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湖北省襄阳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考古工作者曾在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墓”发掘出一件文物“双面人形青铜神器”。这个青铜面具有着显著区别于河南殷墟文物的独特风格,但与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神似。据此可知()A.中华文明具有多样性 B.文明在交融中发展C.商文化对南方影响小 D.南北文化交流频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这个青铜面具有着显著区别于河南殷墟文物的独特风格,但与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神似”可知,材料以青铜器的形态为例,突出中华文明的多样性,A项正确;材料与文明交融发展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文化对南方的影响,排除C项;受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当时南北文化交流并不频繁,排除D项。故选A项。2.下表为不同金文文献关于西周中期以后土地交换程序的记载及说明。这反映出当时()篇目土地交换程序说明卫盉勘定边界、盟誓、绘制地图、史官制书天子遣官员参与五祀卫鼎勘踏边界、立陇起界、到场给付受田、设宴迎接、赠送礼品天子遣官员参与格伯簋议价、订立契约、史官制书、勘踏边界﹑盟誓史官主持书约的制作,只做记录,不表达意见散氏盘勘定边界﹑绘制地图、史官制书仅诸侯国双方人员﹔周王或官员完全不参与A.青铜铸造技术的先进 B.社会等级制度森严C.周天子权威日渐式微 D.礼制与政治相结合【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的是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在井田制下土地不能转让和买卖,但据材料可知,西周中期已经存在土地交换,但当时有着严格的程序要求,周天子遣官员参与土地交换,控制整个交换的过程,体现了周王对土地的控制。然而土地交换发展到后期,交换程序不再受到重视,周王与官员也不再参与土地交换,土地交换更多体现为交换双方的一种“合意”。周王及其官员在土地交换过程中的参与不断减少是周王室对土地控制权减弱的直观表现,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金文文献记载,不能体现具体的青铜铸造工艺,排除A项;西周分封制下形成了森严的等级,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题干并未体现礼制与政治相结合,排除D项。故选C项。3.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修筑长城,历时五年,动用了约三十万劳动力,这个数字相当于全国男劳动力的十分之一。秦朝有如此大规模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主要是由于()A.实行思想专制的政策 B.确立中央集权制度C.修筑通往各地的驰道 D.制定完备严苛法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秦始皇修筑长城,历时五年,动用了约三十万劳动力,这个数字相当于全国男劳动力的十分之一”,反映了秦朝有强大的动员和组织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其原因在于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项正确;材料要求的是中央强有力的原因,“思想专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思想领域的表现,排除A项;“修筑通往各地的驰道”不属于中央强大的原因,排除C项;“制定完备严苛法律”和中央强大无法构成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建立国家政权后,纷纷秉承传统的“华夷同族”观念,主动将本族先世祖源“续接”于以黄帝为首的中华圣王之后。这种行为客观上A.消除了民族文化的差异 B.促进了对华夏文明的认同C.加速了儒家思想的传播 D.解释了政权建立的合法性【答案】B【解析】“华夷同族”观念认为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拥有共同的祖先,这种行为客观上有助于促进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故答案为B项;A项中的“消除”说法绝对,排除;这种行为本身与是否加速儒家思想传播无关,也与政权建立的合法性无关,排除C、D项。5.三省六部制堪称权力制衡的典范,但执政者和设计者同时也意识到各部门间的权力制衡可能带来的效率损耗问题,如决策周期拉长、执行效率降低等。为此,统治者()A.完善了科举制 B.增设了参知政事 C.设立了政事堂 D.削弱了宰相职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唐代三省六部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也出现了一体化趋势,相权也有随之扩大的趋势,C项正确;科举制的完善是在宋代,且科举制涉及的是选官制度,并不能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参知政事的设立是宋代为制约宰相,分割相权而设,排除B项;政事堂的设立扩大了宰相的职权,排除D项。故选C项。6.有学者指出,两宋都亡于国内的少数民族,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宋朝政治制度的“成功”,这与唐末以来的战乱摧毁了世家大族密切相关。这里的“政治制度”是指()A.沿用唐朝藩镇以加强地方控制 B.多次推行变法加重财政负担C.削弱地方实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D.实行平民政治提升皇权专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两宋都亡于国内的少数民族,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宋朝政治制度的‘成功’,这与唐末以来的战乱摧毁了世家大族密切相关”,可以看出,学者强调宋朝亡于国内的少数民族,而不是地方割据势力,这和唐末世家大族衰落相关,所以这里的宋朝的政治制度应该指的是宋朝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并没有沿用唐朝藩镇,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制度是削弱地方实力以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变法运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制度是削弱地方实力以加强中央集权,不是皇权专制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7.清代学者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该学者意在强调元朝行省制()A.导致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B.促使南方经济实力有所增强C.改变了山川形便的区划原则 D.推动了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维护统治,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往往以一些易守难攻的高山大川作为划界的依据,例如,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洞庭湖、太行山,秦岭、武夷山等。但山川形便区划原则的弊端非常明显,极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而元朝行省的划分使得“黄河,长江,洞庭、钱塘”等河湖之险完全消解,有利于抑制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元朝行省制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排除A项;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D项。故选C项。8.下表是17至18世纪中国白银购买力情况。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赋役的货币化导致白银贬值C.商业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 D.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答案】D【解析】材料中数据说明白银购买力下降,白银逐渐贬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不是白银主要产地,白银贬值是由于在国际贸易和货币流动中,中国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对外贸易处于顺差地位,白银大量流入我国,导致白银贬值,D项正确;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出现松动,排除A项;赋税劳役征发的货币化与白银货币化互为因果,但不能导致白银贬值,排除B项;明清时期农业税是政府的主要税源,而非商税,排除C项。