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江苏省盐城市五校联考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10月份)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2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你对于某个问题没有调查,就停止你对于某个问题的发言权。这不太野蛮了吗?一点也不野蛮,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瞎说一顿之不能解决问题是大家明了的,那末,这是共产党员的耻辱,岂有共产党员而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要不得!要不得!注重调查!反对瞎说!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才是他一个人,或者邀集一堆人,而只是冥思苦索地“想办法”,“打主意”。须知这是一定不能想出什么好办法,他一定要产生错办法和错主意。许多巡视员,许多游击队的领导者,许多新接任的工作干部,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那也错误。这种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实在是最可恶没有的。他一定要弄坏事情,一定要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许多做领导工作的人,遇到困难问题,只是叹气,请求调动工作,理由是“才力小,干不下”。这是懦夫讲的话。迈开你的两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任凭什么才力小也能解决问题,因为你未出门时脑子是空的,归来时脑子已经不是空的了,已经载来了解决问题的各种必要材料,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把你所谓困难问题的“来源”找到手,“现状”弄明白,你的这个困难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不谓共产党内讨论问题,也还有人开口闭口“拿本本来”。我们说上级领导机关的指示是正确的,决不单是因为它出于“上级领导机关”,而是因为它的内容是适合于斗争中客观和主观情势的,是斗争所需要的。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本本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法也同样是最危险的,甚至可能走上反革命的道路,中国有许多专门从书本上讨生活的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共产党员,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我们的斗争需要马克思主义。我们欢迎这个理论,丝毫不存什么“先哲”一类的形式的甚至神秘的念头在里面。读过马克思主义“本本”的许多人,成了革命叛徒,那些不识字的工人常常能够很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摘自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材料二:《反对本本主义》在毛泽东哲学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篇著作的发表应该看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为什么说《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初步形成的标志呢?因为它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独立开辟新道路最早的一篇哲学论证。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第一次初步界定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即“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在这里,“从斗争中”讲的是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想象出发,不能搞本本主义,讲的是不能照抄照搬,而应该有创造性。思想路线是哲学思想的转化形态,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它的基本内容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还特别强调了三个重要观点:一是“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二是“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三是“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这三个重要观点构成了后来成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雏形。