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考点突破练习题近代以来西方的科技与文艺含解析_第1页
2024年高考历史考点突破练习题近代以来西方的科技与文艺含解析_第2页
2024年高考历史考点突破练习题近代以来西方的科技与文艺含解析_第3页
2024年高考历史考点突破练习题近代以来西方的科技与文艺含解析_第4页
2024年高考历史考点突破练习题近代以来西方的科技与文艺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以来西方的科技与文艺一、选择题。(本题22分,每小题2分,共有11小题)1.恩格斯在评价某一文学艺术流派时说:“除细微环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属于这一流派的作品是()A.《哈姆雷特》 B.《等待戈多》C.《人间喜剧》 D.《西风颂》【答案】C【解析】“细微环节的真实”“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人间喜剧》是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写的,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的宏大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C项正确;《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的发展,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等待戈多》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B项错误;《西风颂》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D项错误。2.1836年,俄国闻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C.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答案】B【解析】B对:材料中小城里的人对小官吏的各种巴结,体现了俄国专制体制的腐朽。A错:1836年,俄国处于沙皇专制统治之下。C错:果戈里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该作品批判了专制体制。D错:材料体现的是对权力的崇拜,与拜金主义风气关系不大。3.下图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D.美术流派演化的历程【答案】D【解析】第一幅图是新古典主义,其次幅图是现实主义,第三幅图是印象画派,第四幅图是现代主义,四幅图片展示了美术流派演化的历程,故选择D项。传统美术流派不会被淘汰,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不出理性思维的深化,故B项错误。C项表述过于肯定,故解除。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青年艺术家在瑞士组成艺术群体“达达派”。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这类作品()A.抒发了浪漫情怀 B.遵循了写实原则C.突出了理性思维 D.表达了幻灭反叛【答案】D【解析】由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进行创作,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搬上展览会”,可知“达达派”的作品反传统反理性,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某些青年的苦闷心理和空虚的精神状态,D项正确。浪漫主义盛行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30年头的欧洲,与题干时间不符,A项错误。写实原则与题干所述“达达派”作品的风格不符,B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理性思维”且“达达派”在艺术上否定理性,C项错误。5.1919年5月29日,英国皇家学会科考队在几内亚湾普林西比岛拍摄的日蚀照片和随后的计算证明白如下观点:引力是因质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时空连续场的弯曲。本次科考活动支持了()A.经典力学 B.相对论C.进化论 D.量子论【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引力是因质量的存在而引起的时空连续场的弯曲”说明物体的质量是随着时空变更而变更的,体现的是相对论思想,B项正确;经典力学下,物体的质量是固定的,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进化论属于生物领域,量子论属于微观领域,C、D项错误。6.牛顿认为宇宙是依据可测量的、可描述的机械原理进行运转的。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没有人能够确知一个电子的运动轨迹,因为通过光来观测电子这个行为本身将会扰乱电子的位置。与这一相识变更相关的是()A.经典力学的诞生 B.进化论的传播C.电气革命的出现 D.量子论的提出【答案】D【解析】D对:海森堡提出的测不准原理,反映了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帮助科学家更深化地了解世界,这与1900年普朗克提出的量子理论有关。A错:经典力学诞生于17世纪,它在相识微观世界方面存在不足。B错:进化论是有关人类起源的理论,与题干所述相识的变更无关。C错:电气革命出现于19世纪70年头起先的其次次工业革命中,与题干所述探究微观世界的相识变更关系不大。7.英国哲学家培根提倡一丝不苟地记录阅历性的试验,促进科学的发展;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见用数学法则作为表述人类理性的最高法则,从事科学探讨。17世纪一位科学家承袭了他们的传统,他创立的理论体系()A.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B.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C.确立了太阳中心说理论D.阐明白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答案】A【解析】17世纪的一位科学家承袭了以试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进行科学探讨的是牛顿,他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故A项正确。