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统编版(2019)历史串讲押题课件_第1页
高考统编版(2019)历史串讲押题课件_第2页
高考统编版(2019)历史串讲押题课件_第3页
高考统编版(2019)历史串讲押题课件_第4页
高考统编版(2019)历史串讲押题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历史串讲押题主

讲:木易子目录壹知识点串讲贰答题术语、答题模板讲解叁押题卷讲解考前知识点串讲壹第一讲:中华文明起源1.石器时代的社会生活(1)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渔猎采集,学会用火(2)新石器时代早期(约1万年前):磨制石器,农耕畜牧,制陶纺织,定居生活(3)新石器时代晚期(约5000年前):私有制,贫富分化,阶级分化2.文化遗址分布良渚和陶寺等遗址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宫殿,等级分化的墓地,象征权力和信仰的玉器和建筑)3.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特征(1)多元性:起源地多样性(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文化特征的多样性(2)一体性: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中原逐渐成为核心早期晚期辽河流域

红山文化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彩陶和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黑陶)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水稻)良渚文化(玉器、城址)第二讲:早期国家(夏商西周时期)1.夏朝①建立起较完备的国家机器(政府、监狱、刑法、军队等)。禹传启,建立王位世袭制②二里头文化兼收并蓄,对外辐射,可能是夏都遗存2.商朝①甲骨文:占卜,有助于了解商朝的生产生活,体现迷信鬼神,神权色彩②内外服制,商王对外服诸侯的控制力有限③商王通过占卜、神权、军事强化王权,具有神秘色彩④王位继承上早期兄终弟及影响很大,后期逐渐确立嫡长子继承制3.西周(BC1046-BC771,都镐京)(1)分封制:权力分配①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对内外服制的继承发展)②层层分封,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诸侯有较大的自主性③分封制传播了周文化,推动形成文化认同;但不利于中央集权和政权的长久稳定(2)宗法制:权力继承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正妻的长子)。特点:血缘纽带;严格的大小宗体系;家国同构②影响:确保贵族垄断特权;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稳定;宗法观念影响后世(血缘、家谱、宗族、姓氏)。(3)礼乐制: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维护分封宗法制的工具,形成影响后世的礼乐文化。(4)商朝到西周由崇敬鬼神到敬天保民,人文思想逐渐增强(注重人事)第二讲:早期国家(夏商西周时期)4.经济①青铜铸造繁荣,主要用作礼器,反映贵族等级秩序,很少用作农具②工商食官③井田制:分封制经济基础,奴隶主土地国有制,集体劳作,不可买卖(出现土地买卖反映井田制走向瓦解)5.基本特征①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②血缘关系与政治权力分配紧密结合,家国同构③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不存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④以中原地区为核心,存在南北经济文化相互交流⑤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第三讲: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前770-前476-前221)1.礼崩乐坏与政治变革①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宗法制逐渐瓦解,礼崩乐坏,但传统秩序仍有一定约束力②战国时期,传统秩序彻底崩溃,兼并战争频繁。战国变法运动推动郡县制、官僚制逐渐产生③商鞅变法:富国强兵,最彻底(因为秦国旧势力较弱),统一奠基。确立土地私有,重农抑商政策;实行军功爵制,加速贵族政治衰落2.经济发展①铁犁牛耕出现推广,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②井田制瓦解,确立土地私有制③小农经济产生,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体现在农业生产工具(农具不low)、生产技术的进步,土地利用率的提升,农业生产经验总结,兴修水利等方面)④私营工商业出现和繁荣3.百家争鸣①礼崩乐坏的局面使诸子百家(士阶层)致力于重建社会秩序,匡正时弊②儒家主张德治,致力于伦理和政治重建,具有理想化特征。孔子提出仁和礼,创立私学,提出为政以德,主张恢复礼乐制度;孟子主张性善论,提出仁政;荀子主张性恶论,主张隆礼重法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④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体现小生产者利益⑤战国法家最受欢迎,主张变法革新,以法治国,符合地主阶级利益第四讲:秦汉时期1.秦朝(BC221-BC207)①大一统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创立皇帝制,实行三公九卿制,推广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体现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②统一文字、货币等,推动共同文化发展③文书行政推动国家治理④法家思想治国,严刑峻法,焚书坑儒2.西汉(BC202-8)(1)汉初七十年(高祖到文、景)①汉承秦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法律制);略有损益(郡国并行制,王国逐渐势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景帝时期爆发七国之乱)②与民休息(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放宽工商业管制③黄老无为思想治国(2)汉武帝①危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问题);边患(匈奴问题);豪强土地兼并;汉初丞相集司法、行政、决策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②政治集权:中外朝制度,中朝尚书牵制宰相;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刺史监察地方;察举、征辟制选官,扩大统治基础,重视孝廉,推动儒学传播③经济统制:盐铁官营,货币官铸,重农抑商④儒学正统:接受董仲舒逐渐神秘化的新儒学(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大一统),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主流意识形态)⑤北击匈奴,在边疆实行屯戍政策(3)西汉晚期统治危机严重,外戚王莽篡夺政权(汉代外戚往往有重要地位)3.东汉(25-220)(1)光武中兴,加强尚书台地位,重视儒学发展。(2)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专政,清议与党锢之祸,豪强地主做大,士族逐渐形成。(4)黄巾起义后,刺史演变为州牧,州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州牧掌握地方军政大权,造成汉末州郡县割据。4.经济文化①东汉土地兼并加剧,庄园经济盛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张骞出使西域后,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东西文化交流。第五讲: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1.士族门阀政治盛行(士族出现于东汉,魏晋盛行,东晋门阀政治极盛,隋唐衰落,宋代消亡)。士族通过九品中正制掌握选官特权。豪强出现于西汉,与士族的区别在于是否掌握较大的政治权力2.西晋短暂统一,分封皇族对抗士族造成八王之乱3.汉末战乱、五胡内徙造成了北方生产力破坏;南方相对安定,永嘉之乱后,北民南迁,促进南方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4.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盛行,影响财政收入;商品经济低迷5.佛道思想流行,冲击儒学地位(未动摇),三教逐渐融合发展。士大夫为逃避现实,魏晋玄学一度流行6.民族交融,孝文帝改革进一步推进民族交融7.军事上,逐渐形成北强南弱局面,北方成为历史出口,隋朝实行大一统第六讲:隋唐(581-618-907)1.隋唐五代①隋朝重新实现大一统,开通大运河,沟通了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运河沿岸城市发展②唐前期,国力强盛,社会开放包容,积极向上③755-763,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较稳定的江南成为唐后期立国之本。④中晚唐:掌握地方军政财大权的节度使藩镇割据(藩镇削弱了中央集权,同时又维系了唐朝的统治);朋党之争,宦官专权⑤五代十国为藩镇割据的延续;南方较稳定,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2.制度创新①三省六部制,中书草拟,门下审议封驳,尚书六部执行,宰相在政事堂集体议政,分工明确,减少失误;同时程序上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逐渐出现三省一体化趋势(中书门下)②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打破了士族的垄断地位,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阶层流动,提升社会文化水平。但存在重才轻品问题,且唐代科举尚不完善,士族仍有很强影响力③北魏至唐中期实行均田制,国家把无主荒地分给农民,推动生产恢复④唐前期实行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主要按人丁纳税,可以庸代役⑤中唐以后,均田制崩溃,租庸调制随之崩溃,实行新的两税法,按资产和土地征税⑥从府兵制(均田制为基础)到募兵制(容易形成藩镇割据)3.经济①农业生产发展,出现曲辕犁(江东犁)和筒车②商品经济繁荣,魏晋南北朝出现的草市进一步发展,但市坊分离,受时空限制,重农抑商继续实行。这些限制条件中晚唐以后有松动趋势③对外贸易海陆并举,海外贸易繁荣,设市舶使4.思想①唐推行三教并行政策(尊道礼佛崇儒),佛教本土化,三教融合趋势加强②唐中期,韩愈提出儒学复兴(道统)5.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①通过战争、和亲、会盟、册封等灵活处理民族关系,设置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府州间接管理边疆地区。唐太宗成为天可汗②对外关系:唐朝制度、思想、文化影响东亚文化圈国家;中外文化交流活跃第七讲:两宋(960-1127-1271)1.政治①宋初通过分化事权加强皇权,中书门下为行政中心,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使和三司使分掌军事和财政,分化宰相职权②吸取藩镇割据教训,加强中央集权,文官知州,通判监督;转运使司掌地方财政;收地方精兵充实中央禁军;强干弱枝,守内虚外③崇文抑武,士大夫政治,完善科举制,门第观念弱化④宋初集权措施造成三冗两积局面(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中期范仲淹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2.经济①北宋不抑兼并,土地交易频繁,佃农(客户)增加,租佃经济发展,促进商品经济发展②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业环境宽松,商品经济繁荣,城市打破坊市限制,突破时空限制夜市繁荣,形成繁荣的商业街③北宋纸币交子产生,最初为民间交易凭证④市民阶层产生,市民文化娱乐活动增加,城市经济职能增强(早期政治军事职能为主)。⑤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经济实力、文化影响力皆超过北方⑥稻麦复种制推广,精耕细作农业发展⑦陆上商路受阻,海上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重要财政来源3.思想文化①理学产生,佛道化,哲学化,世俗化,儒学深入家训、书院教育等。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本善习远,格物致知,南宋时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维护封建纲常伦理②印刷术繁荣,雕版印刷流行,活字印刷出现。四大发明外传4.民族政权并存:辽夏与北宋并立,金与南宋对峙。边境榷场贸易比较繁荣第八讲:辽夏金元1.辽夏金①辽:契丹;南北面官制(因俗而治);四时捺钵②西夏:党项。③金:女真;入主中原;受汉化(儒家文化)影响2.元朝①1206年大蒙古国建立,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368年灭亡②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相权较大,政局混乱③地方实行行省制,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派出机构,同时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采取犬牙交错、以北至南的原则划分,权力集中,大而不专④元朝实行边疆内地管理的一体化,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第九讲:明清时期(1368-1644-1912)1.