故选D项。9.这一特权是外国侵略者在中国逞凶肆虐、走私贩毒、进行各种犯罪护身符。他们可以凭借这一特权在中国杀人越货,横行无忌,而每每逍遥法外。这一特权指的是()A.协定关税 B.片面最惠国待遇C.开放通商口岸 D.领事裁判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他们可以凭借这一特权在中国杀人越货,横行无忌,而每每逍遥法外”可知,这一特权涉及到法律审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特权指的是领事裁判权,D项正确;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开放通商口岸与材料中的司法审判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10.晚清时期,我国出现了一个建省高潮: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1885年中法签订《越南条约》,同年台湾建省。这些省的设立主要是为了A.加强中央集权 B.促进边疆开发C.应对边疆危机 D.抵制民主革命【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78年新疆地区正式建省,1885年建立台湾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疆和台湾均位于我国边疆地区,晚清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清政府建省主要是为了应对边疆危机,故C正确;当时加强中央集权不是主要目的,而是为了应对边疆危机,故A错误;促进边疆开发是产生的影响,而不是主要目的,故B错误;当时民主革命尚未开始,故D错误。11.1900年,美国国务卿要求驻柏林、巴黎、伦敦、罗马、圣彼得堡、维也纳、东京等地外交代表通知所在国外交部长:“我们认为北京的情况事实上已成为无政府状况……(美国)总统的目的和过去一样,将与其他列强共同行动。”这次“共同行动”A.引发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导致西方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沿岸C.刺激士大夫阶层提出政治改良 D.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00年,美国国务卿要求驻柏林、巴黎、伦敦、罗马、圣彼得堡、维也纳、东京等地外交代表通知所在国外交部长:‘我们认为北京的情况事实上已成为无政府状况……(美国)总统的目的和过去一样,将与其他列强共同行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这场战争之后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D项正确;A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排除A;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这导致西方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沿岸,故排除B项;甲午战争的战败使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刺激士大夫阶层提出政治改良——戊戌变法,故排除C项。12.据统计,自辛亥革命爆发至1913年4月,仅在北京、上海、武汉、南京等七地就有政党社团数量386个,其中政党与具有明显政治色彩的社团271个,成为民众议论政治形势、关心国家命运和进行政治沟通的平台。这表明辛亥革命()A.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B.利于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C.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开启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自辛亥革命爆发至1913年4月,仅在北京、上海、武汉、南京等七地就有政党社团数量386个”,可以看出辛亥革命之后,政党社团成立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B项正确;此时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民主政治的影响,排除C项;“开启”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3.1941年和1942年就有一批国内企业和海外企业到边区投资办厂,如延安难民毛巾厂、振华造纸厂、桥儿沟化工厂、光华制药厂、延安伟华毛巾厂、光华农场等企业先后在边区建立起来。这说明边区引进资金的主要意图是()A.满足边区的生活需求 B.缓解抗战的物资紧缺C.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 D.巩固边区政府的统治【答案】B【解析】抗战时期,边区地区受到封锁,物资短缺,而化工、造纸、制药等企业在边区建立,其是为了缓解抗战的物资紧缺,B项正确;制药厂、化工厂不是为了满足生活需求,排除A项;这一时期两党合作,国民党并未围剿边区政府,排除C项;巩固统治不是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14.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以武汉的高校为例: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逐渐形成了华中农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前身);1958年,武汉大学机械系分出,参与组建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1954年,武汉大学水利学院分出,成立武汉水利学院。这一系列的调整A.提高了国民的科技素质 B.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C.改变了科技落后的面貌 D.借鉴了美国教育模式的优点【答案】B【解析】题干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等院校出现了大规模的调整,创办了大量的理工科院校,以适应一五计划的工业化建设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可见上述调整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故B正确;20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一般国民的科技素质的提高无关,故排除A;CD选项所述均在题干信息无体现,故排除CD项。故选B。15.1962年1月,中共中央通过了“三自一包”的经济建设方针。“三自”即允许农民耕种自留地,自办私人小作坊,在自由市场上出售产品“一包”即农民承包政府规定的农业生产指标,要求保证完成。该政策实施有利于()A.摆脱了原有经济模式的束缚 B.促使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C.清除了“左”倾错误的不利影响 D.开始探索农村迅速发展新路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措施是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促使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这一时期仍然实行计划经济,未摆脱原有经济模式的束缚,排除A项;“左”倾错误没有根本消除,排除C项;开始探索农村迅速发展新路径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16.从1979至1988年,全国大约出版了2万多种科普图书,与此同时,科普报刊和影视作品也异军突起;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央电视台和各主要地方电视台均定期或不定期设立了科普节目。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电视普及率的提高 B.对外开放宣传需要C.科教兴国战略推动 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反映了新时期国家和社会重视科普教育,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重视科普教育,D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B项;科教兴国战略在1995年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古代交通与国家治理】17.【古代交通与国家治理】交通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看到交通进步的轨迹。