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新高考语文复习教学案:第2编 1 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梳理的传统文化阅读(含解析)_第1页
2021年新高考语文复习教学案:第2编 1 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梳理的传统文化阅读(含解析)_第2页
2021年新高考语文复习教学案:第2编 1 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梳理的传统文化阅读(含解析)_第3页
2021年新高考语文复习教学案:第2编 1 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梳理的传统文化阅读(含解析)_第4页
2021年新高考语文复习教学案:第2编 1 文言文阅读-侧重文意梳理的传统文化阅读(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

一侧重文意梳理的传统文化阅读

核心价值•阐释

1.通过对文言断句知识的积累和把握,实现“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目标;通过

正确断句,反复朗读,发现文言文的结构美、音韵美,实现“审美鉴赏与创造”

的目标。

2.从具有文化内涵的实词中窥见古代社会的生活、风俗、文化等现象与特征,

并打通古今,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

的文化视野。

3.通过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获得逻辑思维的发展,以及灵活性等思维

品质的提升。概括和分析文言文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消除历史隔膜,学习文言文中

人物的优秀品质,有助于考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体现了对

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不仅考查了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还考查

了修辞手法、文学常识等,同时它还着眼于“文中”,涉及对原文整段(篇)内容的

了解和文脉的把握。该考点带有较强的综合性,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

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能力要求。

必备知识•夯基

必备一一词多义

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

含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1.本义

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最原始、最具体的意义,称为本义,如

“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

最初意义是“跑”等。

2.引申义

引申义是指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

的意义。词义的引申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连锁式: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步步延伸开去,因此各引申义与本义之

间的联系有密有疏。例如:

本义:冷(冰,引申义:贫寒(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水为之,而搴

引申义:恐鼠害怕(西贼闻之心骨搴)

于水)

(2)辐射式: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向不同的方向展开,各引申义与本义

之间的联系紧密度相同。例如:

引申义草木枝干交接处(盘根错节)

本义:竹节\[

引申义关节(彼节者有间,而刀力者无厚)

(竹之始生,季节(清血时节雨纷纷)

-H-Z引申义

一导之萌耳,X

而节叶具焉i\引申义节操(本图宦ii,不矜名节)

引申义节拍(钿头银篦击节碎)

3.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产生的新义。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法,使语

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例如:

比喻义:勇士(褒义)

(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本义:兽类的爪子和牙齿

爪牙”(蚓无小学之利.筋骨之强)

比喻义:党羽.帮凶(贬义)

(而刻深更多为爪牙用者)

♦本义:手和脚比喻义:兄弟

手足一:—►

入百姓征税.无所措其手足)(手足情深,焉能或忘)

名师指引两方法准确理解一词多义

巧借水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

义联系.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

一多项之间的关联

紧扣语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

境推敲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

能确切地解释词语一

教材研习

1.属(10年11考)

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动词,这里指劝人饮酒

(2)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并序》)动词,隶属

(3)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动词,属于

(4)衡少善属文(《张衡传》)动词,连缀,写

(5)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动词,通“嘱”,嘱托

⑹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名词,等辈,类,指某

一类人

⑺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三峡》)动词,接连

2.居(10年11考)

⑴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动词,居住

(2)佛印后右,鲁直居左(《核舟记》)动词,处在,处于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动词,停止,停留

(4)后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动词,平时

(5)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张衡传》)动词,担当,担任

(6)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动词,过了,经过

3.故(10年8考)

⑴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滕王阁序》》形容词,旧,原来的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连词,所以

(3)前以降及物故(《苏武传》)名词,死亡

(4)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名词,原因

(5)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形容词,衰老

(6)广政数言欲亡,忿恚尉(《陈涉世家》)副词,故意

⑺大人敢嫌迟(《孔雀东南飞并序》)副词,仍旧

(8)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名词,交情

4.度(10年8考)

⑴内立法廖,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名词,制度

⑵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量词,表次数

(3)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动词,创制

⑷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藜大(《过秦论》)动词,衡量

⑸卒其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名词,常态

(6)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动词,估计

⑺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动词,越过

5.知(10年10考)

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动词,知道,懂得

⑵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了解

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动词,识别,分辨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名词,通“智”,智慧,明智

(5)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解牛》)名词,知觉,感觉

⑹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名词,知识

6.多(10年8考)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数量大

⑵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陈涉世家》)副词,大多,大都

⑶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副词,常常,往往

(4)绝峨多生怪柏(《三峡》)副词,很多地,大量地

⑸故传天下而不足多也(《韩非子》)动词,称赞,赞美

7.当(10年9考)

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动词,面对

(2)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动词,对等,比得上

(3)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镶(《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应当

