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海联盟校教学协作体2024-2025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历史学科期中考试卷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大汶口遗址第一次发掘的93座墓葬中,M9号墓葬随葬110件器物,其余墓葬随葬器物超过30件的仅有9座,大部分在10件以下;后来发掘的花厅墓地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据此可推测这一时期()A.已进入阶级社会B.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C.已经出现私有制D.公共权力集中趋势明显2.夏、商、周三族始祖与祖先崇拜传统各异,却都是在黄帝建立的大部落联盟中发展起来,他们把不同来源的祖先汇聚成以黄帝为始祖的系统,自认为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B.宗族观念逐渐强化C.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D.世袭制度不断延续3.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4.如图所示是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水利工程分布图。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工商业空前繁荣B.江南大规模开发C.生产力水平提高D.各国经贸往来多5.东周时,周王曾先后派人向鲁国“求则(丧葬费)”“告饥”“求车”“求金”。周襄王曾向郑国“请盟”,后来又接受晋侯的召唤,参加诸侯召开的会议。这说明()A.君主专制受到挑战B.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礼乐制度不复存在D.王位世袭制度消亡6.古人常把一些技艺方法用与食物相关的惯用语来表达。比如,“治大国如烹小鲜”,将治理国家比作烹饪。在烹饪“小鲜”的时候,不能随意翻动,否则容易使其破碎。同样,治理国家也不能随意干预,决策要谨慎,要尊重社会的自然规律和民心民意。下列与“治大国如烹小鲜”理念相似的是()A.法家的“法治”思想B.墨家的“非攻”思想C.儒家的“仁政”思想D.道家的“无为”思想7.战国时期,士人可军功入仕;可游说自荐,如苏秦、张仪纵横游说,兼任数国卿相;可经由荐举,如齐国政治家曾“一日而见(引荐)七人与宣王”,这反映出()A.分封制开始走向瓦解B.学术氛围自由宽松C.士阶层决定现实政治D.选官顺应时代需要8.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开展变法。魏国李悝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楚国吴起变法力主“三世而收爵禄”,秦国商鞅变法实施“废井田,开阡陌”。这些措施()A.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B.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建立了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D.废除了贵族世官的特权9.有学者指出,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单一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带来了政治上的统合。材料可用来说明()A.国家统一已成为历史的潮流B.官僚政治在秦代开始萌发C.地方行政变革影响国家结构D.分封制彻底退出历史舞台10.有学者指出:秦统一后,原六国贵族对旧王室念念不忘,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感到不满,平民百姓多不堪徭役负担。该学者的这一言论反映出秦朝()A.不施仁政改变了王朝的命运B.统一六国缺乏民意支持C.政权速亡的原因具有多元性D.国家治理模式较为落后11.下表是汉初统治者针对地方治理的部分措施。这些措施()统治者措施汉高祖铲除异姓王,代之以同姓王;王国的傅、相由中央任命;地方诸侯国有军队但无调动权,须受中央节制汉文帝实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分齐国为七个诸侯国,分淮南国为三个诸侯国汉景帝削夺王国封地;平定七国之乱;收夺诸侯自置吏、“得赋敛”的权力A.消除了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B.为汉武帝大一统奠定了基础C.体现了黄老无为的统治思想D.解决了郡国并行制度的弊端12.西汉《汜胜之书》,记述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宋代陈剪的《农书》,记述了提高地力的技术;元代王祯的《农书》,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这些著作()A.植根于传统农业的发展B.得益于抑商政策的推行C.体现了生产效率的提升D.旨在改进农业耕作工具13.东汉时期,许多士大夫奋起弹劾制裁违法的外戚宦官及其党羽,但他们经常遭到打击报复,并最终酿成“党锢之祸”,百余名士“皆死狱中”,受牵连而“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这说明东汉时期()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B.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C.地方势力不断扩张D.皇帝昏庸导致权力丧失14.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指江南)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A.导致士族专权现象B.加剧民族之间隔阂C.推动江南经济发展D.促使东晋统一北方15.