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高考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1页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高考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2页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高考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3页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高考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4页
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课件高考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第15课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厚德|积学|励志|敦行壹核心价值引领化核心价值引领化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在列宁主义指导下,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人类历史的转折点。科学的社会主义从此由理论和理想变为活生生的现实,实现了从资本主义旧社会到社会主义新世界的根本转变,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结束了人类的史前史,在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创造了新纪元,也在整个人类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梅荣政《列宁主义及其划时代意义》厚德|积学|励志|敦行贰必备知识结构化必备知识结构化

一、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条件有哪些?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意义有哪些?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有何异同?四、怎么客观评价苏联模式?第15课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一、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条件有哪些?(一)列宁主义

1889年,列宁在萨马拉建立起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1895年,列宁将彼得堡的20多个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起来,成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莫斯科等工业中心相继建立“斗争协会”,在罢工斗争中提出把经济斗争同反抗沙皇专制制度的政治斗争联系起来,这表明俄国的工人运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步入了新的阶段。

1903年,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一种政党的出现,就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列宁主义正式命名是1924年1月21日列宁辞世后,由联共(布)中央将布尔什维主义改为列宁主义而来。一、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条件有哪些?客观:1.经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2.政治:贫富分化严重,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政策失误。3.导火索:一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矛盾。主观:1.组织:有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2.理论:有成熟的革命理论——列宁主义的指导。(二)十月革命的背景条件(三)经过一、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条件有哪些?1.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统治。之后俄国出现了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2.《四月提纲》:提出用和平的方式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3.七月流血事件:临时政府使用武力镇压革命,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宣告结束,布尔什维克党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4.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临时政府,取得起义胜利。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有何不同?

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目的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结果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局面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影响结束了封建王朝专制统治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条件有哪些?例1.(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34)1917年10月8日,新的彼得格勒苏维埃执行委员会成立,由13名布尔什维克、6名社会革命党人和3名孟什维克组成,布尔什维克党人当选为苏维埃主席。在莫斯科等大城市的苏维埃中,布尔什维克党人也取得了主导地位。这()A.表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

B.奠定了十月革命胜利的组织基础C.加速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灭亡

D.标志著苏维埃政权取代临时政府1.发布《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告各地全部政权归苏维埃。2.通过《和平法令》——退出一战,满足人民的和平要求。3.通过《土地法令》——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满足人民的土地要求。4.成立新政府——人民委员会(议行合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四)结果:胜利一、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条件有哪些?总结:十月革命的四大特点1.革命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单独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2.革命道路:开创了由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的革命道路。3.革命历程:十月革命经历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紧密相联、急剧发展的不同性质的阶段。4.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运用武装暴力夺取政权。一、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条件有哪些?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有哪些?1.人类历史新起点: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2.国际共运新起点: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3.民族解放运动的新起点: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如中国)。4.俄国历史的新起点: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俄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模式。例2.(2024·北京高考·14)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下列符合这一论断的是()A.“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B.“公社……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属于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C.“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D.“重工业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一切部门、加强我们祖国的国防、增进人民福利的基础”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有何异同?(一)战时共产主义1.历史背景(1)外部干涉、国内叛乱、经济困难(2)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3)为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2.阶段划分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有何异同?(一)战时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大致分为两个阶段:1918年夏至1920年春为第一阶段,1920年春至1921年春为第二阶段。前一阶段主要表现为迫于战争形势的需要而提出的应急性措施,虽然这些措施明显背离了经济规律,但仍然具有政治上的合理性,即作为“战时经济”的合理性。……第二阶段更多表现为布尔什维克党试图将战时体制延伸为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直接过渡的主观愿望,而非客观需要。

——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1)第一阶段(1918年夏至1920年春):应急(2)第二阶段(1920年春至1921年春):直接过渡例3.(2021·全国甲卷·34)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有何异同?3.主要内容(一)战时共产主义公有制农业:余粮征集制(核心)工业: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计划经济商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按劳分配分配: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不劳动者不得食4.政策特点:利用军事和行政手段发展经济,否定了市场和货币的作用(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有何异同?4.评价:

军事共产主义把国内有限的粮食以及其他资源用于战争的需要,拯救了苏维埃共和国,但是长期剥夺农民的产品以及暴力的盛行造成了农民和穿军装的农民(士兵)的严重不满,在内战的后期他们纷纷举行暴动反对尔什维克政权,喀琅施塔得水兵的暴动震撼了全国,造成苏维埃政权的严重政治经济危机。

——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一)战时共产主义(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物力,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消极: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引发农民不满和暴动,面临新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有何异同?(一)战时共产主义5.列宁的反思:

“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强攻”的办法即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2卷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有何异同?(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新经济政策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使国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政策。这是苏俄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更加成熟的表现,绝不是转向资本主义。实质(新):承认市场机制,允许资本主义适度发展,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间接过渡)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有何异同?(三)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时间1918年下半年-1921年春1921年春-20C20s末背景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动势力叛乱威胁苏维埃政权存续战时共产主义导致严重经济政治危机目的维护苏维埃政权,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消除战时共产主义带来的危机;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实质用军事和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合理应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主要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粮食税工业工业国有化允许私企发展,引进外国资本商业取消商品贸易允许商品交易,实行自由贸易分配食物配给制,“不劳动者不得食”按劳分配评价积极保证前线供应,取得军事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巩固苏维埃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建立起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评价局限对农民的剥夺引发不满,导致政治危机;损害农民利益,不利于经济恢复与发展,是一次失败的过渡尝试特点

适应战时需要;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具有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合理应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例4.(2024·浙江高考·14)1923年,张闻天的一篇译文提及,“(苏维埃共和国)不会做纯粹的社会主义,因为这种日子尚未到来;他也不会做纯粹的资本主义,因为这种日子已在衰败了。他是过去与未来的唯一的结合——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底原素(的元素)混合的同时存在。……而现在苏维埃共和国正在这种界限上。”文中的“混合”指向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

D.“新经济体制”四.怎么客观评价苏联模式?①历史因素——长期专制传统②国际因素——面临帝国主义敌视和战争威胁③国内因素——生产力和工业化水平落后④苏共党内因素——缺乏民主机制⑤个人因素——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个性⑥制度惯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孙利国《新世纪以来中国对“斯大林模式”研究综述》1、苏联模式的成因——多种因素综合四.怎么客观评价苏联模式?2、苏联模式的确立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四.怎么客观评价苏联模式?(三)苏联模式的特点内容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农业集体化经济体制: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治: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措施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结果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苏联在很短时间内发展为世界工业强国,令世界瞩目特点(1)优先发展重工业(2)高速度为灵魂(3)指令性计划经济(4)建立比较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5)对工农业产品的流通和分配实行集中管理(6)农业为工业提供资金和原料来源(内向式资本原始积累方式)四.怎么客观评价苏联模式?(四)对苏联模式的评价积极:(1)开辟了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的工业化模式(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国家强大的基础。(3)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4)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借鉴,消极: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问题影响了苏联的发展。“苏联模式不是以不断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目的的,不是将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其模式追求对象的。恰恰相反,苏联模式的目标追求超级国家化,党和国家权力高度集中化,国民经济过分计划化,经济管理行政命令化,社会结构单一化,文化思想的高度统一化,社会模式的一律化,外交政策的扩张化,党中央决策的人格化。”——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例5.(2023·辽宁高考·15)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在大部分厂房还是废墟时,就已开始生产,仅1946年就生产了6000台拖拉机。到1950年,全市的机械制造等工业生产已完全恢复,产量超出战前水平的30%以上。这体现了当时苏联()A.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B.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型C.集体化进程的加快

D.工业生产技术的领先厚德|积学|励志|敦行关键能力测评化叁关键能力测评化1.(2023•浙江金华高三11月模拟22)在苏联,1931年农产品价格水平只相当于一战前的50%,同时土地税高达战前水平的226%;1932年9月,农民出卖农产品的价格指数为59,而购买的工业品价格指数为121。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农产品的过剩造成了价格下跌

B.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初见成效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着弊端

D.工业化建设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本题底层逻辑】本题用斯大林体制推行期间农业发展的数据来解读该体制对农业的影响,引导学生重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之间的关系以及苏联式现代化的弊端。据材料的数据可知,苏联的农产品价格低,而工业品价格高,形成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是因为苏联通过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筹集资金,故选D项;农产品价格低并不是由于农产品的过剩导致的,而是为了工业化积累资金,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开始于1953年,所以排除B项。1918-1921年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参考答案】D关键能力测评化2.(2021.6·浙江高考·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从1921年4月他写的《论粮食税》到逝世前口授的《论合作制》等一系列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列宁正是通过新经济政策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在1922年初写道:“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就取得许多令人注目的成就,列宁满怀信心地认为,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会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俄国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方法和形式上作出的“根本改变”。新经济政策既是探索更是寻路,用一句话指出该政策对俄国探索社会主文建设道路的价值。(5分)关键能力测评化材料二

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说:“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63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1986年,邓小平会见波兰领导人时说:“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

——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2)“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苏联搞社会主义”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从经济角度分析“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主要表现。(5分)关键能力测评化【参考答案】(1)改变: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从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直接过渡转变到逐步过渡。价值:找到了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启示:苏联模式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表现: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动力。【解题方法指导】“启示”是指从历史中总结出来的可供后人借鉴的认识,要求对某一特定历史问题总结规律、提出对策、得出结论、分析得失,一般放在主观题的最后部分,用来检测历史思维层次、历史认识水平及历史感悟能力。因而启示类试题的答案常具有总结性、理论性。启示类试题通常是通过“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对策”、“建议”、“态度”、“感想”等求答语引出来。一般从经验、教训两个方面思考,联系现实,侧重于要怎么样、不能怎么样两方面回答。答案一般从三个方面组织:一是理论高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