手,形成整体认知后再细读细节内容;在阅读了细节内容后,也要善于抓住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和重大历史现象,认识历史的本质,总结历史的规律等。一轮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史中国史中国古代史(远古—1840年)中国近代史:(1840~1949)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⑴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远古—前221年)⑵形成与发展时期:秦汉(前221—220年)⑶曲折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220—589年)⑷繁荣时期:隋唐(581年~907年)⑸继续发展时期:宋元(960~1368年)⑹辉煌与迟滞时期:明清(1368~1840年)⑴晚清时期:(1840—1912)⑵北洋军阀时期:(1912—1928年)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年)⑴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⑵改革开放后:(1978—)中国古代史1、时空坐标:2、中国古代史包含三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原始群居时期到氏族公社时期。(距今约200年万年——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夏朝:奴隶社会的形成;(前2070—前1600年)

商朝:奴隶社会的发展;(前1600—前1046年)

西周:奴隶社会的强盛;(前1046—前771年)

春秋:奴隶社会的瓦解。(前771—前476年)封建社会:战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前475—前221年)秦汉:封建社会的发展;(前221—220年)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与融合;(220—589年)隋唐:封建社会的繁荣;(581—907年)五代辽宋夏金元:再分裂与进一步融合;(907—1368)明清:封建社会的衰落。(1368—1840年)专题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构建·时空坐标】【归纳·线索特征】先秦(原始社会—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即原始社会的出现、发展与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与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战国)。(1)政治上:中华文明起源体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华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国家的出现为主要标志,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华夏认同,各国纷纷变法,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开始出现。(2)经济上:中国原始社会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早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逐渐产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制度从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发展到土地私有制,小农经济逐渐形成。(3)文化上:早期国家的治理思想萌发,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科技与文学艺术等领域成就突出,如甲骨文的成熟,天文历法、医学等水平高超,《诗经》出现等。知识点一古人类文化遗存和早期国家的萌芽◎变化——社会形态的变化原始群居——氏族公社——部落、部落联盟——国家初始形态✎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探究一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特征思考:观察两幅图片,中国古人类分布在地域上有什么特点?旧石器时代分布特点:数量较少主要集中在江河流域新石器时代分布特点:数量较多,分布广泛;【多元】但同时出现了聚合发展的特点。【一体】特征:⑴地理分布:多元一体、中原核心;⑵历史发展:源远流长,自成一系。探究二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新石器时代早期仰韶文化代表: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模型)姜寨聚落遗址反映了由五个大家族组成的一个氏族公社。村落周围有护村壕沟,壕沟以外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个墓葬的随葬品不多,差别不大。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古城遗址良渚遗址有近300万平方米的内城、630万平方米的外城,有水坝、长提等大规模水利设施。内城中部有30万平方米的人工堆筑的“台城”,上有大型殿堂式建筑,在级别最高的反山墓地,发现了随葬600多件玉器的豪华大墓。在良渚古城周围分布着300多处祭坛、墓地、居址、作坊等,可以分成三四个明显的级别。【探究思考】对比仰韶文化与良渚文化,反映了原始社会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差别不大,尚未产生贫富分化贫富分化,阶级/阶层分化明显探究二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以良渚考古成果来看社会的变化瑶山祭台祭祀文化和礼仪墓葬及随葬品古城城墙出土玉琮灿烂的玉石文化阶级的产生完善的城市系统生产力发展下层:被统治剩余产品私有制出现贫富分化阶级分工氏族公社部落、部落联盟上层:掌握公共权力政府、军队、祭坛(阶级统治的工具)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国家国家实质:是一定阶级的统治机关,拥有国家机器。早期国家的突出标志:金属器具、贫富分化、文字、城市、礼制形成等。(2023·河北高考·1)张家口尚义四台遗址文化遗存分为五组。第一组出土了打制、磨制石器,第三组发现了炭化的粟与黍,第一至四组发现了半地穴式房址,五个组都出土了陶器。下列与其文化特征最相近的考古遗址是()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兴隆洼遗址

