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讲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_第1页
2025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讲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_第2页
2025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讲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_第3页
2025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讲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_第4页
2025届高中地理一轮复习第三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讲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教案湘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7-第一讲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与地球表面形态[考纲展示]1.地壳的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改变的内、外力因素。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44页[基础梳理]一、地壳的物质组成1.矿物(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2)存在形式:气态、液态和固态。(3)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2.岩石(1)概念:岩石圈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2)分类(成因):①岩浆岩eq\b\lc\{(\a\vs4\al\co1(侵入岩:岩浆在地表以下冷凝成为岩石,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②沉积岩eq\b\lc\{(\a\vs4\al\co1(概念:风化过程产生的碎屑物质经过漫长的岁月,沉积、固结为岩石,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③变质岩eq\b\lc\{(\a\vs4\al\co1(概念: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改变,,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常见岩石: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特殊提示常见变质岩的“前世”“今生”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二、地壳的物质循环1.地质循环(1)概念: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的大规模物质循环。(2)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2.岩石的转化在下图中的方框中填出岩浆和三大类岩石的名称,并写出各箭头的含义:①岩浆岩②沉积岩③岩浆④变质岩A冷却凝固B外力作用C变质作用D重熔再生三、不断改变的地表形态1.内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2.外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它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破坏、搬运和积累。四、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欧亚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2)板块边界类型:图中L为未定板块边界,M为消亡边界,N为生长边界。(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①如图中a是两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②如图中b、c是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岛弧、海岸山脉。③如图中d是大陆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了东非裂谷带。特殊提示阅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时,须要“两看”“两关注”(1)“两看”:一看板块名称、范围及相对位置(留意与经纬度相结合);二看板块边界类型、受力方向及旁边宏观地形(如地中海、红海、新西兰南北二岛、冰岛等)。(2)“两关注”:美洲板块西侧的板块名称;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中南半岛所在的板块。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1)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背斜;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向斜。(2)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构造。其中E处叫地垒,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处叫地堑,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1)火山活动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2)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五、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1.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2.流水作用eq\b\lc\{(\a\vs4\al\co1(侵蚀地貌:沟谷、瀑布、喀斯特地貌,沉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3.风力作用eq\b\lc\{(\a\vs4\al\co1(侵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凹地、戈壁,沉积地貌:沙丘、沙垄、黄土积累))六、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1.合理改造能趋利避害如在梯田上耕作;填海造陆。2.不合理活动产生消极破坏作用如在坡地上耕作。[图文拓展]1.岩石圈物质循环与矿产岩浆侵入冷却过程中,矿物元素集聚形成宝石矿、金属矿产等;沉积岩石中可能富有沉积矿产,比如煤、石油等;变质岩石中可能存在变质矿产,比如铁矿等。2.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的差异风化是指岩石多在无外动力作用下,受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而发生的破裂。虽然有个“风”字,但“风吹”只是加速风化的因素。侵蚀则是在“外动力”作用下发生的破坏,这些“外动力”包括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风化的结果是岩石变碎、变小。侵蚀的结果是物质被移走,留下千疮百孔、沟壑纵横的面貌。3.非洲马拉维湖的形成缘由非洲的马拉维湖位于东非大裂谷旁边,因地壳断裂下陷,形成了一个南北狭长的断陷盆地,积水成湖,因此从地质构造的角度看,马拉维湖是断裂下陷形成的。4.洪(冲)积扇地貌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洪(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渐渐降低,积累物颗粒由粗变细。5.三角洲地貌多呈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延长,呈放射状。