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之《大学》的全文翻译和解读_第1页
四书五经之《大学》的全文翻译和解读_第2页
四书五经之《大学》的全文翻译和解读_第3页
四书五经之《大学》的全文翻译和解读_第4页
四书五经之《大学》的全文翻译和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书五经之《大学》的全文翻译和解读《四书五经》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提炼出来的概念。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我除了《礼记》《春秋》还没看完,其他都看完了,有的看了很多遍。《礼记》《春秋》之所以没看完,主要是觉得《礼记》的内容大多已过时,而《春秋》又晦涩难懂。朱熹还说,学习《四书五经》应该从《大学》开始看,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大学》讲的是宏观的人生修炼方法和成长、成功路径,是大方向的东西,而由粗到精、由浅入深是我们基本的读书方法。《大学》全文只有1753字,篇幅虽短,但是很精华。《大学》里的大学是什么意思?实际上,不是朱熹说的大人之学,可以理解为人生的大学问,成功之学,也可理解为帝王之学。如今有的人可能对《大学》比较熟悉,有的人也可能对此比较陌生,但是就算再陌生,也多少知道一些其中的内容,比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最近一段时间,我把四书五经中的《大学》和《中庸》又看了一遍,顺带着把南宋朱熹的《近思录》和明朝王阳明的《传习录》再看了一遍。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确实是越读越觉得有心得,于是很想谈谈自己对《大学》的理解。我这个白话文翻译内容与其他人的翻译内容有区别,另外我是一边翻译一边夹带自己的理解,其中的理解也是笔者个人的心得体会。下面,我分九个部分来翻译解读全文,具体来看:原文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译解一】人生在世,不能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要弄清楚人生的大道理,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人的成长规律,做个清醒人、明白人,按照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说法,就是要做到“我心光明”。一是要养好自己的德行,做个品行高尚的人;二是不能做宅男,要积极融入集体,融入社会,融入国家民族,做个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民族有益的人;三是做人做事、待人接物要在态度上端正庄重,在方式方法上要正确稳妥,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不要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一味地蛮干,要懂得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要懂得什时候能做什么事,什么时候不能做什么事。要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做的时候就要坚决收手,这样才会心安,心安了才能静静地进行思考,经过深思熟虑后,自己在思想上必然会有所收获,待时机成熟后,重整行装再出发,效果会更好。凡事都有个先来后到,有个先后顺序,明白知道这个道理,基本就掌握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人的成长规律。历代先贤圣哲,都想将自己的恩德施惠于天下苍生,但这是很难做到的。要想做到这点,必须要努力把自己的诸侯国治理好。想要治理好自己的诸侯国,首先要把自己的家族管好带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要想把家族管好带好,自己要带头修身养性,管好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能力水平,带头做表率。修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想要修身修成正果,必须要做到心正,心术不正一切无从谈起、一切努力都是白费。心正不是简单就能做到的,要想心正就要先有诚意,首先不能自欺,不能自己欺骗自己。要想做到意诚,就要格物致知,要多学习、多思考、多历练,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提高站位,“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上述两段话的层次,顺序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的,一样说得通,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而言之,修身是关键是根本,修身的最初目的是提高自己思维水平、道德水平和工作水平,不管是天子还是普通老百姓,都一样。