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0两种经济模式的变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含解析_第1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0两种经济模式的变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含解析_第2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0两种经济模式的变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含解析_第3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0两种经济模式的变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含解析_第4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0两种经济模式的变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苏联的经济改革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课后限时集训(三十)两种经济模式的变革——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更和苏联的经济改革(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世纪50年头,美国工厂工人数量出现了少量衰减,而农场人口则衰减明显,从2300万下降到了1500万。这些现象反映了美国当时()A.农业经济明显衰退 B.失业人口大幅增加C.经济结构正在转型 D.经济体制缺乏活力C[由材料“农场人口则衰减明显”可知,农业人口削减,但农业人口的削减并不能说明农业经济明显衰退,故A项错误;材料中工农业人口的削减,并不能说明失业人口大幅增加,也有可能是就业人口的转移,故B项错误;20世纪50年头,随着第三产业的兴起,工农业人口向第三产业转移,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经济结构的转型,从而说明经济体制的活力仍旧存在,故D项错误。]2.20世纪50年头中期,西欧出现了一次市场革新,人民不仅起先大量花费他们的工资,还起先用信用卡购物,花他们还没有挣到的钱。此次革新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国家干预深化个人生活B.美国为西欧供应大量经济救济C.人们对政治稳定充溢信念D.西欧国家起先走向经济一体化A[依据所学学问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从而使得人民有底气去花钱,故A项正确。]3.1950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将退休工人养老金平均增加了77.5%,1952年又增加12.5%。美国的上述举措意在()A.扩大社会保险以缓解经济危机B.缓和社会冲突以促进社会发展C.稳定社会秩序以对抗苏联等国D.规范保险行业以赢得大众好感B[依据所学学问可知,1950年美国并没有遭遇经济危机,因此扩大社会保险以缓解经济危机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解并描述了1950年美国通过《社会保险法》提高了养老金水平,养老金水平的提高能够有效促进社会保障,以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冲突,从而促进社会发展,故B项正确;稳定社会秩序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国内安定,并不能达到对抗苏联等国的效果,故C项错误;材料讲解并描述的是增加养老金,并未体现规范保险行业的详细措施,故D项错误。]4.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出现过两个“黄金时代”,第一个阶段是1850年到1914年,其次阶段是1950年到1973年。推动这两个“黄金时代”出现的最主要因素是()A.国家干预加强 B.国际合作和谐C.科学技术发展 D.第三产业兴起C[国家干预加强仅在其次阶段,故A项错误;1950-1973年属于美苏“冷战”时期,故B项错误;第一阶段正值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其次阶段正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故C项正确;第三产业兴起是在1945年以后,故D项错误。]5.英国政府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37年的25.9%提高到1975年的57.9%;政府雇员从1931年的59.1万人提高到1975年的72.12万人。对此撒切尔首相表示:“我要求的是保守党信奉自由、自由市场、有限国家、国防强大。”据此推断,保守党政府在这一时期主见()A.努力提高英国公民福利待遇B.彻底变更英国社会经济制度C.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限制D.削减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D[依据材料可知,虽然英国在1937—1975年进行国家干预经济,加大政府开支,但撒切尔首相表示“信奉自由、自由市场、有限国家、国防强大”,其实是想放手去发展经济,削减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故D项正确。]6.下表为英国1951年和1982年政府福利支出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变更状况(单位:亿英镑)。由此可见英国()年份福利支出国民生产总值195120.74145.081982685.103166.98A.经济增长与货币扩张有关B.缩小了各阶层贫富差距C.政府干预经济的实力加强D.财政出现了严峻的困难C[材料未涉及“货币扩张”,故A项错误;“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并不是缩小各阶层的贫富差距,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英国1951年到1982年,政府福利支出大增,这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由此可见英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实力加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财政困难,故D项错误。]7.1979年,撒切尔夫人出任英国首相后,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详细包括:掀起私有化浪潮、限制货币供应、削减福利开支等。这些政策()A.维护了凯恩斯主义 B.缓和了经济“滞胀”C.加强了“福利国家”制度 D.壮大了学问经济B[20世纪70年头,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马上进行调整,适当削减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材料“1979年,撒切尔夫人”“削减福利开支”等信息相符,故选B项;凯恩斯主义主见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材料“私有化浪潮、限制货币供应,削减福利开支”不符,故解除A项;材料说的是削减而非加强福利开支,故解除C项;学问经济出现于20世纪90年头,与材料时间“1979年”不符,故解除D项。]8.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一些重点科研项目实行打破地区、部门界限,组织各方面力气联合攻关的方法,使得科技发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然而,1954—1962年,苏联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1/5。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缘由是苏联()A.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B.安排经济体制的经济活力仍旧存在C.攻势外交政策极大消耗了经济实力D.不重视农业投入导致经济比例失调A[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而忽视商品货币关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干脆的社会生产力,故A项正确。]9.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广了赫鲁晓夫时期已进行过的农业领域小组包工嘉奖制,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这一制度()A.