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信区信芳学校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广信区信芳学校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广信区信芳学校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广信区信芳学校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广信区信芳学校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信区信芳学校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信芳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检测语文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人类社会早期,文化记忆主要通过仪式传承,这种集体性的庆典活动构成了人们对历史和传统的独特体验。在文字诞生后,文化记忆的主要载体从仪式逐步转为文字和文本。而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网络媒介成为文化记忆的关键工具,网络空间为文化主体提供了新的社会记忆渠道,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文字,还可以借助图片、视频等分享各自关于传统节日的记忆。这不仅促进了文化记忆的传播,也为传统节日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其中,共同创造和记录属于当代社会的文化现象。与此同时,网络空间也丰富了过节的形式,一些网络活动甚至改变或创造了新的节俗活动,节日里各种形式的网络祝福不仅予人方便,也创新了形式。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尽情展演传统节日,借助于虚拟活动体验、社交媒体、各类文化课程、数字文创产品等形式,充分彰显传统节日的吸引力,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作为资源活化,成为时尚的文化符号,并融入年轻人喜好的生活方式中,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培育他们传承民族文化遗产的使命感,促使他们参与和体验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推进节日文化传承主体的多元化和传承方式的多样化。

传统节日原本承载着家庭团聚、人伦教化的重要功能,然而,现代社会中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为传统节日的传承带来一定困难,个体的生活、行动、思想、性格、趣味等迫切需要寻求新的聚合与认同,这就提醒我们,应把节日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公共文化来建设和传播。通过各种公共空间中的仪式化展演唤醒民众内心的文化记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公共文化建设联系起来,挖掘并光大其中蕴含的符合当代人价值观的文化元素,使文化所具有的经济潜能得到充分发掘。

其中,空间化和场景化是唤起文化记忆的重要手段。空间是记忆之场,能够塑造文化记忆,避免遗忘,并重新唤醒人们对过往的记忆。在城市公共场所,如文化中心、购物商场等举办的节日主题的庆祝活动,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参与和感受节日的机会,使人们在更加广泛的社交环境中共同分享欢乐。传统的庙会、社火都是在一定公共空间举行的“集体狂欢"性节日。这些活动不仅是人们休闲娱乐的空间,更是通过民众的“身体在场”标记文化记忆符号、提升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契机。因此,需要着力打造具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记忆的公共空间,其中包括举办社区庆祝活动、商场主题活动、数字化互动活动等,通过公共空间的节日氛围营造,以满足人们新的社交和文化需求,让人们对抽象的节日文化有沉浸式的感官体验。

传统节日活动的本质和意义不在于活动本身,而在作为民众可实践的文化手段和文化方式,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节日的传承和创新过程中,要了解民众的需求和时代的特点及社会发展的趋势,着力搭建传统文化记忆与现代受众的有机联系,有效融合新技术、新媒介、青年文化、流行时尚等,最大限度实现“热回忆"式的“古今对话”,并适应不断增长的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需求,淬炼其中更加贴合现代审美理念与社会价值取向的精神内核,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内容、形式到精神品格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更具时代色彩和中国风的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增强现代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摘编自徐赣丽《重构传统节日的文化记忆》)

材料二:

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基础,有了主体性就会有创新发展节日文化的信心和动力,节日活动的品质与效果也能得以提升,参与者会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节日活动可以促进社区内部与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传统节日的复兴也能为逐渐空心化的乡村带来人气和活力,通过与发展旅游相结合,有效促进乡村振兴。与此同时,城市的传统节日振兴活动也可以为新移民带来融入当地社会的契机,让他们在都市生活中找到精神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建立文化自信所需要的前提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及文化自信时特别强调:“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守正创新,是当代社会传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所必须秉持的行动原则。只有守住正,才能坚定对于节日传统的自信心,面对外来冲击不迷茫不动摇;只有创新,才能适应新的社会需求,让旧的节日传统在今天重放光彩。事实上,节日习俗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的。历史上的寒食节、上巳节和清明节就曾不断相互融合,最后整合为清明节一个节日。古代立春曾经是一个非常隆重的节日,但在今天,立春的很多相关习俗被合并到了春节的系列活动中,只有少数地区才保留了立春祭、打春说春等习俗。

从节日的变迁发展中,可以看出,传承节日文化遗产要与创新发展相结合,要顺应时代前进步伐和民众的精神与心理需求,不断地对节日的制度体系、主题和活动形式进行改良。勇于创新,实际上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

