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大学笔记_第1页
《环境监测》大学笔记_第2页
《环境监测》大学笔记_第3页
《环境监测》大学笔记_第4页
《环境监测》大学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监测》大学笔记第一章:绪论1.1环境监测的概念与重要性定义: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自然环境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进行定期或连续地观察、测量,并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了解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重要性:保障人民健康:通过监测空气、水等介质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浓度,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暴露风险。促进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确保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支持政策制定:为政府及相关机构制定有效的环保政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推动科学研究:积累大量基础数据,有助于深化对环境污染机理的认识以及开发新的污染防治技术。1.2环境监测的历史发展早期探索阶段(20世纪初至60年代):此时期人们开始意识到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对周围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但监测手段相对简单且缺乏系统性。快速发展期(70年代至今):随着全球范围内环境污染事件频发,各国纷纷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环境监管体系建设。技术进步使得监测范围更广、精度更高;同时国际间交流合作日益频繁,促进了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1.3环境监测的目的和作用目的:通过对各类环境要素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掌握当前状态下环境质量水平及其变化规律,为实现长期有效管理奠定坚实基础。作用:污染源追踪:帮助识别造成污染的主要来源,便于针对性治理。风险评估:基于历史数据预测潜在威胁,提前做好防范准备。效果评价:评估各项环保措施实施后取得的实际成效,指导后续改进方向。公众教育:提高社会各界对于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激发更多人参与到绿色行动中来。1.4环境监测的基本原则与分类基本原则:科学性: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保证数据真实可靠。代表性: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监测点位,能够反映整个区域的情况。连续性:保持长时间序列观测,以捕捉到季节性乃至多年周期的变化特征。经济性:合理安排监测频率,在满足研究需求的前提下尽量节约成本。分类:按照监测对象划分:大气监测、水体监测、土壤监测等。根据监测性质区分:常规监测(定期开展)、应急监测(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响应)。从监测范围来看:定点监测(固定位置持续记录)、移动监测(流动式采样)。监测类型描述适用场景大气监测对空气中存在的各种气体成分进行测定等城市空气质量评价;工业区排放监控水体监测针对河流、湖泊等地表水资源以及地下水源的质量状况进行考察饮用水安全保障;污水处理厂效能检验土壤监测分析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有机污染物残留情况以及其他物理化学性质农田土壤健康状况调查;建设用地安全性评估第二章:环境监测的法律基础2.1国际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简介联合国框架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等多边条约旨在推动成员国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挑战。欧洲联盟:欧盟通过了一系列指令来规范成员国在空气清洁、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最低标准。其他地区性协议:例如《蒙特利尔议定书》针对臭氧层损耗问题,《京都议定书》则专注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设定。2.2中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框架宪法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专门法:《环境保护法》作为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基本法律,确立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等基本原则,并对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出了明确责任要求。