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本册教学目标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习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000个字,会写1300个字。3.会使用字典,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6.学习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8.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10篇(段)。练习复述课文。10.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万字。11.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12.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13.结合语文学习,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作为中年级的起始阶段,有些目标是从本册开始起步的。如,阅读方面,提出“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习作方面,从本册“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受和想象”。口语交际方面,“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二、各个单元分析:1.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和语文园地。2.课例由三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组成。3.本册安排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心中的秋天,中华传统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科学的思想方法,爱护周围环境,爱的奉献。4.语文园地由5个栏目组成,其中有4个固定的栏目,“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第5个栏目是机动栏为“宽带网”“趣味语文”“展示台”或“成语故事”。
三、教学措施
1、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尊重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准许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以内在识字数量、识字能力上有差异。本册要求学生认200个字、写300个字。要求认识的识字量,这是下限。应该鼓励学生通过其他渠道自主识字,增加识字量。鼓励同学之间交流识字的方法、经验和感受,一起玩识字、组词的游戏或共同制作生字、词语卡片,促进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分享识字的乐趣。
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识字的巩固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经常要做的一项工作。最主要的方法是所学的字让学生多接触、多见面,特别是在阅读中多见面。根据中年级特点,还可以在小练笔和习作中,在具体的运用中来巩固,也就是在读写的过程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字。另外,也可以采取一些归类复习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做一些归类整理,教材在这方面的安排意在引导。
要继续加强写字的指导。要特别注意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孩子们把字写端正,写美观。为避免孩子的疲劳,每次写的字不要太多,适当分散写。
另外,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单独编写钢笔字教材,使用写字教材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执笔和运笔方法。第一单元一、本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的成长以及它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述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大自然的生活乐趣。
3.掌握36个生字和46个词语。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我国各族儿童间的友爱团结以及它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3.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四、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第一组课文,首先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级语文教学的接口处。除了识字还是教学的重点外,还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要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五、设计理念
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每一课的学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教学中要加强整体意识,注意发挥整体优势,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六、设计说明
单元学习活动名称:“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学习单元,分四个模块:
1.《我们的民族小学》(2课时)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2.《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5课时)使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快乐,其中《金色的草地》在体验大自然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爬天都峰》意在使学生从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3.“体会劳动中的快乐”(1课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懂得劳动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4.“汇报与展示”(3课时)这次活动围绕课余生活这一主题进行。活动要能体现学生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主要展示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和收获。可以设一个班级展示台,把自己收集的课外书、邮票等,和大家一起交流、收获。1我们的民族小学一、学习目标的设置依据一:《课程标准》总体和学段目标中的描述:1、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2、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书写汉字。3、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依据二:《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1.认识“坪、傣”5个生字,会写“坪、坝”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依据三:教材和学情1、教材简析:这篇课文写了一所民族小学的校园生活。写了这所学校的小学生们上学、上课、下课的快乐童年的生活。2、学情分析: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准确掌握生字生词的发音与拼写。难点理解民族小说的校园生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2、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教学评价的设计:1.通过认读生字卡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通过听写会写“坪、坝”等12个字。2.在课文阅读中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教学程序的预设: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师:你是哪个民族的?我国有多少个民族?请举例说说。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有很多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今天的新课就是要给大家这样一所民族小学。二)、范读课文
1、教师配上音乐范读课文
2、学生将不认识的生字作标记。
3、文中提到哪些民族,请把他们划出来。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把不认识的生字注上拼音。对于标有拼音的字重点掌握。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拼读:
坪坝(bà)、绒球花、傣(dǎi)族、景颇(pō)族、阿昌(chang)族、德昂(áng)族、绚丽多彩、蝴蝶、孔雀舞、摔跤(jiāo)、山狸凤尾竹、摇晃(huàng)
3、学生互相检查拼读,教师巡视。
4、教师抽查学生拼读情况。
5、教师讲解难写的字词,学生练习书写:
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
“蝶”:要注意右旁由两部分。
“雀”:“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舞”: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6、听写。四)、朗读课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点名让学生示范读。
2、分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生字词,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词卡片,抽查学生生字词的发音。
2、请学生到黑板前听写。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教师提问:这一段写了什么?
师:这一段写了小学生上学的情景。这些小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大家看看课文,都有哪些民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汉族……师:不同民族的学生有什么不同?(穿戴不同、语言不同。)
师:(补充)不同民族的人生活习惯也不太一样。他们居住的地方相对集中。比如:壮族主要居住在广西,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维吾尔族主要居住在新疆。
2、结合媒体资源中的图片,介绍少数民族的概况:师:我们有56个民族,一般来说,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服装,语言、文字也不一样。当然,现在很多少数民族也穿汉装,说汉语。有些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一些地方或是在一些民族节日,少数民族的的人还是穿自己的民族服装,说自己的语言。3、师:看课文,民族小学的学生们到学校后,做了些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向小鸟打招呼
向老师问好
向国旗致敬三)、学生第二、三自然段1、第二、三自然段主要写了民族小学上课前、上课时和下课后的活动:
⑴上课前:师:小学生们怎么知道上课了?
