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八区联考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八区联考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八区联考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八区联考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八区联考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八区联考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一、积累运用。(32分)1.(11分)根据语境完成下面题目。ㅤㅤ①还未来得及xiē息片刻,我们便来到古寺正殿。只见正殿周围绿荫环绕,香火弥漫。②里面一个和尚,闭着眼,敲着木鱼,嘴里正_____。③我()不信虚妄,不拘流俗,()也敬出家人日日礼佛,____。④我望着这座年久失修的古寺,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脱口而出,不免____,略有惆怅。⑤但当我凭栏远眺古城的湖光山色,顿觉豁然开朗。⑥眼前的湖水,苍苔绿茵,平静如镜;远处的山峦,青松翠竹,氤氲如画。(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①xiē息②绿荫(2)文中画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喃喃自语持之以恒厚古薄今B.振振有词不死不休厚古薄今C.振振有词不死不休怀古伤今D.喃喃自语持之以恒怀古伤今(3)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关联词是A.因为……所以……B.如果……就……C.虽然……但是……D.不仅……还……(4)解释文中“流俗”的词义并另造一个句子。①词义:②造句:(5)阿联想从语段中整理一个典型的修辞运用实例,你推荐哪一句给他?为什么推荐这一句?①推荐的句子:②推荐的理由:2.(8分)根据提示或要求,用古诗文原句回答。(1)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2),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新奇的比喻和美好的想象表现寒冷边塞风光的诗句是:“,。”(4)登高望远,表达思乡之情,是古代诗文重要内容,如许浑《咸阳城东楼》中的诗句:“,。”(5)古诗文中常常有表现作者高洁品性的佳句,请举出一例。3.(13分)一年一度的校园辩论赛开始了,请你参与。(1)针对正方的辩论提纲,作为反方代表的你,也拟了一个辩论提纲。正方的辩论提纲:你拟的辩论提纲:ABCD(2)请针对正方辩论提纲中的第①条,写一段120字左右的话进行反驳。要求:思路清晰,有理有据。二、阅读。(43分)4.(5分)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宋】辛弃疾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发挥想象,描绘“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所表现的情境。5.(12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张仪为秦破纵连横①ㅤㅤ(秦惠王)使张仪东说齐湣王。张仪说曰:“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之说,不顾百世之利。纵人说大王者,必曰‘齐西有强赵,南有韩与梁。齐,负海之国也,地广民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齐何’。大王贤其说,而不察其实。夫纵人朋党比周②,莫不以纵为可。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战胜之名,而有亡国之实。是何也?齐大而鲁小也。今秦之与齐也,犹齐之与鲁也。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赵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又胜秦。四战之后,赵之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战胜之名而国已破矣。是何也?秦强而赵弱。”ㅤㅤ“今秦楚嫁女娶妇,为昆弟③之国。韩献宜阳;梁效河外;赵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大王如不事秦,秦驱韩梁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渡清河,指博关,临淄、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见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孰计之也。”ㅤㅤ齐王曰:“齐僻陋,隐居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也。”乃许张仪。(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注释]①破纵连横:战国后期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文中“纵人”即指主张合纵的人,如苏秦提出的六国联合抗秦。而张仪提出分化瓦解六国联合,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称为连横。②朋党比周:成语,指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谋取私利。③昆弟: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纵人说大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B.国以危亡随其后可以一战(《曹刿论战》)C.