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高中语文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试卷_第1页
2023-2024年高中语文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试卷_第2页
2023-2024年高中语文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试卷_第3页
2023-2024年高中语文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试卷_第4页
2023-2024年高中语文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年高中语文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试卷

四川省成都市2023年高中语文第三次诊断性检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水成说「“风成说”等观点争论了

100多年。到今天,已故著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先生创立的“新

风成说”已基本成为共识。按照新风成说的理论,黄土高原的形成过

程,与建造一个永久性舞台的过程非常相似。

搭建舞台第一步是选地基。黄土高原选中的地基是鄂尔多斯地块,

这是七个非常古老的地质单元,而且自形成以来就以稳定著称。建造

舞台的第二步是在地基之上砌盖主体结构。那么主体结构的材料从何

而来呢?青藏高原隆起后,对天气环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导致东亚

大陆季风气候开始形成。从距今300万年开始,因为干旱少雨,年温

差、日温差都很大,中亚地区地表物质的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导致岩

石破碎,逐渐形成面积广袤的戈壁、沙漠,进而产生了大量粒径小于

0.25毫米的颗粒物一一这就是用来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

地基选好了,建筑材料有了,由谁来开始搭建呢?此时季风作为

“建筑师'’出马了。由于地球自转和地球上太阳辐射的不均匀性,地

球上会产生沿纬度分布的风带一一南北纬30。和赤道间的东南信风

和东北信风带,南北纬30。到60。之间的西风带。青藏高原强烈隆

起后,这就迫使西风带分成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以南向东流

动,北支沿青藏高原北缘向东流动,并向南扩展到大约北纬30°左

右。它首先经过的是比较干旱的地带,一定的气象条件下,风会把地

面的颗粒物吹扬起来,沿着山间低地形成的通道直接输送到今黄土高

原地区。在到达黄土高原地区时,风力渐渐减弱,于是粗颗粒先被抛

撒下来、然后是粒径中等的颗粒、最后是小颗粒物,所以今天黄主高

原上粒径由大到小的沙黄土、黄土、黏黄土由西北向东南(与风的方

向相吻合)呈明显的带状分布。辛勤的“建筑师”就这样夜以继日、

年复一年地搬运着、抛撒着、堆砌着。直到向南遇到秦岭、向东遇到

太行时,它才不得不停止工作。最终,在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上,一

个土层深厚、宽广辽阔的黄土“大舞台”基本成型。

上苍费尽心力打造的黄土高原,又能给人们提供怎样的生活环境

呢?从气候条件上看,黄土高原地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寒冷

干燥多风沙,夏秋炎热多暴雨,绝对称不上气候宜人。从自然灾害的

角度来看,黄土高原上曾发生过地震、山崩、水旱风沙灾害等等,灾

害种类之多、频率之高、危害之大在全国各大地理区中都位居前列。

在如此条件下,可为什么黄土高原上的人类活动可以一直追溯到200

多万年前?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邦国到王国到帝国一直绵

延不绝?

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汤因比,曾提出文明起

源于“挑战一一应战”的理论。他认为文明不可能在优越的自然条件

下自然萌芽,而是在面临外界挑战时的不断应战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这种挑战不能太过微小,否则激发文明反弹的能量和活力也很小,因

此某些文明数千年来都处在停滞发展的阶段,比如非洲、澳大利卫等

地的原始部落;挑战也不能过于巨大,以至于超过负荷,这样也会导

致文明发展中途停滞或天折。从这个角度来看,黄土高原正是符合“挑

战一一应战”理论的绝佳之地。

虽然气候谈不上宜人,黄土高原的气候也并非严酷到无法生存。

虽然历经自然灾害侵扰,但黄土高原地城面积广大东西跨度的11个

经度,南北跨度约6个纬度。高原之上不同地方的她理环境虽然并不

完全相同,但也不存在无法逾越的地理隔绝,所以在环境变化或发生

灾害时,人们总有辗转腾挪的空间。

对黄土高原上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则是农业的

起源。在距今约1200011000多年间,人类文明面临了一场巨大的挑

战。当时地球本来处于温暖的间冰期,却猝不及防地发生了一次急剧

降温,在短短几十或是十几年间,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8℃0

在这种急剧的环境变化下,植物大面积死亡,原有的很多动物或灭绝

或向南迁徙了,原始人类可以采集到的果实、种子等食物,可捕猎到

的猎物,都大量减少,人类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靠天吃饭的采集

和渔猎已经濒临绝境,不甘心就此灭亡的人类只能另辟蹊径。于是,

在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先民们开始驯化粟、黍,原始的旱作农业

就此萌芽。

农业起源了,但只有土层足够深厚,彳能让随生于其上的农耕活

动持续进行下去。如果土层太薄,在耕种了几季之后,就会触到基岩

层,无法再进行农耕活动。在黄土高原上,这根本不成问题。黄土高

原上黄土一般堆积厚度在80至120米,最大厚度超过400米。黄土

还具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特性,即“自肥性,20世纪初美国地质学家

庞波里在考察过我国的黄土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在中国辽阔的

黄土带,几千年来农作物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以年复一年地种植。

正是在这类土壤之上,稠密的人口继续不断地生长到它强大支持生命

能力的极限。”

就这样,黄土高原地区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从新石器时

代到周秦汉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里人口稠密,农牧业与手工业

发达,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陕西西安和其附近的咸阳是西周、秦、

西汉、隋、唐五朝的国都所在。但在中华文明的创建过程中,黄土高

原从来都不是舒适安逸的“伊甸园”,也不是隔绝一切危机和挑战的

“庇护所”,它更像是一个广阔而坚实的“舞台”,让历代以来无数的

中华儿女登上它,在一次次面对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活力、积极

应战,并锤炼出与众不同的适应能力,最终创造出了世界文明史中独

一无二、经久不衰、文明载体始终如一的中华文明!