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进步,对于中国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人类文明史也有重要的意义。材料一图1秦朝主要交通示意图——摘自《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历史地图册图2唐朝主要道路示意图——摘自《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历史地图册材料二交通系统的完备程度决定古代国家的领土规模、防御能力和行政效能。交通系统是统一国家维持生存的首要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也以交通发达程度为必要条件。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工具的发明以及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进步,通过交通条件可以成千成万倍地扩大影响,收取效益,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王子今《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唐交通线路的变迁,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影响。【答案】(1)变迁:水陆交通路线不断扩展,整体越来越密集;南北方水陆交通更为均衡;通往异域的水陆交通干线有较大改观。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政府的重视;巩固政权的需要;交流需求的增加。(其它合理答案同等给分)(2)影响:政治: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推动了封建国家的社会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中国境内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经济: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推动了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思想文化: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推动了各地文化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化认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社会生活: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评分说明:学生任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三个角度作答,其它合理答案同等给分)【解析】(1)变迁:根据材料“图1秦朝主要交通示意图……图2唐朝主要道路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秦到唐水陆交通路线不断扩展,整体越来越密集,南北方水陆交通更为均衡,通往异域的水陆交通干线有较大改观。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秦到唐交通线路的变迁,是生产力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政府的重视,巩固政权的需要,交流需求的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根据材料“交通系统的完备程度决定古代国家的领土规模、防御能力和行政效能。交通系统是统一国家维持生存的首要条件。”可知,从政治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推动了封建国家的社会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中国境内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根据材料“社会生产的发展也以交通发达程度为必要条件。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工具的发明以及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进步,通过交通条件可以成千成万倍地扩大影响,收取效益,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可知,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推动了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等。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推动了各地文化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化认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等;从社会生活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等等。【近现代社会变化】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超出了旧的经济制度所能够承载的范围;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新式出版机构与介绍西方知识的图书增多。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仅靠教化的作用和世道人心的固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洋务派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所采取的解决之道,客观上越来越背离儒家的治国之道,虽说洋务派非有意为之,但它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传统的一元文化模式逐渐解体。——摘编自齐艳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文化基础研究》材料二“西化”的基本要义是向西方学习,即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制度、文化,以使自己达到如西方一样的先进的社会状态。从“西化”到“全盘西化”到“与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中国从文明迷失再次走上了文化自信。……正是通过这种互相之间取长补短的借鉴和对话,中国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开放和包容态度走向世界。——摘编自《浅析中西方文化融合与全盘西化的认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元文化解体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近现代中国主流价值从文化迷失到再次走上文化自信的探索历程。【答案】(1)背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多种经济结构并存;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西学东渐的影响;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洋务运动的开展。(2)探索历程: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为核心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19世纪60-90年代以奕、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19世纪90年代,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19世纪90年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0世纪20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主义者,倡导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和科学;1919年,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提出社会主义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毛泽东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从文明迷失再次走上了文化自信。