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联盟校教学协作体2024-2025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地理学科期中试卷答案_第1页
山海联盟校教学协作体2024-2025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地理学科期中试卷答案_第2页
山海联盟校教学协作体2024-2025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地理学科期中试卷答案_第3页
山海联盟校教学协作体2024-2025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地理学科期中试卷答案_第4页
山海联盟校教学协作体2024-2025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地理学科期中试卷答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海联盟校教学协作体2024-2025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地理学科期中试卷答案一、选择题答案(50分)12345678910BACADCCDBD11121314151617181920DBBDDDDDAB2122232425ACCCA二、综合题(3题,共50分)26题(每空2分,共16分)(1)水圈(2分)大气圈(2分)(可对调)(2)大陆(2分)莫霍(2分)古登堡(2分)(3)地壳(2分)地幔(2分)地核(2分)27题(每空2分,共22分)(1)对流地面辐射或地面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6分)(2)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4分)(3)C(2分)(4)②③(4分)(5)6:00—21:00低(4分)(2分,每个箭头都画对得2分,画错不得分)28题(共12分)(1)①.乙(1分)②.甲(1分)(2)甲(1分),甲地为阴雨天云层多(1分),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的多(1分),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少,温度不会太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强(1分),对地面保温效果好(1分),温度不会太低。(3)画图1风东北(1分);A(1分),A地等压线更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2分)。选择题解析【答案】1.B2.A3.C【解析】1.月全食发生在满月,此时地球在月球和太阳中间,B正确、ACD错误。故选B。2.月全食发生在地月系中的月球上,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并列级别,故地月系是级别最低的天体系统,A正确、BCD错误。故选A。3.日落时间17:05和月升时间16:52较早,使得北京可以比较完整的看到此次月全食的整个过程,②③正确;气温适宜,适合市民外出户外观看,④正确;晴朗少云便于观察月全食,⑤正确;城市灯光会干扰观测,⑥错误;晚高峰城市拥堵,道路光污染较严重不利于观测,①错误。综上,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月全食,是月食的一种,当月亮、地球、太阳完全在一条直线上的时候,地球在中间,整个月亮全部走进地球的影子里,月亮表面变成暗红色,形成月全食。【答案】4.A5.D【解析】【分析】本题组以挪威山谷小镇留坎一年中有近半年无阳光照射现象为背景,设置两道试题,涉及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4题详解】材料信息显示,该地位于挪威,纬度较高,冬季白昼时间短,正午太阳高度低,很容易被南边的山地遮挡住阳光,导致半年无阳光照射现象,因此,造成该地冬季太阳辐射不足的最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选项A符合题意。海陆位置对当地太阳辐射影响不大,排除B。大气成分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排除C。题中信息表明,山坡上有阳光照射,说明天气晴朗,天气状况不是造成该地冬季太阳辐射不足的最主要因素,排除D。【5题详解】太阳辐射的地区分布不均,导致地表冷热不均,这是引起大气运动根本原因,也是产生风的原因,A不符合题意。海水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海水温度升高,导致蒸发加强,因此海水蒸发的能量是来源于太阳辐射,B不符合题意。生物生长的能量来源于光合作用,C不符合题意。岩浆喷发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不来源于太阳辐射,D符合题意。【点睛】影响地表获得太阳辐射量(强度)的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白昼时间、大气透明度(天气状况、污染状况、空气密度等)。【答案】6.C7.C【解析】6.1.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层上出现的黑斑点,所以文中的“黑影”可能是太阳黑子,C正确;耀斑是太阳色球爆发突然出现大而亮的斑块,A错误;在日全食时,太阳的周围镶着一个红色的环圈,上面跳动着鲜红的火舌,这种火舌状物体就叫做日珥,B错误;日冕物质抛射是巨大的、携带磁力线的泡沫状气体,在几个小时中被从太阳抛射出来的过程,不会出现黑色斑点,D错误。故答案选C。7.耀斑爆发时,太阳发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磁场和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使卫星导航等无线通信受干扰,C正确;并不影响太阳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A错误;地震是地球内能的释放,太阳活动不会引发强烈地震,B错误;太阳活动强烈时,极光现象可能会频繁发生,D错误。故答案选C。【点睛】太阳耀斑是一种最剧烈的太阳活动。周期约为11年。一般认为发生在色球层中,所以也叫"色球爆发"。其主要观测特征是,日面上(常在黑子群上空)突然出现迅速发展的亮斑闪耀,其寿命仅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亮度上升迅速,下降较慢。特别是在耀斑出现频繁且强度变强的时候。【答案】8.D9.B10.D【解析】8.三叶虫化石出现在古生代,D正确;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出现在新生代,A错误;恐龙化石出现在中生代,B错误;甲化石介于古生代与中生代之间,C错误。综上所述,故选D。9.读图可知,甲化石介于古生代与中生代之间,古生代中期出现鱼类,陆地面积大大增加,联合古陆形成,B项正确;太古宙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元古宙出现了藻类,A项错误;鸟类出现在中生代,联合古陆在新生代解体,C项错误;小型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剧烈的地壳运动发生在新生代,D项错误,故选B。10.根据动植物的演化规律,其形成的化石可以判断岩石之间的相对新老关系,而不能确定地球的年龄,①错误;了解地球生命历史,②正确;化石的形成无法还原地貌形成过程,③错误;根据动植物化石可以判断动植物的生长习性,从而推测古地理环境,④正确,排除ABC,故选D。【点睛】联合古陆,又称泛大陆,地质学概念,是推测的曾在地史时期存在的超级古大陆,也称泛大陆。【答案】11.D12.B【解析】【分析】【11题详解】读图可知,地质时期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植物的出现和发展,因为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消耗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从而导致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下降,D正确。