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46页考点一地壳的物质循环(高考经典题)图示的岩石循环模型❶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另一种形态❷。据此完成(1)~(2)题。(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过程①形成的❺。在这一过程中()A.温度上升,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上升C.温度上升,压力上升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❻()A.① B.③C.④ D.⑤规范审答我的答案:(1)C(2)C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1.推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推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1)岩浆:三进一出。(2)岩浆岩:一进三出。(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注:沉积物指向的肯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2.推断箭头含义(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3.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常见变式图[技法点拨]三个关系推断岩层新老(1)岩层上下关系。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概括为“覆盖者新,被覆盖者老”。(2)岩浆岩与沉积岩的关系。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侵入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概括为“侵入者新,被侵入者老”。(3)变质岩与四周岩石的关系。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命题角度一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位于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中的波浪岩(甲图),是一块巨大而完整的花岗岩体,大约在25亿年前形成。经过日积月累的风雨冲刷和早晚猛烈的温差改变,渐渐地被侵蚀成波浪的形态。据此完成1~2题。1.乙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上述波浪岩与图中数字表示的岩石类型一样的是()A.① B.②C.③ D.④2.波浪岩的形成过程依次是()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C.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解析:第1题,波浪岩是花岗岩体,花岗岩属于岩浆岩,图中①为岩浆、②为岩浆岩、③为变质岩、④为沉积岩。第2题,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形成的,图中花岗岩现在出露地表,则必定经过了地壳抬升、风化剥蚀过程,则B选项正确。答案:1.B2.B〉〉命题角度二地质作用发生先后依次的推断野柳地质公园,是台湾闻名景点。由于海水侵蚀、风力侵蚀及地壳运动等作用,造就了蕈状岩、蜂窝岩等绵延排列的奇妙景观。蕈状岩是因岩层受海水数十万年的侵蚀,砂岩中质地酥松的岩石渐渐被海水侵蚀消逝了,而坚硬的结核渐渐露出水面,再经风吹、日晒、雨淋、海浪的吹打,最终形成的状如蘑菇的石头。读图,回答3~4题。3.蕈状岩形成过程为()A.砂岩风化—外力侵蚀—地壳抬升—海浪侵蚀B.砂岩形成—海水侵蚀—地壳抬升—外力侵蚀C.砂岩风化—地壳下沉—海面下降—外力侵蚀D.砂岩形成—外力侵蚀—地壳下降—海浪侵蚀4下列关于蜂窝岩、蕈状岩的成因分析最恰当的是()A.外力侵蚀强度的差异 B.岩石硬度的差异C.地壳运动幅度的差异 D.侵蚀时间的差异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蕈状岩是海水中形成的沉积岩经过海水侵蚀作用,然后地壳抬升露出水面,再经风吹、日晒、雨淋、海浪等外力作用下形成。选B。第4题,由材料可知,在海水侵蚀作用及风吹、日晒、雨淋、海浪等外力作用过程中,由于砂岩坚硬程度的差异,砂岩中质地酥松的岩石渐渐被海水侵蚀,而坚硬的结核最终留下形成蜂窝岩、蕈状岩。故选B。答案:3.B4.B考点二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高考经典题)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逝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探讨,百年之内该岛上的自然植被就可以复原。K岛处于()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C.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D.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规范审答从图像中获得信息我的答案:C板块运动与地貌板块相对运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板块相对运动对全球构造地貌的影响可总结如下:板块运动张裂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边界类型图示特殊提示特殊板块及地区分布(1)澳大利亚、南亚、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位于欧亚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2)冰岛——欧亚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3)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碰撞形成。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下题。1.平顶海山()A.为褶皱山B.由沉积岩构成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解析:读图可知,平顶海山为火山,A项错误;由岩浆岩构成,B项错误;顶部平顶形态由外力侵蚀所致,C项错误;随着板块移动,平顶海山没入水下,D项正确。答案:D2.(高考经典题)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缘由是()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解析:安第斯山脉属于褶皱山脉,是由于板块挤压碰撞、隆起抬升形成的。答案:C(2024·武汉外国语学校月考)读部分板块构造示意图,回答3~5题。3.上图中板块共有()A.1块 B.2块C.3块 D.4块4.上图中虚线圈内的板块边界可能位于()A.冰岛 B.非洲东部C.太平洋西岸 D.大西洋西岸5.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无关的是()A.喜马拉雅山 B.马里亚纳海沟C.日本岛弧 D.安第斯山脉解析:第3题,从图中板块的运动方向及分别出现一个海沟和海岭可以推断图中板块共有3块。第4题,图中虚线圈内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区,属于消亡边界,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面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到挤压抬升形成岛或岛弧,最符合太平洋西岸的状况。第5题,喜马拉雅山是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碰撞形成的褶皱山。答案:3.C4.C5.A考点三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图解考点]—————————————————————————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示意图(高考经典题)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头由老到新。