赵亡卒数十万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D.愿大王孰计之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大王贤其说,而不察其实。②赵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3)就张仪为秦破纵连横之事,你们小组展开了讨论。阿联:张仪恐吓利诱,夸大其词,仅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就让齐王跪了。你:①小语:国家实力固然重要,但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辩士游说的最高境界。你:②小文:对!正是因为合理的论证,展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让张仪的说辞有了强大的说服力。6.(10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中国文化中的他人本位与自我本位高程ㅤㅤ他人本位与自我本位是相对的一个概念,二者共同组成了建构中国文化的基石。ㅤㅤ他人本位倾向于他人优先、先人后己。在中国文化中更加强调他人本位。中国历史上很多例子都可以说明中国文化对他人本位的推崇,比如_____,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个人应以国家利益为服务目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个人要为国家利益献身。他人本位还体现在家族宗亲和封建礼教中。比如古有“守孝三年”的传统,即父母去世之后,子女需要在家守孝三年,其间不能工作,不能进行娱乐活动,此谓“丁忧”是也。此即将家族置于个人之上,将家族孝道传统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标准。另外,他人本位还体现在待人接物上,“孔融四岁让梨”就是典型的例子。当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冲突时,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而优先满足他人的利益。时至近现代,人们对这些他人本位的行为概括了一个统称——“中华传统美德”。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他人本位都被作为一种道德标准甚至法律标准来衡量个体的表现,同时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调。他人本位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并成为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ㅤㅤ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本位在中国文化中常被作为反面典型来警醒世人。自我本位与他人本位取决于人性的两面。正如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善与恶是寄生在人类思想中的两个对立面。人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无法离开社会环境单独生活,过度的自我本位在集体生活中的弊端会被无限放大,最终无法得到社会和大众的认可。“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本位意识,从古至今都被定义为标准的“反派”专用语。类似的还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在中国文化中,自我本位意味着自私、贪婪、傲慢,而这些正与传统文化的“仁、义、礼”等观念相背离,为无数文人墨客所唾弃。ㅤㅤ然而,在中国文化中,也不乏对自我本位的另一种解读,这种观点认为自我本位和他人本位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个体的道德价值观念。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将“修身”放在第一位,将“修身”理解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很好地说明了自我本位与他人本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即完善自身,从而更好地为他人、国家服务,更好地奉献社会。这种解读可以将自我本位从以往的消极评价中解放出来,从而使自我本位成为他人本位的共生力量,形成良性互动。(选自《潇湘晨报》,2022年3月10日)(1)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2)下列选项中,填入选文第二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B.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C.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陈涉的“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3)请仿照示例,对选文第三段中的画横线句进行质疑。示例:原句:古有“守孝三年”的传统,即父母去世之后,子女需要在家守孝三年,其间不能工作,不能进行娱乐活动,此谓“丁忧”是也。质疑:“守孝三年”的礼制,是中华传统美德,还是典型的愚孝?放在今天,这样做完全不现实,不科学,也无实际意义。这样的他人本位与时代要求格格不入,这样的封建文化糟粕必须抛弃。原句:“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本位意识,从古至今都被定义为标准的“反派”专用语。质疑:7.(16分)名著阅读,完成问题。鲁小姐制义难新郎ㅤㅤ话说蘧公孙招赘鲁府,见小姐十分美貌,已是醉心,还不知小姐又是个才女。且他这个才女,又比寻常的才女不同。鲁编修因无公子,就把女儿当作儿子,五六岁上请先生开蒙,就读的是《四书》《五经》;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教他做“破题”“破承”“起讲”“题比”“中比”成篇。