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法律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和惩处。教化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相辅相成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中国西方中华法系特点:礼法结合罗马法基础上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古代的“法治”: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2021级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时空坐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成文法德治与法治之争秦朝秦律引经注律律令儒家化魏晋礼法结合唐乡律合流宋
元
明
清法律儒家化相争礼法结合汉朝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礼法相争二、封建王朝的法律与教化:礼法融合三、封建王朝的基层教化:礼法完善里耶秦简中的律法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十恶不赦”是指中国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在法律上规定有十种重大犯罪不能赦免。在历史上,十恶提法是逐步演变而成的。它是在西汉的“大逆不道不敬”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至北朝北齐时开始规范化,定十条重罪。至隋代把重罪改为十恶。到了隋唐,经过隋代《开皇律》与唐代《唐律疏议》对之的进一步的修订,就正式形成了“十恶不赦”的罪名说法。以后经历宋、元、明、清各代,都规定犯了“十恶”罪不能赦免。
由于十恶之罪直接危害君主专制制度核心--君权、父权、夫权,所以自隋唐确立后,历代封建法典皆将之作为不赦之重罪。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情景创设一、先秦至秦朝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刑礼分野,礼法之争,礼法对立儒家思想(王道)法家思想(霸道)特点夏商周夏商:重刑轻德;西周: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乐制度,敬天保民思想;习惯法。《左传》记载,夏朝《禹刑》,商朝《商汤》,周朝《九刑》;礼法并存春秋战国儒学创立:主张德治,道德礼义教化民众;(1)理论来源:性善论(2)代表:①孔子,为政以德,主张德治,节用,爱人,爱惜民力②孟子:性善论;“施仁政,省刑罚,薄税敛”;民贵君轻;③荀子,儒家思想集大成者,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施(3)评价:德治思想具有积极意义;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1、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引发德治与法治早期辩论。2、战国:法家形成;(1)思想主张:以法治国;(2)理论来源:性恶论;
(3)代表:商鞅“变法彻底”;
韩非子:“集大成者”;性恶论,主张法治;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赏罚分明;(4)评价:适应了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治统一的时代需要礼法对立秦朝“设三老以掌教化”,对民众实施普遍思想教化法治,“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编撰秦律,律令合一,律令并行;坚持轻罪重罚,严刑酷法。(律:主要指历代法典,用于判刑量刑。令:朝廷颁布的文告,主要是国家各项规章制度。律是法律体系的核心,令是律的补充。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礼法相争,礼法对立
材料一:商代的人祭之风很盛,人牲和兽牲用于祭祀祖先神;用人和犬牲进行奠基等等。其用人之多,手段之残忍,后人无法想象。材料: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材料: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记·曲礼上》《尚书》里保存不少西周初年的政治文诰,每篇都说到如何治民。其中《无逸篇》说治民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怀保小民,惠(加惠于)鲜(穷人)鳏寡”;《立政篇》说“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重农与慎狱尤为封建政治的重要纲领。……要永命必须保民。——范文澜《中国通史》思考:简要评价西周的“敬天保民”思想?根本目的是维护西周统治秩序。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对统治者有一定制约作用;关注人民群体,有一定进步性;习惯法表现①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引发德治与法治早期辩论;②春秋战国,儒家与法家思想之争。背景1、经济:生产力: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关系: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2、政治: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诸侯国寻求富国强兵之道;社会处于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转型期。3、阶级:贵族阶层衰落,平民阶层、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士阶层壮大,出现百家争鸣;成文法出现是阶级关系变化的反映。评价1、儒法之争是儒家和法家基于德刑关系而开展的争论。儒家基于“人性善”的思想提出“以德治国”的主张;法家基于“人性恶”的思想提出“以法治国”的主张。儒家无疑占领了道德的高地,而法家则深受帝王的青睐。2、实质是社会治理方式之争,本质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特权。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阶层分化,百家争鸣的反映;3、儒法之间既有争论,又相互借鉴,儒家并不完全排斥法律与刑罚。一、先秦至秦朝时期:刑礼分野,礼法之争,礼法对立;法律特点和影响习惯法口耳相传,具有伸缩性、随意性、不确定性,贵族可以随意曲解法律,欺压平民。