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_第1页
上海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_第2页
上海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_第3页
上海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_第4页
上海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祖父和我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正确朗读课文,把握好语音语调。初步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祖孙情和对美好童年生活的怀念。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难点:欣赏作者生动的细节描写。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提问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童年是每个人成长必经的一个阶段,可以说是非常令人难忘的的。而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童年经历和感受。我记得我小时候爸爸妈妈会带我出去郊游、放风筝,还和小朋友玩玻璃球、拍卡片等等,大家的童年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来描述一下自己的童年,最好能举个小事例能够说明一下。好,让我们一起回到九十多年前,看看作家萧红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二、作家作品介绍。萧红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女作家,她生于黑龙江呼兰,所以她写的这本非常著名的代表作品就叫做《呼兰河传》。这本书就是以她自己小时候的成长经历为原型所写的,大家如果学完后很喜欢这篇文章或者想多多了解她的话,可以课后去读读。而她的另一部小说《生死场》是在得到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的帮助下得以发表并一举成名的。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在朗读课文前,请大家翻到课后的知识卡片:朗读中的语调。这里介绍了朗读时会用到的三种语调:降抑调、高升调、平直调,并且说明了什么情况下该读什么调。大家按照刚刚学到的知识,一起来分小节朗读课文,女生先读一节,然后男生再读一节,这样循环下去。读完要回答老师一个问题:作者主要写了什么人物和事物?你们觉得作者笔下的童年生活怎样?谷穗suì倭瓜wō蚂蚱zhà(蚱蜢)戴栽拔水瓢绑绒毛四、初步分析课文。1、老师之前提的问题大家都想好了吗?作者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人物?什么事物,或者也可以说是什么地点?作者的童年生活是怎么样的?答:人物:祖父和我,开头已经提到祖父六十多了,已经年迈,而我才四五岁,正是不懂事的年纪。事物:一个大花园,有各种动植物。作者度过了一个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2、既然是愉快的童年,那么作者又是通过几件事情、几幅画面来写的呢?我们先来把课文分分层,弄清各个部分讲了什么。这篇文章的分层是在话题开始转变的地方,给大家思考一下,同桌可以互相讨论一下。答:1—2:交代了人物生活的地点、环境,构成了一个温馨的背景。接下来作者并没有直接写祖孙俩怎样,而是转换到了大花园。3—7:引出了大花园这个重要的事物,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非常美丽,生机勃勃。8—28:描绘了祖父和我在后院中的日常生活几个片段。又可以详细分为几个小场景:8—10:我跟着劳作的祖父身后捣乱;11—24:祖父教我辨别谷穗,我却学得“马马虎虎”;25—28:我追蜻蜓、捉蚂蚱、洒雨水。从这几件事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得很愉快的,对于这些已经逝去的美好时光,人们通常会抱着怀念、追忆的感情。(1)思考一下,如果作者一味地说她的童年是愉快的,正过来反过来说,却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你会轻易相信吗?答:不具有说服力,别人都会说那是作者自己所想而已,但是只要举一个例子出来证明,别人就会相信。我们同学们平时写作文时也是这样,你自己一个人在那里唱独角戏,自吹自擂,别人不能相信你的,要举出一个好例子才有说服力,而且讲一件事也会凑不少字数嘛。(2)再看看这几件事中的我和祖父,大家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祖父又是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什么感情?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答:我:顽皮、天真、可爱、活泼、任性,祖父:慈祥、宽容、仁厚,祖父对我的爱、浓浓的祖孙情。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可以通过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29—33:我眼中的、心目中的美好的花园。五、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是从整体上把握了一下整篇课文,将它分清层次,明白各个段落的大意,并且从中体会到了情感:祖孙情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下节课我们将会对文本进行具体分析。六、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你觉得写得最好、最有趣的画面或者段落,每个人至少要找出两个,明天课上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说出你选择这个的原因。2、一篇读书笔记。一、祖父与我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深入理解课文,从中体会作者对自由的向往之情。感受作者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学习作者从多角度观察、描写事物的方法。教学重难点:了解怎样通过细节描写来表达感情。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提问法教学过程: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读了课文,知道文章写了一个园子,两个人物——年迈的祖父和不懂事的我,我在院子里陪着祖父,快乐地玩耍,所表达的感情有祖孙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并且将文章分为四层,其中第三层中又可以分为几个画面(事情):我跟在劳作的祖父后面捣乱;祖父教我辨别谷穗,我却学得“马马虎虎”;我追蜻蜓、捉蚂蚱、洒雨水。这节课我们一起从细节之处来欣赏一下。深入探究文本。1、昨天已经布置大家回去找出自己喜欢的、觉得写的好的句子,请同学们来说说你选择的是什么,不能与其他人重复,根据昨天所学到的朗读时的语调把它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答:(1)3—7节连用五个自然段描写大花园里的各种生命现象:有各种各样漂亮不漂亮的小昆虫,有樱桃树、李子树和会“发光”的榆树。这个大花园实在是孩子眼中真正的乐园。作者介绍了乐园时,从不同角度将园子描写得精彩生动。作者笔下的动植物描写得有声有色,神秘可爱。如写榆树时,“先啸”、“冒烟”、“闪烁”从声音、形态、亮度等多个角度描写,说明孩子观察细致,同时也说明在孩子眼中榆树是非常神秘的,充分展现孩子对自然世界的好奇与喜爱。同学们平时在写作文时也要注意从多个角度描写事物,比如视觉、听觉、触觉,或者颜色、形状等等,这样会给你的文章增色不少,也是得分的亮点所在。(2)8—28,无论是劳作还是学知识,抑或是追蜻蜓捉蚂蚱,都充满了轻松愉悦的氛围。祖父是慈爱的,小孙女是任性、活泼、天真的。我拔草乱拔一气,踢飞菜籽,不认真认草,追蜻蜓等等都可看出我的顽皮天真,而祖父却只是笑,还给我认真讲解,并不责怪我,这些描写充分展现了一位慈爱、仁厚、宽容的祖父形象。那份浓厚的祖孙情正是在祖父的笑和我的没有存心所组成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溢开来的。(3)29—33描写了院里的动植物富有生命力的、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出孩子心目中的花园。29节中“特大”、“特别高”两个词语以及土墙好像会说话这一拟人手法能够看出孩子对花园的喜爱,也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幼小的孩子眼中的世界,突出一切在孩子眼里都是活泼的,充满生活情趣。30节中景物描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好像花草鸟虫都有无限的本领,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令人向往不已!“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作者借园中的景抒发内心的情感,亦是一种生命的呼唤!这节透漏出的是作者对于自由的向往。包括前面作者能在祖父的花园里无拘无束地生活,也体现了这一点。所以我们在读这段时,应该尽量用轻快的、活泼的语气来朗读,表现出我眼中充满趣味的世界。31节描写的天空高远辽阔,而且用了“蓝悠悠”这个“ABB”式的短语(举例)。32节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了白云的白、亮、近,这些都是儿童真情的自然流露,透露着对自由的热爱。2、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选取孩子的视角观察事物。文中的景物描写不仅写出了景物的特征,还写出了观察者的感受。在一个四五岁的孩子看来,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榆树会冒烟会发光,土墙会说话,尤其是30节,总之,一切都有着鲜活的生命,都是自在的。这是一个海泽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自由的世界。3、本文另一个特点就是语言生动活泼,因为是从一个小孩的角度来看的,不仅带着十足的孩子气的腔调,而且不少语句如同诗一般抒情,凝练形象。如“蓝悠悠”是一种澄净的色彩,干净空灵。“高”、“远”写出天空的晴朗,即使孩子的视觉感受,也与孩子纯净心灵相映照。三、小结。我们这节课更加深入地理解这篇课文,以及作者的感情,所以作者在文中共表达了浓浓的祖孙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于自由的向往三种感情。我们需要从文中学习作者描写事物的方法——观察细致,从多个角度着手。作业。完成《课课练》第一课。熟读课文。二金黄的大斗笠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共一课时。教学目标:体会姐弟俩天真活泼的可爱形象及其情谊。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品味文章的诗情画意。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难点:作者对童心的赞美之情。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先来做个故事接龙,开头是这样的:夏天,有个放羊的山村男孩,突然,遇上了下雨……男孩该怎么办呢?请大家接下去。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高风的《金黄的大斗笠》,看看在他的笔下,是怎样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朗读课文、认识字词。啃翘揽斗笠似俩翘三、分析课文。1、文中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答:文中描绘的是风雨中姐姐为弟弟送斗笠和两人在风雨中嬉戏的画面,那是一幅充满童趣的画面。2、这幅风雨图中有三个特写的风雨镜头,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把它们找出来,并概括风雨变化的特点,并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分。答:风雨图镜头一:风小、雨稀,镜头二:风疾、雨急,镜头三:风雨交加第一个镜头是2—5段,从“叶子翻过背,雨线数得清”来突出“风小雨稀”的风雨特点;第二个镜头又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传神地显示出景物的动态,用“风摇得树叶哗哗响,雨使得小男孩跑得急”来突出风雨的变化—风疾雨急;第三个镜头连用两个短句,是为了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来突出风雨交加的特点。因此,第三个镜头在朗读的时候语速要放快点,来渲染这种紧张的气氛。在这个风雨交加的镜头里,什么人物出现了?答:姐姐。姐姐出现得及时,使得风雨只赶上洗洗斗笠。也由于姐姐的及时出现,故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姐弟俩在金黄的大斗笠下嬉戏的这一段课文,其他的同学注意听,并对他的朗读作出评价,教师给予纠正,并让全班齐读。4、斗笠临时搭成的小房子里不仅有着姐弟俩快乐地嬉戏着,房檐下还时不时地传出了姐姐和弟弟的笑语。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这一语段,回答老师的问题:姐姐是怎么知道风雨来临的?弟弟是不是正想淋个澡?从该语段中能看出姐姐和弟弟什么样的人物性格特点?说说姐弟俩的关系如何?答:姐姐通过乌云在窗下的影子及风吹过竹林所发出的声音知道风雨即将来临,从姐姐的答语中可以看出她是个聪慧而又观察力强,识得风雨的人。她看到了天气的变化,就赶忙给山上牧羊的弟弟送去斗笠,这也体现了姐姐对弟弟的关心和爱护。(板书:姐姐:聪慧,识风雨)弟弟看到姐姐送来斗笠,心里非常高兴,却又故意说,‘你要不送斗笠来,我正好淋个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弟弟的天真、可爱、又非常地调皮。(板书:弟弟:天真、可爱、调皮)在笑语之后,作者又用拟声词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笑声的欢快,尽管风雨交加,可姐弟俩的手足之情却是温馨如春,快乐的笑声掩盖了雨声,也战胜了风声,被人的感情所战胜。5、“姐姐,你要不送斗笠来,哪怕晚送一会儿,我正好淋个澡。可惜……”当大雨天你们会有什么表现呢?为什么小男孩会说出这样的话呢?答:小男孩有一颗纯真而美好的童心,在他的眼中,所有的景物都是有生命的,他没有烦恼,热爱生活。6、请大家在文中找出自己喜爱的句子,加上标注,挑几位同学读一下自己喜爱的句子,并说说喜爱它的原因。7、刚刚我们已经学完了课文,现在要考考大家学得怎么样。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这次应该读得比开始好,大家对课文已经理解了,知道该怎么读了。第一部分要读得平稳、亲切、柔和。因为这是风雨来临之前的小男孩牧羊图。蓝天是那么干净,乌云是"偷偷溜来",梯田是那么美丽,小山羊是那么悠闲地啃青草,文章描绘出清新、和谐的气氛。

