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心理学》课件 项目10、11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个性倾向性;小学儿童的能力、气质和性格_第1页
《小学儿童心理学》课件 项目10、11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个性倾向性;小学儿童的能力、气质和性格_第2页
《小学儿童心理学》课件 项目10、11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个性倾向性;小学儿童的能力、气质和性格_第3页
《小学儿童心理学》课件 项目10、11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个性倾向性;小学儿童的能力、气质和性格_第4页
《小学儿童心理学》课件 项目10、11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个性倾向性;小学儿童的能力、气质和性格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儿童心理学

项目十小学儿童的个性和个性倾向性目录1个性2小学儿童的需要3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4小学儿童的兴趣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概念。技能目标:掌握培养小学儿童需要、兴趣和动机的方法,能运用小学儿童学习动机发展的特点,激发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素养目标:树立以个性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做到因材施教。个性任务一一、个性概述任务一心理学上所指的个性是指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又称人格。在心理学中,人格与个性是同义的。由于每个人先天素质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因此就会在所进行的心理活动中表现出种种显著不同的个人倾向和特点。这种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过程的特点,叫作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它表明一个人的典型心理活动和行为,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互相联系而又各具特点。个性心理特征是受个性心理倾向制约的。个性包括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两者彼此联系、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个人身上,构成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的个性。二、个性的基本特征任务一(一)整体性个性的整体性是指构成个性的各种心理成分和特质,它们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一个现实的个人身上,而是密切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正常人的行动并不是某一特定成分运作的结果,而是各个成分密切联系、协调一致所进行的活动。个性的整体性在于个性的内在同一性。人总是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及时调整个性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或冲突,因此,人的内心世界、动机和行动之间是和谐一致的。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认识个别,个别的心理特征只有在个性整体中,在和其他特征的联系中才有明确的意义。任务一(二)独特性和共同性个性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它的独特性。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是人的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点和心理过程的独特结合,包含人的认知过程、情感和意志特点、兴趣、需要、动机、信念、世界观的特点和能力、性格、气质等的结合。这种多方面多种方式的结合,预示着一个人不可能与另一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特点。由于个性组合结构的多样性,使每个人的个性都有其自己的特点。但是,个性的独特性并不等于说人与人之间毫无相同之处,个性所指的人的整体心理面貌,也包含了人类共同的心理特点、民族共同的心理特点以及某个团体共同的心理特点。人们在进行知、情、意活动,总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同一民族、同一群体、同一阶级由于有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决定着他们有共同的典型个性特征。个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共同性寓于独特性之中,而每一个具体的人的独特性又是一般人的共性的具体表现。任务一(三)稳定性和可变性任何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都不是在某一短时期内形成的,它是一个人出生后,在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下以及在个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塑造形成的。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否则不足以代表个人的个性,这种稳定的统一可以看作是个性的相对稳定性。由于个性具有稳定性,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儿童时期的个性特征推测其成人后的人格特征。但个性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教育的作用和主观的要求,个性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改变,这种改变是轻微的、渐进的。如果一个人的改变是突如其来的,这可能暗示着他有某些方面的心理异常。任务一(四)自然性和社会性人的个性是在先天的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与环境的作用逐渐形成起来的,因此,个性具有自然性。人们与生俱来的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在结构与机能上的一系列特点,是个性形成的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但人的个性并非单纯自然的产物,它总是要深深地打上社会的烙印,因此,初生的婴儿作为一个自然的实体,还谈不上有个性。个性的形成受到个人生理特征的制约,但人作为一个社会实体,其个性的形成受到社会因素的决定性影响。任何一个个体在刚出生时都不具备个性品质,只有通过后天的社会生活才能造就个体的个性。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学习并获取知识,接收社会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逐渐形成自己的需要、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和性格,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离开了社会生活环境,就不可能形成人的个性。个性是先天自然素质和社会环境相互选择、相互渗透的积淀物,人的个性的本质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三、个性的心理结构任务一(一)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和对客观事物的稳定态度。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最基本动力,是个性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对认识对象的取向和选择,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其中世界观在个性倾向性的心理成分中居于最高层次,决定着人的总意识倾向。个性倾向性体现了一个人需要什么、追求什么、信仰什么,故又称个性倾向。它们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任务一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的潜在力量,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一个人态度、行为的积极性和选择性,对个性的变化和发展起推动与定向的作用,是整个个性结构的核心。