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2-T1631-2021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技术规程_第1页
DB52-T1631-2021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技术规程_第2页
DB52-T1631-2021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技术规程_第3页
DB52-T1631-2021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技术规程_第4页
DB52-T1631-2021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52/T1631—2021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技术规程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在周期与范围、前期准备、学科设置、实地考察对象及内容

和方法、数据规范及安全管理、考察报告编制方面的基本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贵州省境内已建和拟建的所有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科学考察。

本文件涉及的自然保护区类型按照GB/T14529确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7714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GB/T14529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

GB/T18317专题地图信息分类与代码

LY/T1814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规范

LY/T1821林业地图图式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自然保护区naturereserve

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重点保护动植物或珍稀(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

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内陆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

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3.2

综合科学考察comprehensivescientificsurvey

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自然保护区内自然环境、生物资源、生态系统、景观、社会经济、保护管理现

状以及威胁因素等进行系统、科学的考察,掌握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及其环境现况,确定自然保护区主

1

DB52/T1631—2021

要保护对象与重点保护区域,分析受威胁现状和趋势,提出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和保护管理策略建议的

活动。

3.3

生境/栖息地habitat

野生生物个体、种群能够正常生活或繁衍后代的场所或空间单位。

3.4

重点保护野生物种keyprotectedwildspecies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动

物名录》、《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野生物种。

3.5

珍稀(珍贵)濒危野生物种rareandendangeredwildspecies

由于自然分布局限、遭受人为或自然破坏,数量已降到临界水平,处于灭绝水平危险中的物种。包

括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和附录Ⅱ,以及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2015年联合

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极危(CriticallyEndangered,CR)、濒危(Endangered,

EN)、易危(Vulnerable,VU)、近危(NearThreatened,NT)的野生物种。

3.6

特有野生物种endemicwildspecies

野外分布在一个或几个特定区域内的野生物种。包括中国特有种、贵州特有种;狭域特有种、极狭

域特有种;古特有种、新特有种;生态特有种等类型。

3.7

极小种群野生物种wildminimum-populationspecies

野外分布地域狭窄,长期受到外界因素胁迫干扰,呈现出种群退化和数量持续减少趋势,种群及个

体数量都极少,已经低于稳定存活界限的最小生存种群,随时濒临灭绝的野生物种。

3.8

景观landscape

由一组以相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3.9

自然保护区社区communityofnaturereserve

在自然保护区内或与自然保护区毗邻、交叉或其生产生活方式与自然保护区有密切关系的行政村

(社区、办事处)。

4考察原则

4.1科学性原则

考察过程应坚持严谨的科学态度,采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评估自然保护区现状,并提出保护措施

和建议。

4.2客观性原则

科学考察要以实地考察为主,结合遥感影像等资料,尊重客观事实,确保考察结果准确无误。

2

DB52/T1631—2021

4.3全面性原则

科学考察应覆盖所有调查区域,以及所有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不同的海拔高度环境类型。

4.4重点性原则

科学考察以考察重点保护野生物种、珍稀(珍贵)濒危野生物种、特有野生物种、极小种群野生物

种、自然保护区内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生态系统与景观为重点。

4.5保护性原则

在考察过程中,应尽可能采取非损伤性调查和研究手段,不损伤野生动植物。考察中严禁对重点保

护野生物种、珍稀(珍贵)濒危野生物种、特有野生物种、极小种群野生物种进行损伤性采样。

5周期与范围

5.1新建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建立前,应对拟建区域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科学考察。

5.2已建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建立后,原则上每10年重复开展1次综合科学考察。已经开展过综合科学考察的自然

保护区,如范围、功能区划未变化,可只对生物物种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社会经济、保护管理现状、生

态威胁因素开展考察。

5.3拟进行范围或功能区调整的自然保护区

拟进行范围或功能区调整的自然保护区,拟调整区域小于原自然保护区面积50%的,应对拟调整区

域进行综合科学考察;拟调整区域大于原自然保护区面积50%的,应对调整后的自然保护区全域范围进

行综合科学考察。

5.4特殊情况

当发生地震、洪水、干旱、外来物种入侵、森林火灾等突发性重大和特殊事件,对自然保护区内物

种、生态系统或景观,特别是重点保护对象可能造成严重影响时,应及时开展综合科学考察。

6前期准备

6.1资料收集

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前,应收集:

a)自然保护区所在区域已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的成果和文献以及监测数据等,自然保护区主要保

