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5月份)_第1页
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5月份)_第2页
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5月份)_第3页
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5月份)_第4页
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5月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5月份)一、现代文阅读(10分)1.(10分)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囤积癖与断舍离①老人爱囤东西是一个普遍现象,如今这种囤积癖甚至蔓延到年轻人身上,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的储物空间不够用,很多家庭主妇甚至要专门学习收纳术。②为了对抗囤积癖,断舍离的生活主张应运而生。这种主张要求断绝物的进入,舍弃不需要的物,进而远离物,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很多人觉得自己是为外物所累,是物造成了自己的痛苦,所以只要将物欲降到最低,把物从生活当中尽量去除,就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③断舍离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纯粹的解决方案。主张断舍离的杂志的经典画面,常常是一间空空如也的白房子,一个人身披禅衣,枯坐其中。他们认为要摆脱物造成的痛苦,只需舍弃、远离物就行。其实真正的苦是内在的,它源自一种错误的价值观——把人看成宇宙的主宰,把物看成工具,人们可以任意使用它。这种任性的使用关系将人同物的多维关系割断了,当东西仅仅是工具而没有别的什么维度时,它们就会显得太多、太琐碎。④要真正摆脱物的困扰,靠断舍离是做不到的。而且沉迷于断舍离的人一旦走火入魔,人就会患上仇物症,就像减肥者不幸得了厌食症一样。他们以为通过对物的排斥,就能纯化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特别单纯的错误。人都是物品依恋者,物是走入精神深处的梯子。如果你真的践行断舍离,很可能变成一个冰冷的人,要过一种萧条的人生。感觉到为物所累,关键不在物本身,而在未能对物有充分的认识和丰富的体验。物不是一个被动的工具,它实际上具有意向性,能参与构建我们的知觉和心灵。⑤物不单是工具,它还关乎过去。铁丝做的衣架多年后还在用,但做衣架的父亲已经不在了,看着这个衣架,你会想起父亲的深情。一个中年女人,把母亲去世前做的豆包冻了起来,一两年舍不得吃,就那样存放在冰箱的角落里,仿佛母亲还在世,自己还享受着她的关爱。物比人坚挺,能够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形成一个完美的时间琥珀,看着它,就让人想起围绕它所发生的人间苦乐。⑥物也关乎未来。当看到一屋子杂物的时候,这些满载过去的物件,其实也是被储存在未来之中的。老人们经常说,这些东西不要扔,以后还用得到。对老人来说,旧物在将来到底用不用得到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将自己看成一个有未来的人。每次母亲掏出一个囤积许久的布袋子并拿着它去买菜时,都像完成一次心灵的疗愈,它确凿地说明旧物可以新用,枯木也能逢春,自己还有未来。⑦其实在东方文化里,人们对天下万物一直抱有很深的感恩情怀。中国古人从来没有把物仅仅当作简单的工具,把人和物割裂在两个存在领域,而认为人和物有着根本上的联系。中国古人的精神世界,值得我们再一次走入。(1)下列关于“断舍离”的理解,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A.断舍离被很多人视作解决囤物癖的手段B.断舍离主张尽量地断绝、舍弃和远离物C.断舍离提倡降低物欲且在空房子里生活D.断舍离只看到了物作为工具的使用价值(2)下列关于“仇物症”患者的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A.其症状往往表现为对物的过度排斥B.他们常常因被物所束缚而感到困扰C.他们认为净化心灵能治愈“仇物症”D.他们可能会因此成为情感淡漠的人(3)阅读⑤⑥段,概括物能“参与建构我们的知觉和心灵”的原因。二、现代文阅读(20分)2.(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腊月•故乡①腊月在一年的年底,故乡在一个人的心底。②到了腊月,人们就会想起故乡。“腊月”本是一个与冷有关的词,但就是那么怪,腊月在我整个童年的印象里,竟是丰盛的、喧闹的、蓬勃的,比任何一个月都要红火。③腊月里的每个晴日,都值得珍惜;每个雨天,也不能浪费。一桩桩迎新年的活计,都热热闹闹的铺展开来。