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1页
2021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2页
2021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3页
2021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4页
2021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品含反思)

班级:任课教师:

单元课程课时备注

1.1水到哪里去了

1.2水沸腾了

1.3水结冰了

第一单元1.4冰融化了

水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1.6加快溶解

1.7混合与分离

1.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2.1感受空气

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2.3压缩空气

第二单兀

2.4空气有质量吗

空气

2.5一袋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2.6我们来做“热气球”

2.7风的成因

2.8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3.1我们关心天气

3.2认识气温计

3.3测量气温

第三单元3.4测量降水量

天气3.5观测风

3.6观察云

3.7整理我们的天气日历

3.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1.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主要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

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用湿布擦黑

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用水洗手,不用擦手也会干。这些水去哪儿

了呢?通过让学生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丰富学生对

水的感性认识。学生需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因为科学探究讲求的是有事实、

有依据。

【学生分析】

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水的作用很大,但大部分学生较少注意

和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水。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并以科学的方法探究水的问题。

本课的探究活动通过比较两个装有等量水的杯子(其中一个有盖,另一个无

盖),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杯中水量的变化,探讨水到底去哪儿了。课外拓展通过

观察倒扣在地面一段时间的透明塑料盒中的变化,研究水去哪儿了。引导学生观

察总结水蒸气的特点。进一步理解“物质能够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的

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

•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科学探究目标

•初步经历“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目标

•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水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一片透明塑料薄膜、一根橡皮筋、一

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水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用湿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

学生观察这个湿的字。

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并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教师用湿抹布板书课题

“水”,让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为后续的探索活动埋下伏笔。教师在与学生

交流、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将话题引向水的形态。

二、探索

提问:水的变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师生小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是一种蒸发

现象。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因此我们看不见水蒸发的过程。

教师引导:生活中有很多蒸发的现象,让我们用实验来进行探究吧!

师生交流:准备两个大小、形状一样的透明水杯,向两个杯子中加入相同量

的水,并做好起始水位的标记,其中一个杯子用塑料薄膜盖好并用皮筋扎紧,另

一个敞口。

两个杯子同时放置在一个通风、向阳的位置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下实验现

象。

当学生观察到盖有薄膜的杯子塑料薄膜上有水,水位下降较少,而没有薄膜

覆盖的水杯里水位下降较多时,很容易想到水从杯子里“跑”到空气中去了。

提问:空气中的水能不能回到杯子里呢?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用实验进行探究。将一只塑料盒倒扣在地面,放置一段时

间,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两个实验一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蒸气的特点,二是为了让

学生经历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提醒学生控制好变量,如

实验一中两个杯子大小、形状一致,两杯水的起始水量相同才能体现公平,提醒

学生做好标记,以便记录下相应的实验现象。最后一个部分是基于对水和水蒸气

的理解,利用维恩图比较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研讨

提问:在第一个实验中怎样解释两个杯子出现的不同现象,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没有盖塑料薄膜的杯子里的水都“跑”到空气中了,而盖了塑料薄

膜的杯子里的水在跑出去的过程中被拦住了。

教师继续提问:在第二个实验中,你在透明塑料盒中看到了什么,你认为它

们是什么?

一部分学生回答是小水珠,而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是水蒸气。

师生小结:确切地来说应该是水蒸气凝结形成的小水滴。

提问:水和水蒸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水蒸气也是水吗?

师生小结:水和水蒸气都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没有固定的形状。水蒸气

没有固定的体积等。

设计意图:三个问题都是围绕着实验探究和观察比较展开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

的描述情况来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实验内容和相应知识点,适时引导学生对水和

水蒸气的特点进行归纳整理。

【板书设计】

水到哪里去了,

蒸发:水--------►水蒸气a

常温慢慢地。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维恩图主要用于比较两个事物的异同点,比较水和水蒸气对学生来说有一定

的难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水的特点有哪些,水蒸气的特点有哪些,有目

的地将共同特征放在中间,最终通过画圈的方式将水和水蒸气的特点分别圈画出

来,这样就填好了课堂活动记录表。

学生对水和水蒸气的特点中无色与透明这两个概念容易混淆,一个是指向颜

色特征,一个是指向透明度特征。彩色的物体也可以有透明度。

教学反思:

水——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之一,水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但就因为水也

