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天津市河西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河西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河西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河西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天津市河西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天津市河西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一、选择题。(28分)1.(2分)下面词语中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歼灭(jiān)翘首(qiáo)摧枯拉朽(xiǔ) B.悄然(qiǎo)默契(qiè)正襟危坐(jīn) C.锃亮(zèng)桅杆(wéi)磅礴澎湃(pài) D.炽热(chì)窒息(zhì)惟妙惟肖(xiào)2.(2分)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疫情防控阶段的线上学习,需要我们以高度的自律,高质量完成每节课的学习任务。面对每一节课,我们都不能________,应该是以________的诚恳态度对待,否则,疫情结束回到校园,成绩一泻千里真的不是________。A.不以为然不胜其烦骇人听闻 B.不以为意不厌其烦耸人听闻 C.不以为意不厌其烦骇人听闻 D.不以为然不胜其烦耸人听闻3.(2分)下面语段标序号的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ㅤㅤ①既可以消磨时间,又可以延长内心的幸福感的无疑就是阅读。②阅读是开拓视野、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③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迫切地需要从喧哗中抢夺出时间进行阅读。④可以说,唯有阅读能够延展生命的长度和宽度,能够提高生活的质量和气质。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4.(2分)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空缺处,使用标点完全正确的一项是()ㅤㅤ优秀传统文化是有灵气的□①是有力量的□②它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性格里,启迪着我们的心智□③滋养着我们的心灵□④它要得到传承,就应融入公众生活。A.,。,。 B.,:、。 C.、:,! D.、。;!5.(2分)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每到端午佳节,家家户户都要插艾草。_____①民间认为,艾草有招福纳祥的美意,有驱毒辟邪的作用。②平日里,两者虽是各就各位,各司其职。③这是根深蒂固的优秀文化与民俗,是千百年的约定传承。④每到端午,它们便强强联手,为人们的健康与信仰保驾护航。⑤通常,艾草要与菖蒲配对,菖蒲亦有芳香与药用的功效。A.①⑤④②③ B.①③⑤②④ C.⑤①③②④ D.⑤②④①③6.(3分)下面对《黄鹤楼》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怅然无奈的思乡之情。7.(6分)阅读下面新闻,完成问题。新京报讯9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是我国首次对流失文物回归工作进行全景式展现,从15万余件回归文物中遴选25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回归案例,统筹调集全国12个省市、18家文博单位的600余件文物参展。从1949年至今,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进入了全方位发展、多层次提高的崭新阶段,文物回归取得了突破性成就。此次展览重点展品包括《伯远帖》《五牛图》、王处直墓浮雕石刻、龙门石窟石刻佛像、秦公墓地金饰片、皿方罍、圆明园青铜虎鎣、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等珍贵回归文物,展览挖掘讲述了文物回归的曲折历程与故事。这些展品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至11月中下旬。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序章“圆明梦归”,以圆明园兽首铜像由散到聚的今昔对照为引线,折射中华民族从屈辱危亡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第一单元“革故鼎新昔往今归”,通过前苏联和前民主德国返还《永乐大典》与义和团团旗、从香港抢救征集珍贵文物、华人华侨捐赠文物等代表案例,展现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迅速扭转…鸦片战争以来珍贵文物大量流失的局面,开启流失文物回归的序幕。第二单元“多措并举殊途同归”,通过从英国追索三千件文物、从美国追索王处直墓浮雕石刻、颐和园文物回归、龙门石窟石刻佛像回归等典型案例,表现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立足双边合作,探索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有效途径。第三单元“协和万邦四海归心”,通过从法国追索秦公墓地金饰片、从英国追索圆明园青铜虎鎣、意大利返还文物、从日本追索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等重要案例,展示近年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取得的突破与发展…为保证文物安全,部分珍贵书画将交替展出真迹与复制品,《伯远帖》《五牛图》《潇湘图》《祥龙石图》等四件书画真迹各展出一个月,《中秋帖》《韩熙载夜宴图》目前正处于文物休眠期,此次展览展出复制品。