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严肃批评了“本本主义”的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唯书”,即“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开口闭口‘拿本本来’”的倾向;一种是“唯上”,即“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针对这些错误的思想倾向,毛泽东大声疾呼:反对本本主义,洗刷唯心精神!(摘编自陈占安《关于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中的三个问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领导脑子不能“空”,必须要走出门才能获得调查材料,解决各种问题。B.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得好与坏,关键是看能否将它与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相结合。C.没有《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的三个重要观点,就不会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D.要去除“本本主义”中的两种错误思想倾向,必须实事求是,向实际情况做调查。2.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毛泽东三个重要观点中的“群众路线”的一项是()A.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B.依靠民众则一切困难能够克服,任何强敌能够战胜,离开民众则将一事无成。C.先民主,后集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同群众相结合。D.三心二意不行,半心半意不行,一定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3.材料一中画线两处在表达上分别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反对本本主义》原名《调查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请根据材料谈谈《反对本本主义》对我们“看问题、想问题”有什么启示。【答案】1.A2.D3.①第一处采取短句形式和反复的方式。短句形式言简意赅,简洁有力;反复的方式,两个“要不得”连用,一针见血地亮明观点,语气坚定。②第二处采取了比喻句的方式。比喻句形象生动论证了调查研究与解决问题的关系——调查研究是解决问题、破解矛盾的必由之路。4.①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要以调查研究为前提。②要深入群众,在调查研究中解决问题。③处理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不唯书,不唯上。【解析】【导语】这两则阅读材料基于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和相关材料,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文中指出,领导者不应仅依赖书本或上级指示,而是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查。这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核心,提倡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原则,反对形式主义的空谈,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文章在思想上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指出解决问题的基础在于扎实的调查和对实际情况的深入理解。【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必须要走出门才能获得调查材料……”错误,原文为“可以召集那些明了情况的人来开个调查会”,选项曲解文意。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群众路线”指“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D.核心内容为“为人民服务”,与原文的群众路线不符。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艺术特点的能力。第一处,由三个字、四个字组成了一句话,这是采取短句形式;前两句“要不得!要不得!”为反复的方式。短句形式言简意赅,读来朗朗上口,富有气势;尤其后两句,为动宾结构,极有节奏感,简洁有力;反复有强调的作用,“要不得”本已表明了观点,两个“要不得”连用,则更加彻底且一针见血地亮明观点,语气坚定,不容置疑。第二处,两个“就像”是采取了比喻句的方式。前一句,强调要长期调查,积累材料,是前提;后一句由前一句的所作作为而来。比喻句形象生动论证了调查研究与解决问题的关系,调查研究与解决问题就像怀孕与分娩,没有前者,就不可能有后者,即调查研究是解决问题、破解矛盾的必由之路。