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华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英华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英华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英华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英华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英华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英华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影视作品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2023年初,电视剧《狂飙》热播,江门作为拍摄地迅速“出圈"。电视剧《繁花》播出后,上海黄河路成为剧迷们追捧的热门景点。最近热播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又将新疆北部城市阿勒泰展现于公众视野。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影视作品对城市形象和文化推广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对影视创作的支持力度。这种“双向奔赴"的态势,对推动文化繁荣、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一座城成就一部剧,一部剧带火一座城》《光明日报》2024年6月19日)

材料二:

“古城,变没变?”面对笔者的问题,常年从事文保工作的方楚兰答得直接:“格局一直没变。"潮州是从历史中走来的古城。站在城墙上望去,韩江、韩山立于前,“850多岁”的广济桥横卧江面,老城内街巷纵横,一条牌坊街成为古城文旅特色区的“中轴线"……高处有城楼城墙,近处有江水古桥,内里有小巷老厝,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自外而内,古城格局充满了“立体感”,尽显魅力。

漫步广济桥,上面的部分亭台楼阁被开辟为潮州非遗展室,非遗传承人在室外开展常态化演示,增强与市民游客的互动。

62岁的郭金耀生于斯长于斯,见证了古城的点滴变化。在他看来,牌坊街的每一个牌坊都有故事,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文化根脉的跳动是实现活化利用的驱动力。一座城、一条街,要促进文旅发展、商业繁荣,就必须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让更多人知道文化的根、感受文化的脉。

“晚上没事了,沿着古城走一走,真是有灵气!"茶入盖碗,沸水冲泡,郭金耀一边展示潮州工夫茶,一边笑谈日常生活。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合理利用,让传承千年的文化浸润在城市肌理中,如此,古城定会绽放新光彩,持续“潮”起来。

(摘编自李洪兴《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原汁原味"》《人民日报》2024年6月18日)

材料三:

灯光渐暗,音乐渐起,江西南昌方言传承基地——贵林社老茶馆里座无虚席。追光灯再度亮起,演出现场氛围升温。台上相声演员长褂一甩,抛出精心设计的“包袱”,远道而来的游客一边品茶、一边互动,品味用南昌方言讲述的历史和故事,体验感“拉满"。让旅途充满“文化味儿”,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旅行时的选择。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走进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寻找百年大党的“青春密码";头戴簪花、身着马面裙在福建泉州古城找寻“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的踪迹;跟随电影《长安三万里》在陕西西安感受大唐盛世的万千气象……随着旅游消费升级,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旅游不再只是“看山看水看风景”,而是日益向“观文品史、体验生活”转变。

特别是对于年轻人而言,文化体验越来越成为他们注重的旅游内容。一项面向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发起的调查显示,选择旅行目的地时,超过七成的受访者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如历史积淀、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文旅"在“旅”也在“文”,如何更好推动文旅融合,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是文旅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风貌丰富多彩,地方文化各具特色,这也恰恰构成了各地吸引游客的独特文化魅力。因此,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需要注重把握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段时间以来,县域旅游走红,许多县城成为网红旅游目的地。这背后,既有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县域旅游配套服务体系日渐成熟等共性因素,也在于不少县城不断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吸引了游客目光、提升了旅游品质。在河北正定县,独具韵味的古城、古香古色的巡游表演,让“头回客"变成了“回头客”。在湖北竹溪县,立足非遗山二黄戏曲打造的武陵不夜城给游客带来充满国风和烟火气的独特体验。从实践来看,只有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不“复制粘贴"、避免同质化,才能以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激发文旅新动能。

推动文旅融合,并非只是原封不动地对文化进行呈现,而是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达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目的。比如,参观博物馆渐成风尚,许多观众不再满足于拍照打卡,而是希望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这就要求博物馆在深入研究文物特点与价值的基础上合理布展,用好智慧导览、全息投影、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新手段,以深入浅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文物故事。再比如,许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借助新潮的玩法、丰富的民俗、个性的文创“出圈”,密码也正在于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守正创新,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历史文化更加可感、可知、可参与,这同样是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的内在要求。

当前,旅游业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加快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精心打造更多体现文化内涵、人文精神的特色文化和旅游产品,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更好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既符合广大游客期待,也将孕育巨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摘编自邹翔《“文旅"在“旅”也在“文"》,《人民日报》2024年6月1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狂飙》《我的阿勒泰》等电视剧的热播,使得其拍摄地迅速“出圈”,直接或间接地带动了当地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B.作为土生土长的潮州人,郭金耀不仅热爱这座古城,更欣喜于它的点滴变化,并认为讲好文化故事能让游客感受深厚底蕴。