其中需要是基础,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对其他成分起调节支配作用。个性倾向性的各个成分是互相联系、彼此影响的,但其中总有一个成分居于主导地位,并随一个人的成熟与发展的阶段而不同。在儿童期,支配心理活动与行动的主要是兴趣;在青少年时期,理想上升到主导地位;到了青年晚期和成年期时,人生观和世界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与行动,成为主导的心理倾向。任务一(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这些心理较早形成,并且不同程度地受生理因素的影响,构成个性中较稳定的成分。个性心理特征的每种特性都和其他特性有着不可分割的有规律的联系,能力、气质、个性各有特点,但又相互关联。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倾向性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反映了一个人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一个人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特殊经历。当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倾向成为一种稳定而概括的倾向时,就成为自己对他人、对自我、对某事的一贯态度并采取相应的行为方式,从而构成一个人具有独特特点的性格特征。因此,个性特征与个性倾向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任务一(三)自我意识意识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是人对自己的意识,即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自我意识是个性中的调节结构,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尊心、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发展形成,对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小学儿童的需要任务二任务二一、需要概述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机体本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它同人的活动密切联系着,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首先,需要所反映的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的不平衡和心理的不平衡,它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被称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在需要得到满足后,这种不平衡状态就会暂时得到消除,当出现新的不平衡时,新的需要就又会产生。其次,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反映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要求可能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可能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当人们感受到这些要求,并引起个体某种内在的不平衡状态时,要求就转化为某种需要。需要总是指向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客观事物或事件,即追求某种客体,并从客体中得到满足。任务二最后,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与人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需要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人为了满足需要,要朝一定的方向去追求一定的对象,有时要付出巨大的意志努力,克服意想不到的困难,需要越强烈、越迫切,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利;另一方面,需要也是在人的活动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随着已有需要的满足,人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会发生变化,产生新的、更高的需要,从而促使人的活动不断向更高、更大的目标前进。需要推动着人去从事某种活动,在活动中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又不断产生新的需要,使人的活动不断向前发展。需要在个性倾向性中处于重要地位,是人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并常以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等形式表现出来。任务二二、需要的种类按需要的起源划分生理性需要:生理性需要是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所必需的,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一类需要。生理性需要是由有机体内部某些生理的不平衡状态所引起,对有机体维持生命、延续后代有重要的意义。社会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们为了维持社会存在和促进社会发展而产生的需要,常常是从社会要求转化而来的,是起源于社会生活的、人类特有的高级需要。01任务二按需要的对象划分物质需要:物质需要是指对衣、食、住、行有关物品的需要,对劳动工具、学习文化用具的需要。在物质需要中,既包括生理性的需要,又包括社会性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物质需要将不断发展起来。精神需要:精神需要是指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要,包括对艺术和美的享受和需要、探求真理的需要、追求文化科学知识的需要、创造发明的需要等,是人类所特有的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精神需要的满足要建立在物质需要的基础上。02任务二三、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1.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小学儿童的活动需要包括对游戏活动的需要和对运动活动的需要。小学儿童对游戏和运动的强烈需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固有特点。小学儿童处在身体生长时期,肌肉和骨骼都在日益增长,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儿童接近于青春期,身体的发育进入第二次加速期,活动对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和身体健康是必不可少的。2.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发展认识需要是小学儿童的主导需要,表现在他们对学校生活的向往、热爱和对学习任务的重视和完成等日常行为中。学生是一个特定的社会角色,具有一定的责任和要求。因此,儿童一入学,便在社会的要求下,产生掌握读、写、算、画、唱等技能和获取新知识的主导需要。任务二3.小学儿童交往需要的发展交往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需要。儿童入学之后,交往需要主要向教师和同学两个方面发展。小学儿童与教师交往需要的发展,是婴幼儿期与父母交往需要的延续。与同学之间的交往,是促进同伴关系的内因,也是保证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条件。整个小学阶段,与同学之间的交往需要日益强烈。满足儿童的交往需要既能使儿童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安全感、归属感,体验到他人和集体的爱,也有助于儿童通过他人的评价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交往需要的满足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激励的作用。任务二4.小学儿童成就需要的发展成就需要是交往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相结合产生的一种需要,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地解决某一难题的需要。儿童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乃至今后的工作成就,不仅依赖于他们的能力,而且依赖于他们的成就需要。