据此完成(1)~(2)题。(1)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2)有人称丙处山峰为“飞来峰”,其岩石可能是()A.石灰岩砂岩B.花岗岩流纹岩C.大理岩石英岩D.安山岩玄武岩规范审答1.从文字材料中获得信息岩层①~⑧层理结构明显,为沉积岩,且其年头由老到新。2.从图像中获得信息我的答案:(1)C(2)A1.常见的地质构造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从形态上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图示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未侵蚀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常形成裂谷或悬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相对上升的岩体,常成为块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体,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裂隙发育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图示3.探讨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2024·高考天津卷)读图,回答下题。1.图中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地貌景观的岩石呈层理状分布,最可能是沉积岩,且岩层发生了弯曲变形,可推断地质构造为褶皱。答案:B(2024·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2~3题。2.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依次是()A.甲乙丙 B.乙丙甲C.丙乙甲 D.丙甲乙3.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A.1 B.2C.3 D.4解析:第2题,断层乙上方岩层形成的时间晚于断层;岩浆岩丙的形态反映出岩浆活动侵入断层乙所在岩层及其上方岩层,说明岩浆岩丙形成晚于断层乙;甲岩层形成晚于丙,因此选项B正确。第3题,褶皱是岩层受挤压发生的弯曲变形。沉积岩岩层形成之初一般是水平的,若发生倾斜则推断其可能受挤压形成褶皱。同一次褶皱形成过程中,同一区域岩层弯曲变形倾斜的角度保持一样。若发生岩层倾角不一样的状况,则可能出现多次褶皱过程。所以,图中乙所在左下角岩层为一次褶皱过程,甲所在右上角岩层为另一次褶皱过程。答案:2.B3.B4.(高考经典题)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A.背斜谷 B.背斜山C.向斜谷 D.向斜山解析:由题干中的信息可知,a为河谷,地势较低,并且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地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受侵蚀而形成谷地,所以可以推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背斜谷。答案:A考点四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高考经典题)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积累而成。在沿海地区常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记着海岸线位置的改变。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动 B.向海洋方向推动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2)沿岸流淌的海水搬运输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积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规范审答1.从文字材料中获得信息(1)贝壳堤是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积累而成的,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必需稳定,死亡贝类生物持续积累才能形成。(2)河流冲积物是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河流入海的位置变动导致海岸线的不断改变。2.从图像中获得信息我的答案:(1)C(2)B(3)D外力作用使地表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其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互为条件、紧密联系、共同作用,塑造各种地貌,其中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尤为普遍。1.主要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流水潮湿、半潮湿地区的流水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瀑布等风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破坏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并将侵蚀掉的物质带离原地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冰川高纬度或高山地区,冰川运动不断侵蚀底部岩石和侧面岩壁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波浪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击打、侵蚀岩壁,使海岸后退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2.主要沉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作用因素作用表现作用结果流水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流水的速度减慢山间河流流出山谷: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地区:冲积平原河流入海口处:三角洲风力气压梯度减小或遇到地形阻挡,风速减慢积累物质以沙粒为主:沙漠(沙丘)积累物质以黄土为主:黄土高原波浪波浪遇倾斜海岸,速度减慢沙滩、潟湖冰川冰川在移动过程中溶化,其中夹杂的物质发生积累冰碛地貌、冰碛湖等3.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推断方法(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②潮湿、半潮湿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①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积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旁边,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积累地貌等。(3)同一区域的不同外力及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上题中,贝壳堤的形成,既要考虑河流的搬运、积累作用,又要考虑沿岸海水的搬运、积累作用。再如,在沿海地区,尤其是河口处,当泥沙沉积的速度大于海水侵蚀强度时,海岸线会向海洋方向推动,反之向陆地方向推动。由此可反推,依据海岸线的变动状况,推断某一河口处泥沙沉积和海水侵蚀的强弱关系。(2024·高考全国卷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潮湿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浇灌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凹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3题。