C.作为江西南昌方言传承基地,贵林社老茶馆里常常座无虚席,这与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让旅途充满“文化味儿"有关。

D.通过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推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品,河北正定县成功地吸引了游客的目光,成为了网红旅游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一座古城如果要持续地“潮”起来,就必须保护好城市文化遗存,并对其进行恰当地活化利用。

B.现在人们的旅游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相较于纯粹的“看山看水看风景”,更看重旅游目的地的历史人文含量。

C.旅游业已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更好地推动文旅的融合,是文旅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D.近年来,影视助力文旅的跨界融合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加入借助影视作品宣传城市的队伍中。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三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

A.湖州将先民发明的筑墩栽培技术与现代科技结合,解决柑橘种植难题,让小柑橘成为“致富果"。

B.南京绒花非遗传承人把水墨画表现方式和绒花制作手艺结合,设计绒花新样式,博得广泛赞誉。

C.歙县将传统徽文化与现代戏剧演出结合,推出“徽州府有囍”沉浸式戏剧演出,激发城市商业活力。

D.李方玉在临摹馆藏兰竹花鸟作品真迹的基础上反复实践,画出了有新面貌、新意境的竹画作品。

4.材料二摘编自李洪兴《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原汁原味"》。古城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的“原汁原味”指什么?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小李的家乡作为一个小众旅游景点,应如何谋求自身旅游业的长足发展?请根据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给我一枝枪

茹志鹃

我赤手空拳,紧贴在绝壁上,面前是万丈深渊,战斗机笔直地俯冲下来,在我头上掠过,接着,咯咯地射来一串机枪子弹,第二架又怪声啸叫着,从我头上擦过去,接着第三架,羞辱我,威吓我,而我只有怒目相对。我要是有一枝枪,哪怕是一枝短枪,我也不会遭到这样肆无忌惮的欺凌,我愤怒地大喝一声:“强盗!”

我从床上直坐了起来,犹觉得心在乱跳。好熟悉的梦啊!它又不是梦,是我在熟睡中重新记起的十几年前的一次经历。

那年,我从文工团下到营部,是营里唯一没有枪的兵。在一次回营部的路上,我碰到了三架战斗机的围攻。最后,是沂蒙山的臂膀掩护了我。我回去,跑到营长面前:“发我一枝枪!"

营长朝我看看,没有说话。我们是没有枪的,我们的枪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的。

于是,我仍是全营中唯一没有武器的人,穿着军装,但没有枪。

“我一定要一枝枪。”这一要求在我心中越来越强烈起来。

钟敲了十二下,已经是半夜了。我重又躺下,感到一种夜的馨香,纯洁恬静,自由舒畅。我越发想起了枪。

“我要一枝枪!"这声音好像就在我的跟前,不是十多年前的。是小鲁,我明白了,是他引来这难以平伏的思潮。

小鲁是战友的儿子。昨天傍晚,小义惊喜地跳进来报告,“妈妈,小鲁大哥哥来了!”小鲁站在房门口,穿着簇新的军装,帽沿压到眉上,拘束地在我身边坐下。

孩子扒在他膝上,尊敬而又羡慕地端详他。“叔叔!"突然,孩子改变了对他的称呼,问道:“你怎么没有枪?”

我看见小鲁的脸慢慢地红了,停了半晌,才说:“我说我要一枝枪,他们说还要慢一慢。"

当然,现在给新战士发一枝枪,已经不是问题了,从第一批工农拿起系着红缨的梭镖起,我们就知道,没有枪,要付出什么代价!

我伸手开了灯,床前的玫瑰花儿立即跳回窗帘上去了。小鲁明天就要出发,昨晚硬给小义留了下来,说是要和解放军叔叔睡一夜。我走到外间,电灯还亮着,柔和地照着两个人。小鲁眉毛乌黑,舒展两臂,像要展翅奋飞。孩子那毛茸茸的头,略仰着脸,似乎在问:“叔叔,你有枪吗?”……

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同年的秋末。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那一天,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住在一位以前的村干部家里,家里没有男人,房东是位大嫂。

“大嫂,你家大哥呢?"