那先生督课,同男子一样。这小姐资性又高,记性又好。到此时,王、唐、瞿、薛,以及诸大家之文,历科程墨,各省宗师考卷,肚里记得三千余篇;自己作出来的文章,又理真法老,花团锦簇。鲁编修每常叹道:“假若是个儿子,几十个进士、状元都中来了!”闲居无事,便和女儿谈说:“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小姐听了父亲的教训,晓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一部的文章;每日丹黄烂然,蝇头细批。人家送来的诗词歌赋,正眼儿也不看他。家里虽有几本甚么《千家诗》《解学士诗》《东坡小妹诗话》之类,倒把与伴读的侍女采苹、双红们看;闲暇也教他诌几句诗,以为笑话。ㅤㅤ此番招赘进蘧公孙来,门户又相称,才貌又相当,真个是“才子佳人,一双两好”。料想公孙举业已成,不日就是个少年进士。但赘进门来十多日,香房里满架都是文章,公孙却全不在意。小姐心里道:“这些自然都是他烂熟于胸中的了。”又疑道:“他因新婚燕尔,正贪欢笑,还理论不到这事上。”又过了几日,见公孙赴宴回房,袖里笼了一本诗来灯下吟哦,也拉着小姐并坐同看。小姐此时还害羞,不好问他,只得强勉看了一个时辰,彼此睡下。到次日,小姐忍不住了,知道公孙坐在前边书房里,即取红纸一条,写下一行题目,是“身修而后家齐”,叫采苹过来,说道:“你去送与姑爷,说是老爷要请教一篇文字的。”公孙接了,付之一笑,回说道:“我于此事不甚在行。况到尊府未经满月,要做两件雅事;这样俗事,还不耐烦做哩。”公孙心里只道说,向才说这样话是极雅的了,不想正犯着忌讳。ㅤㅤ当晚,养娘走进房来看小姐,只见愁眉泪眼,长吁短叹。养娘道:“小姐,你才恭喜,招赘了这样好姑爷,有何心事,做出这等模样?”小姐把日里的事告诉了一遍,说道:“我只道他举业已成,不日就是举人、进士;谁想如此光景,岂不误我终身!”养娘劝了一回。公孙进来,待他词色就有些不善。公孙自知惭愧,彼此也不便明言。从此啾啾唧唧,小姐心里纳闷。但说到举业上,公孙总不招揽。劝的紧了,反说小姐俗气。小姐越发闷上加闷,整日眉头不展。夫人知道,走来劝女儿道:“我儿,你不要恁般呆气。我看新姑爷人物已是十分了;况你爹原爱他是个少年名士。”小姐道:“母亲,自古及今,几曾看见不会中进士的人可以叫做个名士的?”说着,越要恼怒起来。夫人和养娘道:“这个是你终身大事,不要如此。况且现放着两家鼎盛,就算姑爷不中进士,做官,难道这一生还少了你用的?”小姐道:“‘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依孩儿的意思,总是自挣的功名好,靠着祖父,只算做不成器!”夫人道:“就是如此,也只好慢慢劝他。这是急不得的。”养娘道:“当真姑爷不得中,你将来生出小公子来,自小依你的教训,不要学他父亲,家里放着你恁个好先生,怕教不出个状元来?就替你争口气。你这封诰是稳的。”说着,和夫人一齐笑起来。小姐叹了一口气,也就罢了。落后鲁编修听见这些话,也出了两个题请教公孙。公孙勉强成篇。编修公看了,都是些诗词上的话,又有两句像《离骚》,又有两句“子书”,不是正经文字;因此,心里也闷,说不出来。却全亏夫人疼爱这女婿,如同心头一块肉。(节选自吴敬梓《儒林外史》)(1)阅读选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梳理故事情节。充满期待→①→满心失望→②(2)《儒林外史》写可笑之人、可笑之事。请结合选文,探究其讽刺艺术。(3)下面是依据选文改写的课本剧片段。请为鲁小姐的扮演设计恰当的舞台说明和台词,并结合鲁小姐的性格及其成因说明你这样设计的理由。当晚,闺房外月光清冷,房内寂静无声。鲁小姐坐在梳妆台前独自①养娘:(推开门,快速进来)小姐,小姐!恭喜恭喜!鲁小姐:(皱着眉,微抬头)养娘,我有何喜?我是个苦命的人!养娘:(面露惊讶)小姐,哪里话来。您刚招赘了个好姑爷,多少人羡慕不已。怎么做出如此模样?鲁小姐:(颔首低眉,眼泪淋淋)②养娘:(略一叹气,劝慰)许是姑爷沉浸在新婚喜悦中,毕竟你们成婚还不满一月哦。鲁小姐:(眉头紧皱)我原以为他举业已成,无需多日必会是举人、进士,光耀门楣。谁想如此光景,岂不误我终身。③说明设计理由:(4)上面的课本剧将展演,你是评委组成员,请完善下面的评价表。“课本剧表演”评价表评价项目评价要点剧本理解正确理解剧本主题①较好地利用(或补充)舞台说明舞台表现表演自然,落落大方②③与其他演员配合默契三、作文。(45分)8.(45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ㅤㅤ杨志纵使武功盖世、谨小慎微,最终还是丢了生辰纲;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诉说着那个时代读书人的命运;刘备三顾茅庐,终靠诚心奠定蜀汉基业;刘姥姥游玩大观园,才发现世界原来如此精彩……小说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引发你哪些新奇的想象,或者丰富的联想,亦或深度的思考?ㅤㅤ请从上面四个人物中选定一个,以“对话某某”或“评说某某”或“遇见某某”为题(例:“对话杨志”;“评说杨志”;“遇见杨志”),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讲述经历或见闻,可发表见解,也可进行文学创作。ㅤㅤ要求:(1)文体自定;(诗歌除外)(2)不得抄袭、套作;(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2022-2023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八区联考九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运用。(32分)1.(11分)根据语境完成下面题目。ㅤㅤ①还未来得及xiē息片刻,我们便来到古寺正殿。只见正殿周围绿荫环绕,香火弥漫。②里面一个和尚,闭着眼,敲着木鱼,嘴里正_____。③我()不信虚妄,不拘流俗,()也敬出家人日日礼佛,____。④我望着这座年久失修的古寺,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脱口而出,不免____,略有惆怅。⑤但当我凭栏远眺古城的湖光山色,顿觉豁然开朗。⑥眼前的湖水,苍苔绿茵,平静如镜;远处的山峦,青松翠竹,氤氲如画。(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①xiē歇息②绿荫yīn(2)文中画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DA.