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综合-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1页
文言文阅读综合-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2页
文言文阅读综合-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3页
文言文阅读综合-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4页
文言文阅读综合-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24文言文阅读综合

文言文整体阅读指导

一、阅读方法

1.传记阅读三要点

阅读文言人物传记类文本时,可以根据传人记事的特点从以下三点入手解读:

第一点厘清脉络,锁定时间节点

人物传记有基本的规范:开头对传主作简单介绍,如姓名、字号、籍贯、官职升迁,有时还交代其祖上

的情况;中间是生平履历和主要事迹、任职地点及变动、主要政绩、成就、特长、性格特点,一般从其读

书、习武、进入仕途写起,围绕官职变迁介绍其相应的功业事迹,反映人物的道德品质;结尾交代人物的结

局,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

厘清文章脉络,抓住表现人物经历节点(时间节点)的词语比较关键,此类词语主要有以下三种:

变这是正史人物传记的主要叙述线索,考生应当知道一些表示官职变迁

词的动词,大致了解一些古代官职的地位和职责。

时正史一般不用千支纪年,而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

间年”、《琵琶行笄序》中“元和十年”,故传记中的“三年”“五年”等往

往指某年号的“三年”“五年"。而皇帝的即位或驾崩,也往往是重要

的的时间节点,传记中特意交代,往往表明传主在旧朝和新朝的地位有

词所变化。

文中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如“数日”“累年”“既而”“曩”“向”“旋”等。

此外,正史以顺叙为主,但不排除有些传记插叙相关事迹。这些插叙

往往通过“初”"先是”等词引出,需要格外留心。

第二点辨析褒贬,明晓“春秋笔法”

人物传记以事实说话,事迹中蕴含了对人物的评价一一往往以道德评价为主,常常一字寓褒贬,即“春

秋笔法”。

概括分析题中,常常对传主的形象特点进行概括和评价,因此,明晓春秋笔法,更有助于理解文章,利于

答题。

第三点依据选项,扫清阅读障碍

分析综合题的四个选项(三正一误),基本上按行文的先后顺序设置,即每个选项对应的是文章的一个层

次。阅读中遇到“难解”或“不解”之处可先读分析综合题的四个选项,在原文中找到对应内容,通过一一

比对,既可以理解一些难懂的字词,快速疏通文意,又为解答分析综合题找到了信息比对区间,为准确解题找

到了依据。

2.传记阅读五步骤

第一步快速通读,厘清层次

初读后,应大致上厘清文本的层次。史传类文言文的行文思路有一定的模式,在结构方面也相对稳定,

大多按时间顺序记叙传主的一生。其一般结构模式见上文“厘清脉络,锁定时间节点”。

第二步勾画业绩,解读品性

史传主体部分,一般记叙传主一生中重要的事迹。这些事迹主要是为了突出传主的功德,表现传主的某

些品格。而命题者命制的分析综合题,恰恰就是针对传主的生平事迹、功德品格的。因此,我们可用圈点勾

画的方法,对这些事迹及与事迹有关的内容做记号,加深印象。(怎样圈点勾画,全凭个人习惯。如用单斜线

和双斜线在字句间切分事迹的层次,用问号标示疑难处,用叹号标示关键处。还可在词句下用小三角、小圆

圈、波浪线、直线勾画,标示人名、时间、事件中心词以及直接或间接评价人物的关键词等。)在勾画传主

的事迹时,我们可以将分析综合题各选项看一看,相互比对,想一想:各选项分别是针对什么事迹设置的?