她没有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一起七个。"大嫂的脸呆呆的,好像总结似的说:“没有枪!咱们没有枪!手榴弹也没有……”

忽然,小鲁在梦中皱了皱眉,一个翻身,把小义抱在怀里。年轻的战士,你梦见了什么?梦见自己还没有一枝枪吗?……我给他们关上了半扇窗。窗外是洁白的月光,一位纺织娘时断时续地在唱。生活在行进,时而严峻、鲜明,时而又温和、含蓄,絮絮地向我们披心沥胆。

我们的队伍集合出发了,房东大嫂抱着孩子,站在门口目送我们,我对营长说:“让我上去缴一枝枪。"营长轻轻说道:“这次战斗下来,给你想办法。”

战斗结束,敌人被歼的消息传来,通讯员果然给我送来一枝枪。小巧的左轮枪,用一块大红绸子包着,装着六颗子弹,正是营长皮带上的那枝。

“营长牺牲了。"通讯员垂下眼。

一枝左轮,六颗子弹,用一块大红绸子裹着,这就是我拿到武器时的情景。小鲁,年轻的战士,不用我说,你能懂得我当时的心情……

一点了,生活已经进入了新的一天,我们离过去又远一天了,但是,历史是不会消亡的,也决不重复。小鲁,现在你不会等自己同志牺牲以后再有一枝枪的。

我有一枝枪了,我到底有一枝枪了。我揣着它,日夜不离,一直到我转业的时候,交给组织,一把左轮,五颗子弹。还有一颗,我用了。

虽则是清风徐来,但凉气更重了。电灯光温柔地照着战士和孩子。他们盖得很好,睡得也很好。我拉直小鲁挂在椅背上的军衣,轻轻地给他们关上了电灯,掩上了门。

回到床上,我却无法入睡。一闭眼,又仿佛看见战斗机在我头上盘旋、低飞,侧着身子俯冲、扫机枪。我伏在一片开阔地上,还带了一个妇女会的姑娘。敌机没有遭到任何抵抗,越飞越低,毫无顾忌地在我们头上削过去,搅起地上的灰土。姑娘脸色有点苍白,伏着一动不动。我愤怒,但没有屈辱的感觉,因为我想起我有一枝枪,我到底有了枪。我朝那直插下来的飞机打了一枪。子弹不知飞到哪里去了,但是我在战斗,在保卫自己,保卫解放了的土地。敌机尾巴一沉,朝上飞去,小心地在上空盘旋扫机枪。他怕了,他胆怯了。

钟敲两点了,窗帘上的玫瑰已悄悄地爬上了墙。真是该睡了,天明还有工作呢!我们的夜,纯洁恬静,自由舒畅,她守护我,我也守护她。

天亮了,小鲁穿着簇新的军装,向我告辞。小义眼睛焕然发亮,从身后拿出一朵花来,花是普通的纸做的,每一个花瓣都涂了不同的颜色,他踮起脚,把花插在小鲁的胸前,欢快地喊道:“敬礼,解放军叔叔!”

小鲁低下头,摘下那朵花,小心翼翼地放进内衣口袋里。我看见在那穿着军装、束着皮带的身影上,仿佛已经背上一枝枪……

1962年1月5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梦境缘于战争时期的一次真实经历,面对敌机却没有武器反抗的愤怒,让“我”多年后仍然不能忘怀。

B.小义开始叫“大哥哥”,后来又改称“叔叔”,对小鲁称呼的改变,表现出解放军战士在孩子心目中的分量。

C.小鲁入伍却没有领到枪,因而显得十分拘束,当小义问起时,他的脸“慢慢红了”,说明还是有些委屈的。

D.“村外是光秃秃的一片,村边上拱起几堆新土”,鲁西南地区的这种景象,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民众的苦难。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通过女性视角,描写温馨的夜色和孩子们安睡的场景,笔触细腻,凸显了歌颂和平追求幸福生活的小说主题。

B.玫瑰花图案“从床前跳回窗帘"悄悄爬上墙”,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也增添了文章的灵动气息。

C.本文淡化情节,用简笔勾勒人物,通过简洁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塑造出一系列特征鲜明、性格各异的普通人形象。