【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背景:据材料“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可得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多种经济结构并存;据材料“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可得出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据材料“ 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新式出版机构与介绍西方知识的图书增多。”可得出西学东渐的影响;据材料“ 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可得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据材料“洋务派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所采取的解决之道”可得出洋务运动的开展。【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探索历程:据材料“即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制度、文化,以使自己达到如西方一样的先进的社会状态。”,结合所学可得出学习科技方面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为核心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结合所学可得出学习科技方面19世纪60-90年代以奕、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结合所学可得出学习制度方面19世纪90年代,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结合所学可得出学习制度方面19世纪90年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合所学可得出学习文化方面20世纪20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主义者,倡导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和科学;结合所学可得出学习思想方面1919年,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提出社会主义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结合所学可得出学习思想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毛泽东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从文明迷失再次走上了文化自信。【中小学教育与教科书】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建立后,以法令的形式规定“各种教科书,务合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教科书,一律禁用”。191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共和国新教科书》,经教育部审定,很快被各地学校普遍采用。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各种教育思潮竞相呈现,主张课程改革要面向生活、面向科学。1920年教育部规定:截至1922年,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大批白话文作品和翻译作品,都被选进了国文教科书,题材内容涉及中外古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科书文章体裁日趋多样化,包括书信、传记、讲演,故事、科技说明等日常应用文体。——摘编自曲铁华《中国近代中小学教材的改革》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作出了统一教材制度的战略决策,加强了教科书编审工作力度。从1954年开始编辑出版的中小学各科教科书,集中全国之力协同攻关,选调和集中一批学科专家、名师和专业编辑,全部采取集体讨论的工作制度和社内外相结合的编写方式,保障了教材质量。据《中国教育年鉴》统计,“1954年至1956年编成的十二年制中小学教材,包括教学大纲30种30册,课本93种233册”。这套教材的编写出版使全国所有地方,学校、学生都使用上了高水平、权威性、国家级的全学科教材……开启了新中国“一纲一本、统编统用”的新时代。——摘编自郭戈《新中国第一套统编教材评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期中小学教材编写的特点,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统一编订中小学教材的意义。【答案】(1)特点:课程改革面向生活、面向科学;大批使用白话文的国文教科书;题材内容涉及范围广;教科书文章体裁日趋多样化。成因:中华民国政府的建立,需要新的教材;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教科书会改变;新文化运动思想促进了教科书的变化;教育部的政策推动作用。(2)意义:保障了教材质量;保障了学生可以用到高水平、权威性、国家级的全学科教材;开启了新中国“一纲一本、统编统用”的新时代;提高了中国整体的教育水平。【解析】【小问1】本题第一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初期(中国)。特点:据材料“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各种教育思潮竞相呈现,主张课程改革要面向生活、面向科学。”可得出课程改革面向生活、面向科学;据材料“大批白话文作品和翻译作品,都被选进了国文教科书,”可得出大批使用白话文的国文教科书;据材料“题材内容涉及中外古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可得出题材内容涉及范围广;据材料“教科书文章体裁日趋多样化,包括书信、传记、讲演,故事、科技说明等日常应用文体。”可得出教科书文章体裁日趋多样化。本题第二问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民国初期(中国)。成因:据材料“民国建立后”可得出中华民国政府的建立,需要新的教材;据材料“以法令的形式规定“各种教科书,务合于共和民国宗旨。”可得出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教科书会改变;据材料“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各种教育思潮竞相呈现,主张课程改革要面向生活、面向科学。”可得出新文化运动思想促进了教科书的变化;据材料“1920年教育部规定”可得出教育部的政策推动作用。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意义:据材料“全部采取集体讨论的工作制度和社内外相结合的编写方式,保障了教材质量。”可得出保障了教材质量;据材料“这套教材的编写出版使全国所有地方,学校、学生都使用上了高水平、权威性、国家级的全学科教”可得出保障了学生可以用到高水平、权威性、国家级的全学科教材;据材料“开启了新中国“一纲一本、统编统用”的新时代。”可得出开启了新中国“一纲一本、统编统用”的新时代;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提高了中国整体的教育水平。【中国社会危机与转机】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4年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提出“17世纪普遍危机”的概念。他认为17世纪欧洲经历了经济衰退、谷物生产萧条甚至下降、人口死亡率上升、资产阶级革命、社会叛乱等众多现象,从而认为欧洲经济“在17世纪经历了一场‘普遍危机’”,并且认为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此观点一出,引发了西方学术界长时间的持续讨论。有些学者反对这种观点,认为17世纪正是英国、荷兰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并没有所谓的“普遍危机”;还有些学者承认危机的存在,但认为其仍属于旧式王朝控制下的危机,不涉及到社会的转型;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这种“普遍危机”遍布全球,表现为政治冲突、人口与资源危机,甚至“银货危机”(金银缺乏导致的危机);更有一些学者将危机阐释为“危险”与“机遇”的双重含义。随着争论扩大,也有学者将目光转向亚洲,把“17世纪普遍危机”的理论引入了诸如中国17世纪明清交替的历史研究等问题之中。——摘编整理自孙义飞《“17世纪普遍危机”与西方社会转型——对西方学术界“17世纪普遍危机”论争述评》根据材料中的任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围绕“17世纪普遍危机”,自拟具体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答案】示例:论题:17世纪的中国遭遇了重大危机,同时在危机中也潜藏着巨大转机。论述:17世纪的中国正处在明清政权更替之际,社会内部遭遇重大危机。政治上,君主专制发展到空前地步,政治腐败,农民起义不断,封建统治政权遭遇重大威胁;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人地矛盾凸显,重农抑商政策继续,朝贡贸易盛行;思想上,程朱理学、八股取士、文化高压,钳制思想,抑制创新。