单项法规: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分别针对特定类型的环境污染制定了详细规定。地方性法规:各省市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或补充条例,增强了法律体系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2.3环境监测相关标准与规范国家标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涵盖各类环境要素的具体监测方法、限值要求等内容。行业标准:适用于某一行业内普遍存在的特殊问题,比如《火力发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就对电力行业的烟尘、二氧化硫等排放做出了严格限制。企业内部标准:部分大型企业集团还会自行设立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级规范,以此展现其社会责任感及对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追求。2.4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定义:指在建设项目动工前对其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分析预测的过程,是预防性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流程:前期准备:收集项目背景资料,确定评价范围;现场勘查:实地考察拟建地点周边环境现状;预测分析:运用模型计算不同情景下的影响程度;编写报告:将研究成果整理成正式文件提交审批部门审查;公众参与:邀请利益相关方参与讨论,听取意见;审批决策:最终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意义:有助于从源头上避免或减轻不良后果的发生,体现了“预防优于治疗”的理念。第三章:空气质量监测3.1大气污染物种类及其来源主要污染物:颗粒物(PM<sub>10</sub>、PM<sub>2.5</sub>):来源于燃烧过程、扬尘、工业排放等。二氧化硫(SO<sub>2</sub>):主要来自煤炭燃烧过程中硫元素的氧化产物。氮氧化物(NOx):汽车尾气排放及某些工业生产过程产生。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油漆溶剂蒸发、石化产品泄漏等原因引起。臭氧(O<sub>3</sub>):地面附近高浓度臭氧通常是由NOx与VOCs在阳光照射下反应形成的二次污染物。来源分析:城市交通拥堵加剧了机动车尾气排放问题;重工业集中分布区往往伴有较高的工业污染负荷;农业活动也会释放氨气等温室气体。3.2空气质量监测参数常规指标:包括上述提到的各种污染物浓度,此外还有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因素。特殊关注项:对于一些敏感区域或者特殊时段(如沙尘暴期间),还需额外关注特定组分的变化情况。3.3空气采样技术直接采样法:使用泵或其他动力装置强制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样本,适合于固定点位长期监测。被动采样器:依靠扩散原理让目标物质自然进入收集装置内,适用于野外无人值守场合。遥测技术:利用激光雷达(LIDAR)、卫星遥感等非接触式手段远程探测大气成分分布状态。3.4空气质量指数(AQI)及应用概念解释:AQI是一个用来量化描述某地空气质量好坏程度的数值指标,通常根据几种关键污染物的实测值换算而来。计算公式: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所采用的标准略有差异,但一般遵循如下原则——选取各单项污染物指数中的最大值作为最终结果。等级划分:按照数值大小划分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严重污染六个级别,便于公众直观理解当前户外活动的安全性。应用场景:广泛应用于天气预报播报、手机应用程序推送提醒等方面,提醒居民注意防护措施。3.5案例分析:典型城市的空气质量监测北京:作为首都,面临着严峻的大气污染防治任务。近年来通过实施机动车限行、煤改电等多项举措显著改善了冬季采暖季期间的空气质量。上海:依托强大的科研力量,上海市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空气质量预警系统,能够在不利气象条件下提前启动应急预案,减少污染事件发生的概率。广州: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污染物扩散;但由于人口密集、车辆保有量大等因素,仍需持续加大治理力度。第四章:水质监测4.1水体污染类型与来源主要污染类型:物理性污染:如悬浮物、色度、浊度等,这些污染通常影响水体的外观和透明度。化学性污染:包括重金属(铅、汞等)、有机污染物(农药、石油制品等)以及营养盐(氮、磷)过量导致的富营养化现象。生物性污染: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藻类过度繁殖等,可能引发水传播疾病。污染来源:点源污染:具体可追溯到单一排放口,如工厂废水排放。非点源污染:难以直接定位,例如农田径流携带的化肥和农药残留。4.2水质监测指标物理指标:温度、颜色、浑浊度、气味等。化学指标:pH值、溶解氧(DO)、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等。生物指标:细菌总数、大肠杆菌群数、浮游植物密度等。有毒有害物质:重金属(如铅、镉)、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PAHs)等。监测指标定义重要性pH值表示溶液酸碱度的一个数值,范围通常在0-14之间。pH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水生生物生存,同时影响污染物的形态和毒性。