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部分校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部分校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部分校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部分校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河北省邯郸市部分校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北省邯郸市部分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是位于陕西省神木市的石峁遗址,距今约4300—3800年,面积约400万平方米。该遗址发现有超大型的城市遗址、宏大建筑、复杂宗教祭祀遗存、精美玉器及其与周邻聚落形成的多层级关系。这表明该地区()A.进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 B.建立了史前时期最大的城市C.呈现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D.形成了较为发达的社会文明【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距今约4300—3800年的石峁遗址,有超大型的城市遗址、宏大建筑、复杂宗教祭祀遗存、精美玉器及其与周邻聚落形成的多层级关系,这可印证这一地区具有较高的古代社会文明,D项正确;早期国家的出现表现为有政府、军队、监狱等机关,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其他史前遗址的信息,没有对比,不能得出石峁遗址是史前时期最大城市遗址的结论,排除B项;虽然“多元一体”符合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但材料信息仅涉及一个史前遗址,无法得出这一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2.秦朝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湘西里耶秦简中有一枚木牍,其内容为“迁陵以邮行洞庭”(迁陵是洞庭郡的属县),这一发现说明()①推动中外贸易的发展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③秦朝推行郡县制④发展交通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A.①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②③【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秦朝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有较为发达的信息传递系统,据材料“迁陵以邮行洞庭”,说明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②③正确,D项正确;秦朝建立文书传送系统与推动中外贸易发展之间没有必然联系,①错误;材料并未对交通与君主专制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④错误,排除A、B、C项。故本题选D项。3.中国毛驴因体小却善负重成为国人的生产工具与审美对象,唐朝之前对其少有负面评价。波斯所产大驴在中亚及西方文化中常以“高声狂叫”而戏剧性地吓倒敌人,是倔强与愚蠢的象征。中唐以后,柳宗元塑造的“庞然大物”、使“虎大骇”的“黔之驴”逐渐成为国人眼中主要的驴形象。这反映出唐朝时期()A.丝路交流促进文化交融 B.佛教传入改变物种形象C.生产发展减少畜力依赖 D.文学创作决定审美取向【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黔之驴”的特征与西方大驴相似;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外交流频繁,欧亚大陆西端的物种——驴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原地区,促进了中原审美中驴形象的改变,A项正确;驴形象的改变与佛教无关,排除B项;中国古代的农业为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其最重要的生产方式为铁犁牛耕,C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审美取向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文学创作不能决定审美取向,排除D项。故选A项。4.《清明上河图》具有代表性的三个版本分别为宋张择端卷、明仇英(款)卷和清宫廷画家陈枚等人的合绘卷。这三个版本()A.体现了国家大一统的社会风貌 B.体现中国绘画技术世界领先C.反映了古代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D.都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描述了宋明清时期的《清明上河图》信息,虽然每个版本画卷内容不完全相同,但是每个版本本身都有一定艺术价值,此外《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一定层度反映了北宋时期社会状况,因此还具有一定历史价值,D项正确;北宋时期并未实现国家大一统,排除A项;材料并未对比中国与世界的绘画技术,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主要表现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体现不出古代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5.据统计,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全国府、州县级行政单位共有1346个,明末则为1564个。与明初相比,明末各地方行政单位的编制变化不大,但明朝的人口数量从明初到明末翻了一倍还多。据此可以推断,明朝()A.地方政府行政职能逐渐萎缩 B.高产作物传入导致人口增长C.基层治理模式更加科学高效 D.地方政府规模与人口增长相适应【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与明初相比,全国人口大幅度增加,但各地方行政单位的编制没有太大变化,且明末统治危机不断加深,这足以说明地方治理能力下降,地方政府行政职能逐渐萎缩,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高产作物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政府行政职能萎缩,没有涉及基层治理模式,排除C项;在人口增长一倍多的情况下,政府规模变化却相对较小,说明地方政府规模与人口增长不相适应,排除D项。故选A项。6.1860年,黄河流经东明、溢入开州南境。东南乡、任家庄等487个村子被淹,翌年,黄河骤涨,王苏庄等561村被淹。沛颠沛流离的黄泛区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亟待济赈济。但咸丰帝以“等饷维艰,不得不暂议缓堵。”任其泛滥。此时“筹饷维艰”的主要原因在于()A.清政府致力筹措资金兴洋务 B.对外赔款数额巨大财政亏空C.内外战争消耗国家大宗钱财 D.无力征收各种捐税丧失财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0年(中国)。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1860年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时期,因此清政府疲于应对内外窘境而无力赈济黄河水灾,C项正确。虽然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六十年代初,但题干并未涉及,排除A项;对外赔款数额巨大财政亏空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无力征收各种捐税丧失财源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7.据《1921年浙江社会经济调查》记载,在浙江与上海的内河运输中,“小轮船除运载旅客外,还拖带货船,但运输的货物以上海过来的为多,从湖州到上海的极少,有时往往空船返航”。对该记载解读正确的是()A.技术进步推动农业生产繁荣 B.内河航运加强东西部的联系C.城乡交流促进民族工业产生 D.