第二部分三幅风雨图,要读得一幅比一幅速度加快,音量加大,语气加强,渲染出急促、紧张的氛围。

第三部分要读得温馨、愉悦。突出姐姐聪慧,识风雨;弟弟天真,可爱。要读出姐弟之间的情意。小结这篇文章有景有情,用景来点染情,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活欢乐的风雨童趣图。画中有风有雨,有人有物,而且色彩鲜明。作者从姐姐给弟弟送斗笠这样的一件平常小事感悟出姐弟俩纯真的情义,歌颂了人世间最无私的姐弟亲情。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多注意身边的小事,并学会从中感悟出大道理来。学习这篇文章还要注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回去后同学们要多多练习。三、凡卡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文章插叙的表达方式。掌握文中的细节描写手法。了解沙皇通知下俄国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感受凡卡受尽折磨的生活境遇,以及希望改变境遇的渴望。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难点: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提问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们从小到大写过信吗?可能大部分人都没有过,随着科技社会发展迅速,我们只要用手机打个电话、发个消息就可以。可是在现代的电话、电报出现之前的好几个世纪,人们之间都是通过写信来和远方的人互通消息。今天要学的这篇文章的小主人公也正在写一封信,但这封信却非常不同寻常。二、作家及背景简介。契诃夫,俄国著名作家,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他生活在19世纪末期,正是沙皇俄国统治下最黑暗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凡卡》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进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常受到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遭遇。三、朗读课文,认识字词。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来概述一下文章讲了什么。鞋匠、蜡烛、皮袄、橱窗撇嘴、暖炕、摩平烟囱、邮差、别墅挨打、毡靴、抽噎、鲇鱼、打搅、祷告、山鹬、蘸醉醺醺四、文本分析。1、首先请一个同学概括一下文章写的什么事。答:圣诞节前夜,凡卡给乡下爷爷写信,回忆在爷爷身边生活的情况,诉说他当学徒遭受的苦难,并恳求爷爷带他回家,最后去寄信。2、整篇文章都在写信的内容吗?还有什么?请大家来分一分,归归类。答:信的内容:3、8、10、11、12、15、17、19节;回忆农村生活:4、5、6、13、14节,剩下的几小节则是作者的叙述。大家可以看到每一类的内容并不是全都连在一起的,整篇文章可以说是写写信,然后回忆,再写写,再回忆,这样穿插着来的,不是像我们一贯的平铺直叙,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插叙。作者为什么要插叙呢?这个问题留待课文结尾时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我们先来看看信里都写了些什么内容,请大家集中看有引号的几段,概括一下。答:问候爷爷和乡下的朋友(可拆成想念爷爷,问候朋友),向爷爷诉说自己在鞋匠家里的遭遇,向爷爷介绍莫斯科的情况,(恳求爷爷把自己带走)。4、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哪一部分?在哪几段写到的?我们来重点分析一下他都有怎样的遭遇。答:他的遭遇在8、10、15节提及。主要从三方面来写:挨打、挨饿、挨冻。请大家找出对应的语句。答:挨打——揪、拖、揍、戳、打;挨饿——简直没有、一点儿面包、稀粥;挨冻——睡在过道里、没有鞋我们重点来分析挨打的这部分,回答老师几个问题,凡卡为什么挨打?怎样被打?打成什么样?答:摇摇篮时睡着了,揪、拖、揍;收拾鱼方法不对,戳;被捉弄偷黄瓜,打,结果在下文提到了:打昏了,连狗都不如。可以看到上至老板、老板娘,下到伙计全都欺负凡卡,他是孤立无援的。学徒生活的艰辛,命运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有感情地朗读我们现在已经了解了凡卡的悲惨生活,如果你就是可怜的凡卡,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跟爷爷说?(祈求)自由朗读第8节最后四句,体会一下把哪些词读成重音更好一些?(“再也”、“发发”、“跪下”等)在这短短的四句话中,作者用了两个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因难过而写不下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此时此刻,凡卡正赤着双脚,跪在冰冷的地上,向爷爷诉说着自己的种种不幸,求爷爷尽快地带他离开这个火坑。这点点省略号就像是辛酸的泪珠。所以朗读带省略号的地方时,停顿的时间要长一些。同学们还可以看看第8节前后两节描写凡卡动作、神态的句子,可见凡卡写信时内心极度痛苦。五、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详细分析了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从一系列的细节中体会到了凡卡的孤独无助,那么他在乡下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请听下节课分解。六、作业。1、完成《课课练》《凡卡》的1—10题。2、熟读课文,尤其是第8、15节。三、凡卡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学习文章中的对比、反衬手法。体会亲情对于身处困境的人的意义。教学重难点:重难点:通过对乡下生活的学习,明白对比、反衬的运用。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提问法。教学过程: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故事梗概,知道是小学徒凡卡忍受不了悲惨的生活,写信恳求爷爷带他回去这样一个故事,文章主要从挨打、挨饿、挨冻三方面来讲述了凡卡的不行遭遇,那么在他眼中什么生活又是快乐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他的“快乐”生活。二、深入分析文本。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的生活共写了几方面内容?答:爷爷守夜的情形(生活状况),乡村冬夜的景色,和爷爷一起看圣诞树。想到爷爷,是因为凡卡对爷爷的思念,第4节写了爷爷的年龄、外貌,如何守夜以及泥鳅怎样讨人喜欢,都体现了凡卡乡下生活的快乐与自由和他对童年生活的向往。对于冬夜景色的描写语言生动活泼,充满了快活、欢乐的气氛,衬托出欣赏的人的舒适心情。而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情景在凡卡的回忆里更是那样的美好快乐、有趣。这一切都和凡卡眼前生活的凄凉与悲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过去的美好反衬出现在的不幸遭遇。而过去的乡下生活真的就那么美好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答:从“缩成一团儿”、“爷爷冷得吭吭地咳”、“冻僵”等词句中得出结论――乡下生活实际痛苦。通过读和同学们自己的分析,我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凡卡无论在乡村还是在城里他都没有好日子过;无论到了哪里他的命运都是悲惨的。作者采用的这种把乡村的贫穷、无耐和城里的悲惨、孤独放在一起写,让人读完之后更加同情、一目了然凡卡的悲惨命运。这样的写法叫对比。同时我们还能够从凡卡含泪带血呼喊中看到作者有意识地用农村生活来反衬城市生活的悲惨。这是本文在表达方法上又两个重要特点。现在大家能否回答,在写信过程中作者为何要将回忆部分插叙进去?答:对凡卡的学徒生活起了对比、反衬的作用。凡卡的爷爷会收到这封信吗?为什么?作者安排这样一个结尾的用意是什么?答:不会,地址不详细。这样的结尾耐人寻味。凡卡指望通过这封信能让爷爷带他逃离火坑,但是爷爷却无法收到这封信,一切都无法实现。但是大家想想,即使爷爷收到了信,他有这个能力改变凡卡的悲惨遭遇吗?答案是否定的。沙皇通知下的俄国,百姓生活困苦,爷爷迫于无奈才把凡卡送到城里做学徒,他当然知道孤零零的凡卡生活悲惨,然而,除了难过与劝慰,他还能做什么?