准备年货,缝制新衣,洒扫门闾,换门神,贴春牌……其中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忙年食。“腊”通“猎”,跟食物有关,也跟祭祀有关。物资匮乏的年代,只有到了腊月,人们才舍得在吃上大费周章。炒豆子、炸薯片、蒸年糕、磨豆腐、擀糍粑、杀年猪、熏腊肉、宰鸡鸭、捉塘鱼……里面含着约定的风俗、熟稔的工序、温暖的亲情和喧闹的烟火,那是一帧帧热火朝天、色彩斑斓的流动画卷。④腊月里,在远方谋生的村人陆续返回。山村就像一个静寂的池塘,多一人,就多一分鲜活与丰盈。渐渐地,满池鱼跳虾跃,整个村庄人喧马嘶,那是浓浓的、暖暖的、热闹的过年氛围。⑤等到自己在长沙安了家,于我,腊月开始带着淡淡的愁绪。这时的自己,就像那条漫长的乡路,一头系着故乡与父母,一头系着城里的小家与妻儿。故乡是我与父母的故乡,不是妻儿的故乡,他们没在那个山村奋斗、挣扎过,没有那种贴心贴肺的感觉,却为了我的心心念念,每年要在大年三十,与我一起奔赴家乡。晨起,一路颠簸,步履艰难,辗转腾挪;夜深,坑洼泥泞,妻倦儿困,前路漫漫。等到归家,妻儿已然一肚子怨气,却又不好发作,而我只能愧疚心疼。除了故乡,亲人们也在一点点地往岁月深处隐退。又是一年腊月三十,人家喜气洋洋过大年,我们哭哭啼啼送母亲上山,一家人就着葬礼的剩菜剩饭,度过了一个寒冷而漫长的春节。随着人事的变迁,关于腊月与故乡的记忆,也遥遥地抛在了脑后。⑥近几年,老父亲执意要守在乡下生活,回乡的次数多了,故乡竟变得新奇起来。⑦我想象不出,在我的有生之年,一辆小车可以从长沙我所在的住宅小区,直接开到老家禾坪,一路都是平坦的柏油马路。老屋都湮失不见了,洋楼东一幢,西一幢。远处,茶园、花海、竹林、田间,村前樱桃成簇,水边蒌蒿满地;近前,民宿、书院,咖啡厅、茶室,鳞次栉比,安静内敛。清凉的风里,有大自然的芳香,也有因殷实富足带来的甘甜气息在流转。这种气息,我曾经只有在腊月才能在故乡感受到。⑧即便是故乡没有改变的地方,也呈现出异质的美丽。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认为那个叫瑶池的村落没有风景,它一地鸡毛,充满了悲欢和离合,就像一幅浮世绘。然而有一回,邻村的一个女孩,在她家的房顶上架了一台摄影机,以瑶池为背景,对着山麓下的一垅梯田拍摄了一上午,又将视频浓缩成三分钟。微雨的天气,四野青翠欲滴,我的瑶池掩映在这浩阔无边的绿意之中,就像许多文学名著里描写过的艳丽的山庄。一部分白云,纱巾般在山腰处神奇地出现,又神秘地消失。更多的白云,大片大片,从故乡的头顶流过,天河一般奔赴天际。⑨我看得痴了,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我的世界观发生了变化,我从旧壳里挣脱出来。故乡还是那个故乡,然而我心中,不再背负那份没来由的沉重乡愁。故乡的变化不可阻挡,儿时熟悉的记忆已然湮灭,但只要经常回家,就会有美好而似曾相识的事物不断出现。⑩告别了物资匮乏的年代,如今,在任何时候返回故乡,心与身都能获得童年时在腊月里才有的慰藉和满足,想起故乡,只一会儿,骨子里所有的荒芜,都变得水灵水润起来。这时才发现,无论一个人多么苍老,故乡永远是他返老还童的秘境,是他丰沛情感的根源,是他人生旅途的原点。(1)第②段说“到了腊月,人们就会想起故乡”,请结合②﹣④段内容分析原因。(2)第⑤段说“腊月开始带着淡淡的愁绪”,这里的“愁绪”具体指什么?(3)第⑥段说“故乡竟变得新奇起来”,结合⑥﹣⑧段说说“新奇”表现在哪些方面?(4)结合⑨⑩段,说说在“变化了的世界观”的指导下,我们该如何对待故乡?三、名著阅读(7分)3.(7分)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节选部分,完成小题。暴风咆哮不止,暴风雪肆虐了一夜。虽然整夜生着火炉,但大家依然感到寒冷刺骨。车站上那所破旧不堪的房子是挡不住凛冽寒风的侵袭的。第二天清早,人们双脚踩着厚厚的积雪去上工。耀眼的太阳已挂上树梢,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保尔领着全队人清除他们地段上的积雪。只有现在,保尔才深深感到寒冷的折磨与痛苦。奥古涅夫送的旧皮夹克并不能御寒,而一只脚上的胶鞋又钻进了雪,有好几次掉在深深的积雪中;而另一只脚上的皮靴底张了大口,眼看就要完全掉了。而且,因为他睡在水泥地板上,脖子上已长了两个肿得大大的痈疮。托卡列夫把自己的毛巾送给他作围巾。他瘦了,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他拼命地用一把大木锨使劲铲雪。就在这时,一列客车慢慢地爬进了车站。奄奄一息的火车头好容易才把列车拖到了这里,煤水车上连一块木柴也没有,炉火眼看就要熄灭了。那司机对站长喊道:“给些木柴,我们就开走,要是不给木柴,就趁火车此刻还能动弹,我把它开到备用线上去。”列车开到了备用线上。他们把停车的原因告诉给那些神情沮丧的乘客。车厢里挤得针都插不进去,乘客有的唉声叹气,有的破口大骂。“你们去和那个老头子谈谈,就是在站台上走的那一位。”站长对乘务员们说,“他是这儿筑路队的负责人。要是他答应,就可以用雪橇给你们运一些木头来。那些木头是他们堆放着作枕木用的。”乘务员们迎着托卡列夫跑去。老人回答道:“木柴我可以给,但不能白给。