新式交通便利工业品的销售【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近代中国上海的工业相对发达,所以在浙江与上海的内河运输中,从上海运输到湖州的货物应该以工业品居多,而湖州的货物很少运输到上海,由此说明小轮船这种新式交通便利了工业品销售,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货物的流通,并不能体现农业生产的繁荣,排除A项;浙江与上海都属于东部地区,所以不能体现加强东西部的联系,排除B项;民族工业的产生是在19世纪中后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8.据相关统计,1938—1941年,中国空军与苏联空军志愿队联合作战,共击落、击毁日机400余架,有效打击了日军在华的制空权。据此可知()A.正面战场得到有力的支持 B.社会主义运动走向国际联合C.飞虎队来华助力中国抗战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协同作战【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1941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38—1941年,中国空军与苏联空军志愿队联合作战,取得重要战果,当时中国拥有空军的只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说明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得到了有力支持,A项正确;苏联当时对中国的援助,并非社会主义运动,排除B项;飞虎队是美国对中国的空军援助,排除C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正式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9.1949-1952年,国营企业的职工福利制度是由国家包下来。从1953年开始,逐渐转向国家、企业、职工合理分担的模式。国营企业职工福利制度的探索()A.推动了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B.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C增加了企业职工经济负担 D.标志着现代企业制度确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一五计划后,国营企业职工福利制度“逐渐转向国家、企业、职工合理分担的模式”,这种探索,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项正确;福利制度探索与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国营企业职工福利制度对企业造成的负担,排除C项;现代企业制度确立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D项。故选B项。10.下表所述体现了()1980—1990年中国小水电国际交流与经济技术合作简况表时间内容1980年中国境内第一次举办国际小水电会议1983年中国及联合国系统第一次举办国际小水电培训班1985年中国第一部全面介绍中国小水电建设经验的英文专著向全球出版发行1986年中国第一次主办国际小水电学术会议1990年中国首次在境外主办国际中小水电会议A.中国水电事业引领世界发展 B.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推进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D.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80—1990年(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1980—1990年中国小水电国际交流与经济技术合作较为频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而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D项正确;虽然在中国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但是此时中国水电事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不能说引领世界发展,排除A项;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推进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是在21世纪初,排除C项。故选D项。11.波斯帝国的官员大体到行省一级,没有深入更基层的城市和共同体。行省的首长是总督,享有行政、军事和财政等各项权力。波斯境内的小居鲁士和提萨弗奈斯两位总督为争夺米利都的统治权开战。因两人正常上交税赋,国王对此不以为意。这表明,波斯帝国()A.对地方日常管理宽松 B.以中央集权为特征C.仍由原有首领担任总督 D.大力推广希腊文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波斯。波斯帝国疆域广大,国内不同地区风俗与文化差异较大,在古代那种交通和通讯条件下,波斯国王的权威在行省层面主要体现为对官职的任命。只要按时向中央政府缴纳租税,在需要时提供军队,平时行省的内政总督大体自主,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地方的自治性而非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由原首领担任地方总督,波斯帝国关键职位由波斯人担任,排除C项;马其顿帝国大力推广希腊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12.14世纪,英国埃尔顿庄园的领主把19个茅舍农告上法庭,他们被指控没有将牧草装上马车。庄园法庭根据佃农需“用自己的时间割半英亩草,作为地租缴纳,并要垛成堆”的劳役惯例规定,判定佃农胜诉。据此可知()A.领主佃农法律地位平等 B.封建庄园蕴含契约精神C.领主权力受到法律限制 D.佃农赋役负担有所减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4世纪英国埃尔顿庄园的领主将19个茅舍农告上法庭,原因是他们没有按照要求将牧草装上马车。然而,庄园法庭根据佃农需“用自己的时间割半英亩草,作为地租缴纳,并要垛成堆”的劳役惯例规定,判定佃农胜诉。这表明庄园法庭在审理案件时,依据的是既定的劳役惯例,而不是领主的个人意愿,这体现了契约精神,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世纪,领主与佃农的法律地位不平等,排除A项;庄园法庭判决依据的是惯例,不是法律,而且庄园法庭的法律主要是维护领主的权力,不是限制其权力,排除C项;“佃农赋役负担有所减轻”也与题目描述不符,因为佃农仍然需要按照劳役惯例完成割草的工作,排除D项。故选B项。13.有学者认为15~16世纪,“全球仍是一个碎片化的世界,欧亚大陆、非洲、美洲和尚未为人所知的大洋洲,在整体上延续着此前漫长时期的状态。即便西欧,也是更多地保留着‘中世纪’的状态。”因此将该时期视为是一个更接近“古代”而不是“现代”的过渡阶段。该学者强调()A.需重新审视地理大发现的作用 B.历史时期的划分难以形成定论C.中世纪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深远 D.需转换视角再认识该时期历史【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6世纪的世界。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该学者认为15-16世纪的世界更多的延续着封建时期的状态,即使是欧洲也更多的保留着封建因素,所以更倾向于古代而非近代,与传统认为此时以走入近代有所不同,说明作者强调需转换视角再认识该时期历史,D项正确;材料意图在说明15-16世纪封建因素占主体,而非否定地理大发现的作用,排除A项;历史时期的划分难以形成定论,叙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中世纪的历史影响,而是说此时还处于中世纪向现代的过渡阶段,排除C项。故选D项。14.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在非洲进行殖民统治时,故意夸大当地人的文化差异,人为地将当地人划分为不同“部落”。这导致一些殖民地属民认为自己所属的“部落”与其他“部落”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冲突。据此,英国的统治政策()A.埋下了非洲矛盾冲突的隐患 B.破坏了非洲共同的文化信仰C.中断了非洲国家联合的进程 D.激发了非洲民族独立的高潮【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非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和其他欧洲列强在非洲进行殖民统治时,常常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通过夸大或制造当地族群之间的文化差异,有效地控制和分化殖民地内的居民。