D.二里头遗址【真题再现】(2023·浙江卷·1)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人《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023全国文综新课标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间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汇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细流,内涵不断丰富,影响逐渐扩大,形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气象。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史实阐述该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要求:选择的地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地域:黄河流域。观点: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论述:黄河流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中国先民很早在这里繁衍生息。旧石器时代有丁村人、蓝田人,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代代先民繁衍生息、辛勤劳动,刻画出中华文明的成长轨迹。新石器时代,先民使用磨制石器工具,开创了原始农业和家畜饲养业,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农业工具,生活逐渐稳定,由此进入农耕文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孕育了中国的自然观、时间观、宇宙观乃至伦理观。农耕的发展促进了制陶等手工业的发展,产生精美的陶器代表:彩陶和黑陶,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奠定了中华文明精于工艺、善于创造的基因。生产的发展催生文字的出现,陶器上的刻画符号表达了先民的需求和意愿,之后文字逐渐摆脱图形的束缚,接近我们熟悉的样貌。由于农耕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化随之出现。新石器晚期大汶口文化、山西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礼器,阶级阶层分化明显,中国即将进入阶级社会的门槛,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传说中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联盟,他们被后世尊称为华夏始祖,成为中华民族的纽带和精神核心。五帝中最后两位尧、舜,尧禅让于贤能的舜的做法成为后世国家治理中任人唯贤的思想源泉。因此,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扮演了中心的地位。“文明起源”是指史前时期生产力取得较大发展,物质和精神生活逐渐丰富,社会开始出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贵贱与贫富的分化,文明因素开始孕育。“文明形成”是指物质、精神和制度文化都取得了显著进步的阶段。社会分化加剧,形成了阶级;社会等级制度化,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化,形成了礼制;出现了集军事指挥权与宗教祭祀权于一身的最高统治者——王,以及强制性的、以社会管理为主要职能的公共权力——国家。国家的出现是文明形成的标志。——王巍: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主要成果及启示“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所拥有的高度发达、长期延续的物质、精神和制度创造的综合实体。——韩建业《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其长存之道》思考:根据所学知识,用史实简要说明下列观点。1.前提: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2.标志: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文字的出现。3.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核心素养: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采集渔猎农耕畜牧劳动生产率提高社会分工阶级分化国家文字播种收获定居(村落)城市剩余产品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记事管理生产力文明产生私有制产生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选必回顾:选二.P6知识点二早期国家——夏、商和西周夏时期全图商时期全图西周时期全图(一)夏朝夏朝基本情况

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地位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制度①世袭制:创立者——禹②国家治理模式:夏朝聚族而居。夏王称为“后”;中央设有机构与职官;地方主要实行间接统治。文化夏历《夏小正》史料①文献:《尚书》《诗经》和《史记·夏本纪》《禹刑》②考古: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出土了海贝),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聚族而居”:

由于劳动产品尚不充裕,为保障多数居民都能维持起码的生活,在遇到自然灾害时也能维持生活,产品的分配不得不由共同体来进行…至于像土地这样的不动产,则更掌握在宗族的手中…总之,这时的人们聚族而居,集同族之人共同劳动,所有制关系也采取了同族人共同占有的形式。——摘编自沈长云主编《中国大通史2夏商西周》“间接统治”:夏朝王畿(jī)内外分布着许多封国,史称:“禹为姒(sì)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如有男氏等,还有承认夏朝“天下共主”地位的异姓族邦。夏与这些族邦或长期结盟,或短暂结盟,随着夏朝势力的消长,它们与夏王朝的关系或即或离,有的邦甚至演化为夏的敌对势力。——摘编自詹子庆《夏史与夏代文明》探究一史料实证、史学方法二里头宫殿基址问题1:夏朝具备国家的特征吗?夏有疆域、刑法、城墙、监狱、军队等,都标志着国家的产生。夏朝到底是否存在?考证历史之法——“二重证据法”

纸上之材料(文献资料)+地下之新材料(考古资料)=实证

孤证不立有待考证问题:•根据材料,启的继位有什么记载的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说法?•这说明了在历史研究中要注意什么?(史料辨析,实证的方法)见《解题攻略》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有不同记载。《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二)商朝(中国信史的开端)商朝基本情况