奠定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的是20世纪的量子论和相对论,故B项错误。确立太阳中心说理论的是16世纪的哥白尼,故C项错误。阐明时间空间本质属性的是20世纪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故D项错误。8.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犹太科学家爱因斯坦选择移居美国,放弃情愿为他供应避难所的欧洲国家。悉知该消息时,法国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评价道:“这是一个重大事务,其重要程度就犹如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一样。”在此,朗之万()A.指责纳粹德国迫害犹太科学家B.担忧欧洲大陆的斗争威逼日益接近C.意识到世界科学中心即将转移D.觉察到科学家全球流淌为大势所趋【答案】C【解析】欧洲长期以来都是西方科学文化的中心,而爱因斯坦最终放弃了欧洲国家而选择移居美国,朗之万认为这一事务“犹如把梵蒂冈从罗马搬到新大陆”,说明他意识到世界科学中心可能会由欧洲转移到美洲,而且此时美国已经是经济强国,故C项符合题意。9.(2024·天津高考,10)对下图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A.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更B.科学发挥最重要的作用C.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大D.信息化普及贯穿全过程【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随着科技发展,引领带动人类生产方式由大机器生产到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再到自动化,不断变更升级,故A项正确。B项表述过于笼统,而且材料反映的是生产技术而不是科学学问的作用,解除。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越来越小,C项错误。信息化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D项错误。10.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研制胜利至今,机器人的发展经验了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机器人的运用()A.缓解了人口压力B.促进了经济持续旺盛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D.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答案】D【解析】机器人的出现可以进一步的节约人才,不会缓解人口压力,故A项错误;信息技术促进了经济的旺盛,而机器人的运用还处在起步阶段,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有限,故B项错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动力是资本的扩张,机器人仅是一种工业品,故C项错误;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升级不但是信息技术的升级,还包含其他多个方面共同发展的结果,是科技的综合运用,故D项正确。11.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下图是位于捷克首都布拉格的一幢建筑,被称为“跳舞的房子”。与这一建筑艺术风格最为接近的美术作品是()A.《拾穗者》 B.《格尔尼卡》C.《日出·印象》 D.《自由引导人民》【答案】B【解析】捷克首都布拉格的这一幢建筑,被称为“跳舞的房子”,脱离常规建筑风格,属于现代主义的艺术风格。《拾穗者》是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故A项错误;《格尔尼卡》是现代主义的艺术风格,故B项正确;《日出·印象》是印象派的艺术风格,故C项错误;《自由引导人民》是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故D项错误。一、选择题。(本题44分,每小题2分,共有22小题)微专题一揭示宇宙和生命隐私的科学革命1.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而闻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刚要发觉血液循环的时候,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A.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B.教会对人文主义爱恨交加C.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D.新教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中“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人文主义者……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等信息可知,欧洲历史上的宗教改革运动具有反理性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未反映宗教改革对人文主义的发展,故A项错误。路德教、加尔文教属于教会中的新教派,而人文主义者受到新教派和天主教会的共同排斥,故B项表述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解除。2.伽利略在总结自己的科学探讨方法时说:“这是第一次为新的方法打开了大门,这种将带来大量奇异成果的新方法,在将来的年头里,会博得很多人的重视。”这里的“新方法”()A.导致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B.强调系统的视察和试验C.重在依靠推理和假说论证D.证明哥白尼新学说错误【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伽利略在总结自己的科学探讨方法时说:这是第一次为新的方法打开了大门……”并结合所学,伽利略开创了以试验事实为依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故选B项;牛顿的经典力学标记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解除A项;伽利略重视试验事实,解除C项;伽利略为哥白尼日心说找到了确凿证据,解除D项。