这种做法确实加剧了原本可能并不显著的社会分歧,并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非洲多国内部矛盾和冲突的隐患,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欧洲列强对于非洲的殖民政策,没有涉及非洲共同的文化信仰,排除B项;非洲国家联合的进程开启于二战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旨“非洲矛盾冲突的隐患”,而“非洲民族独立的高潮”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5.1927年9月,苏联一位富农在与同村人谈话时说道:“我还有3000普特去年粮食,但我不会卖掉它,我会等到春天价格上涨,也许还会有饥荒,那时我就可以买一台拖拉机了。我将卖掉三头猪和一些羊来交税,但我不会卖任何粮食。”这反映了当时苏联()A.工农业双轨并行发展将继续 B.新经济政策摆脱了经济困境C.富农屯粮是苏联饥饿的根源 D.农业集体化实施具有迫切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苏联)。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富农对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的不满和抵触,而国家工业化发展需要大量粮食和原料,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局面,苏联急需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来保障工业建设,D项正确;工农业双轨并行发展不适合当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当时苏联农业集体化实施具有迫切性,1927年新经济政策摆脱经济困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苏联饥饿的根源是生产力的落后,并非是富农屯粮食造成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16.一位现代埃及经济学家指出,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的世界扩张,但由于边界的存在,就必定出现世界的两极分化。非洲国家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要想在全球化进程中不被边缘化,就必须与中心国家“脱钩”,采取地区化的形式。这反映出他()A.积极主张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 B.否定了民族化经济发展模式C.肯定了全球化对区域化的影响 D.力图维护全球化中经济安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非洲国家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要想在全球化进程中不被边缘化,就必须与中心国家‘脱钩’,采取地区化的形式”可知,该经济学家主张非洲国家采取地区化的形式,与中心国家“脱钩”,以此来维护自身的经济安全,D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出该经济学家非常冷静、理性的看待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在盲目的主张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对待民族化经济发展模式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是作者的主张,并未涉及全球化对区域化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朱邑,字仲卿,庐江郡舒县人,西汉循吏。初为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迁庐江太守卒史。举贤良方正,授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治行第一、迁大司农,掌管全国租税、钱谷、盐铁和财政。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者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身为列卿,居处俭节”。——《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注: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员。材料二西汉和东汉记载入史书的循吏共计18人,有明确记载的选拔方式有孝廉、茂才、贤良、明经、辟除、征召、任子、纳赀(资)这八类,涉及次数较多的有辟除、孝廉、辟除、征召。黄霸是循吏中仕途轨迹记载最详细,也是次数最多的,黄霸涉及到的选拔方式为2次纳费、2次察廉、2次举贤良、3次征召。除王成记载不详外,其他循吏最少也会经历1次选拔,平均每人2.7次,差不多就是每个循吏在仕途生涯会经历3次不同方式的选拔。——摘编自徐鹏鹏《文官制度与汉代政治治理研究——以汉代循吏群体为视角》(1)根据材料一、指出朱邑被列入《循吏传》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加以评述。【答案】(1)个人素养角度:清廉奉公;宽仁爱民。(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工作政绩角度:政绩卓著,在官方和民间都获得高度认可。国家治理角度:汉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维护统治需要循吏;儒学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2)特点:多种官员选拔方式相结合;征辟制和察举制是汉代选官的重要方式;存在任子、纳赀等重视人情血缘或财资的选官制度。(至少两点)评述:选官多元灵活,有传承也有创新,有利于提高官僚队伍的素养,促进汉代社会治理;推动儒家思想的传承弘扬;存在营私现象,具有时代局限性;后期选官权为士族把控,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材料“初为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迁庐江太守卒史。”可得出清廉奉公,宽仁爱民;据材料“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者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可得出政绩卓著,在官方和民间都获得高度认可;据所学知识,西汉王朝政治状况可得出汉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维护统治需要循吏;据所学知识西汉儒学在汉武帝时期成为主流思想可得出儒学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小问2】本题是第一问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材料“西汉和东汉记载入史书的循吏共计18人,有明确记载的选拔方式有孝廉、茂才、贤良、明经、辟除、征召、任子、纳赀(资)这八类。”可得出多种官员选拔方式相结合;据材料“涉及次数较多的有辟除、孝廉、辟除、征召”可得出征辟制和察举制是汉代选官的重要方式;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存在任子、纳赀等重视人情血缘或财资的选官制度。本题是第二问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要分析其积极的作用,也要分析其消极作用。据材料“西汉和东汉记载入史书的循吏共计18人,有明确记载的选拔方式有孝廉、茂才、贤良、明经、辟除、征召、任子、纳赀(资)这八类,涉及次数较多的有辟除、孝廉、辟除、征召。”可得出选官多元灵活,有传承也有创新;据材料“除王成记载不详外,其他循吏最少也会经历1次选拔,平均每人2.7次,差不多就是每个循吏在仕途生涯会经历3次不同方式的选拔。”可得出有利于提高官僚队伍的素养,促进汉代社会治理;据所学西汉儒学的发展可得出推动儒家思想的传承弘扬;结合魏晋南北朝选官演变成看出身可得出存在营私现象,具有时代局限性;后期选官权为士族把控,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今日之中国,过渡时代之中国也。中国自数千年以来,皆停顿时代也,而今则过渡时代也……今日中国之现状,实如驾一扁舟,初离海岸线,而放于中流,即俗语所谓两头不到岸之时也。语其大者,则人民既愤独夫民贼愚民专制之政,而未能组织新政体以代之,是政治上之过渡时代也;士子既鄙考据词章庸恶陋劣之学,而未能开辟新学界以代之,是学问上之过渡时代也;社会既厌三纲压抑虚文缛节之俗,而未能研究新道德以代之,是理想风俗上过渡时代也。