建立公元前1600年,汤,殷(今河南安阳)地位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时期制度经济:井田制;开始出现铜筑币政治: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①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②商朝的国家管理结构是内外服制。

内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指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商王实际控制力有限,实际上形成方国联盟)文化甲骨文、青铜器史料①文献:《尚书》《诗经》和《史记·殷本纪》《汤刑》等②考古:殷墟甲骨文、铭文、青铜器神权色彩浓厚,神权与王权结合;商王对外服的控制力有限。【探究思考】从甲骨文的记载与使用来看,商朝的统治具有什么特点?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材料1帝王由于迷信,凡事(如征战、祭祀)都要用龟甲或兽骨进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官保存。材料2“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表记》迷信鬼神原因:

①知识水平有限,无法解释自然现象。②统治者神话王权,巩固统治。探究二商朝的政治特征(三)西周

西周

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镐京(今陕西西安)地位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由繁荣转向衰落的时期制度政治: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经济:井田制、木石骨蚌、工商食官、关税文化:铭文、金文、青铜器、《九刑》、学在官府衰亡(1)衰落:①标志: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②原因: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③结果:周厉王出逃,诸侯推举周公、召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西周从此走向衰落(2)结束: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分封目的封邦建国,以藩屏周(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分封对象同姓亲族(主体)(晋/燕/卫/鲁)、功臣(齐)、姻亲、先代贵族(宋)分封内容授土、授民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税、朝觐述职诸侯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级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探究三西周的政治制度(重难点突破)1.分封制——权力财产分配制度特点①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②带有宗族血缘色彩(以同姓亲族为主);③周王乃天下共主,诸侯具有独立性。作用①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③传播了周文化,推动了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华夏认同)④诸侯国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后期形成了诸侯割据局面解体春秋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探究三西周的政治制度(重难点突破)续表2.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探究三西周的政治制度(重难点突破)目的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性质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②严格的大宗和小宗体系;③族权与政权的结合(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④家国同构作用对当时:①保障各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③强化王权,维护西周统治。对后世:①封建政治:皇位继承、崇宗敬祖、家国同治;②社会习俗:家谱修订、建庙立祠、祭祖扫墓;③思想观念:等级观念、男尊女卑、忠孝观念。结局春秋战国逐渐崩溃,但其宗法观念仍存。3.礼乐制——权力的认同探究三西周的政治制度(重难点突破)(1)目的: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稳定统治秩序。(2)表现:仪式、器具、称谓。(3)作用:是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的发生。分封制分配宗法制继承政治表现血缘纽带礼乐制工具维护工具维护工具互为表里礼:泛指宗法等级制度的各种典章、规则、礼节、仪式;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礼的意义与作用在于使贵贱有等,各安其分;乐的作用在于上下“和同”。各级贵族各安其位,不得僭越,以维护等级秩序。但可以共同欣赏以使上下“和同”。探究四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P8)【核心概念】早期国家(夏商西周)1.含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从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形成基于血缘与地缘。2.产生原因:根—生产力的发展;其他——私有制、奴隶制产生、阶级对立、矛盾不可调和3.标志:资料P64.基本特征:资料P85.早起国家与后来国家的不同:探究五商、西周的经济与社会1.(2020·天津·统考高考真题)井田制下,村社内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考点】(《纲要》上)井田制;必备知识与学科素养;基础性【超级链接·拓展】井田制最初来源于氏族社会末期到国家产生之初的农村公社的土地制度。井田制度下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公田是由氏族社会公有土地演变来的,保留着公有的名义,实质为贵族剥削农业劳动者的一种方式。公田由村社成员共同耕种,公田上的收获全部交给国家(贵族)。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地,并跟着份地的变动而迁居,即所谓的“三年一换土易居”。概括地说,井田制(原始社会时期)的实质就是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由于生产力低下,成员需共耕公田,耕种私田时也要经常协作,产品也要互相调剂。而到了早期国家时期,井田制实质上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名义上归天子(国家)所有且土地不能随意买卖。探究五商、西周的经济与社会2.(湖南省2022年高三百校大联考)商周时期商业或手工业全部都由官府垄断,即所谓“工商食官”“工商在官”。而到了春秋时期,在某些官府商业存在的同时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商人,同时,一些商业发达城市兴起。上述变化()A.使区域之间的长途贩运非常繁荣B.有利于瓦解秩序森严的礼乐制度C.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手工业者地位D.促使新兴商业阶层地位持续走高【核心概念】“工商食官”制度是周代,尤其是西周、春秋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基本制度。“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者,“商”是官商,他们在官府的监督、控制下劳动,由官府给以必需的生产原料和衣食等微薄的生活资料,称之为“食官”。他们的职业世代相袭,没有经营、迁徙的自由,专为官府和贵族服务。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但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这些手工业作坊的各类生产者称为百工,他们既是具有一定技艺水平的工匠,又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管理者。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私营手工业的出现和周王室的衰微,工商食官制度逐渐没落。知识点一列国纷争、华夏认同与经济发展前770年前475年东周建立春秋开始战国开始商鞅变法东周灭亡秦朝建立前356年前256年前221年春秋时期战国时期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起止时间起始标志政治特点战争性质(春秋五霸)前770年—前476年周平王东迁洛邑“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争霸战争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兼并战争齐、楚、秦、燕、赵、魏、韩

