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秋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_第1页
2021年秋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_第2页
2021年秋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_第3页
2021年秋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_第4页
2021年秋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表格式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

全册教案

y,

2021-7-1

目录

1.1有关光的思考................................................2

1.2光是怎样传播的..............................................4

1.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6

1.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8

1.5认识棱镜...................................................11

1.6光的反射现象...............................................15

1.7制作一个潜望镜.............................................18

2.1地球的表面.................................................20

2.2地球的结构.................................................22

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25

2.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27

2.5风的作用...................................................29

2.6水的作用...................................................31

2.7总结我们的认识.............................................33

3.1时间在流逝.................................................35

3.2用水计量时间...............................................36

3.3我们的水钟................................................40

3.4机械摆钟..................................................43

3.5摆的快慢...................................................46

3.6制作钟摆..................................................49

3.7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52

4.1我们的身体.................................................54

4.2身体的运动.................................................57

4.3心脏和血液.................................................60

4.4身体的“总指挥”...........................................63

4.5身体的“联络员”...........................................66

4.6会管理和控制自己..........................................68

4.7制订健康生活计划...........................................71

1.1有关光的思考

课程基本信息

五年

课例编号1学科科学年级学期第一学期

课题《有关光的思考》

教学人员

姓名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通过生活现象帮助学生了解光源,引发学生对光与对所有的生命体、对世

间万物都不可或缺的感悟。

教学重点:观察、去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

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过程

时间主要师生活动

1欣赏多幅图片,感受生活中光的美丽。

(自然界的光、动物发出的光、人类制造出的光等)

2聚焦:光是从哪里来的呢?引出光源的概念。

3研讨:哪些物体是光源,哪些不是光源?

(月亮、萤火虫、玻璃杯、发光鱼)

4探讨关于光的活动

活动1:观察昼夜山景

活动2:寻找沙发底下的玩具

活动3:观察雾中的车灯

活动4:观察手影游戏

活动5:光是从哪儿发出的?

活动6:观察碗中的筷子

活动7:观察黑箱中的物体(苹果、玻璃、金属等材料)

通过上面几个活动,光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思考,相信同学们都感受到了在

我们的生活中,光对我们非常重要。

研讨: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

5有的同学说,如果没有光,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无法看见物体,绿色植物也无

法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将不能再继续生长。

拓展:夜视仪的原理。

6在黑暗的环境中,夜视仪能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在屏幕上显

示出我们能看到的图像,从而让我们看到物体。夜视仪的种类很多,无论哪

一种,它们也都需要光,才能让人们看到物体。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有关光的内容。知道了自身能发光的

7物体是光源,因为有光源,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景物。

1.2光是怎样传播的

课程基本信息

五年

课例编号2学科科学年级学期第一学期

课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人员

姓名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通过生活现象帮助学生了解光源,引发学生对光与对所有的生命体、对世

间万物都不可或缺的感悟。

教学重点:观察、去发现光源和光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教学难点: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

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过程

时间主要师生活动

1回顾:上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有关光的内容,知道了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做

光源。光源能够发出光,光对我们非常重要。

2观察:我们都看到过光源发出光,照到物体上的情景,老师给大家准备一个视

频,请你仔细观察其中的现象。

3猜测:从灯发出光到物体上这段距离,光是怎样传过云的?同学们,把你

们的想法画到任务单上吧。

4怎样来验证这些想法是否正确呢?老师给大家一些启发,给你一套材料,如

果按照你们的想法,怎么去做实验呢?

5对不同曲线传播情况猜想的验证实验,观察,解释,总结。

6对直线传播情况猜想的验证实验,观察,解释,总结。

7还有的同学认为,在两个间距相同的小板之间,光会不会是沿曲线传播呢?

那我们怎么证明呢?

8观察现象,验证想法,总结。

9还有的同学认为,这个实验装置原来只有三个带孔纸板,它们之间的间隔很

大,如果在多插入几个带孔纸板,光会不会还是沿直线传播呢?那我们怎么

证明这个想法呢?

10观察现象,验证想法,总结。

11总结:我们借助不司的纸屏实验,研究了光是怎样传播的这个问题。通过实

验发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12研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们在屏幕前,能够听到屏

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人。这是为什么呢?你能利用光传播的道

理解释么?