(摘编自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社会早期人们只能通过仪式来传承文化记忆,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字、图片等众多传承文化记忆的工具不断涌现。

B.充分利用网络媒介来尽情展演传统节日,有利于激发年轻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进而推动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发展。

C.材料一中借助网络空间来传达节日祝福,丰富了过节形式,这是材料二中传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要守正创新的一种具体表现。

D.提升节日活动的品质和效果既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也能提升参与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媒介是传承文化记忆的重要工具,各种网络公共空间的仪式化展演比现场仪式化展演更能唤醒民众的文化记忆。

B.现代社会中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及个体对新的聚合与认同的需求等是我们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时要考虑的因素。

C.材料一认为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民众的广泛参与以及活动中所蕴含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在创新发展中传承节日文化遗产就能顺应时代前进步伐和民众的精神与心理需求,发挥节日文化的价值属性。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芒果TV综艺中,湖南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湘绣大师——成新湘现场展示非遗技艺,不少年轻人慕名观看。

B.中国的“年”,俗称“年三十"年三十夜”。民间广泛流传着“年"是一个在除夕之时出来伤害人畜的怪兽的传说。

C.中国中央广播电视台与海外电视机构合作,在一些国际主流互联网平台播放视频,实现了中华文化符号的广泛传播。

D.2024年元宵节期间,秦淮河灯会打造了白鹭洲公园主展区,以《上元灯彩图》为创作主题,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打卡。

4.材料二是如何论证传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要守正创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下面链接材料中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是如何传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的。

【链接材料】近年来,河南卫视播出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引发热议。它以“网剧+网综”的形式,串联起多个表现节俗文化的表演空间,营构“观众—节目—文化"的动态感知场域。其在创新呈现历史文化资源之外,也充分考量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当代价值的视听表达。如不少节目通过加入“二次元”动漫等形式,强化了节庆文化与青年群体的联系,适时引入的当代议题,也不断丰富着节庆文化的价值维度。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锦书谁寄来

向迅

①父亲曾给我写过许多信。

②那些信寄自乌鲁木齐,贵州某县,或者别的什么地方。我据此知道父亲正在哪里谋生。每每有他的信被邮差送来,我都会怀着隐秘的喜悦,躲到无人打扰的角落,逐字逐句地读。

③父亲在字里行间流露出陌生的一面。这个父亲,就像是换了一副嗓子,换了一副面孔,和颜悦色地说了许多平日里听不到的话,甚至还有点啰唆——在他嘘寒问暖的时候。而且每封信的开头,他总是模仿古人的笔调:吾儿向迅,近来可好?读着这样的句子,总觉得怪怪的,令我忍俊不禁。

④实际上,父亲识字不多,信中因此时不时地蹦出一个错字、别字,乃至他自己造出来的字。但我都会毫无障碍地认出它们,并准确领会他要表达的意思。只是,我那时从未设身处地地想过一个问题:他提笔给远方的儿子写信之前,是否有过片刻的犹疑?

⑤我想象父亲给我写信时的样子:夏日无聊的午后,或是春雨霏霏的凉夜,父亲在外省临时的寄居之所左顾右盼,确定房间再无他人,于是鼓起勇气,快速地从枕头下翻找出页面边缘卷曲的笔记簿和圆珠笔,然后正襟危坐于床沿,把笔记簿摊开在沾着泥浆的双膝上,深吸一口气,开始提笔写信。

⑥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对父亲而言,要把那些散落于记忆深处、已经爬满青苔的汉字搬到信纸上,就跟在老家没有门窗的羊圈里摸黑逮羊一样困难。他需要凭借顽强的毅力,才能把那些奔跑跳跃在无尽黑暗中的汉字一个个捕捉到,再使用一根无形的绳子把它们穿连在一起,费力地赶上坑坑洼洼的道路。

⑦终于写完了,父亲抬起头舒了一口气,再俯下身子,把信从头至尾默读一遍,最后庄重落款——“父亲某年某月某日"。

⑧搁下笔,他在信纸里侧折出一道痕迹,把它们小心翼翼地从笔记簿上裁下,举到胸前,拢起嘴唇吹了吹,然后把它们工整地对折好,揣进上衣衣兜,并用手轻轻地压了压。

⑨当天下午或次日早晨,父亲搭乘摩托车或卡车从喧嚣的工地出发,翻越一座座山冈和绵延不绝的山丘、庄稼地,最终到达镇上的邮局,购买信封和邮票,装好信,写下收件地址,郑重地投进邮筒。——收到信时,我仿佛还能触摸到父亲的双手留在信封上的余温,他落在信纸上的目光,还有他火焰般明亮的寂寞。