从事迹中解读出的传主功德品格与自己的体会是否一致?这种方法叫作“借题读文”。

第三步宏观着眼,微观品析

综观近些年全国新课标卷的史传类文言文阅读材料,所涉及的传主至少有两大共性:第一,具有正能

量;第二,具有立体感。所谓立体感,就是人物的品性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宏观着眼,就是要把握传

主品性的多面性。微观品析,就是要分析某一事迹的细微之处,比如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行事方

式等,可以表现传主的哪一方面或哪几方面的品性(可以重点研读分析综合题的分析部分,分析部分提到哪

一方面,就重点比对原文对应的信息区)。不放过细微之处,是准确答题的关键,因为分析综合题主要是在细

微之处设误。

第四步结合语境,正确断句

全国新课标卷断句题,一般是抽取文言文阅读文本中的局部语句作为命题材料。有人可能认为断句只

需要理解局部语句即可,不需要着眼全篇,实则大谬。断句不能仅仅只依据首尾虚词、对话标志、句式等外

在标志,还要依据断句处的上下文的意思乃至对文段整体意思的理解。我们必须弄清楚这句话涉及的事件

的前因后果、人物关系及各自的立场观点等,这样才有可能正确断句。

第五步文化积累,集腋成裘

史传中,经常涉及古代文化知识。主要包括称谓字号、官职制度、科举教育、礼仪文化、纪时纪年、

民风民俗等。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积累,并学会迁移运用。我们不仅要弄懂课文中出现过、试

题中考查过的古代文化知识,而且还应该触类旁通,联想扩展到与之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

二、实际操作

贾生名遵洛.怛人也年土八以熊通诗属书闻于郡史吴延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量「1下甚聿爱孝文皇帝初

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常于百

冬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承合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

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

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社年,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

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秋周,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

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

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

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

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目:“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

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

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

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按以下步骤把握全文:

第一步快速通读,厘清层次

节选文段大体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节选文段按照文言人物传记的一般行文思路,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开头第一句,介绍传主姓名、籍

贯等基本情况;第二层,中间主体部分,叙述传主生平主要事迹;第三层,最后两句,交代传主去世及其原

因。

第二步勾画业绩,解读品性

节选文段叙述了和贾谊相关的哪几件重大事件?从中可以看出贾谊怎样的品格?

选文主体部分,主要叙述了以下几件事情:

①崭露头角,受到吴廷尉赏识,被推荐给汉文帝,召为博士。(对应12题A项)

②年少得志,才高于众,受汉文帝器重而破格升迁为太中大夫。(对应12题A项)

③起草礼仪制度,主张变革秦朝法令,提议列侯就国,文帝认为其可以担任公卿之位。(对应12题B项)

④受到权贵忌恨诋毁,遭到文帝疏远,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对应12题B项)

⑤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征召入朝,和汉文帝谈论鬼神之事,让文帝大为折服,改任其为梁怀王太

傅。(对应12题C项)

⑥进谏劝阻封淮南厉王四子为侯,并上疏主张削弱地方诸侯势力,不被文帝采纳。(对应12题D项)

⑦因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为傅无状而死。(对应12题D项)

第三步宏观着眼,微观品析

从全文看,贾谊具有哪些过人之处和优秀品格?

贾谊身上,具有一系列优秀品质:他才华横溢,见识超群,对于政事有独到高明的见解;他热心政事,勇于革

新,触动了权贵阶层利益,因而遭人忌恨诋毁;他敢于劝谏,不畏强权,在遭谗言被贬谪后仍坚持自己削弱诸

侯的主张;他尽心竭力,责任心强,因为梁怀王堕马死,伤心自责而死。

第四步结合语境,正确断句

要求断句的语段涉及哪些人物?人物之间是何关系?人物行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么样的?

要求断句的语段涉及贾谊、吴廷尉(河南守)两个人物。要特别注意的是,吴廷尉和河南守指的是同一

个人,根据后文“河南守吴公……乃征为廷尉”,吴公此时担任的官职是河南守,后来才被征召担任廷尉。

吴公担任河南守,是贾谊籍贯洛阳所在地的地方官,他发现了贾谊这个人才,因此才有后文吴公向朝廷举荐

贾谊之事。

语段首先介绍的是贾谊的姓名、籍贯、年龄及才能名声,然后再交代吴公的官职,以及他对贾谊才能的

赏识。

第五步文化积累,集腋成裘

文中涉及哪些文化知识?