(摘编自《黄玉高原,上苍为中国天特制的舞台》,《中国国家地

理》2017年第10期)

1.下列对材料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风成说”是一种理论假设,认为风在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中起到关键作用。

B.“建筑师”在文中指南北纬30。到60。之间,由西向东流动,

风力逐渐减弱的季风。

C.“另辟蹊径”在文中是指先民们驯化粟、黍,以农耕作为应对

生存挑战的新思路C

D.“自肥性”指黄土高原堆积的黄土几乎不靠人工施肥就可保证

农作物营养的特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青藏高原的隆起影响了大气环流方向和季风行进方向,再加

上中亚地表物理风化严重,这些都影响了黄土高原地基的稳定。

B.季风将中亚地区戈壁、沙漠中的地表颗粒物不断输送到稳定

的鄂尔多斯地块上,经过漫长岁月堆积,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

C.因为风力逐渐减弱,颗粒物按粒径大小被先后抛撒到地面,

所以黄土高原土层的底层为大粒径的沙黄土而表层为小粒径的黏黄

土。

D.虽然黄土高原气候不佳、地质灾害频繁,自然条件很差,但

人类文明依然在此得到发展并绵延不绝,原因在于地域空间广阔。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秦岭,太行山在南边和东边的阻挡,黄土高原的面

积会更加宽广,土层会更加深事,依托生地的农耕文明也会更加发达。

B.黄土高原上持续的农业活动为人口繁衍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

障,因此作者强调农业的起源对黄土高原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

C.材料最后一段使用“伊甸园”“庇护所”“舞台”等词,突出了

黄土高原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形象化的语言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D.材料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涉及人类文明演进状况,

说明揭示自然对人类的影响是《中国国家地理》自然类文章的选题特

色之一。

4.作者指出“黄土高原正是符合'挑战一一应战'理论的绝佳

之地”,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一说法的依据。

5.材料摘编自《黄土高原,上苍为中国人特制的舞台》一文,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特制”一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B

2.B

3.A

4.①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并不优越但也并非严酷到无法生存,

环境带来的挑战能恰当地激发文明反弹的力量。②这里的人民在生产

生活的过程中,积极应对生存挑战:发展农业,最终创造出如烂的中

华文明。

5.①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形成条件具有特殊性,是中国所独

有的;②黄土高原为农业起源提供了条件,这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

发展具有特殊意义;③黄王高原的自然条件给生存与发展提出挑战,

对中华儿女精神品性的塑造具有独特意义。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

本信息;论证方法的具体运用、效果、作用;论证的分析;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

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

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2)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

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

比对,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

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

对,确认正确选项C

(4)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

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5)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抓住题干关键词,

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分析概括作者强调“特制”一词的原因。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L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

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

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

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

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

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

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

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1.B.“南北纬30°到60°之间”和“由西向东流动''理解错误,

“建筑师”在文中指的是北纬30°到60°之间由西北向东南流动的

季风。故答案为:B。

2.A.“这些都影响了黄土高原地基的稳定”说法错误。文中说

“中亚地区地表物质的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导致岩石破碎,逐渐形成

面积广袤的戈壁、沙漠,进而产生了大量粒径小于0.25毫米的颗粒

物一一这就是用来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中亚地表物理风化严重是

产生了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并不是影响了它地基的稳定。C“底层

为大粒径的沙黄土而表层为小粒径的黏黄土”错误,原文为“在到达

黄土高原地区时,风力渐渐减弱,于是粗颗粒先被抛撒下来、然后是

粒径中等的颗粒、最后是小颗粒物,所以今天黄土高原上粒径由大到

小的沙黄土、黄土、黏黄土由西北向东南(与风的方向相吻合)呈明

显的带状分布”。沙黄土、黄土、黏黄土由西北向东南带状分布,不

是由下到上立体分布。

D.“原因在于……”单一化,“人类文明依然在此得到发展并绵

延不绝”不仅仅因为“地域空间广阔“,不能忽视人类的主动性。比如

原文提到“不甘心就此灭亡的人类只能另辟蹊径。于是,在黄土高原

及其周边地区,先民们开始驯化粟、黍,原始的旱作农业就此萌芽;

故答案为:Bo

3.A.”土层会更加深厚,依托土地的农耕文明也会更加发达”

推断不当,缺乏依据“如果没有秦岭、大行山的阻挡,黄土高原的土

层可能会更薄,农耕文明也可能会受到影响。故答案为:Ao

4.可由原文“虽然气候谈不上宜人,黄土高原的气候也并非严

酷到无法生存。虽然历经自然灾害侵扰,但黄土高原地域面积广大,

东西跨度约11个经度,南北跨度约6个纬度。高原之上不同地方的

地理环境虽然并不完全相同,但也不存在无法逾越的地理隔绝,所以

在环境变化或发生灾害时,人们总有辗转腾挪的空间”得出第一点:

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并不优越但也并非严酷到无法生存,环境带来的

挑战能恰当地激发文明反弹的力量;可由原文“靠天吃饭的采集和渔

猎已经濒临绝境,不甘心就此灭亡的人类只能另辟蹊径。于是,在黄

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先民们开始驯化粟、黍,原始的旱作农业就此

萌芽”得出第二点:这里的人民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积极应对生存

挑战,发展农业,最终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

故答案为:①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并不优越但也并非严酷到无法

生存,环境带来的挑战能恰当地激发文明反弹的力量。②这里的人民

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积极应对生存挑战:发展农业,最终创造出如

烂的中华文明。

5.抓住关键词“特制”进行分析。从原文“黄土高原选中的地基

是鄂尔多斯地块,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质单元,而且自形成以来就

以稳定著称”“从距今300万年开始,因为干旱少雨,年温差、日温

差都很大,中亚地区地表物质的物理风化非常强烈,导致岩石破碎,

逐渐形成面积广袤的戈壁、沙漠,进而产生了大量粒径小于0.25毫

米的颗粒物一一这就是用来搭建黄土高原的材料”等信息可以知道黄

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形成条件具有特殊性,是中国所独有的;从原文

“对黄土高原上人类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则是农业的起

源”“不甘心就此灭亡的人类只能另辟蹊役。于是,在黄土高原及其

周边地区,先民们开始驯化粟、黍,原始的旱作农业就此萌芽”“就

这样,黄土高原地区成了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等信息可知,土高

原为农业起源提供了条件,这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具有特殊意

义;从原文“但在中华文明的创建过程中,黄土高原从来都不是舒适

安逸的‘伊甸园',也不是隔绝一切危机和挑战的‘庇护所',它更像

是一个广阔而坚实的‘舞台',让历代以来无数的中华儿女登上它,

在一次次面对挑战的过程中,不断激发活力、积极应战,并锤炼出与

众不同的适应能力,最终创造出了世界文明史中独一无二、经久不衰、

文明载体始终如一的中华文明”可知,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给生存与

发展提出挑战,对中华儿女精神品性的塑造具有独特意义。

故答案为:①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形成条件具有特殊性,是中

国所独有的;②黄土高原为农业起源提供了条件,这对于中华文明的

起源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③黄王高原的自然条件给生存与发展提出

挑战,对中华儿女精神品性的塑造具有独特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沈漫的狱中日记①

瞿秋白

考古学家新近在东亚大陆上发见许多古代文件。那地方本来“人”

迹稀少,毒蛇猛兽横行;现在还是莽莽苍苍,一片凄凉荒芜的秽土,

白骨如山的堆积着毒虫的旧穴,可惜也塞满了泥沙一一这是洪水之后

的遗迹。要想考察地下的化石及地面的废址,来研究此地古时的社会,

真正不容易。至于那些文件一一当然都是烂纸破薄,水痕浣漫,还有

乱七八糟,泥污血染的“乌兽之迹",实在难以看清楚,加以上面所

写的文字,又像埃及古字似的所谓象形字。一一很要像拿破仑第一次

征埃及时那些学者的刻苦研究一番。果然,这些文件之中居然有几位

东亚语族学家考究出一张破烂的文字。

这张纸还是1923年(2月年)的,距今已有三千零六年,是一

篇狱中日记的一页,单是这一个“狱”字就很费考据,至今还没有能

详细知道此字的定义。听说这几位学者不久就要发表一篇细密考证的

文章,将登在《东亚古史研究》杂志的《猛兽时代号》上。我这里先

把这页日记的“白文”发表,学者巳经研求出来的,至于模糊处及残

破处只得暂缺。那些学者的笺注亦暂不刊布,因为他们自己说研究尚

未成熟,可以缓些发表。

“……好不容易我们办到如此的成绩!这一次我们非得大家集合

起……我们长辛店……”

“二月日

“我这一气非同小可!(姓吴的老五总说我学着写日记,还是套

《水浒传》《三国演义》的滥调,从此以后我再也写不了。)非同小

可!……这个地方又不像牢监,又不……真气闷。……曹贼真正可恶!

哼,不过一时得意罢,我们几百万几千万人现在不过刚想团结;这一

股气已经直冲出来,大家勇的很呢,什么好的世界都可以造得成,一

两个曹贼挡得住么?捉了我们几人就有用么?还有那不要脸的,自己

从前说是帮助我们工人的,现在就是他的兵先杀人。……我们自己伙

里明白人本也不多,他们这么一来,倒也好……教训,大家长了不少

知识……

“老五可怜呵,我们在厂里,在车站上,一天做十点钟,他在会

里一天到晚十六个钟头也不止,时时刻刻的麻烦不了。我们下了工到

会里还要大家商量事情。一一乏得很。可是以前我是像死人似的;从

那时起,就不同了:我现在仁里,看大家兄弟们一块儿做事,仿佛一

团和气;无论轮机声怎响,一一愈响愈妙一一我总听得见似乎有人喊

着:'这就结连起来,就结连起来!‘老五这人真可爱,他说得明白,

讲得出此中的道理,我自已反不如他。

“老五从小又没吃过这样的苦……他是念书人。我问他,他还生

气,常常说:'你们怎么不明白,咱们的事大得很,各方面都要人才,

都要干。我不穿这样的衣,吃这样的饭,那能住在这里?譬如还有别

的几位同志他们有应办的事,便不能如此,又是一种……

“唉!军……可恶。看不见了。写不得了。……好臭!"

“月九

“奇怪!他们竟是开玩笑。今天突然间带我们到刑场上……

去……什么都忘了,我们之后还有不少人呢;不说现时的工人多不过,

国内此后将要做工人的人更不知道几万……杀得净么?我只觉得那

时眼光是直的,耳里听得声响分外的清楚c四五天没见天日了,买今

天刑场却成了我的天日!街上走的人,有我们的同事,我似乎看见他

们眼睛里……面色白得……白得可以显出我们这几万人的心,几万人

的力量。副又可怎么样?又回到监狱里了。不杀?哼!