【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原文有“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可知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要以调查研究为前提。原文有“失掉群众,一定不能解决问题”“为什么党的策略路线总是不能深入群众,就是这种形式主义在那里作怪”,可知要深入群众,在调查研究中解决问题。原文有“以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文化落后的中国农民至今还存着这种心理”“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审察,一味盲目执行,这种单纯建立在‘上级’观念上的形式主义的态度是很不对的”,可知处理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要不唯书,不唯上。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月黑夜杨朔秋头夏尾,天气动不动就变颜变色地阴起来,闹一场大风大雨。在这样风雨的黑夜最惯于夜行的人也会弄得迷失方向。①黑暗形成一所无情的监狱,把李排长一群人牢牢地禁锢起来。李排长接到冀南军区司令部命令,过河到淦阳河北岸参加反“扫荡”斗争。他带领一班骑兵在黑夜里转来转去,终于迷惑地下了马。班长杨香武提议先到村里找村长庆爷爷避避雨。到了村里,先安排八路军战士休息。第二天雨停了,他们潜伏在村里。到了傍晚,火轮般大的太阳沉落后,李排长的心境却相反地晴朗起来:他不再担心鬼子的侵扰。过河的事,庆爷爷已经一手包揽,预先便把事情铺排妥当。不走桥,而用船渡。但想安全地突过这道封锁线,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只要走漏一些儿消息,鬼子决不肯轻轻地放过。李排长从腰里掏出粮票和钱,要算还这一天人马的吃食费用。庆爷爷推开他的手,再三地拒绝。老头子笑道:“嘿,吃点饭还不是应该的。”结果,李排长还是把粮票等付清了。二更天光景,大地睡去了,生长在大地胸膛上的人们却展开保卫土地的活动。庆爷爷一定要亲身送他们渡河。李排长认为他的年纪高,怕他招受风寒,百般阻止他。老人更加不肯。庆爷爷惯常倚老卖老,他可决不服气。他会握紧拳头,伸直强壮的右胳膊,瞪着眼说:“别瞧咱老,五六十斤的小伙子叫他坠着打提溜,还不算事!”渡河的地方离据点仅仅十来里路,隐隐地可以望见那边的灯火。李排长一群人到达河边时,庆爷爷早就派来一些农民等候着。堤上放着两盏马灯,照见那些汉子。杨香武低声叫道:“吹灭灯!还怕鬼子看不见?”一个农民却很大意地答:“不怕,鬼子黑夜从来不动。”随手只把灯苗捻小。滏阳河平静地流着,很黑,很深。两岸十分静悄,只听见各色各样的虫叫。庆爷爷走近一个汉子,小声问:“船还没有来么?”这时,下游响起缓缓的水声,河面推过来纤细的波纹。不久,一只小船轻飘飘地傍岸泊下。船小,所以只能渡人。庆爷爷用商量的口气对李排长说:“头口顶好卸下鞍子,叫他们给拉过去。”骑兵脱离鞍子,就像海螺跑出甲壳,失去机动的能力。但又没有更完善的办法,不许杂乱地堆在一起。这样,即使情况突然转变,不至于乱成一团。李排长动手解马肚带时,警惕地朝据点望了几眼。②那隐隐的灯火还没熄灭,犹如几只狡猾的魔眼穿过漆黑的大野,窥探这边的动作。马生来便识水性,一个个在浪花里摇动着身子,农民就全爬上马背,一同凫到对岸。骑兵各抱着鞍鞯,争着上船。先摆过五六个去,李排长和杨香武全等第二批再渡。庆爷爷打着一盏灯走来,轻声地咳嗽着,一面亲热地说:“你们走啦?回头可来呀!”李排长从心里感激地说:“就是太麻烦你老人家啦。”小船摆过来,第二批人也渡过河去。一袋烟的工夫,这支骑兵便重新备好马,望见庆爷爷还站在河对岸,不知对农民指挥着什么。古铜色的脸膛,依稀地映着灯光,显出的不是老迈的神情,而是充满生命力的青春气概。李排长用两腿把马一夹,领着头跑起来,急急地要脱离这危险的境地。他们跑出将近二里路,后边忽然传来爆炸的声响。杨香武低声嘲笑道:“鬼子出击了不成?马后炮,吓唬谁,横竖追不上老子啦。”李排长用缰绳鞭着马,更紧地催促马奔跑。马便放开腿,领着后边的马群,一阵风似的驰向茫茫的黑夜。北极星正挂在他们的对面。半个月后,这队人完成任务,果然转回来了。他们平安地偷过那座离据点极近的板桥,约摸将近半夜。四十里路的急行军,每人的喉咙都有些干燥。李排长决定在这里歇息一刻,然后再走。他们不费事地叫开栅栏门,把马缆在街上,一齐走进村公所。农民都起来了,敞着怀,趿着鞋,对待老朋友似的招呼他们,但是精神带着点不自然。杨香武一只脚踏着凳子,两手玩弄着他惯用的柳条鞭子,眨着眼问:“庆爷爷哪去啦?”一个农民苦涩地答:“死啦!”每个骑兵都睁大眼,李排长的脸露出更大的惊异。不待他问,那个农民接下去说:“③那天黑夜送同志们走后,他老人家也就送了命!”那天夜晚,骑兵渡过河去,庆爷爷正吩咐大家把小船拉到原地藏匿起来,几个人亮着电简,从他身后走过来。河面红光一闪,响起巨大的爆炸声音,小船碎成几块。十来个鬼子兵即刻从夜色里涌出来,把岸上的农民包围在中间。庆爷爷叫鬼子抓去后,好几天没有音信,后来才听说被鬼子挑死了……农民说完这段事情,又补充道:“都怪咱们太大意,河边的灯点得明晃晃的,什么东西看不见?”全场的人都哀默着,说不出话。桌上,洋油灯的灯苗颤动起来,老人的形象似乎又出现了:古铜色的脸膛,满顶花白头发。他人虽然死了,他的形象却更清晰、更高大,活生生地刻印在李排长的心中、杨香武的心中,以及每个骑兵的心中。带着这个形象,当骑兵们再投向漆黑无边的夜色时,每人都具有一种新的力量。这力量刺激他们,④使他们急切想撕破夜色,把头高举到天外,从那里,他们可以看见另一个崭新的世界。(有删改)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八路军”“扫荡”“鬼子”等特定词语的运用,暗示渡河这件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B.