政治:君主专制强化①明太祖废宰相,加强了皇权。明朝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也加强了皇权②明成祖设立内阁,明后期,内阁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但本质仍属顾问机构,不是法定中央机构,没有决策大权,服务于皇权。同时,受到司礼监的制约,造成宦官专权(本质是皇权的加强)③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阻碍了皇权,康熙设南书房,雍正设军机处,都强化了皇权。军机处本质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④清朝的奏折制度强化了皇帝对官僚集团的控制2.经济①明中后期,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促进人口增长。租佃经济进一步普及,土地兼并更甚,佃农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明清人口的增长加剧了人地矛盾②明中叶,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江南纺织业等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特征是雇佣劳动③明朝中后期白银大量流入,白银货币化,推动商品经济发展④明中后期,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赋税折银征收;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人口迅速增长。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⑤商品经济发展,江南工商业市镇繁荣,区域经济分工更加明确,长途贩运兴盛,商帮会馆兴盛。但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⑥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等级秩序和社会结构,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3.对外关系①明朝因为倭寇侵扰,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导下进行②郑和下西洋是以朝贡为主要目的。1567年隆庆开关(月港),白银大量流入③清朝继承海禁政策,后来实行闭关政策,有广州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4.思想①明初强化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明中叶王阳明心学兴起,主张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②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主张批判君主专制、经世致用、工商皆本,但不能突破动摇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清初思想专制,知识分子埋首经书,考据盛行③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但反响较小(西学东渐)④市民阶层壮大,文化世俗化、平民化发展,小说兴盛5.民族关系①明修长城、设九边重镇防御蒙古,同时开放边境互市贸易②清设理藩院管理民族事务,西南实施改土归流,奠定现代中国的版图6.统治危机:人地矛盾;西方殖民者入侵第十讲:晚清列强侵略1.鸦片战争(1840-1842)(1)背景: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以白银换取茶叶丝绸瓷器),走私鸦片遭到中国禁烟(虎门销烟)(2)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开放广厦福宁上五个通商口岸,协定关税使中国逐渐丧失关税自主权。其后西方取得在华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一体均沾)(3)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史开端(4)从通商口岸开始,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上海开埠后,逐渐取代广州成为对外贸易中心(5)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魏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影响甚微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导致开埠后,洋货滞销,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俄国趁火打劫,侵占中国大量领土(3)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列强获得内河航运权,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公使驻京,清政府传统华夷观开始改变,清政府逐渐接受近代外交体制(4)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了洋务运动的兴起。二鸦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3.19世纪70、80年代,边疆危机。左宗棠收复新疆。1883-1885年,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承认法国占领越南,西南门户洞开。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清政府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割让台湾,允许西方在中国投资设厂(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列强侵华从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2)清政府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日本一跃成为列强一员(3)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激发了中国的民族意识,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运动(4)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放款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5.瓜分狂潮(1)三国干涉还辽,成为列强瓜分中国的开端。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民族危机严重(2)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6.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1)1898年开始的义和团,主张扶清灭洋,具有反帝爱国性质。列强要求镇压义和团。清政府态度经历了剿—抚—剿的变化(2)八国联军侵华,攻陷北京,慈禧西逃,与列强共同镇压义和团,义和团运动失败。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3)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列强侵华策略改为以华制华(扶植代理人)第十一讲:国家出路的探索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1)先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平均主义);《资政新篇》(资本主义色彩)(2)为镇压太平天国,湘淮军势力崛起,地方开征厘金,中央军事、财政权下移,中央集权削弱,同时汉族官僚地位上升(3)太平天国初期反孔,遭到社会抵制(缺乏群众基础),后期走向尊孔(4)太平天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西方为维护在华利益,从中立走向与清政府联合。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是太平天国失败的重要原因(5)太平天国具有反封建反侵略性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但破坏了江南富庶省份的生产力,阻断了区域间正常的商业贸易。人口逃亡上海促进了上海的近代化发展2.洋务运动(1861-1895)(1)背景:内忧外患;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影响;慈禧支持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沈葆桢、丁宝桢等)(2)主观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客观了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3)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中国的传统纲常伦理为本,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有利于减少阻力。(4)创办军事工业(官办),为了解决燃料、资金、运输的问题,创办民用工业(官督商办)。创办三支海军。创办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与派遣留学生(幼童留美)。以总理衙门统筹洋务事业(5)中国现代化的开端,1895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其破产。只学习器物不变革制度是失败的根本原因(6)鸦片战争后近代外商企业中诞生了第一批无产阶级。外商企业和洋务运动的刺激,催生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第十二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1.戊戌维新运动(1898)(1)甲午战败,民族危机深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进行救亡图存斗争,主张通过变法改良实行君主立宪制(2)康有为主张托古改制,写成《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从传统中寻找变法的理论依据。梁启超著有《变法通议》,主张民权论。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进化论思想(3)1898年百日维新达到高潮,因慈禧政变而失败。实质是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4)失败原因:缺乏群众基础;变法策略、理论不统一2.清末新政(1901-1911)(1)《辛丑条约》后,为消弭革命,清政府进行了新政,进行各项改革,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发展。(2)1905年废除科举(3)新政客观了壮大了革命力量,新军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4)1906-1911年进行预备立宪,地方咨议局的设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政治的近代化,也反映了士绅的民主意识增强。但最终皇族内阁的出台使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不少立宪派和旧官僚转向支持革命3.辛亥革命(1911)(1)20世纪以来,革命思想影响逐渐广泛。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随后爆发了一系列武装起义(2)四川保路运动为革命提供了契机。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3)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但面临严重的财政、军事、外交危机(4)南北议和,孙中山让位掌握军政大权的袁世凯。为了限制袁世凯权力,颁布《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5)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和社会移风易俗(6)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群众基础(未深入农村),缺乏严密政党领导,不少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也带来了隐患第十三讲: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12-1928)1.北京政府(1)民国初年共和之路的艰难发展:宋教仁案与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与护国战争;两次护法运动(2)民初帝国主义忙于欧战,无暇东顾,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但日美趁机加紧侵华,1915年,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最终签订“民四条约”(3)1916年袁世凯死后,陷入军阀割据,皖系、直系、奉系相继控制北京政权。军阀战争不止,权势斗争激烈(府院之争)。(4)1917年,北洋政府参加一战,华工出国作战,取得战胜国地位,参加战后巴黎和会2.民族工业的发展(1)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列强忙于战争;实业救国;反帝爱国运动)。