要知道这是我们的筑路材料。积雪阻碍了我们的工作。你们车厢里有六七百个乘客。妇女和孩子们可以留在车里,其余的人都拿起锨来清除积雪,干到晚上为止。答应这个条件就可以得到木柴。要是拒绝,就让他们坐在车里等着过新年吧。”(1)简要概括客车司机对托卡列夫的请求及托卡列夫提出的交换条件。(2)文段体现了托卡列夫怎样的性格特点?回答两点即可。四、古诗欣赏(3分)4.(3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送人游塞齐己(唐)槐柳野桥边,行尘暗马前。秋风来汉地,客路入胡天。雁聚河流浊,羊群碛①草膻。那堪陇头宿,乡梦逐潺湲。注:①碛:沙漠。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通过描写“野桥”“行尘”表现出送别地点的荒凉。 B.颔联借“秋风”“客路”表现出此去路途的艰辛、遥远。 C.颈联赞美边塞丰饶富足,借此表达对友人的安慰与祝福。 D.尾联想象友人睡下后,思乡之情将凝成眼泪在梦中流淌。五、文言文阅读(15分)5.(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卜式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欲何?”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选自《汉书》)(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汉方事匈奴事:向……投降B.苟,子欲何苟:如果(这样)C.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死:为……献身D.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上书、上奏(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A.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B.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C.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D.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卜式上书请求捐献一半财产为国效力,遭拒后仍回家种田放牧。B.皇上和丞相最初不信任卜式,认为他不求私利的行为不合情理。C.贫民大迁徙,官府无法满足供给,卜式拿出家财亲自分给贫民。D.皇上终于相信卜式是善良无私、德行很高的人,于是封他为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六、综合读写(15分)6.(1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现在很多大学生都会在床上悬挂帘子,在多人宿舍里为自己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可以说,小小床帘,的是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保留一部分个人空间的安全感和边界感。也因此,学校禁止挂床帘的要求,让很多学生感到十分不解和困惑,认为学校“管得太宽”。多数高校在禁止学生使用床帘时,提出了如下理由:首先是安全隐患,床帘是易燃品,很容易成为火势加速的媒介;其次是社交,大家都挂上床帘,彼此之间缺少交流,关系,不利于建立友谊,培养协作精神。①现在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交流方式,跟从前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②他们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也更加注重隐私和边界感,对于他们来说,平等理性的沟通会比不由分说地禁止更容易接受。③如果学校不去尊重和了解他们的需求,既然一时“管住了”,恐怕就只是“表面功夫”。不让用就偷偷用,检查来了就收起来,这样的事儿,恐怕也并不少见。④如果高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A】不妨多听听学生的烦恼和压力【B】营造开放式的讨论氛围【C】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D】适度尊重学生对于维护个人隐私的需求,寻求个人与集体融合的“最优解”。(1)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A.隐患B.媒介C.氛围fènD.营造yínɡ(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A.塑造守护阻碍冷漠B.塑造守候阻止冷漠C.打造守候阻止淡漠D.