学生说,教师板书:上课前敲钟⑵上课时:师:民族小学的小学生上课做了什么?
学生说,教师板书:上课时读课文师:上课时,窗外很安静。作者是怎样写的?把课文中描写的句子划下来。
学生说,教师板书:窗外安静
树枝不摇了
鸟儿不叫了
蝴蝶停师:这些小动物们都很安静,作者说,它们好像在听小学生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它们好像也在听小学生们读课文。
⑶下课后:
师:民族小学的小学生们下课后做什么?
学生说,教师板书:下课后跳舞、摔跤、做游戏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这一段描写了民族小学的环境。这所学校美不美?作者写了它的什么?
学生说,教师板书:铜钟、大青树、凤尾竹、白墙。这所学校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来描绘。
2、抒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五)、小结师:这篇课文写了一所民族小学的校园生活。写了这所学校的小学生们上学、上课、下课的生活。六)、教学板书我们的民族小学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汉族上课前敲钟上课时读课文下课后跳舞、摔跤、做游戏七)、教学反思2金色的草地一、学习目标的设置依据一:《课程标准》总体和学段目标中的描述:1、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2、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3、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依据二:《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1.认识生字“钓、拢”,会写“耍、装”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等14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种子玩乐的情形,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通过朗读传达出在草地上玩乐的欢快,对草地的喜爱。3.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乐趣依据三:教材和学情1、教材简析:本文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种子玩乐的情形,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通过朗读传达出在草地上玩乐的欢快,对草地的喜爱。2、学情分析: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快乐,增强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认读2个生字,会写13个字。2.初读课文,理解感悟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二、教学评价的设计:1、在指导朗读活动中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种子玩乐的情形,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3.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快乐。三、教学程序的预设: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激趣。小朋友们,大家去草地上玩过吗?展现在你眼前的草地是怎样的?在草地上你玩些什么?2.导入。你见过“金色的草地”吗?(板书课题)草地是金色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二)、自读课文1.提出自读要求。请各自轻声试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2.分段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三)、识字写字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例如:“而”下加“女”,耍耍耍。“扰”添一撇,拢拢拢。“衣”服长肥,装装装。“取”字会“走”真有趣。3.指导写字(1)让学生观察生字的比画、偏旁、部件在田字格里的位置。(2)说说哪些是上下结构,哪些是左右结构,哪些是左中右结构。(3)小老师讲经验:各类字该怎么写。(4)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5)巩固检查。四)、读书感悟1.第1自然段(1)学生思考:文中这片草地出现在哪里?为什么称这片草地为金色的草地?学生思考讨论后指名朗读相关的课文(第一自然段)。(2)讨论交流。谁了解蒲公英?结合课文插图介绍一下蒲公英的外形特征、生长情况。蒲公英,多年草本植物,全株含白色乳状汁液,叶子倒披针形,羽状分裂,花黄色,头状花序,结瘦果,褐色,有白色软毛。根茎都可入药。五)、作业超市1.抄写生字词,自己认为难掌握的可以多写几遍。2.有条件的同学去找一找蒲公英,仔细观察,写一篇观察日记。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的设置依据一:《课程标准》总体和学段目标中的描述:1、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2、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3、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依据二:《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1.认识生字“钓、拢”,会写“耍、装”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等14个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种子玩乐的情形,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通过朗读传达出在草地上玩乐的欢快,对草地的喜爱。3.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乐趣依据三:教材和学情1、教材简析:本文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种子玩乐的情形,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通过朗读传达出在草地上玩乐的欢快,对草地的喜爱。2、学情分析: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能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种子玩乐的情形,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快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理解、感悟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种子玩乐的情形,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3.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快乐。二、教学评价的设计:1、在指导朗读活动中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描述“我”和弟弟在草地上吹蒲公英的种子玩乐的情形,解释草地变颜色的原因。3.通过对内容的理解,增强对大自然热爱的感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快乐。三、教学程序的预设:一)、复习第1自然段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大意。