喃喃自语持之以恒厚古薄今B.振振有词不死不休厚古薄今C.振振有词不死不休怀古伤今D.喃喃自语持之以恒怀古伤今(3)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关联词是CA.因为……所以……B.如果……就……C.虽然……但是……D.不仅……还……(4)解释文中“流俗”的词义并另造一个句子。①词义:流行性风俗习惯,含贬义。②造句:为人处世当光明磊落,敢作敢为,不向流俗时弊低头(5)阿联想从语段中整理一个典型的修辞运用实例,你推荐哪一句给他?为什么推荐这一句?①推荐的句子:⑥②推荐的理由:运用对偶修辞,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写出了南京优美的湖光山色。【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根据积累作答。“xiē”写作“歇”;“荫”读作“yīn”。(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喃喃自语:小声地自己跟自己说话。振振有词:意思是理直气壮的样子,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说个不停。由语境可知,第一个横线处用“喃喃自语”;持之以恒:指长久坚持下去。不死不休:不达目的不罢休,双方或多方对某一个问题各执一端,讨论不出最终的结果,谁也不肯停下来。由语境可知,第二个横线处用“持之以恒”;厚古薄今: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多用于学术研究方面。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指一种落寞、悲观的思想情绪。由语境可知,第三个横线处用“怀古伤今”。故选:D。(3)本题考查关联词运用。“不信虚妄,不拘流俗”与“也敬出家人日日礼佛”两句句意有转折关系,因此可用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A.表因果关系。B.表假设关系。C.表转折关系。D.表递进关系。故选:C。(3)本题考查词语理解并造句。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多含贬义。造句要正确,符合句子有关要求,表达流畅,没有语法错误。(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分析。从句段中找出一个典型的修辞运用实例,并阐述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如:眼前的湖水,苍苔绿茵,平静如镜;远处的山峦,青松翠竹,氤氲如画。这句话运用了运用对偶修辞,对仗工整;还运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南京优美的湖光山色。【解答】答案:(1)①歇②yīn(2)D(3)C(4)①流行性风俗习惯,含贬义。②示例:为人处世当光明磊落,敢作敢为,不向流俗时弊低头。(5)示例:①第⑥句②运用对偶、比喻的修辞,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写出了南京优美的湖光山色。2.(8分)根据提示或要求,用古诗文原句回答。(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3)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新奇的比喻和美好的想象表现寒冷边塞风光的诗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4)登高望远,表达思乡之情,是古代诗文重要内容,如许浑《咸阳城东楼》中的诗句:“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5)古诗文中常常有表现作者高洁品性的佳句,请举出一例。【分析】本题考查直接型默写和理解型默写。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1)蜡炬成灰泪始干(2)苟全性命于乱世(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4)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5)示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3.(13分)一年一度的校园辩论赛开始了,请你参与。(1)针对正方的辩论提纲,作为反方代表的你,也拟了一个辩论提纲。正方的辩论提纲:你拟的辩论提纲:A自媒体时代更不容易接近真相B自媒体时代下信息的真假难辨(或碎片化),反而导致真相被埋没。C自媒体传播有主观情绪化特性,易产生流言,甚至谣言,从而掩盖了真相。D自媒体对权威媒体发布形成舆情干扰,导致真相受人猜疑。(2)请针对正方辩论提纲中的第①条,写一段120字左右的话进行反驳。要求:思路清晰,有理有据。【分析】(1)本题考查拟写辩论提纲。仿照示例,作为反方来拟写辩论提纲,言简意赅,表达清晰。(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针对正方辩论提纲的第一条,写一段120字左右的话进行反驳。观点明确,思路清晰,有理有据。如:自媒体时代,虽然获得信息的手段多样,但不代表更易获得真相。相反,因为信息传播的随意性和碎片化,往往真假难辩,导致真相被埋没,如新冠患者的症状表现,网上众说纷纭,以讹传讹,诡异恐怖,掩盖了科学真相,令人惶恐。可见自媒体时代更不容易接近真相。【解答】答案:(1)示例:A反方观点:自媒体时代更不容易接近真相B自媒体时代下信息的真假难辨(或碎片化),反而导致真相被埋没。C自媒体传播有主观情绪化特性,易产生流言,甚至谣言,从而掩盖了真相。D自媒体对权威媒体发布形成舆情干扰,导致真相受人猜疑。(2)示例:《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说:“人类其实就一直生活在后真相时代。”这个“后真相”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例如人民日报双黄连事件,药家鑫自媒体影响司法等。可见自媒体上众多掐头去尾,未经证实的信息让人更难得到事情的真相。