(4)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动词,担当,担任

(5)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苏武传》)动词,判处,判罪

(6)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兰亭集序》)副词,在,正在

⑺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苏武传》)动词,抵押

(8)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动词,把守

(9)当窗理云鬓(《木兰诗》)介词,对着,面对

(10)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连词,通“倘”,如果

8.数(10年8考)

⑴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几个

⑵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名词,命运,定数

⑶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副词,屡次

(4)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细密

⑸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并序》)名词,数量,数目

9.期(10年7考)

⑴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兰亭集序》)动词,至,及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音又穿一周年丧服的人

⑶与人期行,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动词,约定

(4)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陈涉世家》)名词,期限

(5)帝乡不可期(《归去来兮辞》)动词,期望,期求

⑹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满一年

10.易(10年9考)

⑴秦王以十五城请曷寡人之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交换

⑵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形容词,容易,与“难”相对

⑶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种树郭橐驼传》)动词,更换

(4)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伶官传序》)

形容词,容易

11.事(10年8考)

⑴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出师表》)名词,事情

(2)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过秦论》)名词,事故,事

(3)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孔雀东南飞并序》)动词,行事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动词,侍奉,

供奉

(5)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孔雀东南飞并序》)量词,件,副

12.质(10年6考)

⑴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名词,通“贽”,信物

(2)然犹质其首(《狱中杂记》)动词,抵押

(3)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通“如”,刑具,杀人

时作垫用的砧板

(4)狱中成法,质明启钥(《狱中杂记》)副词,正,刚刚

(5)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名词,资质,禀赋

⑹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动词,质问,质疑

⑺唯昭质其犹未亏(《离骚》)名词,本质,品质

13.除(10年6考)

⑴寻蒙国恩,珍臣洗马(《陈情表》)动词,授予官职

(2)扶辇下除,触柱折辕(《苏武传》)名词,殿阶

⑶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出师表》)动词,清除,去掉

(4)爆竹声中一岁除(《元日》)动词,逝去,过去

14.鄙(10年5考)

⑴人贱物亦鄙(《孔雀东南飞》)名词,不值钱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形容词,庸俗,浅陋,

鄙俗

⑶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形容词,见识浅陋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动词,把……当作边邑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形容词,浅陋

(6)敢竭鄙怀,恭疏短引(《滕王阁序》)自称的谦词

⑺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荆轲刺秦王》)名词,村野之处,乡下

15.谢(10年4考)

⑴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并序》)动词,推辞,谢绝

⑵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道歉,认错

(3)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动词,辞别

(4)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动词,感谢

⑸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并序》)动词,劝告,告诉

(6)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陌上桑》)动词,问

⑺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动词,谢罪

16.延(10年6考)

⑴妈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过秦论》)动词,延长,延续

(2)秦人开关姓敌(《过秦论》)动词,引进,迎击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动词,邀请

(4)延伫乎吾将反(《离骚》)副词,久久

17.善(10年6考)

⑴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苏武传》)形容词,好的

⑵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名词,好事,好的行为

(3)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动词,喜欢

(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动词,交好,友善

⑸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动词,善于,擅长

(6)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副词,好好地

⑺王曰:“善。”(《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好

(8)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动词,喜好,羡慕

(9)善刀而藏之(《庖丁解牛》)动词,通“缮”,修治,引申为“擦拭”

18.行(10年5考)

(1)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归去来兮辞》)副词,将要

(2)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动词,行走

(3)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前往

(4)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出师表》)动词,实行,执行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动词,运行

(6)琵琶行(《琵琶行并序》)名词,古诗的一种体裁

⑺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名词,行列,队伍

(8)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名词,行为

(9)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名词,辈

(10)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动词,推行

19.薄(10年5考)

⑴孤裘不暖锦衾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形容词,厚度小

(2)儿已薄禄相(《孔雀东南飞并序》)动词,缺少,没有

(3)不宜妄自菲薄,弓I喻失义(《出师表》)动词,轻视

(4)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动词,迫近

(5)门衰祚薄(《陈情表》)形容词,浅薄

⑹薄其税敛,民可使其富也(《孟子》)动词,减少

⑺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动词,变薄弱

20.过(10年7考)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动词,经

(2)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苏武传》)动词,超过

(3)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副词,过分

(4)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名词,过错

(5)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动词,责备

⑹得夜见汉使,具自陈过(《苏武传》)

名词,经历,过程

(7)过故人庄(《过故人庄》)动词,拜访,探望

(8)-0,大母过余曰(《项脊轩志》)动词,走过,经过

(9)日过午已昏(《项脊轩志》)动词,过去,偏过

必备二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的词语的意义和

用法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有以下

几种类型:

类型解释

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中华

词义扩大

人民共和国

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

词义缩小食也”中的“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

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脚”,古义指“小腿”,

词义转移

现在专指“人和动物的腿的下端,接触地面支持身体的部分”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

词义弱化

“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强。如

词义强化

“恨”,古义是“遗憾”,今义是“怨恨”

感情色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

彩变化义是“迎接”,中性词;今义是“迎合”,贬义词

名师指引

牢记对古今词义差别大的要牢记一如“臣所以

迥别去亲戚而事存者”中的“去”字.在句中

是“离开”.现代汉语是“到……去”.