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因此许许多多的孩子都没有注意一些我们平时身边看到

的现象。

活动刚开始,我为同学们创设了一个金鱼消失的魔术,魔术非常成功,请孩

子们说说“画金鱼的水到哪里去了",孩子们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

金鱼游走了,孩子们觉得水可能到黑板里去了,或者水变成了水蒸气,他们的猜

测千奇百怪,引人发笑,但是他们的探索欲望却是出奇的高涨!好奇心和探究欲

望是孩子们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它不仅能提高孩子认知活动的积极性

和效果,还能使认知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在体验蒸发吸热的活动中,孩子

们不仅充分体验到了实验的乐趣,也使孩子形成了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并乐于

探索现象原因的探究精神。

但是本次活动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不足:首先,在实验操作时,教师的要求

讲解得不够明确,致使孩子们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下手;而我对于这些孩子关注

还不够!没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在时间的把握上,我还是有些欠缺,

这些都是我没有预想到的。学生自主实验时教师要给学生正确的指导。生活中的

现象再多一些例子,让学生来解释现象等。通过这次教学我真正地了解到了科学

学科的真谛。不光是做做实验,弄点“小把戏”,搞点小花样。而是把科学道理

让学生能用科学的语言来阐述。能让自己在生活中的现象能用科学的知识来解释。

能用科学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本次活动,孩子们学到了许多,而我也认识了许多。通过本次活动,让孩子

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这是本次活动最大的收获。

1.2《水沸腾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水蒸发现象后,继续指导学生认识水汽化的另一种方

式——沸腾。沸腾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三年级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感性

认识。但是,对于水沸腾过程中水量的变化、水沸腾时的温度变化等问题缺乏具

体认识。本课通过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引领学生经历预测结果、实验观察'记录

信息、解释讨论、得出结论的全过程,既能帮助学生获得许多关于沸腾这一现象

的直接认识,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司空见惯”的沸腾现象中隐藏着那么多

我们未必“熟知”的科学知识,逐步培养学生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第一次接触酒精灯等实验器材,这些器材的使用和

组装是难点。水的沸腾实验中涉及温度计的使用、酒精灯加热的注意事项、水量

和水温数据的读取、仪器摆放的方法等问题,内容较多。教师应适当降低难度和

要求,并注意探究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的沸腾现象都较熟悉,一般都知道水沸腾时有大量的水蒸气产

生,水面会泛起大量的气泡,但对水沸腾时温度的特点并不明确,对沸腾前后水

中气泡大小的变化缺乏仔细观察。上述问题的提出和对现象的质疑,容易激发学

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水沸腾前后气泡大小的变化,不是本章的重点知识,在实验

中仅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目的是使感兴趣的学生课下主动去了解。

学生学会选用较简单、安全的器材做实验,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设疑,引

导学生思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的过程中水

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在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

•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实验现象,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通过探究活动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和沸腾过程的现象。

难点:对沸腾的现象进行实验和分析,对蒸发和沸腾现象做分析比较。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小组准备:三脚架、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家烧过开水吗?那你仔细观察过烧水的过程吗?

提问学生,引出给水加热会出现哪些现象。学生会有很多零散的、模糊的记

忆,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没有仔细观察过烧水过程的同学也不要失望,今天老师就给大家一个机

会,请你们亲自在课堂上烧一次水,同学们要用心观察,在烧水的过程中会发现

什么奇妙的现象呢?今天就让我们来研究水的“沸腾”问题。(板书)

设计意图:从图片到聚焦的问题,都明确了这节课需要在加热的前提下观察

杯子里水的变化。

二、探索

活动一:预测现象,实验记录

出示一杯水。

师:如果我们要把这杯水烧开,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先想一想,在把水烧开

的过程中,会有哪些现象发生?

学生猜测:会冒气泡、水会变少、冒热气等。

师:如果要检验我们的猜测对不对,你觉得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对,做实

验,只有自己亲自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节约时间,老师把实验器

材组装好了,等会同学们点燃酒精灯就可以实验了。

先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给水加热,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水的变化?(温

度的变化,气泡的变化、水的多少'声音等)

实验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课件中的温馨提示,让

学生了解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出示水温变化记录表,简要讲解记录表的填写

方法。

各组同学分工后开始实验,并做好记录。

活动二:交流信息,得出结论

师:刚才同学们实验得非常认真,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现在哪个小组

愿意把你们的实验结果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分组汇报。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沸腾的关键词及沸腾时的温度。

师:刚才各组同学都把杯子里的水烧开了,水烧开了这种现象在科学上叫作

沸腾(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能不能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总结水沸腾时的特

点呢?

