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34小题,每小题2分,共68分)1.有学者说:“在陶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龙’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在陶寺也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其中的玉琮被认为是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而常施彩绘的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簋等陶器还有良渚文化的因素。”这反映出中华文明()A.早于世界其他文明 B.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C.起源于夏商周时期 D.出现了玉为代表的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特点。根据材料,陶寺遗址的出土文物带有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的元素,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从材料看不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文明,排除A项;中华文明起源于原始社会,排除C项;礼乐制度形成于西周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自禹、启以来,中国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虽王朝有夏商之别,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这表明当时()A.中央集权制度源远流长 B.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C.分封制成熟于夏商时期 D.夏商周帝王系一脉相承【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虽王朝有夏商之别,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可知,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政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B项正确;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C项;夏商周帝王系不是一脉相承,排除D项。故选B项。3.台湾学者许倬云先生曾回忆道:“在家乡,新年、除夕、元旦、清明和冬至,都会祭祀祖先。我家自从抗战时期离家客居,先父直系祖先名讳先人挂轴,每逢年、节悬挂遥祭。我们弟兄迁移美国,每家也都有历代祖先名讳挂轴,至少在除夕和元旦会遥祭”。影响这种观念产生的制度是A.内外服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乡里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家乡,新年、除夕、元旦、清明和冬至,都会祭祀祖先”可知这种观念是宗法观念,这是源于宗法制的影响,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4.殷商时期,统治者崇拜鬼神,认为鬼神可以主宰世间一切。西周统治者则认为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上天并不永远保佑某一个王朝的统治,只有怀保小民,才能得到天的佑护。这一变化()A.反映了等级秩序崩溃 B.体现了治国思想进步C.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 D.开启了民主主义先河【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商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提出“怀保小民”以顺应天命的主张,体现民本思想,这是治国思想的进步,B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材料反映的治国理念转变并不是等级秩序的崩溃,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西周的治国思想,没有提及宗法分封制度,排除C项;中国的民本思想与西方的民主主义不同,排除D项。故选B项。5.在旧石器时代,主要食物来源于植物的块茎、鲜果、坚果、种子、嫩芽等。另外还可以确认,人类分成小的流动部队走遍大地,只是短暂地保持他们的宿营地。据此可知,当时()A.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变成生产者 B.男子在部落中已经居主导地位C.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已经产生 D.生产力低下主要依靠采集为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主要食物来源于植物……只是短暂地保持他们的宿营地”可知,当时人类主要依靠采集为生,过着经常迁徙的生活,生产力水平低下,D项正确;农耕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才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生产者,故A项错误,排除A项;在采集为主的阶段,女子在部落中居主导地位,排除B项;C项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已经产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6.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儒学居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鲁国朝拜当时强国晋国的次数远高于周天子,说明的是当时周王室衰微,B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春秋时期的显著特征是诸侯争霸,排除C项;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7.有学者指出,先秦时期有包含士冠礼、士昏礼、乡射礼、公食大夫礼、特牲馈食礼等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礼仪,在内容与形式中贯通了尊卑、上下、长幼等伦理和政治、文化、教育宗教等观念,从而起到了维护秩序和制度的作用。该学者意在表明当时()A.神权政治色彩浓厚 B.儒家学说地位上升C国家一体局面形成 D.礼制与政治相结合【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先秦时期的礼仪在内容与形式中贯通了尊卑、上下、长幼等伦理和政治、文化、教育、宗教等观念,从而起到了维护秩序和制度的作用,这表明先秦时期礼制与政治相结合,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神权政治色彩,排除A项;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受到重视,而且材料也不能说明儒家学说地位上升,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国家一体,排除C项。故选D项。8.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材料结论A禹死后,其子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建立B安阳、济南分别出土过商朝青铜铲、青铜镰刀商朝广泛使用青铜农具C甘肃灵台的春秋早期墓中出土了人工冶炼的铁剑春秋时期,我国已能够生产铁器D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王拒绝。熊通“乃自立,为(楚)武王”分封制度消亡A.A B.B C.C D.D【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甘肃灵台的春秋早期墓中出土了人工冶炼的铁剑”,可以得出春秋时期,我国已能够生产铁器,C项正确;“禹死后,其子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体现的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排除A项;“安阳、济南分别出土过商朝青铜铲、青铜镰刀”,体现的是商朝时期有青铜农具的出现,但是不能用“广泛”形容,排除B项;依据材料“乃自立,为(楚)武王”,体现的是分封制遭到了破坏,排除D项。故选C项。9.春秋时期,吴、越、楚、秦被视为蛮夷之国。《史记》认为这些蛮夷之国的诸侯王与黄帝有着血缘关系,都是黄帝的后代。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A.诸侯纷争激烈 B.华夷观念有别 C.习俗礼仪各异 D.华夏同源共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材料“《史记》认为这些蛮夷之国的诸侯王与黄帝有着血缘关系,都是黄帝的后代”体现的是华夏同源共祖的思想,D项正确;材料没有关于诸侯纷争的描述,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华夷观念有别,排除B项;材料没有关于习俗礼仪差异的描述,而是体现华夏认同,排除C项。故选D项。10.公元前256年,在“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思想的指导下,秦昭(襄)王任命蜀郡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一举将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成都平原建成秦国统一天下的军事粮仓。