(1)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A.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B.70年归国流失文物600余件现国博C.归国文物展展品展出至11月中下旬D.国家博物馆展出600余件文物(2)对这则新闻的体裁和结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则消息,简洁明了地报道了事件的主要内容,主要使用的表达方式是议论。B.“新京报讯”放在文稿正文的开头,表明新闻的发稿单位。C.第一段是新闻的导语,围绕新闻的基本要素概括介绍了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D.导语后面的内容是这则新闻的主体部分,详细介绍了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3)对这则新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自然段中罗列了许多准确的数字,目的是突出“此次展览是我国首次对流失文物回归工作进行全景式展现”。B.新闻的主体部分依次叙述了七十年文物回归的成就、此次展览的重点展品、此次展览的组成部分,最后补充介绍部分珍贵书画的展出情况。C.这则新闻客观、真实,但是读者依然可以从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中中体会到作者的态度,例如文中加点的“突破性成就”“迅速扭转”“突破与发展”等。D.整篇新闻的内容按照从次要事实到主要事实的顺序进行安排,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放在文章结尾,引起读者的注意。8.(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三峡郦道元ㅤㅤ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ㅤㅤ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ㅤㅤ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ㅤㅤ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沿溯阻绝溯:逆流而上B.则素湍绿潭湍:急流C.良多趣味良:甚,很D.林寒涧肃肃:严肃,严厉(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略无阙处B.至于夏水襄陵C.清荣峻茂D.空谷传响(3)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自然段先总写三峡地貌,然后分别从侧面和正面两个角度描写了山的巍峨高大。B.第二至四自然段主要写水,是按照由盛到枯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C.“绝巘多生怪柏”一句,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D.最后一段,以“猿鸣”渲染了秋天肃杀的气氛,让人不由得联想到李白的诗歌“两岸猿声啼不住”。二、默写题。(5分)9.(5分)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诗词的上下句。(1)树树皆秋色,。(王绩《野望》)(2),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3)山随平野尽,。(李白《渡荆门送别》)(4),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5)老骥伏枥,。(曹操《龟虽寿》)三、课外文言文阅读。(7分)10.(7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ㅤㅤ(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吾在是②卒全其城(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3)文中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此文内容简要分析。四、课外现代文阅读。(14分)11.(14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问题。最温暖的一片阳光ㅤㅤ①母亲真的老了,有点像孩子般缠人。她每天都会打来电话。她耳朵有点背,电话里声音总是很大。其实她也没什么事,只是问我是否安好。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就高兴地把电话挂掉。有时我忙,就会打断她的话,我能听得出那边轻轻的叹息。但母亲还是在每天上午九时左右打过来,正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ㅤㅤ②这一天,母亲又来电话,除了问好外,还告诉我她去采了很多婆婆丁。母亲过去常用婆婆丁做蒸菜,婆婆丁一定要野生的,最好在打春时没有开花前去采,这时的最新鲜。小时候我很爱吃母亲做的这个菜。我有些担心地告诉母亲,您都八十多岁了,千万不要去野外采野菜了,我会不放心的。母亲答应得很痛快。ㅤㅤ③第二天正午时分,有人叩门,打开门见是母亲。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我急忙把母亲扶进屋内,埋怨她为什么不打电话告诉我。可母亲不理我的不满,喜滋滋地取出她做的蒸菜,看不出一丝倦意。我见她的手青筋暴露,手上有结痂的血口子,一定是采野菜时留下的。她说,快吃吧,还温和着呢。我怎么也想不到,母亲为了让我吃到她做的菜,竟然沐着风雨去野外,顶着晨星点灶火,用一股爱焰把菜做熟,搭乘公共汽车,颠簸几个小时,给我送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ㅤㅤ④母亲真的老了。眼前的事情她往往记不住,可过去的事情却记得很清晰。母亲也有青春,只是离今天很远。她曾把箱子里保存的一条长裙拿给我看,告诉我她就是穿了这条长裙和父亲在向日葵下相识的。那长裙还依旧如新,可裙子的主人却被时光洗老,腰弯了,头发白了,白的像天上的一片云。ㅤㅤ⑤母亲生在青川江边,长在稻花乡里。母亲居住的老屋前有一条唱着歌的小溪,每当燕子呢喃着飞来的时候,桃花就开了,开着开着,桃花就落了,花瓣落在溪水里打着旋流远了,就像流远的岁月。