3.有学者指出,牛顿的成就证明,通过视察、试验和理论综合可以推翻一些宗教观念。启蒙思想家把牛顿学说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作为批判当时社会唯一有效的罗马教的权威,政治上的专制主义。材料旨在说明,牛顿学说()A.起先动摇封建神学在欧洲统治地位B.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C.为启蒙运动的理性相识供应了方法D.构建了一个科学与民主的崭新时代【答案】C【解析】据题干中“启蒙思想家把牛顿学说中的部分思想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并把它“作为批判当时社会唯一有效的罗马教的权威,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可知牛顿的科学贡献对启蒙思想家思想的形成有巨大作用,故选C项。4.“神学当然还有根深蒂固的威力,但是十七世纪的神学却有了‘双重性格’;除了接着充当上帝存在的卫护士之外,它还须要论证上帝的存在与自然秩序的一样性。”这说明()A.科学思维影响社会进步 B.封建神学受到严峻冲击C.“理性王国”成为共识 D.教会支持自然科学发展【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神学“还须要论证上帝的存在与自然秩序的一样性”,说明上帝被认为是理性的化身,理性思维能够认知自然秩序,表明理性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能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社会进步,故A项正确。5.(湖北省八市2025届一模,34)斯宾塞为思想界所诟病的“把生物进化套用于人类社会”的问题,恰恰是其学说的一大亮点:在对自由竞争、个人权利、有限政府这些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观念进行捍卫时,斯宾塞加入了科学这个重要的基础要素,力图使科学、经济、道德三者共通。材料强调的是()A.自然科学理论要依靠社会学说来扩大影响B.社会进化论论证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合理性C.社会进化论指导历史沿正确的方向发展D.生物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具有科学性【答案】B【解析】据所学,市场经济和古典自由主义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体制和思想基石。依据材料“在对自由竞争、个人权利、有限政府这些古典自由主义的核心观念进行捍卫”,表明社会进化学说通过“社会进化”的概念论证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内在合理性,故选B项。6.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和其他集团的敌视,但在19世纪后期,其在政治上为各国的民族主义者所赞同;在经济生活中,得到了自由主义者的拥护。据此可知()A.社会达尔文主义被普遍接受B.自然科学与宗教信仰不能并存C.进化论推动马克思主义诞生D.进化论的社会学转化契合时代【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19世纪后期,其在政治上为各国的民族主义者所赞同;在经济生活中,得到了自由主义者的拥护”可知,进化论与工业革命的自由竞争相适应,故选D项;“被普遍接受”,表述存在夸大成分,解除A项;“自然科学与宗教信仰不能并存”,与历史和现实不符,解除B项;马克思主义形成于1848年,时间不符,解除C项。7.(济宁市2024一模,33)16至17世纪,西方的耶稣会学者既把基督教传到了亚洲,也把西方科学传遍了欧亚大陆。但基督教在中国和印度被拒斥,在日本又被彻底根除。相反,西方的近代科学却能渗透到任何地方。这种现象反映出()A.世界各地的文化差异渐渐消逝B.科学比宗教在文化沟通上更具适应性C.科学发展与宗教传播相互排斥D.各地经济发展迫切须要科学理论指导【答案】B【解析】基督教“在中国和印度被拒斥,在日本又被彻底根除”,而“西方的近代科学却能渗透到任何地方”,说明在文化沟通方面,科学更具有较大的适应性,故选B项。8.下面是不同时期德、英、法、美等国获得诺贝尔奖数量变更表(单位:次),由此可知()年份颁奖总数颁奖总数美德英法1901—1920年611981021921—1940年7017155111941—1960年886150421961—1980年1258216651981—2000年127147472A.现代西方物理学有显著进步B.信息技术加快了科学的发展C.20世纪世界科学发展不平衡D.全球化的受益国是发达国家【答案】C【解析】材料不能反映颁发的是诺贝尔物理学奖,故A项错误;信息技术的发展主要指二战以后,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颁奖总数与主要国家的对比,德、英、法、美占比很大,其他国家占比较小,表明世界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故C项正确;诺贝尔奖的颁发与全球化无干脆的关联,故D项错误。微专题二变更世界面貌的技术革命9.英国诗人雪莱被恩格斯称为“天才的预言家”,下图内容节选自雪莱1819年创作的《致英格兰人的歌》。该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A.封建领主对农夫的残酷剥削B.君主立宪制度并不完善C.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广泛传播D.生产关系变革引发新冲突【答案】D【解析】作者号召被奴役压迫的工人阶级进行抗拒,反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工厂产生,社会出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故选D项;1689年英国已建立君主立宪制,并非封建社会,解除A项;材料信息与英国政治制度无关,解除B项;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后才出现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解除C项。10.“在17世纪,(英国)煤的运输方面的困难,曾是其作为燃料的一大缺陷,但到19世纪30年头后,煤就可以自己运输自己了。”材料现象反映了()A.煤炭已成工业主要能源B.英国急需煤炭的大量进口C.