李排长“不再担心鬼子的侵扰”,从侧面表现庆爷爷做事周到,值得信任,也表现百姓对革命队伍的支持。C.文中两次对庆爷爷外貌形象进行刻画,不断强化庆爷爷尽管年老,却充满了生命力的青春气概和斗争精神。D.庆爷爷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却是千百万个为中国革命斗争献出宝贵生命的平凡英雄的典型代表。6.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运用比喻,把“黑暗”比着“监狱”,禁锢了李排长一群人,突出雨中夜晚队伍行军的艰难。B.句子②中的“狡猾的魔眼”“漆黑的大野”“窥探”等描写性词语,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气氛,烘托斗争的残酷。C.句子③中农民称庆爷爷的死为“送了命”,回答很随意,表明村里人对这种“死”已习以为常,不再感到悲伤。D.句子④中“夜色”一语双关,既指天色,更指社会现实的黑暗;“急切想撕破夜色”表达了战士打败敌人的决心。7.这篇小说多处运用了伏笔和照应的手法,试找出两处,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8.黄石公在《三略》中说“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请结合相关情节谈谈这篇小说如何体现“庶民者,国之本”思想的。【答案】5.C6.C7.举例:①上文写“堤上放着两盏灯”“一个农民很大意说”为后文写敌人发现部队渡河,“传来爆炸的声响”以及庆爷爷的死埋下伏笔;②上文写庆爷爷送别部队时说“你们走啦?回头可来呀”为后文写部队回来了解到庆爷爷的死埋下伏笔。效果:容易把事情说得更加清楚完整,思路更加明确,全文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8.①庆爷爷亲自安排部队过河的事情,百姓们主动为部队提供粮草;②庆爷爷牺牲后,战士们化悲痛为力量,奋勇前行,体现了平凡百姓给人民队伍带来伟大的力量;③李排长要给粮票和钱,关心百姓的安危,体现了人民队伍为人民。这些情节都很好地体现了“庶民者,国之本”思想。【解析】【导语】《月黑夜》是一篇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斗争的小说,通过一个简单的渡河故事,展现了普通百姓和革命队伍之间的深厚情谊。作者通过对环境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物的生动刻画,突出表现了庆爷爷这一平凡英雄的形象,象征着千千万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普通人。文章通过伏笔和照应等手法,增强了情节的紧凑性和叙述的感染力,传递出在黑暗现实中依然充满希望与力量的信念。【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两次……却充满了生命力的青春气概和斗争精神”错误。第二次外貌描写“老人的形象似乎又出现了:古铜色的脸膛,满顶花白头发。他人虽然死了,他的形象却更清晰、更高大,活生生地刻印在李排长的心中、杨香武的心中,以及每个骑兵的心中”,此时,庆爷爷已经牺牲,外貌描写表现了人们对庆爷爷的深切怀念。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已习以为常,不再感到悲伤”错误,句子③中的“送了命”是当地人的口头语,句中“他老人家”表现了那农民对庆爷爷的尊敬,对庆爷爷牺牲的悲痛。故选C。【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情节、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举例:①上文写“堤上放着两盏马灯,照见那些汉子。杨香武低声叫道:‘吹灭灯!还怕鬼子看不见?’一个农民却很大意地答:‘不怕,鬼子黑夜从来不动。’随手只把灯苗捻小”“那隐隐的灯火还没熄灭,犹如几只狡猾的魔眼穿过漆黑的大野,窥探这边的动作”,“都怪咱们太大意,河边的灯点得明晃晃的,人家用千里眼照一照,什么东西看不见”“堤上放着两盏灯”“一个农民很大意说”,农民补充的话,以及敌人的灯火在窥探这边的动作等交代,都为后文写敌人发现部队渡河、派来追兵等情节埋下伏笔;上文说“他们跑出将近二里路,后边忽然传来爆炸的声响”,这联系后文庆爷爷的死可知,这“传来爆炸的声响”为庆爷爷的死埋下了伏笔;②上文写庆爷爷送别部队时说“你们走啦?回头可来呀”,下文写“李排长决定在这里歇息一刻,喝点水,然后再走……‘庆爷爷哪去啦?’”,所以,庆爷爷送别部队时说的话也为后文写部队回来寻找庆爷爷,了解到庆爷爷的死埋下伏笔。效果:从行文思路看,伏笔和照应的手法使前后情节勾连,容易把事情说得更加清楚完整,让读者更清楚来龙去脉,使思路更加明确;从小说结构看,前有情节有关联,不枝不蔓,使小说结构严谨,全文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本思想意蕴的能力。“庶民者,国之本”是说平民百姓是国家的根本。①从“过河的事,庆爷爷已经一手包揽”“李排长从腰里掏出粮票和钱,要算还这一天人马的吃食费用。庆爷爷推开他的手,再三地拒绝”“隐隐地可以望见那边的灯火。李排长一群人到达河边时,庆爷爷早就派来一些农民等候着”等处可知,庆爷爷一手包揽了过河的事,再三地拒绝人马的吃食费用,主动为部队提供粮草,早就派来农民等候着,体现了百姓是人民队伍的强大后盾;②从“带着这个形象,当骑兵们再投向漆黑无边的夜色时,每人都具有一种新的力量。