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因其时间起止与鲁国编年体史书《春秋》所记载的时间基本一致而得名,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

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时空定位】三家分晋

被视作春秋战国分水岭。这两件事标志着“礼崩乐坏”达到新的高度,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探究一列国纷争“(楚)成王……初即位(公元前671年)……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於是楚地千里。”

——《史记·楚世家》

2.请说说周天子希望楚国“无侵中国”表现了当时社会的什么变化?

周王室衰微,对诸侯的实际控制力减小,诸侯国实力增强。

3.“于是楚地千里”反映了春秋时期的什么历史现象?

4.由此可见,分封制要维持的前提是什么?

诸侯国实力增强,不断扩张势力。

周天子的实力强大是分封制维持的前提。

1.楚成王当政时是什么历史时期?知识点一列国纷争、华夏认同与经济发展【政治之变:大动荡】探究一列国纷争王畿西周时期王畿

5.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在春秋时期相继有几个诸侯国建立霸权,史称春秋五霸。这反映了周朝实际上已经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探究一列国纷争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上无天子……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战国策〉书录》

6.战国时代,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最终在公元前256年被秦所灭。探究二华夏认同(公元前706年)三十五年,楚伐随……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前560年,楚共王去世,楚人商议谥号,说“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7.从春秋到战国,楚国的势力也不断扩展。上述材料表明楚国的民族认同上有什么变化?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关系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变化:楚国由承认自己为蛮夷而逐渐认同华夏文明。8.民族关系:春秋战国时期,少数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的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中原南蛮北狄西戎东夷春秋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较比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而自称“华夏”华夏认同民族大融合在频繁交往和密切联系中,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历史纵横华夏认同

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民族之变:大交融】探究三经济发展【核心概念】精耕细作(1)精耕细作: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2)它是古代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等一系列技术措施(3)基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4)

历程:春秋至秦汉,开始出现;魏晋至隋唐,逐步成熟;宋元,全面成熟;

明清,继续发展。(5)

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人多地少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原因:表现:农民: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耕作制度;经验总结政府:天文历法;水利工程;农业管理:技术总结推广;良种选拔推广;赈灾补种【经济之变:大发展】探究三经济发展

拓展知识·小农经济起止时间含义原因特点地位评价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朽的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使用;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是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前期:晚期:重农抑商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利于提高生产积极性;②利于政治稳定,国家统一;③利于促进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④阻碍商品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结束于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春秋战国精耕细作铁犁牛耕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商周时期石器耕锄集体耕作转向个体农耕探究三经济发展自然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的土地属于自己的;自耕农从属于小农经济,而小农经济又从属于自然经济。【概念区分】:古代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自耕农少量自己的地自己耕种自己消费佃农没有土地租地有人身自由女织没有土地没有自由依附于地主奴隶家庭手工业小农经济:家庭经营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交换商品经济田庄自给自足;佃客与庄主有较强的人身依附关系自然经济:自给自足3.(2020·四川)王磐在《农桑辑要》序言中说:“读《孟子》书,见论说王道,丁宁反覆,皆不出乎夫耕妇蚕,五鸡二彘,无失其时,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数十字而已。”材料反映了当时A.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B.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中国农民的富足生活

D.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4.(2023,1·浙江高考·2)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

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探究三经济发展探究三经济发展(2022·江苏高考,1)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

) A.官僚政治的腐朽 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 C.土地制度的变动 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核心概念】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权的一种形式,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过程。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并在战国时期正式确立(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实质承认了土地私有;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质的飞跃,这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导致了“私田”的出现,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开始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萌芽

2.