所以凡卡最后的那个甜蜜的梦暗示着他的美好希望终究会是一场空。5、请大家找找文中对凡卡神态和动作的细节描写,并说说它们的作用。答:第1、2、7、9、13、20、21节。第1节:圣诞节前夜,凡卡没躺下睡觉,是因为节日让他思念唯一的亲人爷爷,也是因为他还有一个心愿——偷偷地给爷爷写信,请求爷爷把他接回去。从“等……就”看出凡卡心情的迫切。凡卡等所有人都不在了才敢写,害怕被人发现,也暗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辛。凡卡的三次叹气:“凡卡叹了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对于一个年仅9岁的孩子来说,这叹气跟他的年龄是很不相称的,写一封信的过程中,他连续叹气,可见这样的生活的确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让他痛苦万分。还有一个小问题,就是文章第11节描述了莫斯科的繁华生活,完全没有提到凡卡的痛苦生活,是否可以删去?答:与凡卡在莫斯科的痛苦、孤独的生活相对比,把深刻的道理寓于形象的描绘中,说明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加强了文章的悲剧气氛,使读者对凡卡产生深深地同情。请大家看学习建议中阅读的第二个问题,用第一人称复述故事。第一人称讲述故事给读者以直接的感受,更有感染力;第三人称讲述故事给读者的感觉比较客观,取材有更多的自由。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沙皇俄国统治下凡卡的不幸遭遇,而在这样的困境中,凡卡想到的是给他唯一的亲人——爷爷写信,然而最后爷爷却无法收到信去改变他的生活。本文的写作手法主要由以下几个:细节描写、插叙以及对比反衬,这些是同学们需要学以致用,给自己的作文加分的,当然,这些手法以后我们也会经常遇到并慢慢熟悉。作业。完成《课课练》《凡卡》一课。写一篇200字以上的片段,描述一下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的事情。四、散步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共一课时。教学目标:感受字里行间所洋溢的血脉亲情,年轻人的责任感以及生命传承的意义。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品读关键的词语和句子,把握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教学重难点:重点:品味文章语言表达上的特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感情。难点:体会生命传承的意义。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提问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有一个人,一心想寻找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他询问他见到的每一个人:“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黄金,钻石,权力,地位……众说纷纭。因为他弄不清真正的宝贝是什么,这个人便决定走遍天涯海角去寻找。许多年过去了,他穷了,老了,病了,却一无所获,也无一丝快乐,只好失望地回家了。回到家中,看着温暖的灯光,家人关切的面孔,这个人终于明白,原来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温暖的家呀!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大家带着这家的温情,搀扶着家人,一起走近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莫怀戚()xìnfú()熬()过咕咕()fēnqí()霎()时 chāisàn() 水波粼粼() 文本分析。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答:初春,我、妻子、母亲和儿子一起到野外散步,中途因为要走哪条路发生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了孙子,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分别背起了母亲和儿子。2、(1)我为什么选择春天陪母亲散步?因为春天有什么?文中哪里提到了原因?写了什么景色?请大家集体朗读一下。答:表现了初春蓬勃的生机,是对春天、对生命的礼赞,此时散步,方能领会自然之美。(2)精读第三、四段。请同学朗读,品读词句:太迟、挺、总算、熬、随意、铺、密、咕咕、生命(呼唤的语气)。答:“熬”表现了对母亲能熬过严冬的庆幸,现在春天来了,暗示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铺”、“密”强调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召唤,使我们仿佛置身于万物复生、生机盎然的春天,让人浮想联翩:“满园春色关不住”、“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只黄鹂鸣翠柳”、“春来江水绿如蓝”……(3)作者在这里写景有什么含义和作用?(点明散步的原因及走小路的原因,为下文做铺垫,也是对生命的礼赞,同时渲染一种和谐而充满生机的氛围。)3、开始的散步是和谐的,可是中途出现了分歧,在面对分歧时,为什么我会感到责任的重大?我的决定是什么?为什么?体现了什么?答: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妻子、儿子都听我的,我的决定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于是我感到责任之重大。我决定走大路。委屈儿子并非不爱他,而是母亲年事已高,在世时日无多,我十分孝敬母亲,想尽最大努力满足母亲的愿望,这种孝心是难能可贵的。4、怎样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自由讨论、交流)答:“走”、“蹲”、“背”、“慢慢”、“稳稳”、“仔细”细致地刻画出“我们”的认真小心,“我们”对母亲和儿子的重视,强烈的使命感。“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小孩,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正体现了生命传承的意义。老人、小孩组成当前典型的小家庭,而整个世界正是一个个小家庭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5、作者选取的是散步这样一件普通寻常的小事,然而却反映了深刻的主题,一家人的相互爱护、尊重、体贴和理解的亲情,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年人的使命感、责任感以及生命的世代更替、代代相传,这种写作手法叫做“以小见大”。以后我们会渐渐接触到,在我们写作文时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当你要表达一个大的主题时,可以选择一个小的切入口。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以前肯定写过表达母爱父爱的文章,应该怎么写呢?不是说全文都去讴歌父母多么好、多么伟大,而是应该选择生活中的几件小事、小片段来写,这就是以小见大了。6、(1)再来看本文在语言上的一个特色,就是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句式整齐,比如:“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同学们还能从文中找出类似句式吗?答: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2)这些句子是不是太罗嗦呢?明明可以很简单地说出来,需要这么麻烦吗?这体现了什么?答:不是,这样整齐的句式节奏明快,内容上相互映衬,都强化了表达效果——表现了一家人的和谐、温馨。小结。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通过一家三代四口人一起散步的小事,表现了家庭成员间互相谦让、互相爱护的浓浓亲情,尤其表现了中年人赡养老人和抚育儿女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业。1、《课课练》《散步》。2、熟读课文。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理解精彩的景物描写,以及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2、体验文中天真活泼的童趣,领会作者对美好往事的怀念之情。