由此可见,秦国修建都江堰的主要目的是()A.便利商品贸易流通 B.促进农业经济发展C.治理长江洪水泛滥 D.服务于战争的需要【答案】D【解析】材料“一举将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成都平原建成秦国统一天下的军事粮仓”体现的是都江堰的修建服务于秦国统一大业,D项正确;材料与便利商品贸易流通、促进农业发展及治理长江洪水泛滥的说法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11.秦朝乡官中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徽等,职能涵盖百姓的人身、赋役、治安和精神各个领域,其中三老掌教化,有秩掌听讼、收税、差役等,啬夫职掌与有秩相同,游徽掌巡察、逐捕盗贼。秦朝的乡官制度()A.加强了地方基层自治 B.形成了权力制衡机制C.实现了农村地区稳定 D.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的乡官制度,可以得出其作用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选D项。秦朝地方要服从中央,没有自治权,排斥A项;权力制衡机制是近代三权分立的特点,排除B项;乡官制度可以稳定农村地区,但实现了农村地区稳定,夸大了其作用。故选D项。12.秦朝法律规定“步过六尺者,有罚”“诽谤者,族”“有敢偶语者,弃市”等。这说明秦朝A.徭役繁重 B.限制特权 C.社会动荡 D.法律严苛【答案】D【解析】材料“步过六尺者,有罚”“诽谤者,族”“有敢偶语者,弃市”体现的是秦朝时期的法律严苛,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13.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帝赢政去世后,中车府令赵高冒充他发号施令,宗室群臣无不俯首遵行,所发号令甚至可以左右整个国家。据此可知()A.官僚政治体制失效 B.皇权效力影响巨大C.王室政治地位下降 D.中枢权力发生异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帝制,皇帝制的核心是皇权至上,皇帝大权独揽,独断专行。根据材料“中车府令赵高冒充他发号施令,宗室群臣无不俯首遵行,所发号令甚至可以左右整个国家”可知,赵高冒充皇帝发号施令,甚至可以左右整个国家,说明皇权影响力巨大,B项正确;秦朝确立了官僚政治体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王室政治地位下降,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枢权力发生异变,排除D项。故选B项。14.下图反映了秦朝建立后修建的驰道、直道、运河等交通网,它A.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B.完全解决了周边民族带来的边患C.消灭六国的残余势力是根本目的 D.南方建设少说明秦朝未真正统一【答案】A【解析】依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修建的驰道、直道、运河等交通网,有利于加强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A项正确;“完全解决了”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秦朝建立后修建的驰道、直道、运河等交通网根本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而非消灭六国的残余势力,排除C项;当时秦朝已经完成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15.尽管今天所有的中国居民都可以追溯为“中国人”,这个词汇对于前帝国时期却是不恰当的。公元前3世纪,秦的征伐把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这表明秦的统一()A.促使华夏族形成 B.推动了民族交融C.增强了国家认同 D.消除了六国隔阂【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公元前3世纪,秦的征伐把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可知,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把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增强了国家认同,C项正确;华夏族在秦统一前已经形成,排除A项;推动了民族交融不能体现“把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排除B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6.汉武帝时,国家设立均输官,到各郡国收购物资,易地出售,辗转交换,最后把中央所需货物运可长安;同时设立平准官,根据市场物价涨落来贵卖贱买货物。汉武帝此举意在()A.抑制贪腐 B.打击豪强 C.干预市场 D.充实财收【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国家设立均输官……同时设立平准官……”均输官和平准官,均需要直接参与商业交易活动,其所获利润归国家所有,据此可推知,汉武帝设置这些官员旨在充实财政,D项正确;官员直接经商会增加贪腐风险,排除A项;这些措施无法对豪强的经济基础—自给性庄园经济产生影响,排除B项;干预市场是手段,并不是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17.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一举措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增强了西汉实力 B.密切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C.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加强了与欧洲和北非的政治交往【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密切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影响是密切西域与中原的联系,A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18.秦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焚书坑儒”;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之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采纳“独尊儒术”。材料表明秦朝至西汉中期()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B.封建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C.封建的专制集权统治持续强化 D.中华文明的版图初步奠定【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汉时期。根据材料“秦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焚书坑儒’;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之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采纳‘独尊儒术’。”及所学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封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的信息,“焚书坑儒”“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思想文化的专制特征,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秦汉时期专制集权统治得到持续强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的版图初步奠定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9.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西汉建立后,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故有“汉承秦制”之说。只是在汉武帝时,中央官制发生变化,皇权进一步集中。这里的“变化”指的()A.地方监察制度形成 B.出现中朝与外朝的划分C.扩大了诸侯的势力 D.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汉武帝时为加强垒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原来的三公九卿称为外朝,B项正确;地方监察制度不符合“中央官制”,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诸侯势力被削弱,排除C项;唐朝三省六部制得到发展并逐步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20.如图漫画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某一历史现象,其影响是()A.东汉时期地方势力威胁中央 B.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D.