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2)民族工业发展集中在轻工业领域和沿海沿江地区,重工业基础薄弱,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主导3.新文化运动(1915.9开始)(1)辛亥革命后,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任重道远,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2)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称《新青年》,宣传民主与科学,主张进行文学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3)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的方向方式改变。(4)一战暴露西方文明的弊端,也促使学者开始重新反思东方传统文化的价值4.五四运动(1919)(1)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引发国内运动。(2)从北京学生运动开始,转移到上海,工人罢工(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3)是一场广大群众参与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4)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5.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1920年早期党组织开始建立。(2)1921年上海,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国共产党诞生,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3)1922年上海,中共二大,确立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列强除军阀)6.国共合作(1924-1927)(1)1923年广州,中国三大提出国共合作和革命统一战线方针。(2)1924年广州,国民党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党内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确立。确立新三民主义指导思想,明确提出反帝要求,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3)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创建黄埔军校;创建广州国民政府;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共产党负责组织宣传、发动工农,没有掌握军队领导权)。(4)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1926年开始北伐战争,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反帝),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5)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国民革命运动失败,革命统一战线破裂。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英美买办资产阶级利益。第十四讲: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1.南京国民政府统治(1)宁汉合流,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确立;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实行形式统一。(2)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有较快发展。改订新约运动基本实现关税自主。(3)官僚资本开始崛起。(4)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为抗战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币制改革运动(法币政策)减少了白银外流。2.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1)1927年8月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旗号:国民革命军)。(2)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开展土地革命。(3)1927年9月,秋收起义(旗号:工农革命军)失败后,毛泽东转向井冈山,10月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井冈山会师,建立工农红军。中国革命走向“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4)1927年的三湾改编和1929年的古田会议,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适应了革命新形势。(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根据地建设①武装斗争:多次击退国民党围剿。②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地主土地剥削,提高农民生产和参与革命的积极性。③革命根据地(苏区):1931年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瑞金)。④努力发展生产,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苏区识字、文化普及教育。(6)城市中心道路与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经历了长期的争论,毛泽东的路线长期不被王明等人看好,最终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导致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7)红军长征(1934-1936):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红军进行战略转移,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挽救了中国革命。第十五讲:抗日战争(1931-1937-1945)1.局部抗战(1)日本东方会议确立征服满蒙的方针;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使日本对外转嫁危机,走上扩张道路。(2)日本侵华:1931年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开始;1932年一二八事变,进攻上海;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东北成为侵华大后方;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3)中国抵抗:1932年淞沪抗战;1933年长城抗战。(4)1935年中共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5)1935年华北事变后,一二·九学生运动,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发展。(6)1936年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2.全面抗战爆发(1)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爆发(2)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红军接受改编;9月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3.正面战场抗战(1)防御阶段(1937.7-1938.10)①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为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时间;②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是国共合作的典范;③徐州会战,李宗仁指挥取得台儿庄大捷;④武汉会战,广州武汉失守后,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对国民政府政策转变为“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2)相持阶段(1938.10-1944):①消极抗战,掀起反共高潮,1941年制造皖南事变。汪精卫降日,建立南京汪伪政府②第三次长沙会战的胜利,鼓舞了国内外反法西斯战争4.敌后战场抗战(1)1937年洛川会议确立全面抗战路线,进行游击战争。(2)八路军、新四军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为突破日军囚笼政策,1940年发起以交通破袭为主的百团大战,取得了重大战果。(3)抗日根据地建设(团结革命力量,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体现新民民主义路线)。①实施三三制原则,团结各阶层抗战;②实施双减双交政策,团结抗日;为突破国民党和日军经济封锁,实施大生产运动;③开展延安整风运动,确立思想路线。(4)1945年召开中共七大,讨论战后建国问题,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5.东方主战场(1)1942年反法西斯同盟成立。盟国成立中缅印战区。(2)为巩固滇缅公路,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路线被切断后,开辟驼峰航线。(3)1943年,英美废除在华治外法权;1943年开罗会议,确立归还日占领土。1945年,中国成为联合国创始成员国。中国的抗日战争奠定战后中国大国地位。6.抗战胜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近代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7.战时经济文化(1)沿海工业、学校内迁,为抗战胜利储备了力量,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2)国统区实施战时经济统制,服务战事;同时官僚资本迅速膨胀。(3)沦陷区民族工业日益萎缩。日军实施以战养战,大量抢掠财富资源和发行伪钞,推行奴化教育。第十六讲:解放战争(1946-1949)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日本投降后,和平民主建国成为人民心愿。1945年蒋介石电邀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后签订《双十协定》,规定建立联合政府。(2)国民党借谈判拖延时间,准备内战,与美国勾结。1946年旧政协的决议被很快推翻。(3)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2.解放战争(1)自卫防御阶段:1946年国民党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被粉碎;1947年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陕北解放区,被粉碎。(2)战略反攻阶段: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3)战略决战阶段:1948-49,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4)1949年4月渡江战役的胜利,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追歼残敌,1950年大陆基本解放。3.解放战争时期的经济(1)国统区发行金圆券,造成恶性通货膨胀。(2)美国的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民族工业陷入绝境。(3)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区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获得了人民的支持。4.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西柏坡会议)召开,确立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接受城市,恢复和发展经济),体现新民民主义道路。第十七讲:过渡时期1.1949年一届政协,颁布《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作用。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压迫,基本完成民主革命任务,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2.巩固政权(1)土地改革(1950-1952):1950年颁布《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巩固了政权,为工业化扫除了障碍。(2)抗美援朝(1950-1953):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为国内建设赢得了相对和平的环境。(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通过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打击投机资本,稳定了物价3.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集中力量恢复工农业生产,建设基础设施。1952年底,国民经济基本恢复。4.