教学重难点:重点:深入文本,在对具体段落、此举的品读中,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难点:学习不同的描写方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作家作品介绍。说到现代历史上的文学大家,有一位人物是怎么也绕不开的,在你们从小到大的语文课本里也是必然避不开的,他就是鲁迅。大家以前读过他的什么作品吗?(学生发言)鲁迅是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他写的很多文章都被选入了中学课本。他年轻时弃医从文,为了拯救中国人民的精神,让同胞们振作起来。他最富盛名的就是他犀利讽刺的文笔,敢于抨击当时社会的黑暗一面。这样一位时代造就的人物,他的童年生活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先看下面第一个注释,对鲁迅及其作品的介绍。他的代表作比如像《狂人日记》、《阿Q正传》,我们平常说的“阿Q精神”就是出自这里。他的小说集最著名的是《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就选自这本集子。《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了,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顾名思义这本书里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默读课文,认识字词。确凿()菜畦()皂荚()桑葚()长吟()油蛉()斑蝥()臃肿()敛()脑髓()秕谷()匾()拗()蝉蜕()窦()厥()倜傥()锡箔()蟋蟀()叵()攒()书塾()东方朔()鼎沸()觅食()鼎沸()竹筛()盔甲()课文分析。1、从标题来看,文章讲了几部分内容,地点发生了转变,从写作顺序方面来看,应该是什么顺序?答:两部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空间顺序。2、我们先来看看百草园里部分?按照我们刚刚的分析,写百草园部分应该是哪几段?默读这几段,找出这部分中写了几件令作者难忘的事情,分别是哪一段或者哪几段写的。答:1—8段。第2节写了百草园中优美的景物,3—6节讲了美女蛇的传说,7、8节写了雪中捕鸟。3、在写这些事情之前,作者先扣了一个帽子,用第一段总领下文,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第一段有一处很奇怪的地方?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两句话有没有矛盾呢?答:前一句话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断定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一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实是儿童的乐园。所以不矛盾。5、我们重点来看第2段,这是一段典型的景物描写,写得非常精彩,细细分析品味,就会发现其中的层次角度之多,请大家一起来朗读一下。下面我们来从不同的角度和特点来分析:(1)首先,从写作顺序来看,“不必说”后面跟的事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桑葚为一类,“也不必说”跟的鸣蝉、黄蜂、叫天子也是一类,大家知道这是根据什么分的吗?由菜畦到石井栏到皂荚再到桑葚是按照什么顺序?从鸣蝉到黄蜂再到叫天子又是什么顺序?类似的,大家来分析一下但是后面的一大段又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吗?答:从植物到动物(静态到动态),由低到高,由高到低,从植物到动物(静态到动态)。(2)角度二:从多种感官来写。大家知道人的五感是什么?找一找文中写了哪个方面?或者换个说法再细点分成什么?答: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视觉:碧绿、紫红(色),高大、肥胖、臃肿、轻捷(形)听觉:长吟、低唱、弹琴(声)味觉:又酸又甜(味)(3)角度三:从时间上看,它囊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现在的孩子知道的比较少,菜花是春天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四季图,(4))另外,从语言上看,还运用了修辞手法,有哪些?答: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总的说来,这段景物描写通过视觉、听觉、味觉来写景,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条理分明,层次井然,活泼多姿,既抓住景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心理。这段里“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想想我们平时这么说是表达什么意思?答:“不必说”撇开一些东西,是为了突出“单是”的内容。既然“单是”这一点已经趣味无穷了,那么园中的乐趣比比皆是了。这样写,突出了百草园的无穷乐趣。6、写了百草园的景物后,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答: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明白了做人之险。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描写了作者童年游戏的百草园的部分,作者用生动细致的笔触从多个层次角度写出了眼中的美景,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童年过得是很快乐的。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理解文中蕴含的对童年生活的追忆。2、学习文中传神的动作描写。教学重难点:重难点:领会文章的主旨及写作目的。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百草园的生活部分,重点分析了作者那段精彩的景物描写,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从哪几个角度分析的,第一个是写作顺序,从植物到动物,再由动物到植物,从菜畦到桑葚是由低到高,从鸣蝉到叫天子是由高到低;第二,从感觉来写,有视觉、听觉、味觉,或者说色、形、声、味四个方面;第三,包括了春、夏、秋的景色,修辞上运用了比喻和拟人,这些就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内容。那么,冬天的百草园又写了什么呢?二、文本分析。1、冬天的百草园最有趣的是什么事?文章是怎样描写的,运用了哪些动词?答: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爱玩的儿童带来的无穷乐趣。2、我捕鸟的结果怎样?为什么?答:太性急。让作者懵懂懂了一些做人做事不能太性急的道理。3、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答:欲扬先抑。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4、写百草园,始终围绕着一个“乐”字——乐于观察百草园的景物,乐于听美女蛇的故事,乐于捕鸟活动,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正因为在这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我才会自然抗拒去上学。百草园部分到这里就结束了,下面要开始三味书屋的生活了,第9节在这里起什么作用?答:结构上承上启下作用,内容上起到了表情达意的作用。第一句“不知道”三个字,表明了去三味书屋是被迫的。第二句三个“也许”,猜测原因,推断去三味书屋是一种惩罚,预示了三味书屋的生活让人反感。最后三句直接抒发了对百草园的难分难舍的感情。因此,第九节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三味书屋的反感之情。6、默读第10节至最后,从文中找出写三味书屋环境的句子,说说三味书屋的环境是怎样的?答:第10段、17段。屋内摆设很有读书氛围,画的寓意是倘真诚地拜伏古树下,就可望登上“梅花榜”,获取高官厚禄了。屋后的园子也正是文人所好,而梅花正是古代文人所喜爱的。环境清新淡雅,具有文人气息。7、文中的先生又是怎样一个人?答:方正、质朴、博学,“先生最初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学生可画画可以看出他还是可亲可敬,比较开明,不打骂学生。