护对象相关科学研究的文献资料;

b)自然保护区地质、地形(地势)、植被、水文水系、土地利用等专题图,高分辨率影像数据

或航空图片;

c)自然保护区所在区域地质、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资料及相关文献;

3

DB52/T1631—2021

d)自然保护区所在县的县志、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纲要以及林业、旅游、自然

资源、农业、生态环境、水利、交通、能源、城乡建设等相关行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6.2制定考察方案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组织单位应于科学考察前制定详细的科学考察方案。科学考察方案包括考

察内容、考察时间表、调查线路、任务分工、后勤保障、内业分析、专题报告编制等,并制订应急预案。

6.3组织科学考察队伍

6.3.1专业技术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由科学考察涉及学科中取得该学科技术职称的人员组成,且单个学科高级技术职称人

员不低于参与该学科考察人员总数的30%,中级技术职称人员不低于参与该学科考察人员总数的50%。生

物种类鉴定人员需具备高级技术职称。

6.3.2管理人员

管理人员包括承担单位和所在地的有关单位人员,以便进行配合和应对突发事件。

6.3.3后勤保障人员

后勤保障人员应具备相关技能和熟知当地情况。

6.4装备、工具准备

6.4.1学科调查设备、工具

根据学科野外调查需求和实施方案,准备调查工具和设备、记录表格、耗材与试剂等。

6.4.2个人防护用品及装备

包括但不限于防护手套、裹腿、保暖衣物、对讲机、急救包(如预防治疗科考队员生病或蛇、虫咬

伤等意外伤害的药物)等。

6.5考察培训

考察前应组织全体人员开展调查方法、技术规范、质量控制与管理、安全作业、野外急救与生存技

能等方面的培训。

7学科设置

7.1考察学科组成

综合科学考察学科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

鱼类、昆虫类、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环节动物、藻类、地衣、小型真菌、大型真菌、苔藓类、石松类

与蕨类、种子植物、森林植被、生态系统、生态旅游、社区发展、生态威胁因素、自然保护区管理等相

关学科。

4

DB52/T1631—2021

7.2学科分类

7.2.1考察学科分为自然环境考察、生物物种及生态系统多样性考察、资源状况考察、社会经济考察、

保护管理现状考察、生态威胁因素考察6大类,以生物物种及生态系统多样性考察为重点,资源状况考

察可根据自然保护区具体情况选择实施。

7.2.2已建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和功能分区调整,其考察内容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确定,但不能缺少对

主要保护对象及其直接关联内容的考察。

7.2.3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需对自然遗迹、地质、地貌等内容开展详细调查。

7.3主要调查方法

7.3.1样线调查法

样线调查法适用于生物物种及生态系统多样性考察。调查时自然保护区内的各种地形或地貌至少设

立5条以上(东、南、西、北、中部)的调查样线,包括山沟、山坡、山脊,或由下坡位至上坡位的垂

直海拔方向,长度1km~3km,沿途调查视线所及范围内生物物种。

7.3.2样方调查法

样方调查法适用于生物物种及生态系统多样性考察。植物样方面积大小按群落“种—面积曲线”确

定最小面积,一般情况下,贵州典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样地调查面积为30m×30m,次生阔叶林样地调