二)、感悟第2.3.4自然段感悟第2自然段:1.复习旧知。二年级上学期我们学过《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它告诉我们蒲公英妈妈是怎样传播种子的?2.读、说、演。“我”和弟弟玩蒲公英可有趣了,“我们”是怎么玩的?请大家各自放声读一读,然后同桌间互相边说边演一演。3.想象、描述。想象一下,当时草地上空会出现怎样的一幅情景?学生描述。4.感情朗读。谁来有感情地朗读一下第2自然段,把这兄弟玩乐的情景生动地描述出来?指名朗读,师生共同评价。5.齐读1.2自然段。开满黄花的草地多美啊!在草地上吹着蒲公英的种子多有趣啊!让我们再去经历一回,齐读1.2自然段。【让学生读读演演文中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领悟草地给兄弟俩带来的快乐。】感悟第3自然段:1.过渡。窗前的一大片草地因为开满了蒲公英而成了金色的草地,当有花结籽吐絮的时候,“我们”兄弟俩就可以摘下带絮的种子吹着玩。读着读着,我们仿佛看到,一颗颗蒲公英的种子随着妈妈给它装的白色降落伞飘起来了,飞得很远很远……多美的景致啊!还有更有趣的事呢,我还发现这草地会变色呢!这又是为什么呢?请大家各自轻声读课文,共同探究这个奥秘。2.学生读课文。3.指名说说草地早晨、中午、傍晚各是什么颜色的。4.理解草地变色的原因。草地怎么会变色?同桌间互相说一说。投影出示下列填空题,提示帮助学生理解。蒲公英的花就像(),可以()、()。(),花朵(),(),草地就();(),花朵(),它是(),草地就();(),花朵又(),草地就()。5.齐读课文第3自然段。感悟第4自然段1.初读欣赏,整体感知。师:自由轻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体会你能从这短短的几句话中感受到小作者对这片草地怎样的感情呢?(喜爱、喜欢、爱……)2、
潜心品评,多元解读。你认为那一句话最能表达这种爱,就请你好好地读一读。(1)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A、老师将这两句话改了改。读读这两组句子,你认为哪一组更能表达“我们”对这片草地的爱?(a、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b、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B、再读读第一组。作者对这片草地的爱是深还是浅?是浓还是淡,你体会到了吗?C、过渡:是呀,可别小看了这两个“!”,它分明在向我们表达“我和弟弟”对这片草地那浓浓的爱呀!谁再来读读。(2)它和我们一起睡觉,一起起床。A、请同学边读边体会,作者只是把这片草地这些蒲公英当作没有感情的花草来对待吗?(当作人来爱)B、自己再读读,你能体会到“我”把蒲公英当作什么人来爱呢?读懂了吗?(把蒲公英当作人,当作自己的朋友、当作自己的亲人、当作自己最亲密的人、当作自己最要好的伙伴……)C、过渡:是呀!作者哪里是把它当作没有感情的花草来爱呀!他分明是把这金色的草地当作自己的朋友来爱!再读一读这句话,把这份爱好好的读出来吧!(指名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造性地阅读,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潜心品评,在多元解读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与文本对话。】三)、总结课文1.朗读课文。2.小结引申。大自然里有植物、动物,各式各样的物种千千万万,它们色彩缤纷、形态独特、习性各异,经常亲近它们,仔细观察它们,你会有独特的发现、新颖的感受,因而你会激动、兴奋,由此产生眷恋、喜爱……人类是大自然的子女,回到大自然去吧,在那里你会找到欢乐!请大家把自己回到大自然的发现、经历、感受作为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四)、作业超市1.把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2.双休日和爸爸妈妈一起到郊外的草地上去踏青,仔细观察你所看到的草地,通过你喜欢的方式向同学们介绍你这次郊游所得。教学反思:3爬天都峰一、学习目标的设置依据一:《课程标准》总体和学段目标中的描述:1、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2、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3、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依据二:《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1.认识18个字,学会其中的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暑假、笔陡、石级、铁链、似乎、发颤、奋力、鲫鱼、纪念、辫子、勇气、决心等。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4.学习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依据三:教材和学情1、教材简析:课文《爬天都峰》主要讲了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互相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从这件事,你得到了一些启示。2、学情分析:让学生反反复复读书,从课文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化文章主题,学习“我”和老爷爷身上的勇于攀登的精神。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学习生字,理解词语;2.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二、教学评价的设计:1、通过课堂练习学习生字,理解词语。2、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三、教学程序的预设: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爬过山吗?能谈一谈你爬山时的感觉吗?
2.有一位小朋友,她爬上了一座高高的山峰??天都峰,这节课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她都有哪些感觉。(板书:爬天都峰)
(二)初步感知
1.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多读几遍。
2.通过查字典,再联系上下文,理解你不认识的词语的意思。3.再读课文,给课文的自然段标明序号,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你不能理解,在书上画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生字词。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在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干什么?读后明确: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四)质疑请同学们把你们画出的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对于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如果学生之间能相互帮助理解的,尽量鼓励他们相互帮助理解。有些师生共同归纳。)(五)布置作业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2.抄写生字词;3.自己查找资料或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试着理解下列问题:(1)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你是怎么理解的?(2)我和老爷爷、爸爸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对于“奋力”“终于”“居然”这些词语你是怎样理解的?