提醒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和温度的变化;水沸腾时

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的各种现象。测量温度时温度计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

烧杯壁;加热后的烧杯、三脚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很烫的,勿用手摸,

谨防烫伤。

设计意图:第一部分是预测,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

题的认识,交流已有的认知。第二部分是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给烧杯里的

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由于该过程涉及实验器材的

组装和酒精灯的使用,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演示,并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谨

防烫伤。

三、研讨

出示一组学生的水温变化记录表。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我们的水温变化记录表,从记录表中可以发现在

给水加热的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有什么规律?

师生小结:水温变化的规律是先快后慢,上升到一定温度时,即使继续加热,

水温也不再上升。

液体沸腾后,如继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板书:沸点)

观察黑板上各组记录的水的沸点数据。教师出具水温变化记录表。这是同学

们刚才记录的水的沸点数据,大家知道水的沸点是多少吗?(板书100℃)

水烧开时的温度跟大气压有关,100℃是水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沸腾的温度,

所以书上一般写水的沸点通常是100℃,而不是说水的沸点就是100℃。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是为了让学生对

该过程的变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水面会有热气产生,杯

底会产生气泡,之后小气泡逐渐变成大气泡上升到水面。教师在这部分应当引导

学生从水中、水面和水面之上进行有顺序的观察,并做好详细的记录。第二个问

题是“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水沸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设置

这个问题是为了明确水的沸点,水的沸点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是100℃,这也是

学生比较容易观察到的现象,但学生可能会忽略掉水在沸腾过程中一直保持

100℃的现象。

【板书设计】

沸腾,

继续加热・

温度不变”

沸点iooX>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用以下几个片段的回忆来进行反思。

片段一:利用投影图片导课:以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在演示

前,一定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使用酒精灯,以及实验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特

别提醒:每个小组准备一根湿毛巾,以免出现紧急情况时,可以将火及时扑

灭。)

片段二:一组学生由于用冷水水量较多且用中焰加热,快到下课时间看见旁

边小组实验水沸腾了他们的水还未沸腾。学生问:“为何我们的水加热这么长时

间水还未沸腾旁边组的确沸腾了?"我问:“你观察一下看你们组实验与他们组

实验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并追问对方用的什么样的水?学生观

察双方的实验装置且比较发现对方的水量比他们的少,用的是温水且用酒精灯的

外焰在加热。学生明白了酒精灯外焰的温度最高。我问:(1)在水沸腾实验中,

我们要缩短实验的时间,你有哪些措施?学生1:提高水的温度,用温水代替冷

水;学生2:减少水的质量,用适量的水学生3:结合厨房做饭场景,给烧

杯加一个纸盖,也能让水更快地沸腾。我问:“大家通过实验发现水沸腾时气泡

如何变化?与沸腾后气泡的变化一样吗?”通过小组实验,学生能通过计观察到

每分钟水中温度的变化,并清晰直观地看到水底'水中及水面的气泡变化。

课后分析:本节课最满意的地方是利用‘错中求解'实验,由于三年级学生

初入实验室做实验,学生较兴奋又激动,实验中一组学生由于之前听讲不认真,

做实验时用了冷水而且水量较多导致实验失败,教师没有给学生急于解决问题而

让学生先观察比较自己从中找出问题的源头,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又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今后学习打下了

良好的基础。通过本节实验学生掌握了水沸腾的温度及水的变化,并通过实验观

察到加热过程中水的变化及水沸腾时水的变化。小组合作推进认知,也培养了学

小组合作探究的精神,将多媒体的实验步骤演示和实际实验操作结合一起,图破

教学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任务。

1.3《水结冰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第3课。教材用冬天水面的冰、屋檐下的冰

等场景引入,唤起学生“温度低时,水会结冰”已有认知,由此引出本课研究

的主题“水结冰后的变化”,从而开展一系列“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

化”的活动。本课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开门见山,提出问题

“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让学

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对聚焦问题表达自己的猜想;其次是让学生进行“创设温度

不断下降的环境,观察水结冰的过程”的实验,让学生能够比较清楚地观察到水

结冰的过程和温度的变化;然后是学生进行“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

观察活动。第三部分——研讨,在经历观察与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

表关于水结冰的条件、水结冰后的变化以及冰还是原来的水吗等问题的看法,希

望学生认识到随着温度的变化,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本课作为《水》单元的第

3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上节课对水加热过程的观察,学生对水的状态

变化有了一定认识。本课研究让水的温度一直下降,水向周围放热,凝固成冰的

过程。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发现“水结冰只是状态的变化,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的概念,从而进一步建构“物质能够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的科学概念。

【学生分析】

冰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物质,许多学生也有过接触冰的经历。他们知道温度

很低的情况下,液态的水会变成固态的冰。但是很多学生不知道水在什么温度时

可以变成冰,也不曾仔细观察过冰的特点,如冰是有固定形状的;也很少有学生

知道水结冰后的其他变化,如体积变大。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观察到液态

的水凝固成固态的冰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

成了固体状态。

•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观察并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观察并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和冰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难点:测量水结冰时的温度;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

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记号笔、学

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情景图片:冬天屋檐下的冰、水面的冰。

提问一:这个场景我们在什么时候能见到?