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宦官”“皇帝”“太后”“外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与外戚和宦官专权有关。东汉后期,外戚、宦官的权力的起伏消长,成为了东汉后期政治的一大特点。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C项正确;“东汉时期地方势力威胁中央”不是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影响,排除A项;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现象,不是影响,排除B项;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的是黄巾起义,排除D项。故选C项。21.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 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晚唐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扬州在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余杭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这说明了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而是强调扬州、余杭等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开凿前的隋王朝,就是一统一的王朝,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大运河是国内运河,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2.隋文帝统治初期,曾派人巡视河北五十二州,罢免贪官污吏二百余人,裁汰了约十分之三的地方冗员:他制定的隋律,“以轻代重,化死为生”。这反映出隋初()A.政体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B.科举考试腐败初露C.社会治理呈良性发展趋势 D.吏治法治比较公正【答案】C【解析】从隋文帝统治初期在吏治、法制方面的具体做法可以看出,隋文帝在社会治理上取得了一些成效,吏治趋向清明,《隋律》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这是隋朝初期社会治理朝着良性方向发展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中所反映的信息,并不是政体改革的具体做法,也没有改革成效的集中表现,排除A项;隋炀帝时期,正式创立了科举制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隋文帝时期的法制建设成就,只是删繁就简,减轻刑罚,但不能体现出“比较公正”,排除D项。故选C项。23.在中国古代,“南方”一词所指的地域范围不断变化。在汉代,主要指长江流域:到唐末,这一词语则相当于今天的福建、广东、广西。这一变化反映了()A.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B.北方人民的南迁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政治中心的南移【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南方”一词所指的地域范围不断变化,从汉代主要指长江流域到唐末向今东南沿海等地区转移,这一变化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国家的疆域不断拓展,C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题干所述时间不符,排除A项;北方人民的南迁是江南得到显著开发的主要原因,但不是题干中。地域范围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汉代和唐朝政治中心都在长安一带,并没有发生南移,排除D项。故选C项。24.易中天在《命运与选择》一书中言及:“隋炀帝打通南北,唐太宗融合胡汉,武则天抹平士庶,卢慧能创立禅宗”,作为混血王朝的隋唐两朝建立了全新的中华文明圈。以下最能体现“武则天抹平士庶”的是()A.任用低品级的官员与凤阁、鸾台二省长官共同议政B.重用酷吏,罗织罪名陷人于罪,酷刑逼供大兴狱讼C.颁布《姓氏录》,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皆可入谱D.置北门学士,奉诏于翰林院草制,密令其参预机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武则天抹平士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颁布《姓氏录》,规定只要通过科举考试或军功升至五品以上的官员皆可入谱,升高家族等级,这进一步打破了士族与庶族的界限,打击了士族势力和门阀制度,C项正确;高低品级官员共同议政、设置北门学士,有利于削弱三省长官权力,并不能抹平士族与庶族界限,排除AD两项;任用酷吏、严刑峻法有利于整顿吏治、维护统治,并不能抹平士族与庶族界限,排除B项。故选C项。25.有学者指出,唐代中期以来,牛耕从汉代的一牛挽犁和二牛拾杠变成了看似只改变了几个木块的曲辕犁(如图所示),但当一个个木块用榫卯技术拼接在一起的时候,也就拼成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盛唐。该学者意在表明,曲辕犁的出现()A.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水平 B.保障了隋唐盛世局面的经久不衰C.是对曲辕犁的简单改变 D.说明榫卯技术是耕犁变化的根本【答案】A【解析】材料中这位学者认为曲辕犁促成了唐代盛世局面的出现,可见该学者认为曲辕犁的出现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水平,A项正确;经久不衰太绝对,排除B项;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根本”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26.唐人文献中有“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人从之多得异物”的记载。白居易、李商隐有“灯火穿村市,笙歌上驿楼”、“巴西夜市红守宫,后房点臂斑斑红”等诗句。这些诗文记载,可以反映出唐代()A.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B.工商业集镇的发展C.封建政府阻碍城市化 D.集市夜间贸易的兴起【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灯火穿村市”“夜市”等诗句词汇可知,唐代出现了民间集市、村市、夜市等贸易形式,说明唐代集市夜间贸易兴起,D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唐代“城市商业经济繁荣”,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唐代的“工商业集镇”,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封建政府阻碍城市化”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27.唐朝后期,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族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唐文宗曾说:“去河北贼(指藩镇割据)非难,去此朋党实难”。这反映出,唐代朋党之争A.便于皇帝对朝政的全面控制B.客观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变动C.强化了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D.是中央与地方斗争的必然产物【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朋党之争的结果是代表庶族的牛党胜利,体现了庶族对士族的胜利,有利于庶族在统治阶层地位的巩固,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党争而不是皇帝对朝政的控制,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宰相,故C项错误;牛李党争是唐代统治后期以牛僧孺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不是中央和地方的斗争,故D项错误。28.《新唐书·地理志》中“羁縻州”款,提到“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由此可知,唐朝实施羁縻府州的政策()A.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安宁与稳定 B.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C.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 D.