(3)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致谢?爸爸又说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的设置依据一:《课程标准》总体和学段目标中的描述:1、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2、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3、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依据二:《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1.认识18个字,学会其中的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暑假、笔陡、石级、铁链、似乎、发颤、奋力、鲫鱼、纪念、辫子、勇气、决心等。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4.学习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依据三:教材和学情1、教材简析:课文《爬天都峰》主要讲了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互相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从这件事,你得到了一些启示。2、学情分析:让学生反反复复读书,从课文中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化文章主题,学习“我”和老爷爷身上的勇于攀登的精神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3.学习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二、教学评价的设计:1、设计不同的读书方式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2、通过分析课文的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三、教学程序的预设:(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爬天都峰》。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思考:读这一自然段都让你知道了什么?
读后明确:暑假里,“我”和爸爸一起去爬天都峰。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想一想第二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明确:天都峰又高又陡(2)你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你是怎么理解的?师生交流后明确:
①“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这句话中的“云彩上面”就是说天都峰非常高。“啊、哩”两个语气词,表达了我的惊叹,烘托了天都峰的高。
②“我爬得上去吗?”这句话也突出了天都峰的高,这句话写的是对自己能不能爬上天都峰的怀疑,也衬托了天都峰的高。
③“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这句话中的“笔陡”“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能突出天都峰的陡,因为“笔陡”就是笔直笔直的;“从天上挂下来的”是说天都峰特别陡,所以从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天都峰的陡;“真叫人发颤”表达了“我”当时害怕的心态,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同学们说到哪老师就引到哪,不一定按顺序说)
板书:在云彩上面
天都峰
爬得上去吗
挂下来
发颤
(3)指导朗读
对于天都峰的高和陡,要读出气势。①自由读,体会一下
②指名读。
3.学习三、四、五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三、四、五自然段又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明确:“我”和老爷爷相互鼓舞,决定一起爬天都峰。
(2)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为什么不再犹豫了?师生交流后明确:“我”看到的老爷爷“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还大”,通过对老爷爷的描写,可见他年岁已经非常大了,“我”看到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也来爬天都峰,于是勇气倍增,不再犹豫,并和老爷爷约定一起爬天都峰。
(3)朗读指导。①同座分角色试读。②指名分角色感情朗读。
4.学习六、七自然段。
(1)朗读6、7自然段,思考: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你觉得爬天都峰怎么样?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应抓住“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来理解。)
①我(奋力)向峰顶爬去。
问:“奋力”是什么意思?
“我向峰顶爬去”一句加上“奋力”有什么好处?说明了什么?
明确:“奋力”就是充分鼓起劲来,能使我们感受到爬山不容易。
②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终于”在这里指什么?
这句话用上“终于”好在哪里?
明确:“终于”指“我”和“爸爸”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用上“终于”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爬山很费力,很不容易。
(2)小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这两个词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指导朗读。
试读、指名读。
5.学习八、九自然段。
(1)自由读八~九自然段,思考:爬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会互相致谢呢?
(2)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居然”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用上“居然”有什么好处?
明确:“居然”是出乎意料的意思。用上“居然”一词能使我们感到爬天都峰很不容易,但只要有勇于攀登的精神,是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3)指名分角色感情朗读八、九自然段。
6.学习第十自然段。
(1)看到“我”和“老爷爷”互相致谢,爸爸又说了什么?你怎样理解爸爸说的话?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汲取力量”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明确:汲取力量就是得到鼓舞。
(2)我们想想课文前面的内容,老爷爷和小妹妹是怎样互相鼓舞的?
明确:小妹妹爬山的勇气使老爷爷增添了勇气,老爷爷爬山的勇气又使小妹妹增强了爬山的信心。
(3)练习用“鼓舞”这个词说一句话。
(4)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互相鼓励,你在平时有这样的体会吗?
(5)通过以上分析,谁能再具体理解一下爸爸的话?
