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灯》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理解以“灯”为线索组织材料,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2、把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风格。(重点)3、体会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即在抗战最艰苦时期唤起全国人民的希望。(难点)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如果此时正值寒冷的冬季,天上正下着鹅毛大雪,刺骨的冷风呼啸吹过,我们正在赶往回家的路上,当时已是夜深人静,大街上漆黑一片,寂然无声,就连雪花飘落大地的声响似乎都有能听见,此外更是无一人影存在,那么在这种境况下,大家最希望见到什么?(二)作者简介巴金:中国现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巴金为笔名,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春》《秋》(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此外还有小说《灭亡》《寒夜》《憩园》。1982年,巴金获得了“但丁”文学奖。巴金既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又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他的散文作品有很多,如《海行杂记》《随想录》等。(三)写作背景巴金写《灯》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进入极端困难的相持阶段,当时日军对我抗日革命根据地发动了接二连三的“扫荡”,实行了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而国民党反动派在这时则掀起了第二次反动高潮,并且还阴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国的抗战前途在许多人看来,都是一片渺茫。中国当时面临的局势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血腥侵略,中国国土的大片沦丧,国民党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一切都有像“噩梦”一样使巴金感到窒闷。20世纪80年代初,巴金在他的《创作回忆录》里谈到当时的情况:“在桂林,生命的毁灭,房屋的焚烧,人民的受苦,我看得太多了!但是是不是这一切就把中国人民吓倒了呢?是不是就把中国的知识分子吓倒了呢?当然没有。”的确,尽管当时是个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寒夜”,在作者的脚下“仿佛横着一个沉睡的大海”,但在作者的内心深处,他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光明必将替代黑暗。笼统一点,本文的写作背景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这就是:本文写于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决战的抗日战争的最关键时刻。(四)朗读课文全文共13个自然段,由师生分别承担若干段的朗读任务。教师:第1—3段。学生甲:第4—8段。学生乙:第9—12段。教师:第13段。这样安排还有一个目的:通过换人轮读暗示学生,文章有如上的几个层次。(五)整体感知1.全文有多少个自然段都写了(或涉及)灯光?第2自然段究竟涉及了灯光没有?这一段是暗写了灯光,虽未言及灯光二字,但作者对于灯光已感受到了。这是行文很巧妙的一段,也可以说是由“噩梦中惊醒”到渐而清醒的一个过渡。作者的感情变化是从视觉变化开始的。“漆黑的一片”→“黑色逐渐减淡”→“终于分辨出来了”(实写视觉,暗写感情)在“漆黑”的夜里竟然分辨出山、宅、菜园,靠的正是灯光。第3自然段的内容恰恰是这一结论的注脚。第13自然段并没有实写灯光,但作者的心理活动涉及了灯光,而且揭示了灯光的象征意义——“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文章的主体内容都是写灯光,自然,作者的感情变化也是靠对“灯光”的体会来完成的。3.作者除了写眼前的灯光,还通过什么材料写灯光?这些材料最后落在哪一点上?通过回忆“风雪夜走出迷阵”(我的经历),“哈里希岛的传说”,“希洛与利安得尔的故事”,“友人投江”等材料来写灯光。这些材料最后都落在“我”对灯光的体会上。这个问题搞清了,又会加深学生对散文“形散神不散”这一特点的认识。4.《灯》是按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眼前(灯)→回忆(灯)→联想(灯)→眼前(灯)小结:作者正是以“灯”为线索,展开回忆和联想,将现实的感受和一些故事贯串起来,表达一个中心的。5.划分结构第一部分(1—3段):从噩梦中惊醒,看到黑夜中的几点灯光(“眼前”)。