①“廷尉”“博士”“太傅”等属于古代常见官职的名称,我们应该了解其各自的职能。尤其是“博

士”,要明白其不同于现在的学位;也要明白秦汉时的“五经博士”与后来隋唐时作为主管教育以及最高

学府的学官的“博士”两者的区别。

②“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各种学术流派的总称,其中又以儒、道、法三家影响最深远。

③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④前席:古人席地而坐,前席指在自己的座席上往前移动,靠近对方,这是亲近恭敬的表示。

⑤“国”的意义随历史变迁而发展变化,在具体语境中所指不一样,可以指国都、都城,也可以指古代

分封给诸侯的封地,后来基本上等同于现在的“国家”。

三、真题体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答题思路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是常见格式。“吴廷尉”

指人,“河南守”为官名,“吴廷尉为河南守”意为“吴廷尉担任河南守”,句意完整,排除A、D两项。

“召置门下”意为“把他召到衙门任职”,故其间不可断,排除B项。答案: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答题思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三

家是儒家、道家、法家,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老子和韩非子。答案:Ao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

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此触

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

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

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答题思路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时,贾谊只是被征召回京

城拜见文帝,此时他的身份仍是长沙王太傅,并没有“重新得到重用”。答案:Co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短贾生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题思路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句⑴中的关键词为“短”“纷乱”。句⑵中

的关键词为(第一个)“数”“稍”。参考答案:(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

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

其封地。

K参考译文》

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贾谊十八岁时,就.因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郡.守

时,听说贾谊才学优昆,就把他召到衙门任职,并韭常器重他。一汉文帝刚即位时,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政绩卓著,

为全国第一,而且和李斯同乡,又常向李斯学习行事,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就推荐贾谊年轻有才,

能精通诸子百家的学问。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任博士之职。当时贾谊二十有余,在博士中最为年轻。

每次文帝下令让博士们讨论一些问题,那些年长的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而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

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博士们因此都认为(贾生)才能杰出,无与伦比。汉文帝也非常高兴,对他破格提拔,一

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汉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该改定历法、

变易服色、确立制度、决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创设

官名,完全改变了秦朝的旧法。汉文帝刚刚即位,谦虚退让而来不及实行。但此后各项法令的更改,以及诸

侯必须到封地去上任等事,都是贾谊的主张。于是汉文帝就和大臣们商议,想提拔贾谊担任公卿之职。而绛

侯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

力,使事情变得复杂混乱。”此后,汉文帝于是就疏远了贾谊,不再采纳他的意见,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贾

谊向文帝告辞后前往长沙赴任,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用来凭吊屈原。贾谊担任长沙王太傅三年。

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征召回京城拜见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文帝因有感于鬼神

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乘机周详地讲述了之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

分,文帝己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文帝慨叹道:“我好长时间没见

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文帝

的小儿子,被(文帝)宠爱,又喜欢读书,因此让贾谊当他的老师。汉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

侯。贾谊劝谏,认为国家祸患的兴起就要从这里开始了。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

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但是文帝不肯听从。几年之后,梁怀王因骑马不慎,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没

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非常伤心,哭泣了一年多,也去世了。

【文言实词】

国其有才闻:听说。秀才:才学优异。

孝文帝说之,早法说:通“悦”,高兴。

超迁:破格提拔。

言诸侯军连数郡或:代词,有的人。

贾生自伤为傅木不无状:没有尽到责任。

【文言虚词】

文帝召以为博士以为:介词结构,以(之)为,任命他为。

W固当改正朔而:连词,表顺承,可不译。

乃短贾生日乃:副词,于是,就。

为赋以吊屈原以:连词,表目的,用来。

【词类活用】

法制度法:名词作动词,确立。

纷机诸事纷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复杂混乱。

蒙,而好书爱:被动用法,被(文帝)宠爱。

故令贾生傅之傅:名词作动词,做他的太傅。

【文言句式】

言诸侯或连数郡定语后置,“言或诸侯连数郡”。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状语后置,“贾生自为傅无状伤”。