打造守护阻碍淡漠(3)下列方括号中填入的标点符号,不正确的一项是如果高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A】不妨多听听学生的烦恼和压力【B】营造开放式的讨论氛围【C】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D】适度尊重学生对于维护个人隐私的需求,寻求个人与集体融合的“最优解”。A.,B.,C.。D.,(4)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修改,正确的一项是如果学校不去尊重和了解他们的需求,既然一时“管住了”,恐怕就只是“表面功夫”。A.如果学校不去尊重和了解他们的需求,既然一时“管住了”,恐怕就只是“表面功夫”。B.如果学校不去了解和尊重他们的需求,既然一时“管住了”,恐怕就只是“表面功夫”。C.如果学校不去了解和尊重他们的需求,即使一时“管住了”,恐怕也只是“表面功夫”。D.如果学校不去尊重和了解他们的需求,即使一时“管住了”,恐怕也只是“表面功夫”。(5)将“这两个理由,对于学生而言,或许都欠缺说服力”一句还原到文中,最恰当的一处是A.①B.②C.③D.④七、作文(50分)7.(5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无论晕车多严重的人,在自己开车时也不会晕车。有人发现:如果亲自驾驶车辆,对于每一次由提速、刹车、转弯等造成的车身颠簸、速度变化等,大脑都能提前做好准备,也就不会产生种种不适感了。看来,提前做好准备才是适应环境的最好办法。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写一篇文章。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自己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2024年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中考语文模拟试卷(5月份)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0分)1.(10分)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囤积癖与断舍离①老人爱囤东西是一个普遍现象,如今这种囤积癖甚至蔓延到年轻人身上,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的储物空间不够用,很多家庭主妇甚至要专门学习收纳术。②为了对抗囤积癖,断舍离的生活主张应运而生。这种主张要求断绝物的进入,舍弃不需要的物,进而远离物,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很多人觉得自己是为外物所累,是物造成了自己的痛苦,所以只要将物欲降到最低,把物从生活当中尽量去除,就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③断舍离看起来是一个简单纯粹的解决方案。主张断舍离的杂志的经典画面,常常是一间空空如也的白房子,一个人身披禅衣,枯坐其中。他们认为要摆脱物造成的痛苦,只需舍弃、远离物就行。其实真正的苦是内在的,它源自一种错误的价值观——把人看成宇宙的主宰,把物看成工具,人们可以任意使用它。这种任性的使用关系将人同物的多维关系割断了,当东西仅仅是工具而没有别的什么维度时,它们就会显得太多、太琐碎。④要真正摆脱物的困扰,靠断舍离是做不到的。而且沉迷于断舍离的人一旦走火入魔,人就会患上仇物症,就像减肥者不幸得了厌食症一样。他们以为通过对物的排斥,就能纯化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特别单纯的错误。人都是物品依恋者,物是走入精神深处的梯子。如果你真的践行断舍离,很可能变成一个冰冷的人,要过一种萧条的人生。感觉到为物所累,关键不在物本身,而在未能对物有充分的认识和丰富的体验。物不是一个被动的工具,它实际上具有意向性,能参与构建我们的知觉和心灵。⑤物不单是工具,它还关乎过去。铁丝做的衣架多年后还在用,但做衣架的父亲已经不在了,看着这个衣架,你会想起父亲的深情。一个中年女人,把母亲去世前做的豆包冻了起来,一两年舍不得吃,就那样存放在冰箱的角落里,仿佛母亲还在世,自己还享受着她的关爱。物比人坚挺,能够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形成一个完美的时间琥珀,看着它,就让人想起围绕它所发生的人间苦乐。⑥物也关乎未来。当看到一屋子杂物的时候,这些满载过去的物件,其实也是被储存在未来之中的。老人们经常说,这些东西不要扔,以后还用得到。对老人来说,旧物在将来到底用不用得到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将自己看成一个有未来的人。每次母亲掏出一个囤积许久的布袋子并拿着它去买菜时,都像完成一次心灵的疗愈,它确凿地说明旧物可以新用,枯木也能逢春,自己还有未来。⑦其实在东方文化里,人们对天下万物一直抱有很深的感恩情怀。中国古人从来没有把物仅仅当作简单的工具,把人和物割裂在两个存在领域,而认为人和物有着根本上的联系。