小学儿童的成就需要主要表现在学业成就范围内,研究表明,小学儿童入学的最初几年对于成就需要的发展尤为重要。小学儿童在入学的前几年,成就需要的发展表现为以下四点:第一,儿童的期望变得更加现实,从二年级开始,儿童对自己的能力有了较为切实的认识,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对自己能力的知觉呈下降趋势;第二,儿童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会比较来评价自己的成绩;第三,儿童的抱负水平有所提高,低年级倾向于选择低难度的任务,高年级倾向于选择中等或高难度的任务;第四,儿童对学业失败的焦虑增长。一般来说,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助于促进儿童取得好成绩。任务二四、小学儿童需要的培养1.了解小学儿童现有的需要了解小学儿童现有的需要,是培养小学儿童需要的前提。小学儿童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通过观察、谈话、调查、分析书面材料等方法,直接或间接地了解集体和每个儿童的需要,并注重优势需要,以保证培养工作的有的放矢,获得实效。2.承认并正确评价小学儿童的需要小学儿童有什么样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有承认它、接受它,才能正确评价它,才能加以正确的引导。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小学儿童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不可主观、片面。任务二3.满足小学儿童的合理需要,抑制其不合理的需要小学儿童的需要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小学儿童需要的特点,满足他们的活动需要、认知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需要一旦产生,小学儿童就会力求获得满足。对于小学儿童合理的需要,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以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缓解他们紧张的心理压力,这样既有利于小学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教育功能的发挥和教育目的的达成。对于小学儿童的不合理需要,要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加以遏制,采取的措施要果断,态度要坚决,分析要中肯,提高儿童对不合理需要的认识,养成纠正不适当行为的决心和习惯,保证小学儿童的正常发展。任务二4.引导和培养小学儿童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之人。小学儿童的各类需要层次的强度趋向是在不断发展的,其总的趋势是由低向高发展。因此,教师除了要满足儿童的合理需要之外,还应根据儿童需要发展的特点,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同时给儿童以正确的教育,不断培养儿童新的需要,引导他们的需要向更高层次发展,推动他们的身心发展朝着教育目标和社会要求的方向不断前进。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任务三一、动机概述任务三(一)动机的概念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或内在心理倾向。它是一个人发动、维持或抑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研究人的行为举止时,必须揭示行为举止的动机。只有这样才能判断某种行为举止对某人来说是偶然的还是合乎规律的,才能预见某种行为举止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才能防止不良个性品质的产生,才能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动机这一概念具有三层含义:一是活动性,一个人由于需要产生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的出现对他的行为具有推动作用,表现为行为的发生和加强;二是选择性,一个人的行为被推动以后,其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相应地忽视了其他方面,从而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三是坚持性,为了达到某一目标,个体必须将其行为维持一段时间,从而表现为坚持追求的愿望和态度。任务三(二)动机的种类根据引起动机的需要的起源或性质分类生物性动机:生物性动机也称内驱力,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理学需要为基础,是先天具有的、比较低级的动机,也称生理性动机或原发性动机。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起源于社会性需要,以人的社会需要为基础,是后天习得的、比较高级的动机,也称心理性动机或继发性动机。01任务三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分类有意识的动机:有意识的动机是指行为者能觉察到的、并对其内容明确的动机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起源于社会性需要,以人的社会需要为基础,是后天习得的、比较高级的动机,也称心理性动机或继发性动机。02任务三根据动机是来自个体本身或外部分类外部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在外界要求与外力的作用下产生的行为动机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是由有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03任务三根据动机对行为作用的大小和地位分类主导性动机:主导性动机是指在一段时期或一种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的动机辅助性动机:辅助性动机是指在一段时期或一种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只起辅助作用的动机。04任务三根据动机引起的行为和目标之间的远近关系分类近景性动机:近景性动机是指与具体活动本身相联系,影响范围小、持续作用时间短的动机,它与近期目标相联系。远景性动机:远景性动机是指与活动的社会意义相联系,影响范围大、持续作用时间长的动机,它与长远目标相联系。05二、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发展任务三(一)学习目的由近景向远景发展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父母、老师的期望。刚入学时,新的学习活动使儿童感到新奇,并对儿童产生很大的吸引,儿童为了参加学习活动而学习,不了解也不重视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结果怎样。这时儿童的学习动机主要是指向近景的,即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动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理解力的发展,儿童开始意识到成绩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开始认识到成为优等生的社会意义。这时,一种指向远景的,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动机出现了。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一、二年级的儿童还没有显露出社会责任的动机;在三年级,15%的儿童有了这种动机;到了四年级,有这种动机的儿童占31%;而到了五年级,有这种动机的儿童占48%~50%。这表明小学儿童的学习目标是由近景向远景逐步发展的。任务三(二)学习兴趣由直接向间接发展学习兴趣可以鼓舞和巩固儿童的学习动机,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随着小学儿童知识经验的不断增长,学习兴趣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其主要趋势是由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发展。直接兴趣是由某些带有感染力的事物或活动直接引起的;间接兴趣是由某些事物发展的结果所具有的意义所引起的。因此,直接兴趣指向学习形式本身,而间接兴趣指向学习过程的结果。任务三(三)成就动机由外部向内部发展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成就动机常常受制于附属内驱力,把长者的命令和愿望作为自己行为的动力,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很少对失败的因素和成功的因素进行权衡,对他们的学习起最大作用的是一种外在的成就动机。