【文化知识】

生:古时对读书人的通称,文中的贾生即对贾谊的一种称呼。

正朔:一年的第一天。正,一年的开始;朔,一月的开始。古时改朝换代,新王朝表示“应天承运”,须

重定正朔,改正朔,就是改定历法。

受釐:汉制祭天地,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国祭祀之后,皆以祭余之肉归致皇帝,以示受福,叫受釐。

前席:古人席地而坐,前席指在坐席上往前移动,这是亲近的表示。

文言文阅读巩固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二岁而怜,母更适长山来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

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成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

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其名。仲淹泛

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

仲淹晏如也。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

仲淹请遣使循行,未报。乃请间日:“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

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奏蠲庐舒折役茶、江东丁口盐钱,且条上救敝十事。皇祐二年,吴中大饥,殍理

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御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

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

役,”于是诸佛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

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箕易饮食工技服为主.人仰食土

公私者目无虐数歹人葭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西浙唯杭叫晏然民丕瀛然管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寺之粟,

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

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斗尾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半牛军事之,及

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选自《宋史》《—摹■》,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

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B.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

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C.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

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D.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

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指年幼丧父的孩子;“鳏”,指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指丧夫的女子;“独”,指

年老无子的人。“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

B.义庄,首创自范仲淹,他购买义田,设义宅,开义学,以济养群族。后发展成一种民间慈善组织,救济

对象也不限于本族。

C.立生祠,古代的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以表感戴和钦敬之意,其对象

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梦溪笔谈》,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所著,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称为“中国科

学史上的里程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笃志苦学。他年少就有理想志气,读书期间,昼夜不息,冬日疲惫时用冷水洗脸,有时靠喝粥度

日,能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苦。

B.范仲淹敢于出新。面对杭州饥荒,他除了开仓赈济,还纵民竞渡、与民宴游、役民兴造来救济贫穷的人。

C.范仲淹心忧天下。江淮发生灾荒,他说服皇帝后,到灾区开仓济民,禁止民间过度祭祀,上书减免赋税,

并陈述救治朝弊的十件大事。

D.范仲淹博爱乐善。他生活节俭,没有宾客来就不吃肉,却设义庄以供养族人。即使是里巷之人,也都能

说出他的名字。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四方百姓都为之叹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

(2)岁饥发司农寺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浑城,皋兰州人也。球本名目进,年十余岁即善骑射,随父战伐,破贺鲁部,下石堡城,收龙驹岛,

勇冠诸军,累授折冲果毅。后干摩便安思顺遣域提偏师深入葛禄部,经狐媚破,略特罗斯山,大破阿布思

部;又与诸军城永清栅、天安军,迁中郎将。安禄山构逆,域从李光弼出师河北,定诸郡邑。贼将有李立

节者,素称骁勇,与域格斗,临阵斩之,迁右骁卫将军。跪而肃宗即位于灵武城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

会窟顼击败之丛郭子仪收西京过安厌缝破贼主航乡改检校太仆卿,充武锋军使。又从仆固怀恩讨史朝义,

前后数十战。朝义平,加开府仪同三司、太常卿,赐去个二百户。建中四年,李希烈遣间谍诈为城书与希

烈交通,城奏其状,上特保证之,仍赐域马一匹并鞍辔,锦级二百匹。时以普王为荆、襄等通兵马元帅讨

李希烈,以城检校户部尚书、御史大夫,充中军都虞候。会泾师乱,德宗幸奉天,少率家人子弟自京城至,

乃署为行在都虞候。十一月,灵武节度使杜希全、盐州刺史戴休颜、夏州刺史时常春合兵六千人赴难。将

至,上议其所向,宰相卢杞、白志贞以漠谷路为便。城日:“漠谷险隘,必为贼所邀,不若取乾陵北过,附

柏城而行,便取城东北鸡子堆下营,与城中持角相应,且分贼势,朱泌必不更于陵寝往来。”上从杞议。

希全等进至漠谷,果为贼军邀击,夺据水口,杀伤颇甚。城中出兵应援,亦为贼挫锐而退。希全等各归还

本镇,贼攻城逾急,壕堑圜之。城上士卒皆久寒馁,又少甲胄,域但感激诫厉之。时域中流矢,遽自拔之,

血流沾沫,格斗不已,初不言疮痛,以激士心。翌日,李怀光大军次醴泉,是夜,贼解围而去。贞元十五

年十二月二日,薨于镇。废朝五日,群臣于延英奉慰。诏赠太师,谥日忠武,膊绢布四千匹、米粟三千石。

及丧车将至,又为废朝。应缘丧事,所司准式支给,命本生产监护。葬日,赐绢五百匹。

(节选自《旧唐书•浑域传》,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城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球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