《论语》记载,孔子曾赞许曾点对“谦”的领悟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但魏晋士人对“谦”的解读聚焦于孔子可能怀有的豁达隐逸之情,并将曾点美化成一位超然脱俗的世外高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文学自觉和审美观念的更新B.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转变C.门阀政治消解士人参政热情D.政治环境和社会思想变化16.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北魏孝文帝下诏:“魏之先祖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主元也,宜改姓元氏。”此举意在()A.促进北魏统一北方B.消除民族间的隔阂C.弘扬儒家先进文化D.维护政权正统地位17.翻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裤。这些现象主要反映了()A.各民族文化上互鉴交融B.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C.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D.汉族文化占主体地位18.据杜佑《通典》记载:“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据此可知,隋朝()A.经济管理体系健全B.农业生产得到发展C.社会秩序较为稳定D.民众生活保障充足19.隋唐以前,端午节习俗南北不同。南方赛龙舟、吃粽子;北方禁火,佩戴百索绶带(辟邪彩带)。至唐则立法规定端午放假一天,食粽和佩戴百索绶带渐为全国固定习俗。这种变化说明()A.国家统一助推文化认同B.端午节习俗来源于官方C.法律严苛导致习俗固定D.习俗发展迎合市民生活20.汉、唐统治者依据现实需要适时调整统治政策,下图是汉朝和唐朝所实行的两种经济政策的示意图,两者都()A.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B.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C.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D.改变了赋税征收的方式21.唐朝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了100多年。河朔三镇节度使不论是世袭还是军士拥立,都要得到朝廷形式上的认可;此外绝大多数藩镇,如中原、边疆、东南型藩镇,其节度使的调任和派遣基本上都由中央决定。由此可知,唐朝藩镇()A.继承人不能由上任节度使指定B.有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财政收入的大部分由中央支配D.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唐朝统治22.传统佛典认为,子女对待双亲只需做应做的事情即可,不必奉献一切。在中国,佛典则强调:“如汝于父母,恭敬修供养”。此外,佛教还宣扬:“世俗帝王为出世的菩萨或者转轮王再世”。这反映出()A.三教合一趋势逐渐加强B.佛教传播深受中国本土文化影响C.宗教思想的时代性特点D.佛教注重对传统礼乐制度的传播23.盛唐书法家张旭的草书“气势磅礴、千变万化,看似无序无法,线条与结构的空间伸缩力好像自由多变,不受约束,实际上一招一式无不法度谨严、规矩方正”。这反映了当时书法()A.草书成为书写主流B.反映了政治清明的特征C.深受理学思想影响D.彰显了盛唐法度与气势24.在宋朝,(武官)即使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凯歌劳还,献捷太庙,其荣亦不可及(文人)状元登第。这反映出的治国理念是()A.守内虚外B.强干弱枝C.崇文抑武D.分化事权25.下表为不同时期人物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以下认识正确的是()人物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史料来源司马光(1019—1086年,尚书左仆射)变乱旧章,兴害除利,舍是取非……(乃至)病民伤国《传家集》罗大经(1196—1252年,理学家)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鹤林玉露》何乔新(1427—1502年,刑部尚书)安石之意,盖以欲行王政,当先致富强。而宋之中叶,帮藏耗竭,兵卫寡弱,不足以有为也……《椒邱文集》A.《传家集》为当时人的记载,其评价更具有权威性B.三人的评价都是以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为出发点C.何乔新将王安石置于特定的历史时代来进行评价D.《鹤林玉露》与《椒邱文集》为后人记载,评价客观26.宋朝在广州、泉州、明州等地均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市舶司年收入突破200万贯,为北宋时的三倍。由此推知,宋代()A.国家的管理机构逐渐专业化B.政府放宽对贸易的控制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D.海外商业贸易活动繁荣27.北宋时期,二程(程颢、程颐)从天理的高度,具体地阐述了家庭中父子、夫妇、兄弟姐妹之间的至亲人伦关系,提出“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女正则家道正”等主张。这些主张提出的背景是()A.佛教思想传入B.先秦儒学伦理观的复兴C.儒学面临危机D.男女社会地位趋于平等28.从辽、金朝起,政治重心北移至燕京(今北京),使得长城南北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上完全成为统一和不可分割的整体,向北迁徙的中原汉族人口空前增加。这有利于()A.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B.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C.带动经济重心的北移D.消除北方各民族差异29.与汉唐王朝通过册封和朝贡控制边疆不同,元朝统治者的边疆管理体现在“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据此可知元朝()A.加强了边疆管理力度B.灵活变通因地制宜C.