父母、教师或同伴的指责、赏识、无视或否定,无论以语言的形式,还是以动作、表情的形式,都会成为儿童追求自我提高的动力,促使儿童为获得社会的赞许或认可而专心致志地学习。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的分化、自我意识的逐步形成,他们的成就动机开始由外部转向内部,开始客观地根据自己的成就和能力来追求相应的目标。他们的成就愿望既考虑到获得成功动机的一面,又考虑到避免失败的动机一面,换句话说,小学儿童开始能进行自我评估了。三、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培养任务三1.对小学儿童进行成就动机训练成就动机是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条件下形成的,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成就动机训练分为以下六个阶段:(1)意识化。通过与小学儿童谈话、讨论,使他们意识到成就动机的重要性,注意到与成就动机有关的行为。(2)体验化。通过游戏或其他活动,使小学儿童体验到选择目标与成败的关系、成败与情感上的联系,尤其是体验为了取得成功所必须掌握的行为策略。(3)概念化。在体验的基础上小学儿童理解和成就动机有关的概念,如“成功”“失败”“目标”“风险”等。任务三(4)练习。多次重复不断加深小学儿童的体验和理解。(5)迁移。小学儿童将学到的行为策略应用到学习场合。(6)内化。成就动机已成为小学儿童自身的需要,他们能够自如地运用所学到的行为策略。很多研究表明,对小学儿童进行成就动机训练是有效的。成就动机训练提高了小学儿童的学习成绩,使他们更关心学业成就,并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所追求的目标。成就动机训练对成就动机水平较低、成绩较差的小学儿童效果更为明显。任务三2.让小学儿童体验成功的喜悦成败经验是影响成就动机水平的重要因素,成功的经验会提高小学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因此,要培养小学儿童的成就动机,教师应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小学儿童,这样可以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师应针对小学儿童的实际水平,提供难度适宜的学习任务和成就标准,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教师要为小学儿童提供适当的榜样,使小学儿童获得成功的替代性经验,这是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任务三3.培养小学儿童形成正确积极的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主观判断,它与个体的自我观念密切相关。个体自我观念不正确,必然导致自我效能感发生偏差,因此,要培养小学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应从培养小学儿童正确积极的自我观念入手。正确的自我观念的标志是具有自尊心。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认为,自尊心是自我评价之后自我接纳时的自我价值感,自我接纳指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客观而积极。古柏史密斯认为,自尊心的满足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任务三(1)重要感。指个人觉得他的存在是重要和有意义的,小学儿童的重要感主要来自父母的关爱、老师和同学的认同。(2)成就感。指个人在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中表现出成就,达到预期目标时所产生的满足感。小学儿童在学业上的成就感是形成正确自我观念的关键。(3)有力感。指个人觉得自己有处理事务与适应困境的能力。小学儿童能够应付学习任务的压力,独立完成作业,就会产生有力感。有力感是使人敢于面对困难、接受挑战的重要心理特征,也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创设各种条件,积极培养小学儿童的这三感,以促进小学儿童自尊心的形成。四、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激发任务三1.满足小学儿童的缺失性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学说,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基础需要和成长需要两大类。学习需要属于个体的成长需要,它必须在基本需要获得满足之后才能产生。所以,要激发小学儿童的内在学习动机,就必须满足小学儿童的基础需要。教师应当关心和爱护儿童,了解儿童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如是否吃饱、睡好,是否得到父母的爱、同学的友谊和集体的温暖等等,采取各种方式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促进求知需要的产生。任务三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小学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求知欲是推动小学儿童自己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感色彩的一种内心需要,能使小学儿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小学儿童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小学儿童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起小学儿童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任务三3.正确运用表扬与鼓励一般来说,表扬和鼓励比指责和批评更易激起小学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前者会使小学儿童产生成功感,后者则会挫伤小学儿童的自尊心。教师在运用表扬与鼓励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不能滥用。(2)多用表扬、少用批评。(3)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和批评。教师在表扬和批评小学儿童时应充分考虑小学儿童的个别差异,做到有的放矢,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任务三4.适当运用竞争手段竞争是激发小学儿童学习积极性和求胜心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竞争中,小学儿童的好胜心和成就动机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但竞争也有消极作用,过多的竞争有损小学儿童的身心健康。只有适当地开展竞争,才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大多数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5.促进学习动机的迁移学习动机迁移,是指把其他活动动机转移到学习上来,或把对这一科目的学习动机转移到另一科目的学习之中,有经验的教师常常运用这个原理激发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善于发现小学儿童原有的某一方面的强烈动机,把它与当前的学习活动联系起来,使小学儿童认识到通过当前的学习活动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把其他方面的积极性迁移到学习上来。任务三6.给予及时正确的反馈小学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反馈,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学习热情,增加努力程度。经验证明,小学儿童了解学习结果,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求知欲得到满足,又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可以强化正确的学习动机,克服不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进一步促使小学儿童努力学习。7.重视学法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说明了方法的重要性。在学习活动中,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水平再高,如果不懂学习方法,就无法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因此,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小学儿童如何学习,是激发和维持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教给小学儿童一些常见的、有用的学习方法,并加以实践指导,使小学儿童学会学习,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小学儿童的兴趣任务四一、兴趣概述任务三(一)兴趣的概念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从个体本身的体验来说,兴趣表现在认识过程的良好的情调方面,表现在愿意更深入地、更多地认识对个体有意义的事物方面。