查面积为30m×20m,人工林样地调查面积为20m×20m,灌木林、灌丛、大型草本样地调查面积为10m

×10m,中型草本样地调查面积为5m×5m,小型草本样地调查面积为1m×1m。每个植物样方需拍摄记

录有卫星定位数据的数码照片。

7.3.3线路调查法

线路调查法适用于自然环境、资源状况、生态威胁因素考察。调查时以主要的自然环境、资源状况、

威胁因素分布地段重点观测,并区划记录自然保护区内不同自然环境、资源状况、威胁因素类型的范围

和特征。

7.3.4资料检索法

查阅分析公开发表的论文、专著、研究报告、馆藏机构保藏的实物及其信息、政府主管部门的统计

资料、地方民间组织或社会团体保存的资料、相关数据平台保存的数据等,获取自然保护区考察相关学

科的数据信息。采用资料检索法时需注明资料来源。

7.3.5访谈调查法

通过与学科相关人员进行访谈、填写调查问卷、现场观察、市场调查等方式,获取自然保护区考察

相关学科的信息或实物。访谈调查法需记录访谈人员姓名、职业、单位(住址)、联系方式等,并拍摄

照片。

5

DB52/T1631—2021

8实地考察

8.1自然环境考察

8.1.1考察对象

包括自然保护区内的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森林植被等。

8.1.2考察内容

8.1.2.1地质

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出露的主要地层、岩性、典型地质构造、矿产及其开发利用现状、自然遗址(地

质遗迹、古生物遗迹)等状况,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及其可能影响等。

8.1.2.2地貌

自然保护区范围内主要地貌类型及其分布、特征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8.1.2.3水文

自然保护区范围内主要河流(包括积水区范围、面积)、湖泊(水库)、沼泽等水体的水文特征,

地下水主要类型及其特征,水质状况及开发利用现状。

8.1.2.4气候

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主要气候要素(如太阳辐射、日照时数、气温、降水量、

相对湿度、蒸发量等)时空分布,主要气象灾害等。

8.1.2.5土壤

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土壤发育特点、土壤类型及其分布、主要理化性状、利用现状、土壤侵蚀及流失

情况等。

8.1.2.6森林植被

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森林植被的植被型组、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组和群系,分别说明其分布区域、

面积、保护状况及特性。

8.1.3考察方法

自然环境考察采用以线路调查法为主,资料检索法、遥感影像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

8.1.4调查凭证

8.1.4.1实物标本

地质、土壤原则上应采集标本,收藏于自然保护区标本馆或其它有条件长期保存的标本馆。

8.1.4.2影像资料

自然环境各学科考察时重点区域应用数码相机或无人机拍摄记录,并用卫星定位,归档保存。

6

DB52/T1631—2021

8.2生物物种及生态系统多样性考察

8.2.1真菌物种

8.2.1.1考察对象

包括大型真菌、小型真菌(酵母菌和霉菌)、地衣,其中以重点保护物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

名录——大型真菌卷》中极危、濒危、易危、近危的野生物种作为考察重点。小型真菌、地衣考察可根

据自然保护区具体情况,选择实施。

8.2.1.2考察内容

主要包括大型真菌、小型真菌、地衣的物种组成、分布、基质类型、生态型等。

8.2.1.3考察方法

采用以样线调查法与样方调查法为主,访谈调查法为辅的方法。

8.2.1.4调查凭证

8.2.1.4.1实物标本

原则上每个真菌物种应至少采集1份标本作为凭证标本,收藏于自然保护区标本馆或其它有条件长

期保存的标本馆。标本以子实体为主,必要时应采集保存孢子。

8.2.1.4.2影像资料

野外调查时,每个真菌物种需拍摄包含植物群落外貌、生境、子实体特征的照片。

8.2.2植物物种

8.2.2.1考察对象

包括种子植物、石松类与蕨类、苔藓植物、藻类植物,其中以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珍稀濒危野生植

物、特有野生植物、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作为考察重点。藻类植物考察可根据自然保护区具体情况选择实

施,但内陆湿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藻类植物考察应是重点。

8.2.2.2考察内容

包括植物物种、种类组成、分布格局、生境特点以及地理区系等。根据自然保护区的需求,可开展

部分植物的专项考察。

8.2.2.3考察时间

植物调查原则上应在春、夏、秋、冬4季各进行1次,并确保在重点保护对象的花期、果期等鉴别特

征最显著的时期进行。

8.2.2.4考察方法

8.2.2.4.1植物种类调查按LY/T1814执行,以样线调查法为主。

8.2.2.4.2对于经过多次调查,积累了较完整的资料,其分布地点、范围和资源都较清楚,便于复核

的目的物种,可采用核实法。

7

DB52/T1631—2021

8.2.2.4.3区内有分布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特有野生植物、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需调查资源量,并用卫星定位,归档保存。