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一化三改造,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1)一五计划(1953-1957):仿照苏联模式,重点发展重工业;重点布局东北地区;苏联援助与学习俄文热潮;民众建设热情高涨。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2)为配合工业化,1953年开始统购统销,将农民生活纳入计划体制,确保工业化实施。(3)三大改造(1953-1956):农业、手工业实施合作化运动,加入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实施赎买政策,1956年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正式建立。(4)计划经济体制建立:1953统购统销是重要标志,1956年正式建立。5.新中国初期开创独立自主和平外交(1)建国初三大政策:一边倒(《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2)1953年底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限制,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4)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推动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5)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6.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1)1954年宪法,体现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正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继续存在。第十八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1.良好探索(1)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2)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3)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推动文艺科技繁荣2.探索中的失误(1)1957年反右派斗争(2)1958年三面红旗:社会主义总路线(八大二次会议);大跃进(以钢为纲,以粮为纲,高指标,浮夸风),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公共食堂),挫伤积极性。(3)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自然灾害;政策左倾;中苏关系恶化)。3.国民经济调整(1)1961年开始八字方针调整,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精简城镇人口,发还自留地等。同时在各领域政策都有所调整。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完成。(2)1964年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4.三线建设:为防范美苏军事威胁,1964年开始,将东部重工业大量迁往中西部地区,促进了西部发展,改善了我国工业布局。5.外交(1)1958年中苏关系全面恶化(1989年正常化);60年代,中国外交两个拳头出击,既反苏又反美。(2)1964年中法建交,实现与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3)重视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支持不结盟运动。6.文化大革命(1966-1976)(1)国民经济的浩劫;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思想文艺百花凋零(2)1972-1975,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两次整顿国民经济(3)70年代外交新局面①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正式建交(世界多极化趋势;美苏争霸美国守势;美国深陷越战泥潭;中苏交恶;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③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④1974年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4)科技: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第十九讲:改革开放新时期1.徘徊中前进(1976-1978):左倾错误延续;局部拨乱反正;恢复高考;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2.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到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3.民主法治建设:平反冤假错案;1982年宪法。4.经济体制改革(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安徽开始,1983年推广);撤社建乡;发展乡镇企业。(2)城市:从试点到推广,1984年全面展开。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逐步突破单一公有制经济;逐步突破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实现按劳分配。1993年提出建设现代企业制度。(3)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解决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促进了思想解放。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到21世纪初基本建立。5.对外开放(1)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深珠汕厦),引进外资。1984年开发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权。1990年开发开放浦东。(2)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3)特点: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6.科教文卫: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第二十讲:世界古代文明1.文明产生前提:农业畜牧业的产生。标志:金属工具,城市,阶级,国家。2.古代文明:独立发展,具有多元特征。3.古代埃及文明(1)法老掌握重要权力。(2)象形文字,金字塔,莎草纸。4.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颁布《汉谟拉比法典》,宣扬君权神授,保护私有财产,维护阶级利益,是现存最早的比较完整的成文法典。(2)楔形文字(广泛传播,影响较大),《吉尔伽美什》史诗,洪水方舟传说。5.古代印度文明(1)前1500年左右入侵的雅利安人建立种姓制度,创立婆罗门教。前6世纪,提倡众生平等的佛教产生。4世纪时,印度教兴起。(2)种姓制度: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等。6.古代希腊文明(1)古希腊工商业比较繁荣(仍以农业为本)。受西亚北非文明影响较大。(2)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独立自治。公民直接参与城邦管理。公民主要指本邦成年男性。城邦注重公民意识的培养,城邦至上。(3)雅典民主政治: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直接民主。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都体现了公民权力至高无上。弊端主要在于直接民主易导致权力滥用和集体暴政,以及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4)斯巴达寡头政治,崇尚军国主义。(5)苏格拉底注重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柏拉图著作《理想国》(乌托邦)。亚里士多德对欧洲科学知识系统产生重要影响。(6)史学之父希罗多德著《历史》,修昔底德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文学著作有《荷马史诗》。7.古代世界的帝国(1)波斯帝国,兴起于公元前6世纪,前4世纪后期被亚历山大灭亡。实施君主专制和行省制。(2)亚历山大帝国,BC336-BC323,亚历山大东征建立起抵抗欧亚非三洲的帝国,继承波斯制度,推广希腊文化,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3)亚历山大帝国灭亡后,分为三个希腊化国家,进入希腊化时代(BC323-BC30)。(4)罗马,从共和国(BC509)到帝国(BC27,屋大维建立元首制),2世纪时地中海成为帝国内海。395年罗马分裂,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5)1世纪诞生于巴勒斯坦地区的基督教4世纪末成为罗马国教。(6)罗马法:共和国早期,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使习惯法转变为成文法(《十二铜表法》);为适应罗马的扩张,逐渐由公民法转变为万民法;6世纪形成的《查士丁尼法典》标志着罗马法的体系化。罗马法渗透了自然法的精神,体现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第二十一讲:中古欧洲1.西欧封建社会(1)封君封臣制:以土地封赐为纽带(8世纪后);层层分封,封君不得越级统领;封臣享有独立的行政、司法等权力,造成政治上的分裂局面。(2)庄园农奴制:本质是封建制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有庄园法庭维持秩序,14世纪以后走向瓦解。(3)基督教控制人们的精神世界。(4)教权与王权在中世纪早期属于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关系。10-13世纪逐渐形成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的局面。2.西欧封建社会的变化(1)10-11世纪,商品经济发展,城市自治兴起(城市工商业者),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城市与王权之间逐渐形成结盟关系,国王通过支持城市自治加强王权。(2)王权强化,民族国家逐渐形成(英法西班牙)。①诺曼征服后,英格兰王权开始出现加强趋势。1215年颁布的《大宪章》确立王权有限传统。都铎王朝时期,王权强化,民族国家形成。②法国卡佩王朝时期王权逐渐得到强化,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时代王权达到顶峰。(3)大学兴起,促进思想解放。3.东欧封建社会(1)拜占庭帝国①工商业繁荣,君士坦丁堡成为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桥梁。②6世纪,查士丁尼时期,拜占庭一度占领北非意大利,达到全盛;颁布《查士丁尼法典》。7世纪以后拜占庭受到阿拉伯崛起的冲击,实力衰落,9世纪再度中兴。③12世纪以后,拜占庭受十字军东征和奥斯曼崛起的影响,走向衰落,1453年灭亡。④拜占庭文化同时兼具希腊文化、罗马帝国传统、基督教和近东文化影响。(2)俄罗斯:受拜占庭东正教和蒙古专制统治影响。沙皇俄国成立后,不断对外扩张。第二十二讲:中古“世界”1.西亚伊斯兰文明(1)阿拉伯帝国(7-13世纪)①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并开始建立政权。7世纪中期以后,阿拉伯不断对外扩张,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三洲帝国。②帝国统治者为哈里发,建立政教合一的体制。帝国工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阿拉伯成为保存、融合、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2)奥斯曼帝国:①统治者为苏丹,13世纪兴起,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16世纪后期,奥斯曼成为地跨三洲帝国。②奥斯曼控制了东西方商路,对过往商品加征重税,影响了新航路的开辟。2.中古南亚:笈多帝国(印度教发展)—德里苏丹国(伊斯兰教)—莫卧儿帝国。3.中古东亚(1)古代日本①7世纪大化改新,效仿唐朝建立中央集权的律令制国家,实施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调制。②10世纪以后,庄园制和武士集团形成,中央集权瓦解。③12世纪后期,幕府统治建立(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江户幕府)。幕府统治下,天皇只保留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幕府将军掌握实权,武士对将军效忠。同时各藩的大名拥有很大的独立性。④江户幕府实施闭关政策。(2)古代朝鲜:唐朝新罗统一半岛,宋元高丽王朝统治,明清李氏朝鲜统治。深受儒家文化影响。4.古代非洲文明(1)西非:先后兴起加纳、马里、桑海三个国家。黄金资源丰富。(2)东非:阿克苏姆王国和后来兴起的城市国家。园艺业比较发达,与阿拉伯人进行贸易。(3)南非:大津巴布韦国家。5.古代美洲文明(1)玛雅文明:城市国家,种植玉米,金字塔庙宇。兴起较早,持续时间长。(2)阿兹特克文明:14世纪兴起,浮动园地,特诺奇蒂特兰城。16世纪衰落。(3)印加文明:12世纪兴起,16世纪衰落,发达的道路系统。第二十三讲:近代早期的世界1.新航路开辟(15-16世纪)(1)背景:资本主义萌芽;东方热(香料、黄金、丝绸);奥斯曼控制商路造成商业危机;传播天主教;人文主义鼓励探险。(2)过程航线人物时间支持者结果向东航行

