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上第5单元第11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新人教版_第1页
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上第5单元第11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新人教版_第2页
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上第5单元第11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新人教版_第3页
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上第5单元第11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新人教版_第4页
2025版新教材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修上第5单元第11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学案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11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程标准1.相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抗拒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2.相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戊戌维新运动1.“公车上书”(1)背景: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回国内,激起朝野上下的反对声浪。(2)概况:康有为、梁启超组织了联合各省举人的“公车上书”,但未送达光绪皇帝。(3)影响: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康有为宣扬维新变法的特点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把西学中有关政治的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托古改制,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供应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2.“百日维新”(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2)标记:光绪帝在维新派推动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3)内容:光绪帝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化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3.变法失败: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高校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4.历史意义: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主动作用,在肯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5.失败缘由:守旧势力仍很强大,维新派缺乏牢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予于并未完全驾驭实权的皇帝身上。全面相识戊戌变法运动的时代特点(1)爱国性:变法运动是在中华民族遭遇空前危机的状况下起先的,所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变法的干脆目的。(2)进步性:变法要求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无论是政治主见,还是改良实践,既符合当时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又顺应当时世界发展的大趋势。(3)启蒙性: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西学,主见兴民权,对封建的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义和团运动1.背景(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西方势力深化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3)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2.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扩散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相识(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简单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2)灭洋:能动员广阔民众参与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冲突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冲突。3.各方看法(1)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2)慈禧太后采纳“招抚”义和团的方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限制利用。4.结果: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缫杀。5.评价(1)义和团运动具有剧烈的反帝爱国倾向,也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2)义和团运动无法阻挡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但呈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义和团的历史影响(1)主动性:具有剧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呈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2)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挡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八国联军侵华和民族危机的加深1.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2.经过(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八国联军侵华斗争爆发。6月21日,慈禧太后确定向各国“宣战”。(2)1900年6月,义和团和清军在廊坊阻击战和天津保卫战中沉重打击了八国联军。(3)1900年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逃到西安。“东南互保”1901年6月,东南各巡抚刘坤一、张之洞等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制定《东南互保章程》。“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3.结果:《辛丑条约》的签订(1)背景①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接着派兵侵略其他地方,俄军趁机侵占中国东北。②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峻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③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2)《辛丑条约》内容及影响角度内容危害影响政治①惩办“首祸诸臣”②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辛丑条约》的订立,标记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财政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军事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成为“国中之国”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全部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峻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图解史实】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其次次鸦片斗争与八国联军侵华斗争的异同(1)不同点①发生的时代背景:其次次鸦片斗争发生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八国联军侵华斗争发生在向帝国主体过渡时期。②斗争的干脆目的:其次次鸦片斗争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八国联军侵华斗争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侵略利益。③斗争的结果对中国的影响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斗争较其次次鸦片斗争危害更大,影响更深,使中国社会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2)相同点①都是列强联合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斗争。②都曾攻占清王朝的统治中心北京,并在北京进行了残酷的烧杀抢掠,都迫使清朝最高统治者出逃。③都曾建立过殖民统治机构。④都迫使清政府屈服,促进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签订了不同等条约,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考点一甲午中日斗争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探究考向1|戊戌变法运动材料在“百日维新”短短的103天内,光绪帝发布各种谕旨约180条。光绪帝谕令合并衙门,裁汰冗员,“将现有各局所中冗员一律裁撤净尽……限一月办竣”。由于裁撤面较宽,在裁撤中又实行了一些强行封查的方法,使一些中下层人士猝然失业,难以度日。光绪帝下令裁撤绿营,同时让旗人自谋生计。这些人多达100万,被突然中断生计后没能妥当安置,以致他们对新政怨声载道。9月5日,康有为连上两折,提出剪发辫,改穿西装,改元迁都,很多人认为这是改朝换代之举,解读:材料重点描述了维新变法时期裁汰冗员,改革军事、习俗等措施。但因改革过急,以及后续安置工作不到位,招致广泛反对。问题:依据材料,概括“百日维新”中颁布的除旧措施,指出这些措施在当时有何主动作用?据此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缘由。提示:措施:变革官制,“合并衙门,裁汰冗员”;改革军事,裁撤绿营;变革教化,设立京师高校堂;变革习俗,剪发辫,改穿西装,改元迁都等。主动作用: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在肯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和文明开化等。