如果颠倒了顺序,本末倒置,该奖励的反而进行处罚,该处罚的反而给予奖励,这样做,总归是要出事的。明白了这个道理,就是生活中的清醒人、政治上的明白人。原文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慄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译解二】要想做到诚意,做到实事求是,就不能自己欺骗自己。比如,厌恶难闻的臭气,喜欢好看事物,这是最正常不过的情况,喜欢就是喜欢,厌恶就是厌恶。君子哪怕是一人独处时,也能坚持初心;而小人独处时,却会做坏事,没有什么是他不敢做的,敢指鹿为马,敢颠倒黑白,但他在君子、领导面前,就会伪装自己,掩盖自己不好的地方,尽力表现自己好的地方。小人的这种行为只能欺骗自己,因为,在高人面前,小人所有心思都会被高人看见、看透。小人那样做,并没有好处。俗话说,相由心生,伪装有何用?君子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君子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在哪里,都能表里如一,心胸坦荡,光明磊落。曾子说过:“像有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一样,严格要求自己。”金钱能装饰屋子,但是品德能调适好身心,有德之人,必然心态健康、仪表和美。所以,君子不会自欺,也不会欺人。《诗经》上说:“淇水缓缓远去,绿竹摇动依依。有如文雅君子,互相商讨砥砺,如琢玉如磨石。如瑟重重鼓击,响亮威严有力。有如文雅君子,让人终难忘记。”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互相砥砺、互相学习,才能共同进步。如琢玉如磨石,一点一滴,不断打磨自己的意志、品行、认知,修炼强大的内心,开拓视野,一步一步实现自我提升。温文尔雅的君子,让人终难忘记。对有崇高品德和善良之心的人,百姓是不会忘记的。《诗经》说:“前代君王经验教训,都不要忘记。”贤明君王的美好德行和他带领下实现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双丰收的太平盛世,不管过了多少代,人民都不会忘记。君子尊重重用贤能的人,关注关心亲朋好友的生活和成长,而小人只顾自己,贪图眼前的快乐,只关心对自己有利的事,这个道理,永远要记住。这句话很好理解,因为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让更多的人受到恩惠,而小人只顾自己,甚至连老婆孩子都不管。原文三:《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译解三】《康诰》上说:“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大甲》说:“不要忘了上天赋予你的使命。”《帝典》说:“努力让自己英明,努力提升自己的品德。”这些都是不言自明的道理。《盘铭》说:“今天要有进步,天天都要有进步,每天的自己都是新的。”《康诰》说:“老百姓要勇于自我革新。”《诗经》说:“周朝虽然建国已经很久了,但是它一直在前进、在革新,始终秉承天命,不断造福人民,历久弥新。”所以说,君子都在想方设法提升自己的品德和能力。《诗经》中说:“国家管辖的上千里国土,是百姓居住的范围。”百姓知道自己应该安居乐业,不乱跑到别的国家去。”《诗经》说:“缗蛮叫着的黄岛,居住在山丘的那一边。”连黄鸟都知道自己该去哪,不该去哪。孔子说:“鸟都知道什么地方能去什么地方不能去,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鸟犹如此,人何以堪?难道人还不如鸟吗?”《诗经》说:“风度庄重而恭敬的周文王,行事光明正大又谨慎。”作为君王,要努力做到仁爱;作为臣子,要努力做到恭敬;作为儿子,要努力做到孝敬;作为父亲,要努力做到慈爱;与人交往,要努力做到讲信用。各居其位,各行其道,国家必然安定有序。孔子说:“我审案子,跟别人审案好像没什么大的差别,都是希望一审终结,双方当事人都接受审判结果,不再争讼。”对于强词夺理、歪曲事实的一方,绝不能偏听偏信,也不要听不明真相的人乱说,而是应该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出合理合法的判决,使民心民意得到尊重,使法律的尊严得到捍卫。这是官员审理案件时应该遵循的根本之道。孔子的办案思想,到现在也不过时。原文四: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译解四】修身关键是要做到心正。如果还有怨愤,心不会正;如果还有恐惧,心不会正;如果还牵挂着喜好快乐,心不会正;如果还想着忧患,心也不会正。如果人的心态不正,他就会对有些东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吃东西也吃不出正常味道,如失魂落魄。所以说,要想真正做到修身,就必须要摆正心态,使其不偏不倚。人的心态不正,看问题的就会出现偏差,做事难免会出差错,这是必然的。所以,心态不好的时候,要及时调整好心态,不要在心态失常时做出重要决定,否则会后悔。