迪亚士1487葡萄牙

发现好望角达伽马1497-98到达印度向西航行

哥伦布1492西班牙

发现美洲麦哲伦1519-1522环球航行2.早期殖民扩张(1)英国殖民争霸过程:1588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651颁布《航海条例》,正对荷兰,17世纪中后期,击败荷兰;18世纪中期,击败法国,成为海上霸主。(2)各国衰落原因:葡西财富多用于贵族享乐,没有转换为资本;荷兰商业资本发达,但缺乏工业资本;法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英国资本主义制度。时间国家殖民地过程特点15-16世纪

西班牙西属美洲,菲律宾1493,教皇子午线1529,萨拉戈萨条约瓜分世界

建立殖民地,殖民掠夺葡萄牙巴西,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澳门建立殖民据点,垄断商路,欺诈贸易17世纪荷兰好望角,印尼,台湾,新阿姆斯特丹东印度公司17世纪海上马车夫依托发达的海上贸易18世纪英国北美,印度,南非等东印度公司日不落帝国海盗式掠夺,商业战争和殖民争霸2.早期殖民扩张(1)英国殖民争霸过程:1588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651颁布《航海条例》,正对荷兰,17世纪中后期,击败荷兰;18世纪中期,击败法国,成为海上霸主。(2)各国衰落原因:葡西财富多用于贵族享乐,没有转换为资本;荷兰商业资本发达,但缺乏工业资本;法国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英国资本主义制度。时间国家殖民地过程特点15-16世纪