成文法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罗马十二铜表法(公元前449年)①进步性:明文规定,有法可依;具有确定性;贵族不能随意曲解法律,一定程度上维护平民的利益。②局限性:是以往习惯法汇编,仍保留维护贵族特权,保留原始落后习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①限制贵族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的利益。②刑书具有鲜明的改革色彩,也为历代王朝法制建设的发展奠基。③对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促进封建社会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④客观上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引发第一次儒法之争习惯法与成文法的区别:◎子产作刑书西周制定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夏商时期君王和奴隶主可以随意残害奴隶殷墟王陵区祭祀坑累累白骨“敬天保民”思想的含义:君主应当以德配天,保护人民。一旦统治者“失德”,会失去上天的庇护,新的有德者即可以应运而生。子产:春秋时期郑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材料一: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记·曲礼上》材料二:夏刑大辟二百,膑辟三百,宫辟五百,劓,墨各干。——郑玄材料三: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一、先秦礼法之争(德治和法治思想之争):早期争论:子产“铸刑书”引发辩论公元前536年3月(阴历),郑国的执政者子产将郑国的法律条文铸在象征诸侯权位的青铜鼎上,向全社会公布,史书上称之为“铸刑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刑书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同时也有利于法律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贯彻执行,对后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材料一
公元前536年,郑国名臣子产主持铸刑书,将本来由贵族掌握的法律公之于众,让平民在行事上拥有了主动权。子产因此接到了晋国贤臣叔向一封措辞严厉的来信,信中写道:“平民知道了有法可依,就不会畏惧身价比他们高的人,就会弃礼,从法而争。……郑国大概要败亡在你的手里了。”随着平民力量的上升,国家政权对平民的依仗,使法律制度变革势在必行。二十年后,叔向的祖国晋国也铸了刑鼎,公布了成文法。——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鲁昭公六年)三月(公元前536年),郑人铸刑书。叔向使诒yí子产书,曰: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刑)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左传•昭公六年》叔向反对子产刊布法律:①刑罚适用乱世;②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叔向子产铸刑书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孟子见梁惠王商鞅见秦孝公思考:儒法之争的实质?
材料:“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礼记•曲礼》
材料:“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故以法治国,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厉官威名,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
——《韩非子•有度》
材料1:《论语》记载: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人名)者,其父攘(偷盗)羊,而子证(向官府告发)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材料2:《韩非子·五蠹》记载: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直躬)。”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思考:对于直躬举报父亲偷羊这一行为,两则材料看法有何不同?反映儒法怎样的不同主张?那家符合当时社会实际?说明理由。不同:材料一认为直躬的行为不“直”不符合人伦不道德
材料二认为直躬的行为是“奸”,严厉处罚主张:材料一儒家主张德治;材料二法家主张法治法家符合理由:礼崩乐坏时代“楚奸不上闻”说明利于社会风气和秩序好转,法家思想更适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叶公(?—约公元前468年)楚国人公元前524年被封为叶邑尹,因楚国的尹皆称公,故号叶公修水利劝农桑颇具治绩受到楚国朝野及各地诸侯的敬重。全世界叶氏华人的始祖,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叶地第一任行政长官。寓言故事“直躬证父”时间公元前487年左右地点楚国叶邑人物叶公(原名沈诸梁)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商於县有个黑林沟村,村长黑九因为儿子参军训练坠崖死了,无法为家里立功光耀门厅,变得意志消沉,无心耕作,在村里开了个酿酒坊,经常拉着后生饮酒大醉。村里人变得越来越懒惰,荒芜了田庄,村庄没落。
——整理自孙皓晖《大秦帝国》思考:面对此种情况你打算怎么办?县令是个儒家士子,讲究仁政爱民,不忍看到黑林沟人忍饥挨饿,便救济他们。村民一直吃救济粮,不再耕作。商鞅知道后,依法处死了村长和县令,重申新法主张、明确奖惩,让村民重新自励,恢复了往昔斗志。说明:儒家思想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能满足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借此思考:儒家和法家的思想哪个更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为什么?案例一:鲁国一个人,三次跟随君主出征打仗,三次当了逃兵,问他为什么逃跑,他说:因为我是独生子,家里有老父亲,我要尽孝道,所以当了逃兵。德治:这种人,不能罚。法治:这种人,要严惩。德治与法治之争二、汉朝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法治教化礼法关系原因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外儒内法,以德化民德主刑辅以礼入法,礼法并用,礼法合一①儒家德治思想的治理价值;②秦朝“一断于法”的教训③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④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⑤统治者的推崇。