海陆变迁对地球二氧化碳浓度影响不大,A错误。频繁的火山爆发,以及生物的呼吸作用都会使得地球上二氧化碳浓度上升,B、C错误。故选D。【12题详解】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且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A错误,B正确;新生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C错误;中生代以恐龙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盛行,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地球的历史,需要学生们熟记各个地质时期的主要生物。【答案】13.B14.D【解析】13.云海的主要由水汽凝结而成,属于大气圈,雪景中的雪为固态水,属于水圈,①③正确,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坚硬岩石组成,云海、雪景不属于生物圈与岩石圈,②④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1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坚硬的岩石,A错误;大气圈是由气体与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B错误;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C错误;水圈是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的水体总称,是连续不规则的圈层,D正确。故选D。【点睛】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地球外部圈层通过生物圈与地球内部圈层有机联系在一起,共同作用于地理环境。【答案】15.D16.D17.D【解析】15.读表可知,氮气的体积、质量在干洁空气中所占比重都超过75%,是各种气体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成分,D正确,ABC错误。故选D。16.大量使用煤炭、石油,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森林大肆破坏,森林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能力减弱,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③④正确;臭氧的大量减少,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多少无关,①错误;变暖越来越严重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结果,②错误,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17.臭氧的作用是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臭氧总量的减少,进入地球大气层的紫外线增多,带来的后果有患白内障和皮肤癌的人数增加、对生态环境和农业造成破坏,③④正确;大气对流层出现逆温现象与臭氧无关,①错误;臭氧减少,不影响太阳辐射强度,但会造成进入地球大气的紫外线增多,不利于林木生长,②错误,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大气中90%以上的臭氧存在于大气层的上部或平流层,离地面有10~50千米。虽然臭氧在平流层起到了保护人类与环境的重要作用,但若其在对流层浓度增加,则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臭氧对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对肺功能也有影响,较高浓度的臭氧对植物也是有害的。【答案】18.D19.A20.B【解析】18.据材料信息,航天员顺利进驻轨道高度为400~450千米的中国空间站可知,中国空间站位于距地表400~450千米高度,应该处于高层大气。读图可知,①是对流层,②是平流层,③是高层大气,故中国空间站位于③层高层大气,D正确,ABC错误。故选D。19.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后,所经过的①层是对流层,对流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上升过程中随温度降低,容易出现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A正确,B错误。对流层是大气的最底层,距离地面较近,氧气浓度较高,C错误;电离层分布在③高层大气,D错误。故选A。20.中国空间站进行的再生稻等生命科学实验,需要在空间站内部进行,与地面相比,空间站具有微重力的环境,B正确。极地大气密度、高度电离和高温环境都可以在地球模拟,ACD错误。故选B。【点睛】大气对流层的范围约为地面以上至12km处,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该层大气上冷下热,空气对流运动旺盛,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答案】21.A22.C23.C【分析】21.由图可知,图中恒星质量越大,则“生命宜居带”与恒星的距离越远,说明恒星质量越大,放射出的辐射越强,获得适中能量的距离应越远,这样才能保证行星上具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温度条件,A正确。图中显示,无论恒星质量是大还是小都有对应的生命宜居带,因此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不是恒星质量,B错误;图中没有表明行星体积和大气成分对“生命宜居带”位置的影响,C、D错误,故选A。22.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两倍,则太阳发出的太阳辐射变得更多、更强,太阳系的生命宜居带应外移,由图可知,可能出现生命的行星应该是地球公转轨道之外的木星,C正确;金星离太阳比地球更近,气温更高,太阳质量增加,金星更不可能出现生命,A错误;太阳质量增加两倍,火星温度过高,也不会出现生命,B错误;海王星离太阳距离太远,增加两倍气温也较低,没有生命出现,D错误。故选C。23.火星质量与体积小,产生的引力较小,故火星大气层比地球稀薄,C正确;昼夜更替周期长,与火星大气层比地球稀薄无关,A错误;火星距离太阳较远,且距离太阳远近与大气层厚度关系不大,B错误;有四季更替,与火星大气层比地球稀薄无关,D错误。故选C。【点睛】地球有生命的条件: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很安全和稳定的太阳光照,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地球上有液态水。【答案】24.C25.A【解析】24.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图中F1与等压线垂直为水平气压梯度力,V与F1之间呈45度的夹角,且向左偏,可以判断V为风向,并且是南半球,A错误;F2与V的方向相反,可以判断出风F2为摩擦力,摩擦力与风向相反,会减弱风力,B错误;由于F1由高压指向低压,可以判断出等压线L1>L2,C正确;F3垂直风向V,且向左偏,符合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特点,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但不会影响风力大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