老家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杏树,每当圆润的青杏结满枝头的时候,不等熟透,母亲就和小姐妹们采下来吃。那味道酸酸的,就像那时辛酸的日子。母亲在艰苦的岁月中学会了很多家务活,有一手好针线,成家后很是勤俭。在那艰苦的日子里,她用那根银针缝补着旧衣裳一样的破旧岁月。父母感情很深,生活得很和睦。父亲在知天命之年患了重病,离开了人世。母亲开始独自生活。我担心她孤寂,执意把她接到身边来,可她不肯,她说,她能自理,也不想给我们增加麻烦。我给她请了保姆,可没几天就被她打发回去了。ㅤㅤ⑥忽然想起,有两天没有接到母亲的电话了。我急忙打电话过去,多次无人接听,我有了不祥之感,乘夜车就往家里赶。赶到家里时,见母亲躺在床上,额头敷着毛巾。邻居大婶告诉我,母亲发了两天烧,烧得重时不断念叨着我的名字。我守候在母亲的床边,两手紧攥着她那像树枝一样干瘪的手。母亲问我,你知道我最希望的事是什么吗?我摇摇头,她告诉我,最希望的事是让我永远不会老,永远不得病,如果有可能,让她代替我老,代替我生病,她也乐意;就是走了,也不想扰动我,一个人悄悄去找我的父亲。我听着,心被刺痛,泪如泉涌。我把脸紧紧贴在母亲的手上,整个人似乎已经融化了。ㅤㅤ⑦往后的日子里,每天上午九时左右,也就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我都先把电话打给母亲,问候她是否安好。我还会幸福地眯着眼睛,虔诚地半张着嘴,侧着耳朵凝神听母亲讲着过去的故事。这个时候,我真的很温暖。母亲就是给我温暖的那一缕阳光……(1)文章以“最温暖的一片阳光”为题目有什么好处?(2)结合第③段内容,谈谈你对画线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的理解。(3)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4)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六段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B.文章选择母亲不顾年老体弱去野外采野菜给我做蒸菜、送蒸菜这一典型事件,表现了一个为儿女辛勤劳作、甘于付出的母亲。C.文章运用插叙的写法。插叙了母亲过去的生活经历,使文章内容充实,使人物形象丰满,突出母亲一生的艰辛,更为真切感人。D.本文开篇写母亲每天上午九时左右打电话过来,正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结尾写每天上午九时左右,我把电话打给母亲,也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所以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五、综合性学习与名著。(6分)12.(2分)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作为地球的主人,就应该好好保护地球。为了倡导节约能源,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绿色,更环保,校学生会将举行“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下面是某班的同学们围绕娄底市“低碳生活•绿建未来”网上知识竞赛列出的事例,其中不能被入选的是()A.电脑待机代替下班随手关闭电脑 B.节能灯代替60瓦灯泡 C.晾晒衣服代替滚筒式干衣机 D.选择非电动牙刷代替电动牙刷13.(4分)根据你对《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填写表格。人物故事他在湖南长沙师范学校学习。因常买书、买报被,父亲责骂,从1911年到1927年上井冈山为止,从没间断过阅读北京、上海、湖南的日报。他身材魁梧,像老虎那样强悍,从不知疲倦。他非常喜欢马,他的父亲是哥老会的领袖,他承袭了他的威望,他能言善辩,能把死人说活。他清瘦身形,中等个子,留着中国人不常见的浓密黑髯,眼睛大而深邃,热情洋溢。他头脑冷静,善于推理,是红色中国的外交第一人。他的名字听起来格外响亮,他在军事上统领红军全军,在军事战略理论方面以及战术层次方面,没有人能与他媲美人物姓名①②③④六、作文。(40分)14.(40分)生活中,一缕幽幽弥散的书香,一番耐人寻味的话语,一段感人肺腑的真情,一次不同寻常的经历……都浸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悟到生命的美好。请以“_______,浸润我心”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2)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如果写诗歌,不少于20行)(3)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022-2023学年天津市河西区八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28分)1.(2分)下面词语中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歼灭(jiān)翘首(qiáo)摧枯拉朽(xiǔ) B.悄然(qiǎo)默契(qiè)正襟危坐(jīn) C.锃亮(zèng)桅杆(wéi)磅礴澎湃(pài) D.炽热(chì)窒息(zhì)惟妙惟肖(xiào)【分析】本题考查易错的字音。作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题目,然后根据自己的日常积累判断加点字的字音是否正确。遇到记忆模糊、不确定的字词,可以采用排除法排除选项,得出正确答案。【解答】ACD.正确;B.有误,“默契”的“契”应读作“qì”。故选:B。2.(2分)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疫情防控阶段的线上学习,需要我们以高度的自律,高质量完成每节课的学习任务。面对每一节课,我们都不能________,应该是以________的诚恳态度对待,否则,疫情结束回到校园,成绩一泻千里真的不是________。A.不以为然不胜其烦骇人听闻 B.不以为意不厌其烦耸人听闻 C.不以为意不厌其烦骇人听闻 D.