中国古人的精神世界,值得我们再一次走入。(1)下列关于“断舍离”的理解,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CA.断舍离被很多人视作解决囤物癖的手段B.断舍离主张尽量地断绝、舍弃和远离物C.断舍离提倡降低物欲且在空房子里生活D.断舍离只看到了物作为工具的使用价值(2)下列关于“仇物症”患者的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CA.其症状往往表现为对物的过度排斥B.他们常常因被物所束缚而感到困扰C.他们认为净化心灵能治愈“仇物症”D.他们可能会因此成为情感淡漠的人(3)阅读⑤⑥段,概括物能“参与建构我们的知觉和心灵”的原因。【解答】(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BD.正确。C.不正确。根据第③段中“主张断舍离的杂志的经典画面,常常是一间空空如也的白房子,一个人身披禅衣,枯坐其中。他们认为要摆脱物造成的痛苦,只需舍弃、远离物就行。其实真正的苦是内在的,它源自一种错误的价值观”,以及第④段中“要真正摆脱物的困扰,靠断舍离是做不到的”,由此可知,断舍离不是提倡降低物欲且在空房子里生活。故选:C。(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BD.正确。C.不符合。根据第④段中“而且沉迷于断舍离的人一旦走火入魔,人就会患上仇物症,就像减肥者不幸得了厌食症一样。他们以为通过对物的排斥,就能纯化自己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特别单纯的错误”,由此可知,“仇物症”患者认为通过对物的排斥,就能纯化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是认为净化心灵能治愈“仇物症”。故选:C。(3)本题考查内容概括。在第⑤段中,作者提到物能够长久保存,这种特性使得物能够成为我们回忆和情感的载体。例如,作者提到的“老照片”和“旧书”,这些物品因为能够长久保存,所以能够唤起我们过去的记忆和与之相关的情感。这种对过去的回忆和情感的寄托,正是物参与建构我们知觉和心灵的一种方式。接着,在第⑥段中,作者描述了物在未来被用到的可能性,以及这种可能性如何给人带来希望和心灵的疗愈。例如,作者提到的“雨伞”和“老家具”,这些物品虽然在当前可能没有被使用,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给了我们一种安心的感觉,因为它们有可能在未来被用到。这种对未来可能性的期待和信任,也是物参与建构我们知觉和心灵的一个重要方面。答案:(1)C(2)C(3)①物可以长久保存,能寄托回忆与情感。②物有未来被用到的可能,能给人希望、疗愈心灵。二、现代文阅读(20分)2.(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腊月•故乡①腊月在一年的年底,故乡在一个人的心底。②到了腊月,人们就会想起故乡。“腊月”本是一个与冷有关的词,但就是那么怪,腊月在我整个童年的印象里,竟是丰盛的、喧闹的、蓬勃的,比任何一个月都要红火。③腊月里的每个晴日,都值得珍惜;每个雨天,也不能浪费。一桩桩迎新年的活计,都热热闹闹的铺展开来。准备年货,缝制新衣,洒扫门闾,换门神,贴春牌……其中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忙年食。“腊”通“猎”,跟食物有关,也跟祭祀有关。物资匮乏的年代,只有到了腊月,人们才舍得在吃上大费周章。炒豆子、炸薯片、蒸年糕、磨豆腐、擀糍粑、杀年猪、熏腊肉、宰鸡鸭、捉塘鱼……里面含着约定的风俗、熟稔的工序、温暖的亲情和喧闹的烟火,那是一帧帧热火朝天、色彩斑斓的流动画卷。④腊月里,在远方谋生的村人陆续返回。山村就像一个静寂的池塘,多一人,就多一分鲜活与丰盈。渐渐地,满池鱼跳虾跃,整个村庄人喧马嘶,那是浓浓的、暖暖的、热闹的过年氛围。⑤等到自己在长沙安了家,于我,腊月开始带着淡淡的愁绪。这时的自己,就像那条漫长的乡路,一头系着故乡与父母,一头系着城里的小家与妻儿。故乡是我与父母的故乡,不是妻儿的故乡,他们没在那个山村奋斗、挣扎过,没有那种贴心贴肺的感觉,却为了我的心心念念,每年要在大年三十,与我一起奔赴家乡。晨起,一路颠簸,步履艰难,辗转腾挪;夜深,坑洼泥泞,妻倦儿困,前路漫漫。等到归家,妻儿已然一肚子怨气,却又不好发作,而我只能愧疚心疼。除了故乡,亲人们也在一点点地往岁月深处隐退。又是一年腊月三十,人家喜气洋洋过大年,我们哭哭啼啼送母亲上山,一家人就着葬礼的剩菜剩饭,度过了一个寒冷而漫长的春节。随着人事的变迁,关于腊月与故乡的记忆,也遥遥地抛在了脑后。⑥近几年,老父亲执意要守在乡下生活,回乡的次数多了,故乡竟变得新奇起来。⑦我想象不出,在我的有生之年,一辆小车可以从长沙我所在的住宅小区,直接开到老家禾坪,一路都是平坦的柏油马路。老屋都湮失不见了,洋楼东一幢,西一幢。远处,茶园、花海、竹林、田间,村前樱桃成簇,水边蒌蒿满地;近前,民宿、书院,咖啡厅、茶室,鳞次栉比,安静内敛。清凉的风里,有大自然的芳香,也有因殷实富足带来的甘甜气息在流转。