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案:课堂探究距离(选学)_第1页
数学学案:课堂探究距离(选学)_第2页
数学学案:课堂探究距离(选学)_第3页
数学学案:课堂探究距离(选学)_第4页
数学学案:课堂探究距离(选学)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课堂探究探究一用向量求两点间的距离用向量法求两点间距离的方法主要是坐标法和基向量法,设A(x1,y1,z1),B(x2,y2,z2),则dAB=|eq\o(AB,\s\up6(→))|=eq\r(x2-x12+y2-y12+z2-z12),或利用|a|=eq\r(a·a)求解.【典型例题1】已知矩形ABCD中,AB=4,AD=3,沿对角线AC折叠,使平面ABC与平面ADC垂直,求B,D间的距离.思路分析:本题既可利用向量模求解,也可建立坐标系利用距离公式求解.解法一:过D和B分别作DE⊥AC于E,BF⊥AC于F,则由已知条件可知AC=5,∴DE=eq\f(3×4,5)=eq\f(12,5),BF=eq\f(3×4,5)=eq\f(12,5).∵AE=eq\f(AD2,AC)=eq\f(9,5)=CF,∴EF=5-2×eq\f(9,5)=eq\f(7,5).∵eq\o(DB,\s\up6(→))=eq\o(DE,\s\up6(→))+eq\o(EF,\s\up6(→))+eq\o(FB,\s\up6(→)),∴|eq\o(DB,\s\up6(→))|2=(eq\o(DE,\s\up6(→))+eq\o(EF,\s\up6(→))+eq\o(FB,\s\up6(→)))2=eq\o(DE,\s\up6(→))2+eq\o(EF,\s\up6(→))2+eq\o(FB,\s\up6(→))2+2eq\o(DE,\s\up6(→))·eq\o(EF,\s\up6(→))+2eq\o(DE,\s\up6(→))·eq\o(FB,\s\up6(→))+2eq\o(EF,\s\up6(→))·eq\o(FB,\s\up6(→)).∵平面ADC⊥平面ABC,DE⊥AC,∴DE⊥平面ABC,∴DE⊥BF,即eq\o(DE,\s\up6(→))⊥eq\o(FB,\s\up6(→)),∴|eq\o(DB,\s\up6(→))|2=eq\o(DE,\s\up6(→))2+eq\o(EF,\s\up6(→))2+eq\o(FB,\s\up6(→))2=eq\f(144,25)+eq\f(49,25)+eq\f(144,25)=eq\f(337,25),∴|eq\o(DB,\s\up6(→))|=eq\f(\r(337),5)。故B,D间距离是eq\f(\r(337),5).解法二:过D作DE⊥AC于E,过B作BF⊥AC于F,过E作FB的平行线EP,以E为坐标原点,EP,EC,ED所在直线为x轴、y轴、z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由解法一知DE=FB=eq\f(12,5),EF=eq\f(7,5),∴Deq\b\lc\(\rc\)(\a\vs4\al\co1(0,0,\f(12,5))),Beq\b\lc\(\rc\)(\a\vs4\al\co1(\f(12,5),\f(7,5),0)),∴eq\o(DB,\s\up6(→))=eq\b\lc\(\rc\)(\a\vs4\al\co1(\f(12,5),\f(7,5),-\f(12,5))),∴|eq\o(DB,\s\up6(→))|=eq\r(\b\lc\(\rc\)(\a\vs4\al\co1(\f(12,5)))2+\b\lc\(\rc\)(\a\vs4\al\co1(\f(7,5)))2+\b\lc\(\rc\)(\a\vs4\al\co1(-\f(12,5)))2)=eq\f(\r(337),5).探究二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利用点到平面的距离定义,求点到平面的距离,就是过点作平面的垂线,点与垂足间的线段长就是点到平面的距离,从而转化到可解三角形中求解.用向量法求点到平面的距离的方法:求出平面的一个法向量n的坐标,再求出已知点P与平面内任一点M构成的向量eq\o(MP,\s\up6(→))的坐标,那么P到平面的距离d=|eq\o(MP,\s\up6(→))|·|cos〈n,eq\o(MP,\s\up6(→))〉|.【典型例题2】直三棱柱ABC­A1B1C1的侧棱AA1=eq\r(3),在底面△ABC中,∠ACB=90°,AC=BC=1,求点B1到平面A1BC的距离.思路分析:直接作平面的垂线较困难,故可考虑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求解.解: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由已知得直三棱柱各顶点坐标:A(1,0,0),B(0,1,0),C(0,0,0),A1(1,0,eq\r(3)),B1(0,1,eq\r(3)),C1(0,0,eq\r(3)),则eq\o(A1B1,\s\up6(→))=(-1,1,0),eq\o(BC,\s\up6(→))=(0,-1,0),eq\o(A1C,\s\up6(→))=(-1,0,-eq\r(3)).设平面A1BC的法向量为n=(x,y,z),则n·eq\o(A1C,\s\up6(→))=0,n·eq\o(BC,\s\up6(→))=0,即-x-eq\r(3)z=0,-y=0。令x=-eq\r(3),则y=0,z=1,所以平面A1BC的一个法向量为n=(-eq\r(3),0,1),所以点B1到平面A1BC的距离d=eq\f(|n·\o(A1B1,\s\up6(→))|,|n|)=eq\f(\r(3),2).探究三求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当两个平面互相平行时,其中一个平面内任一点到另一个平面的距离都相等,且都等于这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因此,两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可转化为点到平面的距离求解.【典型例题3】如图,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长为1,求平面A1BD与平面B1CD1间的距离思路分析:平面A1BD与平面B1CD1间的距离就等于平面A1BD内任意一点到平面B1CD1的距离,即转化为求点到平面的距离.解:以D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1(1,0,1),B(1,1,0),D1(0,0,1),eq\o(A1B,\s\up6(→))=(0,1,-1),eq\o(A1D,\s\up6(→))=(-1,0,-1),eq\o(A1D1,\s\up6(→))=(-1,0,0).设平面A1BD的一个法向量为n=(x,y,z),则eq\b\lc\{\rc\(\a\vs4\al\co1(n·\o(A1B,\s\up6(→))=0,,n·\o(A1D,\s\up6(→))=0))eq\b\lc\{\rc\(\a\vs4\al\co1(y-z=0,,-x-z=0,))令z=1,得y=1,x=-1,∴n=(-1,1,1),∴点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