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9.《说“木叶”》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9.《说“木叶”》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9.《说“木叶”》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9.《说“木叶”》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说“木叶”林庚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群文阅读背景下“木叶”这一意象,并能够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深入理解。2.通过“树”与“木”、“木叶”与“树叶”、“木叶”与“落木”的辨析与理解,学生懂得文字背后隐含的文化意味。3.学生能认识到诗词用字的谨严,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学会认真对待文字,深挖意象隐藏的深层内涵。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以作者的解读为依据,结合古代和现代的诗话体系,经过师生对话活动,使学生掌握“木叶”背后的艺术特征。2.教学难点:“木叶”和“落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特别是如何从“木叶”过渡到“落木”的。作者简介

林庚(1910—2006),字静希。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博古通今的文学史家,在文学、哲学、佛学、诗文、书画诸方面都极具造诣。20世纪30年代,林庚在清华大学读书,与吴组湘、李长之、季羡林号称清华园“四剑客”;晚年又与吴组湘、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林庚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和“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出版过《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等。解题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

“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说“木叶”》属于文艺评论,那么,林庚又由“木叶”这一现象发现了什么文艺上的规律呢?正音袅袅niǎo陆厥jué橘徕

júlái柳恽

yùn沈佺期quán寒砧zhēn庾信yǔ涔阳cén万应锭dìnɡ门栓shuān窸窣xīsū冉冉rǎn初读课文筛选信息开头总起句、过渡句、结尾总结句、语段的中心句、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独立成段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抒情句、议论句序列词、指示代词、反复出现的词、重点关联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分离材料和观点的词(例如、像、好像、假如、由此可见)关键句关键词初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1、从屈原开始,木叶突出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2、“木叶”就是“树叶”,诗歌用“木叶”却不用“树叶”,还发展出“落木”的形象。3、从”木叶“到”落木”,关键在“木”字,古代诗人多用“木叶”。4、“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本身比“树”显得单纯,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5、“木”何以会有这个特征,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6、“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还带来了颜色的暗示性,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7、总结: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万里。梳理方法:一、概括段落大意二、合并同类项三、思考层与层之间的逻辑关系初读课文行文思路现象——本质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层层深入(层进式的纵向论证结构)(1-3)“木叶”成为诗人所钟爱的形象(摆现象)(4-6)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及原因(析原因)(7)总结全文: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下结论)文本分析(1)结构梳理根据文章内容,请试着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并叙述分别讲了什么内容?明确:发现问题(1—3):“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分析问题(4—6):分析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总结全文(7):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除却春风沙洲绿,一如看汝过江时。(王安石《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王安石要在同样的时间点上两次使用“绿”?简要谈谈个人的理解。

请同学们与王安石的诗句进行比较阅读。提问:为什么唐人使用“绿”字后,宋朝的王安石也一用再用?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丘为《题农父庐舍》)”“东风已绿瀛洲草。(李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行药至石壁,东风变萌芽。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常建《闲斋卧雨行药至山馆稍次湖亭》)”。唐人用“绿”字已经很妙了。按照钱钟书先生的说法,宋代的王安石应该是想超越古人,但是难以找到更合适的词语,最后只能是采用唐人的用法。这说明,越是有影响力的词语越会成为常用词语,越值得我们研究与思考。

本课中“木叶”这个词语,也有着上述的特点。前人越用越好,后人越好越用。(2)细节点拨①为什么“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明确:关键显然在“木”这一个字。②“木”和“树”相比,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明确:木“空阔”,有落叶因素。木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树“饱满”。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2)细节点拨③从场合、外形、颜色、质感、意味、联想等角度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意蕴。意象场合外形颜色质感意味联想(落)木(叶)树叶秋风叶落

春夏之交叶子脱尽

枝叶繁茂枯黄褐绿干枯饱含水分空阔舒朗绵密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清秋的性格密密层层浓阴满地概念季节颜色意味树叶树叶春夏绿色繁茂湿润木叶树叶清秋微黄干燥疏朗绵密落叶落叶春夏之交/秋黄/绿色繁润/干燥落木落叶深秋黄褐色疏朗空阔对比论证引用论证一“字”之差

相去千里意象场合外形颜色质感意味联想(落)木(叶)树(叶)秋风叶落

春夏之交

脱尽叶子

枝叶繁茂

微黄绿褐绿干燥

饱含水分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清秋的性格密密层层浓阴满地填写下表,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2)细节点拨④在人教版《说“木叶”》中提到的作者都有诗句,而黄庭坚却没有;而在部编版《说“木叶”》中却补充了黄庭坚的诗句。请比对两个版本中的《说“木叶”》,找出补充的内容。第一处补充内容:这里与“九歌”的关系是脉络分明的。而杜甫之后,黄庭坚又继续了杜甫的发展,写出了《登快阁》那首诗中的名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加在课本“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之后。)另一处补充内容:“落木千山天远大”,充分说明了这个空阔;这是要到了斩断柔情的时候了。而“木叶”呢?它出现在那“袅袅秋风”之中,也仍然带着那袅袅不断的余情。(加在课本“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之后。)(2)细节点拨⑤讨论:编者删除的内容应该不应该予以补充?明确:编者删除了部分内容。在省略的这部分文字之前,文中说“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省略的内容中有“而杜甫之后,黄庭坚”,正是由于“庾信→杜甫→黄庭坚”对“落木”一词的历史沿用,才有了下文中“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所以说删除的内容应该予以补充。(2)细节点拨⑥结合上面两处补充的内容,请说说作者对“木叶”和“落木”的异同感受。明确:异——“木叶”有“一点绵密”之感,“落木”却是疏朗空阔之感。同——都是秋季;都营造了“秋风扫落叶”的氛围;“木叶”和“落木”给人的感觉是干燥的,是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色彩上是“干黄”的感觉。延伸:宋代梅尧臣使用互文手法的名句“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鲁山山行》)”即有“落木”“疏朗空阔”之感。(2)细节点拨⑦文中说“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你认同吗?明确:“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醉翁亭记》)等例子中,“木”都是明显地用在春季。实际上,“木叶”离开具体的句子,一定的语境,就只是一个名词,只有进入特定的如“春”或者“秋”的语境,才能获得一般概念之外的有相对稳定的指向的暗示性。(2)细节点拨⑧作者如何总结“木叶”的意义?明确: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请根据出示的诗句,说说“落红”和“落英”的诗词暗示性区别。[拓展探究]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秋来更有甚夸处,日傍东篱拾落英。“落红”凄然湮没于泥土之中,凄美动情;“落英”飘然临于木旁,纷繁空灵。“落红”凄然湮没于泥土之中,凄美动情;“落英”飘然临于木旁,纷繁空灵。[拓展探究]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乱逐东流水,一点芳心为君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秋来更有甚夸处,日傍东篱拾落英。课堂练习(1)文章中“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这里迢远和情深又怎么理解呢?明确:无论从结构上,还是从内容上,都与文本开始的《九歌·湘夫人》中的形象相呼应。“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