这力量刺激他们,使他们急切想撕破夜色,把头高举到天外,从那里,他们可以看见另一个崭新的世界”可知,庆爷爷牺牲后,庆爷爷高大的形象活生生地刻印在战士们的心中,激励战士们化悲痛为力量,奋勇前行,去驱散恶势力,去开创崭新的世界,这体现了平凡百姓给人民队伍带来伟大的力量;③从“李排长还是把粮票等付清”“排长认为他的年纪高,深夜露水很重,怕他招受风寒,百般阻止他”可知,李排长坚持把粮票和钱给百姓付清了,担心庆爷爷年纪高怕他招受风寒,担心鬼子侵扰百姓,关心百姓的安危,都体现了人民队伍为人民的以人民为本的思想。这些情节都很好地体现了“庶民者,国之本”思想。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上病笃,霍光涕泣问曰:“如有不讳,谁当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画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光顿首让曰:“臣不如金日磾。”日磾亦曰:“臣,外国人,不如光;且使匈奴轻汉矣!”乙丑,诏立弗陵为皇太子,时年八岁。丙寅,以光为大司马、大将军,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受遗诏辅少主,又以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光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入侍左右,小心谨慎,未尝有过。为人沈静详审,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日磾在上左右目不忤视者数十年赐出宫女不敢近。上欲内其女后宫,不肯。其笃慎如此,上尤奇异之。日磾长子为帝弄儿,帝甚爱之,其后弄儿壮大,不谨,恶其淫乱,遂杀弄儿。上闻之,日磾顿首谢,具言所以杀弄儿状。上甚哀,为之泣,已而心敬日磾。上官桀始以材力得幸,为未央厩令。上尝体不安,及愈,见马,马多瘦,上大怒曰:“令以我不复见马邪!”欲下吏。桀顿首曰:“臣闻圣体不安,日夜忧惧,意诚不在马。”言未卒,泣数行下。上以为爱己,由是亲近,为侍中,稍迁至太仆。三人皆上素所爱信者,故特举之,授以后事。丁卯,帝崩于五柞宫,入殡未央宫前殿。(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材料二:忠邪亦易辨矣,而心迹相疑,当其前者亦易惑焉。武帝所托孤者三人,而上官桀为戎首,与霍光、金日磾若缁素之别。乃自其得当于帝者推之,其迹显,其心见矣。光、日磾非以逢帝之欲而为尔也,以自敦其行而不失为履之贞也。桀谢马瘦之责,而曰:“闻上不安,日夜忧惧,意不在马。”言未卒,泣数行下。桀非与国休戚之臣,厩令之职,在马而已,其泣也,何为而泣也?慎以自靖者,君子之徒也;佞以悦人者,小人之徒也。君子知有己,故投之天下之大,而唯见己之不可失;小人畏罪徼宠,迎人之喜怒哀乐,而自忘其躬。于此审之,忠邪之不相杂久矣。光与日磾天性近之,而特未学耳,桀乌足与齿哉?武帝以待光、日磾者待桀,不知桀也,且不知光、日磾也。知人之难,唯以己视人,而不即其人之自立其身者视之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9.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日磾在上A左右B目不忤视者C数十年D赐E出F宫女G不敢近。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让,谦让,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其言不让”的“让”意思相同。B.谢,谢罪,与《孔雀东南飞》“谢家来贵门”的“谢”意思不相同。C.下,交付,与《过秦论》“委命下吏”的“下”用法不相同。D.“何为而泣也”与《庖丁解牛》“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而”用法相同。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霍光出入宫廷二十多年,小心谨慎,不曾有什么过失,他的行为举止有分寸。王夫之认为霍光是君子。B.金日磾不肯让自己的女儿进入后宫,又杀了自己的在宫廷淫乱的长子,王夫之认为金日磾不是为了迎合皇上。C.上官桀在武帝面前流泪,诉说自己对武帝身体的担忧,这让武帝甚为感动,能辨识君子却看不出上官桀是小人。D.王夫之对君子与小人的认识有史实支撑,他认为识人之难,难就难在不能转换角度看人,思考这个人应该做什么事。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上以为爱己,由是亲近,为侍中,稍迁至太仆。②忠邪亦易辨矣,而心迹相疑,当其前者亦易惑焉。13.王夫之认为上官桀是“小人之徒”,他这样说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答案】9.BDG10.D11.C12.①皇上认为上官桀爱自己,从此亲近他,逐渐升到太仆。②忠奸也容易辨别,但是人心与外在表现相互怀疑。13.①上官桀在武帝面前哭泣不是出于与国家休戚与共,只是为了迎合武帝以邀宠。②上官桀作为厩令,职责在于管理马匹,行为不当。③君子知道有自己的原则,小人则迎合他人喜怒哀乐而忘记自身。【解析】【导语】这两篇文言文描写了汉武帝临终前托孤给霍光、金日磾和上官桀三人,但从不同角度揭示三人本质性格。霍光和金日磾忠厚谨慎,被视为君子,上官桀则被揭示为迎合权势的小人。文章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和他们在权力交替中的表现,反映出识人的困难以及对君子、小人品格的深刻探讨,尤其是王夫之的评论,更为主题增添了哲理厚度。