13结尾设疑: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观察了光传播的路径,发现了光沿

直线传播。那么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会遇到阻碍么?我们下节课继续

研究。

1.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课程基本信息

五年

课例编号3学科科学年级学期第一学期

课题《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

教学人员

姓名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发现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

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教学重点:能引导推测光照射到不同物体时光传播路径的变化。

教学难点: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教学过程

时间主要师生活动

1回顾:光沿直线传播的小孔实验。

2猜想: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几厘米,纸屏上的光斑有什么变化

呢?

3观察: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光从第一张卡纸的小孔中穿过,到达第二张卡纸

左侧,并没有穿过第二张卡纸的小孔。

4我们对比观察一下,在第二张卡纸移动前后,纸屏上的光斑有什么变化?

手电筒的光在传播过程中被卡纸挡住了。有的同学说,把卡纸换成别的物

5体再试一试,看看还能遮挡光么?

6老师选了几种物体放在第二张卡纸的位置上,我们看一看实验效果。一会儿

7我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记录到任务单中吧。

把卡纸换成一块塑料片、金属片、厚纸片做实验。

8我们发现,光遇到金属片、塑料片、厚卡纸这些物体的阻碍时,无法继续传

9播。

什么样的物体不会阻碍光的传播呢?有的同学说,如果可以换成透明的材

10料,例如透明玻璃片,就不遮挡光了。那我们试一试,换成玻璃片后,会

11出现什么现象?

把玻璃片换成透明塑料会有什么现象?光遇到这种透明塑料时,史线传播

12的路线没有被阻碍。

小结:我们发现,光遇到透明物体时,可以继续沿着直线传播。

13有的同学说,如果换成薄薄的纸片,光可能也会穿过去。

14我们可以猜测一下,手电筒的光是否能够通过这种薄薄的纸呢?

15插入不同数量的薄纸片做实验,观察现象。讨论。

总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光能透过一些透明的物体,比如玻璃;光能部

16分透过一些比较薄的物体,比如纸巾;光不能透过不透明的物体。因为光的

17去路被阻挡了,不能继续传播。

这里有一个透明的空盒子。用激光笔从盒子的一端照射过去,大家猜测一

下,可能会看到什么现象?

18观察实验、讨论现象。

19在盒子中放入点燃的线香,让香的烟气充满盒子。用激光笔照射,请你观察

盒子中的变化,先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20观察实验现象,解释。

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影子现象,通过光的知识,你能解释一下么?

光照射到透明或者半透明的物体时,这时的光还是沿着直线传播么?传播

21的方向会不会变化?

22

1.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4学科小学科学年级五年级学期第一学期

课题《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教学人员

姓名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光从一种物质斜射入另一种物质时,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发生折射现

象。

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实验观察现象,自行分析、归纳规律。

科学态度目标: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提升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自然界的事物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认识光的折射。

教学难点:能通过实验观察现象,自行分析、归纳规律。

教学过程

教学

时间主要师生活动

环节

1聚焦1.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房山区良乡中心小学的冯老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

分钟习第4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2.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研究了光的传播方式,让我们再回顾一下上节课看

到的实验现象。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光线是直的,说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

传播。

3.光在水中的传播路线是怎么样的呢?一起看看这个现象。我们可以清

晰地看到,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1.出示问题: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光在水中也沿直线传播,那你想

一想,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的路线会发生变化吗?

相信同学们帮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分享几位同学的想法:

92.同学们勇敢的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说明了理由。你和他们的想法一样

分钟探索吗?

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进行分析从而找到答案。

3.出示材料:为了更清晰的观察光的传播路线,我们可以选择激光笔、水槽

来进行实验。为了让大家看清楚,老师选择了这种绿光的激光笔,如果你

们也做实验,可以选择常见的红光激光笔,无论哪一种,激光笔的光线都

非常强,千万不能对着自己和别人的眼睛照射。

4.实验:让我们仔细看看这个实验吧。(视频)

5.我们看了三组实验,比较三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在这三组实验中,我们都发现了光的传播路线发生改变,光都是从空

气斜射进入水中,都看到了光在空气和水面交界处发生偏折。想到了光的

传播路线发生偏折与空气和水两种物质有关系。

6.我们把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做光的折射现

象。

7.我们刚才发现光从空气斜射进入水中,会发生折射现象?你还想做什么

实验试一试?老师给大家一点建议,别一下说太多,咱们先把空气固定下

来!你们还想做什么实验?老师收集了一组同学的想法:

8.光从空气进入这些物体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请看老师的实验。

总结:光从空气斜射进入白醋、食用油、茶水、啤酒这些透明或半透

明的物体都能发生折射现象。

9.我们研究了光从空气进入这些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能发生折射现象,那

么光从这些物体进入空气会怎么样呢?请你仔细观察。

总结:通过实验我们看到光从水、白醋、食用油、茶水、啤酒斜射进入

空气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10.通过前面几组实验,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我们发现光从一种物质斜射进入另一种物质,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都会

发生折射现象。

1.在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把一支铅笔倾斜放入水中,铅笔看起来好像

折断了一样,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释这个现象吗?

自己先试着说一说!

2.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光从空气斜射进入水中,传播方向发

生改变,人眼看杯子里的铅笔就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3.光通过了空气和水两种物质,导致我们看到的景象发生了变形,铅笔实际

上并没有折断,自己对着屏幕用手指一指水中铅笔实际的位置吧!

解释生活中的现象2:

1.你们再来看方形鱼缸里有一条可爱的小鱼,怎样调整你的观察角度,使鱼

缸里的一条鱼看上去是两条呢!

2.这可真是有难度的问题!家里养鱼的同学调整你的观察角度试一试吧。没

有养鱼的同学也不要着急,你可以找一个方形透明容器,在里面放一个小

物件试一试。

观察好了吧!我们来看看同学的做法!

播放视频:先从看到一条鱼开始慢慢移动到鱼缸的一个棱角,这样就

能看上去是两条。这也是光的折射现象。

1.老师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教给大家一个小魔术,你们想学吗?

3应需要准备的材料有:1元硬币、透明玻璃杯、一瓶水。请看老师操作。

分钟用你可以把这个魔术表演给你的家人看!并向他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1.本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了光的折射现象,光从空气斜射进

入玻璃等其他透明物体时也能发生折射吗?让我们下节课一起来探究!

2.请你提前准备好:剪刀、铅笔、火柴、量角器、圆规、彩色铅笔、

白色硬卡纸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1

分钟

拓展

1

分钟

回顾

与总

1.5认识棱镜

课程基本信息

五年第一学

课例编号5学科科学年级学期

级期

课题《认识棱镜》

教学人员

姓名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棱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棱镜是控制光的传播路线的光学元件。

3.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实验发现各种色光在不同介质中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

科学态度目标: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教学重点:知道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教学难点:能通过实验发现各种色光在不同介质中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

教学过程

时间主要师生活动

1聚1.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房山区良乡中心小学的冯老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

分钟焦习第5课《认识棱镜》.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光从一种物质斜射进入另一种物质,会发生折射现象。

光由空气斜射进入玻璃材质的棱镜时也能发生折射现象吗?

探索活动1

1.我们先来观察一下棱镜是什么样子的?

11棱镜是一种透明的光学仪器,横截面是三角形,因此也叫三棱镜。光由空气

分钟探斜射进入三棱镜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索2.早在17世纪,上顿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他用三棱镜研窕太阳光,并有了

惊人的发现。

3.今天我们就像科学家牛顿一样,利川三棱镜研究太阳光,看看我们能有什

么发现。除了三棱镜还要准备一张白纸当做纸屏,当然还需要充足的阳光。

在天气不理想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向光手电筒进行实验。

4实.验提示

我们来看一段视撅,你们通过视频来观察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生了什么现

象。

5.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用彩铅笔画在学习记录单上。

6同.学们都画好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两位同学的记录。

通过观察同学们都发现了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形成了彩虹一样的颜色。

7.仔细观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纸屏上形成红、橙、黄、绿、蓝、

靛、紫依次排列的彩色光带。牛顿把它叫做光谱。

8.太阳光通过三棱镜之后为什么会形成依次排列的彩色光带呢?10.老师

给大家带来一份资料,自己读一读。

太阳光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是白色的,但它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当白光由空气进入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的折射程度不一样,

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也

具有不同的混合颜色。这句话不要

9.原来太阳光通过三棱镜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发生折射现象,三棱

镜将各种色光分开,因此出现了许多不同颜色的光。三棱镜对太阳光有分散

作用。

探索活动2:

1.太阳光在三棱镜的作用下会分散成不同颜色的光,那么色光是不是可

以混合成白光呢?我们制作一个彩色轮研究这个问题。

2.我们需要这些材料:剪刀、铅笔、火柴、圆规、量角器、彩色铅笔、

白色硬卡纸

3.彩色轮是怎样做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播放视频3分钟]

4.你们是不是已经跃跃欲试了呢?别着急,老师帮助大家再梳理一下制作

的过程。

出示制作过程:

1.在白色硬卡纸上画一个直径大约是5厘米的圆。

2.在圆上画出三个相同大小的扇形。

3用彩铅笔将三个扇形分别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

4把火柴棒穿过圆心做成彩色轮。

5.制作彩色轮是不是很简单呢?此外还可以做成拉线彩色轮,牙签彩色

轮。

6.制作完成后自己试一试,看一看,快速旋转彩色轮,会有什么现象发

生?

7.让我们来看一个同学拍摄的视频吧!

8.快速旋转彩色轮时,彩色轮几乎成了白色,这说明色光可以混合成白

光。

9.红光、绿光、蓝光是光的三基色,他们混合在一起就能得到白光。

10.小结:

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发现白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散成红、橙、黄、

绿、蓝、微、紫等各种颜色的光。各种色光也可以混合成白光。

11.牛顿不但用三棱镜把白光分散成多种色光,还把各种色光混合成白

光。但是他并没有停止研究光的脚步。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牛

顿研究光的历史。

12.牛顿发现这些色光不能继续被分散,同学们这说明什么呢?假如能继续

被分解又能说明什么呢?这个问题留给你下课去思考。

1.其实人们对光的研究,经历了几个世纪。很早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太阳

光就是白色的,而且白光是单色光。因此,当雨后天空出现彩虹的时候,人

们就会感到惊奇和困惑。17世纪,牛顿利用三棱镜对光进行研究,揭开了

彩虹之谜。也许有的同学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空中没有三棱镜,阳光怎么会

分散形成彩虹呢?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2.出示视频

3.你们一定找到答案了!彩虹的形成和水有关系,雨后空中悬浮着许多小

水珠,小水珠就像三棱镜一样,把太阳光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

紫等各种颜色的光,形成彩虹。家中有小喷壶的同学课下可以试一试。

总结:通过实观察和实验,我们知道了光从空气进入三棱镜中也会发生

折射现象,被分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光在传播的过程中还会有哪些现象呢?下节课跟随老师一起研究。请

同学们提前好准备黑色卡纸、小盒子、长尾夹、手电筒、镜子这些材料。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3

分钟

1.6光的反射现象

课程基本信选!、

课例编号6学科小学科学年级五年级学期第一学期

课题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人员

姓名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3.我们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上有光反射到眼睛里。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阴影、晃眼睛等生活情境发现光的反射现象,并提出探究问题及假设。

2.能通过实验发现光的反射规律。

科学态度目标

1.善于观察生活中光的反射现象,并产生探究的欲望。科学严谨地对待实验,从实

验现象中得出光的反射规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认识光的反射现象及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认识光的反射现象规律。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手电筒、小镜子、黑卡纸、长尾夹、小盒子、学生任务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时间主要师生活动

环节

1.以复习和学生曾经玩过的游戏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透明和半透明的物

"、体会发生光的折射,那么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聚焦用一块小镜子在阳光下晃动,把反射的光斑投射到天花板或其他物体

上。

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谁知道这是什么现象?”,“这种现象是怎样

形成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继续追问:“光的反射有没有规律

呢?”

预设:这是光的反刖现象。光照到镜面上,有反射回去了。

【设计意图】教师不断增加难度提问,从而让学生不断地思考,不断地产

生兴趣。

活动一:利用光进行“打地鼠”闯关游戏。

1.准备实验物品。

同学们,请你准备一个手电筒、一面小镜子。

2.小试牛刀第一关:用一面镜子将光准确的投射到地鼠身上。

经验分享:

有同学发现:手电筒发出的光从一边射到小镜子上,又从另一边射出去。

还有同学发现,光源和光斑在小镜子的两侧。

3.大显身手第二关:用一面镜子将光准确并快速的投射到地鼠身上。。

经验分享:

有同学发现:镜子基本_L处在光斑和光源的中间。

有的同学发现:入射光、镜子、反射光基本在同一平面上。

还有的同学发现,入射光、反射光、镜子、光斑,链接起来特别像等

边三角形。

4.画一画光在镜面上的反射路线。三幅图。

5.归纳总结光的反射规律。

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在镜面两侧。并且三者在同一平面上。

6.资料卡。

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

射情况有所不同。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他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

眼睛。

活动二:挑战任务。如何用手电筒发出的光,照亮被纸屏挡住的小盒子?

