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种树郭橐驼传》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11.《种树郭橐驼传》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11.《种树郭橐驼传》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11.《种树郭橐驼传》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11.《种树郭橐驼传》课件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1课*种树郭橐驼传第三单元至情至性·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进阶一教材单元文本学习识记基础知识一、文意理解(第1段)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脊背弯曲脊背高起的样子弯着腰走介绍郭橐驼名字的由来。(第2段)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移植多仿效介绍郭橐驼种树的特异功能。(第3段)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

)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繁殖天性,指自然生长规律性质、方法培土旧已经种完了。既,已经。然,这样栽种放下损伤它的果实拳曲,伸展不开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宠爱背离介绍郭橐驼种树的经验。(第4段)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

)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官治民。理,治做官的。长,统治、治理。人,民勉励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丝头线养育成、养好这里指木梆中断晚饭早饭疲倦陈述郭橐驼对吏治的看法。(第5段)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请概括段意:______________点明作传目的。二、基础梳理(一)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既然已

“__”同“__”,__2.早缫而绪

“__”同“__”,______已矣了而尔你们的

副词,确实动词,安定,巩固形容词,顽固连词,所以形容词,旧,指原来培育树苗的土

动词,趴,此指弯着腰名词,埋伏名词,果实副词,实际上动词,结果实

连词,并且连词,尚且副词,将要副词,暂且副词,将近(三)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红色)词的活用情况。1.名我固当(

)2.早实以蕃(

)3.其筑欲密(

)4.病偻,隆然伏行(

)5.故乡人号之“驼”(

)名词作动词,称呼,命名名词作动词,结果实名词作动词,捣土名词作动词,患了……病名词作动词,称呼6.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7.旦视而暮抚(

)8.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9.驼业种树(

)10.鸣鼓而聚之(

)11.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名词作动词,用指甲抠、掐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形容词作动词,保全12.非有能硕茂之也(

)13.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14.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大;使……茂盛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结果实早;使……结果实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繁盛;使……安定(四)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红色)词的古义。1.以致其性焉尔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以,目的连词,来;致,使达到。2.不抑耗其实而已古义:__________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义)。3.既然已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就、也、还”跟它呼应,表示先对现实或已有的结论予以承认,而后进一步做出判断。它的果实。两个词,既,已经;然,这样。4.故乡人号之“驼”古义:__________今义: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5.若不过焉则不及古义:__________今义:连词,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转折,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跟“只是”相同。所以同乡。不是过多。6.传其事以为官戒也古义:____________今义:认为。把……作为。(五)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1.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传其事以为官戒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句,“也”表判断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省略句,应为“以之为官戒”我只知道种树罢了,为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又怎么能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我把这件事记下来,将(它)作为对官吏们的警戒。

阅读主题素材有人问郭橐驼种树的诀窍,他回答说:我只是让树木顺其天性自然生长罢了。栽种时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使它根须舒展,培土均匀,栽好后不动不虑,不妨碍它的生长。别的种树人则不然,栽种时树根拳曲,培土不是过多就是不足;栽好后又深爱勤忧,旦视暮抚,甚至抓破树皮查验其死活,摇动树木观察其着土松紧。这不是让树木一天天背离其天性吗?其实,这个道理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值得我们深思。[适用角度]放权于民溺爱回归自然天性遵循客观规律1.名句识记(1)激浊而扬清,废贪而立廉。

(柳宗元)[名句翻译]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废除贪污,建立廉正的制度。[适用角度]激浊扬清廉洁(2)宁为有闻而死,不为无闻而生。

(柳宗元)[名句翻译]宁可为名扬遐迩而死去,不为默默无闻而偷生。[适用角度]人生追求努力工作(教师用书独具)(1)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

(柳宗元)[名句翻译]挑选天下的士人为官并且使他们能够适合他们的岗位,使天下人都能够居住并且让他们能够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工作感到安定。[适用角度]在其位谋其政人性之美(2)言而无实,罪也。