新乡/

B.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诫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球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

新乡/

C.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琳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喊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

新乡/

D.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诫统兵赴行/在至天德/遇蕃军入寇/球击败之/从郭子仪收两京/讨安庆绪/破贼于

新乡/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度使,官职名。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行政长官,因受职时皇帝赐以旌节而得名。

B.实封,古代食邑制度之一,唐朝封户有虚实之别,唯加实封者,始食其所得封户的租税。

C.道,唐代分全国为十道,相当于后来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府以上设道。

D.京兆尹,西汉时,掌管京城及其附近地区的行政长官,唐时沿用汉代称谓。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浑球能骑善射,屡立战功。他十余岁就善于骑马射箭,跟随父亲击破贺鲁部,攻下石堡城,收复龙驹岛,

也曾带领偏师大败阿布思部。

B.浑臧勇冠诸军,忠于朝廷。他的勇敢在诸军中数第一,曾多次被授予折冲果毅;跟随李光弼参加征讨叛

贼安禄山的战斗,格斗中他勇斩敌将李立节。

C.浑喊遭人陷害,仍受信任。李希烈派遣间谍伪造浑抽与李希烈交往的书信,浑琳向皇上奏报了真实情况,

皇上特地为他保证,还赐予他物品。

D.浑抽进献良策,不被采用。朝廷商议军队行进的方向时,他否定了卢杞等人的方案,并提出建议,终因

地位不如宰相,意见被皇帝否决。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泾师乱,德宗幸奉天,琳率家人子弟自京城至,乃署为行在都虞候。

(2)希全等进至漠谷,果为贼军邀击,夺据水口,杀伤颇甚。

9.浑喊为什么建议军队不要走漠谷而从乾陵北取道?请简要说明。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

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西思国之理,虽臣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考神器之重,

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

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

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羯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羯诚

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

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

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

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择

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

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

哉!

(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本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

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现嗅学,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

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平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

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

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

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

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

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

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0.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卿的一项是()

A.永保无疆之侨休:喜庆,福禄

B.人君当神器之重当:充当

C.举先王之政举:施行、推行

D.重念蒙君实现遇厚视遇:看待,对待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德不厚则思国之理而天下之理得矣

B.虽董之/严刑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C.简能而任之所操考术多异故也

D.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1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B.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所以今天我详细地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C.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然用严刑来督责人们,用声威来震慑他们,(人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

慈,表面上恭敬而内心却不服气。

D.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为什么一定要使自己神思劳苦,代替百官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的聪耳明目,毁坏无为而治的方针呢!

1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无理的一项是()

A.《谏太宗十思疏》多用骈偶句,铿锵成韵,一气呵成,气势雄健而有力,辞工文畅,振聋发腿。

B.魏征从生活到政治、从个人欲望到品德修养劝谏太宗“十思”,其核心为正己安人。

C.《答司马谏议书》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的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

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

D.王安石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

14.为下面文段中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

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

之广大。(选自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A.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

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B.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

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C.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

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D.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

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15.王安石引用“盘庚之迁”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一)

1.A

2.C

3.D

4.(1)范仲淹通晓《六经》,精通《易》学,求学的人大多向他求教,他手捧经典答疑解难,不知疲倦。

(2)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写入法令。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者”,常指“……的人”,在句中做主语;“仰食于公私者”指仰