溶解氧(DO)水中溶解的氧气量,单位通常是mg/L。DO是衡量水体自净能力和水生生物生存条件的关键指标。生化需氧量(BOD)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所需的氧气量。BOD反映了水体中有机物污染的程度。化学需氧量(COD)用强氧化剂氧化水中还原性物质时消耗的氧气量。COD比BOD更能全面反映水体中有机物的总量。4.3水样的采集与处理采样方法:定点采样: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点位,定期或不定期取样。混合采样:在一定时间内多次取样,然后混合成一个样品。瞬时采样:在某一时刻快速获取单一样品,适用于突发性污染事件。样品保存:根据不同的分析项目,选择合适的保存方法,如冷藏、冷冻或添加保存剂(如硫酸)防止微生物活动或化学变化。4.4常用水质分析方法实验室分析:利用精密仪器如原子吸收光谱仪(AAS)、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进行定量测定。现场快速测试:便携式测试套件,用于初步筛查,如试纸条、便携式分光光度计等。在线监测系统:安装在水体中的自动监测站,能够实时传输数据,适用于长期跟踪研究。4.5水质安全标准及评价国际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饮用水水质准则。国家标准:如中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了饮用水中各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浓度。评价方法:综合考虑多个监测指标,采用指数法、分级法等进行水质综合评价,判断水质是否达到安全饮用或生态健康的要求。第五章:土壤质量监测5.1土壤污染途径与主要污染物污染途径:工业活动:废弃物堆放、泄漏等。农业生产: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残留。城市垃圾填埋:未经妥善处理的生活垃圾渗滤液。大气沉降:工业排放物通过大气传播后沉积到土壤中。主要污染物:重金属:铅(Pb)、镉(Cd)、砷(As)等,这些元素一旦进入土壤很难被去除。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PCBs)、多环芳烃(PAHs)、有机氯农药等。放射性物质:铀(U)、钍(Th)等天然放射性核素及人为引入的放射性废物。5.2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采样布点:根据污染源分布、土壤类型等因素合理设置采样点,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采样深度:通常分为表层土(0-20cm)、中层土(20-60cm)和深层土(>60cm)三个层次。样品处理:去除杂物后晾干、研磨过筛,以便后续分析。5.3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分析物理性质:质地、结构、容重、孔隙度等。化学性质:pH值、阳离子交换容量(CEC)、有机质含量等。营养元素:氮(N)、磷(P)、钾(K)等对植物生长至关重要的元素含量。5.4土壤生物检测技术微生物群落分析:通过培养法或分子生物学手段(如PCR-DGGE)评估土壤中微生物多样性。酶活性测定:如脲酶、磷酸酶等,它们的活性水平可以反映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状态。植物根系与共生关系:研究植物根际微环境以及与真菌、细菌等的共生关系,了解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5.5土壤修复技术简介物理修复:如客土法、热脱附等,通过改变污染物存在形式来降低其毒性。化学修复:使用化学试剂与污染物发生反应,使其转化为无害或易于去除的形式。生物修复: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及其代谢过程降解污染物,是一种较为环保的方法。第六章:噪声监测6.1噪声污染的特点与危害特点:瞬时性和波动性:噪声强度随时间和空间变化较大。累积效应:长期暴露于低水平噪声环境中也可能造成听力损伤。危害:生理影响:长期处于高噪声环境下可能导致听力下降、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心理影响:干扰睡眠质量、增加焦虑抑郁情绪。社会影响:影响工作效率、学习效率,甚至引发邻里纠纷。6.2噪声监测仪器与方法常用仪器:声级计:最基本的噪声测量工具,能够实时显示噪声强度。频谱分析仪:用于分析噪声频率组成,帮助识别主要噪声源。录音设备:记录噪声信号,便于后期分析。监测方法:定点监测:在选定的监测点进行长时间连续测量。移动监测:利用车载或手持设备沿预定路线行驶,记录沿线噪声水平。网格化监测:将监测区域划分为若干小格子,每个格子内设一监测点。6.3噪声控制措施源头控制:改进机械设备:采用低噪声设备,加强维护保养减少磨损。优化生产工艺:通过工艺调整减少不必要的机械运动。传播路径控制:隔音屏障:在噪声源与受声者之间设置隔音墙或绿化带。吸声材料:在建筑物内部使用吸声材料降低回声。接收端防护:个人防护装备:如耳塞、耳罩等,适用于无法避免噪声暴露的职业人群。建筑设计:合理规划建筑布局,避免敏感区域受到噪声侵扰。6.4工业、交通及社会生活噪声监测实例工业噪声监测:在工厂厂区边界设置监测点,重点监控主要生产设备的噪声排放情况。交通噪声监测:选择典型路段(如主干道、高速公路)进行监测,评估交通流量与噪声水平的关系。社会生活噪声监测:针对商业区、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进行监测,了解夜间噪声对居民休息的影响程度。第七章:辐射监测7.1自然辐射与人工辐射源自然辐射:宇宙射线:来自外太空的高能粒子,穿透大气层到达地球表面。地壳中的放射性元素:如铀(U)、钍(Th)和钾(K)等天然放射性同位素。