二、阅读。(43分)4.(5分)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宋】辛弃疾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发挥想象,描绘“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所表现的情境。【分析】《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当是作者后期的作品,词虽以“万事皆空”总摄全篇,实充盈家国身世之感,风格沉郁悲凉。上片怀古,实叹喟今无英雄,秦汉盛世难再。下片歌舞匆匆者,亦少年盛事惟梦境再现。《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描写的是人到中年,有些凄凄惶惶心态,但又不趋炎附势的低姿态。【解答】本题考查描绘诗中的画面。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梦中美好的年少时光,被山僧的钟声撞破,惊醒后再难以入眠,凄凉落寞的夜半时分,只有呜咽的秋风,在西窗外不停地卷起地面的枯枝落叶。“卷地西风”,在西窗外不停地卷起地面的枯枝落叶,尤其富有境界感。答案示例:梦中美好的年少时光,被山僧的钟声撞破,惊醒后再难以入眠,凄凉落寞的夜半时分,只有呜咽的秋风,在西窗外不停地卷起地面的枯枝落叶。家国梦、少年志,历经多年,皆被严酷的现实一一磨灭,如今理想破灭,教人无梦可作。辛弃疾晚期空有一腔报国之情,却英雄末路(老大无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流露出悲愤、甚至绝望的消沉感情。译文:整日在借酒浇愁的状态中渡过,一生的努力因没能改变国家的败局而全部成空。古今往来的英雄们本就不多,却因时间的流逝而淹没,再也难找到像刘邦、秦始皇那样的英雄。少年繁华如梦,如今一一破灭,让人直欲遁入空门,做隐逸之士,可真正要去寻觅夜半禅钟的时候,却只有卷地的西风,严酷的现实,教人无梦可做,无处可托。5.(12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张仪为秦破纵连横①ㅤㅤ(秦惠王)使张仪东说齐湣王。张仪说曰:“天下强国无过齐者,大臣父兄殷众富乐。然而为大王计者,皆为一时之说,不顾百世之利。纵人说大王者,必曰‘齐西有强赵,南有韩与梁。齐,负海之国也,地广民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齐何’。大王贤其说,而不察其实。夫纵人朋党比周②,莫不以纵为可。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以危亡随其后,虽有战胜之名,而有亡国之实。是何也?齐大而鲁小也。今秦之与齐也,犹齐之与鲁也。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赵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又胜秦。四战之后,赵之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战胜之名而国已破矣。是何也?秦强而赵弱。”ㅤㅤ“今秦楚嫁女娶妇,为昆弟③之国。韩献宜阳;梁效河外;赵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大王如不事秦,秦驱韩梁攻齐之南地,悉赵兵渡清河,指博关,临淄、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见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是故愿大王孰计之也。”ㅤㅤ齐王曰:“齐僻陋,隐居东海之上,未尝闻社稷之长利也。”乃许张仪。(节选自《史记•张仪列传》,有删改)[注释]①破纵连横:战国后期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文中“纵人”即指主张合纵的人,如苏秦提出的六国联合抗秦。而张仪提出分化瓦解六国联合,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称为连横。②朋党比周:成语,指结党营私,排斥异己,谋取私利。③昆弟: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纵人说大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B.国以危亡随其后可以一战(《曹刿论战》)C.赵亡卒数十万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D.愿大王孰计之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大王贤其说,而不察其实。②赵入朝渑池,割河间以事秦。(3)就张仪为秦破纵连横之事,你们小组展开了讨论。阿联:张仪恐吓利诱,夸大其词,仅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就让齐王跪了。你:①这是实力决定外交的典型案例,张仪凭的不仅是嘴上功夫。小语:国家实力固然重要,但能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辩士游说的最高境界。你:②先树靶子,亮对方观点,再进行逐一批驳,打破对方幻想,逼其就范;摆事实,讲道理,对比论证,假设论证,论证方法灵活多样。小文:对!正是因为合理的论证,展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让张仪的说辞有了强大的说服力。【分析】【译文】张仪回到秦国报告,秦惠王便封赏了他五个都邑,封号叫武信君。秦王派张仪向东游说齐湣王说:“天下强大的国家没有超过齐国的,及其父兄兴旺发达、富足安乐。然而,替大王出谋划策的人,都是为了暂时的欢乐,不顾国家长远的利益。主张合纵的谋士游说大王,必定会说:‘齐国西边有强大的赵国,南边有韩国和魏国,齐国是背靠大海的国家,土地辽阔,百姓众多,军队强大,士兵勇敢,即使有上百个秦国,对齐国也将无可奈何。’大王认为他们的说法很贤明,却没能考虑到实际的情况。主张合纵的人,结党营私,排斥异己,没有不认为合纵是可行的。我听说,齐国和鲁国打了三次仗,鲁国战胜了三次,国家却因此随后就灭亡了,即使有战胜的名声,却遭到国家灭亡的现实。这是为什么呢?