魏明帝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唐朝提倡礼治,维护儒家三纲五常魏晋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以亲属尊卑亲疏为量刑重要原则之一,礼法开始结合,律令儒家化开始隋唐1、法律体系:律、令、格、式;(改法为律)2、《唐律疏议》(1)特点:继承了汉魏以来的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具有封建等级色彩;要求规范执法;体系完备;礼法结合,重视孝道,重视儒家伦理道德、礼乐教化。对老弱妇孺及情况特殊的罪犯酌情论处。(2)影响: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维护了封建统治,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树立了礼法结合典范,为封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传播了儒家文化,巩固儒家文化的正统地位;成为历代王朝创制法律制度的版本。①732年《大唐开元礼》(封建礼仪制度集大成);②重视家训,强化基层教化。外儒内法是一种中国从汉代到清代长时间内国家政权实行的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内在指导思想。即表面上推崇儒家思想,但是实际操作上也依赖法家的思想,往往是儒法结合、儒法互济。政治事功与伦理劝导,是历代统治者稳固其统治的两大核心手段,也是构成外儒内法这一中华文化的重要成因。一般而言,儒学重仁政,讲究以伦理劝导实施统治,而法家讲法制,重在政治事功。但这两种思想在汉代时即彼此糅杂,形成了互补的统治术。外儒内法的统治术,决定了中国封建社会自古以来即是人治而非法治——因为从外表上看,一切法都被规范在仁德的范围之内了。法外有情,是封建统治者为自己标榜的资本,而不是破坏法制的依据,就很能说明问题。时至今日,在受西方影响,法制观念不断强化的时代,法制难以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任人唯亲等,都还时有出现,在某些地区,宗法思想的残余还相当严重,甚至发展到与国家法律作对的地步,都不能不说是封建外儒内法文化的残余影响。名词解释:外儒内法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之争秦朝(1)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云梦睡虎地秦简》局部汉朝(2)汉朝:沿袭秦律,制《九章律》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3)秦汉律令并行律是法律体系的核心令是律的补充,都具有法律效力律:主要指历代法典,通常涉及具体的刑法条款,用于判刑量刑。令:朝廷颁布的文告,主要是国家各项规章制度,被赋予了法律效力。礼法融合——封建王朝的法律与教化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云梦睡虎地秦简》局部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图片为《法律答问》。《法律问答》多采用答问形式对秦律条文、术语等作出解释。秦代“以吏为师”,《法律问答》可能就是当时培训官吏时使用的教材。案例:甲盗取财物价值千钱,乙在知情的情况下分赃一钱,则二人同罪。董仲舒《决狱》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宋)李昉编纂:《太平御览》第六卷案例二: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
——(宋)李昉编纂:《太平御览》第六卷按法律断案:《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杀伤父母……枭其首市。”曰“殴父也,当枭首。”思考: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判案的依据。这表明汉代法律实践有何特点?“春秋决狱”:以儒家经义《春秋》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以经注律”:经学家用儒家经典来解释现法律条文。实际断案:甲不当坐材料:《晋律》首先确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定罪量刑原则,把“五服”制度与法律相结合,凡亲属之间犯罪,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在民事方面,如财产转让时违反法律,则关系越亲,处罚越轻。——曾宪义《中国法制史》思考:“准五服以制罪”的量刑原则是什么?目的是什么?魏晋法律实践有何特点?五服以丧服为标志表示亲属间血缘亲疏尊卑共分五等按照法律断案:《晋律》“准五服以制罪。”实际断案:世祖嘉其义,虑相复报,乃遣谦之随曹虎西行。理由:杀一罪人,未足弘宪;活一孝子,实广风德。
——摘编自《晋书》卷五五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思考:为什么说《唐律疏议》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和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唐律疏议·断狱》曰:“诸死非囚,不待覆奏报下而决者,流二十里。即奏报应决者,听三日乃行刑,若限未满而行刑者,徒一年;”《唐律疏议·名例》曰:“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之妻,有罪相为隐”。《唐律疏议·断狱》曰:“诸拷囚不得过三度,数总不得过二百,杖罪以下不得过所犯之数.”《唐律疏议·名例》:“诸七品以上之官及官爵得请者之祖父母、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孙,犯流罪已下,各从减一等之例。”——姚奕《从<唐律疏议>看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特点:①中央机构具有最终立法权审判权。②礼法合一,以儒为主。③具有浓厚的纲常伦理色彩(重视孝道)。④法律对特定人群的豁免与议罪制度⑤诸法合体,以刑为主。⑥司法与行政合一影响: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是礼法结合的典范,重视孝,孝道与法律高度结合,体系完备,立法水平成熟;为后世蓝本,影响深远。中国《唐律》是农耕文明的产物,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法国民法典》是世界近代化进程的产物,是资本主义法律。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告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祝诅祖父母、父母者,流。