——梁启超《过渡时代论》(1901年)(1)据材料,归纳“过渡时代”的特征。(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梁启超的“过渡时代论”思想。【答案】(1)新旧并存;多方位转型(政治、思想与道德的转型);困难重重(曲折性、艰巨性);变化发展(进步性)。(2)这一观点体现梁启超进步的历史观,但是他的观点也有局限性(梁启超的观点是片面的)积极:思想解放;激励国人;挽救危亡;体现梁启超个人强烈社会责任感。局限: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认识不足;对变革的具体路径强调不足;未明确社会变革的方向。【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据材料“中国自数千年以来,皆停顿时代也,而今则过渡时代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所处的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传统与现代、旧与新的交汇点,体现出“过渡时代”的特征,即新旧并存;据“人民既愤独夫民贼愚民专制之政,而未能组织新政体以代之,是政治上之过渡时代也;士子既鄙考据词章庸恶陋劣之学,而未能开辟新学界以代之,是学问上之过渡时代也;社会既厌三纲压抑虚文缛节之俗,而未能研究新道德以代之,是理想风俗上过渡时代也”可得出,中国社会在政治体制、学术思想、社会习俗等多个领域都在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体现多方位转型的特征;同时,这些描述也反映了这一转型过程充满了困难和挑战,旧的体系尚未完全瓦解,新的体系尚在艰难构建之中,体现了过渡时期的困难重重;但总体趋势是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变化发展,体现了过渡时代的进步性。【小问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据材料“今日之中国,过渡时代之中国也。中国自数千年以来,皆停顿时代也,而今则过渡时代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提出“过渡时代论”,认为中国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时期,这一观念体现了他进步的历史观,认识到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刻的变革之中,这在当时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据“人民既愤独夫民贼愚民专制之政,而未能组织新政体以代之”、“士子既鄙考据词章庸恶陋劣之学,而未能开辟新学界以代之”、“社会既厌三纲压抑虚文缛节之俗,而未能研究新道德以代之”等信息,可以看出梁启超对政治、学术、风俗等方面问题的深刻剖析,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这激励了国人的觉醒,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体现了梁启超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然而,梁启超的观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他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评价过于笼统,认为数千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忽视了古代社会内部的变革与发展;其次,尽管梁启超指出了社会转型的方向,但在具体变革的路径和策略上阐述不够充分;再者,梁启超的“过渡时代论”虽然批判了旧制度,但对于社会变革最终走向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方向。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不仅是经济革命,更是政治整合。一是通过清匪反霸打击实际掌握乡村统治权和压迫普通农民的地主势力或其他黑恶势力,将分散在乡村社会的社会权利收归到国家政权体系中来,实现了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整合;二是国家政权在乡村社会末端建立起基层政权组织,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将土地分配给无地、缺地、少地的农民。由此,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先生称土地改革是“农民取得土地、党取得农民”。——摘编自李华胤《我国乡村治理的变迁与经验探析》材料二1980年,四川广汉向阳公社率先重建乡政府,开始了政社分开,废止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的进程。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乡镇政府作为基层国家政权的政治地位,村民委员会是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的建立使得农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随着市场经济以及农村环保、民生事业的发展,市场组织、社会组织也成为了乡村治理的主体。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村各项工作提出更加全面、更加系统的要求。十八大之后,新型城镇化战略更明确地站在统筹城乡的角度上,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对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部署。——摘编自刘新《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乡村治理的历程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地改革对乡村治理的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中国乡村治理发展的特点。【答案】(1)作用:实现了国家政权对乡村治理权力的整合;推动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增强农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调动了农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为后来的乡村治理积累了经验。(2)特点: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重视法制保障;治理主体多元;逐渐系统化,更注重整体布局;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紧密结合。【解析】【小问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作用:据材料“将分散在乡村社会的社会权利收归到国家政权体系中来,实现了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整合”可知,实现了国家政权对乡村治理权力的整合;推动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据材料“农民取得土地、党取得农民”可知,增强农民对党和国家的认同;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据材料“将土地分配给无地、缺地、少地的农民”可知,调动了农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的乡村治理为后来的乡村治理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特点: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据材料“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乡镇政府作为基层国家政权的政治地位”可知,重视法制保障;据材料“村委会的建立使得农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随着市场经济以及农村环保、民生事业的发展,市场组织、社会组织也成为了乡村治理的主体”可知,治理主体多元;据材料“对农村各项工作提出更加全面、更加系统的要求”可知,逐渐系统化,更注重整体布局;据材料“1980年,四川广汉向阳公社率先重建乡政府,开始了政社分开,废止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的进程”及所学知识可知,与改革开放的进程紧密结合。