不以为然不胜其烦耸人听闻【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解答】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或不认为是这样的,多用来表示不同意或轻视。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根据“面对每一节课”的提示,第一空选“不以为意”恰当;不厌其烦,不嫌烦琐。指很有耐心。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根据“我们以高度的自律,高质量完成每节课的学习任务”的提示,第二空选“不厌其烦”恰当;骇人听闻:使人十分吃惊害怕,多指社会上产生的风气令人感到害怕。耸人听闻: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根据“成绩一泻千里”的提示,第三空选“耸人听闻”恰当;故选:B。3.(2分)下面语段标序号的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ㅤㅤ①既可以消磨时间,又可以延长内心的幸福感的无疑就是阅读。②阅读是开拓视野、陶冶情操的有效途径。③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迫切地需要从喧哗中抢夺出时间进行阅读。④可以说,唯有阅读能够延展生命的长度和宽度,能够提高生活的质量和气质。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类题,要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并通读所有句子,在此基础上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提取句子主干,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解答】ABC.正确;D.有误,搭配不当,将“能够提高生活的质量和气质”改为“能够提高生活的质量并提升个人的气质”。故选:D。4.(2分)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空缺处,使用标点完全正确的一项是()ㅤㅤ优秀传统文化是有灵气的□①是有力量的□②它已经融入我们的文化性格里,启迪着我们的心智□③滋养着我们的心灵□④它要得到传承,就应融入公众生活。A.,。,。 B.,:、。 C.、:,! D.、。;!【分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平时要善于归纳整理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答题时细读语句,逐一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解答】第一处,“是有灵气的”属于句中停顿,应使用逗号。第二处,“是有力量的”是一句话的结尾,应使用句号。第三处,“启迪着我们的心智”属于句中停顿,应使用逗号。第四处,“滋养着我们的心灵”是一句话的结尾,应使用句号。故选:A。5.(2分)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每到端午佳节,家家户户都要插艾草。_____①民间认为,艾草有招福纳祥的美意,有驱毒辟邪的作用。②平日里,两者虽是各就各位,各司其职。③这是根深蒂固的优秀文化与民俗,是千百年的约定传承。④每到端午,它们便强强联手,为人们的健康与信仰保驾护航。⑤通常,艾草要与菖蒲配对,菖蒲亦有芳香与药用的功效。A.①⑤④②③ B.①③⑤②④ C.⑤①③②④ D.⑤②④①③【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排序。解答此地,要在对文段意思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排序,首先确定首尾句,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解答】①句的“民间认为,艾草有招福纳祥的美意”承接上文的“家家户户都要插艾草”,故①句在首位。(2)“这是根深蒂固的优秀文化与民俗,是千百年的约定传承”和①句的“艾草有招福纳祥的美意,有驱毒辟邪的作用”照应,故①③.(3)②④⑤三句都是和“艾草”“菖蒲”相关,⑤句是总起句,指出二者配对关系,接着先是“平日里”情况,然后是“每到端午”情况,故⑤②④.故①③⑤②④,故选B。故选:B。6.(3分)下面对《黄鹤楼》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怅然无奈的思乡之情。【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赏析。【解答】ABC.正确。D.有误,尾联表达了诗人缠绵的思乡之情。故选:D。7.(6分)阅读下面新闻,完成问题。新京报讯9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是我国首次对流失文物回归工作进行全景式展现,从15万余件回归文物中遴选25个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回归案例,统筹调集全国12个省市、18家文博单位的600余件文物参展。从1949年至今,我国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成功促成了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回归。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进入了全方位发展、多层次提高的崭新阶段,文物回归取得了突破性成就。此次展览重点展品包括《伯远帖》《五牛图》、王处直墓浮雕石刻、龙门石窟石刻佛像、秦公墓地金饰片、皿方罍、圆明园青铜虎鎣、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等珍贵回归文物,展览挖掘讲述了文物回归的曲折历程与故事。这些展品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至11月中下旬。展览分为四个部分。序章“圆明梦归”,以圆明园兽首铜像由散到聚的今昔对照为引线,折射中华民族从屈辱危亡走向复兴的历史进程。第一单元“革故鼎新昔往今归”,通过前苏联和前民主德国返还《永乐大典》与义和团团旗、从香港抢救征集珍贵文物、华人华侨捐赠文物等代表案例,展现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迅速扭转…鸦片战争以来珍贵文物大量流失的局面,开启流失文物回归的序幕。