第二部分(4—8段):从眼前的灯光引起回忆,赞美灯光给人以勇气和温暖,指明行进方向(“回忆”——切身的经历、体会)。第三部分(9—12段):讲述有关灯光的传说与友人的故事。进一步揭示灯光的象征意义(“联想”——域外的传说、朋友的经历)。第四部分(13段):坚信“灯光是不会灭的”,完成了由“窒闷”到“微笑”的感情转变(结束了“回忆、联想”,再次写“眼前”——“对着山那边微笑了”)。第一,从上面的结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虽然伫立在一个定点上,但思绪驰骋,选取的材料不受时空限制,有所见也有所想,有切身体验也有他人的故事,虚实相济、古今结合。如果在这个意义上说“散”,那《灯》可谓“形散”之典范;但这些材料都聚向一个中心——尽写对灯光的特殊感受,恰恰体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艺术特点。第二,要注意,作者写眼前的灯光时,即对议论、抒情,其意都比较显露,可以说是“直抒胸臆”(注:可以让学生读这些句子)。写传说及友人的故事时,不多议论,讲究含蕴,留给读者品味的空间。(六)理解全文的象征意义。1.第1段中“窒闷”一词真是指居室空气不足吗?(“窒闷”一词的含义很深,暗指当时的政治空气很沉闷,失败主义情绪给人们造成的精神上的重负。点出了时代背景,为全文以象征手法行文奠定了基础。)2.灯光,本来是作用于人们视觉的,但作者着力写作者对灯光的体会,即灯光在作者感情世界上的作用,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以明了作者就是要以灯光为象征,向人们指出抗战的光明前景。必胜的信念犹如黑夜的灯光,犹如迷路行人的标灯。)3.请同学们找出作者写灯光给予他特殊感受的词语并体会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例如:第6段“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4.作者写了两个古老的传说,颂扬灯光(火炬)的伟力,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请讲讲第11段在文章的作用。(这一段写得必要、精湛。没有这一段,两个传说就会游离开文章的中心,只不过是
“凑凑材料”而已;有了这一段才能说明作者出于抒情、说理的需要才精心采选了这样的材料。这一段的设置反映了作者驾驭材料的高超能力,放得开,收得拢。“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
这几句话是全文的精髓,灯光的象征意义至此已基本揭示出来了。如果读者能体会这几句话,也一定能产生与作者共同的感受─《灯》不单属于巴金,这篇文章中透射出来的“光”与“热”也会“恩泽”每一位追求光明前景的中国人的!)5.“友人的故事”写得很细,二、三十年前的情景与最近的晤面一一交代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把“真实”的材料用“繁笔”写出来,一是强调作者对灯光的特殊感受是长期形成的,灯光与作者的感情早已融为一体—“物我同一”,因此作者由“窒闷”到欣慰“微笑”的感情转变是完全合理而可信的;二是加重“真实材料”的力度,使象征意义落到实处避免“虚幻化”,如果全文都写畅想,便会显得“轻飘”,作品的现实意义也将被削弱。6.结合句子“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谈谈为什么“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微光已经由“爱之光”变为了“他”的“心灵之光”,人间的灯光则更是光明与希望的象征了。“灯”已经由物质变为了精神,精神是不灭的,所以,胜利一定会来到。主题在这儿得到了完全的升华,同时,作者含蓄的结尾,又让人回味无穷。(七)主旨文章以“灯”为象征物,通过现实、回忆、联想,写灯给人们照明、指路,从而使人感到希望和光明,作者以此给人们点燃心中希望之灯,从中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卫星导航系统采购合同
- 粮油加工机械相关行业投资方案
- 二零二四年企业咨询服务与管理培训合同
- 受限空间作业安全
- 2024年度影视版权购买合同:影视公司购买海外影视作品版权协议
- 2024年度保险合同:某企业财产保险合同
- 2024年度办公楼电梯采购安装合同
- 服装辅料采购合同范本
- 山庄转租合同范本
- 2024年度版权许可协议:文学作品改编权及收益分配
-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 政治 含答案
- 日本课件 人教版
- 北京市2024年中考道德与法治真题试卷(含答案)
- 第1~4单元期中检测(试题)-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 《报关单填写规范》课件
- 在线学习管理平台软件开发方案
- 产品研发与创新战略性合作协议书
-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代理记账业务内部规范(三篇)
- 黑龙江大学《应用回归分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层管理干部团队-执行力与领导力提升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