20.【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材料从道义角度说,我们可以称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反法西斯战争;而从国际格局变化的角度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实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一次重新洗牌。资本主义世界的驱动核心由“欧美”变成了“美欧”,美国由此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同时,苏联把势力范围扩展到了整个东欧。由英国所主导的殖民经济体系,由此正式被美苏两国各自主导的新的利益分配体系所取代。而美苏之间的争霸,也由此展开。——摘编自王伟《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请以“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为主题,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答案】论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球格局的重塑。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欧洲列强的实力,而美国则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与此同时,苏联在战争中取得了巨大胜利,其势力范围扩展到了整个东欧。这使得苏联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另一极,从而形成了两极对峙的国际格局。二战加速了英国等殖民帝国的衰落,使得殖民地纷纷独立。这导致由英国所主导的殖民经济体系正式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国各自主导的新的利益分配体系。二战使得全球经济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同时,美苏两国成为世界的两极,形成了冷战格局。各国纷纷在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寻求平衡,形成了复杂的国际关系网,以欧洲为主导的传统国际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得到重塑。综上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球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重塑了国际格局,使得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的两极。【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现代的世界。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根据材料“而从国际格局变化的角度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实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一次重新洗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球格局的重塑。其次,依据所学信息,结合世界现代的相关史实进行说明与阐述。根据材料“资本主义世界的驱动核心由‘欧美’变成了‘美欧’,美国由此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欧洲列强的实力,而美国则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根据材料“苏联把势力范围扩展到了整个东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此同时,苏联在战争中取得了巨大胜利,其势力范围扩展到了整个东欧。这使得苏联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另一极,从而形成了两极对峙的国际格局;根据材料“由英国所主导的殖民经济体系,由此正式被美苏两国各自主导的新的利益分配体系所取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加速了英国等殖民帝国的衰落,使得殖民地纷纷独立。这导致由英国所主导的殖民经济体系正式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国各自主导的新的利益分配体系;根据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实是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一次重新洗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使得全球经济中心从欧洲转向美国,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同时,美苏两国成为世界的两极,形成了冷战格局。各国纷纷在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寻求平衡,形成了复杂的国际关系网,以欧洲为主导的传统国际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得到重塑。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综上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全球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重塑了国际格局,使得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的两极。

河北省邯郸市部分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是位于陕西省神木市的石峁遗址,距今约4300—3800年,面积约400万平方米。该遗址发现有超大型的城市遗址、宏大建筑、复杂宗教祭祀遗存、精美玉器及其与周邻聚落形成的多层级关系。这表明该地区()A.进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 B.建立了史前时期最大的城市C.呈现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D.形成了较为发达的社会文明【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距今约4300—3800年的石峁遗址,有超大型的城市遗址、宏大建筑、复杂宗教祭祀遗存、精美玉器及其与周邻聚落形成的多层级关系,这可印证这一地区具有较高的古代社会文明,D项正确;早期国家的出现表现为有政府、军队、监狱等机关,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其他史前遗址的信息,没有对比,不能得出石峁遗址是史前时期最大城市遗址的结论,排除B项;虽然“多元一体”符合中国古代文明的特征,但材料信息仅涉及一个史前遗址,无法得出这一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2.秦朝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湘西里耶秦简中有一枚木牍,其内容为“迁陵以邮行洞庭”(迁陵是洞庭郡的属县),这一发现说明()①推动中外贸易的发展②有较发达的信息传递体系③秦朝推行郡县制④发展交通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A.①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②③【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秦朝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有较为发达的信息传递系统,据材料“迁陵以邮行洞庭”,说明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②③正确,D项正确;秦朝建立文书传送系统与推动中外贸易发展之间没有必然联系,①错误;材料并未对交通与君主专制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④错误,排除A、B、C项。故本题选D项。3.中国毛驴因体小却善负重成为国人的生产工具与审美对象,唐朝之前对其少有负面评价。波斯所产大驴在中亚及西方文化中常以“高声狂叫”而戏剧性地吓倒敌人,是倔强与愚蠢的象征。