第二单元“多措并举殊途同归”,通过从英国追索三千件文物、从美国追索王处直墓浮雕石刻、颐和园文物回归、龙门石窟石刻佛像回归等典型案例,表现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立足双边合作,探索流失文物追索返还的有效途径。第三单元“协和万邦四海归心”,通过从法国追索秦公墓地金饰片、从英国追索圆明园青铜虎鎣、意大利返还文物、从日本追索曾伯克父青铜组器等重要案例,展示近年我国流失文物追索返还工作取得的突破与发展…为保证文物安全,部分珍贵书画将交替展出真迹与复制品,《伯远帖》《五牛图》《潇湘图》《祥龙石图》等四件书画真迹各展出一个月,《中秋帖》《韩熙载夜宴图》目前正处于文物休眠期,此次展览展出复制品。(1)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最恰当的一项BA.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B.70年归国流失文物600余件现国博C.归国文物展展品展出至11月中下旬D.国家博物馆展出600余件文物(2)对这则新闻的体裁和结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这是一则消息,简洁明了地报道了事件的主要内容,主要使用的表达方式是议论。B.“新京报讯”放在文稿正文的开头,表明新闻的发稿单位。C.第一段是新闻的导语,围绕新闻的基本要素概括介绍了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D.导语后面的内容是这则新闻的主体部分,详细介绍了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3)对这则新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第一自然段中罗列了许多准确的数字,目的是突出“此次展览是我国首次对流失文物回归工作进行全景式展现”。B.新闻的主体部分依次叙述了七十年文物回归的成就、此次展览的重点展品、此次展览的组成部分,最后补充介绍部分珍贵书画的展出情况。C.这则新闻客观、真实,但是读者依然可以从一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中中体会到作者的态度,例如文中加点的“突破性成就”“迅速扭转”“突破与发展”等。D.整篇新闻的内容按照从次要事实到主要事实的顺序进行安排,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放在文章结尾,引起读者的注意。【分析】这是一篇新闻,第一段为导语段,介绍了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主体部分依次介绍了“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的展品有哪些,分成哪几个部分。【解答】(1)本题考查给新闻拟写标题。因为导语段是对新闻内容的概括,所以应从导语中提炼关键信息来拟写新闻标题。本则新闻的导语段是第一段,从中可提炼出主题为:70年归国流失文物600余件现国博。故选:B。(2)本题考查对新闻内容的理解。A.有误,这则消息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而不是议论。BCD.正确。故选:A。(3)本题考查对新闻内容的理解掌握。ABC.正确。D.有误,整篇新闻的内容按照从主要事实到次要事实的顺序进行安排,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放在文章起始部分。故选:D答案:(1)B(2)A(3)D8.(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三峡郦道元ㅤㅤ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ㅤㅤ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ㅤㅤ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ㅤㅤ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A.沿溯阻绝溯:逆流而上B.则素湍绿潭湍:急流C.良多趣味良:甚,很D.林寒涧肃肃:严肃,严厉(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A.略无阙处B.至于夏水襄陵C.清荣峻茂D.空谷传响(3)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第一自然段先总写三峡地貌,然后分别从侧面和正面两个角度描写了山的巍峨高大。B.第二至四自然段主要写水,是按照由盛到枯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C.“绝巘多生怪柏”一句,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D.最后一段,以“猿鸣”渲染了秋天肃杀的气氛,让人不由得联想到李白的诗歌“两岸猿声啼不住”。【分析】参考译文: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解答】(1)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ABC.正确;D.有误,肃:肃杀。故选:D。(2)本题考查通假字。A.阙:同“缺”,中断;BCD.正确。故选:A。(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A.有误,题干中“分别从侧面和正面两个角度描写了山的巍峨高大”有误,文章的第一段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山多、山连、山高的特点;第一段先采用正面描写,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勾勒出三峡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BCD.正确。故选:A。答案:(1)D(2)A(3)A二、默写题。(5分)9.