请你画一画光的传播路线。

三、L你能画出光在镜面上的反射路线吗?

研讨2.我们发现的光的反射规律相同吗?

1.生活中人们常常巧妙地利用光的反射解决难题。汽车反光镜能使驾驶员

看到车后面的情况,让驾驶员获取更广阔的视野,保障人身安全。医生头

四、

上戴的额镜是凹面镜,可以把反射光聚在一起,使被照射的位置更亮。

拓展

2.提问:你还能说出其他生活中人们利用光的反射解决难题的例子吗?

3科.学家利用光的反射原理测算出了地球与月球的距离。

五、

课堂你有哪些收获呢?

小结

1.7制作一个潜望镜

课程基本信息

五年

课例编号7学科科学年级2学期第一学期

课题《制作一个潜望镜》

教学人员

姓名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潜望镜利用了光的反射规律。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对潜望镜内部结构的研究,探究潜望镜的基本原理。

2.通过亲自制作潜望镜,加深对光的反射原理的理解。

科学态度目标

1.通过制作潜望镜的活动,使学生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愿意合作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能根据潜望镜的工作原理,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模拟制作潜望镜。

教学重点:通过亲自制作潜望镜,加深对光的反射原理的理解。

教学难点:制作潜望镜。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长纸盒、两面小镜子、胶带/双面胶、剪刀、铅笔、直角三角尺、

学生任务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

时间主要师生活动

环节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光的反射现象,在最后,老师留了一个问题,你还

能说出生活中人们利用光的反射解决难题的事例吗?

预设:(1)牙科医生用小平面镜来观察患者的病牙。

、(2)在舞蹈房里,演员们用镜子来观察自己的姿势和动作。

聚焦(3)科学家用潜望镜在地下室里观察火箭的发射。

(4)潜水艇在水下航行时,用潜望镜观察海面和空中的情况。

2.聚焦问题。

那么潜水艇工作人员在水下艇内工作,为什么能通过潜望镜观察到潜

水艇周围甚至水面上的的情况呢?潜望镜有什么神奇的功能呢?它的内部

构造乂是怎样的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揭开潜望镜的奥秘,亲

自制作一架潜望镜。

3.潜望镜原理。

光水平射入到第一面镜子上,经第一次反射到第二面镜子,然后在

经历第二次反射,水平射出进入到我们眼中。我们发现两面镜子是平行的。

镜子与边成45度夹角,这样我们才能全部看到外面的情景。

2.用直角三角板在纸盒两端上画一个与底部成45。夹角的斜线。两条

线平行。

二、3.在纸盒在对立面上同样画两条斜线,保证平行且与底端成45°夹角。

制作4.在纸盒画的四条线上,按照镜子的宽度做标记。

5.沿着与小镜片相同宽度的线段剪开。共剪四条缝隙。目的是插入小镜

片。

6.把两面镜子分别插入纸盒开口,并保持镜子的反射面是相对的。

7.在镜子的反射面前各开一个窗口。

三、1.视频资料:潜望镜是怎样工作的呢?

拓展

同学们,到今天我们就完成了光单元的学习。我们回顾一下本单元的

核心内容。

1.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能发光的物

体叫作光源。

之二2.光源发出的光沿直线传播。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或

或折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

口3.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4.光的反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等等。

最后,希望同学们继续关注、探索光的奥秘。

2.1地球的表面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8学科小学科学年级五学期第一学期

课题《地球的表面》

教学人员

姓名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1.说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描述山地、高原、湖泊、

平原、盆地等主要地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特点的信息;对地形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

据的猜测。

3.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探究地形变化原因的兴趣。

教学重点:说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描述山地、高

原、湖泊、平原、盆地等主要地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地形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

1.教师为学生呈现一幅从宇宙中观察地球的图片。地球呈现出丰富

的色彩和高低不平的表面,这些都代表着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使

一、聚焦

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地球表面的样子。

2.谈话:地球的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地球现有的面貌是本来就有

的吗?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一)观察世界地形图,从整体了解地球表面的样子.