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A.构造运动 B.流水C.冰川 D.风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凹地增多增大是由于()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3.伴随着凹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A.水土流失 B.沼泽化C.土地沙化 D.盐碱化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霍林河为山前平原地区带来了流水及泥沙,说明泥沙淤积是形成山前平原的主要缘由,而泥沙是流水搬运来的。B对。构造运动形成高山和盆地,主要使地表凹凸不平,故不是形成山前平原的力气。A错。该地无冰川分布,且冰川运动往往侵蚀地表而导致地表坎坷不平。C错。该平原为冲积平原,故形成动力不行能是风。D错。第2题,断流期间,山前平原失去了河水带来的泥沙淤积;断流使植被生长较差;该地风力较大,风力侵蚀导致风蚀凹地形成,且凹地不断增多增大。C对。整体地面沉降会形成巨大的盆地,不会形成数量众多的凹地。A错。断流期间流水侵蚀微弱,平原地区以流水积累为主。B错。假如存在冻融塌陷,则该现象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只发生在断流期间。D错。第3题,凹地不断增多增大,使凹地四周地区原来就少的水渗流到地势较低的凹地之中,土壤缺水现象不断加重,导致植被死亡,加之风力影响大,使土地沙化。C对。水土流失是流水作用形成的,沼泽的形成也须要肯定的水分,而该山前平原凹地增多增大期间河流断流,因此周边地区不会出现水土流失和沼泽化。A、B错。土壤盐碱化过程与水、盐运动亲密相关,在缺水状态下,地下盐分难以到达地表集聚。D错。答案:1.B2.C3.C下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的爬升沙丘。读图,完成4~5题。4.该沙丘位于()A.冲积扇 B.洪积平原C.三角洲 D.河漫滩5.正确示意沙丘剖面及其外力作用主要方向的是()A.① B.②C.③ D.④解析:第4题,一般冲积扇位于山前开阔地段,洪积平原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三角洲位于河口地区。而题干明确告知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宽谷,再结合景观图可确定,爬升沙丘位于河漫滩。第5题,爬升沙丘是指沙丘移动受山地阻挡时,沙在风力作用下沿坡面爬升形成的沙丘,沙丘迎风坡面较缓,背风坡面较陡,再结合景观图可确定,选C项。答案:4.D5.C考点五不同河段河流地貌的类型及成因[图解考点]——————————————————————————)(高考经典题)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验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回答(1)~(2)题。(1)该河谷()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头早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D.呈“V”型,相宜修建水库(2)本次洪水()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C.流量增大时,河流积累作用增加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规范审答从图像中获得信息我的答案:(1)A(2)D1.河流的河床形态,受流域内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列因素中,对河床形态影响不大的是()A.岩石性质 B.地质构造C.通航里程 D.降水多少解析:河流的河床形态主要受河床的地质构造、岩石性质及水流大小、速度等因素影响。河流的河床形态会影响通航里程,但通航里程基本不会影响河床形态。答案:C读图甲和图乙,完成2~3题。2.图甲中,形成该河谷的地质作用依次是()A.流水作用、冰川作用B.流水作用、风化作用C.冰川作用、流水作用D.风化作用、冰川作用3.图乙中,E、F示意的河谷形态分别出现在河流的()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解析:第2题,图乙中显示,R河的源头地带海拔接近5000米,说明源头旁边有冰川活动,源头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从图甲中的河谷形态看,该处河谷狭窄,呈“V”型,应是河流的上游河谷,且该“V”型河谷出现在一个大“U”型谷的底部,说明先经冰川侵蚀,后经流水侵蚀形成。第3题,图乙中E示意的河谷形态是河流在山谷中的形态,应当位于河流的中上游;图乙中F示意的河谷呈现出展宽的特征,应是位于河流的下游。答案:2.C3.D(2024·高考全国卷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实力降低,碎屑物质积累而形成的扇形积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积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4~6题。4.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缘由是贺兰山东坡()A.坡度和缓 B.岩石袒露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5.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积累物中砾石较少的缘由主要是()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6.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缘由是()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解析:第4题,由图文材料中的“坡度骤减”及图例和比例尺可推断,贺兰山东坡坡度较大,河流、沟谷众多,导致山麓东部泥沙积累,洪积扇连片分布;从图文信息中无法推断出岩石袒露;降水集中有利于洪积扇的形成,但不是洪积扇集中连片的缘由。第5题,结合图中比例尺推断,该区域实地范围较小,东西距离约15km,南北距离不超过30km,特殊是有洪积扇的部分,这么小范围的局部地区内,其降水和风化物粒径大小差异不明显。而依据图中信息可知,形成甲地洪积扇的河流较长且主要流经低山,地势起伏小,流速较慢,使得大部分砾石在河床沉积。第6题,由题干信息中洪积扇积累物以砾石为主,推断其土层浅薄,不适合发展种植业。答案:4.C5.B6.B规范答题模板系列3|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的分析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53页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成因类问题一般有三种:一是推断影响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主要因素(流水、风力、冰川、海浪);二是分析形成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缘由,强调外力是怎样影响该地貌的;三是描述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形成过程,侧重时间上的先后依次。在高考中多以推断地貌类型、描述成因等设问形式呈现。析高考真题——知答题思路分析外力作用地貌的成因,其答题思路为:[模板构建]1.侵蚀地貌成因解答模板考向关键词答题思路河谷、沟谷、峡谷河床、冲蚀水在流淌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的冲蚀作用形成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岩石、暖湿的气候可溶性石灰岩在暖湿气候条件下,与流水中含有的CO2相遇,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蚀而形成风力侵蚀地貌携带、破坏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四周岩石的破坏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2.沉积地貌成因解答模板考向关键词答题思路河流冲积扇山口、平缓、减慢、沉积河流流出山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