(柳宗元)[名句翻译]说出的话不符合实际情况,那就是罪过。[适用角度]言而有实诚信假如没有对树木生长规律的虔诚尊重,又怎能成就郭橐驼的盛名呢?世界万物之间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各自也都有其生存和发展的规律。只要我们遵循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就能找到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复杂的问题迎刃而解,同时还能收到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2.主题阅读遵循客观规律(1)《围炉夜话》:“变固宜防,而君子但守其常,常无失,变亦能御。”意思是说,事物的发展变化应该有所警惕,但通达的人懂得遵守事物发展的规律,以不变应万变,无论世事如何变幻,都能做到从容应对。(2)尊重规律,就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在治沙的过程中,我国治沙人员吸取了之前失败的教训,不再盲目采用单一模式,而是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方法,在环境较好的地方种植乔木,条件差的地方采用乔、灌、草结合,甚至以草方格的形式阻止沙丘移动,并最终取得成功。(教师用书独具)(1)自然物语,人情世态,虽然呈现的方式不同,但是它们之所以按照各自的程式存在与发展,其实背后都有一双巨大的隐形之手在掌控。这双大手从显性上看只是习以为常的现象,而从本质上说则是一种不可抗拒、不可违背的规律。花开花谢、潮起潮落、云卷云舒……这些看似自发性的生命展演,其实它们的荣枯涨落聚散,并非无序的散乱呈现,而是随着天体的运动不断发生着改变。没有宇宙引力的作用,万事万物不可能生存,寒暑易节、斗转星移也不可能发生。(2)作为社会性的生物,人类行走于世,被各种现象包围着。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时,对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是前提。遵循规律,按照规律办事才不至于走很多弯路。“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不违农时”,才不会“饿殍遍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才没有冻馁之苦。日出月落,白天与黑夜的交替,世间万物生长的节序才不会被打乱;一日三餐,是人活着的基本保证。活着是前提,温饱是保障,发展是根本。只有解决了基本的物质生活的需求,人类才能进行更高层次的精神创造。(3)其实,作为宇宙中的一分子,我们本身就是规律的一部分,只有在接受事物自然而然发生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凭着有限的认知,主观的好恶取舍,就是妄想妄为,不仅不会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产生影响,而且会对自身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甚至是毁灭。吟诵国学经典1.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长人者:为人之长者,指当官治民的地方官。大县的长官称“令”,小县的长官称“长”。2.吾问养树,得养人术养人:养民,唐人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民”为“人”。避讳,是指帝制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1.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明理知义]

办事不要一味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想要快速地成功,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就成就不了大事业。[成长启示]做人最忌讳急功近利,你如果只追求速度,注重眼前的蝇头小利,那么你就不可能做好,你越希望快见成效,你就离它越遥远。把一件事情做好就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就会乱了方寸,乱了方寸反而很难达成目的。2.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明理知义]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成长启示]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才是孝。自主预习任务单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至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存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主要作品:《溪居》《江雪》《渔翁》等。[名家评说]天于生子厚,禀予独艰哉。超凌骤拔擢,过盛辄伤摧。苦其危虑心,常使鸣声哀。投以空旷地,纵横放天才。山穷与水险,上下极沿洄。故其于文章,出语多崔嵬。——欧阳修柳宗元在参加“永贞革新”前两年,即贞元十九年(803)至二十一年(805),曾任监察御史里行,是御史的见习官,可以和御史一样“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可以到各地检查工作,民事、军事、财政都可以过问,品秩不高而权限较广。这篇文章,可能就是在此期间写的,是针对当时地方官吏扰民、伤民的现象而作的。这篇文章可以看成是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的先声。1.传本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而《种树郭橐驼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之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2.寓言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杂记文的一种。“寓”是寄托的意思,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个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把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阅读鉴赏活动单1.根据你对内容的理解,补充空缺部分。这是一篇寓言式传记,以种树之道喻____之理。作者借写郭橐驼种树能够采取正确的方法,顺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因而使树木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警诫官吏为政应顺应百姓的生活需要,符合他们的劳作规律,让百姓休养生息,揭露了当时“______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的社会弊端,阐发了作者“养民”治国的进步思想。治民长人者好烦其令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2.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爱之恩,忧之勤顺民安民活动一积累语言——人称代词1.古代汉语中的人称代词较为丰富,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人称代词。(见教材P85“学习提示”第4段)人称例句人称代词(1)第一人称①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②名我固当

③名余曰正则兮

④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吾我余予人称例句人称代词(2)第二人称①官命促尔耕

②字而幼孩

③阿母为汝求

④家祭无忘告乃翁

⑤若入前为寿

尔而汝(女)乃若人称例句人称代词(3)第三人称①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②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

③彼与彼年相若也

其之彼活动二把握文章的内容2.细读文章第3段,思考郭橐驼和别人种树的方法、种树后的态度和结果各有什么不同?用原文中的句子填写下表。(见教材P84“学习提示”第2段)角度郭橐驼其他种植者方法①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态度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②结果③④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木之性日以离矣3.文中作者把种树之道移之官理,“种树”和“理民”有何相通之处?请根据文本填写下表。(见教材P84“学习提示”第2段)