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啊。现在,秦国与齐国比较,就如同齐国和鲁国一样。秦国和赵国在漳河边上交战,两次交战,两次打败了秦国;在番吾城下交战,两次交战,又两次打败了秦国。四次战役之后,赵国的士兵阵亡了几十万,才仅仅保住了邯郸。即使赵国有战胜的名声,国家却残破不堪了。这是为什么呢?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啊。“如今秦、楚两国嫁⼥娶妇,结成兄弟盟国。韩国献出宜阳,魏国献出河外,赵国在渑池朝拜秦王,割让河间来奉事秦国。假如齐王不侍奉(臣服)秦国,秦国就会驱使韩国、魏国进攻齐国的南边,赵国的军队全部出动,渡过清河,直指博关,临菑,即墨就不再为齐王所拥有了。国家一旦被进攻,即使是想要侍奉秦国,也不可能了,因此希望齐王仔细地考虑这件事。”齐王说:“齐国地处偏僻,见识浅薄,偏安于东海边上,不曾听到过国家长远利益的道理。”就接受了张仪的建议。【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游说/同“悦”,愉快;B.因为/凭借;C.几/多次;D.同“熟”,仔细/同“熟”,仔细。故选:D。(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①重点词:贤,认为……贤明。实,实际情况。句意:大王认为他们的说法很贤明,却没能考虑到实际的情况。②重点词:以,来。事,奉送。句意:赵国在渑池朝拜秦王,割让河间来奉送秦国。(3)本题考查表达观点。根据语境中上下文提示,紧扣讨论的话题应答。①要求表明自己的观点,阿联强调张仪游说的重要,根据下文小语“国家实力固然重要”可知,①应该强调国家实力的因素;②根据小文“正是因为合理的论证,展现了高超的语言艺术,让张仪的说辞有了强大的说服力”可知,要求分析阐释张仪“高超的语言艺术”。答案:(1)D(2)①大王认为他们的说法很贤明,却没能考虑到实际的情况。②赵国在渑池向秦国朝贡称臣,并割让河间地区奉送秦国。(3)①示例:这是实力决定外交的典型案例,张仪凭的不仅是嘴上功夫。②示例:先树靶子,亮对方观点,再进行逐一批驳,打破对方幻想,逼其就范;摆事实,讲道理,对比论证,假设论证,论证方法灵活多样;材料使用恰适,与观点一致,有说服力;言辞雄辩,逻辑严密,富有气势。6.(10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中国文化中的他人本位与自我本位高程ㅤㅤ他人本位与自我本位是相对的一个概念,二者共同组成了建构中国文化的基石。ㅤㅤ他人本位倾向于他人优先、先人后己。在中国文化中更加强调他人本位。中国历史上很多例子都可以说明中国文化对他人本位的推崇,比如_____,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个人应以国家利益为服务目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个人要为国家利益献身。他人本位还体现在家族宗亲和封建礼教中。比如古有“守孝三年”的传统,即父母去世之后,子女需要在家守孝三年,其间不能工作,不能进行娱乐活动,此谓“丁忧”是也。此即将家族置于个人之上,将家族孝道传统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行为标准。另外,他人本位还体现在待人接物上,“孔融四岁让梨”就是典型的例子。当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冲突时,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而优先满足他人的利益。时至近现代,人们对这些他人本位的行为概括了一个统称——“中华传统美德”。无论古代还是现代,他人本位都被作为一种道德标准甚至法律标准来衡量个体的表现,同时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调。他人本位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并成为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ㅤㅤ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本位在中国文化中常被作为反面典型来警醒世人。自我本位与他人本位取决于人性的两面。正如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善与恶是寄生在人类思想中的两个对立面。人们生活在社会群体之中,无法离开社会环境单独生活,过度的自我本位在集体生活中的弊端会被无限放大,最终无法得到社会和大众的认可。“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本位意识,从古至今都被定义为标准的“反派”专用语。类似的还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在中国文化中,自我本位意味着自私、贪婪、傲慢,而这些正与传统文化的“仁、义、礼”等观念相背离,为无数文人墨客所唾弃。ㅤㅤ然而,在中国文化中,也不乏对自我本位的另一种解读,这种观点认为自我本位和他人本位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个体的道德价值观念。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将“修身”放在第一位,将“修身”理解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很好地说明了自我本位与他人本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即完善自身,从而更好地为他人、国家服务,更好地奉献社会。这种解读可以将自我本位从以往的消极评价中解放出来,从而使自我本位成为他人本位的共生力量,形成良性互动。(选自《潇湘晨报》,2022年3月10日)(1)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2)下列选项中,填入选文第二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CA.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B.辛弃疾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C.