社会改革和变法: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推动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如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这些税制改革事实上承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并且模糊了“公田”与“私田”的界限

。探究三经济发展【核心概念】封建土地所有制3.

王室衰微与地方势力的崛起: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对地方势力的控制逐渐削弱,奴隶主贵族乘机将大量“公田”转化为“私田”,从而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4.

土地私有观念的确立;5.

经济利益的驱动;6.

政治和法律的支持;7.

土地私有权的逐渐承认封建土地私有制包含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

。1.在封建社会,国家土地所有制即国有土地,历代封建政府和皇帝都直接掌握着一部分土地,如皇庄、王田、军屯、民屯等。这些土地为统治阶级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也是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2.农民土地所有制,即个体农民的土地,虽然不多,但人数众多,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的核心,地主阶级通过抢夺、出租、买卖、兼并土地剥削贫苦农民,借助国家政权保障自己的利益

。土地买卖在封建社会普遍存在,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土地买卖的记载,商鞅变法时肯定了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土地兼并是土地买卖的必然结果,地主通过兼并土地扩大经济能力,主要兼并对象是自耕农的小块土地

。探究三经济发展①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产品不投放市场,主要满足官府和军队使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②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产品在市场流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③家庭手工业:春秋战国,与小农经济一起出现。是农户的副业,产品主要用于缴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部分作为商品出卖。(2024·湖南长沙模拟)儒家经典《诗经》中,有许多关于开辟桑田、种植桑树、采桑、伐桑和养蚕、缫丝、纺纱、织锦、刺绣等各种生产的具体描述。据此可知,当时()

A.丝织业取得了较大发展B.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

C.儒家思想重视蚕桑生产D.工商食官制度受到冲击

知识点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与社会治理探究一变法运动史料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与贵族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场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摘编自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思考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纷纷变法的原因(各诸侯国变法的必然性/社会转型的源动力)。【社会之变:大变革、大转型】变法运动的必然性(见资料P13页)/社会转型的源动力(见资料P22页)(1)经济根源: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使得大量开垦荒地和精耕细作成为可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2)政治动力: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3)思想理论: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4)民心所向: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社会安定和国家统一。探究二商鞅变法(资料P11)“重农”:“抑商”:【概念阐释】重农抑商政策材料1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史记》材料2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汉书》材料3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汉景帝【探究思考】6、阅读史料,概括出这三则史料反映了什么政策?重视农业生产,保护小农经济,以确保封建赋税和地租的征收。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政府对私人的工商业活动严加控制材料在商鞅看来“农贫而商富”。农业衰落,国家就会陷入贫困,如果任凭工商业发展,那么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就日益增多。这不但妨碍农业生产,且征兵制度也难以贯彻,而且在人民中间还会滋长害怕战争、厌恶战争的情绪。商贾少了,侈靡之风就不会盛行,农民就不会嗜酒成性,官吏们也就不会荒忽职守,而沉于酒宴。——摘编自洪家义《论商鞅变法》⑴原因:⑵目的:①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妨碍农业生产;②导致兵员不足,滋生厌战情绪;③容易崇尚奢靡,败坏社会风气。不利于巩固统治的需要直接目的:根本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和地租征派;巩固统治。⑶表现:⑷影响:【概念阐释】重农抑商政策材料1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史记》材料2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汉书》材料3

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汉景帝限制商人经营范围,重征商税,贬低商人地位。(战国商鞅变法后开始实行)①有利于发展和巩固新兴的小农经济;②有利于确立和巩固地主阶级政权;③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或轻商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④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易错:抑商不等于灭商,限制不等于禁绝。探究二商鞅变法探究二商鞅变法材料1:孝公用商鞅变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李斯《谏逐客书》材料2: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深化理解】为什么说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最彻底的变法?