西班牙西属美洲,菲律宾1493,教皇子午线1529,萨拉戈萨条约瓜分世界

建立殖民地,殖民掠夺葡萄牙巴西,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澳门建立殖民据点,垄断商路,欺诈贸易17世纪荷兰好望角,印尼,台湾,新阿姆斯特丹东印度公司17世纪海上马车夫依托发达的海上贸易18世纪英国北美,印度,南非等东印度公司日不落帝国海盗式掠夺,商业战争和殖民争霸3.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1)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发展。①世界的发现,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拓展了人们的地理认知。②推动世界范围内的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流,改变了世界人口结构,美洲高产作物走向世界。③世界性的商品流动。印度洋传统航线仍有一定生命力,通过好望角的新航线达到发展。太平洋丝银贸易繁荣,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大西洋奴隶贸易盛行。(2)欧洲:①商业革命:贸易中心转移;商品数量种类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变革(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②价格革命:金银流入,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原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削弱,商业资产阶级发展,推动封建制度解体和社会转型。③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3)亚非美洲:非洲损失了大量劳动力;美洲原住民锐减,人口结构改变;亚洲古老帝国受到冲击。(4)对中国:白银大量流入;西学东渐;开始殖民扩张;影响中国的海禁和闭关锁国。第二十四讲:近代欧洲的思想解放时间核心联系发展代表性质影响文艺复兴14-17世纪人文主义崇尚理性14-15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文学三杰思想文化运动(上层)人性解放15世纪晚期,扩展到北方艺术三杰莎士比亚宗教改革16世纪开始因信称义1517年德国开始(马丁·路德)马丁·路德社会运动思想解放加尔文民族主义近代科学16-17世纪理学认识自然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17世纪,牛顿科学革命思想解放启蒙运动17-18世纪理想主义理学认识社会17世纪英国伏尔泰思想政治运动解放思想18世纪法国孟德斯鸠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中后期扩展卢梭民族独立1.人文主义内涵①以人为中心,提升人的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②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腐败和守旧思想;③崇尚理性;④重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追求现世社会的幸福生活;⑤提倡探索人与自然的奥秘。2.理性主义内涵①强调独立思考进而自主精神;②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人的理性;③相信进步;④对未来社会提出基本的政治思想。3.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基本理念: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进步主义。①伏尔泰:开明专制,君主立宪制;②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分权制衡;③卢梭:主权在民,民主共和,社会契约;④亚当·斯密:自由主义。第二十五讲:资本主义代议制1.英国(1)1215年《大宪章》,王在法下、王权有限传统(2)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3)1688年,光荣革命,不流血的宫廷政变(4)1689年《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确立,议会高于王权,国王保留行政权(5)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完善,君主立宪制完善(6)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政治权力;此后议会改革,选举范围逐渐扩大2.美国(1)1775-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1776年《独立宣言》,美国诞生(2)独立后的美国,实行邦联制(3)1787年宪法,原则:联邦制;民主共和;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地位平等,彼此制约)(4)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焦点是奴隶制存废问题。南北战争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3.法国(1)路易十四绝对君主制(2)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随后通过《人权宣言》(3)1804-1814年,拿破仑帝国,对内颁布拿破仑法典;对外进行战争,沉重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4)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灭,召开维也纳会议,形成的维也纳体系确立了欧洲均势的原则(5)1870年,普法战争(6)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一票共和,共和制最终确立。宪法形成议会和总统两个中心,内阁更迭频繁政局混乱。4.资本主义的扩展(1)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自上而下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2)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主要内容: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文明开化。保留了大量封建主义残余。(3)德国统一:1871年。四分五裂的局面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铁血宰相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统一,帝国掌握国家大权。德国的统一促进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但保留了大量军国主义残余。第二十六讲:工业革命一工(18C中后期-19C中叶)二工(19C中后期-19C末20C初)背景资本;市场;劳动力;制度;技术;资源;社会环境中心英国(圈地运动;棉纺织业开始)美德动力蒸汽动力(蒸汽时代)电力(电气时代);内燃机部门轻工业为主(铁路运输、煤炭、钢铁)重工业为主(汽车、电力、化学、石油;钢铁、农业新发展)特点科学与技术尚未紧密结合自然科学与生产技术紧密结合影响生产力蒸汽时代(生产力)电气时代生产组织工厂制度(生产组织形式)垄断组织(托拉斯、辛迪加、卡特尔)阶段自由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社会结构工业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新贵族(工业资本家);中间阶层殖民扩张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世界市场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国际格局英国成为世纪工厂英德矛盾日益尖锐民族主义亚洲革命风暴亚洲觉醒;非洲抗争社会生活城市化加快;上生活水平提高;时间观念增强问题环境污染;城市问题;贫富分化第二十七讲: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1.条件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显露②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③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等思想基础2.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①肯定资本主义历史作用;②阶级斗争;③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3.工人运动(1)第一国际:1864年(2)巴黎公社:1871年①背景:普法战争后新成立的政府对外投降卖国,对内镇压人民反抗②败因:资本主义上升期;缺乏马克思主义领导;国内外反对势力联合绞杀③影响: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3)第二国际:1889年(3)第三国际(共产国际):1919-1943年。第二十八讲: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斗争1.殖民体系的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1)拉美:西属美洲和葡属巴西,建立总督统治,发展种植园经济(单一产品制),开采金银矿(2)亚洲:①葡萄牙建立商站;西班牙夺取菲律宾②英国:英属印度(东印度公司);缅甸和马来半岛③荷兰:印度尼西亚④法国:印度支那⑤美国:夺取菲律宾(美西战争)(3)非洲①从沿海逐渐深入内陆,英国占领埃及,法国吞并阿尔及利亚②1884年柏林会议,确立地图上作业和有效占领原则2.亚非拉的斗争背景亚洲非洲拉美一战前,亚非拉独立运动的兴起殖民统治,民族主义,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启蒙运动亚洲觉醒(伊朗立宪运动,印度反英斗争,辛亥革命)埃及抗英斗争(1908年孟买工人总罢工);苏丹马赫迪起义;埃塞尔比亚抗意斗争拉美独立运动;拉美继续革命(大地产制和考迪罗主义;1823年门罗主义)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一战削弱,民族自决,民族经济,民族政党,十月革命国民大革命,印尼民族大起义(无产阶级到苏加诺),印度非暴力不合作印度(甘地),土耳其凯末尔革命埃及华夫脱运动;埃塞尔比亚反法西斯抗意斗争尼加拉瓜桑地诺抗美斗争;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石油国有化)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二战削弱,民族自决社会主义1947年印巴分治纳赛尔埃及政变,收回苏伊士运河;阿尔及利亚独立;1960年非洲年;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殖民体系崩溃)古巴革命(卡斯特罗);巴拿马运河非暴力不合作运动:①1920-1922年,第一阶段,抵制洋布,恢复手工纺纱②1930-1934年,第二阶段,“食盐进军”③1940-1942年,英国退出印度3.