失败缘由:改革操之过急,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招致广泛反对;缺乏牢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清政府中的守旧势力强大,阻挠变法的开展。考向2|义和团运动材料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升黄表,焚香烟,请来各等众神仙……兵法易,劝学拳,要灭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拔线杆,旋再毁坏大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一概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庆升平。--路遥主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解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只因鬼子闹中原”“请来各等众神仙”“挑铁道,拔线杆”及“大清一统庆升平”描述了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特点。问题:依据材料,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特点。从主观和客观方面分析义和团运动失败的缘由。提示:特点: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反帝具有坚决性;具有深厚的迷信色调;具有盲目排外色调;对清政府缺乏相识(扶清与爱国没有明确区分,界限模糊)。失败缘由:主观上,义和团运动具有落后性,缺乏先进力气的领导和先进思想的指导;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一、戊戌维新运动的进步意义1.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剧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2.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要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其若干措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肯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3.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扬天赋人权、自由同等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行低估的意义。维新派主见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俗,主见“剪辫易服”,提倡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二、对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评价1.主动评价(1)义和团运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实力。其后接着驾驭朝政的慈禧太后,以及她的继承人相识到若想避开清朝灭亡,中国力必进行改革。此后直至1912年清朝覆亡以前实行了多种新政措施,但始终无法扭转形势。(2)义和团的英勇行为,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甘屈服的抗拒精神,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粉碎了其瓜分中国的安排,使他们不敢为所欲为地瓜分中国。(3)义和团运动促使民族觉醒,对民主革命的成功起到了推动作用。义和团运动“是一个纯粹的爱国主义的自发的运动”,是近代意义上的中国民众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滥觞。2.负面评价(1)学者王致中曾发表论文《封建蒙昧主义与义和团运动》,指责义和团运动是一场愚昧(迷信)、仇外的运动。引起较大反响,其论点和论据被广泛征引。(2)盲目排外,反对西方文明。从起因看,义和团运动起于反洋教斗争,以及“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从过程看,在反对和打击侵略者之外,却又杀害无辜的外国人,甚至很多中国平民百姓(数量远超过洋人及教民);“挑铁道,拔线杆”等,说明盲目排斥外来文明。考点二八国联军侵华与民族危机的加深考向1|八国联军侵华材料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劻、高校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具体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义和团档案史料》解读:定时空由“拳匪构乱”可知是义和团运动时期抓关键“拳匪构乱,开衅友邦”“京师云扰”“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提素养对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内涵的理解,要跳出传统思维定式,体现唯物史观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清政府与西方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的背景,并谈谈你对“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理解。提示:背景:八国联军占据北京;中外勾结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接受列强向清政府提出的《议和大纲》;电饬奕劻、李鸿章“将具体节目悉心酌核”。理解:传统观点认为,清政府此语是表示要将最大限度地满意列强的各种侵略要求,出卖国家与民族的利益。而事实上,这道上谕中朝廷的看法是:针对列强“狮子大开口”的赔款要求,“需量中国力所能及”。考向2|民族危机的加深材料其次款惩办损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第六款上谕大清国大皇帝允定付诸国偿款海关银四百五十兆两……第七款大清国国家允定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第八款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现已设法照办。第九款……中国国家应允由诸国分应主办,会同酌定数处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处……第十款……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1901年9月《辛丑条约》解读:材料所引《辛丑条约》的内容,涉及赔款、驻兵、使馆界的管理与运用等,与鸦片斗争后签订的不同等条约相比,《辛丑条约》对中国的侵略更多是政治方面的。对中国的冲击更甚,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问题:与鸦片斗争后签订的不同等条约相比,《辛丑条约》反映了什么新特点?对中国造成了哪些冲击和影响?提示:特点: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丢失最严峻、赔款数目最浩大的不同等条约;由从中国攫取侵略权益到限制清政府;列强侵华方式由政治瓜分转为“以华制华”;清政府保证官民不再参与反帝运动。冲击和影响:标记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遭遇重挫的清政府试图自救,先后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丑条约》签订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快速兴起。《辛丑条约》的特点1840-1901年列强通过五次侵略斗争,先后强加给中国一系列不同等条约,其中《辛丑条约》的危害最大,与其他条约存在根本区分:1.内容:其他条约都以攫取侵略权益,尤以经济侵略为主,多以割地、赔款、开商埠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则带有剧烈的政治色调,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虽有巨额赔款,但并非列强的真实意图所在。2.目的:《辛丑条约》干脆目的就是要限制清政府,折服中国人民,强迫清政府取缔和镇压一切反帝活动,它意味着中外反动势力关系的完全倒置:帝国主义成了太上皇,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因此,《辛丑条约》的签订标记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真题展示】(2024·山东高考·6)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气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气在漫长的岁月中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A.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学问C.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命题人揭秘】找准题眼:1873年,华蘅芳等人把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气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气在漫长的岁月中渐渐形成的。⇓隐含信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峻,中国先进学问分子主见的维新变法须要相应的理论依据。赖尔的地质学理论被华蘅芳等人采纳,为其救亡图存的政治目的服务。⇓明确答案:赖尔的这一理论可以用来支持和宣扬维新思想,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C项正确。【阅卷人点评】[失分1]不能精确辨别历史现象的本质与表象。本题从表面上看到华蘅芳等人将赖尔的理论引进国内,而看不到其背后的政治目的,简单错选A、B两项。[失分2]对时代特征把握不精确。19世纪末,维新思想激荡全国,但封建观念照旧根深蒂固。当时地质进化理论传入中国,并没能动摇恪守古训的陈旧观念,D项错误。1.(2024·江苏高考·8)光绪帝之死,历来众说纷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光绪生前诊病的脉案特别具体,从中可以断定光绪因病死亡。又据《清宫档案揭秘》记载,1980年通过化验光绪的颈椎和头发,发觉无中毒现象。现在高科技手段则检测出光绪体内有砷中毒现象。据此可以得出()A.原始档案比探讨文献更接近历史事实B.历史探讨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探寻真相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综合多种历史记录即可确认客观事实B解析:材料提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藏的光绪生前诊病的脉案,《清宫档案揭秘》中记载的1980年的化验结果和现在通过高科技手段检测的结果,这些均有助于探寻光绪帝死亡的真相,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说法均错误。2.(2024·全国卷Ⅱ·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列强找寻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D解析:由材料“1898年”“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支持光绪帝主持变法运动,反对慈禧太后干涉政治,故选D项;“广泛支持”不符合史实,解除A项;1898年,加强排外活动的是义和团运动,不是清政府,解除B项;其次次鸦片斗争后列强起先干涉中国内政,材料强调的是部分西方人的看法而非列强干涉内政,解除C项。3.(2024·北京高考·16)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