提问二:到了冬天,水容易结冰,原因是什么?

2.出示一支试管(内有清水)。

提问:如果让试管里水的温度一直不断下降,会怎样?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

设计意图:运用冬季场景,唤起学生的前概念“冬天的环境温度低,液态的

水就会变成固态的冰”,并将水结冰需要向周围放出热量的道理暗含其中。

二、探索

观察一:水结冰的过程

1.出示实验材料:一支试管(内有约四分之一的清水)'一个冰杯、食盐、

温度计。(幻灯片给出提示:冰融化能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在冰里面加盐,可以

加快冰融化的速度,制造更低的温度。)

提问:你能利用这些材料使试管中水的温度越来越低吗?

2.引导小组讨论:

(1)水到了多少摄氏度的时候会变成冰?怎样才能知道?

(2)预测水在结冰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3.明确实验步骤和观察重点:

(1)浸入碎冰前,在试管的水面处做标记;

(2)持续测量水温,直到结冰;

(3)完全结冰后,标记冰柱的高度。

4.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5.引导学生汇报发现。

汇报句式:我们经过测量,发现水在_____摄氏度时结冰了;经过观察,发

现水结冰后发生了变化。

6.小结:温度下降,液态的水凝固成固态的冰,体积变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预测和交流水结冰的温度和水结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

化,是希望学生能注意到试管里水温变化的过程以及其他各种变化。引导学生仔

细观察水结冰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水如何结成冰这一现象的直接认识。

观察二:水和冰的异同点

1.观察冰的特点。

引导:观察试管中的冰,简单说说冰的特点。

2.引导学生归纳。

提问: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3.出示维恩图,指导记录方法。

4.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先开展观察冰的活动,让学生认识冰的主要物理性质,包括颜色、

透明度、温度、光滑度、硬度、易融化等,再通过归纳和梳理,进一步比较冰和

水的异同点,在比较的基础上,学生认识到冰是固态的,水结冰后,形态发生了

变化。

三、研讨

全班进行交流研讨:

1.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2.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3.冰还是水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希望通过充分的交流研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水结冰

只是状态的变化,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的概念。

【板书设计】

水结冰了

温度下降

【记录单】

记录单一水结冰时的温度记录

时间1分钟2分钟3分钟4分钟5分钟......

温度

我们经过测量,发现水在______摄氏度时结冰了;经过观察,发现水结冰后

______________发生了变化。

教学反思:

在《水结冰了》这节课的实验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观察到水结冰的现象,

从而发现水在结冰的过程中温度及体积的变化,但是由于时间和材料的问题,有

一些小组没有观察到水结冰的现象。具体原因和不足:

1.课前,我要求学生自己制作一些冰块到学校来,送到我的办公室,然后我

把这些冰送到学校冰箱中保存,上课时取出来用。但发现了一些问题:有的学生

带来冰块并没有给我,甚至我放在讲台上的冰块,都容易被冰块吸引学生的目光,

导致上课不认真听讲,实验时不知道如何开展。

改进不足:发现了这个问题以后,为了防止学生课堂上被冰块吸引,应将收集到

的冰块放到一个不透明的容器内,并放到窗台上。做实验时我再给他们发冰块和

透明杯子。

2.这节课我在开始先让学生思考整理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然后做水结

冰的实验,我让学生先测试管里水的温度,然后测试管放入冰块中的温度,最后

等温度不再变化时我就给他们的冰块加食盐,最后有些同学只观察到加了食盐温

度降低了并没有观察到水结冰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前面测温度的时间比

较长,所以很多同学没有观察到加了食盐后水结成冰

改进不足:我认为应该控制好时间,让学生多一点时间测温度,并且冰块要

有足够的量,并且食盐的量稍微多一些,食盐其实是很容易成功的。

3.很多同学带来的并是用矿泉水瓶制作的,我碎冰的过程也很辛苦。

改进:后来借了一把锤子,碎冰就很容易了。

1.4《冰融化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第4课。教科书从冰融化的场景引入,唤起

学生已有认知“温度升高时,冰会融化”,由此引出本课研究的主题“冰的融化”,

从而开展观察记录冰融化过程中的各种变化的活动。本课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

一部分——聚焦,由冰融化的场景引出本课的问题“如果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

现象”。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让学生简单说说对“冰的温度一直上升会怎么

样”这一问题的猜想;接着用吸管或吹风机向冰块的某一个部分吹热气或热风,

观察冰块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冰块融化的原因;然后观察记录冰在融化成水的

过程中的变化,并通过在试管上做标记,了解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最后比

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画出三者之间的转化关系图。第三部分

——研讨,在经历探究与观察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对“冰融化的条件”“冰融

化成水发生的变化”以及“水、水蒸气和冰的异同点”等问题进行充分交流,进

一步理解“物质能够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的科学概念。

【学生分析】

关于冰的融化,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学习兴趣浓厚。基于已有知识

和生活经验,关于“如果给冰加热会怎样”这一问题,学生应该能比较容易做出

预测,他们已经知道要使冰融化需要给冰加热,但是很少有学生仔细观察过冰融

化的全过程。观察和记录冰融化的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很有必要,这可以让学生认

识到水、水蒸气和冰原来是同一种物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

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

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冰融化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难点:持续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

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图片:冰慢慢融化的场景。

提问:冰在什么条件下融化成水呢?

3.出示一块冰。

提问:如果给这块冰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3.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冰融化的场景,唤起学生前概念“温度升高,固态的

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并将冰融化需要吸收热量的道理暗含其中。

三、探索

观察一:冰块融化了

1,引导学生思考:怎样给冰块加热?

2.教师出示吸管并指导:用吸管对着冰块的某一部分不断吹热气。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引导学生说说发现:

冰块发生了什么变化?

冰融化成水的原因是什么?

观察二:冰融化的过程

1.引导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1)预测冰在融化过程中会有哪些变化?

(2)我们可以怎样用实验验证?

2.出示实验材料:一杯热水和一支试管(内有冰)。

提问:你能利用这些材料使试管中的冰温度越来越高吗?

3.明确实验步骤和观察重点。

(1)在试管的冰面处做好标记。

(2)将试管浸入水中,观察变化。

(3)冰完全融化后,标记水面的高度。

4.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5.引导学生汇报发现。

冰在融化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6.小结:冰吸收热量,温度上升,固态的冰融化成液态的水,体积变小。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预测冰融化成水可能出现的变化,是希望学生能注意到

试管里冰的体积、形态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冰融化的过程,可以帮

助学生获得冰如何融化成水这一现象的直接认识。

三、整理水的三态变化。

1.呈现资料。

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

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2.小组讨论。

(1)水'水蒸气和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2)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画转化图的方法,引导学生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进一步

感受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以及水的三态变化的规律。

三、研讨

1.水、水蒸气和冰是同一种物质吗?

2.出示图片(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中,水的三种状态是怎么样转化的?

设计意图:通过思考、讨论,明确水、水蒸气和冰三者是同一种物质,只是

状态不同。让学生通过对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变化的思考,将课堂中的观察所得与

自然现象进行联系。

四、拓展

1.出7F冰和冰激凌的图片。

提问:在相同条件下,你觉得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成液体状态比较快?说

说理由。

2.课后去试一试吧!

【板书设计】

冰融化了

温度上升

教学反思:

《冰融化了》是基于学生在实践水结冰的课堂后展开的,应该说难度要明显

小于水结冰,这是因为冰融化这个过程,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有非常多的经验,

只是这些经验往往侧重表面的一些变化,而缺少对本质属性的了解。

其中,学生们对于冰在融化水的过程中,温度的转变有着自己的理解,并且

表现出层次的不同,非常有意思的是,如何加快冰的融化速度,对此学生们大多

数能够提出加热的方式(加点热水、微波炉加热、加点热油、在太阳下晒等),

这个部分就是平时上课不积极的学生也感觉有话可说,挺积极的,而极少数学生

能够提出来用自己的嘴吹吹风,于是,按照书本上的方法,我准备了形状、大小

相同的冰块,装在塑料袋中,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比赛哪个小组融化的快。学生们

为了加快速度,都不遵循规则,但是里面表现出的团结、协助还是让我非常地感

动。就是那些平时上课不注意听讲的学生也是积极参与其中,比如有位学生把冰

块捂在水中,一个小组都把手放在一起,还有学生把冰块放在衣服里或者用嘴拼

命的吹气加快冰融化的速度,虽然最终学生多数都不会记录时间,但是这些都不

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们在做好科学探究的同时,对科学课业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更有着团结合作的精彩表现,这些已经足够。当然也有的学生发生了争抢冰块的