推行各民族平等政策D.注重地方行政效率30.牌符是证明其持有者身份的官方信物,如图中的“秀麻八思巴字金虎符”发现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秀麻乡,是一个极其稀有的高规格牌符。该文物可以用来证实()A.宋朝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B.元朝对藏族地区实行有效军政管理C.唐太宗促进了汉藏友好关系的发展D.清朝对青海地区实施了有效的管辖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唐宋列女形象。关于唐宋列女形象的变迁,某兴趣小组搜集到如下材料:材料一唐宋列女形象的不同类型占比统计占比贞烈文才其他(孝、忠、义等)唐35.6%3.4%61%宋78%0%22%(注:本表依据两《唐书》及《宋史》《列女传》制成)材料二宋代列女形象变化的影响因素朝廷诏封(张氏)旌德县君,表坟曰:“列女之墓”,赐酒帛,令郡县致祭《宋史·列女传》有力田,有孝悌,有义夫,有节妇,在乎助令长申举之,礼厚之,旌别之,则百里之人,知劝而易其俗矣《单州成武县主簿厅记》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女诫》(女教读本)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宋时期列女形象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变化的原因(8分)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引起学术文化发生巨大变动,官学衰败,民间私学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代司马谈评价各学派时提道:“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在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各家学说各有侧重,有侧重于道德政治学说的,如儒家、墨家;有侧重于政治、军事之实事的,如法家、纵横家;有侧重于明辩逻辑的,如名家;道家主张“无为”,但其中心要义也还是“为治”。即使是哲学问题的提出和探讨,也都是固绕着“治国平天下”这一中心。——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材料二汉初盛行的黄老之学来自民间,以道家思想为主,整合了阴阳、儒、法等各家,但它只是社会普遍认可的思潮,没有被官方确立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学术形态。到汉武帝继位后,在董仲舒等儒家信徒的辅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初步确立了儒家官学的地位,同时也奠定了其后几千年儒家学说独尊的地位。当然被独尊的儒学,并不仅仅是先秦儒学的简单重复,而是在融合先秦诸子学说的基础上,顺应现实而做出的思想重大发展。——摘编自张立文《中国学术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发展的背景。(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时学术思想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6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良渚古城作为环太湖流域史前文化的一环,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钱山漾文化在文化因素上一脉相承。古城的核心区由内而外分别是内城(包括宫殿区、墓葬区、作坊区和仓储区等)、城墙、外郭城,城外还有祭坛墓地和大型水利工程。良渚古城俨然是一个政教中心,政权管辖所及的范围除了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外,更是远达今天江苏北部、钱塘江以南的地区。通过考古再现良渚古城,可以发现它在中国都邑发展史和中国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摘自《良渚古城: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实证之城》材料二五代十国时期,江浙、川蜀、两湖等南方地区经济得到较大的开发,逐渐显示出南方区域经济的优势。若干以商业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已经形成,因此,东汉以后,长江流域只能建立蜀、吴两国,唐以后却可以成立好几个小国。范仲淹说:“江南旧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这些地区开始大量种植水果、花卉和药材等,并且将其大量运往到北方,即使战事紧张,这种商业联系也不曾隔断过。——整编自王丽梅《论五代十国的历史地位》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良渚古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历史价值。(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当时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影响。(6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材料二隋炀帝开凿运河,本是惠及百姓、泽被后世,利国利民的工程,但因劳役过于繁重,反而成了一项虐政,加速了农民起义的爆发。但是运河的开通,对于后来唐、宋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都起了巨大的作用。——摘编自安作璋主编《中国运河文化史》(上册)(1)“图说历史”是解读历史的一种常用方法。请运用这一方法对上图加以解读。(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隋炀帝开凿运河”的看法。据此,你认为应如何正确认识史事?