【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金日磾在汉武帝身边,几十年从不看他不该看的东西;赐给他宫女,他也不敢亲近。“日磾在上左右”,主谓宾俱全,“在”的宾语是“上左右”,句意完整,B处断开;“目不忤视者数十年”“赐出宫女”“不敢近”三句的主语分别为“金日磾”“皇上”“金日磾”,各自单独成句,DG处断开。故选BDG。【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霍光叩头谦让说。/他说话不谦让。B.正确。谢罪/辞别,告别。句意:金日磾叩头谢罪。/我辞别娘家嫁到你府上。C.正确。交付/下级的、下等的。句意:便要将上官桀逮捕下狱。/把自己的性命交给下级官吏。D.“用法相同”错误。连词,起连接作用/连词,表转折,却。句意:是为了什么而哭泣呢?/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却不用眼睛去看。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能辨识君子却看不出上官桀是小人”错误。原文为“武帝以待光、日磾者待桀,不知桀也,且不知光、日磾也”,可见王夫之认为武帝不能识人,不能辨识君子和小人。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为”,认为;“由是”,“因此”或“从此”;“稍”,逐渐。(2)“心”,心思;“迹”,行动;“惑”,含被动,被迷惑。【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职责表现看,“桀非与国休戚之臣,厩令之职,在马而已,其泣也,何为而泣也?”,上官桀的职责本应在管理好马匹上,他在武帝面前哭泣不是出于与国家休戚与共,只是为了迎合武帝以邀宠。从行为动机看,“小人畏罪徼宠,迎人之喜怒哀乐,而自忘其躬”,上官桀并非出于对国家的关心、求取恩宠,从而忘记了自身的职责所在。从与君子的对比看,“慎以自靖者,君子之徒也;佞以悦人者,小人之徒也”,君子知道有自己的原则,小人则迎合他人喜怒哀乐而忘记自身,上官桀一味迎合武帝以邀宠符合小人的特点。参考译文:材料一:汉武帝病重,霍光哭着问道:“如果陛下不幸仙逝,应当由谁继承皇位呢?”汉武帝说:“你难道没有理解先前赐给你的那幅画的含意吗?立我最小的儿子,由你担任周公的角色。”霍光叩头谦让说:“我不如金日磾!”金日磾也说:“我,是外国人,不如霍光;况且由我辅政,会使匈奴轻视我大汉!”乙丑日,汉武帝颁布诏书,立刘弗陵为皇太子,时年八岁。丙寅日,汉武帝任命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磾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由他们三人接受遗诏,辅佐幼主。又任命搜粟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他们都拜伏在卧室内的床下。霍光出入宫廷二十余年,出外则陪同汉武帝乘车,入宫则侍奉在汉武帝的左右,小心谨慎,从未有过什么过失。他为人沉静仔细,他每次出入宫廷,经过下殿门,止步和前进都有一定的地方。郎官、仆射们在暗中观察、默记,发现他尺寸不差。金日磾在汉武帝身边,几十年从不看他不该看的东西;赐给他宫女,他也不敢亲近;汉武帝想将他女儿纳为后宫嫔妃,他也不肯;其诚笃谨慎如此,汉武帝感到特别奇异。日磾的长子是汉武帝的玩童,很受宠爱,长大后行为不检点,(磾正好看到这个情况)非常厌恶儿子的淫乱行为,于是将他杀死。汉武帝勃然大怒,金日磾叩头谢罪,详细陈述了杀死其子的原因。汉武帝深感悲哀,为此落下眼泪,后来对日磾却由衷敬重。上官桀开始因膂力过人而得到汉武帝的赏识,被任命为未央厩令;有一次,汉武帝感到身体不舒服,等到痊愈后,检查御马,发现马匹大多瘦弱,于是汉武帝大发雷霆,说:“厩令认为我再也看不到这些马了吗!”便要将上官桀逮捕下狱。上官桀叩头说:“我听说皇上圣体欠安,日夜忧愁害怕,实在没心思照料马匹。”话未说完,已经流下几行眼泪。汉武帝认为上官桀爱自己,因此与他亲近,任命他为侍中,他逐渐升到太仆。霍光、金日磾、上官桀三人都是汉武帝平时宠爱信任的人,所以特意提拔他们,将自己死后之事托付给他们。丁卯日,汉武帝在五柞宫驾崩,遗体运到未央宫前殿入殓。材料二:忠诚和奸邪也是容易分辨的,但是如果心思和行动相违背,那么即使站在他们面前的人也容易被迷惑。被汉武帝委托辅佐幼君的大臣有三位,其中上官桀是后来谋反的祸首,他与霍光、金日磾的区别就像是黑色与纯白色一样。从他们得到汉武帝赏识的起因来看,其行迹区别显而易见,而其内心也由此显现出来。霍光和金日磾并不是为了奉迎皇帝的喜好而这么做的,而是自己督促自己的行为,从不失正道。上官桀被武帝责备马变瘦了时谢罪说:“我听说皇上身体不适,因而日夜担忧恐惧,心思没有用在马身上。”话还没说完,就流下了数行眼泪。上官桀并不是参与国家安危大计的重臣,厩令的职责,就是养好、管理好马匹,他的哭泣,是为了什么而哭泣呢?谨慎地洁身自好的人,是君子;奸邪地取悦别人的人,是小人。君子知道自己的人格和价值,所以即使把他投进广阔无垠的天地之间,也只是牢记自己不可以失去本来面目,竭力保持自我;小人害怕得罪、喜欢邀宠,善于迎合别人的喜怒哀乐,而忘记了自己的人格和尊严。由此看来,忠诚和奸邪不能相互混杂已经很久了。霍光与金日磾天性相近,只是不学无术罢了,奸邪的上官桀哪里有资格能与他们相提并论呢?汉武帝用对待霍光、金日磾的方式对待上官桀,说明他不了解上官桀,也不真正了解霍光和金日磾。知人的难处,在于常人只是以自己的角度看别人,而不知从对方的立身之道观察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赠苏少府白居易籍甚二十年,今日方款颜。相送嵩洛下,论心杯酒间。河亚懒出入,府寮多闭关。苍发彼此老,白日寻常闲。