8、学生们学习的内容是怎样的?答:四书五经,儒家经典,脱离实际、无法理解、单调枯燥。9、既然如此,他们的生活是不是就很枯燥无味呢?就整天认认真真、摇头晃脑地读书呢?他们还干什么了?答:折腊梅花、寻蝉蜕、在座位上做各种游戏、画画儿等。他们在读书中找不到任何乐趣,于是就去寻找读书外的乐趣,求知中也不乏乐趣。联系前文百草园部分,可以看出,孩子游戏的、活泼好动的天性是不会被磨灭的,在哪都能找到乐趣。所以在三味书屋尽管读书枯燥,但是生活仍然趣味盎然。10、到这里,课文结束了,老师这里还有个问题需要大家思考一下,就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具体点说,他写作这篇文章时已经人到中年,回忆这些少年往事目的何在?补充背景:之前说过本文选自《朝花夕拾》。这组散文写于鲁迅生活辗转流徙,抱负不得施展,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作者只好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寄一些安慰。因而文字中总有一抹淡淡的惆怅。答:主旨:表达作者对美好、有趣的童年、少年时光和生活的留恋、怀念之情。感情基调是缅怀,从童年天真、幼稚的行为中发现纯真的美。三、小结。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快乐的童年,体会到了他对这段生活的怀念。学习了景物描写的多种方法,还有动作描写,希望大家能尽量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六、花脸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共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本文将作者的情感变化作为线索的方法。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英雄情结,激发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视。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作者对花脸感情的变化,理解少年仰慕并渴望成为英雄的心态。难点:由花脸看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学校的一个特色,就是戏曲,我们做操时还要做戏曲操,那么大家对于戏曲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来讲一讲戏曲脸谱中的一种——花脸。“花脸”原指京剧表演的一个行当,即“生旦净墨丑”中的“净”,花脸是它的俗称。面部化妆运用图案画的脸谱为标志,音色洪亮宽阔,演唱风格粗壮浑厚,动作幅度大。花脸分为各种颜色:红色一般代表忠勇侠义,多为正面角色。比如关羽;黑色一般代表直爽刚毅,勇猛而智慧。如:包拯、张飞、李逵;白色一般代表阴险奸诈、刚愎自用,大家所熟知的曹操在戏曲中就是白脸;紫色一般代表刚正威武,不媚权贵;黄色代表勇猛而暴躁;金色一般代表神仙高人,像如来佛、二郎神;银色神仙,妖怪;绿色一般代表勇猛,莽撞;蓝色代表刚强阴险。朗读课文,疏通字词。轧()掺、渗、惨愣、楞凛然青龙偃月刀三、课文分析。1、本文主要围绕什么东西展开的?围绕它讲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各用一个动词加上去来讲述一件完整的事情。答:爱花脸—买花脸—戴花脸。2、文章还有一条线索是暗线,就是藏在文章里的,贯穿全文,它是一种感情,具体来说是什么?答:我对于花脸的喜欢。文中有什么地方写出作者十分喜爱花脸呢?每次的喜欢是因为什么?答:第1节喜欢戴花脸是因为“威风十足”、“有大将威壮不凡的气质,神气得很”。第2节看到关公的花脸,有庄重之气,“叫我看得直缩脖子”,所以就买下来了,因为“管叫别人也吓得缩脖子”。第3节小罗锅儿的赞赏让我“高兴得只是笑,话都说不出“这刀!”、“这花脸!”让我们体会到那种喜不自禁的感觉。第4节男孩子们“艳羡的目光”使我“快活之极”。舅舅给我讲关公故事,让我觉得自己就是关云长了。以至于到后面一直戴着花脸,“睡觉时也戴着它”由此可见,作者在表现人物情感变化时都是通过十分传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的,这一系列神态动作以及情感,让我们看到了童趣。4、每一节的“喜欢”是否一样呢?它有没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答:有,开头的喜欢只是因为外表威风神气,是流于表面的喜欢;偶然看到了那个特别的“大红脸”,发出了“好大”、“好特别”的感叹,是因为它自有一种庄重之气,让人不由自主生出一种崇敬之情。尽管如此,孩子对花脸仍然是又怕又爱、越怕越爱;后来小罗锅儿的夸奖话令我更加高兴,原来的又怕又爱的心情发展成由衷的喜爱了;舅舅给我讲关公故事使这种“关公情结”更加深化,这不仅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而是一段“光荣史”,正是这一契机激起了我崇拜英雄、敬慕英雄的感情,好像自己也感同身受一般,此时的喜欢是因为了解所以产生自豪之情;最后三段写我对花脸到了痴迷的程度,不分昼夜地戴,威风凛凛地喊,这是一个孩子的炫耀,把一个男孩那种渴望做英雄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5、在看到作者心理变化的同时,我们也来找找写那些看我的人的表现的句子,看看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会这样?答:小罗锅儿:“还是这小少爷有眼力,要做关老爷!……”;一路引来不少人瞧我,特别是那些与我一般大的男孩子们投来艳羡的目光;舅舅便将边说:“你好英雄呀!”;到家,人见人夸,妈妈比我还高兴,爸爸叫我“小关公”等等。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都对关公非常喜欢和崇敬。花脸不是一个简单的脸谱,它与代表人物的形象、气质、故事、精神浑然融为一体,是几千年来民族历史的缩影。华联的背后蕴藏着深深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扎根在每个人的心中。6、除了花脸以外,作者在文中孩提到了什么?他设定的大背景是在什么时候?答:春节时,还介绍了其他的传统节日习俗,第1节。7、作者为什么要写花脸,还特地放在过年这一极具民俗气息的场景中来写呢?答:过年为花脸这一传统文化形式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设置了一个典型的场景,从而让人们感悟到,花脸所传达的英雄情结,并不只是小孩子的争强好胜之心,而是一种仰慕英雄、渴望成为英雄的豪壮情怀,这份情怀深深埋藏在每一个人心中。而像花脸等民俗,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外在文化形式,我们不仅应该保存、继承它,而且应该引以为豪,把它发扬光大。小结。这篇文章通过对我爱花脸、买花脸、戴花脸的过程的叙述和描写,表达了一份童年的欢乐和自豪,还表现了我仰慕和崇拜英雄,渴望成为英雄的豪情。七口哨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共一课时。教学目标:理解主人公热爱生活、面对挫折不气馁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本文中的环境描写。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重点词句的感情色彩,领会人物内心情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态度。难点:理解生命的顽强来自对生活的热爱。教学过程:导入。播放一段口哨音乐,请大家说说听口哨时候的感受。在常人眼里,吹口哨是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可在对于张海迪来说,口哨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那么,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张海迪的《口哨》,看看口哨究竟在她的人生经历中有着怎样特殊的意义?朗读课文,疏通字词。脊(jǐ)背缥缈(piāomiǎo)泥泞(nìng)钦(qīn)佩文本分析。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答:讲述了一个瘫痪在床的小女孩以“吹口哨”的方式来排遣内心的寂寞,寻找快乐,学会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病痛,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大家可否以此为依据,将文章分层?答:第一部分(文章开头至“窗外的白雪盖满了大地”),回忆往事,妈妈教“我”学吹口哨。

