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专题四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下面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以获悉()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C.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解析:从新政协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中可看出,代表来自不同的党派、区域、团体等,来源具有广泛性,故A项正确;题中数据未列举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人数及地位,故B项错误;《共同纲领》规定,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新政协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但不能从材料中干脆得出,故C、D两项错误。答案:A2.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大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说它是“人民大宪章”的主要依据是()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B.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解析:“人民大宪章”指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制定其他各项法律法规的依据。《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答案:B3.1949年,中心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2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心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该届中心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C.从今确立了“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D.标记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解析:依据材料“中心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2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心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刚好间信息,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故正确答案为B项;A项错误,当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尚未产生;C项出现于1956年,由毛泽东提出;D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标记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答案:B4.在全国各地方未能实行普选以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它的地方委员会分别执行全国和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这表明()A.向社会主义过渡具有历史必定性B.《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C.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高权力机关D.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解析: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高权力机关,与材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它的地方委员会分别执行全国和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相符,故C项正确。答案:C5.有学者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特别的环境中经受着考验,经验过曲折,但它仍旧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面旗帜。据此,可以理解为它()A.奠定了民族独立发展的基础B.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C.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进程D.标记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创建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奠定民族独立发展基础的是新中国成立,故A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代议制民主,体现和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故B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表现,“社会主义革命”说法错误,故C错误;标记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故D错误。答案:B6.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的1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大会()A.选举产生了第一届中心人民政府委员会B.体现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精神C.确定了新中国的首都、国旗、代国歌D.形成了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解析:新中国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故选D;其他三项均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有关。答案:D7.美国闻名将来学者约翰·奈斯比特曾说: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这是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因为实行了()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依法治国方略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中国避开了政党斗争现象,并发展成为稳定的民主国家,这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亲密相关,这种制度调动了民主子士的参政议政热忱,开创了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故答案为B项。答案:B8.1954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人民政协要帮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气,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安排,亲密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看法和提出建议。这些规定()A.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B.反映出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C.明确了人民政协是国家权力机关D.标记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解析:“人民政协要帮助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看法和提出建议”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的职能,A项正确;政协建立于1949年,解除B项;1954年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政协不再是国家权力机关,解除C项;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于1956年,解除D项。答案:A9.为了制定1954年宪法,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广泛征求看法。当时全民探讨了近三个月,参与探讨的有一亿五千多万人,最终由宪法起草委员会共整理出138万条看法,为宪法的制定供应了重要的依据。这说明1954年宪法()A.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B.标记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C.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D.落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解析:由题干中的信息“广泛征求看法”“全民探讨”等,即可选出C项;题干中未体现社会主义的原则,故解除A项;B项所指应为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晚于1954年,故解除;D项是指广阔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并非材料主旨。答案:C10.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将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意为美丽牧场),这主要说明新中国()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爱护B.贯彻各民族同等原则C.敬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D.给予少数民族自治权解析: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迪化两地更名,新的称呼不再有政治和思想限制的色调,反映出中心政府在贯彻各民族同等的原则,故选B。答案:B11.我国人口特少的民族,如基诺族、珞巴族等,在全国人大都有人大代表的名额,由此可见()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B.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C.人民当家做主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D.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干脆行使者解析:从题干材料反映的内容来看,全国人大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保障。A项与题意不符;B项叙述错误,应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D项错误,人大代表不能干脆行使国家权力。答案:C12.“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成立,是新疆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重大成功。”由此可知()A.新疆不再受中心政府的统一领导B.有助于加强和巩固各民族间的信任和团结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组成人员全部来自维吾尔族D.新疆领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心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依法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故A项错误;我国通过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更进一步加强了新疆等地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合作,B项正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的组成人员除维吾尔族外还有其他民族,故C项错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1947年,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究,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做主的权利。——《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多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行分割的持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行能有后30早的民主增量。——摘编自俞可平《敬畏民意:中国的民主治理与政治改革》(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缘由。(2)1912年,中国建立了一个新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949年,宏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依据所学学问,概括两个共和国的诞生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各有何重大的推动作用?(3)结合所学学问说明,改革开放前30年搭建的“基本的制度框架”有哪些?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相关学问。第(1)问,依据材料关键信息“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可得出缘由。第(2)问,结合所学学问简述辛亥革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即可。第(3)问,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得出“基本的制度框架”。答案:(1)缘由: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2)作用:前者推翻了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化人心;后者标记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了彻底成功,中国人民从今站起来了,为各项民主制度的建立供应了政权保障。(3)“基本的制度框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会,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明显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当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终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吴晗《历史的镜子》材料二政治制度,必定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定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制度,似乎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仿照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1)依据材料一,概括吴晗对古代中国君主政体的看法。(2)依据所学学问,指出材料二中民国政府从国外移来的政治制度。概括钱穆认为其没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缘由。(3)材料三中的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什么政治制度?在发展民主方面,新中国建立的民主与中华民国时期的民主有何不同?(4)简要谈谈你对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相识。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中“至少除开最终明清两代……君权是有限制的”概括即可。第(2)问,民国政府仿效美国实行民主共和制,但由于“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所以没“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第(3)问,三幅图分别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中国的政党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