古今词义相反

辨4

丽"人对古今词义接近.但乂々.差别的要注意辨

古泡荻今析如惊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的“亲

戚”,在句中指“父母兄弟”等,现代汉

异--I

义语指“旅外姻戚”o

①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一

要分个双音词。如“然/后”“地/方”“其/次”

辨单“学渚”“其/实”“祖/父”“智/力”

音词“于/是”“交/通”“妻/子”等

和多②不要一味把文有文的双音词拆成单音同

存闻来理解古文中的双音词有两类.一类是

属于单纯的双音词如窈窕、参差等;另一

类是合成的双音词,如社稷、布衣、公姥、

作息等

教材研习写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⑴今齐地方千里

古义:

今义:指某一区域、空间的一部分,部位。

答案土地方圆。

(2)驱中国之众远涉江湖之间

古义: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

答案中原地区。

⑶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

今义: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答案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4)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古义: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答案出使的人。

⑸微去△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答案那人。

(6)樊将军以交困来归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答案身陷绝境,走投无路。

⑺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十分,极。

答案意外的变故。

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颜料或色彩。

答案容貌。

(9)我戍未定,靡使归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请人担任某职务。

答案问候。

(10)虽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保养身体。

答案供养活着的人。

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答案兽类的脚爪和牙齿。

(⑵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答案求学的人。

(1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学校教育的初级阶段。

答案小的方面进行学习。

(1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

答案杰出、英俊。

(1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答案父母兄弟。

(16)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死而后私仇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答案...的原因。

(17)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

答案迎接。

(18)俨修腓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走上路程,动身。

答案高高的道路。

(19)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仇恨,怀恨。

答案遗憾。

(20)韩魏之经萼,齐楚之精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筹划并管理(企业等)。

答案收藏的金玉珠宝等物。

必备三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直接用作状语;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

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

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

渐地”O

(2)名词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

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生

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中的“肉”就是“使……长肉”的意思。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利”,就是“使……得到利益”的意思。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如“其闻道

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2.动词活用

⑴动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

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

秦论》)中的“亡”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弹其地之出,竭其庐之

人”(《捕蛇者说》)中的“出、人”意思是“产出、收入”;“古人之观于天地、

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中的“得”意思是“收获、

心得”。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

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的“活”意

思是“使……活命”;“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中的“斗”的意思是

“让……争斗”。

(3)动词的为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

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

家》)中的第四个"死”意思是“为……而死”;“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

赋》)中的“哀”意思是“为……哀叹”。

3.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

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

“坚”“锐”,就是“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的意思。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而是表示相

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就是“走到尽

头”的意思。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

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

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

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

为……小”的意思。

名师指引

教材研习

1.解释下面加点的活用的名词。

⑴①从小丘酉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劝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西”名词作状语,是“向西”的意思。

②“斗”“蛇”名词作状语,分别是“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的意思。

③“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⑵①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公将戴之(《曹刿论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媵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道”活用为动词,“取道”。

②“鼓”活用为动词,“击鼓”。

③“腰”活用为动词,“腰佩”。

⑶①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滕王阁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下,使动用法,使……放下来。

②舍,使动用法,使……住在。

③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

(4)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侣鱼虾而去麋鹿(《赤壁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禳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师,意动用法,以……为老师。

②意动用法,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③意动用法,襟,以……为襟;带,以……为带。

2.解释下面加点的活用的动词。

⑴①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臣之进退,实为狼狈。(《陈情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见,动词作名词,所见景象。

②流,动词作名词,河流。

③进退,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⑵①国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沛公旦日丛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使动用法,屈,使……委屈;窜,使……逃窜。

②负,使动用法,使……承担。

③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⑶①哀吾生之须臾(《赤壁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猿猱欲度愁攀援(《蜀道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养生丧死无憾矣(《寡人之于国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哀,为动用法,为……哀叹。

②愁,为动用法,为……发愁。

③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3.解释下面加点的活用的形容词。

⑴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国。(《烛之武退秦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沛公今事有急(《鸿门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之甚寒,问其然。(《游褒禅山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②急,作名词,紧急情况。

③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⑵①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方是时也,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游褒禅山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E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好,活用作动词,喜欢。

②明,活用作动词,照明。

③严,活用作动词,尊重。

⑶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奉秦。(《过秦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劝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弱,使动用法,使……削弱。