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陈涉的“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3)请仿照示例,对选文第三段中的画横线句进行质疑。示例:原句:古有“守孝三年”的传统,即父母去世之后,子女需要在家守孝三年,其间不能工作,不能进行娱乐活动,此谓“丁忧”是也。质疑:“守孝三年”的礼制,是中华传统美德,还是典型的愚孝?放在今天,这样做完全不现实,不科学,也无实际意义。这样的他人本位与时代要求格格不入,这样的封建文化糟粕必须抛弃。原句:“识时务者为俊杰”就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本位意识,从古至今都被定义为标准的“反派”专用语。质疑:“识时务”虽是自我本位,但也有积极意义,实乃智者所为。“识时务”不是随大流,而是一种独立思考与判断的智慧;不是泥古不化,而是洞察时势,与时俱进。当今社会,只有审时度势,顺应规律,适时而为,才能走出“小我”,走向“大我”,走向成功。【分析】本文首先提出观点:他人本位是与自我本位相对的一个概念,二者共同组成了建构中国文化的基石。其次阐述观点:先阐述了他人本位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奠定中国文化的基调;然后强调了自我本位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主要作为反面典型的存在。最后总结观点:提倡挖掘自我本位的积极因素,使之转化为与他人本位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解答】(1)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根据“他人本位与自我本位是相对的一个概念,二者共同组成了建构中国文化的基石”可知,首先提出观点:他人本位是与自我本位相对的一个概念,二者共同组成了建构中国文化的基石。根据“他人本位倾向于他人优先、先人后己。在中国文化中更加强调他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本位在中国文化中常被作为反面典型来警醒世人”可知,其次阐述观点:先阐述了他人本位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奠定中国文化的基调;然后强调了自我本位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主要作为反面典型的存在。根据“然而,在中国文化中,也不乏对自我本位的另一种解读,这种观点认为自我本位和他人本位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个体的道德价值观念”可知,最后总结观点:提倡挖掘自我本位的积极因素,使之转化为与他人本位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2)本题考查补充内容。根据“他人本位倾向于他人优先、先人后己。在中国文化中更加强调他人本位”可知,选文第二段横线处必须说明中国文化对他人本位的推崇,“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充分说明这一点。故选:C。(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回答时,要正确分析出“识时务”的积极内涵,联系现实生活指出“识时务”的积极作用和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例如:“识时务”虽是自我本位,但也有积极意义,实乃智者所为。“识时务”不是随大流,而是一种独立思考与判断的智慧;不是泥古不化,而是洞察时势,与时俱进。当今社会,只有审时度势,顺应规律,适时而为,才能走出“小我”,走向“大我”,走向成功。答案:(1)首先提出观点:他人本位是与自我本位相对的一个概念,二者共同组成了建构中国文化的基石。其次阐述观点:先阐述了他人本位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奠定中国文化的基调;然后强调了自我本位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主要作为反面典型的存在。最后总结观点:提倡挖掘自我本位的积极因素,使之转化为与他人本位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2)C(3)“识时务”虽是自我本位,但也有积极意义,实乃智者所为。“识时务”不是随大流,而是一种独立思考与判断的智慧;不是泥古不化,而是洞察时势,与时俱进。当今社会,只有审时度势,顺应规律,适时而为,才能走出“小我”,走向“大我”,走向成功。7.(16分)名著阅读,完成问题。鲁小姐制义难新郎ㅤㅤ话说蘧公孙招赘鲁府,见小姐十分美貌,已是醉心,还不知小姐又是个才女。且他这个才女,又比寻常的才女不同。鲁编修因无公子,就把女儿当作儿子,五六岁上请先生开蒙,就读的是《四书》《五经》;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教他做“破题”“破承”“起讲”“题比”“中比”成篇。那先生督课,同男子一样。这小姐资性又高,记性又好。到此时,王、唐、瞿、薛,以及诸大家之文,历科程墨,各省宗师考卷,肚里记得三千余篇;自己作出来的文章,又理真法老,花团锦簇。鲁编修每常叹道:“假若是个儿子,几十个进士、状元都中来了!”闲居无事,便和女儿谈说:“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外道!”小姐听了父亲的教训,晓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一部的文章;每日丹黄烂然,蝇头细批。人家送来的诗词歌赋,正眼儿也不看他。家里虽有几本甚么《千家诗》《解学士诗》《东坡小妹诗话》之类,倒把与伴读的侍女采苹、双红们看;闲暇也教他诌几句诗,以为笑话。ㅤㅤ此番招赘进蘧公孙来,门户又相称,才貌又相当,真个是“才子佳人,一双两好”。料想公孙举业已成,不日就是个少年进士。但赘进门来十多日,香房里满架都是文章,公孙却全不在意。小姐心里道:“这些自然都是他烂熟于胸中的了。”又疑道:“他因新婚燕尔,正贪欢笑,还理论不到这事上。”又过了几日,见公孙赴宴回房,袖里笼了一本诗来灯下吟哦,也拉着小姐并坐同看。