⑩我自然也会给父亲回信。但很多时候,他都会特地在信末嘱咐,不必回信。因为他所从事的工作流动性强,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收件地址。“你寄给我了,我也收不到。”父亲说。但不管怎样,几年下来,我攒下了一摞父亲写给我的信。

我所熟悉的那位父亲,是一个出了名的暴脾气,不如意的生活让他极少表现出父亲应该具备的耐心。而在信中,父亲真的就跟变了一个人似的。在他朴实无华的措辞中,我不仅充分感受到了他发自肺腑的关心与爱意,还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位父亲的无奈与悲哀,我甚至还隐约感受到了他为试图敞开心扉与我沟通而做出的巨大努力。

信中的父亲与现实生活中的父亲,恰如地球的南北两极,也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父亲、立体的父亲。这个父亲,有幸被我看见了,读到了,感受到了。

我曾把父亲写给我的那一摞信件视为珍稀之物。我把它们放在随身携带的行李箱里。它们陪着我挤公交,搭乘长途巴士,乘坐绿皮火车。我把它们从江汉平原带到珠江三角洲,又从珠江三角洲带到湘江之滨。

正是在湘江之滨,我开始书写父亲,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男人。同时也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某一日,我怀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把父亲写给我的那些信件和其他一些比较私密的信件,悉数销毁,把它们撕成碎片,扔进了垃圾桶。冷静下来,我才后悔莫及。

一年之后,那摞信件的重要性显示出来。那年夏天,父亲因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任我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父亲写给我的只言片语。如果那些信件还被我完好无损地保存着,那么我们就可以在阅读每一封信的时候感受到一个真实的父亲。否则,就只能通过回忆了。

而这,也是我这几年不停书写父亲的原因。我担心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对父亲的记忆会越来越模糊。我要通过书写的方式,让父亲活着,让他逐渐模糊的形象重新变得清晰起来。

这是我理解父亲的方式,也是我怀念父亲的方式。

文本二:

家书寄远人

向迅

①五年前,收到上一本散文集样书之时,我们还幸运地拥有父亲。

②如今,他的墓地早已褪尽颜色,春夏芳草萋萋,秋冬一派萧索。物是人非之感,不是一声叹息就能安抚。

③“与父亲书”,顾名思义,写给父亲的书,献给父亲的书。父亲是那个特定的读者。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本书看成是一封写给父亲的长信。在这封可能永远也不会结束的长信中,我试图与父亲进行一番马拉松式的长谈。像亲密无间的父子那样。像有过命之交而又惺惺相惜的兄弟那样。

④这,便是推动我创作《与父亲书》的力量。

(有删改)

注释:《锦书谁寄来》《家书寄远人》分别是向迅散文集《与父亲书》的序言和后记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给“我”写信的时候,换一种嗓子、换一副面孔来表达,表现出父亲复杂多变的性格。

B.作者用摸黑逮羊形容父亲写信,语言淳朴自然,形象地表现了父亲漫长而艰辛的写信情形。

C.“我"想象父亲写信和寄信的情形,让“我”意识到父亲生活的不易,极大地改变了“我"的命运。

D.“我”有意销毁父亲的信件,既交代了“我"不停书写父亲的原因,又表现“我”昔日的幼稚无知。

7.下列对文本第13段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句式整齐,书信与“我"辗转各地,突出了“我”对信件的无比珍视。

B.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实则先扬后抑,表现了父亲的书信对“我"情感上的慰藉。

C.这段文字巧用比拟,交错回环使用人称,实现“我”与书信之间情感双向互动。

D.这段文字节奏舒缓,叙述平和,表现出“我"反复品味书信,感受传递的父爱。

8.作者为什么认为父亲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男人”?请简要分析。

9.读书小组要为《与父亲书》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过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回忆·成长;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锦书。请你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来承示近日所为文数首,并以为文之道殷殷下问。余学殖荒落,安有以发足下者耶?顾其平日颇有志不肯为世间言语既辱二生之问其曷敢以匿?