(5分)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诗词的上下句。(1)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王绩《野望》)(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5)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答案:(1)山山唯落晖(重点字:晖)(2)大漠孤烟直(重点字:孤)(3)江入大荒流(重点字:荒)(4)几处早莺争暖树(重点字:莺)(5)志在千里三、课外文言文阅读。(7分)10.(7分)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ㅤㅤ(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吾在是这②卒全其城最终(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3)文中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此文内容简要分析。【分析】参考译文:(苏轼)调到徐州任知州。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在梁山泊上泛滥,就要溢出南清河。城南两山环绕,城就要被冲垮了,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穿着粗布鞋拄着木棍亲自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避洪水,是我们这些小人效命于您的时候了。”于是拿着梃率领众人穿短衣赤着脚拿着箕畚铁锹出城,从东南方向筑起长堤,首起戏马台,一直到城门口。长堤造成,水涨到长堤下,没有危害到城,民心才安定。然而雨日夜不停地下,水势更大了,城还有六尺没有沉。苏轼住在城上,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城。最终保全了城,把这个情况向上级报告,又请求增调明年的夫役,在老城增建木岸,以防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他的意见。【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①句意:只要我在。是:这;②句意: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卒:最终。(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于,在;入,进入。句意为:苏轼住在城上,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诣武卫营,呼卒长”“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可知,苏轼在黄河泛滥、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之时,将逃出城外的富人们赶回城里,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措施得力,体现其恪尽职守。结合“率其徒持鲞锸以出,筑东南长堤”“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可知,苏轼在保卫徐州城时亲力亲为,身先士卒,日夜坚守,体现其一心为民,与百姓同甘苦。结合“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可知,苏轼采取了分段防守的策略,保全了徐州城,又增筑旧城墙,未雨绸缪,体现其政绩卓著,有深谋远虑。答案:(1)①这;②最终。(2)苏轼住在城上,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3)①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他坚决守城,并发动禁军效力,修筑了东南长堤。②一心为民,事必躬亲,身先士卒,与百姓同甘苦。苏轼把家安置在堤上,日夜坚守,过家门不入。③政绩卓著,深谋远虑。他派官员分段防守,保全了徐州城。又请求调发役人增筑旧城墙防洪再来。四、课外现代文阅读。(14分)11.(14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问题。最温暖的一片阳光ㅤㅤ①母亲真的老了,有点像孩子般缠人。她每天都会打来电话。她耳朵有点背,电话里声音总是很大。其实她也没什么事,只是问我是否安好。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就高兴地把电话挂掉。有时我忙,就会打断她的话,我能听得出那边轻轻的叹息。但母亲还是在每天上午九时左右打过来,正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ㅤㅤ②这一天,母亲又来电话,除了问好外,还告诉我她去采了很多婆婆丁。母亲过去常用婆婆丁做蒸菜,婆婆丁一定要野生的,最好在打春时没有开花前去采,这时的最新鲜。小时候我很爱吃母亲做的这个菜。我有些担心地告诉母亲,您都八十多岁了,千万不要去野外采野菜了,我会不放心的。母亲答应得很痛快。ㅤㅤ③第二天正午时分,有人叩门,打开门见是母亲。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我急忙把母亲扶进屋内,埋怨她为什么不打电话告诉我。可母亲不理我的不满,喜滋滋地取出她做的蒸菜,看不出一丝倦意。我见她的手青筋暴露,手上有结痂的血口子,一定是采野菜时留下的。她说,快吃吧,还温和着呢。我怎么也想不到,母亲为了让我吃到她做的菜,竟然沐着风雨去野外,顶着晨星点灶火,用一股爱焰把菜做熟,搭乘公共汽车,颠簸几个小时,给我送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ㅤㅤ④母亲真的老了。眼前的事情她往往记不住,可过去的事情却记得很清晰。母亲也有青春,只是离今天很远。她曾把箱子里保存的一条长裙拿给我看,告诉我她就是穿了这条长裙和父亲在向日葵下相识的。那长裙还依旧如新,可裙子的主人却被时光洗老,腰弯了,头发白了,白的像天上的一片云。ㅤㅤ⑤母亲生在青川江边,长在稻花乡里。母亲居住的老屋前有一条唱着歌的小溪,每当燕子呢喃着飞来的时候,桃花就开了,开着开着,桃花就落了,花瓣落在溪水里打着旋流远了,就像流远的岁月。