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及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3900字_第1页
《工匠精神及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3900字_第2页
《工匠精神及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3900字_第3页
《工匠精神及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3900字_第4页
《工匠精神及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39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匠精神及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TOC\o"1-3"\h\u9654目录 116480摘要 214720关键词:学生、工匠精神、培育 27286一、工匠精神及学生工匠精神培育 319335(一)工匠精神 311689(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 350471.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内涵 4278702.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特征 428003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 432283(一)国家层面 4129361.完善培育工匠精神的上层建筑 5187352.守护践行工匠精神的实施过程 529281(二)社会层面 6216371.构建良好氛围,弘扬创新理念。 6259512.改良家庭教育,搭造传承纽带。 623477(三)学校层面 7209821.品德教育为先,技能教育为本 7101362.改革传统课堂,推动形式多样 828911参考文献 10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大量具有工匠精神和高涵养的人才。而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力军,培养他们的工匠精神契合了学生成长的客观要求,也适应了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首先,明确工匠精神和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基本含义,特点。二是阐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重要意义是推动职业素养提升,应用型学校转型和制造大国实现。三是分析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最后从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等方面提出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关键词: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对全面发展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阶段,这就需要具有高尚品德的高水平人才,同时也需要集中精力,精益创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形成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形成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弘扬工匠精神,助力学生树立专注、精益品质,创新良好品质,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智造提供强大支撑,绘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蓝图。一、工匠精神及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一)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通过长期实践,培育和形成了“执着专注,追求卓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既是中华民族工匠技艺世代传承的价值理念,也是我们开启新征程、从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时代要求。工匠精神即专业精神,即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严谨细致、极致完美。在这些价值观中,爱岗、细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特别是与内部的刚正不阿、兢兢业业要求高度契合;具有干事业、爱事业、一心一意干事业,严谨细致,追求卓越,敢于创新,力求完美。(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1.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内涵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在国家,社会和校园中进行的,家庭及其他努力,让学生们拥有工匠精神,实践工匠精神。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就是以育人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国家增强发扬工匠精神,社会加强了创新和工匠模范人物宣传力度,学校加大了对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关注力度,从而强化学生工匠精神,促进他们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最终使学生成为能够抵御民族大任时代的新人。2.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特征第一,统一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统一、联合起来,共同努力。首先,国家要健全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体制机制;其次,社会要积极宣传具备工匠精神的模范人物,在全社会营造出积极的工匠氛围;再次,学校是培育工匠精神最主要的阵地,对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具有直接作用;最后,学生本人要树立正确的观念,提升工匠意识,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综上述之,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形成培育合力。第二,实践性。“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要在实践活动中力学笃行、实事求是。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感受工匠精神、运用工匠精神、深化工匠精神。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路径(一)国家层面1.完善培育工匠精神的上层建筑政府机制凸显国家意识、表明国家立场、呈现国家行径,因此,应及出台有关的政策文件、修正有关的法律文件,做好工匠精神的弘扬工作,这有利于鼓励广大劳动者积极参与技术产业,对鼓励广大技术人员不断发展出优秀的技能有着积极的影响。首先,技术激励机制的构建要注重技能的传承,构建学徒机制,使想学习技术的人才有机会能得到工匠师傅的指点,实现技术的传承。其次,技术激励机制的构建要建立适当的压力机制,能够带来动力和创新力、创造力,使技术人才尽快通过瓶颈找到突破口。最后,技术激励机制的构建应建立起丰富的激励机制,能够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人们明确努力方向,转变工作方式,取得创造性的成果。在当今新时代,工匠精神已成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武器。因此,培育工匠精神,国家应该积极完善技术激励机制,完善技术人才培养模式。2.守护践行工匠精神的实施过程工匠精神的培育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而要实实在在地去做,体现在行动上。以国家政府的力量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凸显了国家对技术从业者的希望,体现了技术能力的重要性,表明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转变的愿景。因此,在给予思想指导的基础上,更要注重实践,组织职业技能培训。不仅如此,还要加强生产监督。中国制造大多重复简单的生产工艺,往往出现技术差、质量差等问题,而且产品不耐用,不能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国家应该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对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监管,确保产品的质量,尽量避免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同时,要加强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产品保护,鼓励新兴产业的发展。(二)社会层面1.构建良好氛围,弘扬创新理念。“我们必须在社会上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鼓励青年走上技能成才和技能报国的道路。”这需要厚植工匠文化、讲好工匠故事、提倡尊重工匠和崇尚工匠精神等社会风尚,积极行动起来,形成和营造弘扬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使之符合“工匠精神”传承,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社会文化土壤。一是要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引导,持续地为工匠们发声正名,使工匠们享受到本应属于自己的尊敬和崇敬之情,形成尊重劳动,技艺,创新和创作的良好氛围。积极宣传和表彰那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模范人物和自豪感。二是用社会之力倡导创新理念并增强其重视程度,这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必由之路。社会的意识反作用于社会的存在,我们应该善于为了创新而进行宣传。2.改良家庭教育,搭造传承纽带。“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和生命中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优良的家庭作风有助于营造个人成长与成功的健康氛围,家庭教育方法与观念对于子女成长成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将工匠精神贯穿家风建设。家长是子女之子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子女以潜移默化的作用,唯有注重工匠精神和家风建设有机融合,才能够引导儿童品德修养向正面发展,助力儿童工匠精神的养成。二要将工匠精神落实到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以培养子女实事求是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慎重谦逊的风范。还应适度发展幼儿猎奇心理、诱发幼儿求知心态,以发展幼儿创新创造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家庭教育的构建不仅利于家庭整体的长远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而且对于社会风气的好坏都有深刻的启示。要塑造工匠良好氛围,人人需传承弘扬家族优良家风,塑造全社会工匠精神必需人人对工匠精神执着。所以,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时,需增强工匠家风的重视程度,奠定家风基础,形成工匠氛围。(三)学校层面1.品德教育为先,技能教育为本校园是师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场所。校园环境的好坏,决定着学生将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为社会发展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努力营造渗透“工匠精神”的校园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主导作用和潜移默化作用,重视对学生工匠精神品质的培育与渗透。学生要在头脑中正确领会工匠精神,再结合专业课程,让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奠定培育工匠精神的基础。首先,要重视理论知识教育。高校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教育载体,把工匠精神的有关知识引入课堂,引导和传播工匠精神;且提高教学质量,创新考核方法,把控学生的学习进程,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而提升培育工匠精神的效力。其次,要重视技能实践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工匠精神的技能实践教育就是要在实践中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高校要以举办竞赛、组织有关活动等方式激起学生们的竞取意识与工匠意识;不时约请专业人员进入学校指点,为学生答疑解惑,帮助同学们解答实践中的困难;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锻炼学生社会实践能力。2.改革传统课堂,推动形式多样教育以具体的形式为载体,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育长期滞后于时代的发展,这样单一的教育形式、陈旧的教育观念已不能适应当前课程的要求,更不能满足学生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和素质。因此,创新传统课堂,促进教育形式多样化,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然结果。首先,灵活使用新媒体,增强课堂的趣味性。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更新。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适当的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其次,合理规划课程安排,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把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到学生的教学中去,就要安排好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和专业技能的课程,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最后,引导创新创业,加强课堂的个性化。学校要建立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对具有创业意识的学生进行创业培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参考文献[1]王国领,吴戈.试论工匠精神在当代中国的构建[J].中州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