D.文中多次写到左轮枪的子弹,数量由“六颗"变为“五颗”,反映了“我"心境的改变,也顺势引出后文的故事。

8.小说中的“枪”在不同的场景中具有不同内涵,请找出三处加以分析。

9.本文和《百合花》同为战争题材小说,都表现了战争年代的人性之美,但叙事特色同中有异,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学曰:“君子执德秉义而行,故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孟子曰:‘居今之朝不易其俗而成千乘之势不能一朝居也。’宁穷饥居于陋巷,安能变己而从俗化?阖闾杀僚,公子札去而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国。鲁公杀子赤,叔眄退而隐处,不食其禄。亏义得尊,枉道取容,效死不为也。闻正道不行,释事而退,未闻枉道以求容也。"

御史曰:“论语:‘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有是言而行不足从也。季氏为无道,逐其君,夺其政,而冉求、仲由臣焉。礼:‘男女不授受,不交爵。’孔子适卫,因嬖臣弥子瑕以见卫夫人,子路不说。子瑕,佞臣也,夫子因之,非正也。男女不交,孔子见南子,非礼也。礼义由孔氏,且贬道以求容,恶在其释事而退也?”

文学曰:“天下不平,庶国不宁,明王之忧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天下烦乱,贤圣之忧也。是以尧忧洪水,伊尹忧民,管仲束缚,孔子周流,忧百姓之祸而欲安其危也。是以负鼎俎、囚拘、匍匐以救之。故追亡者趋,拯溺者濡。今民陷沟壑,虽欲无濡,岂得已哉?"

御史默不对。

(选自《盐铁论·论儒》,有删改)

材料二: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道家使人精神端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夫儒者以六艺为法。六艺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

(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有删改)

材料三:

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居A今之朝B不C易其俗D而成E千乘之F势G不能一朝H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能变己而从俗化”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安”意思相同。

B.而,连词,表转折,与《六国论》“赂秦而力亏"的“而”用法和意思相同。

C.敝,疲惫之意,与《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意思不同。

D.乡,同“向”,指原来。与《送东阳马生序》“从乡之先达”的“乡"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国公子季札认为阖闾杀死吴王僚是不义之举,就离开吴国到延陵去,一辈子不再进入吴国。文学认为季札是执德秉义的君子。

B.季氏做了不合道义的事,赶走了他的国君,夺取了鲁国的政权,孔子的弟子却做季氏的家臣,这在御史看来就是言行不一的表现。

C.天下处于混乱之中,孔子忧虑百姓遭受祸患想要使他们脱离危险,但是又不愿意违背道义以求得(君主)容纳,于是就周游列国。

D.太史公认为道家是顺应阴阳四时之序的学说,能与时势、事务随同发展,应用在人事上,并无不合适的。意旨简约,且容易把握。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正道不行,释事而退,未闻枉道以求容也。

(2)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

14.御史认为“孔子见南子,非礼也”是“贬道以求容”,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寓居沣上精舍寄于张二舍人①

韦应物

万木丛云出香阁,西连碧涧竹林园。

高斋犹宿远山曙,微霰下庭寒雀喧。

道心淡泊对流水,生事②萧疏空掩门。

时忆故交那得见,晓排阊阖③奉明恩。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免职闲居沣水善福寺时。精舍:出家人修炼的场所。②生事:日常生活的一切事务。③阊阖(chānghé):宫门,借指朝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通过“万木丛云”和“碧涧竹林"等意象,生动地营造了一种幽静清雅的氛围。

B.颔联中“远山曙”和“寒雀喧"运用视听结合,展现了诗人寓居环境的宁静与生机。

C.颈联塑造了诗人不慕名利、淡泊自守的形象,他厌倦世俗纷扰、向往回归自然的生活。

D.整首诗借景抒情,通过绘精舍周围环境,以表达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尘世的淡漠。

16.请简要分析本诗如何通过对比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大学之道》中,写性情安和才能够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够处事合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常常是在接近成功时候失败了,即“”,如果能做到“”,就不会失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18.下列选项中的省略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省略号用法相同的是()

A.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百合花》茹志鹃)

B.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百合花》茹志鹃)

C.“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我赶忙白了他一眼,不叫他再说。(《百合花》茹志鹃)

D.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他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百合花》茹志鹃)

19.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瞟”无声胜有声,写出了新媳妇对“我"打扰她且不理解她的不快。