整个封建王朝潜藏着巨大的危机。但同时危机之下也蕴含着向近代转型的可能。自明朝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传统经济中形成了新的因素;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为代表,对封建君主专制和程朱理学进行了猛烈抨击,蕴含着早期民主色彩;新航路开辟以来,传教士的进入,带来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造成了第一波西学东渐。这些都意味着17世纪的中国逐渐进入了近代的前夜。当然,最终由于既有小农经济的顽固发展与长期封建专制统治的影响,17世纪的危机只成为中国王朝循环中旧有的兴衰更替,并没有真正成为中国走向近代的转机。(其他诸如“英国在17世纪危机中走向资本主义道路”“新航路开辟与17世纪危机”等观点也可,总之只要言之成理、逻辑自洽即可)【解析】以中国为例,围绕“17世纪普遍危机”结合材料“诸如中国17世纪明清交替的历史研究等问题之中”进行论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社会政治、经济存在危机的同时,也有新的因素出现,因此可以提出观点:17世纪的中国遭遇了重大危机,同时在危机中也潜藏着巨大转机。论述:根据所学知识,从危机角度看,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有较为突出的表现,如17世纪的中国正处在明清政权更替之际,社会内部遭遇重大危机。政治上,君主专制发展到空前地步,政治腐败,农民起义不断,封建统治政权遭遇重大威胁;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人地矛盾凸显,重农抑商政策继续,朝贡贸易盛行;思想上,程朱理学、八股取士、文化高压,钳制思想,抑制创新。整个封建王朝潜藏着巨大的危机。在机遇方面,如自明朝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传统经济中形成了新的因素;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为代表,对封建君主专制和程朱理学进行了猛烈抨击,蕴含着早期民主色彩;新航路开辟以来,传教士的进入,带来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造成了第一波西学东渐。这些都意味着17世纪的中国逐渐进入了近代的前夜。最后对论证进行总结,得出最终由于既有小农经济顽固发展与长期封建专制统治的影响,17世纪的危机只成为中国王朝循环中旧有的兴衰更替,并没有真正成为中国走向近代的转机。湖北省襄阳市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考古工作者曾在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商墓”发掘出一件文物“双面人形青铜神器”。这个青铜面具有着显著区别于河南殷墟文物的独特风格,但与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神似。据此可知()A.中华文明具有多样性 B.文明在交融中发展C.商文化对南方影响小 D.南北文化交流频繁【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这个青铜面具有着显著区别于河南殷墟文物的独特风格,但与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神似”可知,材料以青铜器的形态为例,突出中华文明的多样性,A项正确;材料与文明交融发展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文化对南方的影响,排除C项;受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当时南北文化交流并不频繁,排除D项。故选A项。2.下表为不同金文文献关于西周中期以后土地交换程序的记载及说明。这反映出当时()篇目土地交换程序说明卫盉勘定边界、盟誓、绘制地图、史官制书天子遣官员参与五祀卫鼎勘踏边界、立陇起界、到场给付受田、设宴迎接、赠送礼品天子遣官员参与格伯簋议价、订立契约、史官制书、勘踏边界﹑盟誓史官主持书约的制作,只做记录,不表达意见散氏盘勘定边界﹑绘制地图、史官制书仅诸侯国双方人员﹔周王或官员完全不参与A.青铜铸造技术的先进 B.社会等级制度森严C.周天子权威日渐式微 D.礼制与政治相结合【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的是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在井田制下土地不能转让和买卖,但据材料可知,西周中期已经存在土地交换,但当时有着严格的程序要求,周天子遣官员参与土地交换,控制整个交换的过程,体现了周王对土地的控制。然而土地交换发展到后期,交换程序不再受到重视,周王与官员也不再参与土地交换,土地交换更多体现为交换双方的一种“合意”。周王及其官员在土地交换过程中的参与不断减少是周王室对土地控制权减弱的直观表现,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金文文献记载,不能体现具体的青铜铸造工艺,排除A项;西周分封制下形成了森严的等级,但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题干并未体现礼制与政治相结合,排除D项。故选C项。3.据史书记载,秦始皇修筑长城,历时五年,动用了约三十万劳动力,这个数字相当于全国男劳动力的十分之一。秦朝有如此大规模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主要是由于()A.实行思想专制的政策 B.确立中央集权制度C.修筑通往各地的驰道 D.制定完备严苛法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秦始皇修筑长城,历时五年,动用了约三十万劳动力,这个数字相当于全国男劳动力的十分之一”,反映了秦朝有强大的动员和组织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其原因在于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B项正确;材料要求的是中央强有力的原因,“思想专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思想领域的表现,排除A项;“修筑通往各地的驰道”不属于中央强大的原因,排除C项;“制定完备严苛法律”和中央强大无法构成因果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在建立国家政权后,纷纷秉承传统的“华夷同族”观念,主动将本族先世祖源“续接”于以黄帝为首的中华圣王之后。这种行为客观上A.消除了民族文化的差异 B.促进了对华夏文明的认同C.加速了儒家思想的传播 D.解释了政权建立的合法性【答案】B【解析】“华夷同族”观念认为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拥有共同的祖先,这种行为客观上有助于促进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故答案为B项;A项中的“消除”说法绝对,排除;这种行为本身与是否加速儒家思想传播无关,也与政权建立的合法性无关,排除C、D项。5.三省六部制堪称权力制衡的典范,但执政者和设计者同时也意识到各部门间的权力制衡可能带来的效率损耗问题,如决策周期拉长、执行效率降低等。为此,统治者()A.完善了科举制 B.增设了参知政事 C.设立了政事堂 D.削弱了宰相职权【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唐代三省六部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也出现了一体化趋势,相权也有随之扩大的趋势,C项正确;科举制的完善是在宋代,且科举制涉及的是选官制度,并不能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A项;参知政事的设立是宋代为制约宰相,分割相权而设,排除B项;政事堂的设立扩大了宰相的职权,排除D项。故选C项。6.有学者指出,两宋都亡于国内的少数民族,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宋朝政治制度的“成功”,这与唐末以来的战乱摧毁了世家大族密切相关。这里的“政治制度”是指()A.沿用唐朝藩镇以加强地方控制 B.多次推行变法加重财政负担C.削弱地方实力以加强中央集权 D.实行平民政治提升皇权专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两宋都亡于国内的少数民族,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宋朝政治制度的‘成功’,这与唐末以来的战乱摧毁了世家大族密切相关”,可以看出,学者强调宋朝亡于国内的少数民族,而不是地方割据势力,这和唐末世家大族衰落相关,所以这里的宋朝的政治制度应该指的是宋朝削弱地方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并没有沿用唐朝藩镇,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制度是削弱地方实力以加强中央集权,不是变法运动,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制度是削弱地方实力以加强中央集权,不是皇权专制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7.