情况,这值得我反思。

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第5课。教材用“水能溶解食盐和红糖”的

话题引入,唤起学生已有认知“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由此引出本课研究的主题

“物质能否在水中一直溶解下去”,从而开展探索活动“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

力不同”。本课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从学生已有认知“水能

溶解一些物质”出发,引出本课的主题“如果把物质不断地加入一定量的水中,

它们能持续溶解下去吗”。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让学生交流能够溶解在水中

的物质有哪些;其次设计一个实验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

然后通过对比实验来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的量是否一样。第三部分——

研讨,在实验与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对比实验中确切的数据来说明,食盐和

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第四部分——拓展,搜集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比

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

不一样的。

【学生分析】

根据生活经验,三年级的学生都知道,把食盐和糖放进水里会慢慢地溶化。

学生在一年级也学过“溶解”一词,所以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物质跟食盐一样,

放在水中能够溶解。本课中使用的小苏打这种材料,学生很少接触,大都不清楚

小苏打的样子及在生活中的用途。本课学生将学到一种新的实验方法——对比实

验,通过设计对比实验,开展探究活动,发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通过对比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能力的不同,进一步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

溶解能力不同”这一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

•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装有

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图片:红糖在水中慢慢溶解。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食盐和红糖会溶解在水中。

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中?

2.引出小苏打并简单介绍。

3.出示一杯清水和若干食盐'小苏打。

提问:如果我们把它们不断地加入这杯水中,它们能一直溶解下去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入,唤起学生的前概念“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并进

一步引发学生思考: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无限的吗?激起学生对“比较不同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兴趣。

四、探索

活动一:设计对比实验

1.教师提问: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哪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我

们可以怎样做这个实验?

2.引入对比实验。

通过向两杯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食盐和小苏打并比较它们的溶解能力。

3.实验设计,小组讨论。

(1)对比实验应该设置哪些实验条件?

(2)怎样取同样多的水?

(3)食盐和小苏打每次放多少?

4.明确实验方法。

(1)在两个相同的透明杯中分别倒入50毫升冷水;

(2)分别往两个水杯中加入1份食盐和1份小苏打;

(3)用搅拌棒搅拌至完全溶解;

(4)重复第二步,直到食盐、小苏打不能溶解为止。

5.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在做实验时,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

若某一份没有全部溶解,份数如何计算?

6.出示实验记录单。

活动二:探究溶解能力

1.出示实验材料。

2.出示实验提示。

(1)明确分工,相互合作。

(2)轻轻搅拌,不要溢水。

(3)没有溶解,不算一份。

3.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4.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

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设计意图: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直接设计对比实验还是有一

定难度的。因此,设计实验时,教师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可以使对比

更有效。明白了对比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可以为学生后续规范地进行对比实睑打

好基础。

三、拓展

1.拓展斐料。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在温度等条件发生变化时,同一物质的溶解能力也有变化。

2.课后实验。

厨房中有许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比如白糖'味精、食盐、小苏打等。

哪一种物质的溶解能力比较强?如果想在家里做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课堂的实验延伸,课后寻找生活中溶解的例子并继续研

究,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板书设计】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食盐小苏打,

约18克约5克,

溶解能力强溶解能力弱,

教学反思:

新版的三年级教材《水能溶解多少物质》一课,有几点思考:

1.首先,关于溶解的概念如何来阐述,课堂上以食盐在水中的溶解为例,像

这样物质在水中消失了,不见了,我们称之为溶解。

2.抛出问题:一直向水中加入食盐,它会无限的溶解下去吗?通过实验探究,

发现不能一直溶解下去。引出: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但不能一直溶解下去,有个

度的问题。想要知道一定量的水能溶解多少物质,就需要控制水量,在来比较溶

解的物质的量。

3.提出问题:如何比较才公平?培养学生初步设计实验的能力,设计一个实

验能够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

学生在设计实验时,说的很好。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往往很难保证小勺每次

取得量都相同,这也就意味着其实小苏打和食盐并不是每份的量都是一样的。其

实,学生容易心急,不能做到等前一份完全溶解之后再倒入下一份。

4.关于研讨:

由于前期均分食盐和小苏打的时候,出现分得不均的情况,造成实验过程中

溶解的份数不同。因此要经过多次实验,或汇总大多数小组的数据。

总之,仔细思考就会发现很多课堂上的问题,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找到解

决办法,在修改活动方案,并在平行班试上,及时总结。

1.6《加快溶解》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水》单元第6课的内容。本课在聚焦部分提出问题“我们有什么办

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呢?”直接表明了本节课的探究主题。探究部分有

两个活动,第一个是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第二个是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

的关系。在本课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对比实验,虽然没有提到“控制变

量法”这一实验方法,但是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渗透了这一方法,并且学生在

之后的课堂中,实际应用了这一方法进行实验的设计和实践。整个教学活动中,

充分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测假设——验证实验——获得结论”的科学探

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研讨部分提出了两个问题“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

因素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如果要让食盐更快地溶解在水中,还可以怎

样做?”两个问题具有层次性、递进性。通过对比实验,学生得出科学结论后,

在拓展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和课堂上的探究,继续思考和探

究。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通过实验、分析等方式

得出自己的结论,尝试发现其他加快物质溶解的方法。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

会片面地追求实验结果,教师可以在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观察,

使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学生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物质和食盐一样,放在

水中能够溶解。对于加快溶解的方法知道一些,比如知道通过搅拌的方式能够加

快溶解,但是学生对于水的温度是否能够影响食盐的溶解速度还不清楚。三年级

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心与探究欲望,能够初步地进

行合作与交流,但是缺乏设计实验、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科学探究目标

•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

•能用搅拌的方法使水中的物质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

难点:感受对比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相同质量的食盐4份,两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热水)、

两杯冷水、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器材一套、奶茶粉一包。

【教学过程】

一、聚焦

课件出示一包奶茶。

1.谈话:想喝奶茶吗?这是一包奶茶粉,有多少种方法泡好这杯奶茶呢?

2.学生得出四种方法(冷水、冷水搅拌、热水、热水搅拌)。

3.提问:你们认为哪种情况下奶茶溶解最快?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奶茶粉的

溶解速度?说说你的理由。(板书:温度、搅拌)

设计意图:奶茶粉具有颗粒小溶解快的特点,也是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食物,

借此引入,激发兴趣。

二、探索

活动一:探索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1.谈话:刚才我们作了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如果让你们选,你会选择

先证明哪个因素?(板书:热水与冷水。)

2.学生讨论得出对比实验中应相同的条件。(板书:同样多的水、同样多的

盐、同时加入)

3.课件出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1)将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分别放入同样

多的冷水和热水中。(2)静置10分钟,每2分钟记录一次现象。(3)小组分工

合作,完成活动手册。

4.教师分发材料,巡回指导,小组合作实验。

5.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由“扶”到“放”探究影响溶解快

慢因素的实验,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明确对比实验应注意进行变量的控制,只能

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为后面的实验探究做好铺垫。在探究过程中,

引导学生倾听别人的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增强合作互助的意识。

活动二: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1.提问:我们已经用实验证明了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那怎样证明搅拌

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呢?

2.课件出示记录单:探索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小组讨论设计一个搅拌

与溶解快慢关系的实验,完成活动记录单。

3.学生讨论得到实验方案,确定要改变的条件:搅拌与不搅拌。相同的条

件:同样多的冷水、同样多的盐、同时加入。

4.课件出示实验材料:两份质量相同的食盐、2杯同样多的冷水、1根玻璃

棒。

5.课件出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1)将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分别放入同样多

的水中。(2)一个烧杯搅拌,另一个不搅拌,每2分钟记一次现象。(3)小组分

工合作,完成活动手册。

6.教师分发材料,巡回指导,小组实验。

7.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在探究了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设计搅拌

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实验,强化学生对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的认识,培养学

生初步设计对比实验的能力。

三、拓展

1.提问:我们发现了加热和搅拌的方法可以更快地溶解食盐,还有没有其

他的方法呢?(把物质的颗粒变小)

2.学生说一说,猜测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

3.引导学生设计物质的颗粒大小影响溶解速度的对比实验。(大颗粒热水搅

拌——小颗粒热水搅拌)

4.视频播放——颗粒大小与溶解快慢实验。

5,引导学生总结加快溶解的方法。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清晰展现颗粒大小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充分探究影响

溶解快慢的因素,同时节省课堂时间,加深学生对对比实验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影响物质溶解的快慢的因素有温度'搅拌、颗

粒大小等。因此我们可以用加热、搅拌、减小物质的颗粒大小等方法来加快物质

的溶解。

【板书设计】

加快溶解

影响因素相同条件

温度同样多的水

搅拌同样多的食盐

颗粒大小同时加入

【记录单】

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谁跟谁比——

改变的条件

□温度口搅拌

(在口内画

口同等的水

口同等的食盐

相同条件

口同样温度

(在口内画

口同时加入

口搅拌速度

猜测:谁溶解得快?