8.2.2.4.4必要时,可采用基因提取法,进行基因对比。

8.2.2.5调查凭证

8.2.2.5.1实物标本

调查时,每个植物物种原则上应至少采集制作1份腊叶标本作为凭证标本,但严禁对重点保护野生

植物、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特有野生植物、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进行损伤性采样。标本应收藏于自然保护

区标本馆或其它有条件长期保存的标本馆。

8.2.2.5.2影像资料

野外调查时,每个植物物种需拍摄包含植物群落外貌、生境、植株、枝叶、花果等特征的数码照片,

归档保存。

8.2.3动物物种

8.2.3.1考察对象

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等脊椎动物以及昆虫类、软体动物、环节动物、

甲壳动物等无脊椎动物,其中以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特有野生动物、极小种群野生

动物作为考察重点。昆虫类、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甲壳动物等无脊椎动物考察,可根据自然保护区具

体情况,选择实施。

8.2.3.2考察内容

包括动物种类、分布位点、栖息地状况以及动物地理区系等。根据自然保护区的需求,可开展部分

野生动物种群结构和生态习性等方面的专项考察。

8.2.3.3考察时间

8.2.3.3.1鸟类调查应在大多数种类的数量相对稳定的繁殖季和冬季开展。一般繁殖季为每年的4月

至7月,冬季为11月至翌年2月;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在繁殖期前和越冬期间前各增加1次调查次数。

8.2.3.3.2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选择出蛰后的1月~5月内开展,以繁殖期调查为主,有条件的情况

下可在繁殖期结束后的2个月内增加1次调查。

8.2.3.3.3昆虫、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甲壳动物等低等无脊椎动物应选择在春、夏、秋3季进行调

查。

8.2.3.4考察方法

8.2.3.4.1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等陆生脊椎动物调查方法按LY/T1814执行,主要

采用红外相机自动拍摄法、陷阱法、样线调查法、样点调查法、样方调查法、访谈调查法。

8.2.3.4.2鱼类主要采用渔获法和访谈调查法。

8.2.3.4.3昆虫类、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甲壳动物等无脊椎动物主要采用捕捉计数法。

8.2.3.4.4必要时,可采用基因提取法,进行基因对比。

8

DB52/T1631—2021

8.2.3.5调查凭证

8.2.3.5.1实物标本

动物物种的调查应尽量收集标本,但严禁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特有野生动物、

极小种群野生动物进行损伤性采样。标本应收藏于自然保护区标本馆或其它有条件长期保存的标本馆。

8.2.3.5.2影像资料

动物物种的调查可采用照片、影像、录音等作为调查成果的凭证,并提交各种记录表格、资料作为

佐证。

8.2.4植物群落

8.2.4.1考察对象

自然保护区内主要植物群落。

8.2.4.2考察内容

主要植物群落的外貌、结构、植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建群种)、郁闭度、群落小环境、分布位点

等基本特征。

8.2.4.3考察方法

采用样地调查法。每种植物群系至少设置1个样地,分布范围较广的植物群系设置不少于3个样地。

8.2.4.4调查凭证

每个样地需拍摄能反映植物群落外貌、结构的照片,并记录卫星定位数据,归档保存。

8.2.5生态系统

8.2.5.1考察对象

包括自然保护区内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并关注中国南方

喀斯特地区特有的石漠生态系统、洞穴生态系统、天坑生态系统等。

8.2.5.2考察内容

包括自然保护区内各类生态系统的面积、类型、结构、分布、质量(服务功能)以及景观格局等。

8.2.5.3考察方法

采用线路调查法,并以近期遥感影像图为工作用图,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计

算和分析。

8.2.6主要保护对象

8.2.6.1主要保护对象为野生植物的,采用线路调查法和样方调查法查清其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分布范

围、种群数量或多度、群落结构、种群动态、生长环境、受威胁因素及每个单体或群体的经纬度坐标。

9

DB52/T1631—2021

8.2.6.2主要保护对象为野生动物的,按8.2.3.4规定的考察方法查清其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分布范围、