管好带好自己的家族和家人,关键是先修好自己的身,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人往往会因为爱而爱屋及乌,爱过头;因为恨而恨屋及鹊,恨过头;对自己敬畏的人,往往敬畏过头;对自己怜惜的人,往往会怜惜过头;对自己所轻视的人,往往会把人家看得一文不值。所以,如果深爱某人和某物时,还能清醒地看到其中的缺点,厌恶某人和某物时,还能清醒地看到其中的优点,能这样看问题人,全天下都很少。谚语说:“人们一方面总觉得自己孩子很好,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缺点,另一方面又总认为自家的庄稼长得不如别人家的好。”正如坊间所言:“孩子是自家的好,媳妇是别人家的贤。”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修身做得还不够。修身功夫不到家,就不可能处理好家庭关系,不可能管好家带好家人。原文五: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译解五】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能管好自己的小家。如果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引导好、教育好、管理好,却能把别人引导好、教育好、管理好,这样的人几乎没有。君子只要能把家管理好,就能把国家管理好,因为可以在管理家的过程中学到治国理政的各种本事。孝顺父母的人,会用孝顺之心对待君主的;敬爱兄长的人,会用这种态度对待年长的其他人;慈爱的人,会用慈爱之心关爱众人。《康诰》说:“应当像爱护刚出生的孩子一样。”只要诚心追求爱民之心,即使一开始没有做到尽善尽美,但离做到完美的程度也不远了。比如说,不能要求姑娘先要学会养育孩子,然后才能出嫁。实际上,只要有了爱护孩子的诚心,等自己真有了孩子后,就能学会把孩子照顾好。国君一家保持仁爱和谐,整个国家就会树立起仁爱和谐的氛围;国君一家保持谦让的美德,整个国家就会培育出谦让的社会风气;国君自己贪婪暴戾,整个国家的风气就会变得贪婪暴戾。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就是这样的。国君说错一句话,就可能会让整个国家遭受灾难;国君自己做出好的表率,就可以让整个国家安定。总之,春秋战国时代的事情,各种情况都较为简单,诸侯国的国事关键在国君,国君好则诸侯国好,国君差则诸侯国乱亡。尧舜用仁爱为天下作表率,百姓就跟着仁爱;桀纣用暴戾为天下作表率,百姓就跟着暴戾。君王发布连自己都做不到的政令,老百姓也不会认真服从这个政令。所以,君王做事都要思前想后,发布政令前,要扪心自问,政令合理不合理?自己能不能做到?老百姓能不能承受?这些都要要考虑清楚。自己能做到,再要求别人做到。连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的事情,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还能要求别人服从,要求别人做到,这样的事从来没有过。所以,治国的关键在于先管好自己的家。春秋战国时代,生产力落后,法律条文少,国家机构简单,社会组织单纯,所以,在那个时代,能管好家就能治好国,此言真不差。不过,如今时过境迁,光靠管好家的本领是治不好哪怕一个县了,还得学很多很多东西、经过很多很多历练才行。原文六:《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译解六】《诗经》说:“桃花怒放,绿叶茂盛。有位姑娘出嫁了,这位姑娘给夫家带来了和睦。”能使一家人和睦相处,推而广之,然后就可以去教化国人和睦相处。《诗经》说:“兄弟亲爱和睦相处。”兄弟能和睦融洽相处,推而广之,然后就可以去教化国人和睦相处。《诗经》说:“堂堂正正,为天下臣民作示范。”国君要做出榜样,而且这个榜样首先要能被自己的父子兄弟真心认可、效法,然后才能让天下臣民来效法。所以说,治国的关键在于要先管好自己的家。想要平定天下,首先要治理好自己诸侯国。国君尊敬老年人,那么百姓就会兴起孝顺之风;国君尊敬年长的人,那么百姓就会敬爱兄长;国君能体恤孤寡,那么百姓就会有样学样跟着去做。所以说,君子都懂得先立规矩,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厌恶长辈和上级对待你的某种态度,就不要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晚辈和下级;厌恶晚辈和下级用不好的态度对待你,就不要用同样的态度对待长辈和上级;厌恶前辈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后辈;厌恶后辈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前辈;厌恶在你右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厌恶在你左边的人的所作所为,就不要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右边的人。这就是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矩面前人人平等。总的来说,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学会将心比心。各人有各人的职责,应该做好自己的事,不提不合理要求,人人安分守己做好本职工作,则天下无事。