①老爷爷爬山给“我”增添了勇气。
②“我”爬山使老爷爷增强了爬山的信心。
③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三)根据课后练习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各写一句话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积极主动,课文《爬天都峰》主要讲了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互相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从这件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要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干什么事只要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一定能成功)。
(五)课堂练习
1.组词。
陡(
)
乎(
)
攀(
)
思(
)
级(
)
颤(
)
勇(
)
取(
)
2.理解词语。笔陡:奋力:3.造句终于:鼓舞:
(六)板书设计3
爬天都峰在云彩上面天都峰
爬得上去吗挂下来发颤教学反思:4槐乡的孩子
一、学习目标的设置依据一:《课程标准》总体和学段目标中的描述:1、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2、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3、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依据二:《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劳动是快乐的。依据三:教材和学情1、教材简析:
《槐乡的孩子》,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的经过,赞美了槐乡的孩子们纯朴勤俭、吃苦耐劳的品质;虽然采摘槐米是辛苦的,孩子们却从中获得了快乐,他们的童年生活也因此变得丰富而充实。课文的语言朴实、轻快,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在作者的笔下,本来是辛苦的劳动,却变得轻松和快乐。2、学情分析:我在课堂上把重点放在了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出槐乡孩子在劳动的艰辛中感受快乐,让孩子们体会那种以苦为乐的精神。在课堂中,我比较注重槐乡孩子“乐”与“苦”的对比,从快乐中找到艰苦,再从艰苦中找使他们快乐的原因。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抓住重点句子来进行体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劳动是快乐的。二、教学程序的预设:一)、揭题谈话1、说说自己感到最快乐的事2、揭题
学习“槐”字,理解“槐乡”二)、初读课文,明确:“槐乡孩子的快乐是什么?”1、提出初读要求:读通文章,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思考:槐乡孩子的快乐是什么?2、交流对问题的理解。三)、细读课文,体会“快乐”1、那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他们的快乐呢?找找、划划相关的句子。2、交流、体会、朗读l
、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l
、当缕缕炊烟从村中升起的时候,孩子们满载而归,田野里飘荡着他们快乐的歌声。l
、月落柳梢,劳累一天的孩子们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3、小结:点出——槐乡孩子的快乐其实就是——采槐米(劳动)4、读出“快乐”
在三个句子中选择自己最有感受的练读四)、联系上下文,体会“劳动的艰辛”1、采槐米,捡槐米这种劳动,你认为是艰辛的吗?2、默读课文,从文中找找依据。3、交流(引导要点)l
、槐米小(第二节)l
、八月才有,天热(第三节)l
、采的时间长五)、理解“艰辛的劳动是一种快乐”的原因1、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孩子们觉得这不是苦,而是一种乐呢?2、自读第二小节后,交流原因。六)、积累句式槐乡的孩子勤劳、懂事,他们的生活、快乐都离不开槐树,槐树就像他们的伙伴,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一依据:教学用书对本课目标的描述:1.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向课余生活安排得好的同学学习,安排好自己今后的课余生活,且认真执行计划。2.习作介绍自己的课余生活,写好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分享。3.发现一些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准确区别。4.读“认”,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5.熟读背诵古诗《小儿垂钓》。6.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课余生活。二、课程预设第一课时口语交际我们的课余生活1.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民族小学孩子的课间活动,与苏联小朋友一起发现了蒲公英的秘密,目睹了槐乡孩子爬上高高的槐树割槐花挣学费的情形;我们安排了自己的课余活动,认真执行计划,这一阶段的课余生活充实而又有乐趣,许多同学都想把这乐趣与大家分享。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在组内展示各自的课余生活记录本,交流自己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自己在课余都做了什么事,有哪些收获和感受?a.可以讲讲课间课后同学间开展的游戏、娱乐活动;b.可以讲讲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小制作、小发明、调查考察活动;c.可以讲讲自己读了什么好书,完成了多少万字的读书量,摘了多少卡片,增长的见识和受到的教益;d.可以讲讲自己在兴趣爱好、个人特长项目上花了多少功夫,有多少长进;e.可以讲讲自己随同学伙伴或家人外出游览、休闲获得的新发现、增长的新见识;……2.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位优秀代表进行全班交流。3.共同评议。a.就刚才几位同学们交流的来看,他们的课余生活安排有何不同?我们评比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是不是就看谁的课余生活计划安排得满,谁的课余生活项目记录得多?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看谁的课余生活安排得好,不是看谁的计划安排得满,谁的记录本上记录得多,而是要看谁的计划安排得切实可行,课余生活计划中的各项安排得到真正落实。b.评选出活动新颖、有趣,开展得认真深入,收获丰富、感受深刻、对大家启发大的同学,教师颁发“课余生活之星”奖章。c.谈谈了解了他人的课余生活之后自己的打算。第二课时习作·指导1.在口语交际中,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好多同学的课余生活很丰富,在前一阶段的课余生活中也有许多值得回忆的事。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3、在上一课大家回忆介绍的课余生活中,我们可以选择哪些内容来写?学生共同讨论,教师提示,以下活动可参考:a.游戏娱乐活动,如:踢毽子、跳皮筋、跳绳、“老鹰捉小鸡”、扔沙包……b.课余辅导训练,如:网页制作、科技小发明、绘画写生、足球比赛、球球训练……c.个人爱好,如:小收集──收集邮票门券;小饲养──饲养观赏鱼鸟;小种植──种植花木盆景、庭院瓜果;小演奏家──天天练习钢琴、小提琴……d.家务劳动家庭帮手,如:洗衣服、餐具,打扫卫生,外出打猪草,放牛放羊赶鸭、采集草药、收割庄稼……3.你准备怎么写?学过的课文会给你的写作带来什么启发?讨论明确在这篇文章里只须集中写一项课余活动或一件课余发生的事,叙述时可以借鉴本学期刚学过的课文和以前学过的课文作范例。4.学生起草,教师巡视。5.学生交流,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大家共同评议。6.各自修改,可放声朗读,想想词语用和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交代清楚。7.誊写作文。教师交代格式和字迹要求。第三、四课时作文·讲评朗读展示优秀习作1.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实物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2.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以下几方面评议:a.是否扣住课余生活的某一活动、经历或某一方面写;b.是否按一定的顺序把内容写清;c.用词造句是否妥贴顺畅,能否反映出课余生活的情趣;小组交流互相评议。前后四人小组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修改誊写张贴展览第四课时日积月累我的发现1.