(4分)高一级年级下载试题测试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CABCBDDACC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ABCDDABAC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BDCCDCAAB1.【答案】C【解析】据材料“随葬110件器物……大部分在10件以下”可知,墓葬中随葬品数量有显著差异,说明一部分人拥有较多的财产可以随葬,而大部分人随葬品较少,反映出财产分配不均,从而可以推测出已经出现私有制,故选C项;判断阶级社会的形成通常需要更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证据,仅从墓葬随葬品数量的差异,不能直接得出已经进入阶级社会的结论,排除A项;据材料“大部分在10件以下”可知,当时生产力水平有限,排除B项;材料中主要描述的是墓葬随葬品的情况,没有提供关于公共权力集中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这一结论,排除D项。2.【答案】A【解析】夏商周三族的始祖将祖先来源汇聚在黄帝为始祖的系统之中,并自认是黄帝后裔,这体现的是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说明华夏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故选A项;夏商周三族并不是同一宗族,宗族观念强调血缘关系,排除B项;仅通过夏商周三族,无法得出各族公认的结论,排除C项;祖先崇拜属于精神信仰,与王位传承方式无关,排除D项。3.【答案】B【解析】“多元”指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一体”指中华民族共同体,该战国时期的墓葬具有越、楚和江淮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交融共存,其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反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B项;“春秋五霸”是春秋时期相继称霸主的五个诸侯,主流说法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没有比较,无法得出“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的结论,排除C项;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排除D项。4.【答案】C【解析】据水利工程分布可知春秋战国时主要诸侯国纷纷修建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据所学可知水利工程主要作为灌溉功能,它为农业发展提供水源保障,所以众多水利工程在当时修建说明当时农业有所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逐渐瓦解,工商业有所发展,但并非“空前繁荣”,不符史实,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此时经济重心在北方,江南尚未大规模开发,况且据地图可知当时江南水利工程分布很少,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此时诸侯纷争,战乱不断,这种分裂局面会阻碍各国经贸往来,不能推出往来多,不符阶段特征,排除D项。5.【答案】B【解析】据材料“周桓王……向鲁国‘求则’……‘求金’”“周襄王曾向郑国‘请盟’”“接受晋侯的召唤,参加……会议”等并结合所学可知,东周时期,周天子要向诸侯请求物资、结盟等诸多方面的帮助,甚至要接受诸侯召唤去开会,反映了此时王室衰微,传统的统治秩序(等级)受到冲击,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B项;东周时期并未形成君主专制,秦朝首创皇帝制度、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排除A项;此时礼崩乐坏,礼乐制度受到冲击,但仍然存在,排除C项;王位世袭制度并没有消亡,之后的封建王朝仍然是王(皇)位世袭,排除D项。6.【答案】D【解析】由“不能随意翻动”、“不能随意干预,决策要谨慎”、“要尊重社会的自然规律和民心民意”可得,这是强调治理国家不能多加干预,要顺其自然,尊重民心民意,这与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思想相似,故选D项;法家的“法治”思想强调严刑峻法,统治者要加强对臣民的干预和控制,A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墨家的“非攻”思想是针对战争而言的,强调统治者不要随意发动战争,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儒家的“仁政”思想也是强调统治者要积极有为,减少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同时要加强对百姓的教化,但与题目所述“不能随意干预”等主张存在明显差异,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7.【答案】D【解析】由“士人可军功入仕”、“可游说自荐”、“可经由荐举”可知,战国时期士人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为官,而这些选官方式改变了之前的世袭制,顺应了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需要,为统治者提供了人才条件,故选D项;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开始走向瓦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由“入仕”、“兼任数国卿相”等可知,题目主旨是讲士人为官的渠道,题干信息与学术氛围不是同一范畴,排除B项;士阶层为官之后为诸侯王出谋划策,可能影响现实政治,但是不能决定现实政治,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8.