中唐以后,柳宗元塑造的“庞然大物”、使“虎大骇”的“黔之驴”逐渐成为国人眼中主要的驴形象。这反映出唐朝时期()A.丝路交流促进文化交融 B.佛教传入改变物种形象C.生产发展减少畜力依赖 D.文学创作决定审美取向【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黔之驴”的特征与西方大驴相似;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外交流频繁,欧亚大陆西端的物种——驴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原地区,促进了中原审美中驴形象的改变,A项正确;驴形象的改变与佛教无关,排除B项;中国古代的农业为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其最重要的生产方式为铁犁牛耕,C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审美取向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文学创作不能决定审美取向,排除D项。故选A项。4.《清明上河图》具有代表性的三个版本分别为宋张择端卷、明仇英(款)卷和清宫廷画家陈枚等人的合绘卷。这三个版本()A.体现了国家大一统的社会风貌 B.体现中国绘画技术世界领先C.反映了古代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D.都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描述了宋明清时期的《清明上河图》信息,虽然每个版本画卷内容不完全相同,但是每个版本本身都有一定艺术价值,此外《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一定层度反映了北宋时期社会状况,因此还具有一定历史价值,D项正确;北宋时期并未实现国家大一统,排除A项;材料并未对比中国与世界的绘画技术,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主要表现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体现不出古代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结论,排除C项。故选D项。5.据统计,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全国府、州县级行政单位共有1346个,明末则为1564个。与明初相比,明末各地方行政单位的编制变化不大,但明朝的人口数量从明初到明末翻了一倍还多。据此可以推断,明朝()A.地方政府行政职能逐渐萎缩 B.高产作物传入导致人口增长C.基层治理模式更加科学高效 D.地方政府规模与人口增长相适应【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与明初相比,全国人口大幅度增加,但各地方行政单位的编制没有太大变化,且明末统治危机不断加深,这足以说明地方治理能力下降,地方政府行政职能逐渐萎缩,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高产作物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政府行政职能萎缩,没有涉及基层治理模式,排除C项;在人口增长一倍多的情况下,政府规模变化却相对较小,说明地方政府规模与人口增长不相适应,排除D项。故选A项。6.1860年,黄河流经东明、溢入开州南境。东南乡、任家庄等487个村子被淹,翌年,黄河骤涨,王苏庄等561村被淹。沛颠沛流离的黄泛区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亟待济赈济。但咸丰帝以“等饷维艰,不得不暂议缓堵。”任其泛滥。此时“筹饷维艰”的主要原因在于()A.清政府致力筹措资金兴洋务 B.对外赔款数额巨大财政亏空C.内外战争消耗国家大宗钱财 D.无力征收各种捐税丧失财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0年(中国)。结合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1860年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时期,因此清政府疲于应对内外窘境而无力赈济黄河水灾,C项正确。虽然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六十年代初,但题干并未涉及,排除A项;对外赔款数额巨大财政亏空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无力征收各种捐税丧失财源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7.据《1921年浙江社会经济调查》记载,在浙江与上海的内河运输中,“小轮船除运载旅客外,还拖带货船,但运输的货物以上海过来的为多,从湖州到上海的极少,有时往往空船返航”。对该记载解读正确的是()A.技术进步推动农业生产繁荣 B.内河航运加强东西部的联系C.城乡交流促进民族工业产生 D.新式交通便利工业品的销售【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近代中国上海的工业相对发达,所以在浙江与上海的内河运输中,从上海运输到湖州的货物应该以工业品居多,而湖州的货物很少运输到上海,由此说明小轮船这种新式交通便利了工业品销售,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货物的流通,并不能体现农业生产的繁荣,排除A项;浙江与上海都属于东部地区,所以不能体现加强东西部的联系,排除B项;民族工业的产生是在19世纪中后期,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8.据相关统计,1938—1941年,中国空军与苏联空军志愿队联合作战,共击落、击毁日机400余架,有效打击了日军在华的制空权。据此可知()A.正面战场得到有力的支持 B.社会主义运动走向国际联合C.飞虎队来华助力中国抗战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协同作战【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8-1941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38—1941年,中国空军与苏联空军志愿队联合作战,取得重要战果,当时中国拥有空军的只有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说明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得到了有力支持,A项正确;苏联当时对中国的援助,并非社会主义运动,排除B项;飞虎队是美国对中国的空军援助,排除C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正式建立,排除D项。故选A项。9.1949-1952年,国营企业的职工福利制度是由国家包下来。从1953年开始,逐渐转向国家、企业、职工合理分担的模式。国营企业职工福利制度的探索()A.推动了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B.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C增加了企业职工经济负担 D.标志着现代企业制度确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一五计划后,国营企业职工福利制度“逐渐转向国家、企业、职工合理分担的模式”,这种探索,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项正确;福利制度探索与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国营企业职工福利制度对企业造成的负担,排除C项;现代企业制度确立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D项。故选B项。10.下表所述体现了()1980—1990年中国小水电国际交流与经济技术合作简况表时间内容1980年中国境内第一次举办国际小水电会议1983年中国及联合国系统第一次举办国际小水电培训班1985年中国第一部全面介绍中国小水电建设经验的英文专著向全球出版发行1986年中国第一次主办国际小水电学术会议1990年中国首次在境外主办国际中小水电会议A.中国水电事业引领世界发展 B.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推进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D.