各自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注意每一行两个词语中的加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读不准的字可同桌相互请教。2.指名朗读,要求横着逐行读。师生共同正音,再指名几位后进生读读,然后齐读巩固。3.比赛:谁的眼力准,发现独特正确。交流各自的发现。每一行两个词语中带点字字形相同,读音不同。思考深入的学生还会发现,这同一个字在读音不同的情况下意思也不一样。如有这样的发现该大力加以鼓励表扬,并且引导其说说不同的读音情况下的字义。4.齐读巩固。读读认认1.各自轻声读本题中的各组字,读不准的借助注音拼读。2.比赛:谁读得正确、流利。3.谈谈这一题中每一组字有什么共同之处。这一题中除了后两组“穷──穴”外,其余的每组中两个字读音都相同或相近。此外,这一题中每组右边的字都是左边的字的一个偏旁。4.齐读巩固。5.单独指读横线条中的生字,提示书写注意点,如“穴”字。读读背背1.古代的孩子玩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要读一首唐代诗人胡令能写的《小儿垂钓》。教师范读2.短短四句话二十八个字把一位垂钓孩子的外貌、姿势、环境、神情勾勒得生动传神,跃然纸上。请大家各自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模仿老师的样子,读准韵律。3.朗读比赛。指名朗读,看谁读得正确,读得有韵味。4.师生合作,表演古诗短剧。教师准备荷叶、渔竿、竹篓等道具。学生演稚子垂钓,教师演路人,诗句作台词,师生演练后可再请学生合作演练。5.竞赛背诵。为先背出的学生发奖品。展示台1.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小组内交流各自展示什么内容,以什么形式展示;共同讨论,互相协作,考虑本小组采取何种最好的展示形式,能否搞出特色。协商统一后分头准备。2.班长或学习委员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3.举行“多彩的课余生活”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4.评选最佳展示组,视情况评选“惜时奖”、“毅力奖”、“才艺奖”、“创造奖”、“能手奖”、“勤劳奖”等个人奖,教师颁奖。
教学反思:第二单元一、单元教材分析本组的四篇课文,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那些名人在平凡的小事中不平凡的一面。《灰雀》《小摄影师》《奇怪的大石头》三篇精读的课文,《我不能失信》一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灰雀》《小摄影师》分别讲述了列宁、和高尔基和孩子之间发生的故事,《奇怪的大石头》《我不能失信》记述了李四光和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二、单元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自身也受到熏陶和感染。三、单元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发生在名人身上的平凡小事;2、一边读书,一边思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3、从平凡的小事中感悟名人崇高、美好的品质。四、单元设计理念
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每一课的学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教学中要加强整体意识,注意发挥整体优势,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5灰雀一、学习目标的设置依据一:《课程标准》总体和学段目标中的描述:1、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2、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3、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依据二:《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1.认识18个字,学会其中的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3.学习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依据三:教材和学情1、教材简析: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时爱护灰雀更爱孩子的事。表现了伟大导师列宁喜爱灰雀,更爱诚实的孩子的崇高而伟大的爱。2、学情分析: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认识18个字,学会其中的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3.学习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二、教学评价的设计:1、在指导朗读活动中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对内容的理解,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诚实的孩子的崇高和伟大。三、教学程序的预设:第一课时一)、初读课文1.读题,质疑:从题目你想到了什么?(灰雀什么样?它在哪儿?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以“灰雀”为题……)2.打开书,听老师范读课文,看看我们提出的哪些问题能够得到解决。二)、检查预习情况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郊”:左边的“交”是表音部分,末笔捺改点。“散”:可进行多音字组词练习。s3ns4n。“脯”:可进行多音字组词练习。p*f(。“蹦”:左面“足”的第六笔撇改竖,第七笔捺改提。“惹”:上面是“若”,不是“苦”。“仰”:右面不是“印”,比“印”少一笔。“渣”:右上的“木”,中竖不带钩。“定”:最后一笔是平捺。“或”:偏旁是“戈”字部;第五笔是“提”,不要写成“横”;倒数第二笔是“撇”不要忘写;最后一笔是点。“但”:右面的“旦”是表音部分。“肯”:下面第一笔是竖,不是撇。郊(
)脯(
)蹦(
)若(
)校(
)哺(
)崩(
)惹(
)仰(
)渣(
)但(
)迎(
)查(
)担(
)理解词义:郊外:城市外面。散步:随便走走。欢蹦乱跳:欢快而随意地蹦跳。惹人喜爱:惹,引起,引起人的喜爱。自言自语:自己对自己说话。可惜:值得惋惜。肯定:本课是确定的意思。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指好的思想行为)。坚定:稳定坚强;不动摇。或态度坚决、果断。2.练习朗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时爱护灰雀更爱孩子的事。)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的设置依据一:《课程标准》总体和学段目标中的描述:1、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2、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3、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依据二:《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1.认识18个字,学会其中的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3.学习养成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依据三:教材和学情1、教材简析: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时爱护灰雀更爱孩子的事。表现了伟大导师列宁喜爱灰雀,更爱诚实的孩子的崇高而伟大的爱。2、学情分析: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1、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二、教学评价的设计:1、在指导朗读活动中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对内容的理解,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诚实的孩子的崇高和伟大,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三、教学程序的预设:第二课时一)、理清课文层次1.默读课文,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用“(