英国铁路交通已经建立D.近代的电力工业发展快速【答案】C【解析】铁路交通运用的是以煤炭为燃料的蒸汽机车,而蒸汽机车作为交通运输工具又可以运输煤炭,所以是“自己运输自己”,C项正确;虽然煤炭是近代工业的主要能源,但材料与此无关,A项错误;材料信息说明的是煤炭的运输而不是进口,B项错误;电力工业产生于其次次工业革命时,D项错误。11.英国人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1843年出版)中发出感叹:“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可见,卡莱尔留意到了英国()A.煤矿大量开采导致生态恶化B.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宝激增C.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D.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拜金主义盛行,说明作者意识到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的缺失,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煤矿大量开采导致生态恶化,而是强调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解除A。材料强调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而不是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宝激增,解除B。对金钱的追求,追求世俗生活的华蜜,也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故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说法错误,解除C。12.1860年,斯旺制成了一个碳丝电灯,缺憾的是他未能获得使碳丝保持长时间工作的良好真空环境,直到1878年,英国的真空技术发展到合乎须要的程度,他才独创了在真空下用碳丝通电的灯泡,并且获得英国专利。上述史实告知我们()A.技术成熟是科学独创的重要条件B.专利爱护对独创创新必不行少C.真正宏大的独创必需走入百姓家D.斯旺才是电灯泡真正的独创者【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真空下用碳丝通电的灯泡体现了其次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故A项正确;碳丝电灯受到专利的爱护,但未提及专利爱护对独创的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未提及独创的用途,故C项错误;爱迪生独创了电灯,斯旺独创了真空碳丝通电灯泡,故D项错误。13.从19世纪中叶起先,欧洲中产阶级发起了服装改革的潮流,男子的服装变得特别简洁,典型的男装是西装外套和马甲、黑色灰色或深蓝色的裤子。20世纪初,妇女中广泛流行短裙和女士长裤。这一时期的服饰变更()A.反映了妇女地位的下降B.适应了生产领域的变革C.缩小了男女间的贫富差距D.强化了服装的装饰作用【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从19世纪中叶起先……男子的服装变得特别简洁”和“20世纪初,妇女中广泛流行短裙和女士长裤”得出半个世纪以来,男女服饰简洁好用,再结合时间分析,该时间段为工业革命,工业化推动服饰变更,简洁好用的服饰便于操作机器,适合工业化以来的生活快节奏,故B项正确。14.下表是20世纪初德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状况。这些数据说明白德国()时间1901年1908年一战前汽车业工人人数1773人12400人5万多人年产量884辆5547辆2万辆A.汽车工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B.正在进行充分的斗争打算C.政府全面干预推动汽车业发展D.轻重工业的比例严峻失调【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其次次工业革命期间汽车业的发展,就业人员的增多、产量不断增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故A项正确;汽车业是其次次工业革命的重要产业,而非进行充分的斗争打算,故B项错误;此时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轻工业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15.英国在19世纪的最终25年中,民众生活费用下降了三分之一,而在同一时期内,平均工资却大约增长了5%。西欧其他国家在这些年间也取得了类似的进步。由此推知在这一期间,西欧()A.工人收入增幅与经济发展同步B.各国经济发展差距不断缩小C.人们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19世纪的最终25年中”可知是其次次工业革命时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工资上升,生活费用下降,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C项正确。16.互联网渗透率是指运用互联网的人口与总人口数之比,用于表达互联网渗透到一般民众生活的程度。下表为1995年和2014年国家和各地区在全球互联网人口的占比欧洲美国亚洲(中国除外)中国世界其他地区全球互联网人口1995年22%61%12%0%5%3500万(0.6%)2014年19%10%28%23%21%2800百万(39%)综上,关于这二十年互联网的发展,能够被认定的事实是()A.欧美地区起步早,发展慢B.亚洲地区互联网渗透率最高C.互联网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D.互联网人口越多,经济更加达【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从1995—2014年,全球及各地区互联网人口均大幅增长,说明互联网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故C项正确。17.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中,分裂叛逆者总要落得失败的下场。莫里哀(1622—1673年)等作家在作品中具有显明的政治倾向,因为古典主义是在肯定王权的提倡与监护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强调个人利益听从国家利益,要求巩固和加强统一的民族国家。