种群数量、种群结构、栖息地范围和质量、受威胁因素等。

8.2.6.3主要保护对象为生态系统的,按8.2.4.3、8.2.5.3规定的考察方法查清其在自然保护区内的

分布范围、面积、演替阶段和受威胁因素等。

8.3资源状况考察

8.3.1考察对象

包含自然保护区内的遗传资源、旅游资源、森林资源、可利用生物资源。

8.3.2考察内容

8.3.2.1遗传资源

包括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特色乡土畜禽品种资源、果树、农作物品种资源及其野生近缘种等,主要考

察资源的品种组成、品系特征、资源数量等。

8.3.2.2旅游资源

包括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天象景观、地文景观、水文景观、生物景观等自然旅游资源,风物、胜迹、

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人文旅游资源,主要考察资源的类型、特点、分布和利用条件等。

8.3.2.3森林资源

包括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乔木林资源。主要考察林地各地类面积,乔木林资源的林种、龄组、优势

树种、起源和郁闭度,重点保护及特色森林资源。

8.3.2.4可利用生物资源

包括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经济生物、药用生物、观赏生物、食用野生植物等。主要考察资源的种类组

成、分布位点、资源数量、利用方式等。

8.3.3考察方法

采用线路调查法、资料检索法与访谈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

8.4社会经济考察

8.4.1考察对象

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的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卫生和教育、土地利用、产业现状等。

8.4.2考察内容

包括自然保护区内人口的数量与出生率及民族组成,主要经济来源与受教育程度、年人均收入和工

业产值、农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交通状况、土地面积与土地利用类型与权属,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

区自然资源利用方式以及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对森林资源的直接依赖程度、人为活动的主要方式和现

有设施的类型、分布和规模等。

10

DB52/T1631—2021

8.4.3考察方法

8.4.3.1采用线路调查法、资料检索法与访谈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

8.4.3.2通过查阅统计资料,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收集自然保护区社区以及其所在的县(区、市)

和乡镇3个层次的社会经济状况;以入村入户调查的方式,记录自然保护区社区经济社会现状。社会经

济状况资料应注明统计时间,现状值应采用考察前最近1个完整财政年度的数据信息,分析宜采用考察

前3年的统计数据。

8.5保护管理现状考察

8.5.1考察对象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及其人员、基础条件、设施设备、科学研究、制度建设、管理成效等。

8.5.2考察内容

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历史沿革、管理机构、人员数量和素质能力、经费保障、基础条件、设施设备、

科学研究、工作实际成效等相关信息。

8.5.3考察方法

采用线路调查法、资料检索法与访谈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

8.6生态威胁因素考察

8.6.1考察对象

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影响密切地区的设施建设、自然资源利用、旅游活动等人为干扰,可能发生的

突发灾害,以及外来生物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威胁等。

8.6.2考察内容

主要考察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地区现有和规划的基础设施(公路、铁路、水利设施、输电线路、输

气管线等),村镇建设,旅游活动开展的范围、规模、方式、影响,环境污染,人为开垦、放牧、采集、

偷猎、采矿等;外来入侵生物的种类、分布、种群数量、传入途径、危害程度;自然保护区范围外传入

物种对自然保护区物种的基因污染等。

8.6.3考察方法

8.6.3.1采用线路调查法、资料检索法与访谈调查法相结合的方法。

8.6.3.2入侵生物为植物的,应采用线路调查法和样方调查法查清其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分布范围、种

群数量或多度、群落结构、种群动态、生长环境;入侵生物为动物的,应按8.2.3.4规定的考察方法

查清其在自然保护区内的分布范围、种群数量、种群结构、栖息地范围等。

11

DB52/T1631—2021

9数据规范与安全管理

9.1物种名规范

9.1.1真菌物种名规范

真菌物种的拉丁学名受《国际藻类、真菌、植物命名法规》(墨尔本法规2012)管理,汉语学名

命名遵循《真菌、地衣汉语学名命名法规》的规定,可参考最新版《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9.1.2植物物种名规范

植物名称应参照最新版《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及最新文献,学名应符合最新版《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的规定。

9.1.3动物物种名规范

动物名称应参照最新版《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及最新文献,学名以最新版《国际动物命名法规》为