仗官府、私家生存的人们,故从“者”字后边断开,由此排除BD项。

“然”是用在形容词词尾,解释为“……的样子”,“晏”意思是安宁、安定,“晏然”中间不可断开,

由此排除C项。故选A。句子翻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技艺、体力的人,他们仰仗官府、私家生存的,

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地区只有杭州平安无事,

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自发地”“其对象是深得民心的官员”说法不正确,因为

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D.“没有宾客来就不吃肉”错误。由原文“以母在

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可知,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不吃两

种以上的肉食。由此可知,不是“没有宾客来就不吃肉”,而是“不是招待宾客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

说明还是吃肉的,就是吃得少。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

(1)通:通晓。长:精通。质问:求教。讲解:答疑解难。亡:不知。

(2)发:开仓赈济。募:募集。遂:已经。著:写入。翻译:

范仲淹,字希文,两岁时丧父,母亲改嫁长山姓朱的人,范种淹跟从他的姓,名字叫说。从小有志向

节操,长大后,了解了自己的家世,就伤感流泪告别母亲,离开(家乡)到应天府,依靠戚同文学习。昼

夜不停息,冬日里疲惫得厉害,用水浇脸;食物不充足,以至于用稀粥充当食物,别人不能忍受,范仲淹

不认为这艰苦。考取进士,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接他的母亲回家奉养。改任集庆军节度推官,才改回原

姓,更改自己的名字。范仲淹通晓《六经》,精通《易》学,求学的人大多向他求教,他手捧经典答疑解

难,不知疲倦。他曾经把自己的俸禄让出来,供养四方游学的读书人,以至儿子们要轮换穿一件衣服才能

出门,范仲淹却安然处之。他激动地谈论天下大事,往往奋不顾身,当时士大夫矫正世风,严以律己,崇

尚品德节操,就是从范仲淹倡导开始的。这年发生严重的虫灾和旱灾,江、淮、京东灾情尤其严重。范仲

淹请求派遣官员察看灾情,没有得到答复。他就问皇上说:“宫廷里的人半天不吃饭,会怎么样呢?”皇

上显出哀伤的样子,于是派遣范仲淹去安抚江、淮灾民。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济民,并且禁止灾区百姓滥

行祭祀,奏请免除庐州、舒州的折役茶、江东的丁口盐钱,并且逐条陈述救治政弊的十事。宋朝皇佑二年,

吴中一带闹大饥荒,路上到处是饿死的尸体,当时范仲淹正治理浙西,下令散发米粮,并鼓励百姓储备粮

食,救荒的措施非常完备。吴州民俗喜好赛舟,并且笃信佛教。范仲淹于是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

也日日在湖上宴饮。从春至夏,当地的百姓几乎天天都扶老携幼在湖边争看赛船。另外,范仲淹又召集各

佛寺住持,告诉他们说:“饥岁荒年工钱最是低廉,正是寺院大兴土木的大好时机。”于是各寺庙招募工

人大肆兴建,范仲淹又召募工人兴建官家谷仓及吏卒官舍,每天募集的工人多达一千人。掌管监察的官员,

认为范仲淹不体恤荒年财政困难,鼓励百姓划船竞赛没有节制,公私兴造土木,伤耗民力。范仲淹于是分

条陈述所以鼓励百姓宴游湖上及兴造土木,都是借有余钱可花的百姓,来施惠贫苦无依的穷民,使得靠出

卖劳力生活的百姓,能依赖官府与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不致背井离乡,饿死荒野。那些从事贸易、

饮食、技艺、体力的人,他们仰仗官府、私家生存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

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地区只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年

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范仲淹内心刚毅外表

谦和,性情极其孝顺,因为母亲在世时正贫困,后来虽然显贵,不是招待宾客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

儿女的衣食,仅仅能自给。然而(范仲淹)喜好施舍给予,在故乡设置义庄,来赡养族人。博爱乐于善行,

士人大多出于他的门下,即使是里巷百姓,也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方听说到的人,都为他感

到叹息。范仲淹,治政崇尚忠实宽厚,所到之处有恩德,邠、庆两州百姓与归属的羌人,都画像建立生祠

供奉他。等到他死后,羌族首领几百人,像失去父亲一样为他痛哭,斋戒三天才离去。

(二)