——《唐律疏议》中华法系的含义:是指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基础,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国法律和仿照这种法律而制定的东亚、东南亚等封建国家法律的总称。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3.唐朝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礼法结合的典范(2)教化:①提倡礼治:《大唐开元礼》唐朝的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开元礼中,……其中吉礼的内容主要是祭祀,宾礼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周边国家的君主和使节,军礼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活动中的仪式,嘉礼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议、养老等嘉庆仪式,凶礼主要内容则是有关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等。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集大成缇萦救父:齐国太仓令淳于意犯了罪,当处以肉刑,被逮捕拘压在长安诏狱。他的小女儿缇萦向皇帝上书说:“我父亲做官,齐国人都称赞他廉洁公平;现在他犯了罪,按法律应判处肉刑。我感到悲痛伤心的是,死人不能复生,受刑者残肢不能再接,即使以后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愿意没入官府做官婢,以抵赎我父亲该受的刑罚,使他得以改过自新。”今人有过,教术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怜之,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岂称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内刑。——司马迁《史纪·文帝本纪·汉文帝除肉刑诏》秦汉至魏晋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秦汉之争汉时:外儒内法“醉酒杀人”案兴平县人上官兴,因醉杀人亡窜,吏执其父下狱。兴自首请罪,以出其父。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大唐疏议·名例律》按法律断案:《唐律疏议·捕亡》“杀人者斩。”实际断案:诏许免死配流。理由:上官兴以其首罪免父,有光孝义。——摘编自《旧唐书·王彦威传》由是,唐之五礼之文始备,而后世用之,虽时小有损益,不能过也。——《新唐书·礼乐志》(唐律)按照民间礼俗,“子不复仇非子也”;“闻丧即须哭泣”;“事亲有隐无犯”;身为子孙对其父母、祖父母应当“以其饮食忠养之”。……那些本来在民间流传既久的,曾经被儒家经典记载或讨论过的,靠着道德自律和乡里组织调解的各种风俗习惯,都一一披上法律的盛装,闪烁着王法的威严。
——武树臣:《中国法律思想史》思考:根据上述材料评价唐朝的礼制情况?《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礼法结合的典范(南北朝)颜之推整齐门内,提斯子孙。——颜之推《颜氏家训》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新唐书·柳公绰传》唐朝的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开元礼中,……其中吉礼的内容主要是祭祀,宾礼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周边国家的君主和使节,军礼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活动中的仪式,嘉礼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议、养老等嘉庆仪式,凶礼主要内容则是有关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等。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南北朝)颜之推唐朝政府推广魏晋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五刑之中,十恶尤切,亏损名教,毁裂冠冕,特标篇首,以为明诫。……“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告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祝诅祖父母、父母者,流。
——《唐律疏议》
在唐律律文及疏议中涉及的与不孝相关的条款有107条,占全部条款的21%左右。——卢楠:《(唐律疏议)之“不孝”一准乎礼》思考:以《唐律疏议》为例,概括唐律的特点。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孝道与法律高度结合材料:《唐律疏议》在内容的技术性排序上,是先总则后分则,先原则性制度后具体条文,先实体法后程序法;而在内容的精神性排序上,是先皇室后国家,先中央后地方,先政治后经济,先重罪后轻罪。这与当时的中国社会和国家体制温和,反映出法典与社会同构的立法原理。因此,从立法技术上说,这不仅达到而且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准。——张中秋:《为什么说(唐律疏议)是一部优秀的法典》
材料: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整理思考:为什么说《唐律疏议》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宋朝法律以唐律为蓝本元朝司法实践广泛援引明朝《大明律》唐律为蓝本清朝沿袭《大明律》制《大清律例》日本
《大宝律令》朝鲜
《高丽律》越南
《国朝刑律》体系完备,立法水平成熟为后世蓝本,影响深远材料二
《唐律疏议》共十二篇三十五卷五百条,其篇名为:名例、卫禁、职制、户婚、厩库、擅兴、贼盗、斗讼、诈伪、杂律、捕亡、断狱。其内容特别重视“孝”,要求维护“孝”的律文有几十条。自辽宋金元迄于明清,刑法律条基本上都以唐律为蓝本。古代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多半从模仿唐朝法制而来。——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三
