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47课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古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影响深远。(1)历程: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汉代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的文化格局;宋代儒学汲取佛、道思想完成哲学化改造;明清时期出现了儒学的自我批判。(2)地位:中华文化在吸纳外来文化中发展,并不断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如中国古代先进制度文化影响东亚和东南亚,形成汉唐中华文化圈(汉字文化圈),四大独创推动欧洲社会进步等。2.近现代:西学东渐成潮流。在与西方先进文明的冲突与碰撞中,中华文化不断借鉴与反思,探求民族自强之路,中华文化的主流内涵也不断更新发展(科学和民主、马克思主义等)。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沟通的角度,相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相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多元起源(1)文明摇篮: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2)推动因素:中原华夏族领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活跃了思想,传播了文化。(2)“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后世各种思想文化的渊源。(3)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构成了传统哲学的基础;法家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2.古代发展历程时期背景表现地位或影响春秋战国(奠基)社会出现大变革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秦汉时期(大一统)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汉武帝尊崇儒术从汉代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魏晋隋唐时期(受到挑战)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道、佛交汇融通的景象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旺盛,传统儒学受到挑战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绚丽宋元时期(理学)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汲取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提倡“格物致知”;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旺盛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封建礼教严峻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明清时期(“反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君主专制加强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提倡经世致用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唐朝的“三教并行”政策(1)政策:唐高祖在武德八年(625年)下诏明确规定:“老教、孔教,此土之基……今可先老,次孔,末后释宗。”这就是唐文化的兼容并包。(2)实质:事实上是在以儒学为正统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对佛教和道教的关系及地位不断调整的过程,即“三教并行”。这一局面虽然对儒学造成了肯定的冲击,但并未变更其正统地位。中国“三教合归儒”的三个阶段阶段时间内容第一阶段魏晋南北朝魏武帝时期儒学、佛教和道教相互汲取和借鉴,共同获得发展其次阶段唐宋时期儒学家融合佛、道思想来阐释儒家义理,形成理学第三阶段明清时期明代时,佛儒道三教合一有质的飞跃,“三教合归儒”概念真正提出3.近代新发展(1)背景:鸦片斗争后,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2)表现①新文化运动,使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②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1.以人为本(人生观)(1)起源: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见“仁者爱人”。(2)传承:后世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2.民本思想(政治观)(1)起源: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2)传承: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肯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3)影响:民本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主动作用。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主动作用,对今日提倡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化思想为今日推行全民教化、素养教化供应了重要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见顺应自然,对于增加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成为今日同等博爱、酷爱和平、敬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3.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然观)(1)起源:夏商时期,人们信任上天和鬼神;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2)影响:他们以朴实的唯物观说明自然,摒弃了天命的肯定权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4.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1)起源: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2)发展: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人的思想,都体现了家国情怀。5.崇德尚贤,天下为公(价值观)(1)表现: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见“明德”“敬德”;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见以德治国;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主见“尊贤使能,俊杰在位”。(2)影响:(当时)在各国掀起了人才运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6.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孟子、屈原的思想(名句)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7.和而不同(处世观)(1)起源: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2)继承: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思想。(3)影响:“和”的思想作为相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主动作用。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1.特点:本土化;多样性;包涵性;凝合性;连续性。2.价值(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2)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图解史实】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内涵、特点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理学的内涵和价值(1)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调、个人色调的情感欲求。(2)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3)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志向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留意气节和德操、留意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缘由(1)政治上: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2)经济上: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的发展与旺盛。(3)地理上:位置相对隔绝。(4)文化上:具有继承性、包涵性、兼收并蓄。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1)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供应文化沃土。(2)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供应思想源泉。(3)是彰显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4)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供应价值导向。(5)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才智。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一、中华文化在沟通中发展1.