盖余苦尝读道家之书矣。凡养生之徒,从事神仙之术,吐纳以为生,咀嚼以为养,盖其说有三:曰精,曰气,曰神。此三者,炼之凝之而浑于一,于是外形骸,凌云气,飘飘乎御风而行,遗世而远举。余尝欲学其术而不知所从,乃窃以其术而用之于文章。

古之作者,未有不得是术者也。太史公纂《五帝本纪》,择其言尤雅者,蔡邕曰:“炼余心兮浸太清。"夫惟雅且清则精。精则糟粕、渣滓与剽贼,皆刊削而靡存,夫如是之为精也。而有物焉,阴驱而潜率之,动如风雨,静如山岳,无穷如天地,不竭如山河。是物也,杰然有以充塞乎两间,而益冒乎万有。呜呼!此为气之大过人者,岂非然哉!今夫语言文字,文也,而非所以文也;行墨蹊径,文也,而非所以文也。文之为文,必有出乎语言文字之外,而居乎行墨蹊径之先。盖昔有千里马,牝而黄,伯乐使九方皋视之。九方皋曰:“牡而骊。”伯乐曰:“此真知马者矣!"夫非有声色臭味足以娱悦人之耳目口鼻,而其致悠然以深、油然以感,寻之无端而出之无迹者,吾不得而言之也。夫惟不可得而言,此其所以为神也。

二生好学甚笃,所为文章,意思萧然,既闲且远。盖有得于吾之云云者,而世俗之人不识也,吾故书以告焉。吾闻为神仙遗形骸解销化,其术秘不传;即传,其术不能通。呜呼!遇之而传、传之而通者,非二生,吾谁望之?

(节选自戴名世《答张、伍两生书》)

材料二:

穆公不悦,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谓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志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节选自《列子·说符》)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顾其平日A颇有志B不肯为C世间D言语E既辱F二生之G问H其曷I敢以匿?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骸,人的躯体,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放浪形骸”的“形骸"意思相同。

B.率,遵行,遵循,与林觉民《与妻书》中“率性就死不顾”的“率"意思不同。

C.所以,原因,与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今具道所以”的“所以"意思相同。

D.一,副词,乃,竞,与《荀子·劝学》“用心一也”的“一"意思及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引述道家关于精气神的学说的时候,化用了苏轼《赤壁赋》中的句子,为文章增添了文采。

B.戴名世认为,写文章不能只在外在的语言文字、行墨蹊径上下功夫,更应该重视内在的思想感情。

C.戴名世既为自己的文学主张不为世俗理解而慨叹,又为能得到张、伍二生这样的优秀传人而欣慰。

D.伯乐认为,九方皋相马关注的是马的内在素质而忘记了它的外表,这正是九方皋胜过自己的地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精则糟粕、渣滓与剽贼,皆刊削而靡存,夫如是之为精也。

(2)二生好学甚笃,所为文章,意思萧然,既闲且远。

14.戴名世是如何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贺铸

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③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释:①阊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桐,其根半生半死(一说此桐为连理枝,其中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③“原上草”二句,语出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开头两句直抒胸臆,写作者重回苏州,想起自己的妻子已长眠地下,不禁悲从中来。第二句这一问,看似为“无理”之辞,实则是“有情"之语。

B.上片第三句以秋天霜降后梧桐枝叶凋零比喻妻子死后自己也垂垂老矣,第四句中“头白”二字,一语双关,鸳鸯头上有白毛,词人也已满头青丝渐成雪。

C.过片“原上草,露初晞”,承上启下,既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又借露水哀叹自己生命的衰颓,同时也为下句中“新垅”二字的出现做了自然的铺垫。

D.这是一首情真意切、语深辞美、哀怨凄婉、感人肺腑的悼亡词。词人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呈现了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也增强了词作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6.“现实与回忆相交织"是悼亡诗中常见的手法,试简要分析本词最后两句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下片在此手法运用上的不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一艘游湖的小船缓行在月色皎洁的湖面,碧水如镜,广袤无垠,船上的小明不禁联想到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朋友听了连说应景。

(2)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建议学生学习《诗经》的话是“”,他认为《诗经》具有“兴、观、群、怨”的功能,除了可用来侍奉父母、君主之外,还可以“"。

(3)中国历来有赠人香花芳草以示情意的传统,这一传统在古诗中常常可见,如“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工匠精神"是一个古朴词汇,2016年它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_。所谓“工匠精神”,指的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一个拥有工匠精神、_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_,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全国两会期间,有部分代表委员认为,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主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工业化起步晚,在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度追求速度,从而陷入了一种浮躁。很多人追求的是多、快、好、省,追求的是一夜暴富,而不是脚踏实地和精益求精。企业家们认为,在_发展的市场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对贪大求全的生产规模的崇拜。没有人坚守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都在想方设法实现利益最大化。中国在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道路上,那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全社会都必须补齐的“短板"。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焕然一新推崇投机倒把开放式