小姐此时还害羞,不好问他,只得强勉看了一个时辰,彼此睡下。到次日,小姐忍不住了,知道公孙坐在前边书房里,即取红纸一条,写下一行题目,是“身修而后家齐”,叫采苹过来,说道:“你去送与姑爷,说是老爷要请教一篇文字的。”公孙接了,付之一笑,回说道:“我于此事不甚在行。况到尊府未经满月,要做两件雅事;这样俗事,还不耐烦做哩。”公孙心里只道说,向才说这样话是极雅的了,不想正犯着忌讳。ㅤㅤ当晚,养娘走进房来看小姐,只见愁眉泪眼,长吁短叹。养娘道:“小姐,你才恭喜,招赘了这样好姑爷,有何心事,做出这等模样?”小姐把日里的事告诉了一遍,说道:“我只道他举业已成,不日就是举人、进士;谁想如此光景,岂不误我终身!”养娘劝了一回。公孙进来,待他词色就有些不善。公孙自知惭愧,彼此也不便明言。从此啾啾唧唧,小姐心里纳闷。但说到举业上,公孙总不招揽。劝的紧了,反说小姐俗气。小姐越发闷上加闷,整日眉头不展。夫人知道,走来劝女儿道:“我儿,你不要恁般呆气。我看新姑爷人物已是十分了;况你爹原爱他是个少年名士。”小姐道:“母亲,自古及今,几曾看见不会中进士的人可以叫做个名士的?”说着,越要恼怒起来。夫人和养娘道:“这个是你终身大事,不要如此。况且现放着两家鼎盛,就算姑爷不中进士,做官,难道这一生还少了你用的?”小姐道:“‘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依孩儿的意思,总是自挣的功名好,靠着祖父,只算做不成器!”夫人道:“就是如此,也只好慢慢劝他。这是急不得的。”养娘道:“当真姑爷不得中,你将来生出小公子来,自小依你的教训,不要学他父亲,家里放着你恁个好先生,怕教不出个状元来?就替你争口气。你这封诰是稳的。”说着,和夫人一齐笑起来。小姐叹了一口气,也就罢了。落后鲁编修听见这些话,也出了两个题请教公孙。公孙勉强成篇。编修公看了,都是些诗词上的话,又有两句像《离骚》,又有两句“子书”,不是正经文字;因此,心里也闷,说不出来。却全亏夫人疼爱这女婿,如同心头一块肉。(节选自吴敬梓《儒林外史》)(1)阅读选文,仿照示例,用四字短语梳理故事情节。充满期待→①产生怀疑→满心失望→②无奈接受(2)《儒林外史》写可笑之人、可笑之事。请结合选文,探究其讽刺艺术。(3)下面是依据选文改写的课本剧片段。请为鲁小姐的扮演设计恰当的舞台说明和台词,并结合鲁小姐的性格及其成因说明你这样设计的理由。当晚,闺房外月光清冷,房内寂静无声。鲁小姐坐在梳妆台前独自①愁眉泪眼,长吁短叹。养娘:(推开门,快速进来)小姐,小姐!恭喜恭喜!鲁小姐:(皱着眉,微抬头)养娘,我有何喜?我是个苦命的人!养娘:(面露惊讶)小姐,哪里话来。您刚招赘了个好姑爷,多少人羡慕不已。怎么做出如此模样?鲁小姐:(颔首低眉,眼泪淋淋)②前日我写下“身修而后家齐”的题目,说是老爷要请教他一篇文字。他竟然说于此事不甚在行。还说这样俗事,还不耐烦做。养娘:(略一叹气,劝慰)许是姑爷沉浸在新婚喜悦中,毕竟你们成婚还不满一月哦。鲁小姐:(眉头紧皱)我原以为他举业已成,无需多日必会是举人、进士,光耀门楣。谁想如此光景,岂不误我终身。③说明设计理由:她生性要强,沉醉于科举功名,一心望夫成龙,渴望夫尊妻荣,一旦梦想成空,难免痛苦一生。这与其父亲的从小对她的家教影响、当时的社会科举文化的流毒和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思想都密不可分。(4)上面的课本剧将展演,你是评委组成员,请完善下面的评价表。“课本剧表演”评价表评价项目评价要点剧本理解正确理解剧本主题①对人物的个性和思想理解到位较好地利用(或补充)舞台说明舞台表现表演自然,落落大方②动作、手势熟练而准确,表情丰富,有表现力③吐字清晰,语言流利,语速、语调恰当与其他演员配合默契【分析】选文主要讲述鲁小姐对公孙充满期待、产生怀疑、满心失望到无奈接受,这与其父亲的从小对她的家教影响、当时的社会科举文化的流毒和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思想都密不可分。【解答】(1)本题考查梳理故事情节。根据“公孙接了,付之一笑,回说道:‘我于此事不甚在行。况到尊府未经满月,要做两件雅事;这样俗事,还不耐烦做哩。’”可知,鲁小姐对公孙能力产生怀疑。根据“说着,和夫人一齐笑起来。小姐叹了一口气,也就罢了”可知,鲁小姐对公孙无奈接受。(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分析。根据“但说到举业上,公孙总不招揽。劝的紧了,反说小姐俗气。小姐越发闷上加闷,整日眉头不展”“况且现放着两家鼎盛,就算姑爷不中进士,做官,难道这一生还少了你用的”可知,善用对比夸张,使讽刺强烈:家道鼎盛,知书达理,理家有道的鲁小姐本应婚姻幸福、生活美满,却偏偏醉心功名,望夫成龙,而把日子过得很压抑痛苦。根据“鲁编修每常叹道:‘假若是个儿子,几十个进士、状元都中来了!’”可知,善抓日常细节,使丑态毕露:如鲁编修每常叹道:“假若是个儿子,几十个进士、状元都中来了!”一句日常慨叹之语,可见鲁编修一生迷恋科举功名,至死不悟。根据“小姐听了父亲的教训,晓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一部的文章;每日丹黄烂然,蝇头细批。人家送来的诗词歌赋,正眼儿也不看他”可知,善运白描手法,使真切传神:如小姐听了父亲的教训,晓妆台畔,刺绣床前,摆满了一部一部的文章;每日丹黄烂然,蝇头细批。只寥寥几语,便见其从小家教之严,科举文化毒害之深。(3)本题考查对人物的分析。根据“当晚,养娘走进房来看小姐,只见愁眉泪眼,长吁短叹”可知,鲁小姐坐在梳妆台前独自愁眉泪眼,长吁短叹。根据“到次日,小姐忍不住了,知道公孙坐在前边书房里,即取红纸一条,写下一行题目,是‘身修而后家齐’,叫采苹过来,说道:‘你去送与姑爷,说是老爷要请教一篇文字的。’公孙接了,付之一笑,回说道:‘我于此事不甚在行。况到尊府未经满月,要做两件雅事;这样俗事,还不耐烦做哩。’”可知,前日我写下“身修而后家齐”的题目,说是老爷要请教他一篇文字。他竟然说于此事不甚在行。还说这样俗事,还不耐烦做。根据“‘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依孩儿的意思,总是自挣的功名好,靠着祖父,只算做不成器!”可知,她生性要强,沉醉于科举功名,一心望夫成龙,渴望夫尊妻荣,一旦梦想成空,难免痛苦一生。这与其父亲的从小对她的家教影响、当时的社会科举文化的流毒和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思想都密不可分。(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