佛教文化的传入与融合过程影响(1)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3)隋唐时期,佛教中的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4)宋明时期,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1)佛教的传入,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2)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汲取了佛教的理念,更加留意境界的表达(3)中国的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珍宝(4)佛教文化宣扬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产生了肯定的消极影响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后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汲取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的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敦煌莫高窟为探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供应宝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宝。2.西学东渐(1)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学问;《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2)清初: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数学、医学、天文等方面的人才来到中国。(3)晚清背景19世纪中叶,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进入,林则徐、魏源等主见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渠道1862年,在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培育外交和翻译人才;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赴欧美学习;1868年,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引进西方军事、工程等方面的书籍影响①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以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呈现在国人面前②一些爱国学问分子放眼世界,探究新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绽开③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一些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4)民国初年①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主见汲取民主与科学的思想。②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陈独秀、李大钊等起先接受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近代“西学东渐”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1.东亚、东南亚文字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已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建了本国文字儒学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佛教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律令制度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仿照中国7世纪,日本实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心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其他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看法看法全面否定以儒家封建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缘由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思想日益深化人心;与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经验有关目的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不足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肯定化的倾向日本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及意义(1)主要内容①政治上,建立中心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②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夫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2)意义①为日本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绽开拓了道路。②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记。2.四大独创西传(1)造纸术:8世纪以后,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对当时欧洲的教化、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火药: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渐衰落。(3)指南针: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4)印刷术: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16-18世纪四大独创在东西方命运不同的缘由中国西方经济封建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加速增长政治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阻碍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发展供应了保障思想文化儒家留意以社会人文问题作为论说的主题,对自然的探求未予以重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解放思想,推动科技发展对外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阻碍先进科技的发展主动进行殖民扩张掠夺,建立世界市场3.人员迁徙与文化传播(1)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渐渐在琉球传播。(2)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3)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4.中学西传(1)表现: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相继传入。(2)影响: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学问界的热情反响。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宠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图解史实】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考点一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考向1|孔子思想的继承性材料孔子者,“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实践躬行之学也。上至三皇五帝,下至夏殷周诸圣贤之学说,无不集合而组织之,以大成儒教。--王国维论孔子的集大成孔子赞《易》自羲轩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皇极经世书》解读:第一则材料:“上至……下至……无不集合而组织之,以大成儒教”,说明孔子的学说是继承前人思想。其次则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不是单纯照搬前人思想,而是有所选择,体现出创建性和创新性。问题:以上两段材料说明孔子的学说有何特点?提示:孔子对上古以来的中国文化进行创建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在前人思想基础上创立的儒学。考向2|秦汉之后儒家文化的发展材料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解读:看史料材料中两句话反映两个时期,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两个阶段找关键春秋战国时期是“私学文化”;秦汉以后是“帝国文化”联学问秦代,实行文化专制,推崇法家学说;汉代,汉武帝独尊儒学,儒学起先成为国家统治工具问题: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表现,并分析“帝国文化”在宋代强化的缘由。提示:表现:孔子“仁”“以德治民”,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民水君舟”,墨子“兼爱”“非攻”。缘由:“二程”、朱熹等儒学家汲取佛道教义,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巩固了儒学在中国文化中的主体和独尊地位。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天下为公)崇德尚贤、天人协调、以人文本。《周易》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又是修养境界。2.留意人的内在修养。重视道德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3.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二、中国古代文化的包涵性特点1.在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对诸家学说实行兼收并蓄的学术主见。