清代学者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该学者意在强调元朝行省制()A.导致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威胁 B.促使南方经济实力有所增强C.改变了山川形便的区划原则 D.推动了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维护统治,中国古代历朝历代往往以一些易守难攻的高山大川作为划界的依据,例如,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洞庭湖、太行山,秦岭、武夷山等。但山川形便区划原则的弊端非常明显,极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而元朝行省的划分使得“黄河,长江,洞庭、钱塘”等河湖之险完全消解,有利于抑制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C项正确;元朝行省制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排除A项;B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D项。故选C项。8.下表是17至18世纪中国白银购买力情况。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B.赋役的货币化导致白银贬值C.商业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 D.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答案】D【解析】材料中数据说明白银购买力下降,白银逐渐贬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不是白银主要产地,白银贬值是由于在国际贸易和货币流动中,中国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对外贸易处于顺差地位,白银大量流入我国,导致白银贬值,D项正确;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出现松动,排除A项;赋税劳役征发的货币化与白银货币化互为因果,但不能导致白银贬值,排除B项;明清时期农业税是政府的主要税源,而非商税,排除C项。故选D项。9.这一特权是外国侵略者在中国逞凶肆虐、走私贩毒、进行各种犯罪护身符。他们可以凭借这一特权在中国杀人越货,横行无忌,而每每逍遥法外。这一特权指的是()A.协定关税 B.片面最惠国待遇C.开放通商口岸 D.领事裁判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他们可以凭借这一特权在中国杀人越货,横行无忌,而每每逍遥法外”可知,这一特权涉及到法律审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特权指的是领事裁判权,D项正确;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开放通商口岸与材料中的司法审判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10.晚清时期,我国出现了一个建省高潮: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1885年中法签订《越南条约》,同年台湾建省。这些省的设立主要是为了A.加强中央集权 B.促进边疆开发C.应对边疆危机 D.抵制民主革命【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78年新疆地区正式建省,1885年建立台湾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疆和台湾均位于我国边疆地区,晚清列强对中国虎视眈眈,清政府建省主要是为了应对边疆危机,故C正确;当时加强中央集权不是主要目的,而是为了应对边疆危机,故A错误;促进边疆开发是产生的影响,而不是主要目的,故B错误;当时民主革命尚未开始,故D错误。11.1900年,美国国务卿要求驻柏林、巴黎、伦敦、罗马、圣彼得堡、维也纳、东京等地外交代表通知所在国外交部长:“我们认为北京的情况事实上已成为无政府状况……(美国)总统的目的和过去一样,将与其他列强共同行动。”这次“共同行动”A.引发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导致西方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沿岸C.刺激士大夫阶层提出政治改良 D.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00年,美国国务卿要求驻柏林、巴黎、伦敦、罗马、圣彼得堡、维也纳、东京等地外交代表通知所在国外交部长:‘我们认为北京的情况事实上已成为无政府状况……(美国)总统的目的和过去一样,将与其他列强共同行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这场战争之后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程,D项正确;A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排除A;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这导致西方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沿岸,故排除B项;甲午战争的战败使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刺激士大夫阶层提出政治改良——戊戌变法,故排除C项。12.据统计,自辛亥革命爆发至1913年4月,仅在北京、上海、武汉、南京等七地就有政党社团数量386个,其中政党与具有明显政治色彩的社团271个,成为民众议论政治形势、关心国家命运和进行政治沟通的平台。这表明辛亥革命()A.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B.利于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C.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开启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自辛亥革命爆发至1913年4月,仅在北京、上海、武汉、南京等七地就有政党社团数量386个”,可以看出辛亥革命之后,政党社团成立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B项正确;此时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对民主政治的影响,排除C项;“开启”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13.1941年和1942年就有一批国内企业和海外企业到边区投资办厂,如延安难民毛巾厂、振华造纸厂、桥儿沟化工厂、光华制药厂、延安伟华毛巾厂、光华农场等企业先后在边区建立起来。这说明边区引进资金的主要意图是()A.满足边区的生活需求 B.缓解抗战的物资紧缺C.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 D.巩固边区政府的统治【答案】B【解析】抗战时期,边区地区受到封锁,物资短缺,而化工、造纸、制药等企业在边区建立,其是为了缓解抗战的物资紧缺,B项正确;制药厂、化工厂不是为了满足生活需求,排除A项;这一时期两党合作,国民党并未围剿边区政府,排除C项;巩固统治不是的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14.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调整,以武汉的高校为例: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从武汉大学分出,逐渐形成了华中农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前身);1958年,武汉大学机械系分出,参与组建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1954年,武汉大学水利学院分出,成立武汉水利学院。这一系列的调整A.提高了国民的科技素质 B.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C.改变了科技落后的面貌 D.借鉴了美国教育模式的优点【答案】B【解析】题干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高等院校出现了大规模的调整,创办了大量的理工科院校,以适应一五计划的工业化建设和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可见上述调整适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故B正确;20世纪50年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一般国民的科技素质的提高无关,故排除A;CD选项所述均在题干信息无体现,故排除CD项。故选B。