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文化交流【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及所学可知,羁縻府州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是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交融,起到了稳定边疆地区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羁縻府州的政策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的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羁縻府州政策是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不是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内地与边疆文化交流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29.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到黄巢之乱前,其所设置的绝大部分藩镇并不割据,即使极个别割据的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唐末黄巢之乱后藩镇割据才成为普遍现象,直至唐朝灭亡。这说明()A.藩镇割据直接导致了唐朝灭亡 B.设置藩镇强化了唐朝统治C.农民起义进一步瓦解唐朝统治 D.安史之乱并未使唐朝衰落【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可知材料认为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成为普遍现象,直至唐朝灭亡,因此说明农民起义进一步瓦解了唐朝统治,C项正确;题干突出的是黄巢起义对唐朝灭亡的影响,而不是凸显藩镇割据直接导致了唐朝灭亡,排除A项;黄巢起义前设置藩镇虽然没有导致唐朝直接灭亡,但是也冲击了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排除B项;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排D项。故选C项。30.后周世宗柴荣在诏令文武官员举荐人才的同时,要求被举荐者必须“强明清慎,公平勤恪”。被举者受任之日,举主必须署名。倘若被举者任官后贪污不公,或怯懦软弱,不但本人要受到惩处,举主也要酌情受坐。这一举措()A.加快了社会阶层有序流动 B.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C.利于保证选官的公平公正 D.提升了官员文化水平【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被举者受任之日,举主必须署名。倘若被举者任官后贪污不公,或怯懦软弱,不但本人要受到惩处,举主也要酌情受坐”可以看出诏令的要求强调了举主(举荐人)的责任,这有利于防范举主以权谋私,保证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C项正确;材料中的要求不能直接加快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A项;材料中的诏令没有放宽官员的选拔标准,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对被举荐者的文化水平要求,排除D项。故选C项。31.唐玄宗时,将贵族勋臣的“食封制”改为政府向封户征收租调,贵族勋臣至政府领取所得,禁止他们直接苛索封户。这一做法()A.反映了赋税制度的革新 B.限制了藩镇势力的扩张C.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D.助推了盛世局面的出现【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唐玄宗时,将“食封制”改为政府向封户征收租调,封家至政府领取所得,禁止封家直接苛索封户。这种措施使封家势力受到一定的压抑,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助推了盛世局面的出现,D项正确;唐玄宗时仍然是租庸调制,排除A项;唐玄宗时藩镇势力扩张,并未受到限制,排除B项;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故选D项。32.据考古发现,吐鲁番出土的唐代食品中有饺子、糕点等食品;汉族的服饰、妆容方式等在绘画中时有发现;娱乐方式如围棋、双陆也流行于这一地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唐朝()A.丝绸之路的开辟 B.民族交融的加深C.经济重心的南移 D.蛮夷观念的消亡【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吐鲁番地区(西域)出现了汉族食物、汉族服饰和娱乐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受西域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影响着他们,因此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民族交融的加深,B项正确;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主要是民族交融,且“消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33.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进行驻防,总兵力达到了40万,而唐中央控制的兵力,总计只有20余万。这一措施()A.形成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 B.导致了唐朝由盛转衰C.直接引发了藩镇割据局面 D.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唐玄宗时期在边境设置军镇进行驻防,军镇总兵力中受到中央控制的大约一半左右,由此可见中央集权受到威胁,地方军镇军事实力较强,形成了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A项正确;导致唐朝由盛转衰的是安史之乱,排除B项;直接引发潘镇割据局面的安史之乱后地方藩镇不受中央控制,排除C项;藩镇军事力量较强,削弱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34.五代时期花蕊夫人在其《宫词》诗中有“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之句。回鹘文化在中原内地的流行反映了()A.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B.中外交流开始触及生活领域C.大一统国家意识形成 D.汉人普遍喜好少数民族文化【答案】A【解析】五代时期,中原内地流行回鹘的服装、习俗等文化,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A项正确;材料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B项;大一统的国家意识并非到五代时期才形成,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说明汉人“普遍”喜好少数民族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
二、材料分析题(2题,共32分)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中了匈奴的诱兵之计,被冒顿单于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虽然此役最终得以解困,但是匈奴强大而精良的骑兵使得汉统治者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草原文化背景下精心培育的远途快速骑乘军马面前,汉代国马成为不堪一击的劣马。汉景帝时期,在秦代国家牧苑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大批培养国马。汉武帝即位后,以“天马”为蓝本的西域名马、乌孙马、大宛马随之被引入进来,国马的种群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汉军的移动能力随之增长,使得其突破长城的保守型防御而北上西进,构建了汉帝国的幅员辽阔。——摘编自尚永琪《国马资源谱系演进与汉唐气象的生成》材料二汉武帝时期西汉与匈奴的三次大战简表公元前127年匈奴南进,汉派将军卫青击匈奴汉收复河南地公元前121年汉派将军霍去病北击匈奴匈奴退出河西走廊公元前119年匈奴南进,杀掠无度。汉以卫青、霍去病出征汉大破匈奴军,匈奴北徙漠北——摘自《中国古代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根据材料一,总结汉代改良国马谱系的原因。(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国马谱系改良的影响。【答案】(1)①“白登之围”的发生;②匈奴骑兵的强大;③中原战马的劣势;④巩固政权的需要。(任意三点)(2)①增强了汉朝的骑兵力量,加强了国防力量;②威服了西域各国,保证了西域道路的畅通和对匈奴的制约;③加强了中央集权(保证了汉王朝有能力以相当快的“速度”,在超大疆域内传递统治信息、输送治理力量,使得朝廷、地方、边疆、属国、四夷不同层级之间的政令行使、行动协调、诉求传达、矛盾消弭);④推动了汉文化的传播;提高了汉朝与汉文化在世界的地位(世界影响力);⑤汉代的国马改革为后世国马的改良提供了借鉴。(分军事、政治、文化传播、对外交往等角度即可)【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中了匈奴的诱兵之计,被冒顿单于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虽然此役最终得以解困,但是匈奴强大而精良的骑兵使得汉统治者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得出白登之围和匈奴骑兵的强大;根据材料“汉代国马成为不堪一击的劣马。汉景帝时期,在秦代国家牧苑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大批培养国马。