第二部分(“春天来了”至“我告别了少女时代”),口哨陪伴“我”度过少女时代。

第三部分(“一天”至文末),30年后,“我”不禁又回忆起了少年时口哨带给“我”的快乐。

3、文章中的线索,或者说贯穿全文的事物是什么?我为什么选择吹口哨?(“我”吹口哨的原因是什么?/我是在怎样的境况下去学吹口哨的?)答:口哨。因为“我”是一个高位截瘫的小女孩,久卧病床,不能动弹,在吹口哨当中“我”找到了快乐,摆脱了孤寂,寄托了“我”对恢复健康的希望,使我敢于面对困难,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介绍张海迪:5岁时因患骨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生活不能自理。从那时起,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无法上学,便在家自学,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先后在家完成从小学到研究生的全部课程。他还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了数万字的英语小说。15岁时,张海迪跟随父母下放到一个贫穷的小山村,给孩子当起了教书先生。她还自学针灸,热心地为乡亲们无偿治疗。1983年,她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至今出版的作品有《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生命的追问》(“我生命的一片绿叶”)等。她以坚定的意志,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当代的保尔”。

4、所以我们了解到了,张海迪是一位残疾人,这才会有第三段,我们来齐读一下第三段,用了一系列短句和排比句,18个“我”,是否多余,是否像课后练习那样给它简化一下?答:句子短促,紧密关联,一种压抑情感的宣泄,是作者内心的独白,将我郁积在心底深处的的孤独和痛苦一泻而出。5、学会吹口哨后,“我”有哪些变化?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的这些变化?答:6、7节体现了我的快乐与自信。“我说我们一起吹口哨吧。于是田野上空仿佛飞来了一群百灵鸟……”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们一起吹口哨发出的声音比作一群百灵鸟发出的鸣叫声,不仅写出了哨声的动听悦耳,也表现了孩子们欢快的心情,我在口哨声中找到了伙伴,不再孤寂。6、“我唱歌没有哭过,但我听见自己用口哨吹出的歌却不止一次地流下眼泪,也许是我喜欢那些染着忧伤色彩的歌。”这是为什么?答:唱歌不哭是因为歌词已定下了歌的内容,它已无法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而吹口哨则不同,口哨声能不自觉地牵出“我”淡淡的忧伤和怅惘——让“我”想起当初希望以歌声来摆脱孤独,盼望吹着口哨病就能好的愿望,而事实是“我”依然不得不去承受病痛对自己的折磨,所以,“我听见自己用口哨吹出的歌却不止一次地流下眼泪。”7、倒数第3段“木轮椅碾过乡村土路的坎坷和泥泞,我告别了少女时代。”坎坷和泥泞仅仅指乡村土路上的吗?答:此句照应第七段首句,是作者对少女时代生活的总结,在文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坎坷和泥泞”不仅真实的写出了当时乡村泥路的情况,更是暗示了作者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艰辛。8、文章最后说“我很想吹口哨,吹那支悠长缥缈的歌----”30多年过去了为什么当“我又一次躺在病床上时”,又忽然“很想吹口哨”?答:当初吹口哨的一个愿望是“吹着口哨病就好了”,这是一个难以实现的“缥缈”的梦,因为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躺在病床上和病魔作斗争。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想吹口哨,还是不放弃梦想,今后的岁月里虽然还会有各种困难,但我已学会了坚强,做好了昂首面对风雨的准备。9、文中有许多优美的句子,尤其是写景十分出色,找出这些环境描写并讨论体会其对描写人物的作用,集体朗读环境描写部分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意。