B.焕然一新崇拜投机取巧开放式

C.耳目一新崇拜投机倒把粗放式

D.耳目一新推崇投机取巧粗放式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文中“短板”一词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年轻乘务员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姑娘们因为这一点,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B.青藏高原是内陆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

C.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特性,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的建筑“词汇”。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预报更精准,抢险更及时——【A】

新华社2024-07-05(有删改)

今年,我国南方多地遭遇洪涝灾害。在防汛抗洪一线,不仅有大量救援人员奋战的身影,也有许多“硬核"科技装备在发挥作用。通过这些防汛“利器”的加持下,抢险救灾、巡险查险、预报预测的质效均大大提升、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更好维护。

“今年汛期,我们采用无人机搭载雷达波流速仪进行流量测验,1个人不到半个小时就能完成。"浦市水文站工作人员向恒对记者说,通过全自动航行模式,无人机悬停在水面上方10米即可实现“一键稳定测流”,精度高、效率高。

“今年我们进一步优化各类预报模型参数,应用水利测雨雷达、‘水文智慧大脑’,有效提高了预报精度。"湖南省水文中心水情与信息化部部长江冬青说,在本轮洪水发生初期,水文部门提前18小时精准预报资江邵阳站洪峰水位,与实际水位仅相差7厘米,为在建水利工程安全度汛提供重要支撑。

在安徽省无为市,气象部门利用相控阵雷达等新技术,让气象预测更加高效。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应用新一代天气雷达,仅需6分钟就能为预报员提供更为精细化的雷达产品数据,提高了天气过程监测预警准确度、灵敏度。

21.请根据材料内容,在【A】处将该则消息的标题补充完整,不超过20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泰勒斯说:“多言不表明有才智。”

喀隆说:“不要让你的舌头超出你的思想。"

孔子说:“敏于事而慎于言。”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2.B3.D

4.①运用引用论证,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说明传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必要性。②运用事实论证,以历史上清明节和立春两个节日的变迁为例,论证了节日习俗的与时俱进,为论证传承发展传统节日文化要守正创新提供了事实依据,使得论证具体有力。

5.①利用现代网络媒介,丰富传统节日的传播方式与途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以“网剧+网综”的新颖形式,通过多个表演空间的串联,使传统节日的呈现更加生动有趣。②创新传统节日内容,将新的元素融入传统节日的传播中。《“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不少节目加入“二次元”动漫、适时引入当代议题,切合当代审美,丰富了节日文化的价值。

6.B7.B

8.①自己熟悉的的父亲是脾气暴躁的,没有耐心的;而通过信感受到的父亲是和颜悦色甚至有点啰嗦的。②自己熟悉的父亲是羞于表达的,而通过信感受到的父亲是能对我嘘寒问暖,说一些我平日里听不到的话。③自己熟悉的父亲是识字不多的,而通过信感受到的父亲是能够模仿古人笔调的。9.甲组答案示例:

①文本一追溯过往,极力描摹父亲给“我"写信、寄信等细节。②其实是“我”对逝去之事的深刻的反省。文本一中追悔自己销毁信件,文本二交代了这本书可以看成是写给父亲的长信,以表达理解和怀念,以见其自我成长。③将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两者结合,指向关于成长的主题,即父亲写信给“我"表达拳拳之爱,“我”重温父爱,审视过往父子间的隔膜,体悟到父亲试图与我沟通做出的巨大努力。

乙组答案示例:

①文章“锦书"为主要的意象。贯穿文本一,文本二以此为抓手交代写作意图。②文本一以“锦书”为主线,想象父亲写锦书、寄锦书以及“我"惜锦书、毁锦书;文本二“我”以锦书的形式表达情感;“锦书"我”“父亲"三者紧密相联。③锦书究竟既是父亲写给“我”的书信和“我"的散文集,也暗含着父子双方远隔时空互寄遥思的深沉情感,并承载着“我”的追忆和反思。

10.BEH11.B12.C

13.(1)既然是精,那么粗劣的、无价值的与抄袭的东西,都要削除而不留存,这样才能称之为精。

(2)二位书生追求学问非常专心,所写的文章,文意洒脱自然,既闲雅又深远。14.①借用道教概念,提出文章要有精气神的主张;

②援引司马迁、蔡邕等人的实例、言论,明确“精"的内涵;

③运用比喻论证,将“气”比作风雨、山岳、天地、江河;

④以九方皋相马进行类比,阐明文章的“神"重于外在形式的观点。

15.C16.

①贺铸词是现实场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