汉武帝即位后,以“天马”为蓝本的西域名马、乌孙马、大宛马随之被引入进来,国马的种群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汉军的移动能力随之增长,使得其突破长城的保守型防御而北上西进,构建了汉帝国的幅员辽阔”,得出中原战马的劣势和巩固政权的需要。(2)影响:根据材料二表格“汉武帝对匈奴的三次大战”,以及根据汉朝时期的军事、政治状况、文化交流和对外交往的实际状况,得出增强了汉朝的骑兵力量,加强了国防力量、威服了西域各国,保证了西域道路的畅通和对匈奴的制约、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汉文化的传播、提高了汉朝与汉文化在世界的地位、汉代的国马改革为后世国马的改良提供了借鉴。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贞观二十一年(647)在唐太宗晚年总结统治经验时,就曾以“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作为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向群臣宣扬。唐朝对包括西域在内的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宽和团结政策,得到了各少数民族的衷心拥护。唐朝沿袭汉朝的做法,对于归附的西域各国君长都加以册封,设置羁縻州的即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由于唐朝皇室有少数民族血统,吸取历史经验,承继两汉和亲、通婚政策更为积极广泛,经常用之解决争端,改善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据史籍记载,唐朝下嫁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和亲公主计15名。——摘编自殷晴《汉唐民族西域政策述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的不同民族政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民族政策的影响。【答案】(1)表现:唐太宗秉持较为平等、开放和包容的民族观念;对周边各族采取宽和团结政策;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册封;设置都护府等机构管理西北;更为积极广泛地推行和亲通婚政策。(2)积极影响: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融合;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任答两点即可)【解析】(1)表现: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可知,唐太宗秉持较为平等、开放和包容的民族观念;根据材料“唐朝对包括西域在内的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宽和团结政策,得到了各少数民族的衷心拥护”可知,对周边各族采取宽和团结政策;根据材料“唐朝沿袭汉朝的做法,对于归附的西域各国君长都加以册封,设置羁縻州的即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可知,对少数民族首领进行册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设置都护府等机构管理西北;根据材料“由于唐朝皇室有少数民族血统,吸取历史经验,承继两汉和亲、通婚政策更为积极广泛,经常用之解决争端,改善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关系”可知,更为积极广泛地推行和亲通婚政策。(2)积极影响: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融合;民族关系融洽,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对于国家发展而言,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34小题,每小题2分,共68分)1.有学者说:“在陶寺遗址中,我们发现了彩陶龙盘,其中‘龙’正是红山文化的重要元素。在陶寺也发现了大量的玉器,其中的玉琮被认为是具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元素。而常施彩绘的高领折肩尊、折腹尊、簋等陶器还有良渚文化的因素。”这反映出中华文明()A.早于世界其他文明 B.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C.起源于夏商周时期 D.出现了玉为代表的礼乐制度【答案】B【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特点。根据材料,陶寺遗址的出土文物带有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的元素,这反映出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从材料看不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文明,排除A项;中华文明起源于原始社会,排除C项;礼乐制度形成于西周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自禹、启以来,中国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虽王朝有夏商之别,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这表明当时()A.中央集权制度源远流长 B.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C.分封制成熟于夏商时期 D.夏商周帝王系一脉相承【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虽王朝有夏商之别,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可知,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政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B项正确;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C项;夏商周帝王系不是一脉相承,排除D项。故选B项。3.台湾学者许倬云先生曾回忆道:“在家乡,新年、除夕、元旦、清明和冬至,都会祭祀祖先。我家自从抗战时期离家客居,先父直系祖先名讳先人挂轴,每逢年、节悬挂遥祭。我们弟兄迁移美国,每家也都有历代祖先名讳挂轴,至少在除夕和元旦会遥祭”。影响这种观念产生的制度是A.内外服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乡里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家乡,新年、除夕、元旦、清明和冬至,都会祭祀祖先”可知这种观念是宗法观念,这是源于宗法制的影响,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4.殷商时期,统治者崇拜鬼神,认为鬼神可以主宰世间一切。西周统治者则认为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上天并不永远保佑某一个王朝的统治,只有怀保小民,才能得到天的佑护。这一变化()A.反映了等级秩序崩溃 B.体现了治国思想进步C.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 D.开启了民主主义先河【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商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提出“怀保小民”以顺应天命的主张,体现民本思想,这是治国思想的进步,B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材料反映的治国理念转变并不是等级秩序的崩溃,排除A项;材料主要讲西周的治国思想,没有提及宗法分封制度,排除C项;中国的民本思想与西方的民主主义不同,排除D项。故选B项。5.在旧石器时代,主要食物来源于植物的块茎、鲜果、坚果、种子、嫩芽等。另外还可以确认,人类分成小的流动部队走遍大地,只是短暂地保持他们的宿营地。据此可知,当时()A.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变成生产者 B.男子在部落中已经居主导地位C.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已经产生 D.生产力低下主要依靠采集为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主要食物来源于植物……只是短暂地保持他们的宿营地”可知,当时人类主要依靠采集为生,过着经常迁徙的生活,生产力水平低下,D项正确;农耕和畜牧业产生后,人类才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生产者,故A项错误,排除A项;在采集为主的阶段,女子在部落中居主导地位,排除B项;C项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已经产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6.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儒学居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鲁国朝拜当时强国晋国的次数远高于周天子,说明的是当时周王室衰微,B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春秋时期的显著特征是诸侯争霸,排除C项;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7.