答:总体上说,本文的环境描写有以下几个作用:

⑴交代时间、地点、故事发生的背景;⑵烘托人物的心情;⑶渲染气氛;⑷推动情节的发展。文中多次提到窗外的小树、叽叽啾啾唱着歌的小鸟,有着旺盛生命力的绿色小树,自由自在的小鸟激发起“我”对生命的热爱、对康复的渴望、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促使“我”勇敢地活下去,自强不息。

第6节中的环境描写,描写了季节的变化:由春夏至秋,由秋至冬,表现岁月的流逝,突出了“我”卧病在床的时间之久。但是此时我已经学会了吹口哨,所以又流露出淡淡的快乐,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语言。四、小结。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全文以“吹口哨”为行文的线索,具体写了一个瘫痪在床的小女孩在百无聊赖之际恳求妈妈教自己吹口哨,她将自己诸多的情感寄托在忧伤的口哨中。吹口哨让她找到了快乐,学会了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病痛,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全文流露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谱写出一曲无限热爱生活、自强不息的生命强者的赞歌。

八陈太丘与友期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共两课时。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懂得为人处世要诚实守信、以礼待人。了解古今异义词,掌握实词的含义。通过朗读,读懂课文意思,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教学重难点:重点:实词的掌握与朗读的训练。难点:把握主旨。教学过程:导入。每当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渴望求知的眼睛,就会想起冰心的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世说新语》的《陈太丘与友期》,去认识一位机智的儿童——陈元方。作家作品介绍。《世说新语》是我国志人笔记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主要记述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统治阶级的情况,反映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思想言行,和上层社会的生活面貌,让我们明确的看到了所谓的魏晋风度。朗读课文,认识字音。舍不四、疏通字词。期舍去(去为古今异义)乃至时戏不相委引顾在《陈太丘与友期》中,使用了许多不同的称呼:“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补充举例:令尊、令堂、令郎、令爱;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兄、家姊、舍妹(弟)、犬子翻译课文。翻译要做到的最重要的两点:一为忠实原文,原文要逐字翻译出来,千万不能随便漏字,减少原文意思,另一为流畅通顺,原文逐字翻译出来后,不一定就是通顺的,符合现在说话习惯的,那我们就要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调整语句,增字删字。文中的专有名词不用译出来。原文翻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请同学复述一下课文。分析课文。1、文中主要人物有谁?(陈元方,友人)2、友人为什么怒?元方是怎样反驳友人的?答:友人认为陈太丘“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抓住对方“无信、无礼”反驳。从元方的回答来看,元方是个什么样的人?友人是什么样的人呢?答:元方:懂礼识义、聪明机智;友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他们的性格是通过对话展示的。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答:①不失礼。“入门不顾”表现他正直不阿的性格.②失礼。客人已经认错了,就该原谅他

。6、如果让你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下这篇文章要传达给我们的启示,你会选择哪两个字?答:信、礼。做人应讲信用,对人应有礼貌。7、现实生活中有太多不讲诚信、不懂礼仪的事例,你能说说吗?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小结。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知礼识仪。我们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诚实守信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憾!九两小儿辨日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共一课时。教学目标:积累掌握“故、以、去、及、汤、孰、知”等文言词汇的含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文意,并能复述课文。引导学生学习古人探求真理、善于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明白出发点不同,看待问题的结果不同的道理。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词句含义。难点:理解这则寓言故事蕴含人生启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相传战国时期有这么一位人物,他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修道炼成御风之术,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飘然飞行,逍遥自在,其轻松自得,令人羡慕。唐玄宗天宝元年(739年)李隆基封其为冲虚真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接触到的本篇文章的作者——列子。了解《列子》。《列子》基本思想属于道家一派,其中保留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和神话故事,如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指导诵读,初步感知文本。1、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读完后请同学正音、点评。(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文言句读。(3)学生齐读课文。(4)听录音,领会读音、断句,然后再读课文。2、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在朗读和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解题并尝试复述故事内容。四、疏通文本,理解掌握重点词句。(1)让学生逐句逐段质疑,生生释疑,教师解疑,然后疏通翻译句子。(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以恰当的语气、语调再读一遍课文。(3)请两个学生分别扮演两小儿朗读对话,体会理直气壮地进行“辩论”的语气,尤其注意反问句式的表达作用。五、深入探究赏析。(1)寓言故事中两个小儿各自持有的观点是什么?他们各自证明自己见解的依据又是什么呢?(2)为什么,同样一个问题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呢?(3)集思广益,从这篇寓言故事中获得了那些启示,比一比谁想到的启示多。(多角度探究)(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整理出PPT投影给学生看)六、小结。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记叙了两个小孩争辩太阳何时离人近、何时离人远的问题,各执一词,连圣人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的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有:1、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3、要诚实谦虚,实事求是。4、学无止境,要不断学习。七、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2、阅读《列子》中的故事一则,并能够讲出故事蕴含的道理。第三单元寄情山水单元目标:培养学生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体味诗文的优美意境。分析单元标题,写山水之景抒发个人情思,借景抒情。《望驿台》《村晚》十六字令三首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体会革命者的不畏艰险、一往无前和勇挑革命重担的豪情壮志。通过品读诗词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诵读小令,感受革命者顽强乐观的斗志。难点: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毛泽东是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新中国的建立者。他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毛泽东又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在长征途中写《十六字令•山》也是比较典型的。山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天险,是长征中艰难险阻的象征,但他对于山的雄伟、险峻、奇妙,完全是以一种审美的眼光来看它,而且写得十分磅礴大气。由于十六字令形式过于短小,只有16个字,常常使英雄无用武之地,还没开头就结束了,就十六个字怎么写?但是毛泽东能写出来绝妙好词,而且成为中国诗歌史上十六字令里面的名篇。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如何在这十六字之间展现他的用武之地的。二、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鞍澜酣锷堕三、分析文本。1、我们先看作者下面的写作年份,是多长的时间?作者用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这三首词,它们并不是一气呵成的,那么它们是不是毫不相关的呢?你发现了哪里有联系?写作对象、描写对象都是山,那么具体写作内容上有没有联系呢?我们一首首具体来分析。2、我们一起来读一下第一首,读的时候注意揣摩语气,我们该用怎样的语调读?读完了你觉得他笔下的山给人怎样的感觉?哪些词语直接或间接表现山的形象?答:高耸入云。(1)“离天三尺三”真是三尺三吗?用了什么手法?令人惊心动魄,形象地突出了山峰之高峻,直接描写。(2)“惊回首”谁的神态?为什么会惊呢?他在惊什么?侧面烘托山峰的挺拔险峻;而且表达了红军翻过险恶山势的惊讶,还充分显示了征服险途无比的喜悦和胜利的豪情。(3)“快马加鞭未下鞍”为什么要写这句?民谣写出了山之高峻和艰险,然而红军战士以其革命豪情“快马加鞭未下鞍”从容而过,一个“未”字与前文“要”字,形成鲜明的对比,用山的高耸反衬出红军战士不畏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气概。齐读第二首诗,看看第二首诗的山是什么形象?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表达上有何特色?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答:山的气势,连绵起伏。“倒海翻江卷巨澜”描写起伏连绵的山。诗人身居山峰之巅,环顾千山万岭,像江海翻卷的波涛。一个“卷”字,形象而有力地突显山峦的气势,似滚滚巨浪翻卷扑面而来。“奔腾急,万马战犹酣”以奔腾酣战的万马不仅形容群山山势的走向,而且让我们联想到红军战士万马奔腾于崇山峻岭,与敌人酣战惊心动魄的场面。一个“急”字,即再现了一个又一个山峰迎面而至,又点出了红军战士“抗日救国”的急迫心情。“酣”字既表达了诗人一览群山的畅快心情,还表达了红军战士对敌意气风发,锐不可当的英姿。比喻,化动为静,生动地点出群山起伏、层峦涌动的奔腾局面,极写群山磅礴、雄伟的气势,表现了雄姿英发、勇敢善战的红军战士形象。齐读第三首诗,总结山的特点?表达特色上,运用了什么手法?答:把插入云端的山峰,比喻尖刀和利剑,此句不仅形象、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山峰之“锐’和”高”;而且展现了山峰险峻、挺拔、直插云端的势态。“赖”是依靠意思;“拄”是支撑之意。诗人巧妙地暗用神话“共工怒撞不周山,令天柱折断”典故。意为山是天柱,天若塌下来,赖有高耸云端的山峰支撑,才不会坠落。赖以拄其间表面是写山拄其间,实际借山写谁?答:象征展现了红军顶天立地光辉形象。支撑起中华大地,在中华民族危难时期,为了挽救祖国,解放人民,消灭穷凶恶极的日本侵略者,气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作者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渲染了山之险峻、坚韧挺拔,象征红军崇高、坚韧的革命意志和光辉形象。四、总结。这三首小令,从回首、环顾、仰望三个视觉角度,描绘山的险峻、浩大、磅礴和峭拔的气势,共同反映山的雄伟形象,表达一个共同主题,歌颂党和红军锐不可当、坚强斗志和国难当头时民族砥柱作用。这三首小令,由于恰当地运用民谣、典故、夸张、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构成丰富、雄奇、深邃而高远的意境,从而给予读者精神和艺术上无限的享受。十一、古诗三首观沧海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引导学生体会故事中借景抒情的手法。教学重难点: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背诗歌。难点: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导入课文。有人用这样的话来评价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1800年前他统一了连年动乱的中原大地;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诗篇流传千古。他以人格魅力和卓越的才能在三国时期独领风骚。他就是三国时期的三绝之一——曹操。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知说一下自己心中的曹操。我们的评价大多来自于《三国演义》或民间传说,这里的曹操不代表真实的曹操。那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言为心声”,“文如其人”,今天我们就通过欣赏曹操的诗歌《观沧海》来走近曹操,走进曹操的内心深处,重新认识曹操。(板书课题及作者。)介绍背景。曹操在官渡击退了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袁绍的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师北上,大败乌桓。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自由读,再请同学读,老师指导后齐读)碣石澹澹竦峙萧瑟四、创设情境