做法结果实质手法种树误区种树培育木之性日以离矣勤虑害树由此及彼,类比说理根拳,土易,培不当旦视暮抚,已去复顾,爪其肤,摇其本理民误区其言其行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②鸣鼓而聚,击木而召③无以蕃生、安性,病且怠④繁政扰民活动三赏析文章说理艺术4.本文寓意深刻,重在因事明理、针砭时弊。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是如何融叙事说理于一体的。(见教材P84“学习提示”第1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文题目虽为“传”,但并非一般的人物传记。文章先写郭橐驼的命名、郭橐驼的种树专长和种树之道,然后通过对话,运用“养树”与“养人”互相映照的写法,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说出一番为官治民的大道理。上半篇郭橐驼之传,是为下半篇的论述张本;下半篇的治民之理是上半篇种树之道的类比和引申,前宾后主,上下相应,事理相生,可见要想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要的是要“养民”,即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这才是柳宗元写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5.这篇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和映衬手法的?请赏析。(见教材P84“学习提示”第1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②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在内容上,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映衬。这样写,把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拓展运用活动单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从教材中学]《种树郭橐驼传》运用“养树”与“养民”互相映照的写法,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警诫官吏为政应顺应百姓的生活需要,符合他们的劳作规律,让百姓休养生息。[到高考中去]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考查的最高层次。或提炼作者观点,或概括作者情感倾向,或探究写作意图等。但不论是哪种考法,归根结底都是考查对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应遵循以下两点:1.分清观点或目的。作者的观点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的综合判断和推理,它是文言文整体阅读中的重点、难点。写作目的是作者写作文章的出发点。2.读懂文本,合理分析态度。在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不会直接提出,可以从对人物的描写,对事件的叙述,对情节的详略安排等方面看出作者的感情倾向,写作意图。在论述文中,要通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并结合时代背景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注意知人论世。[迁移应用]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夫礼之大意,存乎明天下之分,严君臣、笃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也。今不幸去圣人远,有如毫毛不合于三代之法,固未害其为明天下之分也,所以严君臣、笃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者犹在也。今使礼废而不修,则君臣不严,父子不笃,孝弟不形,仁义不显,反不足重乎?昔者西汉之书,始于仲舒,而至于刘向,悼礼乐之不兴,故其言曰:“礼以养人为本。如有过差,是过而养人也。刑罚之过,或至杀伤。今吏议法,笔则笔,削则削,而至礼乐则不敢。是敢于杀人,而不敢于养人也。”而至于礼,独何难欤?夫法者,末也。又加以惨毒繁难,而天下常以为急。礼者,本也。又加以和平简易,而天下常以为缓。如此而不治,则又从而尤之曰,是法未至也,则因而急之。甚矣,人之惑也。平居治气养生,宣故而纳新,其行之甚易,其过也无大患,然皆难之而不为。悍药毒石,以搏去其疾,则皆为之。此天下之公患也。呜呼,王者得斯说而通之,礼乐之兴,庶乎有日矣。(节选自苏轼《礼以养人为本论》,有删改)《论语·颜渊》中,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由此可见“礼”的重要性。在苏轼看来,“礼”有什么作用和功效?请简要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题干要求概括苏轼认为“礼”有什么作用和功效,因此要找出原文中与“礼”相关的内容。苏轼先说“夫礼之大意,存乎明天下之分,严君臣、笃父子、形孝弟而显仁义也”,由此可知,“礼”能够明确天下的名分,严格君臣关系,笃厚父子关系,表现孝悌而显示仁义。然后说“礼以养人为本”“礼者,本也。又加以和平简易,而天下常以为缓”,由此可知,“礼”可以培养人,是治理国家的根本。[答案]

①“礼”能够明确天下的名分,严格君臣关系,笃厚父子关系,表现孝悌而显示仁义。②“礼”可以培养人,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参考译文】讲到礼的大旨,在于明确天下的名分,严格君臣关系、笃厚父子关系、表现孝悌而显示仁义。如今不幸,离开圣人(或距离圣人的时代)久远了,假如有像毫毛一样细微的不合乎三代礼法的(地方),固然不妨碍它明确天下名分(的作用),所以严格君臣关系、笃厚父子关系、表现孝悌而显示仁义的功效还在。如今让礼废弃而不学习,就使君臣关系不严,父子关系不厚,孝悌不能表现,仁义不能显示,反而不足以重视了吗?过去西汉的典籍,开始于董仲舒,而到了刘向,哀悼礼乐的不兴,所以他的话说:“礼以培养人为根本。如果有过错,这过错也在培养人。刑罚的过失,或至于死伤人。如今官吏议论法,该记载的就记载,该删削的就删削,至于礼乐就不敢这样做了。这是敢于杀人,而不敢于培养人。”而到了礼,为什么独有它困难呢?讲到法,它是治理国家最末端的(或它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又加上它的残酷狠毒、繁杂困难,而天下人常认为是急于要办的。礼,它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又加上它的和平简易,而天下人常认为可以缓办。像这样而(国家)得不到治理,就又跟着指责,说,这是刑法还不到。就因而把刑法当成急事(来办)。厉害啊,人们的迷惑。平常涵养精气注重养生,吐故纳新,实行起来很容易,它的过失也不会带来大的祸害,然而都认为这件事困难而不去做。凶悍狠毒的药石因为经过搏击可以除去他的疾病就都去做。这是天下的公害。哎,王者得到这一说法而融会贯通,礼乐的兴起,也许指日可待了。一、主题感悟与写作《种树郭橐驼传》借问者之口说:“吾问养树,得养人术。”请结合郭橐驼的养树之法,写一写你对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