《法国民法典》在立法上首次明确地确认了自由与平等、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契约自由与过失责任等近代民法的重要原则,这些原则的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主张的古典自然法思想。民法典的诞生,使罗马私发中孕育的民法精神和原则得到更加明确而系统的涤化和升华,法典自身成为了历史性的起点。对于这种超越,拿破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摘编自叶秋华等《论法国民法典的历史演进纪念:法国民法典颁布二百周年》(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律疏议》的特点及地位。并指出其法律体系包含哪些部分?唐律特点: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重视儒家伦理道德),孝道与法律高度结合,礼法结合;体系完备、立法水平成熟;为后世蓝本,影响深远地位: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体系:律、令、格、式。(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民法典》诞生的原因。并简要比较中国《唐律》与《拿破仑法典》的本质上的差异。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罗马法的影响、启蒙思想的影响、保护革命成果的需要、拿破仑的关键作用。本质差异:中国《唐律》是农耕文明的产物,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法国民法典》是世界近代化进程的产物,是资本主义法律。(三)宋元明清:法治德治(基层教化)礼法关系宋《宋刑统》《天圣令》;①理学基层教育。②重视家训族规。朱熹《家礼》《小学》;③民间自发开创乡约制度,以道德教化为主。吕大钧兄弟《吕氏乡约》。约律分立元废唐宋法律,援引唐律明①《大明律》特点:注重刑法民法钱粮。原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传统的儒家道德观念受到严重冲击;各种社会矛盾尖锐;政治斗争的需要②在司法实践中很重视“例”,《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新体例。律为正文,例为附注。(1)表现:①乡约增加宣讲“圣谕”内容,带有强制力,约律合流,乡约内容从教育百姓向善互助转为强调顺从和安分守己。(宣讲朱元璋“六谕”常引《大明律》)。②乡约从民间儒士自发建立到由政府推动建立。③乡约性质已由教化手段完全沦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从皇权不下县到皇权通过乡约向基层渗透。(2)原因:①明清君主专制强化;②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③理学在南宋确立统治地位;④政府加强基层社会控制的需要。(3)作用: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②有利于发展生产;③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约律融合,约为律用,乡约法律化,礼法完善。清《大清律例》宣讲康雍“圣谕”、十六条常引《大清律例》特点:借鉴西方法律;重视结合国情,实地调查;强调礼教民俗。背景:清末新政影响;西方法律思想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知识分子倡导。共同点①多以《唐律》为蓝本②开创律例结合新体例。律效之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这个案件的基本案情是,宋神宗照宁元年(公元1068年),登州(今烟台、蓬菜)知州许遵奏报,当地有一个叫阿云的女子,在母亲亡故、服丧期问,被许聘给韦阿大,她因嫌韦阿大相貌丑陌,夜里趁韦阿大在地头熟睡,连砍十几刀,伤而未死,仅断其一指。官吏追捕凶手没有找到,怀疑是阿云所为,抓了她审问、要加以拷打。阿云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律敕之争自今后谋杀人已伤自首。及按问欲举,并奏裁奏。“谋杀已伤,按问欲举自首者,从谋杀减二等论。强盗按问欲举自首者,不用减等。宋神宗王安石司马光思考:此案如何断?党争工具律为正文例为附注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能治其身,能治其家,能事父兄,能教子弟,……业谓……读书治田,营家济物,畏法令,谨租赋,如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皆可为之。非此之类,皆为无益。——《吕氏乡约》
乡约: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材料: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主要功能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尝为乡约曰:凡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
——《宋史·吕大防传》《吕氏乡约》书影
“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行之。事毕,则返命焉。而或所命有不可行者,则和色柔声,具是非利害而白之,待父母之许,而后改之。”——朱熹《家礼》朱熹《家礼》书影律为正文例为附注律378:凡赌博财务者皆杖八十。例378.02:偶然会聚,开场赌窝、及存留之人,抽头无多者,各枷号三个月、杖一百。例378.07:凡民人造卖纸牌骰子,为首者发边充远军。多以《唐律》为蓝本。开创了律例合编的新体例。思考:宋朝以后的法律制定有什么特点?律效之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凡同约者: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吕氏乡约》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救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明太祖“六谕”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诚匿逃以免株连。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康熙帝“圣谕十六条”思考:结合材料分析,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1.乡约内容从教育百姓向善互助转为强调顺从和安分守己2.乡约性质已经完全由教化手段沦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从皇权不下县到皇权通过乡约向基层渗透材料: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摘自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①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②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带有强制性)。