1.谈话:短时间内走遍全球观察地球表面的样子是不现实的。地形

图是将地面上的地物和地貌按水平投影的方法,并按一定的比例尺

缩绘到图纸上,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便捷的了解地形地貌。下面就请

同学们跟随老师一起观察世界地形图,尝试描述地球表面的样子。

(插播视频)

二、探索2.集体交流:说一说通过观察地形图,你对地球表面有哪些认识?

预设: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海洋的面积比陆地大;陆地表面

摸上去高低不同,坑坑洼洼;

如果学生说不出太多信息,教师可以适当追问,如:地形图上不同

的颜色代表什么?目测海洋面积大还是陆地面积大?

3.教师讲解: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

盖,确切的说,海洋占地球表面的约71%,陆地约29%。不同的颜

色代表不同的海拔高度,表示地势的高低,“坑坑洼洼”也正体现了

地球表面的高低不平。

(二)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从局部认识陆地的地形地貌。

L谈话:下面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中国,观察我国的地形图,了解我国

的地形地貌特点。(插播视频)

2.集体交流:说一说通过我国的地形图,你对陆地的地形地貌有了哪

些认识?

预设:我国地形具有西高东低的特点;陆地上有平原、高原、山地、

盆地、丘陵......

3.小结:我国地形具有西高东低的特点,通过北纬32。线,自西向

东作一幅中国地形剖面图,从西部的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东

部平原,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特点十分明显。有5

种不同的地形,如:地面坦荡,边缘陡峭的高原,峰峦起伏、坡度

陡峻的山地,有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

间低平的盆地。

(三)推测地形成因

L谈话:我们再次缩小观察范围,从全国的地形地貌聚焦到五个具体

的地方一一香港地质公园、长白山天池、敦煌、黄上高原、黄河入

海口,观察这五个地方的地形地貌,描述它们的特点,并在观察、

描述的基础上,对其形成原因进行猜测,填写在学习任务单上。

2集.体交流

预设: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香港地质公园它的地形特点是是岩层弯

曲、断裂。长白山天池,它的地形特点是湖泊被群山环抱。敦煌的

地形地貌呈现一个个形态多姿的土丘。黄土高原地面千沟万壑、地

形支离破碎。黄河入海口是一个个由河道分割的小岛。我们推测香

港地质公园内弯曲、断裂的岩层可能是因为岩层受力发生了弯曲。

长白山天泡的地形地貌可能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敦煌的地形地貌

可能是由于风的吹蚀形成的。黄土高原、黄河入海口的地形地貌猜

测是因为流水的作用。

3.小结:我们的猜测对不对呢?在本单元后面的几节课里我们将继

续探究。

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预设:地球表面有5种不同的地形,如:地面坦荡,边缘陡峭的高

三、研讨

原,峰峦起伏、坡度陡峻的山地,有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

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盆地。

四、拓展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2.2地球的结构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9学科科学年级五学期上

教学人员

姓名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1.说出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着;知道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2.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图片了解地壳运动如何引起地形变化;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

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3.保持对探究地球内部构造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参与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活

动,能够与他人合作克服困难积极完成制作任务。

教学重点:说出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在不断运动

着。

教学难点:制作地球结构的模型,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

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表面的特点,并通过观

察弯曲的岩层(香港地质公园)、火山地貌(长白山天池)等推测

一、聚焦

地球表面的样子与地球的内部构造有关,地球的内部结构是什么样

的呢?”

(一)整体认识地球结构

1.谈话:(教师课件展示“地球内部结构”的图片)这是展示地球内

部构造的示意图。图中显示,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哪几个圈层?

2.教师讲解: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1)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由岩石组成。厚度各处不一

样,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7千米。

(2)地幔.位于地壳以下地核之上,分为上地悔和下地幔。上地幔

二、探索顶部和地壳一起合称为岩石圈。岩石圈以下是软流层,被认为是岩

浆发源地,热对流活跃,推动了岩石圈板块的运动。岩石圈和软流

圈是地质构造发生、发展的区域。(3)地核,是地球内部构造的中

心圈层,是地幔以下到地球中心的部分。现在人们对这部分的物质

构成以及形态的了解还比较有限。

3.学生填写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一•观察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标

注各部分名称。

(二)了解地壳的组成

1.谈话:地球的地壳部分是由岩石组成,在上学期的科学课中我们认

识了几种常见的岩石——花岗岩、大理岩、砂岩等。你知道组成地

壳的岩石分为几大类吗?