人体内的放射性物质:如钾-40(K-40),是人体内自然存在的微量放射性元素。人工辐射源:医疗用途:X射线诊断、放射治疗等。工业应用:无损检测、辐射加工等。核电站:核反应堆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军事用途:核武器试验遗留的放射性沉降物。7.2辐射对人体的影响急性效应:短时间内接受大剂量辐射暴露可能导致皮肤烧伤、恶心、呕吐、脱发等症状,严重时可致死。慢性效应:长期低剂量辐射暴露可能增加患癌症的风险,特别是白血病、甲状腺癌等。遗传效应:辐射可能对生殖细胞造成损伤,影响后代健康。7.3辐射剂量学基本概念吸收剂量:单位质量物质吸收的辐射能量,单位为戈瑞(Gy)。当量剂量:考虑到不同类型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不同,将吸收剂量乘以一个权重因子得到的剂量,单位为希沃特(Sv)。有效剂量:将当量剂量进一步考虑不同器官或组织对辐射的敏感性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的剂量,也是单位为希沃特(Sv)。术语定义单位重要性吸收剂量物质吸收的辐射能量戈瑞(Gy)反映辐射对物质的能量沉积当量剂量考虑辐射类型权重的吸收剂量希沃特(Sv)更准确地表示辐射对人体的危害有效剂量考虑器官敏感性的当量剂量希沃特(Sv)用于评估整体健康风险7.4辐射监测设备和技术个人剂量计:佩戴在工作人员身上的小型设备,用于记录个体受到的辐射剂量。环境辐射监测仪:用于测量环境中γ射线和中子辐射水平的仪器。α/β表面污染监测仪:用于检测物体表面α粒子和β粒子污染情况。伽马相机:一种成像设备,可以显示放射性物质在环境中的分布情况。7.5核事故后的应急监测事故响应计划:预先制定详细的应急响应计划,包括监测点位布置、监测频率、数据分析方法等。快速响应:事故发生后立即启动监测网络,对受影响区域进行全面扫描。长期跟踪:建立长期监测机制,持续评估事故对环境和公众健康的长期影响。第八章:固体废物监测8.1固废的分类与特性按来源分类:工业废物: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如冶金渣、化工残渣等。城市生活垃圾:家庭和公共设施日常活动中产生的废物。农业废物:农作物收割后剩余的部分,如秸秆、畜禽粪便等。按危险性分类:危险废物:具有腐蚀性、毒性、易燃性、反应性或感染性等危险特性的废物。一般废物:不具备上述危险特性的普通废物。8.2危险废物鉴别方法物理化学分析:通过实验测定废物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粘度)和化学成分(如重金属含量、有机污染物)。生物测试:利用生物体(如鱼类、藻类)或微生物对废物进行毒性测试。浸出毒性测试:模拟废物在自然条件下的浸出行为,测定浸出液中有害物质的浓度。8.3固废处置过程中的监测要求入场监测:废物进入处理设施前,必须对其进行严格检查,确保符合接收标准。处理过程监测:在整个处理过程中,持续监测各项参数,如温度、压力、pH值等,以确保处理效果。排放监测:处理后的废物或产生的副产品在排放前需经过严格的监测,确保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8.4循环经济与固废资源化利用循环经济原则:提倡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再利用,减少废物的产生。资源化利用技术:焚烧发电:通过焚烧废物产生热能,进而转换为电能。厌氧消化:利用微生物在缺氧条件下分解有机废物,产生沼气作为能源。回收再利用:将废物中的有用成分分离出来,重新投入生产和消费环节。第九章:生态监测9.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介绍供给服务:提供食物、淡水、木材等自然资源。调节服务:如气候调节、洪水控制、疾病控制等。文化服务:为人类提供休闲娱乐、精神寄托等非物质价值。支持服务: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作的基础,如土壤形成、养分循环等。9.2生物多样性监测技术物种多样性监测:直接计数法:通过实地观察或捕获释放法统计物种数量。间接估计法:利用标志重捕法、粪便分析等间接手段估算物种丰度。遗传多样性监测:分子标记技术:如微卫星DNA、SNPs等,用于评估种群内部的遗传变异。基因组测序:对整个基因组进行测序,揭示物种间的遗传关系。生态系统多样性监测:遥感技术:利用卫星或无人机获取大面积生态系统的影像资料。地面调查:结合遥感数据,进行实地踏勘,核实和补充信息。9.3生态足迹分析定义:生态足迹是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方法,它表示为了维持某种生活方式所需的土地和水域面积。计算方法:通过将各种消费活动转换为相应的生物生产面积来进行计算。应用:帮助政策制定者和公众了解不同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而采取更加可持续的生活方式。9.4生态恢复项目案例研究退化湿地恢复:通过重建植被、改善水质等措施,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矿山复垦:对废弃矿山进行植被覆盖,重建土壤结构,恢复景观。森林再造:通过植树造林,恢复退化的森林生态系统,提高碳汇能力。第十章:环境遥感监测10.1遥感技术原理定义:遥感是指从远处感知物体的技术,通常利用电磁波(如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来获取地表信息。基本原理:通过搭载在卫星、飞机或其他平台上的传感器,收集地表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号,再经处理分析得到地表特征信息。关键组件:传感器:负责接收地表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信号。数据处理系统:将原始数据转换为可读图像或数据集。