“听说前天扬子江边我们的人被杀了不少……又听说‘大家'都

走开了。怎么了?我想那一个人头(姓林的),血淋淋的挂在……睡

梦中都可以看得见那切齿忿恨的形容,听得见那天昏地暗的一片惨呼

的声音。呵。什么!无缘无故三十多人杀了,死了。我们不怕!我们

这里也是这样。一一那时我记得,一望过去,只见簇簇的人头拥住了

那穿金丝绣的洋服的。'开枪!’……,惨呵!难道这还是人的声音?不

是!是军官的声音。可不是么?那天当夜我们就来了。你看,老五袜

都没有穿,……呼呼的冷风,乌黑的深夜里,跣着脚……”

“日”

“前天看牢的忽然给我们松了一松开!具。……两个月不能写日

记……”

“今天老五对我说,他前天递出去一封……他说:’笑话!谁说

唯物论的人没有人的感情!更大!外边有人替我们干得利害。我又写

信劝大家不要尽为我们……‘老五满身生了疮,我亦是如此,一两月

来搬了几个地方,挨了打不少数。三有两位站了站笼,我们手铐脚镣

带着,肩了大枷……我是皮破肉绽,精神恍惚得不行。老五却还精细

明了,吃了这些苦,竟还想得到……”

1923年8月9日

(有删改)

【注】①1923年2月7日,北洋政府血腥镇压了京汉铁路工人

大罢工,史称“二七惨案二作者以此为原型写下本文。沟漫,即污

二山、口庄

秽没湍。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是()

A.小说先写考古学家发现了三千多年前的日记,再借日记来讲

述一个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叙述方式颇具深意。

B.文本多处使用表示缺文的记号和省略号,既直观地呈现出纸

页的浣漫之状,又使得所述情节具名一定的隐蔽性。

C.文中的“我”以前是“像死人似的“,现在连机器的声响也觉

得美妙,前后状态的对比体现了“我”内心的觉醒。

D.小说善于细致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眼光是直的“表

明“我"因血淋淋的现实而对革命前景产生了迷茫。

7.小说中写道“老五这人真可爱,他说得明白,讲得出此中的

道理,我自己反不如他」老五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

要分析。

8.《浣漫的狱中日记》是中国文坛最早的革命文学创作实践之一,

凸显了觉醒的工人阶级形象。小说的主体部分采用了日记形式,请简

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6.D

7.①有文化,擅长组织领导:将团绐的道理讲得明白,善于团

结大家;②信仰坚定,任劳任怨:为了革命事业能取得成功不辞辛劳,

身陷囹圄也毫不安协;③精细周全,有大局意识:身体遭受巨大折磨

还能虑及他人,递信叮嘱狱外战友。

8.①利用日记格式巧妙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扣合“二七惨案”

史实,有利于揭示现实的血腥和残酷;②日记便于通过自述真实细腻

地展现人物心理,表现出工人阶级的觉醒、斗争的决心和信心,更具

感染力;③采用日记演漫的形式便于形成时间的间隔,剪裁得当而使

叙述简约聚焦。

【知识点】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欣赏文本的形象;领悟文

本的艺术魅力;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中国

现当代小说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

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

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

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基本能力。作答的关键是整

体阅读文本,然后再借助文本中有关人物身份、故事情节、人物描写、

作者议论和文中评价来分析,多用形容词或四字短语进行概括。

(3)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的体裁形式和特征的能力。作答的关键

是整体阅读文本,然后根据本文的文体特征去分析,即注意结合内容,

分析运用日记体的妙处。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

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

6.D.“对革命前景产生了迷茫"理解不当,文中的“我”不是迷

茫,而是内心坚定C

故答案为:Do

7.①结合“老五这人真可爱,他说得明白,讲得出此中的道理,

我自己反不如他”可知,有文化,擅长组织领导:将团结的道理讲得

明白,善于团结大家;

②结合“我们在厂里,在车站上,一天做十点钟,他在会里一天

到晚十六个钟头也不止,时时刻刻的麻烦不了。我们下了工到会里还

要大家商量事情”可知,信仰坚定,任劳任怨:为了革命事业能取得

成功不辞辛劳,身陷囹圄也毫不妥协;

③结合“今天老五对我说,他前天递出去一封信……老五满身生

了疮……老五却还精细明了,吃了这些苦,竟还想得到……”可知,

精细周全,有大局意识:身体遭受巨大折磨还能虑及他人,递信叮嘱

狱外战友。

故答案为:①有文化,擅长组织领导:将团结的道理讲得明白,

善于团结大家;②信仰坚定,任劳任怨:为了革命事业能取得成功不

辞辛劳,身陷囹圄也毫不安协;③精细周全,有大局意识:身体遭受

巨大折磨还能虑及他人,递信叮嘱狱外战友。

8.①结合“这张纸还是1923年(2月7日)的,距今已有三千

零六年,是一篇狱中日记的一页“可知,利用日记格式巧妙交代事件

发生的时间,扣合“二七惨案”史实,有利于揭示现实的血腥和残酷;

②结合“……好不容易我们办到如此的成绩!这一次我们非得大

家集合起……我们长辛店……”可知,日记便于通过自述真实细腻地

展现人物心理,表现出工人阶级的觉醒、斗争的决心和信心,更具感

染力;

③结合“我这里先把这页日记的‘白文'发表,学者已经研求出

来的,至于模糊处及残破处只得暂缺。那些学者的笺注亦暂不刊布,

因为他们自己说研究尚未成熟,可以缓些发表”可知,采用日记流漫

的形式便于形成时间的间隔,剪裁得当而使叙述简约聚焦。

故答案为:①利用日记格式巧妙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扣合“二

七惨案”史实,有利于揭示现实的血腥和残酷;②日记便于通过自述

真实细腻地展现人物心理,表现出工人阶级的觉醒、斗争的决心和信

心,更具感染力;③采用日记浣漫的形式便于形成时间的间隔,剪裁

得当而使叙述简约聚焦。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三十二年,彗星见。景公坐柏寝,叹曰:“堂堂!谁有此乎?”