标准。

9.2数据填写

应按照调查技术规程要求,规范填写调查数据,及时整理、审核和检查调查数据,保证数据的完整

性、准确性。

9.3数据分析

9.3.1进行统计分析,应说明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提高检验值、显著性水平及误差,并注明采用的

统计分析软件及版本。

9.3.2在报告中采用的相关公式与符号应清晰阐释所代表的意义。

9.3.3有效数字位数应根据计量器具的精度示值确定,只保留一位可疑数字。

9.3.4综合科学考察报告中同类数据单位应统一,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及符号表示。

9.4数据管理

收集的资料与调查数据存储、传输、处理、使用等活动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

等法律法规。

10考察报告编制

10.1封面

包括报告标题、调查组织单位、编写单位及编写时间等。报告标题为:《贵州省×××自然保护区

综合科学考察报告》。

10.2报告目录

一般列出二到三级目录。

12

DB52/T1631—2021

10.3正文

10.3.1包括综述、自然地理概况、真菌物种多样性、植物物种多样性、动物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

样性、资源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威胁因素、保护管理现状、综合评价等内容。其中大型真菌、植物物

种、动物物种的考察成果应包含多样性分析、空间分布、生境(栖息地)特征、保护建议等。重点保护

野生物种、珍稀(珍贵)濒危野生物种、特有野生物种、极小种群野生物种需包含种类与资源量。

10.3.2正文编写应遵照附录A的规定。

10.4参考文献

按照GB/T7714执行。

10.5附表

10.5.1应至少包括:

a)自然保护区真菌物种名录;

b)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名录,并注明国家和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特

有野生植物、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c)自然保护区动物物种名录,并注明国家和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特

有野生动物、极小种群野生动物;

d)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名录。

10.5.2附表编写应遵照附录B的规定。

10.6附图

10.6.1应至少包括以下专题成果图:

a)自然保护区区位关系图;

b)自然保护区地质分布图;

c)自然保护区地貌分布图;

d)自然保护区水文水系图;

e)自然保护区土地林地权属及利用现状图;

f)自然保护区植被图;

g)自然保护区遥感影像图;

h)自然保护区国家和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图;

i)自然保护区国家和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图;

j)自然保护区主要威胁因素分布图;

k)自然保护区内现有基础设施分布图。

10.6.2综合科学考察结果的相关成果图应根据调查成果,利用计算机和GIS软件制作。相关成果图的

底图应得到行业主管部门认可,带有准确的经纬度网格,标注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城镇村庄、交通线路、

河流和山峰等地理特征。图件制作应符合GB/T18317、LY/T1821规定。

10.7附件

应至少包括:

a)考察队伍人员名单(含姓名、单位、专业、职称(职务));

b)自然保护区代表性生物物种照片;

13

DB52/T1631—2021

c)自然保护区各植被类型实景照片;

d)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照片;

e)自然保护区主要地质、地貌、水文照片;