【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魏国变法强调发展农业,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吴起变法强调削弱贵族势力,加强君主集权,商鞅变法强调废除井田制,鼓励人民开垦荒地,促进农业发展,结合所学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由新兴地主阶级推动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国家集权,发展封建经济,更好地适应战争的需要,在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故选A项;材料强调吴起变法重在削弱贵族特权与实力,未涉及其对土地制度的影响,“确立了”表述绝对,排除B项;结合所学战国时期变法运动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但秦朝时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两者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李悝变法与商鞅变法重在推动农业发展,提高经济实力,未涉及对贵族特权的废除,故“废除了”表述绝对,排除D项。9.【答案】C【解析】题目材料明确提到,秦统一后建立了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并带来了政治上的统合。这表明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对国家的整体结构和政治整合产生了重要影响,故选C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秦统一后实行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体制所带来的政治影响,而非着重阐述国家统一成为历史潮流这一趋势,排除A项;秦朝推行郡县制,表明官僚政治已经确立,官僚政治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萌发,排除B项;秦朝虽然废除了分封制,但是并没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在西汉、西晋等朝代依然存在,排除D项。10.【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该学者的言论从三个不同的社会阶层(旧贵族、精英知识分子、平民百姓)分析了秦朝面临的问题,这表明秦朝政权速亡的原因是多元的,不仅仅是一个方面的问题,故选C项;虽然秦朝确实因为严酷的法律和不施仁政而遭到批评,但这个选项只涉及到政策问题,没有涵盖到旧贵族和精英知识分子的因素,因此不够全面,排除A项;这个选项只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态度,没有考虑到旧贵族和精英知识分子的态度,也不够全面,排除B项;“国家治理模式较为落后”并不是学者言论中的主要观点,且“落后”这个表述也不够准确,因为秦朝的一些制度(如法制和中央集权)在当时是创新的,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汉高祖时期“铲除异姓王,代之以同姓王”,汉文帝时期“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汉景帝时期“削夺王国封地”,都是不断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这为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汉朝前期有一系列削弱诸侯王权力的措施,但是并没有彻底消除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到汉武帝时期,依旧通过推恩令等措施继续削弱诸侯王的权力,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老无为思想主要体现在经济上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材料中汉朝前期统治者不断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力,不能体现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汉朝前期有一系列削弱诸侯王权力的措施,但是到汉武帝时期,依旧通过推恩令等措施继续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可知在汉武帝以前,郡国并行制度的弊端并未完全解决,排除D项。12.【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这些著作都是关于农业技术的,从耕作方法到土壤改良,再到农业工具,都紧密围绕传统农业的发展。这些著作的出现和内容的丰富,正是传统农业技术不断积累、发展和创新的体现,故选A项;材料中的著作主要关注的是农业技术,与抑商政策无直接关联。抑商政策主要影响商业活动,而非农业技术的发展,排除B项;虽然这些著作中的技术可能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但材料本身并未直接提及生产效率的提升,而是描述了农业技术的具体内容,排除C项;“旨在改进农业耕作工具”这一表述过于片面,因为元代《农书》虽然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但西汉和宋代的著作主要关注的是耕作方法和土壤改良等技术,而非单纯改进耕作工具,排除D项。13.【答案】B【解析】据材料“士大夫弹劾……'皆死狱中'”可知士大夫与外戚宦官争夺政治权力以至于酿成党锢之祸并牵连广泛,说明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故选B项;据材料“士大夫……受牵连”可知材料主要介绍了士大夫与外戚宦官之间的斗争,而非外戚宦官交替专权,主体错误,排除A项;材料主要介绍东汉中央政权的争夺与皇权异化的斗争,不能反映地方势力的扩张,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东汉后期由于皇帝幼年即位导致外戚宦官专权,皇权出现异化,材料主要介绍士大夫与外戚宦官的斗争,并非皇帝昏庸导致权力丧失,皇权独尊依然存在,排除D项。14.