1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或是当你刚被老师批评完,你独自一个人来到海边,你想做些什么?

明确:想对着大海狂喊,发泄自己的悲伤情绪。

2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远大理想的时,或者此时你接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你兴奋不已地跑到了海边,你又想做些什么?

明确:想对着大海高兴地狂欢,和大海一起欢乐。

[教师小结]这两种情境有一个共同点,大海都是人宣泄情感的对象,或喜或悲,大海永远会做你的倾听者。

3请学生闭上眼睛想:此时你就是曹操,你刚打败了袁绍的残余部落,打败了乌桓,在回来的途中你经过了碣石山,面对波澜壮阔的渤海,你想做些什么?

明确:认为大海就是我的,我已经统一了北方,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我的心里也很不平静,大海这种(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正是自己此刻的真实写照。

[教师小结]我们一起走进《观沧海》感受曹操的内心世界。

五、文本分析。1、统领全诗的一个字是什么?(“观”)2、第一句交代了什么?(观海地点。临:登临。以:连词,表目的。)3、那么他看到了什么景物?哪几句是写景的?答:“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洪”,大的意思。很明显,这两句是照应上文“水何澹澹”而写的。动静相衬。这一层6句诗,结构非常严密,可见作者构思的精心。

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当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雄浑的气势。4、“日月之行”等4句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作者眼前看到的景象?作者是写什么内容?答:日月的起落,好像是在沧海中运行;夜空中灿烂的银河,好像是沧海里映上去的。很明显,这不是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而是他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所产生的奇特想象,写出了那种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的壮观景象。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诗人在这里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含孕星辰的气势,其实是以沧海自比,表达了他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5、在文学作品中,景和情往往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的某种抱负和情感并没有在诗中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6、文章最后两句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答:这是一首乐府诗,最后两句诗配乐时加的,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但不能缺少。所谓乐府指音乐机关。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制成曲谱并制作,演奏新的歌舞外,又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而随后,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六、小结。本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代表作。全诗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阔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孕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同意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望岳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认识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象

2、理解、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3、探究文学作品风格与作家个人遭遇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望岳》。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朗诵,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七)背诵古诗。(齐背)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引导学生体会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导入新课。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把杭州看成是人间天堂,你知道是为什么吗?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杭州离我们上海这里很近,有没有同学去过,给大家形容一下西湖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有一位大诗人,他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几乎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也会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在西湖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映月”两道独特的景观。杭州西湖究竟是怎样的美呢,今天我们跟随一位最爱西湖的大诗人一起去看看他眼中的西湖。作家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中期的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这首诗写于作者任杭州通判期间。他曾两度在杭州做官,写下了许多描写西湖美景的诗篇。三、分析文本。1、眼前西湖的确很美,可在诗人苏轼的笔下的西湖,也丝毫不比看到的图片差,更是美得独特。美景看不够,好诗读不够,那就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要求:放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停顿,节奏。齐读,点读。2、诗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了解了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透过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答:a.天气变化——初晴后雨;b.地点——湖上舟中;c.干什么——饮酒聊天3、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诗意。题目中说初晴后雨,那么,哪句写的是初晴,哪句写的是后雨?(1)那西湖的晴天好在哪儿呢?想像一下,假如你现在就在西湖的游船上,明媚的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