f)考察人员不同季节野外实地考察照片。

14

DB52/T1631—2021

A

A

附录A

(规范性)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正文编制提纲

第一章综述

1.1考察背景

1.2自然地理概况

1.3生物多样性概况

1.4资源概况*

1.5社会经济概况

1.6管理现状概况

1.7生态威胁因素

1.8评价与建议

第二章自然地理概况

2.1地理位置

2.2地形地貌

2.3地质

2.4水文

2.5气候

2.6土壤

2.7森林植被

第三章真菌物种多样性

3.1地衣*

3.2小型真菌*

3.3大型真菌*

3.4主要保护真菌*

3.4.1国家和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真菌

3.4.2珍稀濒危野生真菌

3.4.3特有野生真菌

3.4.4极小种群野生真菌

第四章植物物种多样性

4.1植物区系

4.2植物物种及分布

4.2.1藻类*

4.2.2苔藓植物

4.2.3石松类与蕨类植物

4.2.4种子植物

4.3主要保护植物

4.3.1国家和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4.3.2珍稀濒危野生植物

4.3.3特有野生植物

4.3.4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15

DB52/T1631—2021

第五章动物物种多样性

5.1动物区系

5.2动物物种及分布

5.2.1软体动物*

5.2.2环节动物*

5.2.3甲壳动物*

5.2.4昆虫类*

5.2.5鱼类

5.2.6两栖类

5.2.7爬行类

5.2.8鸟类

5.2.9哺乳类

5.3主要保护动物

5.3.1国家和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5.3.2珍贵濒危野生动物

5.3.3特有野生动物

5.3.4极小种群野生动物

第六章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

6.1植物群落

6.2生态系统

6.3景观

6.4主要保护生态系统

第七章自然遗迹*

7.1自然遗迹形成条件与过程*

7.2自然遗迹类型与分布*

7.3自然遗迹的价值意义*

第八章资源状况*

8.1遗传资源*

8.2旅游资源*

8.3森林资源*

8.4经济生物资源*

8.5观赏生物资源*

8.6药用生物资源*

8.7森林蔬菜*

第九章社会经济状况

9.1自然保护区所在县(市、区)社会经济概况

9.2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社会经济概况

9.3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社区产业结构

9.4自然保护区土地资源与利用

第十章威胁因素

10.1主要威胁因素类型

16

DB52/T1631—2021

10.2主要威胁因素的时空分布

10.3主要威胁因素影响过程与后果

10.4主要保护对象受威胁因素状况

10.5外来入侵物种

第十一章保护管理状况

11.1历史沿革

11.2机构设置

11.3基础设施

11.4保护管理

11.5科学研究

第十二章综合评价与建议

12.1保护价值评价

12.2管理有效性评价

12.3社会效益评价

12.4经济效益评价

12.5生态效益评价

12.6综合评价

12.7范围及功能区划建议*

注1:标注“*”的内容,可根据自然保护区具体情况选择编写。

注2:自然遗址类自然保护区以第七章为重点,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可不编写此章。

17

DB52/T1631—2021

B

B

附录B

(规范性)

附表样式

附表1:***自然保护区真菌物种名录

(采用****分类系统)

一、***目中文名拉丁学名

(一)***科中文名拉丁学名

1.***属中文名拉丁学名

(1)***种中文名拉丁学名数据来源

物种起源、分布地点、受保护情况、濒危程度、可利用价值

附表2:****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名录

(采用****分类系统)

一、***目中文名拉丁学名

(一)***科中文名拉丁学名

1.***属中文名拉丁学名

(1)***种中文名拉丁学名数据来源

物种起源、分布地点、受保护情况、濒危程度、可利用价值

附表3:自然保护区动物物种名录

一、***目中文名拉丁学名

(一)***科中文名拉丁学名

1.***属中文名拉丁学名

(1)***种中文名拉丁学名数据来源

物种起源、分布地点、受保护情况、濒危程度、可利用价值

附表4: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名录

一、*****植被型组

(一)*****植被型

1.****群系

(1)****群丛

附表1、附表2、附表3注:

①数据来源:指该物种数据的调查来源,包括:活体生物、照片摄影、访谈调查、文献资料、标本

等5类。来源于活体生物、照片摄影的应在名录后注明鉴定人姓名;来源于访谈调查的应在名录后注明

访问人姓名以及被访问人姓名、住址和访问时间;来源于文献资料的应注明文献名称,并在名录后注明

作者、文献名称、刊物名称、出版时间;来源于标本的应注明标本号,并在名录后注明标本存放地、鉴

定人姓名。

②物种起源:自然保护区人为引入的种类需标注,包括:人工种植、人工养殖2类。

③分布地点:该物种在自然保护区内调查到的每个地点都需列出。

④受保护情况:属于国家和贵州省重点保护野生物种的物种需标注。

18

DB52/T1631—2021

⑤濒危程度:属于《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中极危、濒危、易危、近危的野生物种,特有野生

物种,极小种群野生物种时需标注。

⑥可利用价值:开展可利用生物资源调查的可标注,并列出利用类型和方式。

附表4注:

植被类型依据《中国植被》(吴征镒,1980),划分植被型组、植被型、植被亚型、群系组、群系、

群丛组、群丛。

19

DB52/T1631-2021

ICS07.080

CCSB60

52

贵州省地方标准

DB52/T1631—2021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技术术规程

Normsforcomprehensivescientificsurveyofnaaturereserves

2021-10-15发布2022-02-01实施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52/T1631—2021

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技术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