满足认识需要有助于补充知识的缺乏或空白,使人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对个体有意义的事物。兴趣在活动过程中起很大作用,它使人积极地寻找满足认识需要的途径和方法。一般来说,在满足对一个人具有稳定意义的事物的兴趣之后,通常不会使兴趣消失,而是会使兴趣丰富和深化,从而产生与更高水平的认识活动相适应的兴趣。任务三(二)兴趣的种类按兴趣的目的性划分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于有意义的事物本身在情绪上引人入胜而引起的,新奇的东西、与需要直接相符合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人的直接兴趣。间接兴趣:间接兴趣不是由于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于事物或活动的结果使人们感到有重要意义而引起的。01任务三按兴趣的广度划分广博的兴趣:有广博的兴趣才可能获得渊博的知识,许多思想家、科学家以及作家都具有很渊博的知识,这与他们兴趣的广博是分不开的。狭窄的兴趣:兴趣狭窄的人,不但影响其人格的全面发展,也影响其生活内容的丰富。02任务三按兴趣的稳定性程度划分稳定兴趣:具有稳定兴趣的人可以长期地对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或研究的问题保持浓厚的兴趣。稳定的兴趣可以最充分显示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这样的人对他的工作非常热爱,不论在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克服,甚至以克服困难为趣,且越克服困难,能力越强,从而越有兴趣。暂时兴趣:兴趣不稳定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对某种事物或问题很有兴趣,但是他们的兴趣是有时限的,只是浅尝辄止。这样的人在工作上不刻苦,遇到困难时不是勇于面对,设法克服,而是回避躲闪,害怕困难。03二、小学儿童兴趣的发展任务三(一)由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小学儿童的好奇心强,对于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从而想去接触、认识和掌握它们。小学儿童的兴趣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小学低年级,由于知识的贫乏,小学儿童活动的目的性较差,他们的兴趣往往容易被当前具体生动的形象吸引和诱惑,总是从对事物本身的喜爱出发来认识事物。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不完全是由于对学习活动的意义和结果的认识而产生的,而是对学习过程本身产生的兴趣。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小学儿童认识水平的提高,他们不但对活动的目的性有所认识,而且还能主动去关心它。这时,小学儿童对事物的兴趣就不完全是由事物本身的新异引起的,而是由他们的某些目的、需要所激起的,这样,间接兴趣便得到了发展。任务三(二)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小学儿童入学后受到教育教学的影响,学习活动的兴趣范围逐步扩大,从课内的学习兴趣扩大到课外的学习兴趣,从对童话故事的兴趣扩大到对文艺作品的兴趣,从对玩具的兴趣扩大到对科技活动的兴趣等。虽然小学儿童的兴趣范围扩大了,但还未形成中心兴趣。教师应注意培养他们的中心兴趣,指导小学儿童围绕中心兴趣扩大兴趣范围,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三)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兴趣还不够稳定,既可以很快地产生,也可以很快地消失。到了中高年级,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稍微好一些,保持的时间也稍微长一些。一般情况下,小学儿童对感兴趣的事物只是凭着事物的新鲜感,当新鲜感小时,小学儿童对事物的兴趣就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所以,教师要指导小学儿童研究新事物中更深层的东西,探讨出更多的自己不认识的东西,从而使小学儿童的兴趣稳定发展。任务三(四)由消极兴趣向积极兴趣发展小学低年级儿童受认识能力和动作能力的限制,对事物或活动较少采取主动、积极的行为,即使是有趣的事物或活动,儿童也只是对其个别事实、孤立的现象感兴趣,难以探究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表现为以消极兴趣为主。到了中年级之后,儿童的兴趣不断增强,表现出积极兴趣。儿童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出大量的“为什么”,表现出浓厚的探究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兴趣,并能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实际的操作、制作,甚至有所发明和创造。三、小学儿童兴趣的培养任务三(一)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兴趣兴趣是动态的、发展的、激发人的活动,因此,小学儿童的兴趣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挥它对认识和活动的推动作用。成功的经验是发展小学儿童兴趣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在活动中让小学儿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教师要为小学儿童创造多种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调动一切积极手段,让小学儿童在课堂中充分的参与活动,让他们主动学习。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儿童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是提高低年级儿童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有效措施,也是将他们的直接兴趣逐步转化为间接兴趣的必要途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限制甚至禁止儿童的活动,那么儿童很快就会对学习感到厌倦,从而使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对中、高年级儿童,同样也要注意组织生动的活动,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任务三(二)激发和保护儿童的有益兴趣在兴趣的发展过程中,有些兴趣能促使小学儿童从事正当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也有些兴趣会导致儿童从事不正当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教师要善于激发和保护儿童的有益兴趣,把他们的兴趣纳入培养目标、道德纪律和身心健康允许的范围中,并加以发挥和引导。对于儿童的一些不利于健康的活动,教师要告诉儿童利害,并以正当的活动替代无益的兴趣。教师本人的兴趣对小学儿童兴趣的培养也有直接的影响,要引导和培养小学儿童的兴趣,教师自己也应该发展多方面健康有益的兴趣。任务三(三)利用原有兴趣迁移兴趣的迁移是指将已有的兴趣延伸到相关事物上,从而对相关事物也发生兴趣。兴趣迁移是培养小学儿童兴趣的有效途径。兴趣迁移的条件有以下三点:第一,要善于发现小学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第二,要善于寻找新的事物或活动与原有兴趣之间的相同点;第三,要在实际活动中循循善诱,使小学儿童产生新的认识需要,并指导他们克服困难。在实践中,有相当一部分儿童学习困难,这往往是由于某种因素导致小学儿童缺乏学习的兴趣。教师要积极地运用迁移的方法培养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这是从根本上改善他们学习境遇的有效措施。简述个性的基本特征。课后思考简述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特点及分类。简述如何培养和引导小学儿童的兴趣。Thanks谢谢观看小学儿童心理学