朝从携手出,暮思联骑还。何当挈一榼①,同宿龙门山。【注】①榼:盛酒的器具。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开头交代,诗人很早就听说了苏少府其人其事,今日才能见面畅谈。B.诗人慨叹他与苏少府均白发苍苍,彼此都闲得无聊,也没有人理睬他们。C.诗人与苏少府一同出入,在简单的动作中传递了心与心交流的丰富意蕴。D.诗歌内容清晰,符合诗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15.诗人与苏少府一见如故,情谊深厚。诗中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4.B15.①叙事抒情结合,诗人通过叙述与苏少府相见、相送、论心、携手出游等具体情节,表达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②细节描写,如“论心杯酒间”、“朝从携手出,暮思联骑还”等细节,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相处的融洽与亲密。③虚实结合,如“何当挈一榼,同宿龙门山”,诗人想象有朝一日与苏少府共度时光,进一步凸显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解析】【导语】这首诗是白居易赠给苏少府的,表达了诗人与苏少府相见后的喜悦和深厚的情谊。诗人回忆了他们相识二十年的情谊,描写了他们相见后的欢聚、畅谈和共度闲暇时光的情景,最后表达了希望与苏少府一起游山玩水的愿望。【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彼此都闲得无聊,也没有人理睬他们”错,“苍发彼此老,白日寻常闲”是说他们都已年老,日子过得平淡悠闲,并非无聊和无人理睬。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①叙事抒情结合。开头“籍甚二十年,今日方款颜”,表明诗人对苏少府仰慕已久,今日终于见面,心情非常愉快;“相送嵩洛下,论心杯酒间”,描述了他们在嵩山和洛水之间相送、论心、饮酒的情景,表现了他们的亲密无间。②细节描写。如“论心杯酒间”,写诗人和苏少府把酒交心,“携手”“联骑”等词描绘了他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的情景,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相处的融洽与亲密,突出了他们的深厚情谊。③虚实结合。最后两句“朝从携手出,暮思联骑还”,在和友人苏少府愉快相处之余,还表达了希望有朝一日与苏少府一起携酒同宿龙门山的愿望,表现了他们对未来共同生活的向往,进一步凸显了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暑假里,小李到广州游玩,在参观孙中山纪念堂时,不禁想起了《礼记•礼运》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②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妙用比喻描写琵琶在短暂停歇后突然迸发出铿锵激昂的声音,给人以强烈的视听震撼。③某同学写文章时想引用古诗文中强调做事注重积累的句子,他找出了“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答案】①.大道之行也②.天下为公③.银瓶乍破水浆迸④.铁骑突出刀枪鸣⑤.千里之行⑥.始于足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乍、浆、跬、至。三、语言文字运用。(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从古至今,图书馆作为收藏保管书籍及其他纸质文献资料的重要建筑,被视为知识的宝库和文明的殿堂。图书馆门口延伸至主入口的“知识的阶梯”,望“阶”兴叹。其实,抬高的入口加上费膝盖的台阶,并非是建筑设计师们的刻意刁难。为了馆内空间的合理配置,利用架高的主层,将内部工作空间与一般读者使用的空间隔离开,避免相互干扰。有的图书馆会选择将密闭书库放在建筑的下部,处于半密闭或者全密闭的状态,同时传热和散热少,室内微环境较为稳定、凉爽、干燥。①不仅图书馆能满足特定的需求,它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创造。②作为文化建筑的一种,图书馆往往是一个城市、社区、学校的文化窗口。③阶梯搭配主楼体的设计从视觉上产生庄重感,可以增加图书馆的象征性功能。④许多高等院校往往将庄严肃穆、气势雄伟的图书馆放在校园突出的位置,借助特定的建筑设计,成为校园的地标。“书山有路勤为径”,来都来了,爬个五六七八九十级台阶问题也不大吧!17.材料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18.请简析画横线句中6个数字连用的表达效果。19.文中“望‘阶’兴叹”一词是“望洋兴叹”的仿词,你认为仿得好不好,为什么?【答案】17.①将“不仅”移至“图书馆”后④“成为”前加“使其”。18.6个数字连用,体现台阶之多,有亲切诙谐的意味。19.示例一:仿得好。巧妙借用原词的意义。示例二:仿得不好。原词中的“望洋”为联绵词。而“望阶”是动宾短语。【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原句的语病有:第①句,语序不当,前后句子主语一致,关联词语放主语后面,要将“不仅”移至“图书馆”后。第④句,成分残缺,“成为校园的地标”偷换主语,要在“成为”前加“使其”。