【答案】C【解析】材料中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的背景之下大量人口南迁为南方的发展提供了劳动。进而推动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故选C项;士族专权指的是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与控制,材料中显示的是人口流动的比例高,排除A项;此时的人口流动促进了民族交往与融合,排除B项;东晋没有完成北方的统一,排除D项。15.【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魏晋士人对“谦”的解读聚焦于豁达隐逸之情,将曾点美化成超然脱俗的世外高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传统儒家积极入世经世济民的道路充满危险与不确定性,加上玄学兴起,玄学强调对道家思想的研究和发挥,追求一种超越世俗、回归自然的境界,所以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政治环境和社会思想变化,故选D项;“文学自觉”指的是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的规律向前发展,材料强调魏晋时期政治、社会思想的变化,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转变”受到了政治环境和社会思想变化的影响,排除B项;门阀政治只是政治环境的一个方面,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16.【答案】D【解析】据题干分析可知北魏孝文帝提出北魏的始祖是黄帝,并改姓为元氏。据所学可知黄帝是汉族的祖先,尊奉汉族祖先是为了要增强汉族对北魏政权的认同,从而维护政权的正统地位,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孝文帝执政期间,北魏已经统一北方,时间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各民族间既有冲突又有融合,但民族交融也不会消除民族隔阂,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虽然认同始祖符合儒家思想观念,也有助于弘扬儒家文化,但此举仅是手段并非最终目的,不符题干要求,排除C项。17.【答案】A【解析】由材料“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裤”可知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汉族之间的民族融合,在文化、生活上的互相交融,故选A项;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文化的组成,材料没有提及中外文化交流,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间的交流融合,而非民族间的隔阂,排除C项;材料中的民族交融不能体现出汉族文化的主体地位,排除D项。18.【答案】B【解析】隋朝能够储存如此大量的粮食,意味着其农业生产得到了显著的发展,有足够的粮食产出以供储存,故选B项;隋朝有大量的粮食储备,但这并不能直接证明其经济管理体系健全。经济管理体系涉及多个方面,如财政、税收、市场管理等,而材料仅提及了粮食储备这一方面,排除A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粮食储备,社会秩序较为稳定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大量的粮食储备可能意味着民众在某种程度上的生活保障,但这也可能只是为应对可能的饥荒或战争而做的储备,并不能直接证明民众的生活保障就一定是充足的,排除D项。19.【答案】A【解析】隋唐以前南北端午习俗不同主要受到分裂割据影响,唐朝通过立法统一全国端午习俗,这是受到国家统一影响,推动重要节日文化习俗一致,从而促进文化认同,故选A项;习俗来源民间,官方具有推动作用,排除B项;唐代立法统一全国习俗,并未制定严苛手段惩罚不遵从法律的群众,排除C项;习俗发展迎合全国民众和国家统一需要,而非只是市民,排除D项。20.【答案】C【解析】据题干图片中“盐、铁”“政府”“买入、卖出”和“政府”“夏、秋”“地税、户税”可知分别反映的是汉朝的盐铁官营和唐朝的两税法,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和铁的生产和销售,从而获取大量利润,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两税法通过统一税收、扩大征税范围以及以财产为计税依据等措施,成功扩大了征税对象,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两者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C项;盐铁官营是通过国家垄断限制了私人经营,减少了市场竞争而商品经济的繁荣通常表现为市场活跃、商品流通顺畅等特征,因此汉朝盐铁官营不能体现商品经济繁荣,排除A项;汉朝的盐铁专卖确实加强了中央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但唐朝的两税法主要是为了应对均田制崩溃后出现的财政困难而推行的新税制,不能直接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排除B项;唐朝的两税法改变了赋税的征收方式,由人丁税转向按资产和田亩征税,但汉朝的盐铁官营并未改变赋税征收方式,而是侧重于商品的买卖,排除D项。21.【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到,无论是河朔三镇的节度使通过世袭还是军士拥立产生,他们都需要获得朝廷的认可。同时,大部分藩镇的节度使的调任和派遣都是由中央来决定的。这显示出,尽管存在藩镇割据的现象,但唐朝中央政府对藩镇仍有一定的控制力,这种控制力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唐朝的统治,故选D项;材料中提到河朔三镇的节度使可以世袭,这意味着上任节度使有可能指定继承人,只是需要朝廷的认可,排除A项;虽然题目说绝大多数藩镇的节度使是由中央调任的,但河朔三镇还是有相当大的自主权,朝廷只是形式上认可。