项目十一小学儿童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目录1小学儿童的能力2小学儿童的气质3小学儿童的性格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能力、气质和性格的基本概念。技能目标:掌握小学儿童能力和性格培养的方法,了解小学儿童气质的特点,能对小学儿童的性格和气质进行分类。素养目标:了解不同小学儿童性格的特征,提高观察力,培养注重细节、明辨是非的素养和能力。小学儿童的能力任务一一、能力概述任务一(一)能力的概念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与活动是紧密相连的,离开了具体活动,能力就无法形成和表现,只有通过活动才能了解一个人能力的大小。实际上,任何一种心理特征都不可能完成比较复杂的活动,要成功完成某种复杂的活动,必须有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我们把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称为才能。一个人如果具有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才能,并且能够把这些能力很好地结合,并成功地、出色地完成某种活动,那么就可以说这个人具有从事这种活动的才能。任务一才能就是各种能力完备的、独立的、质的方面的结合。如果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各种能力,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和最完善的结合,并能创造性地完成相应的活动,我们通常把这种能力叫作天才。天才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们凭借先天带来的健全的生理条件,通过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以及自己的主观努力发展起来的。任务三(二)能力的种类按倾向性划分一般能力:一般能力又称普通能力,是指在各种活动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保证人们能够较容易和有效地认识世界,所以也叫认识能力。特殊能力:特殊能力又称专门能力,指顺利地从事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它只在特殊活动领域发生作用,是完成有关活动必不可少的能力。01任务三按参与其中的活动的性质划分模仿能力:模仿能力是指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来学习各种知识,然后以相同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模仿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模仿,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是实现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基本历程之一。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目的,创造出独特的、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产品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其主要特点是新颖性和独创性。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往往能超脱具体的知觉情境、思维定式、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在习以为常的事物和现象中发现新的联系和关系,提出新思想,产生新产品。02任务三按其功能划分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蓄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我们一般所讲的智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它是人们成功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人们能够认识客观世界,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主要依赖于人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目的,创造出独特的、新颖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产品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其主要特点是新颖性和独创性。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往往能超脱具体的知觉情境、思维定式、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在习以为常的事物和现象中发现新的联系和关系,提出新思想,产生新产品。03任务三按发展趋势以及和先天禀赋与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划分液体能力:液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凡是新奇事物的快速辨认、记忆、理解等能力,都属于液体能力。液体能力较少地依赖于文化和知识的内容,而决定于个人的天赋。它的发展与年龄有密切关系,,一般在20岁左右液体能力的发展达到顶峰,30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晶体能力: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是以获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凡是运用已有知识与技能去吸收新知识或解决问题的能力,均属于晶体能力。晶体能力与教育文化有关,但与年龄的变化没有密切关系。它不因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甚至有些人因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其晶体能力反而随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04二、小学儿童能力的培养任务一(一)激发兴趣儿童对事物的兴趣直接影响儿童锻炼能力的机会,凡是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或活动,儿童会做出更多的投入并使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激发儿童积极有益的兴趣爱好,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能力。兴趣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儿童来说,这些活动往往是具体和直接的,教师要注意利用各种具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激发儿童对事物的直接兴趣,借此增强和锻炼儿童的能力。任务一(二)能力与个性其他品质的良好配合能力作为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个性的其他特征关系密切。要发展能力,就不能脱离个体个性的培育与发展。一个在性格上大胆、开朗、勇于探索和不怕困难的人,会比一般人有更多机会去锻炼和发展自己的能力。一些儿童在课堂上敢于发言,在活动中积极参与,那么这些儿童各个方面的能力一定会得到锻炼。所以,在面对一些胆小的儿童时,教师要多鼓励,让他们自信勇敢起来,这样才有利于能力的培养。任务一(三)知识与技能训练知识和技能是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小学儿童来说,除了一般的教育之外,应结合个人的兴趣爱好,进行课外知识技能教育,如美术、音乐、舞蹈、手工等。儿童发展什么样的兴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儿童在活动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千万不要将儿童不感兴趣的东西强加到他们身上,缺乏兴趣的学习是无法锻炼儿童的能力的。小学儿童的气质任务二任务二一、气质概述(一)气质的概念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平衡性、灵活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性情”“脾气”。不同的气质特点使得人们具有不同的心理与行为表现,如迟缓或迅捷,温和或暴烈,黏滞或灵活有的人具有超常的忍耐力;有的人则虽能忍耐肉体的极大痛苦却不能忍受寂寞、沉默;有的人倾心于外界;而有的人则倾心于自身,高度地关注自我。任务一(二)气质的特点1.天赋性气质主要取决于人的生物学因素,人的特点几乎在出生后不久就能看到。在儿童生命最初的几星期内,对刺激的敏感度、对新事物的反应等就有明显的差异。研究表明,年龄越小,气质的表现越明显,它主要取决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以及内分泌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甚至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体形特征等,而这些因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先天素质。任务一2.