(1)文化包涵与儒学创立。孔子明确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并把这视为根本的价值取向,体现出包涵意识和气度。儒学的创立,是对各种思想和各种学说兼容并包的结果。(2)百家争鸣与相互借鉴。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文化界诸子竞秀、百家争鸣,各家尽管主见不一,但诸子百家在争鸣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3)独尊儒术与兼综众家。秦汉时期,儒道融合,综汇百家。汉代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4)玄学清谈与汇通儒道。魏晋时期,玄学力图把儒道两家思想融通为一,获得肯定胜利。2.中国文化长期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明。(1)魏晋南北朝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时期,充溢朝气的北方民族文化,为中原农耕文化注入了簇新血液。(2)盛唐是中国最为开放的时代,胡汉文化相互融合,促进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3)随着中国农耕经济向周边扩展,中国文化的包涵性格,又促使这些地区文化相辅相成,渐趋融合。3.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放开其博大的胸怀,扬弃汲取。(1)佛教传入与三教互补。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魏晋南北朝形成一个高潮。中国固有的儒、道、玄等文化,通过与外来佛教文化的会通交融而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所以,在中国古代,儒、释、道三者的神可以并祀于一堂。(2)明末清初,西方的基督教传入中国,带来了西方工业文明。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欺凌压迫,爱国学问分子主动吸取西方文化,“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种文化开放心态,正是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包涵性格的表现。考点二“西学东渐”与近代中西方文化的沟通考向1|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萌发材料“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很重要,因为原来认为中国是天下第一,老是天下第一,天下就是中国,中国就是天下,那时候中国没有世界的概念,中国也不知道自己有多大,认为自己是一个中心,周边都是自己的属国。但是魏源能够看出中国已经不行了,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读:材料描述了中国思想的一个转变:即从“中国是天下第一……中国就是天下”的自大心理,转变为“中国已经不行了”,思想上相识到要“师夷”。但这个“夷”字还是代表了一种落后意识。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鸦片斗争后中国思想界出现变更的缘由,并论证“要‘师夷',这个口号的提出就代表着一种叛逆性”这一观点。提示:缘由:鸦片斗争后民族危机出现;西学东渐,使中国思想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晚清时期“经世致用”思想进一步发展。论证: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奉行“闭关锁国”政策;魏源等人相识到西方在军事技术上的先进,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极大冲击,体现出一种叛逆性。考向2|向西方学习新思想的深化材料谭嗣同……受墨家任侠精神的影响,谭嗣同认为汉宋士人和学派之“任侠”精神是“依仁蹈义,舍命不渝”,应予以继承和弘扬,只有弘扬尚武之风、武侠之风、体育之风,民才自强、国将不衰,他认为西方诸国的强大在于“喜动”,而中国的落后在于“好静”,提倡引进西方体育,以体育兴国强民。他还主见“废缠足”、兴办“女学”,使妇女和男人享有同样的接受教化、参加体育的权力。--摘编自戴伟宇《中国近代思想家谭嗣同体育思想考略》解读:定时空谭嗣同,戊戌变法代表人物,暗含着“中国近代”这一时间概念抓核心“以体育兴国强民”的爱国意识、“妇女和男人享有同样的……权力”的同等意识提素养可佐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价值,体现史料实证、历史说明及家国情怀的素养要求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谭嗣同体育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价值。提示:特点:体育发展与爱国救亡相结合;受传统文化影响学习西方;提倡男女同等;等等。价值: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鼓舞了人们的爱国精神;推动了近代体育教化的发展;促进了西方体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女子体育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妇女解放);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发展,对后世建设体育强国供应了借鉴。一、中国对西学看法的变更1.明末清初:西学中源说西学的传入,使中国的少数士大夫起先相识到西学之中有其优点,但并没有影响到西学地位的变更,当时最常见的说法,便是“西学源于中国”。2.晚清时期:从“夷学”到“西学”,地位提高(1)少数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人,起先留意到西学有其优越之处。但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来看,西学只能是“夷学”,其地位远不及中国学术思想。(2)洋务运动时期,随着与西方接触的增加,“西学”一词渐渐取代了“夷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晚清爽式学问分子最典型的西学观点。(3)“中体西用”的观点,在19世纪末已受到挑战,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当心翼翼地借用传统经学来宣扬西方政治学说。3.民国初年:从“西学”到“新学”,甚至要去“中”布“新”更多的学问分子对传统文化不满,起先视西学为“新学”,认为西学高于中学且应当取代中学。除否定儒学外,甚至提出废除中医和汉字的极端思想。二、近代“西学东渐”的影响1.消极影响(1)西学的传入是伴随着西方殖民者野蛮侵略及一系列不同等的条约基础之上的,既践踏了中国的主权,又给当地经济和人民带来了破坏和灾难。(2)西方传教士和教堂的建立等,便利了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侵略,加重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2.主动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1)学术:西学东渐将西方近代各种学术新成果带入中国,使中国传统学术受到冲击,从而汲取西方学术加以改进。到民国时期,整个西方式的学术体系架构大致成型。(2)思想:经过西学的洗礼,对于历史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等的看法都有了巨变;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成分,则被以西方标准重新估定价值(部分诸子百家思想获得重新重视,但是儒家思想则受到剧烈的批判),从而引起思想解放。(3)政治: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议会制、民主制度、新的国家概念、社会主义思想等,对于晚清、民国时期的政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4)社会:新的西方科技事物的涌入,渐渐变更了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另一方面,新思想变更了旧习俗,出现了废止缠足、自由婚姻等新风尚。(5)经济:西方先进技术的传入、民族危机的加深,促使一批地主、官僚等人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还渐渐影响了中国生产管理、商业交易等基本经济事物。【真题展示】(2024·全国卷Ⅲ·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重,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更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命题人揭秘】找准题眼:佛教早期造像“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而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重,服饰亦趋整齐”。⇓隐含信息: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其特点。⇓明确答案:洛阳龙门石窟中佛教造像体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其核心内容是学习汉文化,而儒学是汉文化的核心,故选D项。【阅卷人点评】[失分1]不能精确推断材料中的历史信息。如据“衣衫单薄,甚至裸身”到“服饰亦趋整齐”,从而认为是经济缘由,易错选A项。[失分2]无法透过现象看本质。无论在远期还是近期,大型佛像的建设大多与政治干预有关,然而佛像形象的变更,却是受渗透在政治中的文化影响。1.(2024·海南高考·5)《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23595.7-2025LED用稀土荧光粉试验方法第7部分:热猝灭性能的测定
- 外贸合作合同协议书样本
- 教学计划执行情况
- 餐饮店承包经营合同模板
-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共享合同范文
- 标准离婚合同范本:轻松拟定离婚协议
- 标准版临时工劳动合同模板
- 租赁设备的标准合同范本
- 8《大自然谢谢您》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统编版
- 八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
- 学校食堂操作流程图
-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全册教案(含反思)
- 供水设施水池基础土石方开挖施工组织方案
- 文物保护概论课件
- 《鱼类的骨骼系统》
- HBZ 131-2020 高温合金母合金选用原材料技术要求
- 生物化学绪论
- 公路工程项目隐隐蔽工程管理办法
- PCCP安装与水压试验
- 中国民间艺术 ppt课件
- 景观生态学教学大纲(共10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