5.C

6.A

7.D

8.(1)正值泾原兵乱,德宗驾临奉天。浑瑜带领家人子弟从京城来到奉天,(皇上)便任命(浑城)为行

在都虞候。

(2)杜希全等进军到漠谷,果然被贼军半路阻击。贼军夺取占据了水口,杀伤很多。

9.漠谷道路险峻狭窄,会被敌军堵截;从乾陵北取道,能在鸡子堆扎营,与柏城呈持角之势,并分散敌人

势力。

【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既而肃宗即位于灵武”是状语后置句,“于灵武”是后置状语,与

前面的谓语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项;“两京”是“收”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由此排除B项;“行在”

是固定词语,意思是“皇上外出临时居住的地方”,中间不可断开,由此排除D项。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行政长官”说法错误。

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终因地位不如宰相,意见被皇上否决”说法错误。原

文中只是说“上从杞议”,也就是皇帝采纳了卢杞的建议,并没有具体叙述否决浑城意见的原因。选项的

说法于文无据。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会”,恰逢,正值;“幸”,皇帝到某处,驾临;

“至”,至IJ,来到;“乃”前添加主语“皇上”;“署”,任命,后面省略“浑喊”。(2)“进至”,进

军到;“为”,表被动;“邀击”,截击;“据”,占据。

9.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浑城建议军队不要走漠谷而从乾陵北取道的原因。

根据浑璇的意见“漠谷险隘,必为贼所邀",可见漠谷道路险峻狭窄,会被敌军半路阻击。根据“取乾陵

北过,附柏城而行,便取城东北鸡子堆下营,与城中椅角相应,且分贼势”,可见浑城认为,从乾陵北取

道,靠近柏城行进,就能在鸡子堆扎营,与柏城呈持角之势,互相呼应,彼此协助,并能分散敌人势力。

参考译文:

浑城,是皋兰州人,浑城本名叫浑进,十几岁就善于骑马射箭,跟随父亲打仗,击破贺鲁部,攻下石

堡城,收复龙驹岛,他的勇敢在军队中数第一,多次被授予折冲果毅。后来,节度使安思顺派浑城带领侧

翼军队深入葛禄部,经过狐媚碱,夺取特罗斯山,大破阿布思部;又与众多军队在永清栅、天安军筑城,

升任中郎将。安禄山发动叛乱,浑玻跟随李光弼出兵河北,平定很多郡县。叛贼将领中有名为李立节的人,

向来以勇往著称,(李立节)与浑城格斗,浑城在战阵上斩杀了他,升任右骁卫将军。不久肃宗在灵武即位,

浑城领兵前往肃宗外出临时居住的地方,到达天德,遇上吐蕃军人侵,浑城打败了吐蕃军。跟随郭子仪收

复了两京,讨伐安庆绪,在新乡打败了叛贼。浑城改任检校太仆卿,担任武锋军使。又随从仆固怀恩讨伐

史朝义,先后打了十几仗。史朝义被平定后,浑域被加封为开封仪同三司、太常卿,被赐予实封二百户。

建中四年,李希烈派遣间谍伪造浑城与李希烈交往的书信,浑城(向皇上)奏报了真实情况,皇上特地为

他保证,还赐予浑城一匹配有鞍辔的马、华美的丝织品二百匹。当时让普王担任荆、襄等道兵马元帅讨伐

李希烈,让浑玻担任检校户部尚书、御史大夫,担任中军都虞侯。正值泾原兵乱,德宗驾临奉天。浑玻带

领家人子弟从京城来到奉天,(皇上)便任命(浑球)为行在都虞候。十一月,灵武节度使杜希全、盐州刺

史戴休颜、夏州刺史时常春集合士兵六千人赴救国难。将要到达奉天,皇上商议他们的行进方向,宰相卢

杞、白志贞认为走漠谷道路便利。浑玻说:“漠谷道路险峻狭窄,必定会被敌军堵截,不如从乾陵北取道,

靠近柏城行进,顺便选择在城东北鸡子堆扎营,与柏城呈持角之势相呼应,并且分散敌人势力,朱讹必定

不再从陵寝间往来。”皇上听取了卢杞的建议。杜希全等进军到漠谷,果然被贼军半路阻击。贼军夺取占

据了水口,杀伤很多。城中出兵接应援救,也被叛贼挫伤锐气而退回。杜希全等各自返回本镇,贼军攻城

更加紧急,围绕城池挖壕沟。城上的士卒都长期饥寒交迫,又缺少铠甲和头盔,浑球只是感请并告诫激励

他们。当时浑城被乱箭射中,自己立即拔出箭,鲜血流了一身,仍然坚持格斗不停止,开始(他)不说自

己的伤口痛,以激励士兵的斗志。第二天,李怀光大军驻扎在醴泉,当天夜里,贼兵解除包围而退去。贞

元十五年十二月二日,(浑城)在军镇去世。朝廷停止朝会五日,群臣在延英殿恭敬拜慰他。皇上下诏追封

(他)为太师,谥号忠武,赠予办理丧事的绢布四千匹、粮食三千石,等到丧车将要到来,(朝廷)又为此

停止朝会。凡与治丧相关之事,主管部门按照标准支付费用,命令京兆尹监护。下葬之日,赐予绢五百匹。

(三)

10.B

11.D

12.C

13.D

14.D

15.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以历史上如何对待怨诽的事实为表率,一方面证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另

一方面表明自己不会因流言蜚语而退却,增强了说服力。

【分析】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人君当神器之重”的意思是: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所以“当”是“主持、掌握”的意思,而不是“充

当”。

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B.“以”,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

C.“之”,代词,代指能人。/助词,的。

D.“则”都是连词表顺承,就。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虽然用严刑来督责人们,用声威来震慑他们"理解错误。应该是: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民,用威

风怒气来威吓他们。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王安石从历史的角度说明”,表述错误。应该是“王安石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说明”。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先找到几个选项的不同之处。如“所与游者”和“所与/游者”,“与游者”意为交往的人,中间不能断开,

据此排除A、C两项。“所与游者/不过……”“所见不过……”为对举句,故“所见”前应断开。“不足

以”为固定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项。

句子大意: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

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

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盘庚之迁”的事例在原文中“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

廷士大夫而己;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再结合前后文“人习于苟且

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

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可知这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盘庚之迁都,连百

姓都反对,尚且未能使他改变计划,那么当前实行变法只遭到朝廷士大夫中保守势力的反对,就更无退缩

之理。这里用历史上改革的事例说明当前所进行的变法的合理与正义性,表明自己不为怨诽之多而改变决

心的坚定态度。

参考译文:

甲: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

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

厚却想要国家安定,微臣虽然愚笨,(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

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平和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

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而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

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

显著的,但一旦功业建成就德性衰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

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

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

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

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心里不

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的力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

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

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住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害怕骄傲

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

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

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

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

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

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

国君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

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

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乙: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

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

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

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

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

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

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

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

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文言文阅读巩固练(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孔琳之,字彦琳,会稽山阴人。祖沈,晋丞相掾。父矍,光禄大夫。琳之强正有志力,好文义,解音

律,能弹棋,妙善草隶。郡命手箪不就,后辟本国常侍。桓玄辅政为太尉以为西阁祭酒。桓玄时议欲废

钱用谷帛,琳之议目:《洪范》八政,以货次食,岂不以交易之所资,为用之至要者乎。若使不以交易,

百姓用力于为钱,则是妨其为生之业,禁之可也。今农自务谷,工自务器,下与各肄其业,何尝致勤于

钱。故圣王制无用之货,以通有用之财。此钱所以嗣功隼见,历代不废者也。愚谓救弊之术,无取于废

钱o玄好人附圾而势之丕熊顺宣是必丕见担迂楚台员处散骑佳郎遭投忧去耳只眼阕除司筵左西掾必K致佳包

解时.可当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