稳定性前述生物学因素是非常稳定的,对心理机能的影响也是广泛的而非特定的,因而人的心理活动所表现出的上述动力特征也是一贯的和一致的。性情温和的人,不仅在家如此,在外面上亦如此;若是急性子,自然也会表现在其他方面。同样,具有灵活特点的人,会表现出兴趣爱好广泛而易变、好交际而不深入、活泼好动而不深沉等。虽然到青年期,人的这些特点才更突出、更典型,但回顾他们的过去,可以看到他们自幼就有这样的倾向。任务一3.可塑性气质虽然具有先天性,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气质,特别是其表现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方面,根据生命进程和心理发展自身的规律,气质在一定意义上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另一方面,在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的影响下,气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掩蔽和改造。例如,冲动急躁的人,随着生理心理的成熟,在教育和生活的影响下可能变得渐渐克制起来;反应迟缓的人通过一定的训练可以变得敏捷起来;情感脆弱的人通过生活的磨炼,可以变得坚强起来。气质的可塑性与稳定性是辩证统一的。气质并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也不直接具有社会道德评价意义。具有相同气质类型的人,既可能成为品德高尚、有益于社会的人,也可能成为道德败坏、有害于社会的人。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任何气质的人,既可能在不同实践领域中取得成就,也可能成为碌碌无为的人。任务二二、气质的类型(一)四根说四根说是由古希腊医学家恩培多克勤提出的。他认为人的身体是由土、水、火、空四根构成的。其中固体部分是土根。液体部分是水根。呼吸是空气根。血液是火根。每个人心理的不同是由于四根配合的比例不同。他认为演说家是舌头四根配合最好的人。艺术家是手的四根配合最好的人。恩培多克勤的四根说是之后气质概念的萌芽。任务一(二)体型说德国的精神病学家克瑞奇默根据自己临床观察发现,体型与气质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矮胖型的人脏腔大,面圆颈短,肩窄肢细,具有乐观、好交际、务实、易于适应环境的特点,其情绪主要波动于愉快和抑郁两极之间,即表现为躁郁性格;瘦长型的人长颈小肩,扁胸,面椭圆,躯体瘦长,肌肉不发达,具有沉静孤独、冷淡固执、敏感多疑、隐秘不露的特点,情绪主要波动于激动和淡漠两极之间,即表现为分裂性格;力士型的人肌肉发达,骨骼坚实,肩宽背方,强健有力,性格类似于瘦长型的人。任务一(三)血型说血型说是由日本的古川竹二提出来的,他认为不同血型的人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古川竹二认为A型血的人消极保守、焦虑多疑、冷静但缺乏果断,富于情感;B型血的人积极进取,灵活好动,善于交际,爱说寡信,多管闲事;O型血的人胆大好胜,自信,意志坚强,爱支配人;AB型血的人,其外表像B型血的人,内在却像A型血的人。任务一(四)体液说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内有黏液、黄胆汁、黑胆汁、血液四种体液,这四种体液配合的比例不同,构成了四种不同类型的气质。1.胆汁质胆汁质的人精力充沛,热情兴奋,直爽、大胆、勇敢、好动,表现为情绪体验强烈、爆发快、平息快;言语动作急速且难以自制;思维灵活,争强好胜,精力旺盛;为人直率但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刚愎自用。2.多血质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热情乐观,敏感,灵活多变,表现为情感丰富、外露不稳定,情绪发生快而多变;思维敏捷、不求甚解,注意力容易转移;善于交往但交浅,缺乏耐心;兴趣爱好广泛但易于转移,稳定性差、见异思迁。任务一3.黏液质黏液质的人安静、沉稳,情绪发生慢而弱,不外露;言语、动作和思维迟缓,表现为情绪平稳,注意稳定而不易转移;思维灵活性较差,但比较细致周到;踏实沉默、沉思、自制;交往适度、交情深厚4.抑郁质抑郁质的人柔弱易倦,情绪发生慢而强,体验深沉;言行迟缓无力,胆小、忸怩,表现为情绪体验深刻、细腻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象丰富;不善交际;自制力强;胆小、优柔寡断。任务一(五)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巴甫洛夫认为,气质的生理基础不在于体液,而在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提出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解释气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由高级神经活动过程所特有的,是最重要和最稳定特性的独特结合,一般根据三种大脑皮层活动特性的不同结合形成的神经型来划分气质。1.强而平衡且灵活的类型——活泼型兴奋和抑制都有较大的、基本相同的强度,相互之间转化灵活。表现特点是反应灵敏、外表活泼,能很快适应迅速变化的外界环境。任务二2.强而平衡但不灵活的类型——安静型兴奋和抑制都较强,程度大体相当,但相互转化不灵活。表现特点是新的条件反射容易形成,但不容易改造。3.强而不平衡的类型——兴奋型(不可抑制型)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这是一种易兴奋、不易安静的类型,也称为兴奋型。4.兴奋和抑制都比较弱的类型——弱型兴奋和抑制都很弱,而且弱的抑制过程占优势。表现特点是无论哪种形式的条件反射的形成都很慢,神经过程的承受能力小,也叫抑制型。活泼型相当于多血质,不可抑制型相当于胆汁质,安静型相当于黏液质,弱型相当于抑郁质。神经类型可看作是气质的生理基础,而气质则是神经类型在心理活动动力上的表现。任务二巴甫洛夫根据高级神经活动兴奋和抑制过程所具有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以及它们的不同结合,将高级神经活动类与气质特点结合起来,把个体气质分为下面四种类型。气质类型高级神经活动类型高级神经活动过程表现胆汁质兴奋型(不可抑制型)强、平衡、灵活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感容易冲动,心境变化剧烈多血质活泼型强、不平衡活泼好动,反应迅速,注意力易于转移,兴趣容易变化黏液质安静型强、平衡、不灵活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情感不易外露,注意稳定但难于转移,善于忍耐抑郁质强型弱孤僻,行动迟缓,内心体验深刻、善于觉察到别人不易觉察到的细小事物任务二三、小学儿童气质的分布特点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小学儿童中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有,其分布是不均衡的。黏液质的儿童所占比例最大,男生中胆汁质和胆汁—多血质的人要多于女生,女生中抑郁质和黏液—抑郁质的人要多于男生。中国儿童青少年的气质分布与发展研究协作研究组曾对我国儿童青少年的气质分布进行调查研究,发现胆汁质类型的三年级小学儿童为16.38%,五年级小学儿童为16.16%,从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二年级,这种气质类型的儿童呈显著下降的趋势;黏液质类型的三年级小学儿童为20.26%,五年级小学儿童为18.78%;多血质类型的三年级小学儿童为9.69%,五年级小学儿童为9.61%。任务二张劲松、欧阳林静等人的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气质特点从7岁左右开始稳定,气质的性别差异随年龄增大而逐渐显现出来。8~12岁的男生与女生相比,活动量较高,可预见性较低,反应较强烈,坚持性较低。刘文的研究也发现,在活动性和情绪性上,男生高于女生,而女生的专注性高于男生,但在反应性和社会抑制方面没有发现性别差异。任务二四、气质研究对实践活动的意义(一)气质在活动中的作用气质不决定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也不决定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不决定一个人的社会价值,也不决定一个人的社会成就。不管属于一个人何种气质类型,其可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也可能成为道德败坏的人;可能成为硕果累累的人,也可能成为庸庸碌碌、一事无成的人。气质对人的活动有一定的影响。某种气质特点,对于一种情境或一种活动而言可能有不利的一面,但对于另一种情境或另一种活动而言,又可能有最相适应的一面。实际上,任何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相对不同活动而言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意义。任务二