2.学生活就:阅读教科书24页至25页“了解地壳的组成”部分,

自学后完成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二•根据典型岩石的名称填写形成

地壳的岩石种类。

3.交流汇报。

4.小结:组成地壳的岩石按照其成因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

变质岩。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一定地质条件下会喷出地表或侵入岩石

中并冷却凝固形成了岩浆岩;由水、空气或冰的搬运,沉积在河、

海、湖水盆地中或陆地上的沉积物质经固结就形成了沉积岩;在地

壳发展过程中,原来已存在的岩石因遭受变质作用,在基本保持固

态的情况下发生结构、构造和矿物组成的改变而形成的一类新的岩

石就是变质岩。

(三)了解地壳的运动

1.教师提同:地壳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什么力量使地壳运动的?

地壳的运动又会产生哪些自然现象呢?

2.学生活动:阅读学习关丁“地壳运动”的相关资料并尝试解释教材

中25页“岩层受力产生弯曲变形”的形成原因。

3.师生交流。

4.小结: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壳运动会使岩层受力,就会发生弯曲

变形。

(四)做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1.谈话:下面我们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出示实验材

料),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别代表地核、地幔、地壳。为了更加逼

真地还原地球内部结构的特点,我们还需要获取哪些信息?

预设: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的厚度(平均厚度)

2.教师讲解:在地球三个圈层中,地壳最薄,而且各处厚度不一,平

均厚度约为17公里;地幔的厚度约为2865公里;地核的平均厚度

约为3400公里。

3.教师提问:如果按照这个数据去制作地球结构模型,数值大,实施

起来将很困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次吗?

预设:可以将数据进行等比例缩小,将地核的厚度3400公里缩小为

1厘米,再将地幔的厚度等比例缩小3400倍后,约为0.8厘米。由

于地壳层的平均厚度仅有17公里,缩小3400倍后将十分的薄,因

此,我们将蓝色橡皮泥压成非常薄的一层包裹在地幔层的外部即可。

4.分组活动:制作地球结构模型并进一步观察地球结构模型。

5.交流分享:用小刀轻轻划开橡皮泥地球,观察其内部构造可分为三

层,中间红色最厚的一层为地核层,中间黄色较厚的为地幔层,最

外面蓝色薄薄的一层为地壳层。

哪些现象或证据说明地球内部是运动的?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

三、研讨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

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

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

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四、拓展地震作为地球内部运动的证据之一,同学们都有哪些了解?

2.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10学科科学年级五学期上

课题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教学人员

姓名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1.说明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解释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抗

震救灾是有方法的可循。

2.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分析地震后给地

表带来的改变;制作关于抗震防灾的手抄报,宣传抗震防灾的常识。

3.保持对地震现象的探究热情,乐于参加模拟实验;能基于证据人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形成集体观点。

教学重点:说明地壳运动是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

谈话: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核中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

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地震发生时

一、聚焦

的情景是怎样的?会给地球表面带来哪些改变呢?(课件展示地震

后的公路)

(一)了解地震的成因

1提.问:要想解开地震成因之谜,我们需要观察地震发生时的现象,

根据现象作出假设。如何检验假说?

2.出示实验材料并组织学生思考、交流以下问题:

(1)用什么模拟什么?

(2)实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什么?

提示:观察现象时,除了要观察“地面”的变化外,还要注意引导

二、探索

学生观察“地面”断裂、隆起的位置与“板块”对接边界的位置关

系。

3巡.视指导

4小.结:组成岩石圈的六大板块在不停地运动,它们相互碰撞、彼此

分离……板块边缘构成地球表面的活动带,是火山、地震高发地区。

在这样的过程中,地壳或岩石圈会发生机械变形、变位,比如升降、

漂移、褶皱、断裂、地震等。

(二)了解地震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1.教师提问:”地震会给地形地貌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2.分组活动:阅读资料、分析图片,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3师.生交流

4.小结:地震会使地面断裂、隆起,引起山体滑坡、泥石流、阻塞河

道形成堰塞湖……强烈的地震会极大改变地表形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