法律层面承认土地私有官僚政治县制(中央集权)井田制贵族政治分封制(地方分权)社会转型政治转型:血缘国家→地缘国家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地方分权→中央集权君权有限→君主专制【影响】见资料P11、P14知识点三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资料P16)【思想之变:大争鸣】【概念阐释】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同时又相互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百家: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纷纷著书立说,阐发自己的观点,互相诘难、批驳,其目的都是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探究一百家争鸣探究一百家争鸣(1)经济:(2)政治:(3)阶级:(4)思想文化:(5)根本原因:铁犁牛耕使用,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新兴的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私学兴起,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大转型。1、背景:【概念阐释】士阶层的崛起起源:春秋时期地位上属于低级贵族,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有权参与政治活动,人数不固定,规模很小。兴起:战国时期,士的定义和范围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时的士成为一种关于个人能力和人格的称谓,而不受国家、宗族以及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限制,受各诸侯国重用。探究一百家争鸣2、诸子百家孔子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核心

“仁”——关爱他人政治思想

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进步);②“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维护等级制度。(保守)代表阶级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兴办私学文献整理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传》《春秋》,其思想都整理在《论语》中老子地位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朴素唯物史观①“道”——天地万物本原;②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朴素辩证法事物存在矛盾,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代表阶级

代表奴隶主贵族阶级利益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观点辑录《老子》(《道德经》)材料1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材料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3(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材料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材料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材料3“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材料4“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来。”探究一百家争鸣2、诸子百家——针对现实探讨治国平天下之策派别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儒家道家阴阳家墨家法家①政治思想:核心:仁政,民贵君轻;②人性论:人性善;③义利观:重义轻利;人性恶;隆礼重法;“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崇尚逍遥自由;五行“相生相胜”,代表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代表下层平民利益;主张节俭、“兼爱”“非攻”“尚贤”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主张法治,控制臣民,中央集权。【补充】:法、术、势。法是政府制定、向全民公布的成文法;术是君主驾驭臣下的手段和方法;势是指君主拥有的权势地位。材料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以法为本,法不阿贵。——《韩非子》孟子荀子庄子邹衍墨子韩非子阴阳家·五行学说邹衍: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探究一百家争鸣材料:“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乱世之争礼崩乐坏济世之道价值重塑和而不同①性质:②对当时:③对后世: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3、影响王者执一,而为万物正。军必有将,所以一之也;国必有君,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tuán)之也。一则治,两则乱。今御骊马者,使四人,人操一策,则不可以出于门闾者,不一也。——《吕氏春秋》卷一七《执一》作为君主集权思想并不明显的孟子,和极端王权主义的法家学者,其思想的交汇并不是偶然的。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文献,对君主垄断行政管理权力提出质疑。……反映了君主垄断最终决策权的理念在战国时期是思想界广泛的共识。——尤锐《展望永恒帝国:战国时代的中国政治思想》阅读材料,诸子百家的共识是什么?探究一百家争鸣小结: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相继产生了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他们的思想虽然各有差异,有各自鲜明的特点,但是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的社会治理方案,最终他们都赞成实行君主的统治。他们的思想对当时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儒家和道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19.(2023·全国新课标卷·24)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20.(2023·全国甲卷·24)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真题再现】探究二德治与法治之争(资料P12、P18)1.背景:2.争论双方:3.早期争论:4.具体表现:西周建立“礼制”,提出“敬天保民”思想;东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诸侯国寻求治国新思想。儒家与法家。子产“铸刑书”教化思想治国思想(代表人物及观点)儒家法家“为政以德”,爱人,不要过度消耗民力施行仁政,省刑罚,薄税敛颁行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以法治国;提倡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必守法令;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符合时代需要人性善

德治人性恶

法治孔子孟子商鞅韩非探究二德治与法治之争5.结果:儒家思想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能满足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德治与法治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拓展:历史解释——春秋战国时期的三种治国理念(P19)(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