有关研究表明,人的工作或活动方式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相关。弱型较强型在无应激的情景中,更易表现出活动的控制性和预防性,这时工作效率较高。在有威胁的情境中,弱型个体的定向、控制和执行活动受到了抑制,效率降低,而强型者却非如此。一般情况下,弱型和强型在活动的有效性上并没有差异,主要的差异是强型个体执行活动较定向活动要多,或者这两种活动是平稳的,而弱型个体的定向活动较执行活动要多。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只适合于某一特定神经特性类型,而不太适合于其他类型的人的活动领域。在这些领域中,效率依赖于活动方式,与活动方式密切相关。所以在这些特定的领域里,神经特性会影响活动的方式,进而影响效率。但人的活动领域是十分广阔的,其中广大的领域是任何气质类型的人都可以从事的,并且不会影响工作效率和工作成就。任务二(二)气质与职业活动气质影响个人的行为方式,也影响行为活动的效果。每一种职业都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某些气质特征,气质特征可为个人从事某种工作提供有利条件。研究表明,胆汁质的人适合从事需要反应迅速、动作有力、应急性强、冒险性大、难度较高而费力的工作;多血质的人适宜从事要求反应迅速灵活的工作;黏液质和抑郁质的人适合从事医学法律、管理等要求持久、细致的工作。毫无疑问,掌握气质理论可以为职业活动提供有益的指导。任务二(三)气质研究对教育工作的意义具体到教育工作中,就是要使我们的教育措施、教育情境要适合于学生的气质特点,要注意在同样的教育情境中,不同气质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因而要有不同的要求,要因材施教。教师了解学生的气质,了解气质与教育的关系,可使教育工作更有预见性、针对性,有利于增强教育效果和提高教育质量。首先,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来培养其优良个性品质。教育中最要注意的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培养那些对易形成的不良性格特点具有克制作用的性格特点。任务二其次,在教育工作中,教育方式、方法和措施要适合学生的气质类型。在相同的工作或活动情境中,不同气质类型的人的工作或活动表现是不一样的。对某种气质类型的人具有促进作用的活动情境,对另一种类型的人来说,可能会产生抑制作用。同样的教育方式或教育措施、教育情境,对不同的气质类型的学生的作用也可能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是相反的。在选择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措施时,除了要注意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的活动方式和反应特点及即时的教育效果,还要特别注意其是否对某些气质类型的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一时看不见的不良影响,这种影响往往不是及时显现的,所以不易被注意到。任务二最后,要注意增强学生的自我认识。气质是稳定的,又是可变的,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气质表现的优缺点,克服气质中的消极特点;增强学生的自我认识,使学生对于自己的气质特点与自己的优缺点的关系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以提高学生接受教育和自我培养、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自觉性。小学儿童的性格任务三一、性格概述任务三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一个人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在心理学中,有时会把性格和人格作同义语使用。性格是人的个性中最重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在人的个性中居于核心地位,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重要方面,集中表现出一个人的社会特征和主要心理面貌。性格是一个人稳定的、独特的个性特征,在某些情况下一时性的、情境性的、偶然性的表现,是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性格特点的。总之,只有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符合这些态度的行为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比较稳固地、经常地从本质上表现一个人的个性时,这种态度和行为方式才具有性格的意义。任务三人的个性不是表现为气质、能力的差别,而是表现为性格的差异。当我们了解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后,就可以预测他在一定条件下的行为倾向。可以说,一个人的性格不仅说明他做什么,也说明他如何做。人的性格更多的是后天获得的,是现实社会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标志着某个人的行为方向和其行为的结果,它可能有益于社会,也可能有害于社会。因此,性格的好坏具有直接的社会影响,有道德评价的意义。综上所述,性格是一个人本质属性的稳定的、独特的结合,它表现了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并且表现在一个人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之中,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二、性格的类型任务三(一)机能类型说机能类型说是英国心理学家培因等人提出的分类观点,是一种按心理机能来确定性格类型的方法。人们依据智力、情绪、意志三种心理机能在性格结构中何种占优势来确定性格类型,把人们的性格划分为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理智型的人通常以理智来衡量一切,依靠冷静的思考行事,以理智来支配自己的行动。他们观察事物认真仔细,思维活动占优势,很少受情绪波动影响。情绪型的人不善于冷静思考,情绪体验深刻,凭感情办事,行动易受情绪支,缺乏理智感,处理问题常感情用事。意志型的人有明确的目标,行为主动而坚定,勇于克服困难,自制力强,不易受外界因素干扰。任务三(二)向性说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向性说。他按照个体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倾向于外部世界还是倾向于内心世界,把人的性格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因此,向性说又被称为内外倾向说。外倾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一般表现为对外部事物表示关心,情感外露、开朗活泼、不拘小节,当机立断,独立性强,善于交际、领导能力强,易于适应环境的变化,不介意别人的评价,有时候容易轻率、散漫、感情用事。内倾型的人心理活动倾向于内部,一般表现为拘谨沉静、多思,反应迟缓,不善交往,适应环境比较困难,很注重别人的评价,顾虑多、较孤僻。荣格在自己多年的研究中还发现,具有上述典型的外倾或内倾性格的人是比较少的,大多数人是介于二者之间,并倾向于某种类型的中间型。任务三(三)独立性说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根据一个人独立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两种性格类型。独立型的人有坚定的信念,不易受外来事物的干扰,善于思考,能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紧急、困难的情况下镇定自若,能独立发挥自己的力量,但易于固执己见,甚至喜欢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顺从型的人独立性差,易受暗示和外界事物的干扰,常常不加批评地接受他人的意见或主张,往往屈从于权威,按别人的意见办事,在紧张情况下表现出张皇失措,应变能力差。任务三(四)特性分析说这种理论是按照性格的多种特征的不同结合,把人的性格分为不同的类型。1.从情绪的稳定分析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认为,人的性格特质可以从情绪的稳定与不稳定、内倾与外倾这两个方面加以描述。他通过大量的相关测验,用统计方法找到上述两方面特征相互制约的关系,提出了性格的二维模式,从中可以看出性格特征,得出性格的类型。2.从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社会适应性和心理活动向性划分以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社会适应性和心理活动向性为标准划分,将性格分为A、B、C、D、E五种类型,这是一种目前国际上采用的典型性格类型,如下表所示。任务三类型特征情绪稳定性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活动的倾向A不稳定较差外向B稳定平衡平衡C稳定良好内向D稳定平衡外向E不稳定较差或一般内向任务三A型又称行为型或注意人物性,其特征是急躁,情绪不稳定,好胜心强,直爽坦率,社会适应性比较差,人际关系不融洽,行为常引起人们的注意或议论。B型又称平衡型,其特征是情绪和社会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