群臣皆泣,晏子笑,公怒。晏子曰:“臣笑群臣谀甚。”景公曰:“彗

星出东北,当齐分野,寡人以为忧。"晏子曰:“君高台深池,赋敛如

弗得,刑罚恐弗胜弟星将出,彗星何惧乎?”公曰:“可禳否?”

晏子曰:“使神可祝而来,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以万数,而君令

一人禳之,安能胜众口乎?”是时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

赋重刑,故晏子以比谏之。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二:

初,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曰:“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

居,请更诸爽境者。”辞曰:“君之先臣容焉,臣不足以嗣之,于臣侈

矣。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敢烦里旅?”公笑日:

“子近市,识贵贱乎?"对曰:“既利之,敢不识乎?”公曰:“何贵

何贱?”于是景公繁于刑,有鬻踊①者。故对曰:“踊贵履贱」景公

为是省于刑。

及晏子如晋,公更其宅,反则成矣。既拜,乃毁之而为里室,皆

如其旧。则使宅人反之。曰:"谚曰‘非宅是卜,唯邻是卜二三子

先上邻矣,违卜不祥。君子不犯非礼小人不犯不祥古之制也吾敢违诸

乎”卒复其旧宅。公弗许。因陈桓子以请,乃许之。

(节选自《左传•昭公三年》)

材料三:

晏子朝,乘弊车,驾弩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

何乘不任之甚也?”

晏子对曰:“赖君之赐,得以寿三族,及国游士,皆得生焉。臣

得暖衣饱食,弊车弩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注】①踊:受刖刑的人所穿的一种特制鞋子。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

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A子B不C犯D非E礼F小G人H不I犯J不K祥L古M之N

制。也P吾Q敢R违S诸T乎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坐”与现代“坐”的姿势不同,多指席地而坐,两膝着席,

臀压于脚后跟。

B.“居”指居住,与《张衡传》中“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的“居”

意思相同。

C.“省”指减少,与《咏怀古迹》中“画图省识春风面”的“省”

意思不同。

D.“寿”指保存性命,与《鸿门宴》中“若人前为寿”的“寿”

意思不同。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担心彗星出现齐国将有灾祸,害怕齐国落入他人之手,

期待用祈禳消除灾祸,对此晏子认为,薄赋慎刑比祈禳神明更能解决

问题。

B.晏子的住所靠近市场,狭小又喧闹多尘,齐景公想为晏子更

换住所,但晏子表示这里是君王的先臣所居之处,靠近市场反而有许

多便利。

C.齐景公趁晏子出使晋国时重造了他的住宅,晏子拜谢后拆毁

新房,全部恢复原貌,这是因为与住新宅的快乐相比,晏子更看重旧

邻之谊。

D.晏子在不同场合对齐景公用刑繁苛的问题进行了劝谏,景公

因此意识到滥用刑罚会对百姓造成伤害,于是听取晏子的意见而减少

了刑罚"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

②臣得暖衣饱食弊车弩马,以奉其身,于臣足矣。

13.晏子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为人处世始终秉持崇俭品

格。请简要概括其“崇俭”的具体表现。

【答案】9.FLP

10.B

11.C

12.①您筑高台凿深池,征收赋税好像唯恐得到的少,施加刑罚

唯恐不能用尽酷刑C

②我能够穿暖吃饱,(还有)破车劣马来供自己使用,对于我来

说已经足够了。

13.①劝谏景公戒除奢侈;②拒绝重修住宅;③乘破车驾劣马以

为甘。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

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

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

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

干,从而断开句子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的辨析

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及词语含义,

再判断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

生要整体理解文本的内容,然后再结合选项去比对判断,从而做出正

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

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适当增删

调补换,从而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

题,学生要先找到文木中对应的信息点,再对其进行准确翻译的基础

上概括分析。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三十二年(前516),天空出现彗星。景公坐在柏寝台上叹息说:

“堂皇的亭台,终归于谁手呢?”群臣忧然泪下,晏子反而笑起来,

景公很恼怒。晏子说:“我笑群臣过于谄谀了。”景公说:“彗星出现

在东北天空,正是对着齐国的地域位置,寡人为此而担忧。”晏子说:

“您筑高台凿深池,多收租税唯恐得的少,滥施刑罚唯恐不严苛,最

凶的菜星将出现,您怕什么彗星呢?”景公说:“可以用祭祷禳除彗星

吗?”晏子说:“如果祝祷可以使神明降临,那么祈禳也可以使它离

去。但百姓愁苦怨恨的成千上万,而您让一个人去祈禳,怎么能胜过

众口怨声呢?”当时景公好大造宫室,多养狗马,奢侈无度,税重刑

酷,所以晏子借机谏止齐景公。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材料二:

起初,齐景公想更换晏子的住宅,说:“您的住宅靠近市场,低

湿狭窄,喧闹多尘,不适合居住,请替您换一所明亮高爽的房子J

晏子辞谢说:“君主的先臣我的祖父辈就住在这里,臣不足以继承先

臣的业绩,这对臣已经过分了。况且小人靠近市场,早晚能得到自己

所需要的东西,这是小人的利益。哪敢麻烦邻里迁居为我建房?”景

公笑着说:“您靠近市场,了解物品的贵贱吗?“晏子回答说:“既然

以它为利,岂敢不知道呢?”景公说:“什么贵?什么贱?”当时齐景

公刑名繁多苛严,(尤其是刖刑),集市上有卖假脚的。所以回答说:

“假脚贵,鞋子便宜。”齐景公为这件事减少了用刑。

晏子出使晋国,齐景公扩建了他(晏子)的居宅,当晏子返回的

时候,(新宅)已经建成。晏子拜谢了齐景公(的好意),随即拆除新

建的房子,重建了邻里的房子,恢复原来规制,将邻人迁回原处c对

这些人说:“谚语说:'不要选择住宅,只是要选择邻居。‘你们都先

选择邻居吧。如果违背了占卜的结果就不会吉祥。君子不做那些不遵

礼法的事,小人们不做那些不吉利的事,这是古人的遗训。我敢违背

它吗?”最终恢复他的旧居,齐景公不允许,晏婴又通过陈桓子向齐

景公请求,齐景公最终允许了。

(节选自《左传昭公三年》)

材料三:

晏子入朝的时侯,每每乘坐破旧的车子,用劣马拉车。齐景公见

了说:“哎呀!先生的俸禄太少了吗?为什么乘坐这么破旧不堪的车

子呢?"

晏子回答说:“倚仗国君的恩赐,我得以保全父、母及妻三族的

衣食,还能周济国内的游士,使他们得以生存。国家给我的俸禄很多

啊,我能够穿暖吃饱、还有车马可以自己用,我已经很满足了。”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9.句子翻译为:君子不去触犯不合乎道理的事情,小人也不去

做不祥的事情,这是古代的制度。我怎么敢违背呢?“君子不犯非礼

”“小人不犯不祥”结构对称,中间断开,“祥”后断开;“古之制也”

为判断句,其后断开。故在FLP三处断开。

故答案为:FLPo

10.B.“意思相同”错。不可以居住。居:居住/他所担任的官职,

总是多年得不到提升。居:担任。

故答案为:Be

11.C.“这是因为与住新宅的快乐相比,晏子更看重旧邻之谊”

错误,综合三则材料可知,晏子主张节俭,是不想因为自己奢侈享受

而劳民伤财,助长国君奢靡之风。

故答案为:Co

12.①高台深池:名词活用为动词,筑高台凿深池;胜:尽。句

子翻译为:您筑高台凿深池,征收赋税好像唯恐得到的少,施加刑罚

唯恐不能用尽酷刑C②得:能够;弊:同“敝二破旧。句子翻译为:

我能够穿暖吃饱,(还有)破车劣马来供自己使用,对于我来说已经

足够了。

故答案为:①您筑高台凿深池,征收赋税好像唯恐得到的少,施

加刑罚唯恐不能用尽酷刑。

②我能够穿暖吃饱,(还有)破车劣马来供自己使用,对于我来

说已经足够了。

13.根据材料一原文“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

弗星将出,彗星何惧乎”“使神可祝而来,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

以万数,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胜众口乎”“是时景公好治宫室,聚

狗马,奢侈,厚赋重刑,故晏子以此谏之”可知,劝谏景公戒除奢侈。

根据材料二原文“及晏子如晋,公更其宅,反则成矣。既拜,乃毁之

而为里室,皆如其旧”“卒复其旧宅。公弗许。因陈桓子以请,乃许

之“,拒绝重修住宅。

根据材料三原文“臣得暖衣饱食,弊车弩马,以奉其身,于臣足

矣”可知,乘破车驾劣马以为甘。

故答案为:①劝谏景公戒除奢侈;②拒绝重修住宅;③乘破车驾

劣马以为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池上絮①

(唐)韩愈

池上无风有落晖,杨花晴后自飞飞。

为将纤质凌清镜,湿却无穷不得归。

柳絮

(宋)卢梅坡

晴栏看尽柳花飞,一段风情不自持。

若使化为萍逐水,不如且作絮沾泥。

【注】①絮:柳絮,柳树的花。诗中的“杨花”即柳絮。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七绝均以“花"称柳絮,都写到柳絮在晴空飘舞飞扬,颇

具审美意趣。

B.韩诗将柳絮置于池面晚霞映水的场景进行描写,卢诗并未描

写此种场景。

C.韩诗中的“自飞飞”和卢诗中的“一段风情,均着意于表现

柳絮的风韵。

D.韩诗以“不得归”突出春逝,卢诗用“看尽”点明春暮,有异

曲同工之妙。

15.这两首诗分别蕴含怎样的人生启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4.D

15.示例:①韩诗写柳絮在无风时独自飘飞,想要在如镜般的水

上展现自己,却因被水沾湿不能飞回,启示人生不要执着于自我表现。

②卢诗借柳絮随风飘扬而不自持,提出与其化为浮萍追逐流水,不如

落入泥中,启示人生应有自我操守而不要随波逐流。

【知识点】形象、意象、意境类题目;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

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句的能力。作答

的关键是整体把握诗歌文本,然后还需要仔细比对题干和原诗句的表

述异同,找到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2)此题考查分析诗歌主旨的能力。需要理解诗歌表达主旨的