这种气息,我曾经只有在腊月才能在故乡感受到。⑧即便是故乡没有改变的地方,也呈现出异质的美丽。从小到大,我们一直认为那个叫瑶池的村落没有风景,它一地鸡毛,充满了悲欢和离合,就像一幅浮世绘。然而有一回,邻村的一个女孩,在她家的房顶上架了一台摄影机,以瑶池为背景,对着山麓下的一垅梯田拍摄了一上午,又将视频浓缩成三分钟。微雨的天气,四野青翠欲滴,我的瑶池掩映在这浩阔无边的绿意之中,就像许多文学名著里描写过的艳丽的山庄。一部分白云,纱巾般在山腰处神奇地出现,又神秘地消失。更多的白云,大片大片,从故乡的头顶流过,天河一般奔赴天际。⑨我看得痴了,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我的世界观发生了变化,我从旧壳里挣脱出来。故乡还是那个故乡,然而我心中,不再背负那份没来由的沉重乡愁。故乡的变化不可阻挡,儿时熟悉的记忆已然湮灭,但只要经常回家,就会有美好而似曾相识的事物不断出现。⑩告别了物资匮乏的年代,如今,在任何时候返回故乡,心与身都能获得童年时在腊月里才有的慰藉和满足,想起故乡,只一会儿,骨子里所有的荒芜,都变得水灵水润起来。这时才发现,无论一个人多么苍老,故乡永远是他返老还童的秘境,是他丰沛情感的根源,是他人生旅途的原点。(1)第②段说“到了腊月,人们就会想起故乡”,请结合②﹣④段内容分析原因。(2)第⑤段说“腊月开始带着淡淡的愁绪”,这里的“愁绪”具体指什么?(3)第⑥段说“故乡竟变得新奇起来”,结合⑥﹣⑧段说说“新奇”表现在哪些方面?(4)结合⑨⑩段,说说在“变化了的世界观”的指导下,我们该如何对待故乡?【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结合第③段“腊月里的每个晴日,都值得珍惜;每个雨天,也不能浪费。一桩桩迎新年的活计,都热热闹闹的铺展开来。准备年货,缝制新衣,洒扫门闾,换门神,贴春牌……其中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忙年食”,可知:故乡的腊月每一天都值得珍惜,人们每天都要干很多活,迎接新年。结合第④段“腊月里,在远方谋生的村人陆续返回”“整个村庄人喧马嘶,那是浓浓的、暖暖的、热闹的过年氛围”,可知:腊月里,在远方谋生的村人返回村庄,村庄因此而变得很热闹,充满暖暖的、热闹的过年氛围。(2)本题考查提炼文章信息。“腊月开始带着淡淡的愁绪”,指的是“我”到了腊月有一种惆怅的情绪在心间萦绕。结合第⑤段“故乡是我与父母的故乡,不是妻儿的故乡,他们没在那个山村奋斗、挣扎过,没有那种贴心贴肺的感觉,却为了我的心心念念,每年要在大年三十,与我一起奔赴家乡。晨起,一路颠簸,步履艰难,辗转腾挪;夜深,坑洼泥泞,妻倦儿困,前路漫漫。等到归家,妻儿已然一肚子怨气,却又不好发作,而我只能愧疚心疼”,可知:妻儿对故乡情感不深,却要因为“我”想回乡而遭受奔波之苦,“我”对此感到愧疚心疼。结合第⑤段“除了故乡,亲人们也在一点点地往岁月深处隐退”“随着人事的变迁,关于腊月与故乡的记忆,也遥遥地抛在了脑后”,可知:由于故乡的亲人逐渐老去,故乡的人事变迁,“我”为之而感到伤感忧愁。(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结合第⑦段“一路都是平坦的柏油马路。老屋都湮失不见了,洋楼东一幢,西一幢。远处,茶园、花海、竹林、田间,村前樱桃成簇,水边蒌蒿满地;近前,民宿、书院,咖啡厅、茶室,鳞次栉比,安静内敛”“清凉的风里,有大自然的芳香,也有因殷实富足带来的甘甜气息在流转”,可知:故乡的环境优美,人们生活殷实富足。结合第⑧段“即便是故乡没有改变的地方,也呈现出异质的美丽”“邻村的一个女孩,在她家的房顶上架了一台摄影机,以瑶池为背景,对着山麓下的一垅梯田拍摄了一上午,又将视频浓缩成三分钟”“微雨的天气,四野青翠欲滴,我的瑶池掩映在这浩阔无边的绿意之中,就像许多文学名著里描写过的艳丽的山庄。一部分白云,纱巾般在山腰处神奇地出现,又神秘地消失”,可知:在别人的镜头里,“我”看到故乡一种异样的美,这是被人们忽略的生态美。(4)本题考查提炼文章信息。结合第⑨段“故乡的变化不可阻挡,儿时熟悉的记忆已然湮灭,但只要经常回家,就会有美好而似曾相识的事物不断出现”,第⑩段“在任何时候返回故乡,心与身都能获得童年时在腊月里才有的慰藉和满足,想起故乡,只一会儿,骨子里所有的荒芜,都变得水灵水润起来”,可知:故乡的变化是不可阻挡,虽然儿时熟悉的记忆已然湮灭,但不断出现美好而似曾相识的事物,经常回家,在故乡的滋润下,心与身都能获得慰藉和满足,变得水灵水润起来。答案;(1)腊月里故乡的活计繁多(生活繁忙);返村的人们让故乡热闹非凡。(2)因委屈妻儿陪我回乡而愧疚心疼;因人事变迁而伤感哀愁。(3)故乡变得环境优美、殷实富足,换个角度可发现故乡被忽视的美。(4)经常回到故乡,接受故乡的变化,发现故乡的美。三、名著阅读(7分)3.(7分)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节选部分,完成小题。暴风咆哮不止,暴风雪肆虐了一夜。虽然整夜生着火炉,但大家依然感到寒冷刺骨。车站上那所破旧不堪的房子是挡不住凛冽寒风的侵袭的。第二天清早,人们双脚踩着厚厚的积雪去上工。耀眼的太阳已挂上树梢,蔚蓝的天空万里无云。保尔领着全队人清除他们地段上的积雪。只有现在,保尔才深深感到寒冷的折磨与痛苦。