②完,使动用法,使……完整无缺。

③利,使动用法,使……走得快。

(4)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

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美,意动用法,认为……美丽。

②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③羞,意动用法,以……为羞耻。

必备四“六法”推断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副词、代词、助词等,数量虽然比实词少很

多,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发展变化快。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纲所规定的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

所、为、焉、也、以、因、于、与、贝h者、之。“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指

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及语法功能。“在文中”(即语境)是正确理解虚

词意义和用法的前提和关键。“理解”是指考查考生运用推断技巧,通过已经掌

握的文言文知识判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语境推断法

虚词通常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利

用文意解题。以“焉”作例子来说明:

(1)“积土成山,风雨兴患”(《劝学》),文意是“堆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就

会)在那里兴起”。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

那里兴起”。

(2)“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中,“焉”是“问”的对象,由此可推断

“焉”是代词,代“老师”。

(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中的“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

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

(4)“圣心备毒”(《劝学》)中的“焉”用在陈述句中,是语气助词。

2.语法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中“其”用在问句中的句首,表反

问语气,因此它应该是语气副词。再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

为?”(《鸿门宴》)句中三个“为”,前两句主语分别是“人"和"我”,宾语是

“刀俎”和“鱼肉”。句中前两个“为”处在两个名词之间,应该作谓语动词,

译为“是”;第三句“何……为”是固定结构,表疑问语气,无实在意义。

3.标志识别法

一些特殊文言句式是以某些虚词为标志的,若能记住教材中学过的一些有代

表性的特殊文言句式,则有助于快速答题。常见的有:表被动的

“见”“于”“为”“为所”等,表示宾语前置的“之”(如“何陋之

有”)“是”(如“唯利是图”)等。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如“是以”为“以是”

的倒装,译为“因为这";“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或东西)”;

“其……之谓也(乎)”也是一个固定格式,根据情况可译为“大概(恐怕、难道)说

的是……吧(吗)”。

4.词语替代法

答题时先判断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然后将其代入另外一句,再看看替代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如通畅,则相同;

反之,则不同。如“过于荆,至江上”和“良曰:'长于臣'”(《鸿门宴》),后

一句源自课本,我们比较熟悉,“张良”与“项伯”之间存在比较关系,“于”

相当于“比,比……更……”的意思,将“比”代替前一句的“于”,显然讲不

通,前句中的“于”是“从”的意思。

5.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它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

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在句首还常作

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李将军之谓也”(表揣测语气);在句中动词后一

般是代词,如“秦王恐然(代蔺相如)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名(代)词后

一般是语气副词(表期望、祈使语气),如“尔基(语气副词,一定,应当)无忘乃父

之志”(《伶官传序》)o

6.对称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

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如“舟遥遥以轻阚,风飘飘也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中"以”和“而”处于

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

“国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

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

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f教材研习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⑴而

①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连词,表并列,“和,并且”②连词,表转折,“却”③连词,

表递进,“而且"④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⑤连词,表假设,“如果”⑥

连词,表顺承

⑵何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奈何取之尽锋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疑问代词,什么,作宾语②疑问代词,什么③副词,多么④

为什么⑤“如……何”为固定句式,译为“(能)把……怎么样”

⑶乎

①王侯将相宁有种平(《陈涉世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生平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助词,表反问,可译为“吗”②助词,表测度或商量,可译为“吧”

③介词,相当于“于"④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⑷乃

①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副词,可译为“就,这才”等②副词,可译为“却,竟(然)”等③

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④副词,才⑤代词,你

的,你

⑸其

①然信然邪?其梦邪?(《祭十二郎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独其为文犹可识(《游褒禅山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基皆出于此乎(《师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表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②第三人称代词'‘它"

③指示代词,“那,那些”④表示推测、估计语气,“或许,大概”⑤表示

反问语气“难道”⑥连词,表假设关系,“假如”,“如果”

⑹且

①耳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河汉清耳浅,相去复几许(《迢迢牵牛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臣死目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不出,火耳尽(《游褒禅山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并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北山愚公者,年耳九十(《愚公移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连词,表递进,“况且,而且”②连词,表并列

③连词,表让步,“尚且”④副词,“将要”⑤副词,“姑且,暂且”

⑥动词,将近

⑺若

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荐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动词,好像,像②动词,相近,差不多③动词,比得上④代

词,你们⑤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的样子”⑥连词,假如

⑻所

①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名词,场所,位置②“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译为“……

的……”③复音虚词,“所以”,表原因,“……的原因”④“所以”,复

音虚词,表示手段或凭借,“用来……的……”

⑼为

①霓为衣兮风为马(《梦游天姥吟留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始尔未为久(《孔雀东南飞(并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