句子的意思,由此总结两首绝句的主旨,并找到两诗歌表达人生观点

的不同不之处,分条陈述。

卢梅坡,(生卒事迹均不详),南宋诗人,《全宋词》录其《鹊桥

仙》(三月廿一)等4首。“梅坡”应该也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

为梅坡,到现在他的原名和原字都散佚了,独留下一个卢梅坡的名字。

根据他写的诗可以总结出:1、擅长写绝句。2、擅长写植物,喜

欢咏花,极其喜欢梅花。3、长居京城。4、与刘过关系很好。5、家

道不错。

代表作品:

雪梅

(一)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二)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4.D.不得归’突出春逝”有误,“不得归”意为再也飞不起

来了。“‘看尽'点明暮春”有误,“看尽”写出诗人关注柳絮飘落时间

之久,传递出诗人对柳絮飞舞的深情。故答案为:Do

15.①韩诗:“为将纤质凌清镜”句写柳絮在无风时独自飘飞,想

要飞跃宁静的池面,“湿却无穷不得归”句意为因无风相助而被水沾

湿不能飞回,启示人生要关注客观条件,不要执着于自我表现,才有

可能实现自我的初心。

②卢诗:“一段风情不自持”句写柳絮随风飘扬而不能自持,“若

使化为萍逐水”句提出与其化为浮萍追逐流水,“不如且作絮沾泥”

意为不如落入泥中,启示人生应坚持自我,有自我操守而不要随波逐

流。

故答案为:示例:①韩诗写柳絮在无风时独自飘飞,想要在如镜

般的水上展现自己,却因被水沾湿不能飞回,启示人生不要执着于自

我表现。②卢诗借柳絮随风飘扬而不自持,提出与其化为浮萍追逐流

水,不如落入泥中,启示人生应有自我操守而不要随波逐流。

16.(2023高三上•魏都开学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青春之美”阅读分享会上,有同学说,青春是花样年

华,像李商隐《锦瑟》中“—,”两句,开篇就抒发对

青春年华的怀想。

(2)有同学说,书香激扬青春,读书贵在坚持,正如宋濂在《送

东阳马生序》中所述,他抄录书籍,冷到“”的地步,仍

“”,这是不负青春韶华的典范。

(3)同是写愁,李煜《虞美人》中“—”一句通过比喻

将抽象的愁绪形象化,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则化

用古人建功立业的典故来抒发戍边难归的愁苦。

【答案】(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3)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燕然未勒归无计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易错字:瑟、怠、勒

故答案为: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手指不可屈伸、

弗之怠;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燕然未勒归无计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审题,定位

正确的句子,写完后反复检查易错字,尤其是难写字、易混字、通假

字、虚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之《说

文解字》,带领大家走进中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

的字书。《说文解字》搜集9353个正篆作%字头,收列重文1163个,

以五百四十部首“分别部居、据形系联”,构建出一个庞大、严谨、

精妙的汉字说解体系。这个创立于1900多年前的体系,有着①

的价值。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够通过它来辨认、释读新发现的一些

古文字Q

节目讲述许慎拜师、修书、游历、讲学、献书的故事,展现了他

②的一生。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弹精竭虑的中年,再到饱受眼

疾所困却依然努力进行最后一遍校订的晚年,许慎精益求精,为《说

文解字》投注了毕生心血。尤为难得的是,他坚持“知之为知之,不

知为不知”,实有不明之处则称“阙”,乃空缺之义,体现出③

的精神。

本期《典籍里的中国》沿着所展示的汉字文化谱系。观众们再一

次感动中华文明始终传承有序并不断谱写崭新篇章的强大生命力。作

为当代中国人,我们应该让古老的汉字在这个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活

力,让中华文明的根脉有力延续!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

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者。”玉具有丰富的文化内

涵,《红楼梦》中和玉相关的内容很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口诸多情节以及人名物名都体现了“玉”元素,可

以说,玉文化是《红楼梦》)的重要主题之一。

B.同辈中唯有贾宝玉以双“玉”命名,而且被赋予''神瑛侍者”

的身份,衔玉而生,这寄寓了作者的喜爱。

C.以“珍、珠、瑞、环、琏”等寓意美好的字来给贾府第四代

男子命名,蕴含了作者对他们的期待与肯定。

D.《说文解字》将“琢"释为"治玉”,“切磋琢磨”的“琢''即为

此意,香菱学诗的过程可谓“切磋琢磨”。

【答案】17.示例:①经久不衰(或不可估量)②丰富多彩(或

波澜壮阔)③实事求是(或一丝不苟)

18.示例:沿着本期《典籍里的中国》所展示的汉字文化谱系,

观众们再一次感动干中华文明始终传承有序并不断谱写崭新篇章的

强大生命力。

19.C

【知识点】成语的使用;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红楼梦》;

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作品的艺术特色;对作品的理解感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考

生具体解答时,要明确成语的含义,再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填空。

平时要勤于积累常见的成语,多从色彩、使用对象和范围的角度分析

和把握。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学生要明确病句的

类型,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修改。

(3)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红楼梦》中和玉相关内容说法的辨

析能力。解答时,要仔细阅读名著的相关内容及玉的相关含义,再结

合选项的表述判断选择。

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

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

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

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

别字;