)”画出来。2.我们把课文按照不同时间划分为三个部分。过渡语:我们一部分一部分地学习。二)、学习第一部分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灰雀可爱的词语,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列宁喜欢灰雀?边读边画批。2.汇报自学情况:(1)三只灰雀十分可爱;从“粉红”、“深红”、“欢蹦乱跳”等词看出。(2)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小灰雀;从“每次”、“都要”、“仰望”、“经常”等词语中看出。3.填空,读一读,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投影)课后思考?练习4过渡语:这么可爱的三只灰雀,会发生什么意外呢?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从“一天”到“男孩坚定地说”。)1.请两名同学分角色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四组对话,其他同学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列宁,在说话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你想通过哪些词、句来体现这种心情?(1)同桌说一说,然后汇报:(一天,我(列宁)突然发现平日关心、照顾的三只灰雀少了一只,心里别提多着急了。)(我是从“找遍”、“问”、“自言自语”中体现出来的。)(2)练习读出列宁说话中的语气。(第一句表现出急切的心情;第二句表现出担心;第三句表现出惋惜;第四句表现出满怀希望。)(3)小结:列宁这些思想感情的变化,充分说明了他对灰雀的喜爱。2.假如你就是这个小男孩,你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你想通过哪些词句来体现?(1)同桌交流,然后自由汇报。(我(小男孩)突然听列宁这么一问,十分惊慌,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于是,张口就说:“不知道。”说完怕列宁不信,紧接着又强调一遍:“我不知道。”)
(当听到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色严寒,它怕冷。”看到列宁如此地怜惜、关爱这只美丽可爱的灰雀,“我”真想告诉他灰雀没有死,它被“我”捉回家了,因为“我”太喜欢它了。可是,话刚要出口,又被“我”吞回肚里,因为,“我”怕列宁知道此事后,会严厉地批评“我”。)(可是,“我”又听到列宁自言自语地话,知道他那么喜爱这只小灰雀,又为它的失踪而那么惋惜、伤心时,“我”再也不能不说实话了,于是,“我”婉转地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在列宁的追问下,“我”更加坚定了说出实话的决心。)(2)小结:由小男孩开始惊慌地说:“不知道。”到坚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这一矛盾的心理变化看出小男孩是个知错就改的孩子。3.分角色练习对话,思考:列宁是怎样一步一步使孩子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1)请同学们质疑、解疑。A.列宁为什么问这个小男孩而不去问别人。(列宁善于观察,他过去肯定见过这个小男孩,从他的表现分析灰雀的失踪肯定和这个男孩有关系,所以就故意去问他。)B.听了男孩的回答,列宁会怎么想?(孩子在回答列宁的问话时,显得恐慌,不知所措,更进一步证明失踪的灰雀与他有直接关系。)C.列宁为什么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列宁的话中,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的觉悟,以情育人,体现了这位伟大领袖高超的教育艺术和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D.列宁为什么要自言自语呢?(列宁自言自语,实际是说给小男孩听的。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看不见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听不到灰雀的歌声,别人心里会难过的。)(2)在列宁真情实感的启发下,男孩鼓起勇气说出了原来不敢讲的话,读孩子的话,体会男孩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心地善良、诚实。)过渡语:男孩说的话兑现了吗?四)、学习课文第三部分默读11--13自然段,质疑,解疑。1.男孩送回了灰雀,为什么还低着头?(他还在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懊悔、内疚。)2.列宁为什么不明明白白地问问男孩灰雀失而复回的原因?(事情已经很明显,没有必要再问,更主要的是列宁不愿让男孩难堪,说明列宁善解人意,也说明了列宁对小男孩的喜爱。)3.为什么说男孩是诚实的?(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五)、总结全文课文以灰雀为线索,记叙了它丢失又复回的经过。表现了伟大导师列宁喜爱灰雀,更爱诚实的孩子的崇高而伟大的爱。探究活动1.通过学习《灰雀》这篇课文,你从列宁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师:列宁这样一位伟大的革命导师,能关心、爱护身边的一只小鸟,这种行为不正是我们现在倡导的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益鸟的典范吗?你能不能也为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做点什么?如:针对乱砍乱伐、捕捉珍禽兽等行为写一份建议书。有的同学可能说不会写,其实,建议书很好写,我一教你就会,不信动手试试。教学反思:6小摄影师一、学习目标的设置依据一:《课程标准》总体和学段目标中的描述:1、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2、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3、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依据二:《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1.认识18个字,学会其中的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依据三:教材和学情1、教材简析:本文讲了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的事。2、学情分析: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二、教学评价的设计:1、在指导朗读活动中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对内容的理解,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做诚实的孩子,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三、教学程序的预设:第一课时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3、老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关于他非常爱孩子的事。二)、初读课文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三)、合作识字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的设置依据一:《课程标准》总体和学段目标中的描述:1、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2、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3、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依据二:《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1.交流收集的材料,了解高尔基这个人物。2.自学生字,理解新词。3.初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不懂的问题。依据三:教材和学情1、教材简析:本文讲了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的事。2、学情分析: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二、教学评价的设计:1、在指导朗读活动中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对内容的理解,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做诚实的孩子,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三、教学程序的预设: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1.巩固词语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1.读文想问题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2.画句找答案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3.读句知内容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六)、拓展活动发挥想象,续写故事。七)教学反思