所以,不能说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就“有效加强”了,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唐朝藩镇财政收入问题,更无法得出“财政收入的大部分由中央支配”的结论,排除C项。22.【答案】B【解析】据材料“如汝于父母,恭敬修供养”“世俗帝王为出世的菩萨或者转轮王再世”可知,佛教在中国传播中更注重推广孝文化,并用佛教理论为皇权专制套上一层神学色彩,这一改变反映出佛教在传播中深受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只涉及儒家孝之思想和佛教思想,未涉及道教思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佛教的地域性特点,并非时代性,排除C项;作为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工具的礼乐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坏,排除D项。23.【答案】D【解析】据材料“气势磅礴、千变万化”“法度谨严、规矩方正”可知,张旭的草书看似无序无法但实际上一招一式无不法度谨严、规矩方正,这反映了当时书法既具有自由奔放的气势,又彰显了盛唐的法度与气势。盛唐时期国家强盛,文化繁荣,书法艺术也体现出这种宏大的气象,故选D项;材料仅提及张旭的草书,不能得出草书成为书写主流的结论,排除A项;书法艺术风格不能直接反映政治清明的特征,排除B项;理学在宋代兴起,与盛唐时期不符,排除C项。24.【答案】C【解析】材料中明确提到,文人在朝廷中的地位和荣耀远远超过武官,即使武官取得了巨大的军事成就。这反映了宋朝政府对文人的重视和对武人的抑制,故选C项;守内虚外强调的是对内防御的重视和对外部威胁的相对忽视。然而,材料并未提及宋朝对内防御或外部威胁的具体态度,排除A项;强干弱枝指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材料并未提及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对比,排除B项;分化事权指的是通过分散权力来防止权力过于集中,材料并未提及权力分散的问题,排除D项。25.【答案】C【解析】据表格信息分析可知评价王安石变法有三种史料来源,分别是北宋司马光的评价、南宋理学家的评价、明朝刑部尚书的评价。按史料载体划分三种史料都是文献史料;按史料价值划分前者司马光的评价为第一手史料,后两者为二手史料。通过评价内容分析可知明朝刑部尚书何乔新通过“北宋帮藏耗竭、兵卫寡弱”来分析变法,可见该评价是将王安石变法放置于历史时代来评价的,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传家集》虽为第一手史料,但也是文献史料,主观立场强,不能反映其权威性,排除A项;通过评价内容分析可知司马光和理学家的评价带有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明朝刑部尚书何乔新并没有按这个出发点评价,较为客观,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鹤林玉露》和《椒邱文集》虽为后人记载,但也是文献史料,主观性较强,评价不一定客观,排除D项。26.【答案】D【解析】据题干可知宋代海外贸易规模大,还设置了专门管理外贸的机构,况且还能提供大量财税,由此推知当时海外商业贸易活动繁荣,故选D项;据题干可知材料仅反映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不能推出国家所有管理机构都趋于专业化,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为了管理海外贸易,政府还专门设立市舶司,说明政府仍在加强管理,况且材料仅强调海外贸易,不能反映所有贸易都放宽,比如当时榷场贸易仍严格管理,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当时国家主要财政来源仍是农业税,外贸税收仅是国库的重要财源,排除C项。27.【答案】C【解析】据材料“二程(程颢、程颐)从天理的高度……至亲人伦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程将伦理关系上升到天理的高度,体现了对伦理体系的重构,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故以二程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力图重构儒家信仰体系,故选C项;佛教大约在东汉时期已传入中国,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北宋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冲击,且程朱理学的出现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展,并非“复兴”,排除B项;北宋时依然是男尊女卑的社会,“男女社会地位趋于平等”说法错误,排除D项。28.【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辽、金朝开始,北京逐渐成为了中国的政治中心,这有利于加强长城南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从而加强民族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故选A项;政治重心北移至燕京(今北京),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完成,此后没有出现经济重心北移的情况,排除C项;“消除北方各民族差异”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29.【答案】A【解析】据材料信息,元朝把边疆地区的管理和内地一样,都实行了赋税和劳役制度,这就说明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更加严格和细致了,所以加强了边疆管理力度,故选A项;题目中并没有提到元朝在边疆管理上有什么灵活变通或因地制宜的做法,而是强调了边疆管理和内地一样,排除B项;民族平等政策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题目中并没有提到元朝推行了什么民族政策,只是强调了边疆管理和内地一样,排除C项;地方行政效率是衡量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活动效果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执行政策、管理资源等方面的能力和效率。