15.1962年1月,中共中央通过了“三自一包”的经济建设方针。“三自”即允许农民耕种自留地,自办私人小作坊,在自由市场上出售产品“一包”即农民承包政府规定的农业生产指标,要求保证完成。该政策实施有利于()A.摆脱了原有经济模式的束缚 B.促使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C.清除了“左”倾错误的不利影响 D.开始探索农村迅速发展新路径【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措施是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促使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这一时期仍然实行计划经济,未摆脱原有经济模式的束缚,排除A项;“左”倾错误没有根本消除,排除C项;开始探索农村迅速发展新路径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排除D项。故选B项。16.从1979至1988年,全国大约出版了2万多种科普图书,与此同时,科普报刊和影视作品也异军突起;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央电视台和各主要地方电视台均定期或不定期设立了科普节目。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电视普及率的提高 B.对外开放宣传需要C.科教兴国战略推动 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时间可知,处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反映了新时期国家和社会重视科普教育,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重视科普教育,D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材料与对外开放无关,排除B项;科教兴国战略在1995年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古代交通与国家治理】17.【古代交通与国家治理】交通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在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可以看到交通进步的轨迹。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进步,对于中国历史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人类文明史也有重要的意义。材料一图1秦朝主要交通示意图——摘自《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历史地图册图2唐朝主要道路示意图——摘自《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历史地图册材料二交通系统的完备程度决定古代国家的领土规模、防御能力和行政效能。交通系统是统一国家维持生存的首要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也以交通发达程度为必要条件。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工具的发明以及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进步,通过交通条件可以成千成万倍地扩大影响,收取效益,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王子今《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回顾·中国交通史研究一百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唐交通线路的变迁,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影响。【答案】(1)变迁:水陆交通路线不断扩展,整体越来越密集;南北方水陆交通更为均衡;通往异域的水陆交通干线有较大改观。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政府的重视;巩固政权的需要;交流需求的增加。(其它合理答案同等给分)(2)影响:政治: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推动了封建国家的社会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中国境内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经济: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推动了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思想文化: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推动了各地文化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化认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社会生活: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评分说明:学生任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中三个角度作答,其它合理答案同等给分)【解析】(1)变迁:根据材料“图1秦朝主要交通示意图……图2唐朝主要道路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秦到唐水陆交通路线不断扩展,整体越来越密集,南北方水陆交通更为均衡,通往异域的水陆交通干线有较大改观。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秦到唐交通线路的变迁,是生产力的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政府的重视,巩固政权的需要,交流需求的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根据材料“交通系统的完备程度决定古代国家的领土规模、防御能力和行政效能。交通系统是统一国家维持生存的首要条件。”可知,从政治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推动了封建国家的社会治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中国境内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根据材料“社会生产的发展也以交通发达程度为必要条件。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工具的发明以及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进步,通过交通条件可以成千成万倍地扩大影响,收取效益,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前进。”可知,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加强了各地的沟通,促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往来,推动了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推动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等。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推动了各地文化的融合发展,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民族文化认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等;从社会生活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交通建设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等等。【近现代社会变化】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超出了旧的经济制度所能够承载的范围;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新式出版机构与介绍西方知识的图书增多。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仅靠教化的作用和世道人心的固守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洋务派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所采取的解决之道,客观上越来越背离儒家的治国之道,虽说洋务派非有意为之,但它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传统的一元文化模式逐渐解体。