7奇怪的大石头一、学习目标的设置依据一:《课程标准》总体和学段目标中的描述:1、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2、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3、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依据二:《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读懂课文,体会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并学习这种品质。依据三:教材和学情1、教材简析:本科讲了李四光童年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要求学生学习这种品质。2、学情分析: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1.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2.学习课文生字。二、教学评价的设计:1、在指导朗读活动中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对内容的理解,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三、教学程序的预设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提问: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同学们想知道的很多问题,我们都可在文中找到答案;但是有些问题,还需我们做进一步探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奇怪的大石头》。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2.检查预习。(1)轮读词语:著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卧进突兀(wù)旅行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遗(yí)迹奇怪严严实实平整震惊(2)质疑问难,解难。主要解决以下疑难: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250万年前至今。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向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观看录象)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3)轮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大石头写了一些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三)、学习生字1.认读要写的字。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藏”字17画,第六笔为“┖”。“卧”字,左“臣”,右“卜”,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3.各自练写,评价反馈。四)、作业设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读几遍。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的设置依据一:《课程标准》总体和学段目标中的描述:1、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2、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3、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依据二:《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1、认识“考、秦”等5个生字。会写“著、藏”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质学家”等20个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读懂课文,体会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并学习这种品质。依据三:教材和学情1、教材简析:本课讲了李四光童年勤于思考、善于动脑、不懈追求的可贵品质,要求学生学习这种品质。2、学情分析: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1.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美好品质。2.学习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语句意思。3.感受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追求的可贵品质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是非常重要的。二、教学评价的设计:1、在指导朗读活动中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过对内容的理解,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三、教学程序的预设第三课时一)、复习生字新词指名读生字、新词,进一步巩固生字和词语。“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1.感受巨石之“怪”。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这块奇怪的大石头捉迷藏。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1)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课文,思考: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在书上划出重点词句。(2)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展开讨论:一怪,它是独立的──“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二怪,这块石头体积庞大──“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三怪,时间久──“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四怪,没有人说得清它的由来──“爸爸也说不清楚”。(3)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巨石之怪和李四光的疑问。2.体会李四光是怎么提问题的。按课文内容填空:这么重的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力量()。它应该()。可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抵押合同标准文本
- 7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 建设贷款合同范本
- 8安全地玩《我是安全警示员》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统编版
- 承包沙滩合同范本
- 6 景阳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 掘进开拓合同范本
- 15 金色的鱼钩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 2023-2024学年电子工业版(内蒙古)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获取图像信息(教学设计)
- Unit 1 what's the matter Section A 3a-3c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
- 网络营销讲义网络营销产品策略课件
- 《小型混凝土预制件标准化生产管理办法》
- 六年级上册英语教案-Culture 2 Going Green 第二课时 广东开心英语
- 警察叔叔是怎样破案的演示文稿课件
- 青年教师个人成长档案
- 2021译林版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三课文翻译
- 2022年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英语入学考试真题
- 《网店运营与管理》整本书电子教案全套教学教案
- 打印版 《固体物理教程》课后答案王矜奉
- 中考《红星照耀中国》各篇章练习题及答案(1-12)
- Q∕GDW 11612.43-2018 低压电力线高速载波通信互联互通技术规范 第4-3部分:应用层通信协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