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B.动摇了集体农庄公有制基础C.冲击了指令性安排经济体制D.使得集体农庄变成国营农场A[依据题干中“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可知,这有利于奖勤罚懒,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故A项正确。]10.20世纪50年头,苏联政府对农庄、农场下达安排指标,详尽规定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播种时间、技术措施、收割期限、产量等。这些做法()A.增加了集体农庄抵挡风险的实力B.促进了苏联农业的快速发展C.实现了政府对农业的科学管理D.限制了集体农庄的经营自主权D[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农庄的吩咐,并未说明农庄的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学问可知,这一时期苏联的农业发展受到阻碍,故B项错误;材料未说明对农业的科学管理,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了政府对农庄的严格限制,这不利于农庄的自主发展,故D项正确。]11.1962年9月,苏联某教授撰文建议,促进生产发展的基本方法是加强利润刺激,国家和企业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安排的基础上,克服国家和企业之间在利益上的冲突。这一建议()A.符合当时苏联的改革精神B.顺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须要C.推动了新经济体制的实施D.促进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B[当时苏联处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坚持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加强利润刺激的新的安排建议有利于调动生产主动性,因此符合加速发展战略的须要,故B项正确;当时苏联没有实施新经济体制,故C项错误;依据所学学问可知,该建议没有得到真正实施,故D项错误。]12.20世纪80年头,在大城市探讨所工作的苏联科研人员因为工作精彩享有盛誉,但对为地方消费品工业应用探讨供应支持则很少感爱好,后来有学者说,他们只不过是“把他们发表的文章从窗户扔出去”。该学者意在指责苏联()A.政治体制制约了科技进步B.科研人员日益增长的功利化倾向C.科学探讨和工业生产脱节D.经济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C[材料“对为地方消费品工业应用探讨供应支持则很少感爱好……‘把他们发表的文章从窗户扔出去’”说明探讨没有深化一线,没有与工业生产联系,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英国不仅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而且最早宣布建成“福利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随着英国圈地运动发展,社会冲突尖锐。16世纪70年头,渐渐形成了以征收济贫税为主的整套济贫制度。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通过,不再无条件救济有工作实力的人,贫困劳工得到救济的唯一方法是参与工作。材料二1942年,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提出:保障人人有免于贫困、疾病、愚昧、污染和失业的自由权力;全部家庭应按统一标准上缴捐款和领取津贴而不受收入的限制;社会保障应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可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等三种方法进行。1943年政府基本上接受了报告的原则。——摘编自张红《现代西方福利制度评析》(1)依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时期济贫制度的差异。结合所学学问,分析产生差异的缘由并推断政策调整的干脆作用。(11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贝弗里奇报告”中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设想。并结合所学学问,评析“现代西方福利制度”。(14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16世纪70年头,渐渐形成了以征收济贫税为主的整套济贫制度”“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通过,不再无条件救济有工作实力的人,贫困劳工得到救济的唯一方法是参与工作”可得出由无条件济贫到有条件济贫。其次小问,依据材料一可得出圈地运动时期为缓和社会冲突;工业革命须要大量自由劳动力。第三小问,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为工业发展供应了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工业革命本身);有利于社会稳定(国家统治须要)。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保障人人有免于贫困、疾病、愚昧、污染和失业的自由权力”可得出保障人们基本的生存权;依据材料二“全部家庭应按统一标准上缴捐款和领取津贴而不受收入的限制”可得出维护制度的公允性;依据材料二“社会保障应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可得出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依据材料二“社会保障可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等三种方法进行”可得出社会保障可通过多种方法实施。其次小问,利用材料一、二,从涉及现代西方福利制度的利益方面思索,并一分为二地分析。[答案](1)差异:由无条件济贫到有条件济贫。缘由:圈地运动时期为缓和社会冲突;工业革命时期为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干脆作用:为工业发展供应了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有利于社会稳定。(2)设想:保障人们基本的生存权;维护制度的公允性;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可通过多种方法实施。评析:有利于缓和阶级冲突;有利于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了人们工作的主动性。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不变更国家性质的前提下,运用市场规律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作为遭遇经济危机冲击的资本主义大国,短暂抛开意识形态之争,大胆地干预经济,用安排的手段结束了经济的混乱,反抗了危机,使国家经济重新走上正常的轨道,同时进行的社会改革也深刻地改善了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现在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的主要方式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改革开放。对我们来说,目标只有一个,但我们可用的手段是多元的,只要有益于我们的经济建设、只要有益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我们都能采纳。请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史实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12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考生阅读材料并从中提炼观点进行论证的实力。从材料中可以提炼多个观点,论述时要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观点:各国的经济体制可以相互借鉴。论述: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没有固定不变的经济模式,发展经济须要依据国情,实事求是地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