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

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

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

课外生活。

17.①处语境强调汉字说解体系的价值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

高的旺盛状态,故可用“经久不衰二经久不衰:精神饱满的状态,

身体健壮的外表;形容某事或某人经历很长时间仍旧保持较高的旺盛

状态。②处,语境强调许慎的一生声势浩大,故可用“波澜壮阔、

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

③处,语境强调许慎从实际情况出的态度,故可用“实事求是二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与处理

问题。

故答案为:示例:①经久不衰(或不可估量)②丰富多彩(或波

澜壮阔)③实事求是(或一丝不苟)。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中途易辙,可以把“沿

着”放到句首;二是成分残缺,可在“感到”和“中华文明”之间添加

介词“于故可修改为:沿着本期《典籍里的中国》所展示的汉字

文化谱系,观众们再一次感动于中华文明始终传承有序并不断谱写崭

新篇章的强大生命力。

故答案为:示例:沿着本期《典籍里的中国》所展示的汉字文化

谱系,观众们再一次感动于中华文明始终传承有序并不断谱写崭新篇

章的强大生命力。

19.C.“蕴含了作者对他们的期待与肯定”不当。“珍、珠、瑞、

环、琏”寄予着贾府长辈的厚望,但作者的态度是复杂的,如对贾瑞、

贾环、贾琏等,作者多有批评警示。故答案为:Co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树①,先秦时期的古籍《山海经》就提到

“招摇之山多桂”,《楚辞》中有“援北斗兮酌桂浆:《吕氏春秋》中

盛赞:“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后世咏桂的诗词甚多。可见,桂花自

古以来就受到关注和喜爱。

中秋前后,桂花绽放,黄色或白色,香气绝佳。北周庾信《山中》:

“涧暗泉偏冷,岩深桂绝香,“再幽深的地方,②,

香气便四处飘溢。其用于食品可③,故桂花酒、

桂花饼、桂花糖等食物广受欢迎。

我国江南有食用桂花的传统,将桂花收集起来,加盐或糖腌渍封

存,煮在酒酿圆子里,或用来制桂花糖藕c清代的《花镜》中说桂花

的食用:“花以盐卤浸之,经年色香自在,以糖舂作饼,点茶香美。”

样花还可利用散发的芳香素调节人的心理、生理机能,并有杀菌驱虫、

净化空气等功效。明代的文震亨以享受生活闻名,他在《长物志》中

讲述了在桂花丛中建一亭,一边欣赏桂香,一边以花为食的愿望,浪

漫、闲适的情境令人神往。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以“桂花”为主语,使用

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答案】20.示例:①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②只要有桂花开

放③使风味更佳(或:增添香味)

21.示例:桂花不仅可食用,还能优化环境,调节心理、生理机

能,让人心情愉悦C

【知识点】压缩语段;语句连贯;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补写的能力。考生具

体解答时,首先要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然后根据上下语境,

进行合理推导。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第三自然

段的内容,筛选关键信息,再以“桂花”为主语,使用包含递进关系

的句子整合答案。

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

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

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

20.第①处,杈据后文“先秦时期的古籍《山海经》就提到‘招

摇之山多桂',《楚辞》中有'援北斗兮酌桂浆《吕氏春秋》中盛赞:

'物之美者,招摇之桂。'”可知,先秦时期古籍就有关于桂花的记载,

历史悠久,故此处可填“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

第②处,根据前文“再幽深的地方”和后文“香气便四处飘溢”

可知,桂花开放再幽深的地方都有香气,故此处可填“只要有桂花开

放”。

第③处,根据后文“故桂花酒、桂花饼、桂花糖等食物广受欢迎

”可知,桂花用于食品可增香气,故大受欢迎,故此处可填“使风味

更佳”或“增添香味二

故答案为:示例:①在我国的栽培历史悠久②只要有桂花开放

③使风味更佳(或:增添香味)。

21.根据第三段“我国江南有食用桂花的传统,将桂花收集起来,

加盐或糖腌渍封存,煮在酒酿圆子里,或用来制桂花糖藕”“桂花还

可利用散发的芳香素调节人的心理、生理机能,并有杀菌驱虫、净化

空气等功效”可知,桂花不仅可以食用,而且可以利用散发的芳香素

调节人的心理、生理机能,并有杀菌驱虫、净化空气等功效,据此压

缩语段即可。注意以“桂花”为主语,使月包含递进关系的句子,不

超过40个字。

故可简述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文为:桂花不仅可食用,还能优

化环境,调节心理、生理机能,让人心情喻悦。

故答案为:示例:桂花不仅可食用,还能优化环境,调节心理、

生理机能,让人心情愉悦。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语言文字运用I提到的《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解

说中国文字的典籍c汉字是一个包括对宇宙、自然、生命、人际关系、

价值等方面体认的文化系统,承载着我们中国人对天地万物变化的认

知。2021年出版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第2版显示,中国人最常

用的形容词有“大、多、高、重要、老、全、美”等。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以下任务中任选其一完成写作。

任务一:为“席续中国智慧,当好捧典之人”的新时代青年论坛

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任务二:从以上最常用形容词中选择一个,以“说▲”为题目写

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搬用语言文字运用中的阅读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答案】略

【知识点】材料作文;半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

【题干分析】

材料充分肯定了《说文解字》的重要意义,与语言表达的运用相

呼应。其次,我们强调汉字的内涵和功能。汉字是一种文化体系,包

括我们对宇宙、自然、生活、人际关系、价值观等方面的体验和认知,

承载着中国人对天地变化的理解。经典需要传承,文化遗产需要延续。

然后,根据第二版《现代汉语常用词汇表》,总结出中国人最常

用的形容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