【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6个数字连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图书馆台阶的多和高,读来有拾级而上的画面感和节奏感,突出了读者在攀登台阶时的辛苦和不易,同时也表达了对阅读的迫切性,对知识的渴求和追求,身是累的,但心是愉悦和向往的,有亲切诙谐的意味。【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使用修辞手法及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能力。仿得好。“望洋兴叹”的意思是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此处巧妙借用原词的意义,契合语境图书馆台阶高费腿脚的情境,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读者面对台阶时的感受,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和表现力,给人新鲜活泼的感觉。仿得不好。原词中的“望洋”为联绵词,不可分开理解,本义为仰视的样子。而“望阶”是动宾短语,望着台阶,仿词是对原词的错误解读,容易造成成语的以讹传讹,是不规范用语。(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相信不少朋友都曾有过这种感受:累的时候抬头看会儿天,眼睛得到休息了,气顺了,连带着人的状态都好了。①。当我们遇到非常宏大甚至超越我们当下对世界认知的事物或概念时,便会产生敬畏感。抬头看天,就是一种小剂量的敬畏体验:②,关于人和事的烦恼变得很小很小。由于我们感知到更小的自我,自我的需求和欲望因此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进而产生深深的治愈感。在如今这个原子化的社会,我们越来越依靠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非身边的具体事物来感知世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和真实的人建立联系,③。就从最小成本的看天空开始吧,看日出日落,看云卷云舒。20.下列材料中的词语,删去后不影响原意的一项是()A.甚至 B.由于 C.进而 D.而非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0.B21.①这是敬畏感在发挥作用②天空变得很大很大③也要和身边的自然建立联系【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A.根据原文“当我们遇到非常宏大甚至超越我们当下对世界认知的事物或概念时”可知,“甚至”一词用于强调后面所接内容的程度或范围,删去后会影响原句表达的强烈程度。B.根据原文“由于我们感知到更小的自我,自我的需求和欲望因此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可知,“由于”引导表示原因的状语,删去后,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仍然可以通过上下文理解,即意识到自我渺小之后,人们自然会觉得自己的需求和欲望不那么重要了,因此,删去“由于”不影响原意。C.根据原文“由于我们感知到更小的自我……进而产生深深的治愈感”可知,“进而”表示递进关系,指出自我需求和欲望变淡之后的结果,即产生治愈感。如果删去,这种递进关系就不明确了。D.根据原文“我们越来越依靠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则,而非身边的具体事物来感知世界”可知,“而非”表示对比或否定,删去后会改变句子的对比意义。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根据前文描述的感受“累的时候抬头看会儿天,……连带着人的状态都好了”,以及后文对敬畏感的解释,可以推断出这种感受与敬畏感有关。因此,此处可填入“这是敬畏感在发挥作用”。②此空位于“抬头看天,就是一种小剂量的敬畏体验”之后,是对抬头看天这一行为带来效果的进一步阐述。根据后文“关于人和事的烦恼变得很小很小”,可以推断出抬头看天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从而让烦恼显得不那么重要。因此,此处可填入“天空变得很大很大”。③根据前文“我们既要和真实的人建立联系”,以及后文“就从最小成本的看天空开始吧,看日出日落,看云卷云舒”,可以看出这里是在强调除了与人建立联系外,还应该与自然环境建立联系。因此,此处可填入“也要和身边的自然建立联系”。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自媒体时代的来临,让更多人有了发出声音、表达观点的可能,公众可以从更多视角了解事态发展和各方观点。那么,我们是不是离真相越来越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自媒体时代,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近“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这首歌曾经响彻大江南北,它的流行说明,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广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