奥古涅夫送的旧皮夹克并不能御寒,而一只脚上的胶鞋又钻进了雪,有好几次掉在深深的积雪中;而另一只脚上的皮靴底张了大口,眼看就要完全掉了。而且,因为他睡在水泥地板上,脖子上已长了两个肿得大大的痈疮。托卡列夫把自己的毛巾送给他作围巾。他瘦了,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他拼命地用一把大木锨使劲铲雪。就在这时,一列客车慢慢地爬进了车站。奄奄一息的火车头好容易才把列车拖到了这里,煤水车上连一块木柴也没有,炉火眼看就要熄灭了。那司机对站长喊道:“给些木柴,我们就开走,要是不给木柴,就趁火车此刻还能动弹,我把它开到备用线上去。”列车开到了备用线上。他们把停车的原因告诉给那些神情沮丧的乘客。车厢里挤得针都插不进去,乘客有的唉声叹气,有的破口大骂。“你们去和那个老头子谈谈,就是在站台上走的那一位。”站长对乘务员们说,“他是这儿筑路队的负责人。要是他答应,就可以用雪橇给你们运一些木头来。那些木头是他们堆放着作枕木用的。”乘务员们迎着托卡列夫跑去。老人回答道:“木柴我可以给,但不能白给。要知道这是我们的筑路材料。积雪阻碍了我们的工作。你们车厢里有六七百个乘客。妇女和孩子们可以留在车里,其余的人都拿起锨来清除积雪,干到晚上为止。答应这个条件就可以得到木柴。要是拒绝,就让他们坐在车里等着过新年吧。”(1)简要概括客车司机对托卡列夫的请求及托卡列夫提出的交换条件。(2)文段体现了托卡列夫怎样的性格特点?回答两点即可。【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内容理解与概括。文段中提到的“一列客车”和“司机对站长喊道:‘给些木柴,我们就开走,要是不给木柴,就趁火车此刻还能动弹,我把它开到备用线上去。’”这一部分明确描述了客车司机的请求:他们希望得到一些木柴作为火车的燃料补给,以便火车能够继续前行。文段中托卡列夫的回答:“木柴我可以给,但不能白给。要知道这是我们的筑路材料。积雪阻碍了我们的工作。你们车厢里有六七百个乘客。妇女和孩子们可以留在车里,其余的人都拿起锨来清除积雪,干到晚上为止。答应这个条件就可以得到木柴。”从这部分内容中,我们可以明确托卡列夫提出的交换条件:他愿意提供木柴,但条件是车厢里的乘客(除了妇女和孩子们)需要拿起工具帮助清除积雪。(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从文段中可以看到,当客车司机因为缺乏燃料而面临无法继续前行的困境时,托卡列夫并没有直接拒绝,而是提出了一个交换条件:如果乘客们愿意帮助清除积雪,他就愿意提供木柴作为燃料。这一行为体现了他既坚持原则又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点。他坚持自己的筑路材料不能白白给予,但同时也考虑到了客车司机的困境和乘客的利益,提出了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托卡列夫提出的这个解决方案也显示了他的机智和决断。在面临突发情况时,他能够迅速思考并作出决定,既解决了客车司机的燃眉之急,又保证了筑路工作的顺利进行。托卡列夫的行为还体现了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和对团队的关心。他深知积雪对筑路工作的影响,因此希望借助乘客的力量尽快清除积雪,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他也关心团队成员的福利,愿意在可能的情况下提供帮助。答案:(1)客车司机请求托卡列夫给些筑路用的木材做燃料补给;托卡列夫的条件是列车上的乘客帮忙清除积雪。(2)关心他人、机智。四、古诗欣赏(3分)4.(3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送人游塞齐己(唐)槐柳野桥边,行尘暗马前。秋风来汉地,客路入胡天。雁聚河流浊,羊群碛①草膻。那堪陇头宿,乡梦逐潺湲。注:①碛:沙漠。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通过描写“野桥”“行尘”表现出送别地点的荒凉。 B.颔联借“秋风”“客路”表现出此去路途的艰辛、遥远。 C.颈联赞美边塞丰饶富足,借此表达对友人的安慰与祝福。 D.尾联想象友人睡下后,思乡之情将凝成眼泪在梦中流淌。【解答】本题考查诗歌鉴赏。ABD。正确;C.有误,颈联并没有赞美边塞的丰饶富足,而是通过“河流浊”和“碛草膻”两个意象,描绘出边塞的荒凉和艰苦,并没有借此表达对友人的安慰与祝福,反而更加凸显了离别的沉重和惆怅。故选:C。五、文言文阅读(15分)5.(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卜式传卜式,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上使使问式:“欲为官乎?”式曰:“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曰:“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式曰:“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使者曰:“苟,子欲何?”