有学者指出,先秦时期有包含士冠礼、士昏礼、乡射礼、公食大夫礼、特牲馈食礼等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礼仪,在内容与形式中贯通了尊卑、上下、长幼等伦理和政治、文化、教育宗教等观念,从而起到了维护秩序和制度的作用。该学者意在表明当时()A.神权政治色彩浓厚 B.儒家学说地位上升C国家一体局面形成 D.礼制与政治相结合【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先秦时期的礼仪在内容与形式中贯通了尊卑、上下、长幼等伦理和政治、文化、教育、宗教等观念,从而起到了维护秩序和制度的作用,这表明先秦时期礼制与政治相结合,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神权政治色彩,排除A项;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受到重视,而且材料也不能说明儒家学说地位上升,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国家一体,排除C项。故选D项。8.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选项材料结论A禹死后,其子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建立B安阳、济南分别出土过商朝青铜铲、青铜镰刀商朝广泛使用青铜农具C甘肃灵台的春秋早期墓中出土了人工冶炼的铁剑春秋时期,我国已能够生产铁器D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王拒绝。熊通“乃自立,为(楚)武王”分封制度消亡A.A B.B C.C D.D【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甘肃灵台的春秋早期墓中出土了人工冶炼的铁剑”,可以得出春秋时期,我国已能够生产铁器,C项正确;“禹死后,其子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体现的是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排除A项;“安阳、济南分别出土过商朝青铜铲、青铜镰刀”,体现的是商朝时期有青铜农具的出现,但是不能用“广泛”形容,排除B项;依据材料“乃自立,为(楚)武王”,体现的是分封制遭到了破坏,排除D项。故选C项。9.春秋时期,吴、越、楚、秦被视为蛮夷之国。《史记》认为这些蛮夷之国的诸侯王与黄帝有着血缘关系,都是黄帝的后代。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A.诸侯纷争激烈 B.华夷观念有别 C.习俗礼仪各异 D.华夏同源共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材料“《史记》认为这些蛮夷之国的诸侯王与黄帝有着血缘关系,都是黄帝的后代”体现的是华夏同源共祖的思想,D项正确;材料没有关于诸侯纷争的描述,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华夷观念有别,排除B项;材料没有关于习俗礼仪差异的描述,而是体现华夏认同,排除C项。故选D项。10.公元前256年,在“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思想的指导下,秦昭(襄)王任命蜀郡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一举将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成都平原建成秦国统一天下的军事粮仓。由此可见,秦国修建都江堰的主要目的是()A.便利商品贸易流通 B.促进农业经济发展C.治理长江洪水泛滥 D.服务于战争的需要【答案】D【解析】材料“一举将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成都平原建成秦国统一天下的军事粮仓”体现的是都江堰的修建服务于秦国统一大业,D项正确;材料与便利商品贸易流通、促进农业发展及治理长江洪水泛滥的说法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11.秦朝乡官中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徽等,职能涵盖百姓的人身、赋役、治安和精神各个领域,其中三老掌教化,有秩掌听讼、收税、差役等,啬夫职掌与有秩相同,游徽掌巡察、逐捕盗贼。秦朝的乡官制度()A.加强了地方基层自治 B.形成了权力制衡机制C.实现了农村地区稳定 D.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的乡官制度,可以得出其作用完善了地方治理体系,选D项。秦朝地方要服从中央,没有自治权,排斥A项;权力制衡机制是近代三权分立的特点,排除B项;乡官制度可以稳定农村地区,但实现了农村地区稳定,夸大了其作用。故选D项。12.秦朝法律规定“步过六尺者,有罚”“诽谤者,族”“有敢偶语者,弃市”等。这说明秦朝A.徭役繁重 B.限制特权 C.社会动荡 D.法律严苛【答案】D【解析】材料“步过六尺者,有罚”“诽谤者,族”“有敢偶语者,弃市”体现的是秦朝时期的法律严苛,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13.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帝赢政去世后,中车府令赵高冒充他发号施令,宗室群臣无不俯首遵行,所发号令甚至可以左右整个国家。据此可知()A.官僚政治体制失效 B.皇权效力影响巨大C.王室政治地位下降 D.中枢权力发生异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皇帝制,皇帝制的核心是皇权至上,皇帝大权独揽,独断专行。根据材料“中车府令赵高冒充他发号施令,宗室群臣无不俯首遵行,所发号令甚至可以左右整个国家”可知,赵高冒充皇帝发号施令,甚至可以左右整个国家,说明皇权影响力巨大,B项正确;秦朝确立了官僚政治体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王室政治地位下降,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中枢权力发生异变,排除D项。故选B项。14.下图反映了秦朝建立后修建的驰道、直道、运河等交通网,它A.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B.完全解决了周边民族带来的边患C.消灭六国的残余势力是根本目的 D.南方建设少说明秦朝未真正统一【答案】A【解析】依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修建的驰道、直道、运河等交通网,有利于加强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A项正确;“完全解决了”说法绝对化,排除B项;秦朝建立后修建的驰道、直道、运河等交通网根本目的为了巩固统治,而非消灭六国的残余势力,排除C项;当时秦朝已经完成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15.尽管今天所有的中国居民都可以追溯为“中国人”,这个词汇对于前帝国时期却是不恰当的。公元前3世纪,秦的征伐把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这表明秦的统一()A.促使华夏族形成 B.推动了民族交融C.增强了国家认同 D.消除了六国隔阂【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公元前3世纪,秦的征伐把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可知,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把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增强了国家认同,C项正确;华夏族在秦统一前已经形成,排除A项;推动了民族交融不能体现“把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排除B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6.汉武帝时,国家设立均输官,到各郡国收购物资,易地出售,辗转交换,最后把中央所需货物运可长安;同时设立平准官,根据市场物价涨落来贵卖贱买货物。汉武帝此举意在()A.抑制贪腐 B.打击豪强 C.干预市场 D.充实财收【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国家设立均输官……同时设立平准官……”均输官和平准官,均需要直接参与商业交易活动,其所获利润归国家所有,据此可推知,汉武帝设置这些官员旨在充实财政,D项正确;官员直接经商会增加贪腐风险,排除A项;这些措施无法对豪强的经济基础—自给性庄园经济产生影响,排除B项;干预市场是手段,并不是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17.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一举措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增强了西汉实力 B.密切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C.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D.加强了与欧洲和北非的政治交往【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密切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的主要影响是密切西域与中原的联系,A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18.