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②有利于发展生产;③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1)变化特点:(2)积极作用:材料1:在中国的传统社会……如果政府官员受儒家道德思想熏陶,尊奉儒家思想,就会贤明有德,就奉公守法。然而,当政府以道德的名义滥施暴政,人民很难判定什么是真正道德的。——《潘维:什么是法治?—区分法治与法律,<宪法>与宪政》材料2:由于礼的侵入,法律思想的德化,法律制度的儒化,使道德高于一切,法律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在人们的意识中道德的标准高于一切,道德意识较强,法律意识是服从于道德意识的。另外,由于德礼为先,属主导,将法的作用限制到一个极小的范围即罚以内,人们对于法的认识仅在于是镇压、惩罚,这样一来,人们避犹不及,更谈不上运用和掌握。——郑永流萧伯符《再议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思考:如何看待在“国家统治”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礼法结合,儒法并用”这一特点呢?律效之争总结提升:结合材料分析,分析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材料1: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其法制的指导思想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2:在历史的推移和王朝的更迭中,法制虽代有损益,但“诸法合体”、“政刑不分”的旧法律结构形式到清末却始终未变。自古以来,中国的法典基本上是刑法典,但又包含有民法、诉讼法及行政法等法律内容,形成了“民刑不分,诸法合体”、民商不分,实体法与程序法无别的法律结构。所谓“往昔律书体裁虽专属刑事,而军事、民事、商事以及诉讼等项错综其间”,指的就是这种情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1)自成体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法律以君主意志为转移,法律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3)司法从属于行政,法治为人治服务(4)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重视家族伦理,以礼教为指导原则,强调礼法结合(5)诸法合体,民法和刑法不分,法律以刑法为主,偏重刑法,民法不发达(6)突出成文法典,重视“例”的作用;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专制统治长期存在;自然经济,重农抑商;儒家思想重义轻利;宗法制观念的影响。
法治:中国古代的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治”是“君权至上”的法治,是君主用以统治臣民,强化专制王权的方式和手段。
礼教:即礼仪教化,指儒家所提倡的以教导者为核心,以自己的行动感化别人,因其重视等级名份,又称纲常名教。礼教思想统治影响者中华民族两千余年。对名教系统的破坏行为称为“僭越”。中国古代法律与教化制度的评价:1、积极性: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二者相辅相成。推动中华法系的形成与发展,对内有效地将儒家思想凝聚固化为法律制度,构建其强有力的意识形态;进一步弘扬了儒家传统道德伦理;以礼入法,以仁为本,慎用刑罚,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对外传播了“和而不同”的儒学价值观。2、消极性:礼法结合,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模糊化,使判案有相当主观性及随意性;不利于人民法治意识的形成,法治意识淡薄。律效之争时代法律教化礼法关系夏商西周禹刑、汤刑、九刑夏商:重刑轻德西周:礼乐制、敬天保民春秋战国成文法诞生,法家思想盛行礼崩乐坏,儒家德治思想秦秦律,严刑峻法焚书坑儒,以法为教汉《九章律》,《二年律令》独尊儒术魏晋以经注律,律令儒家化唐《唐律疏议》,中华法系确立大唐开元礼宋《宋刑统》《天圣令》《吕氏乡约》《家礼》等元司法实践中援引唐律明《大明律》、律例合编明太祖六谕清《大清律例》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礼法并存礼法对立德主刑辅礼法合一约律分立约律融合约为律用时期法律教化先秦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法家:法治儒家:德治律令并行礼法开始融合,律令儒家化唐律疏议,中华法系确立宋承唐律废唐宋法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于IVIM-DWI与DCE-MRI成像技术对大鼠正常骶髂区影像与病理对比研究》
- 《精神因素与突发性耳聋的相关性及乌灵胶囊对突聋患者的干预性治疗研究》
-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 题型六+读后续写+课件+-【知识精研】高考英语二轮复习题型归纳与解题技巧
- 2024至2030年中国葛根营养早餐饼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饰面型水性膨胀防火涂料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调料盘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竹芒制品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后座椅总成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黑白小电视机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成本管理培训》课件
- 少先队活动课《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课件
- 《失眠不寐》课件
- 法人代表代持股份协议书(2篇)
- 2024年形势与政策 第五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企事业单位司机招聘合同范本
- 2024-2030年中国清洁能源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 秩序维护部领班培训
- 朱子文化旅游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证券投资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市法治理论知识学习考试参考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