——摘编自齐艳苓《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文化基础研究》材料二“西化”的基本要义是向西方学习,即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制度、文化,以使自己达到如西方一样的先进的社会状态。从“西化”到“全盘西化”到“与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中国从文明迷失再次走上了文化自信。……正是通过这种互相之间取长补短的借鉴和对话,中国正在以一种全新的开放和包容态度走向世界。——摘编自《浅析中西方文化融合与全盘西化的认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一元文化解体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近现代中国主流价值从文化迷失到再次走上文化自信的探索历程。【答案】(1)背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多种经济结构并存;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西学东渐的影响;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洋务运动的开展。(2)探索历程: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为核心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19世纪60-90年代以奕、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19世纪90年代,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19世纪90年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0世纪20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主义者,倡导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和科学;1919年,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提出社会主义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毛泽东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从文明迷失再次走上了文化自信。【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背景:据材料“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可得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多种经济结构并存;据材料“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可得出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据材料“ 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新式学堂纷纷建立,新式出版机构与介绍西方知识的图书增多。”可得出西学东渐的影响;据材料“ 面对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可得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据材料“洋务派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所采取的解决之道”可得出洋务运动的开展。【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探索历程:据材料“即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制度、文化,以使自己达到如西方一样的先进的社会状态。”,结合所学可得出学习科技方面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为核心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结合所学可得出学习科技方面19世纪60-90年代以奕、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结合所学可得出学习制度方面19世纪90年代,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结合所学可得出学习制度方面19世纪90年代,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合所学可得出学习文化方面20世纪20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主义者,倡导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和科学;结合所学可得出学习思想方面1919年,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提出社会主义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结合所学可得出学习思想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毛泽东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从文明迷失再次走上了文化自信。【中小学教育与教科书】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国建立后,以法令的形式规定“各种教科书,务合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教科书,一律禁用”。191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共和国新教科书》,经教育部审定,很快被各地学校普遍采用。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各种教育思潮竞相呈现,主张课程改革要面向生活、面向科学。1920年教育部规定:截至1922年,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大批白话文作品和翻译作品,都被选进了国文教科书,题材内容涉及中外古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科书文章体裁日趋多样化,包括书信、传记、讲演,故事、科技说明等日常应用文体。——摘编自曲铁华《中国近代中小学教材的改革》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作出了统一教材制度的战略决策,加强了教科书编审工作力度。从1954年开始编辑出版的中小学各科教科书,集中全国之力协同攻关,选调和集中一批学科专家、名师和专业编辑,全部采取集体讨论的工作制度和社内外相结合的编写方式,保障了教材质量。据《中国教育年鉴》统计,“1954年至1956年编成的十二年制中小学教材,包括教学大纲30种30册,课本93种233册”。这套教材的编写出版使全国所有地方,学校、学生都使用上了高水平、权威性、国家级的全学科教材……开启了新中国“一纲一本、统编统用”的新时代。——摘编自郭戈《新中国第一套统编教材评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期中小学教材编写的特点,分析其成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统一编订中小学教材的意义。【答案】(1)特点:课程改革面向生活、面向科学;大批使用白话文的国文教科书;题材内容涉及范围广;教科书文章体裁日趋多样化。成因:中华民国政府的建立,需要新的教材;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教科书会改变;新文化运动思想促进了教科书的变化;教育部的政策推动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五一劳动节活动策划方案(7篇)
- 情人节活动策划方案例文(4篇)
- 国庆节少数民族活动方案
- “青安岗”活动创建方案范例(3篇)
- 制作国庆节活动方案策划
- 康复中心服务方案(6篇)
- 学校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整改方案样本(2篇)
- 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方案例文(二篇)
- 水利水毁修复工程实施方案(4篇)
- 羽毛球比赛活动方案范例(3篇)
- 《矿用传感器》课件
- 年产5000吨的菠萝罐头厂的设计
- 农业述职报告范文
- m3白血病护理查房课件
- 招投标审计方案
- 《灯》(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 直体滚动与游戏(教学设计)人教版体育一年级上册
- 数字孪生工厂解决方案
- 水利工程勘察设计投标方案
- 职业生涯人物访谈音乐教师
- 消化道穿孔病例讨论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