秦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焚书坑儒”;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之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采纳“独尊儒术”。材料表明秦朝至西汉中期()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B.封建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C.封建的专制集权统治持续强化 D.中华文明的版图初步奠定【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汉时期。根据材料“秦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焚书坑儒’;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之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采纳‘独尊儒术’。”及所学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封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的信息,“焚书坑儒”“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思想文化的专制特征,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秦汉时期专制集权统治得到持续强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的版图初步奠定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19.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西汉建立后,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故有“汉承秦制”之说。只是在汉武帝时,中央官制发生变化,皇权进一步集中。这里的“变化”指的()A.地方监察制度形成 B.出现中朝与外朝的划分C.扩大了诸侯的势力 D.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发展【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汉武帝时为加强垒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原来的三公九卿称为外朝,B项正确;地方监察制度不符合“中央官制”,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诸侯势力被削弱,排除C项;唐朝三省六部制得到发展并逐步完善,排除D项。故选B项。20.如图漫画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某一历史现象,其影响是()A.东汉时期地方势力威胁中央 B.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D.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宦官”“皇帝”“太后”“外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与外戚和宦官专权有关。东汉后期,外戚、宦官的权力的起伏消长,成为了东汉后期政治的一大特点。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C项正确;“东汉时期地方势力威胁中央”不是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影响,排除A项;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现象,不是影响,排除B项;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的是黄巾起义,排除D项。故选C项。21.大运河打通了南北诸河流的联系,将扬州和全国连接成一体,扬州自此成为东南地区的交通枢纽,至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而运河最南端的余杭,在大运河的影响下,也从一个边境前哨地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材料反映出大运河的开通()A.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B.促进了沿岸城市的发展C.加快了隋朝统一进程 D.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晚唐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扬州在中、晚唐时期成为“雄富冠天下”的一方都会;余杭一跃而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这说明了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格局的变化,而是强调扬州、余杭等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大运河开凿前的隋王朝,就是一统一的王朝,C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大运河是国内运河,与中外交流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2.隋文帝统治初期,曾派人巡视河北五十二州,罢免贪官污吏二百余人,裁汰了约十分之三的地方冗员:他制定的隋律,“以轻代重,化死为生”。这反映出隋初()A.政体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B.科举考试腐败初露C.社会治理呈良性发展趋势 D.吏治法治比较公正【答案】C【解析】从隋文帝统治初期在吏治、法制方面的具体做法可以看出,隋文帝在社会治理上取得了一些成效,吏治趋向清明,《隋律》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这是隋朝初期社会治理朝着良性方向发展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中所反映的信息,并不是政体改革的具体做法,也没有改革成效的集中表现,排除A项;隋炀帝时期,正式创立了科举制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隋文帝时期的法制建设成就,只是删繁就简,减轻刑罚,但不能体现出“比较公正”,排除D项。故选C项。23.在中国古代,“南方”一词所指的地域范围不断变化。在汉代,主要指长江流域:到唐末,这一词语则相当于今天的福建、广东、广西。这一变化反映了()A.经济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B.北方人民的南迁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政治中心的南移【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南方”一词所指的地域范围不断变化,从汉代主要指长江流域到唐末向今东南沿海等地区转移,这一变化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国家的疆域不断拓展,C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题干所述时间不符,排除A项;北方人民的南迁是江南得到显著开发的主要原因,但不是题干中。地域范围变化的原因,排除B项;汉代和唐朝政治中心都在长安一带,并没有发生南移,排除D项。故选C项。24.易中天在《命运与选择》一书中言及:“隋炀帝打通南北,唐太宗融合胡汉,武则天抹平士庶,卢慧能创立禅宗”,作为混血王朝的隋唐两朝建立了全新的中华文明圈。以下最能体现“武则天抹平士庶”的是()A.任用低品级的官员与凤阁、鸾台二省长官共同议政B.重用酷吏,罗织罪名陷人于罪,酷刑逼供大兴狱讼C.颁布《姓氏录》,规定凡五品以上的官员皆可入谱D.置北门学士,奉诏于翰林院草制,密令其参预机要【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武则天抹平士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颁布《姓氏录》,规定只要通过科举考试或军功升至五品以上的官员皆可入谱,升高家族等级,这进一步打破了士族与庶族的界限,打击了士族势力和门阀制度,C项正确;高低品级官员共同议政、设置北门学士,有利于削弱三省长官权力,并不能抹平士族与庶族界限,排除AD两项;任用酷吏、严刑峻法有利于整顿吏治、维护统治,并不能抹平士族与庶族界限,排除B项。故选C项。25.有学者指出,唐代中期以来,牛耕从汉代的一牛挽犁和二牛拾杠变成了看似只改变了几个木块的曲辕犁(如图所示),但当一个个木块用榫卯技术拼接在一起的时候,也就拼成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盛唐。该学者意在表明,曲辕犁的出现()A.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水平 B.保障了隋唐盛世局面的经久不衰C.是对曲辕犁的简单改变 D.说明榫卯技术是耕犁变化的根本【答案】A【解析】材料中这位学者认为曲辕犁促成了唐代盛世局面的出现,可见该学者认为曲辕犁的出现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水平,A项正确;经久不衰太绝对,排除B项;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根本”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26.