老家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杏树,每当圆润的青杏结满枝头的时候,不等熟透,母亲就和小姐妹们采下来吃。那味道酸酸的,就像那时辛酸的日子。母亲在艰苦的岁月中学会了很多家务活,有一手好针线,成家后很是勤俭。在那艰苦的日子里,她用那根银针缝补着旧衣裳一样的破旧岁月。父母感情很深,生活得很和睦。父亲在知天命之年患了重病,离开了人世。母亲开始独自生活。我担心她孤寂,执意把她接到身边来,可她不肯,她说,她能自理,也不想给我们增加麻烦。我给她请了保姆,可没几天就被她打发回去了。ㅤㅤ⑥忽然想起,有两天没有接到母亲的电话了。我急忙打电话过去,多次无人接听,我有了不祥之感,乘夜车就往家里赶。赶到家里时,见母亲躺在床上,额头敷着毛巾。邻居大婶告诉我,母亲发了两天烧,烧得重时不断念叨着我的名字。我守候在母亲的床边,两手紧攥着她那像树枝一样干瘪的手。母亲问我,你知道我最希望的事是什么吗?我摇摇头,她告诉我,最希望的事是让我永远不会老,永远不得病,如果有可能,让她代替我老,代替我生病,她也乐意;就是走了,也不想扰动我,一个人悄悄去找我的父亲。我听着,心被刺痛,泪如泉涌。我把脸紧紧贴在母亲的手上,整个人似乎已经融化了。ㅤㅤ⑦往后的日子里,每天上午九时左右,也就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我都先把电话打给母亲,问候她是否安好。我还会幸福地眯着眼睛,虔诚地半张着嘴,侧着耳朵凝神听母亲讲着过去的故事。这个时候,我真的很温暖。母亲就是给我温暖的那一缕阳光……(1)文章以“最温暖的一片阳光”为题目有什么好处?(2)结合第③段内容,谈谈你对画线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的理解。(3)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4)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第六段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B.文章选择母亲不顾年老体弱去野外采野菜给我做蒸菜、送蒸菜这一典型事件,表现了一个为儿女辛勤劳作、甘于付出的母亲。C.文章运用插叙的写法。插叙了母亲过去的生活经历,使文章内容充实,使人物形象丰满,突出母亲一生的艰辛,更为真切感人。D.本文开篇写母亲每天上午九时左右打电话过来,正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结尾写每天上午九时左右,我把电话打给母亲,也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所以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分析】这篇文章讲述母亲不顾年老体衰,采摘野菜并做好美味的蒸菜给“我”送来的事,表达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以及“我”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解答】(1)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分析。本文主要讲述了母亲给“我”打电话以及送蒸菜的事情,表达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以及“我”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题目不仅运用象征手法,用“最温暖的一片阳光”象征母亲、母爱,而且与文章结尾相呼应,突出了母爱的伟大。(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可以看出,这句话是针对母亲不顾年老体衰,克服重重困难,采摘野菜并做好美味的蒸菜给“我”送来的事而言的,突出了这件事令“我”震撼,表达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以及“我”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3)本题考查词句赏析。“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这个句子是对母亲的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赶来给“我”送蒸菜时着急的样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ABC.正确;D.有误,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并非是充当文章叙事的线索。故选:D。答案:(1)用比喻的手法,把母亲比作阳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抒发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2)文中指母亲不顾年老体衰,采摘野菜并做好美味的蒸菜给“我”送来之事令“我”震撼,赞扬了母爱的伟大,表达了“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3)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着急赶来给“我”送蒸菜时的样子,表现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4)D五、综合性学习与名著。(6分)12.(2分)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作为地球的主人,就应该好好保护地球。为了倡导节约能源,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绿色,更环保,校学生会将举行“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下面是某班的同学们围绕娄底市“低碳生活•绿建未来”网上知识竞赛列出的事例,其中不能被入选的是()A.电脑待机代替下班随手关闭电脑 B.节能灯代替60瓦灯泡 C.晾晒衣服代替滚筒式干衣机 D.选择非电动牙刷代替电动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