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80—1990年(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1980—1990年中国小水电国际交流与经济技术合作较为频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而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D项正确;虽然在中国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但是此时中国水电事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不能说引领世界发展,排除A项;改革开放向重点领域推进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排除B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是在21世纪初,排除C项。故选D项。11.波斯帝国的官员大体到行省一级,没有深入更基层的城市和共同体。行省的首长是总督,享有行政、军事和财政等各项权力。波斯境内的小居鲁士和提萨弗奈斯两位总督为争夺米利都的统治权开战。因两人正常上交税赋,国王对此不以为意。这表明,波斯帝国()A.对地方日常管理宽松 B.以中央集权为特征C.仍由原有首领担任总督 D.大力推广希腊文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波斯。波斯帝国疆域广大,国内不同地区风俗与文化差异较大,在古代那种交通和通讯条件下,波斯国王的权威在行省层面主要体现为对官职的任命。只要按时向中央政府缴纳租税,在需要时提供军队,平时行省的内政总督大体自主,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地方的自治性而非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由原首领担任地方总督,波斯帝国关键职位由波斯人担任,排除C项;马其顿帝国大力推广希腊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12.14世纪,英国埃尔顿庄园的领主把19个茅舍农告上法庭,他们被指控没有将牧草装上马车。庄园法庭根据佃农需“用自己的时间割半英亩草,作为地租缴纳,并要垛成堆”的劳役惯例规定,判定佃农胜诉。据此可知()A.领主佃农法律地位平等 B.封建庄园蕴含契约精神C.领主权力受到法律限制 D.佃农赋役负担有所减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4世纪英国埃尔顿庄园的领主将19个茅舍农告上法庭,原因是他们没有按照要求将牧草装上马车。然而,庄园法庭根据佃农需“用自己的时间割半英亩草,作为地租缴纳,并要垛成堆”的劳役惯例规定,判定佃农胜诉。这表明庄园法庭在审理案件时,依据的是既定的劳役惯例,而不是领主的个人意愿,这体现了契约精神,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世纪,领主与佃农的法律地位不平等,排除A项;庄园法庭判决依据的是惯例,不是法律,而且庄园法庭的法律主要是维护领主的权力,不是限制其权力,排除C项;“佃农赋役负担有所减轻”也与题目描述不符,因为佃农仍然需要按照劳役惯例完成割草的工作,排除D项。故选B项。13.有学者认为15~16世纪,“全球仍是一个碎片化的世界,欧亚大陆、非洲、美洲和尚未为人所知的大洋洲,在整体上延续着此前漫长时期的状态。即便西欧,也是更多地保留着‘中世纪’的状态。”因此将该时期视为是一个更接近“古代”而不是“现代”的过渡阶段。该学者强调()A.需重新审视地理大发现的作用 B.历史时期的划分难以形成定论C.中世纪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深远 D.需转换视角再认识该时期历史【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5-16世纪的世界。依据材料概括可知:该学者认为15-16世纪的世界更多的延续着封建时期的状态,即使是欧洲也更多的保留着封建因素,所以更倾向于古代而非近代,与传统认为此时以走入近代有所不同,说明作者强调需转换视角再认识该时期历史,D项正确;材料意图在说明15-16世纪封建因素占主体,而非否定地理大发现的作用,排除A项;历史时期的划分难以形成定论,叙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中世纪的历史影响,而是说此时还处于中世纪向现代的过渡阶段,排除C项。故选D项。14.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在非洲进行殖民统治时,故意夸大当地人的文化差异,人为地将当地人划分为不同“部落”。这导致一些殖民地属民认为自己所属的“部落”与其他“部落”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冲突。据此,英国的统治政策()A.埋下了非洲矛盾冲突的隐患 B.破坏了非洲共同的文化信仰C.中断了非洲国家联合的进程 D.激发了非洲民族独立的高潮【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非洲)。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和其他欧洲列强在非洲进行殖民统治时,常常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通过夸大或制造当地族群之间的文化差异,有效地控制和分化殖民地内的居民。这种做法确实加剧了原本可能并不显著的社会分歧,并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非洲多国内部矛盾和冲突的隐患,A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欧洲列强对于非洲的殖民政策,没有涉及非洲共同的文化信仰,排除B项;非洲国家联合的进程开启于二战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主旨“非洲矛盾冲突的隐患”,而“非洲民族独立的高潮”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5.1927年9月,苏联一位富农在与同村人谈话时说道:“我还有3000普特去年粮食,但我不会卖掉它,我会等到春天价格上涨,也许还会有饥荒,那时我就可以买一台拖拉机了。我将卖掉三头猪和一些羊来交税,但我不会卖任何粮食。”这反映了当时苏联()A.工农业双轨并行发展将继续 B.新经济政策摆脱了经济困境C.富农屯粮是苏联饥饿的根源 D.农业集体化实施具有迫切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苏联)。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富农对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的不满和抵触,而国家工业化发展需要大量粮食和原料,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局面,苏联急需实施农业集体化政策来保障工业建设,D项正确;工农业双轨并行发展不适合当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当时苏联农业集体化实施具有迫切性,1927年新经济政策摆脱经济困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苏联饥饿的根源是生产力的落后,并非是富农屯粮食造成的结果,排除C项。故选D项。16.一位现代埃及经济学家指出,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的世界扩张,但由于边界的存在,就必定出现世界的两极分化。非洲国家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要想在全球化进程中不被边缘化,就必须与中心国家“脱钩”,采取地区化的形式。这反映出他()A.积极主张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 B.否定了民族化经济发展模式C.肯定了全球化对区域化的影响 D.力图维护全球化中经济安全【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非洲国家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要想在全球化进程中不被边缘化,就必须与中心国家‘脱钩’,采取地区化的形式”可知,该经济学家主张非洲国家采取地区化的形式,与中心国家“脱钩”,以此来维护自身的经济安全,D项正确;材料信息反映出该经济学家非常冷静、理性的看待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在盲目的主张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对待民族化经济发展模式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信息只是作者的主张,并未涉及全球化对区域化发展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朱邑,字仲卿,庐江郡舒县人,西汉循吏。