唐人文献中有“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人从之多得异物”的记载。白居易、李商隐有“灯火穿村市,笙歌上驿楼”、“巴西夜市红守宫,后房点臂斑斑红”等诗句。这些诗文记载,可以反映出唐代()A.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B.工商业集镇的发展C.封建政府阻碍城市化 D.集市夜间贸易的兴起【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灯火穿村市”“夜市”等诗句词汇可知,唐代出现了民间集市、村市、夜市等贸易形式,说明唐代集市夜间贸易兴起,D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唐代“城市商业经济繁荣”,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唐代的“工商业集镇”,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封建政府阻碍城市化”的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27.唐朝后期,代表庶族官僚的牛党与代表士族官僚的李党之间政治争斗近四十年,最终以牛党胜利结束。唐文宗曾说:“去河北贼(指藩镇割据)非难,去此朋党实难”。这反映出,唐代朋党之争A.便于皇帝对朝政的全面控制B.客观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变动C.强化了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D.是中央与地方斗争的必然产物【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代朋党之争的结果是代表庶族的牛党胜利,体现了庶族对士族的胜利,有利于庶族在统治阶层地位的巩固,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党争而不是皇帝对朝政的控制,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宰相,故C项错误;牛李党争是唐代统治后期以牛僧孺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不是中央和地方的斗争,故D项错误。28.《新唐书·地理志》中“羁縻州”款,提到“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由此可知,唐朝实施羁縻府州的政策()A.有利于边疆地区的安宁与稳定 B.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C.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 D.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的文化交流【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及所学可知,羁縻府州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是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交融,起到了稳定边疆地区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羁縻府州的政策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革的关系,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羁縻府州政策是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不是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平等共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内地与边疆文化交流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29.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到黄巢之乱前,其所设置的绝大部分藩镇并不割据,即使极个别割据的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唐末黄巢之乱后藩镇割据才成为普遍现象,直至唐朝灭亡。这说明()A.藩镇割据直接导致了唐朝灭亡 B.设置藩镇强化了唐朝统治C.农民起义进一步瓦解唐朝统治 D.安史之乱并未使唐朝衰落【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可知材料认为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成为普遍现象,直至唐朝灭亡,因此说明农民起义进一步瓦解了唐朝统治,C项正确;题干突出的是黄巢起义对唐朝灭亡的影响,而不是凸显藩镇割据直接导致了唐朝灭亡,排除A项;黄巢起义前设置藩镇虽然没有导致唐朝直接灭亡,但是也冲击了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排除B项;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而衰,排D项。故选C项。30.后周世宗柴荣在诏令文武官员举荐人才的同时,要求被举荐者必须“强明清慎,公平勤恪”。被举者受任之日,举主必须署名。倘若被举者任官后贪污不公,或怯懦软弱,不但本人要受到惩处,举主也要酌情受坐。这一举措()A.加快了社会阶层有序流动 B.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C.利于保证选官的公平公正 D.提升了官员文化水平【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被举者受任之日,举主必须署名。倘若被举者任官后贪污不公,或怯懦软弱,不但本人要受到惩处,举主也要酌情受坐”可以看出诏令的要求强调了举主(举荐人)的责任,这有利于防范举主以权谋私,保证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C项正确;材料中的要求不能直接加快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A项;材料中的诏令没有放宽官员的选拔标准,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对被举荐者的文化水平要求,排除D项。故选C项。31.唐玄宗时,将贵族勋臣的“食封制”改为政府向封户征收租调,贵族勋臣至政府领取所得,禁止他们直接苛索封户。这一做法()A.反映了赋税制度的革新 B.限制了藩镇势力的扩张C.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D.助推了盛世局面的出现【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唐玄宗时,将“食封制”改为政府向封户征收租调,封家至政府领取所得,禁止封家直接苛索封户。这种措施使封家势力受到一定的压抑,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助推了盛世局面的出现,D项正确;唐玄宗时仍然是租庸调制,排除A项;唐玄宗时藩镇势力扩张,并未受到限制,排除B项;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故选D项。32.据考古发现,吐鲁番出土的唐代食品中有饺子、糕点等食品;汉族的服饰、妆容方式等在绘画中时有发现;娱乐方式如围棋、双陆也流行于这一地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唐朝()A.丝绸之路的开辟 B.民族交融的加深C.经济重心的南移 D.蛮夷观念的消亡【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吐鲁番地区(西域)出现了汉族食物、汉族服饰和娱乐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受西域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影响着他们,因此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民族交融的加深,B项正确;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主要是民族交融,且“消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33.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子宫动脉栓塞介入治疗
- 打印与艺术品创作的数字创新与展望考核试卷
- 摩托车的品质与销售价格考核试卷
- 合成材料制造对于化学工业的改进与创新考核试卷
- 创业空间激发创新创业潜力考核试卷
- 店铺转让合同模板(一)
- 交警个人总结
- 清理垃圾施工合同范例
- 灯品合同范例
- 特殊教具采购合同范例
- 第1课 口哨与小狗 示范课PPT课件(共9张PPT)
- 投标人对工程合理化建议
- 液压电梯安装自检报告-数据填写范本
- 《后羿射日故事》PPT课件.ppt
- 马克思的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与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 《秸秆还田》ppt课件
- 食品加工企业安全设计设施专篇
- 颈动脉斑块科普知识PPT参考幻灯片
- 封头容积、质量、内表面积和总高度计算
- 反射隔热涂料施工方案(完整版)
- 海南省建设工程施工阶段监理服务费计费规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