两人的文学作品都()A.打着复兴古典旗号 B.反映资产阶级时代要求C.属于浪漫主义流派 D.提倡民主、法治和自由【答案】B【解析】据材料“分裂叛逆者总要落得失败的下场”“强调个人利益听从国家利益,要求巩固和加强统一的民族国家”可知莎士比亚、莫里哀都维护国家统一,这反映了资产阶级时代要求,故选B项。18.法国大革命前的画家与小说家,或着墨于父子关系的惊慌,或从“父亲不在”写起,不啻对“父亲的权力”打了一个大问号。而革命时代的立法诸公,就是在这种文艺氛围之下成长起来的。材料表明()A.法国文人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B.文艺对法国大革命的主动影响C.文艺作品是大革命的思想根源D.文艺家已成为大革命的领导者【答案】B【解析】题中所述现象并不能代表全部法国文人,解除A项;法国大革命是启蒙思想的影响,解除C项;革命时代的“立法诸公”受到文学的影响,不能说明文艺家已成为大革命的领导者,解除D项。19.闻名文学家巴尔扎克创作的《人间喜剧》共91部小说,写了2400多个人物,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丰碑,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而巴尔扎克则自称是法国社会的“书记员”。这主要是指他的作品()A.体现了人们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B.描写了法国人民抗拒侵略的斗争场景C.表达了资本主义发展中人民的悲观D.展示了19世纪前期法国社会生活的全貌【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自称是法国社会的‘书记员’”等内容可以看出这本小说主要呈现了法国现实的情形,故D项正确。20.某文学流派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没有明显的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与该文学流派风格一样的绘画作品是()ABCD【答案】D【解析】“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没有明显的理由;故事背景模糊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语言风格悖离传统”是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故选D项。一、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37分)1.(2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卢梭认为,要使公民国家共同体经久长存,必需确立“美德”的统治,确保每个公民真正成为祖国的公民,永不堕落为祖国的敌人;专制王朝国家,人民缺乏爱国美德。所谓“美德”,是指每个人的个别意志与公共意志的协调,在“公共性”的要求下,个人利益要听从国家利益。美德的核心和本质即为公民的爱国思想,这种爱国思想本质上体现为对社会契约、人民主权及法律的酷爱。通过儿童时代起先的公民和爱国者教化,把自己和祖国视为一体,把对祖国的酷爱与酷爱民主共和紧密联系起来。创立公民宗教,通过宗教的神圣性增进公民的爱国美德﹣﹣神圣而崇高,使祖国成为公民崇拜的对象。﹣﹣摘编自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探讨》材料二:1900年,梁启超著《少年中国说》,指出:“造成今日之老大中国者,则中国老朽之冤业也。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1902年,梁启超撰《论公德》,指出“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公德基本精神即“牺牲个人之私利,以保持团体之公益”。“今吾中国所以日即衰弱者,束身寡过之善士太多,享权利而不尽义务”,为官者既然“受一群之托付而治事”,他就必需担当本身对于社会的义务,同时又要履行对于托付者的义务。号召进行“道德革命”,以爱群、爱国作为判别是非、善恶的最高道德准则,努力建设自由、同等、独立、利群为主要价值内容的“新道德”,铸造“新民”,挽救危亡,振兴中华。﹣﹣摘编自史义银《浅论梁启超的道德观》等(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卢梭美德观和梁启超公德观内容上的异同点。(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别指出卢梭美德观和梁启超公德观出现的背景。(3)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指出上述两种观念有何共同的主动作用?【答案】(1)同:反对君主专制;个人利益听从国家利益;蕴含契约思想;强调爱国;从小培育爱国意识;宣扬资产阶级道德观;弘扬人文精神。异:卢梭主见民主共和,创立公民宗教拓宽教化途径;梁启超主见君主立宪,汲取西方资产阶级学说改造中国传统道德观。

(2)背景:卢梭:法国封建专制统治(或法国等级制度森严);资本主义发展;启蒙运动开展。梁启超: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在中国传播;吸取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

(3)作用:有利于冲破封建传统观念束缚,促进思想解放;有利于民众的觉醒,激发民众爱国意识;有利于反封建专制斗争的开展。【解析】(1)本小问的内容,依据材料一、二,结合卢梭和梁启超的思想概括即可。(2)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一、二,结合卢梭和梁启超所处的时代特征分析即可。(3)本小问的作用,依据材料一、二,结合卢梭和梁启超思想的意义解答即可。2.(15分)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等的创建性活动,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抗拒罗马教会的宗教改革还有更为深层的社会根源——教会森严的等级制度长期以来发展了一种政治世俗主义,减弱了其精神凝合力,卷入了外交和军事纷争;教会信仰的极度虔诚和神灵与常常非宗教的、世俗的,以及唯利是图的教士阶层形成了显明比照;王室力气的兴起、民族主义和德意志的地方叛乱此起彼伏,与教皇和哈布斯堡神圣罗马帝国的普世野心针锋相对。

——塔纳斯《西方思想史》

材料二:一些知名人士在探讨,谁是最宏大的人物——是恺撒、亚历山大、成吉思汗、还是克伦威尔?有人回答:毫无疑问是艾萨克·牛顿。特别正确,因为我们应当敬重推崇的正是以真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