题目中并没有提到元朝注重地方行政效率,而是强调了边疆管理和内地一样实行了赋税和劳役制度,排除D项。30.【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元世祖忽必烈委派藏传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被称为八思巴字,这种文字在元朝灭亡后被废弃,青海发现的秀麻元代八思巴字金虎符用文物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了历史上中央政府在藏族地区实行有效军政管理的事实,即能够证实元朝对藏族地区实行有效军政管理,故选B项;八思巴文属于元朝的文字,排除ACD项。二、非选择题31.【答案】(8分)变化:唐宋列女形象从丰富多样到贞节占主导。(2分)原因:统治者的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贞节观的宣传引导;女教读物的盛行;理学兴起。(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唐宋列女形象的不同类型占比统计”“35.6%”“文才”“其他”“78%”可知,唐宋列女形象从丰富多样到贞节占主导。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朝廷诏封(张氏)旌德县君”可知,统治者的需要;据材料二“在乎助令长申举之……知劝而易其俗矣”可知,中央和地方政府对贞节观的宣传引导;据材料二“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女诫》(女教读本)”可知,女教读物的盛行;结合所学可知,理学兴起。(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三“明清时期的女性画家占60%以上”可知,人数明显增多;据材料三“她们大部分都出生于江苏和浙江的书画世家或官宦家庭”可知,集中于江南地区;据材料三“深厚的家学使她们能自幼接触到家中所藏书画”可知,家学深厚;据材料三“部分女性画家开始走出家庭,参加雅集、吟诗作画等活动”可知,活动空间扩大;据材料三“部分女性画家鬻画为生”可知,追求经济独立。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据材料三“在书画市场活跃的江南地区”及所学可知,尤其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文化氛围浓厚;据材料三“也有女性画家从事塾师等过去只有男性才能从事的职业”及所学可知,受早期反封建启蒙思想的影响。32.【答案】(10分)(1)背景:生产力发展;社会动荡,政治大变革;民间私学兴起;诸侯为了富国强兵,重用人才。(4分,答出两点即可)(2)变化:由汉初的道家思想为主,到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学说独尊的地位。(2分)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4分)【解析】(1)据材料“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动”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生产力发展;社会动荡,政治大变革;根据材料“官学衰败,民间私学兴起”可知,民间私学兴起;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各国诸侯为了富国强兵,重用人才。(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汉初......以道家思想为主""汉武帝继位后......确立了儒家官学的地位”可知,西汉时学术思想经历了由汉初的道家思想为主,到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家学说独尊的地位的变化历程。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官方哲学;成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房屋装修设计合同2篇
- 2024年供热供气工程施工合同
- 2024年专业物流企业员工雇佣协议范本版B版
- 2024专项景石采购协议条款版
- 全新自由职业者税后薪酬代发服务合同2024版2篇
- 江南大学《产品设计2》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商品房住房贷款合同
- 2024专业外墙清洁服务协议模板
- 暨南大学《口腔固定修复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济宁学院《商务英语视听说I》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初中语文】《我的白鸽》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安全环保职业健康法律法规清单2024年
- SLT 478-2021 水利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编制总则
- DL∕T 2553-2022 电力接地系统土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表电位测量技术导则
- 2024年交管12123学法减分考试题库和答案
- 物理化学实验B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北京科技大学
- 新能源汽车电机及控制器企业汇总
- 学校证明学历证姓名错误
- 内部审计培训课件(共101页).ppt
- 柔性接口给水管道支墩计算程序(基于《10S505》)beta2
- 荣盛公司带压作业装备介绍李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