教学反思:

通过前面的学生,学生已经初步了解物质的溶解性并知道哪些物质是溶解于

水的,因此,在本课的教学时,我用情境导入,将一块冰糖放入水中,请学生来

直接饮用,接着提问:“为什么不甜呢?"学生立即回答:还没有溶解。我立刻

问:怎样加快溶解呢?学生立刻开始动脑筋思考,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

生能说出加快溶解的方法。最后在黑板上具体的方法有:搅拌,加热水等方法。

接着,我将本课所要研究的实验材料,两份相同质量的食盐,两杯水,一杯

热水,一杯冷水等呈现给学生,并粘贴班级记录表,接着我请学生来说一说,如

果我们要研究实验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溶解情况,应该怎么设计实验?学生说出实

验的步骤,其他学生也可以进行补充。最后我来进行补充,总结实验步骤,也让

各组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的操作步骤,接着请学生来上台,完成实睑一关于热水

与冷水的实验。经过学生上台来操作,其他学生都有了一个更直观地感受,便于

他们之后进行小组实验。

当然,实验二也可以老师先来演示,提醒学生搅拌时,注意搅拌的方向,并

且注意不要碰着烧杯的底部,学生听着认真,老师也会适当给认真倾听的小组进

行加分,强化课堂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明确实验操作要求后,我让小组组长注意分工明确,记录员'实验操作员、

观察员等,让每个孩子都有事可做,对于在实验中,我观察到的表现良好的小组,

给予表扬和加星的鼓励,并用手机拍照,记录优秀的小组,这样既拉进了老师和

学生的距离,学生有问题能及时问老师,也让学生在做实验时,更积极,小组配

合也更好了。

在小组汇报时,鼓励小组的孩子上台来进行汇报,锻炼孩子们的胆量和语言

表达能力,我也对小组的表现进行了总结和加星,整节课下来,学生既在实验中

学到了科学知识,也进一步通过小组合作,规范了自己的言行,培养了良好的科

学习惯。

本节课实验时,也有需要反思和改进之处,在学生实验时,我看到有的小组,

没有明确实验操作的步骤,将两个实验混在一起做,导致实验结果的差异。因此,

在之后的班级上课时,我将采取实验分开做,先做实验一,再做实验二,让孩子

们明确实验步骤,再进行实验,以免出现实验结果的差异。

1.7《分离食盐与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是教科版小学科学3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7课。

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当食盐饱和溶液中的水分减少时,

食盐就析出来了。在这一课中,学生们第一次使用酒精灯加热,运用加热蒸发的

方法分离食盐与水,进一步形成食盐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概念。

【学情分析】

在本单元第六课中学生已经探究了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问题知

道了食盐在水中的溶解并不是无限量的。本单元之前所涉及到的都是溶解的正向

过程而本节课则让学生体验溶解的逆向过程通过使浓盐水中的水分蒸发让溶解

在水中的食盐析出。让学生初步经历探究性研究“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

活动了解食盐溶解于水的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能

和方法后,逐步引导学生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

学,让科学随处可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食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是一个可逆过程。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究加热蒸发使“食盐从浓盐水中析出”的研究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分离盐和水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出探究溶解与

分离问题的兴趣;意识到溶解与分离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树

立科学实验观和尊重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教学难点】

理解减少溶液中的水分可以分离盐和水。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3ML饱和盐水、1食盐、20ML清水、1蒸发皿、1放大镜、1

石棉网'1酒精灯、1三脚架、1试管夹、1玻璃棒、1火柴。

为教师准备:装有水的大烧杯,一袋食盐,还有与每小组一样的材料,相

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识,揭示课题

1.出示一袋食盐和一杯水,问:“如果把食盐倒水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将溶解在水中的食盐重新提取出来吗?

3.揭题。

(设计意图:从旧知识入手,食盐溶于水的现象是显而易见的,新旧知识联系紧

密,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探究新知

1.过渡:用自然蒸发的方法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可以用酒精灯加热水的

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看一看溶液中水分减少后食盐的变化。

2.出示实验器材,介绍器材名称。

3.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1)酒精灯的构造,使用前检查酒精灯。

(2)酒精灯的点火'灭火方法。

(3)使用酒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