原文七:《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译解七】《诗经》说:“心态端正、情趣健康、思维正常的国君,是百姓的父母,是百姓的福气。”这样的国君,没有自己的偏爱偏见,凡是百姓喜爱的,他就喜爱,凡是百姓厌恶的,他就厌恶,这才真正是百姓的父母。《诗经》上说:“高峻伟岸的终南山,层层叠叠,山峦起伏。权势显赫的尹太师,你可知道,民众对你已是敢怒不敢言。”当权者不可不谨慎,如果以一己之私一己偏见一意孤行走极端,必将会被人民推翻而国破身亡,徒留天下笑。《诗经》上说:“殷商没有丧失军队之前,没有被灭亡之前,能长期谨守仁政德治之道,以德配天。到后来施行暴政,失去天命,导致灭亡。如今殷商早已灭亡,我们应当汲取殷商灭亡的教训,深刻认识到天命的来之不易。”秉承天命行事,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护,有百姓的拥护就能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失去民众的拥护,国家就会灭亡。所以,君子应该谨慎地修养自己德行。有德行就会得到民众支持,有民众支持才会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保证国家正常运转。德是根本,财富是末端。如果本末倒置,民众就会见利忘义,互相争斗、唯利是图。因此,国君如果与民争利,将财富聚集到自己手中,那么百姓就会离心离德离散;国君让利于民,藏富于民,百姓拥护爱戴国君,国家就能保持长期稳定。用违背情理的话去责备别人,别人也会用违背情理的话来怼你。用不正当手段获得的财富,最后也会不正当地失去。当年,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就是根据上述理论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提出,天下财富的总量基本是不变的,财富不在朝廷就在民间,说王安石通过变法从民间弄钱,就是与民争利,这样是扰乱人心、祸乱国本。王安石则认为,通过变法改革,一方面可以增加天下的总财富,另一方面改善分配结构,损有余而补不足,劫富济贫。只有这样,国家才能欣欣向荣。原文八:《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译解八】《康诰》说:“天命无常,不会永远在你身上。”走正道,持良善,天命就会在你身上;不走正道,与邪恶为伍,天命就会离你远去。《楚书》说:“楚国只将善道作为国宝,其他的东西都不能算作国宝。”《舅犯》说:“流亡在外的人,不会将其他东西当作珍宝,而是把仁爱、德行当作宝贝,这样才能在逃亡中活下来。”因为,流亡在外的人全靠别人帮忙才能活下来,要保命,所以特别懂得有爱心、做好事。《秦誓》说:“如果有一位大臣,人很忠贞,但没有什么其它本事,不过他心胸宽广,包容万方。看到别人有本事,就像自己有本事一样高兴;看到别人德才兼备,他发自内心喜欢。对这样的大臣,不需要他本人毛遂自荐,国君都要将他留下并委以重任,朝中有这样宽容大度的大臣,可以保护国君的子孙和国人,也必将能造福于国君的子孙和国人。而另外有一种人,他看到别人有才能,就妒忌和厌恶;对有才有德的人,他总是想方设法进行阻挠和打压。对这样心胸狭隘的人,国君绝不能将其留下,这种人不但无法造福国君的子孙和黎民百姓,反而会给他们带来灾难。惟有有仁德的国君,会远离嫉贤妒能的小人,并且把他们驱逐出境,不让他们和大家同住在中原境内,永远不会再见他们。只有有仁德的君主,才能真正做到亲爱有德的贤人,真正厌恶嫉贤妒能的小人。发现贤才而不能选拔其为官,选拔了其为官而不能重用,这是对贤才的轻慢;发现恶官而不能将其罢免,虽然将其罢免了但不能将其远远驱逐,这就是国君的过错了。喜欢众人所厌恶的人和事,厌恶众人所喜欢的人和事,这是违背人性的做法,这样做,灾难迟早要降临到自己身上。因此,君子能够坚守住正道,一定是依靠忠信得来的;如果骄纵享乐,就会失去正道,走上邪路。原文九: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译解九】创造财富的人多,花钱的人少;创造财富快,花钱精打细算。这样,国家的财富就可以经常保持充盈。有仁德的人懂得以财积德,钱是自己的,也是大家的,不是光用来自己享受的,更多的是要用来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不仁德的人眼里只有钱,甚至不惜以自己的身体、牺牲自己的福报去挣钱,最后可能是钱可能挣来了,但往往无福消受。当领导的有仁德,做下属的就会真心实意对你好,真心实意履职尽责,不负领导所托。如果大家都坦诚相待,爱岗敬业,就没有办不好的事。对国君来说,并非只有国库里的钱才是自己的,实际上,民间的钱财,也都是国君的,因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做国君的,应该要有这个觉悟。孟献子说:“能乘坐马车的大夫之家,就不要老想着养鸡喂猪的事情了,已经没必要赚这个钱;夏天家里能用得起冰块的人家,就不要想着养牛养羊了,已经没必要做这个事;有百乘马车的大家族,就不要任用善于聚敛钱财、与民争利的管家了,与其要任用聚敛钱财、与民争利的管家,还不如要个会偷你家东西的管家。偷你家点东西,对你的家业和家族名望没什么影响,而与民争利、巧取豪夺则会败坏你家族的名声,损害你家族的基业,孰轻孰重,要心知肚明。”国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