式曰:“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使者以闻。丞相弘曰:“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于是上不报式。式归,复田牧。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选自《汉书》)(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A.时汉方事匈奴事:向……投降B.苟,子欲何苟:如果(这样)C.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死:为……献身D.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上书、上奏(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A.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B.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C.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D.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卜式上书请求捐献一半财产为国效力,遭拒后仍回家种田放牧。B.皇上和丞相最初不信任卜式,认为他不求私利的行为不合情理。C.贫民大迁徙,官府无法满足供给,卜式拿出家财亲自分给贫民。D.皇上终于相信卜式是善良无私、德行很高的人,于是封他为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上识式姓名,曰:“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解答】(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有误,句意为:当时汉朝廷正在抵抗匈奴入侵。事:抵抗;BCD.正确。故选:A。(2)本题考查断句。根据句意“乡里人有贫穷的我就拿钱给他,品行不好的我就教导他,我住的地方,人都愿听我的话”可知,“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是邑人的两种不同情况,构成并列,中间要断开;“所居”的意思是我住的地方,是表示地点的词语,单独强调,其后要断开;因此全句断句为: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故选:D。(3)本题考查对本文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结合文章第二段中的“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可以看出,卜式拿出家财给河南太守用于安置贫民大迁徙事件,不是“亲自分给贫民”;故选:C。(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要准确。重点词:识,记;是,这;固,原本,本来;输,捐献;其,自己;助边,援助边防;句意:皇上记得卜式的姓名,说:“这原本就是先前想捐献自己一半家财援助边防的那个人。”答案:(1)A(2)D(3)C(4)皇上记得卜式的姓名,说:“这原本就是先前想捐献自己一半家财援助边防的那个人。”六、综合读写(15分)6.(15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现在很多大学生都会在床上悬挂帘子,在多人宿舍里为自己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可以说,小小床帘,的是大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保留一部分个人空间的安全感和边界感。也因此,学校禁止挂床帘的要求,让很多学生感到十分不解和困惑,认为学校“管得太宽”。多数高校在禁止学生使用床帘时,提出了如下理由:首先是安全隐患,床帘是易燃品,很容易成为火势加速的媒介;其次是社交,大家都挂上床帘,彼此之间缺少交流,关系,不利于建立友谊,培养协作精神。①现在的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交流方式,跟从前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②他们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也更加注重隐私和边界感,对于他们来说,平等理性的沟通会比不由分说地禁止更容易接受。③如果学校不去尊重和了解他们的需求,既然一时“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