初为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迁庐江太守卒史。举贤良方正,授大司农丞,迁北海太守,治行第一、迁大司农,掌管全国租税、钱谷、盐铁和财政。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者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为人淳厚,笃于故旧,然性公正,不可交以私。天子器之,朝廷敬焉。”“身为列卿,居处俭节”。——《汉书·卷八十九·循吏传》注: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员。材料二西汉和东汉记载入史书的循吏共计18人,有明确记载的选拔方式有孝廉、茂才、贤良、明经、辟除、征召、任子、纳赀(资)这八类,涉及次数较多的有辟除、孝廉、辟除、征召。黄霸是循吏中仕途轨迹记载最详细,也是次数最多的,黄霸涉及到的选拔方式为2次纳费、2次察廉、2次举贤良、3次征召。除王成记载不详外,其他循吏最少也会经历1次选拔,平均每人2.7次,差不多就是每个循吏在仕途生涯会经历3次不同方式的选拔。——摘编自徐鹏鹏《文官制度与汉代政治治理研究——以汉代循吏群体为视角》(1)根据材料一、指出朱邑被列入《循吏传》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并加以评述。【答案】(1)个人素养角度:清廉奉公;宽仁爱民。(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工作政绩角度:政绩卓著,在官方和民间都获得高度认可。国家治理角度:汉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维护统治需要循吏;儒学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2)特点:多种官员选拔方式相结合;征辟制和察举制是汉代选官的重要方式;存在任子、纳赀等重视人情血缘或财资的选官制度。(至少两点)评述:选官多元灵活,有传承也有创新,有利于提高官僚队伍的素养,促进汉代社会治理;推动儒家思想的传承弘扬;存在营私现象,具有时代局限性;后期选官权为士族把控,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材料“初为桐乡啬夫,为政廉平不苛,迁庐江太守卒史。”可得出清廉奉公,宽仁爱民;据材料“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者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可得出政绩卓著,在官方和民间都获得高度认可;据所学知识,西汉王朝政治状况可得出汉代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维护统治需要循吏;据所学知识西汉儒学在汉武帝时期成为主流思想可得出儒学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小问2】本题是第一问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据材料“西汉和东汉记载入史书的循吏共计18人,有明确记载的选拔方式有孝廉、茂才、贤良、明经、辟除、征召、任子、纳赀(资)这八类。”可得出多种官员选拔方式相结合;据材料“涉及次数较多的有辟除、孝廉、辟除、征召”可得出征辟制和察举制是汉代选官的重要方式;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存在任子、纳赀等重视人情血缘或财资的选官制度。本题是第二问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要分析其积极的作用,也要分析其消极作用。据材料“西汉和东汉记载入史书的循吏共计18人,有明确记载的选拔方式有孝廉、茂才、贤良、明经、辟除、征召、任子、纳赀(资)这八类,涉及次数较多的有辟除、孝廉、辟除、征召。”可得出选官多元灵活,有传承也有创新;据材料“除王成记载不详外,其他循吏最少也会经历1次选拔,平均每人2.7次,差不多就是每个循吏在仕途生涯会经历3次不同方式的选拔。”可得出有利于提高官僚队伍的素养,促进汉代社会治理;据所学西汉儒学的发展可得出推动儒家思想的传承弘扬;结合魏晋南北朝选官演变成看出身可得出存在营私现象,具有时代局限性;后期选官权为士族把控,不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今日之中国,过渡时代之中国也。中国自数千年以来,皆停顿时代也,而今则过渡时代也……今日中国之现状,实如驾一扁舟,初离海岸线,而放于中流,即俗语所谓两头不到岸之时也。语其大者,则人民既愤独夫民贼愚民专制之政,而未能组织新政体以代之,是政治上之过渡时代也;士子既鄙考据词章庸恶陋劣之学,而未能开辟新学界以代之,是学问上之过渡时代也;社会既厌三纲压抑虚文缛节之俗,而未能研究新道德以代之,是理想风俗上过渡时代也。——梁启超《过渡时代论》(1901年)(1)据材料,归纳“过渡时代”的特征。(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梁启超的“过渡时代论”思想。【答案】(1)新旧并存;多方位转型(政治、思想与道德的转型);困难重重(曲折性、艰巨性);变化发展(进步性)。(2)这一观点体现梁启超进步的历史观,但是他的观点也有局限性(梁启超的观点是片面的)积极:思想解放;激励国人;挽救危亡;体现梁启超个人强烈社会责任感。局限: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认识不足;对变革的具体路径强调不足;未明确社会变革的方向。【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据材料“中国自数千年以来,皆停顿时代也,而今则过渡时代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所处的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传统与现代、旧与新的交汇点,体现出“过渡时代”的特征,即新旧并存;据“人民既愤独夫民贼愚民专制之政,而未能组织新政体以代之,是政治上之过渡时代也;士子既鄙考据词章庸恶陋劣之学,而未能开辟新学界以代之,是学问上之过渡时代也;社会既厌三纲压抑虚文缛节之俗,而未能研究新道德以代之,是理想风俗上过渡时代也”可得出,中国社会在政治体制、学术思想、社会习俗等多个领域都在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体现多方位转型的特征;同时,这些描述也反映了这一转型过程充满了困难和挑战,旧的体系尚未完全瓦解,新的体系尚在艰难构建之中,体现了过渡时期的困难重重;但总体趋势是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变化发展,体现了过渡时代的进步性。【小问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据材料“今日之中国,过渡时代之中国也。中国自数千年以来,皆停顿时代也,而今则过渡时代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提出“过渡时代论”,认为中国正处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时期,这一观念体现了他进步的历史观,认识到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刻的变革之中,这在当时具有思想解放的意义;据“人民既愤独夫民贼愚民专制之政,而未能组织新政体以代之”、“士子既鄙考据词章庸恶陋劣之学,而未能开辟新学界以代之”、“社会既厌三纲压抑虚文缛节之俗,而未能研究新道德以代之”等信息,可以看出梁启超对政治、学术、风俗等方面问题的深刻剖析,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这激励了国人的觉醒,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体现了梁启超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然而,梁启超的观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他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评价过于笼统,认为数千年来中国一直处于停滞状态,忽视了古代社会内部的变革与发展;其次,尽管梁启超指出了社会转型的方向,但在具体变革的路径和策略上阐述不够充分;再者,梁启超的“过渡时代论”虽然批判了旧制度,但对于社会变革最终走向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方向。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不仅是经济革命,更是政治整合。一是通过清匪反霸打击实际掌握乡村统治权和压迫普通农民的地主势力或其他黑恶势力,将分散在乡村社会的社会权利收归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