第三世界国家的成就与挑战(1)成就:亚洲劳动密集型工业化;石油繁荣;拉美中等收入国家(2)挑战: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发达国家操纵市场,抬高工业品价格,压低原料农产品价格)第二十九讲:两次世界大战一战(1914-1918)二战(1939-1945)背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英德矛盾(主要矛盾);同盟国与协约国经济危机冲击,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一战后秩序埋下德日复仇种子;英法绥靖政策助长法西斯侵略扩张气焰性质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过程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美国孤立主义到参战(太平洋战争)1942年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影响欧洲开始衰落,美日崛起;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欧洲衰落,美苏崛起;世界殖民体系逐渐崩溃新技术发展;女性地位提高;政府对经济干预职能加强;和平主义;社会主义战后秩序1919年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分赃会议,处置德国和中国山东问题);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争霸色彩,压制日本,中国门户开放);凡华体系隐藏着诸多矛盾1943年开罗会议;1945年雅尔塔会议;雅尔塔体系(美苏主导,强权政治色彩)1920年,国联成立,全体一致原则(英法操纵)1945年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第三十讲:冷战与两极格局1.冷战(1)序幕: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2)政治: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1947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3)经济:1947年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1951年停止);1949年经互会(计划经济模式)(4)军事:1949年北约;1955年华约(两极格局正式形成)(5)地缘政治:德国分裂;朝鲜分裂2.冷战和两极格局特点①多方面: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交织;冷战涉及多个领域(地缘政治、核武器、航天科技等)②不对称:美国及资本主义阵营整体占优势③不完全:很多第三世界国家不在两大阵营之内(美苏展开中间地带争夺)3.冷战的发展(1)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前期:对抗与缓和并存,美国占优势。代表性事件:第二次柏林危机和柏林墙;古巴导弹危机(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苏攻美守(勃列日涅夫改革,发展重工业,1979年入侵阿富汗。美国经济滞胀,深陷越战泥潭);美国战略收缩(尼克松主义:越南撤军,改善中美关系)(3)两大阵营的瓦解①资本主义阵营:西欧日本经济崛起;戴高乐主义(摆脱美国控制;改善东方关系;推动欧洲联合)②社会主义阵营:东欧摆脱苏联控制的努力;中苏关系破裂(4)多极化力量的成长:西欧(1967年欧共体);日本(经济大国:美国扶植,反共前沿阵地,军事订货);中国发展;第三世界崛起(1955年万隆会议;1961年不结盟运动)(5)80年代:美攻苏守(里根星球大战,战略防御计划,企图拖垮苏联;苏联战略收缩,戈尔巴乔夫试图缓和对美、对华关系)(6)冷战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第三十一讲: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1.一战后十年相对繁荣时期2.经济大危机(1929-1933)①经济危机冲击社会秩序,法西斯势力猖獗,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②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1933年开始),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缓和了经济危机,避免了走上法西斯道路③苏联在世界市场之外,正如火如荼进行工业化建设3.战后资本主义新调整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盛行(凯恩斯主义),加大公共事业支出,加强宏观调控,迎来战后20年黄金时代②70年代爆发滞胀危机,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减少干预,实施新自由主义(里根、撒切尔夫人)③福利国家建设,加重财政负担,经济滞胀危机后削减福利④科学技术新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⑤社会结构变化:从事第三产业比例上升,中间阶层壮大⑥社会运动: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反越战运动4.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1)布雷顿森林体系(货币金融体系):1944年①双挂钩一固定(美元与黄金挂钩,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施固定汇率),确立了美元霸权地位②基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短期贷款);世界银行(长期贷款,发展援助)③解体:60年代美元危机;1973年崩溃;1976年牙买加体系确立(浮动汇率)(2)关贸总协定(贸易体系):1947年,旨在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1995年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第三十二讲: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1.十月革命(1)背景:一战激化俄国社会矛盾;布尔什维克党和列宁主义的指导(2)过程(1917年)①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形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临时政府继续帝国主义战争②四月提纲:革命向社会主义过渡(和平过渡);一定程度造成党内思想混乱③七月流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④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诞生,1922年成立苏联。十月革命后,政府颁布《和平法令》(退出一战)和《土地法令》(废除土地私有,实行土地国有)⑤帝国主义继续战争,苏俄赢得短暂喘息时间(3)意义: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鼓舞了殖民地斗争2.列宁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①背景:帝国主义与国内反对势力勾结,陷入三年国内战争(1918-1920),为巩固政权,一切为了前线。同时,希望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②内容:余粮收集制;企业国有化③影响:巩固了新生政权;战后继续执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造成严重政治经济危机(2)新经济政策(1921-1928)①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抵制,引发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②内容:征收粮食税;允许私营经济存在,引进外国资本(租借制、租让制)③意义:稳定和恢复国民经济(1925年);巩固了政权(3)列宁晚年的探索:工业化3.斯大林模式(斯大林领导时期:1924-1953)(1)工业化:1925年提出,1928年开始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提供资金。迅速实现工业化,为卫国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农业集体化:1929年开始,主要为配合工业化实施(粮食危机),通过建立集体农庄。推动农业机械化实施,但挫伤了农民积极性(3)斯大林模式:1936年正式形成,即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权力高度集中;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4)卫国战争结束后,苏联希望换取和平建设环境,取得一定成就。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没有改变,弊端日益显露4.苏联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加大农业投入;打破斯大林个人崇拜;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为了和美国争霸,重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但苏联经济体制更加僵化(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取消共产党执政地位,造成混乱(4)苏联解体:1991年(斯大林模式;和平演变;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误)5.东欧社会主义国家(1)东欧改革:战后东欧成立人民民主国家,多采用计划经济体制。各国的改革有一定成效,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2)1989-1991年,东欧剧变,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第三十三讲:当代世界1.政治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①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②1993年欧盟成立,继续向政治和经济一体化迈进③俄罗斯拥有可以和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④日本保持经济大国,谋求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⑤中国积极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⑥第三世界国家发挥重要作用2.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发展①经济多极化(政治多极化在经济上的表现)②经济区域集团化:欧盟;东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③经济全球化(逆全球化现象)④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推动规范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3.历史潮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答题术语、答题模板贰押题试卷精讲叁24.在山西、陕西、甘肃、河北、辽宁、河南、新疆及北京等地数十处商周时期的考古发掘遗址中,均发现了带有鄂尔多斯青铜器特征或样式的青铜器,虽然数量及种类相对较少,但与鄂尔多斯地区青铜器的出现在时间上有重叠或稍晚些。这可以说明商周时期(