B.“夺”写抢被子的动作异常迅速,使人来不及防备,可以看出新媳妇的坚决。

C.“瞪"是对新媳妇眼神的刻画,写她对卫生员揭掉小战士身上被子的不满。

D.“嚷”既写了新媳妇埋怨卫生员不支持自己,也表现了她悲痛的语气。

20.文中画横线处“细细地、密密地"能否换成“细密地”?请简要说明理由。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在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我曾栉风沐雨,九渡黄河。隆冬寒天,冰川崩裂,步履其上,如临深渊,其峻,其险,令人神魂惊悚;而当初夏,山洪激发,奔腾澎湃,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千万里,其神魄,其气韵,顿使我心胸为之开阔,禁不住仰天长啸。曾记得,在黄土高原之上、延安凤凰山下,那幽静的小屋里,那烛光闪烁之中,毛主席亲自分派我深入华北敌后。革命导师大气磅礴、奋笔直书的情景,至今想起,犹历历在目。接受任务后,我乘着皮筏,穿越滔滔波浪,强渡黄河。那一刻,我恍然悟到,毛主席的神魄,正是黄河的神魄。我在出发途中与完成任务归来后都能直观地感觉到毛主席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从容潇洒和制定游击战、确立持久战的深思熟虑。斗转星移,天翻地覆。一唱雄鸡天下白。黄河依然是母亲河,千秋万载,不改其志。危难时,她发出怒吼,振聋发聩;太平时,她波翻浪舞,一路欢歌。

21.文中面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文章结尾处画横线的句子中分号起到了什么作用?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论语》里谈论交友时说:“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大致意思是,内心力主忠信,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提出:“无友不如已者”的意思是,自己应看到朋友的长处,也就是说,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

关于交友,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2.B3.C

4.①要保留古城本来的面貌,保持其典型风格与特色不被外部世界所改变;

②活化利用时要突出古城的文化内核,讲好古城的文化故事。

5.①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努力提升旅游品质。

②特色资源挖掘:积极挖掘或整合自然、文化资源,提升旅游品质。

③守正创新:紧跟人们的旅游需求,依托新技术新手段,对旅游体验形式加以创新。

6.C7.A

8.①小鲁为没有枪而脸红,枪是军人身份的象征;②我拿着枪朝敌机开枪,枪是抵抗敌人、保卫群众的武器;③在我接过牺牲的营长的枪时,枪是一种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9.(1)同:都采用了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以“我"的视角叙述,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亲切感。(2)异:①本文采用插叙,现在的生活与回忆、梦境交织穿插,强调了过去与现实的对比,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和情节;《百合花》采用顺叙,叙事单一、连贯,结构完整,脉络清晰。

10.BDG11.B12.C

13.(1)听说过自己正直的主张得不到实行,就放弃职位隐退,没有听说过违背道义而去求得(君主)容纳的。

(2)儒家的学说非常广博但是缺少要领,事倍而功半,所以儒家学派所倡导的事情都难以完全实施。

14.不赞成御史的观点。

首先,儒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南子为君,孔子为臣,南子约见孔子,孔子不得不见,所以孔子见南子,非非礼。

其次,“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吾乡为弗见”,孔子开始是拒绝见南子的,最后不得不见,可见孔子并非为“求容"而“枉道”见南子。

15.D

16.①环境对比:“万木丛云"的静谧与“碧洞竹林”的生机形成对比,同时“远山曙"的宁静与“寒雀喧”的活力也构成鲜明反差,共同描绘了寓居环境的多样性与和谐。

②理想与现实对比:诗人希望得到朝廷恩宠,而现实“空对流水"生事萧疏”,对比强烈。

③今昔生活对比:“晓排阊阖奉明恩"暗示了过去的宫廷恩宠生活,与现在“空掩门”的冷清形成对比,反映了诗人对过去与现在境遇的感慨。

1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常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

18.B19.D

20.不能。

①“细细地、密密地"运用叠词,渲染了缝制的缓慢、细密过程,动作描写细致且有画面感,让人物心理跃然纸上;

②“细密地”只是客观强调了动作的特点,缓慢感、过程感、画面感不强,对人物心理的表现也不够细腻。

21.示例:①不论是在出发途中,②还是在完成任务归来后,③我都能直观地感觉到毛主席运筹帷幄、纵横捭阖的从容潇洒,④以及他制定游击战、确立持久战的深思熟虑。22.①分号让画线句子成为并列的两层意思,写出了黄河在两种时期的两种完全不同的情状和作用;②分号能标示句间的停顿,使文意的表达更加清晰,层次分明。

23.《交友之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