数据存储与传输系统: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及时性。10.2卫星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数据获取:光学遥感:利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适用于白天和晴朗天气条件下的监测。雷达遥感:利用微波波段,不受云层影响,可在全天候条件下工作。数据处理: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等,确保图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增强处理:通过对比度拉伸、滤波等技术提高图像的视觉效果。分类处理:利用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将图像中的像素归类为不同的地物类型。10.3应用领域土地覆盖变化监测: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分析土地利用和覆盖的变化情况。森林资源监测:监测森林覆盖率、林木生长状况以及火灾等灾害情况。水资源监测:监测湖泊、河流、水库的水量变化,以及水质状况。城市扩张监测:分析城市化进程,评估城市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自然灾害监测:监测地震、洪水、滑坡等地质灾害,提供预警信息。应用领域描述关键技术数据来源土地覆盖变化监测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分析土地利用和覆盖的变化情况图像分类、变化检测Landsat,Sentinel-2森林资源监测监测森林覆盖率、林木生长状况以及火灾等灾害情况NDVI(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火点检测MODIS,VIIRS水资源监测监测湖泊、河流、水库的水量变化,以及水质状况水体提取、水质参数反演Landsat,Sentinel-2,MODIS城市扩张监测分析城市化进程,评估城市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建筑物提取、道路提取WorldView,QuickBird自然灾害监测监测地震、洪水、滑坡等地质灾害,提供预警信息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洪水淹没范围提取Sentinel-1,ALOSPALSAR10.4遥感图像解译技巧目视解译:通过肉眼观察图像的颜色、纹理、形状等特征,识别地物类型。计算机辅助解译:利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自动化分类和特征提取。多源数据融合:结合多种传感器数据,提高解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实地验证:通过野外调查和实地采样,验证遥感解译结果的准确性。第十一章:环境监测数据分析11.1统计学基础描述统计:包括均值、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等,用于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推断统计:通过样本数据推断总体特征,常用的统计方法有假设检验、置信区间估计等。相关性分析:通过相关系数(如皮尔逊相关系数)评估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11.2数据处理软件使用指南Excel:适用于简单的数据处理和图表制作,常用函数包括SUM、AVERAGE、STDEV等。R语言:开源的统计分析软件,适用于复杂的统计建模和图形绘制。Python:编程语言,通过Pandas、NumPy、SciPy等库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SPSS:专业的统计分析软件,界面友好,适合非编程用户使用。11.3环境监测报告撰写格式封面:包括报告名称、作者、日期等基本信息。摘要:简要总结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引言: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方法:详细描述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方法。结果:展示数据分析的结果,包括图表和统计数据。讨论:对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分析其意义和局限性。结论:总结研究的主要发现和建议。参考文献:列出引用的所有文献资料。11.4数据可视化工具介绍Tableau:强大的数据可视化工具,支持交互式图表和仪表板制作。PowerBI:微软推出的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工具,适用于企业级数据报告。Matplotlib:Python的绘图库,适用于创建静态、动画和交互式的图表。Plotly:支持多种编程语言的可视化库,可用于创建交互式图表和仪表板。第十二章:环境监测质量管理12.1质量管理体系ISO/IEC17025简介定义:ISO/IEC17025是国际认可的实验室能力通用要求标准,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实验室。核心内容:组织结构:明确实验室的职责和权限分配。文件控制:确保所有文件和记录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设备管理:定期校准和维护设备,确保其性能稳定。人员培训:提供必要的培训,确保员工具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