A.鄂尔多斯青铜铸造成熟 B.区域文明的交流已存在

C.中华文明起源星罗棋布 D.北方经济水平普遍较高25.1976年,考古学家在今江西省遂川县藻林乡发现了一批秦朝军队在南征百越时留下的青铜矛镞、戈等兵器其中一青铜戈内刻有“廿二年临汾守潭库工造”,说明是秦王嬴政二士。年(前225年)暝任临汾郡守期间,由武库官员监督、工匠铸造的。这批兵器在江西的被发现,表明秦时江西

A.已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B.与中原经济交流频繁

C.官营手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D.郡县制得到全面推行√√26.唐代两税法规定“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无定所的商人也要交税;还规定交纳两税后“其租庸杂徭悉省”,纳税项目减少,省去原来“旬输月送”的麻烦和税吏催缴的痛苦。这些规定(

A.兼顾了公平与效率 B.得到土地所有者的认同

C.增加赋税征收成本 D.加重了基层治理的负担27.澳大利亚学者安东尼·瑞德根据东南亚诸国所存档案文献,对东南亚诸国向明廷朝贡的情况作了详细研究(如下表)。该表折射出明朝(

1400-1489年东南亚国家向明朝贡情况统计一览表(单位:次A.对外交往趋于保守 B.限制私人海外贸易C.宗藩关系逐渐瓦解 D.丧失东方大国地位

国家年份瓜哇暹罗占婆柬埔寨马六甲文莱菲律宾1400-1429302723716991430-14591592281460-148938103√√28.19世纪70年代,驻英公使郭嵩焘对比中西双方国力的强弱,认为西洋“政教风俗,气象日新……百余年来,其官民相与讲求国政,白其君行之,蒸蒸日臻于上理,至今君主以贤明称,人心风俗进而益善”。其意在强调(

A.进行自下而上民主革命

B.推动制度变革的必要性

C.全面学习西方政治文明

D.洋务运动必然走向失败29.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指出“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李大钊认为“由来新文明之诞生,必有新文艺为之先声”。这说明他们(

A.极力主张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混淆了文学革命的内容与形式

C.纠正了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

D.认识到了文学革命的政治价值√√30.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价格双轨制,即同一种商品价格有的由国家统一核定,有的由市场供求决定。在实际中,出现了货物积压等问题。为此,石家庄政府提前把物资部门和企业推向市场,进行统一销价,差价返还的体制改革。后来国务院号召有条件的地方,推广石家庄的改革经验。这一措施(

A.反映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

C.完善了公私合营的经营模式

D.标志着统购统销的结束31.据考古学家研究,位于埃及和赫梯贸易线上的城市麦吉多出土了许多象牙制品,象牙是经埃及从非洲引入;其中一块象牙制品上雕刻了赫梯神灵和符号,而且雕刻技艺和艺术风格具有赫梯特征;这块象牙制品原来归驻扎在麦吉多的埃及官吏所有。这一研究可以用来说明(

A.希腊文化的中心东移

B.波斯帝国的区域扩张

C.古代区域文明的交流

D.欧非贸易与文化传播√√32.《查士丁尼法典》只是在前代法典基础上的整理和简化,而不是在新的基础上的创制。在编辑过程中,法律编纂委员会遵循的原则是删繁就简,避免过时和矛盾的地方。《查士丁尼法典》这一编撰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古罗马法丰富的法律遗产

B.东罗马帝国国力的强盛

C.拜占庭社会发展日趋停滞

D.市民法与万民法的差异33.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国会对总统在“行政命令”“编制预算”等方面的权力,都不失时机地介入。如国会通过颁布相关法律,使自身有权对总统的行政命令进行审查,对一些国会认为不适宜的行政命令和行政管理条例行使否决权。美国国会的这些举措(

A.反映出立法权与行政权矛盾难以调和

B.促使国家权力中心发生转移

C.在三权分立的框架下维护了民主制度

D.表明政治架构难以保障理性√√34.19、20世纪,帝国主义国家推行了“教化工程”。这些国家声称,要把一部分“异域”臣民转化为像帝国中心区的人那样思考、生活和接受管理。这些国家重视“教化工程”旨在()

A.为其殖民统治制造合法性

B.传播资本主义先进文明

C.服务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D.在世界范围内争夺势力35.2024年1月1日,埃及、埃塞俄比亚、伊朗、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正式成为金砖国家新成员。扩员后的金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的占比约为27%,人口约为45%,领土面积约为35%。金砖国家的扩员(

A.表明世界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B.进一步提升发展中国家影响力

C.主导重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中国很早就有生态保护思想,如“禹之禁”和商汤“网开三面”“德及禽兽”等但自春秋以来,王公贵族不断在林麓、沛泽之中广设各种名目的禁地,成为弋猎、游乐的场所秦律规定于“禁中”偷猎要罚做苦役;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山泽禁令更趋严峻然而秦汉实行山泽专控并非为了保护生物资源,是出于保障赋敛及强化社会控制等统治需要《唐六典》《通典》等书中有关禁渔猎的法令不算很少,但这些禁令常缘于皇帝的宗教信仰,不惜影响百姓正常生活宋代江南围湖造田渐渐失序,导致无法逆转的环境危害.而由北方民族主导的王朝,因其牧畜、射猎传统,相对重视林草和野生动物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