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_第1页
2020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_第2页
2020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_第3页
2020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_第4页
2020版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3章 自然界中的元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章自然界中的元素

£

1.了解碳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掌握其主要性质及应

第1节碳的多样性用。

2,了解碳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

3.掌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

集方法)。

考点一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

1.多种多样的碳单质

⑴同素异形体: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性质不同的几种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

(2)碳的三种常见同素异形体:

碳的同素异形体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用短线连接)。

(①金刚石)(a.质软、能导电。可制电极]

[②石墨]]b.作吸附剂、脱色剂)

-),.熔点高、硬度大。制饰品和'

^5_>切削工具,

伍应心口d.具有特殊结构。可能成为新

[D-J型催化剂或催化剂载体,

提示:①一c②一a③一d④一b

⑶碳单质的化学性质

()2(足量)点燃

与()2^C+O2^C()2

反应。2(不足)占燃

2c+()2二^2C()

Fe2()3高温

f3C+FC2()3^=3C("+2Fe

与氧化Si()2局温.

物反应*2C+Si()2^Si+2CO«

H2(?高温

-^C+H2()(g)—CO+H?(水煤气)

浓H2s()4△

与强氧>C+2H2s()4(浓)^C()2}+

);

一化性酸-2s(21+2H6

反应浓HN()3△

fC+4HNO:M浓)^=C()2)+

4N()2;+2H2()

2.碳的氧化物——CO、CO2

⑴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毒性

与空气

CO无色气体无味不溶于水有毒

相当

空气

co2无色气体无味pCO2>g微溶于水无毒

(2)化学性质

可燃性点燃

--2CO()—-2C。,(淡蓝色火焰)

CO—(,11()高温

iu“》

还原性|cu()+C()——Cu+C()

IFe式瓦高温

~~Fe?()3+3CO-----2Fe+3C()>

可H八)反应

---*'1'()?,Hj()H2c():;

'jM(Na()H>反应

-----------------C62-a()H—Na/。;HM)

产饰化物反%n+Ca。―

(Ca())

C()<—CaCth.HzO

------------*C“C(LCO:COCMH"),丁

盐反应

INaCK)溶液”2NaQ()(、(£▼-2HC1O

与Na0()■,反应

-----------»2Na2()2十2c2NazC()3十()2

|与C反应△

----------C()2+C-=2CO

(3)实验室制取CO?

①原理:CaCO3+2HCl==CaCl2+CO2f+H2Oo

②发生装置:启普发生器。

(4)用途

CO:燃料、冶炼金属的还原剂。

CO2:化工原料、灭火剂,干冰用作制冷剂、人工降雨。

[题点全练]

题点(一)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及应用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⑴碳的各种单质互称为碳的同素异形体(H

(2)碳元素的各种单质结构虽然不同,但性质差别不大(义)

⑶碳元素的单质性质不同,其用途相同(X)

(4)碳元素的单质只有金刚石、石墨和C60(X)

(5)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证明原气体是CO2(X)

2.(2018•信阳模拟)为检验二氧化碳气体中是否混有一氧化碳,某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图

所示的实验装置:根据装置回答问题:

气体

NaOH韭

溶液卡坦:

A

⑴A装置的作用是

(2)实验后怎样处理尾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若实验时观察到,则证明原气体中一定含

有一氧化碳。

解析:⑴除去混合气体的CC)2时,可先将混合气体通入盛有浓NaOH溶液的洗气瓶中,故A装置的

作用是吸收CO?,以排除对下面实验的干扰。

(2)CO有毒,故将CO点燃生成CO2才能排放到空气中。

(3)CO还原CuO的实验现象是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故利用这一现象来证明原气体中一定含有CO。

答案:⑴吸收CC>2

占燃

(2)点燃2CO+O2=^=2CO2

(3)B中无明显现象,装置C中黑色粉末变成光亮的红色,D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规律方法]

确认混合气体(CO、CO?)中含有CO气体的实验设计方法

ABCDEF

各装置的作用是:

A——除去混合气体中的CO2气体

B——检验混合气体中CO2是否除尽

C------CO还原CuO:CO+CuO====Cu+co2

D——验证CO的氧化产物CO2

E——除去尾气中的CO2气体

F——除去尾气中的CO气体、防止污染环境

确定混合气体中含有CO气体的实验现象是:

C中的物质由黑色变成红色,B中无明显现象,D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题点(二)CO2与碱反应产物的判断及现象分析

3.标准状况下,将3.36LCC>2气体通入200mLi.00mol•LT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溶液中c(CO打)

与c(HCO「)的比值为(不考虑COr>HCO「的水解)()

A.1:1B.1:2

C.2:1D.1:3

x+y=0.15mol,

解析:选B设CO打、HCOI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则有<解得x=0.05mol,

2x+y=0.2mol,

=0.1molo

4.将足量CO2通入KOH和Ca(OH)2的混合稀溶液中,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n)和通入CO2体积(V)的

解析:选D依次发生的反应为Ca(OH)2+CO2===CaCO3;+H2O,2KOH+CO2===K2CO3+H2O,

K2cO3+CO2+H2O===2KHCO3,CaCO3+CO2+H2O===Ca(HCO3)2o

[规律方法]CO2与碱反应产物的定量判断

以CO2与NaOH溶液反应为例:

CO2+2NaOH===Na2CO3+H2O

CO2+NaOH===NaHCO3

当n(OH-):n(CC)2)的值不同时产物如下:

NaHCNa3

°3N^cS2CO3^aOH

淮JP-------------“(OH)

CO2过量1:12:1NaOH过量几(C°2)

题点(三)碳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5.甲气体可发生如下变化:

中〜力通过灼热的炭层个公状通过灼热的炭层石上状通过灼热的CuO--通过澄清石灰水〒HA

甲气体---->乙气体---->丙气体---->乙气体---->丁固体。

则甲、乙、丙、丁分别为()

A.CO2>CO、O2、CaO

B.O2、CO、82、CaCO3

C.O2、CO2、CO、CaCO3

D.CO、82、O2、Ca(OH)2

解析:选c以丙气体为突破口,丙通过灼热的CuO后,生成的乙气体可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固体,

说明乙是Cd,则反推丙是co,则甲是。2,丁是CaCO3。

6.甲、乙、丙、丁四种物质中,甲、乙、丙均含有相同的某种元素,它们之间具有转化关系:甲工-

乙审丙。下列有关物质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A.若甲为焦炭,则丁可能是

B.若甲为SO2,则丁可能是氨水

C.若甲为Fe,则丁可能是盐酸

D.若甲为NaOH溶液,则丁可能是CO?

解析:选CA项正确,所发生的反应为2C+O2(不足户里=2CO,2CO+O2=^=2CO2,C+CO2=辿遢=

2cO°B项正确,所发生的反应为SC)2(过量)+NH3-H2O===NH4HSO3,NH4HSO3+NH3-H2O===(NH4)2SO3

+H2o,(NH4)2SO3+H2O+SO2===2NH4HSO3oC项中,若甲为Fe,丁为盐酸,则乙为FeCl2)FeCl?与盐

酸不反应,故C错误。D项正确,所发生的反应为2NaOH+CO2===Na2CO3+H2O,Na2CO3+H2O+

CO2==2NaHCO3,NaOH+NaHCO3==Na2CO3+H2Oo

考点二碳酸钠与碳酸氢钠

(一)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及用途

1.物理性质

名称碳酸钠碳酸氢钠

化学式Na2co3NaHCOg

俗名纯碱或苏打小苏打

颜色、状态白色粉末细小白色晶体

水溶性易溶于水水中易溶,但比Na2c。3

的溶解度小

2.化学性质

(l)Na2CO3

与足量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CO2t+H2O

与Ca(OH)2溶液反应Na2CO3+Ca(OH)2==CaCO31+2NaOH

与BaCb溶液反应Na2CO3+BaCl2===BaCO3J+2NaCl

(2)NaHCO3

与盐酸反应NaHCO3+HCl===NaCl+CO2T+H2O

2+

过量HCOr+Ca+OH-===CaCO31+H2O

与Ca(OH)2溶液反应

少量2HCO7+Ca2++2OH-===CaCC)3J+CO±+2H2。

与BaCb溶液反应无现象

受热分解

2NaHCO3---------Na2CO3+CO2f+H2O

(3)相互转化

z「c①CO2+H2O;②适量H+

Na2c。3①固体加热;②适量OH-NaHCOj

3.主要用途

⑴碳酸钠:用于造纸、制造玻璃、制皂、洗涤等;

(2)碳酸氢钠:用于发酵、医药、灭火剂等。

(二)Na2co3、NaHCO3>NaOH及其混合物与盐酸反应的图像分析

1.向Na2c。3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

图像图像特点离子方程式

Oa段:

v(co2)

消耗盐酸的体积:Oa段=abCO^-+H+===HCOr;

/T

+

段ab段:HCOr+H===CO2t

0abV(HC1)

+H2O

2.向NaHCC>3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

图像图像特点离子方程式

v(co2)

从O点开始即产生CO2气体Hcor+H+===CO2t+H2O

V(HCl)

3.向Na2co3、NaHCC>3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

图像图像特点离子方程式

V(CO2)

Oa段:CO『+H+

===HCOr;

c

123V(HC1)消耗盐酸体积:Oa段<ab段

+

ab段:HCOr+H===CO21

[n(Na2co3):n(NaHCO3)=

+HO

1:1]2

4.向NaOH、Na2co3混合物中逐滴加入盐酸

图像图像特点离子方程式

Oa段:H++OH~===HO,

V(CO2)2

1/T一

CO^-+H+===HCOr;

消耗盐酸体积:Oa段〉ab段

C)123V(HC1)+

ab段:HCOr+H===CO21

[n(NaC)H):n(Na2co3)=1:1]

+H2O

(三)Na2co3、NaHCOj的鉴别与除杂

1.Na2co3、NaHCC为的鉴别方法

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气体的

是NaHCCs

加入BaCJ(或CaCl2)溶液,产生

沉淀的是Na?CO,溶液

逐滴加入盐酸.立即产生气泡的

是NaHC(小溶液

用pH试纸测其pH,pH大的是

Na2cos溶液

2.Na2co3、NaHCC)3的除杂方法

依据二者性质的差异确定除杂方法(后者为杂质)

序号混合物除杂方法

①Na2co3(s)、NaHCO3加热法

②NaHCO3(aq)ANa2CO3足量COg

③Na2co3(aq)、NaHCO3适量NaOH溶液

(四)联合制碱法一侯氏制碱法

1.原料

食盐、氨气、二氧化碳——合成氨厂用水煤气制取氢气时的废气;其反应为C+H2O(g)高温,CO+Hz,

CO+H2O(g)====CO2+H2O

2.工艺流程

3.反应原理

⑴产生NaHCCh的反应:

NH3+NaCl+CO2+H2O===NaHCO3J+NH4C1O

(2)产生Na2c。3的反应:

2NaHCO3=====Na2CO3+CO2t+H2Oo

4.循环使用的物质:CO2、饱和食盐水。

[题点全练]

题点(一)Na2c。3、NaHCCh的除杂与鉴别

1.为除去括号内的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不正确的是()

A.Na2c溶液(NaHCCh),选用适量的NaOH溶液

B.NaHCCh溶液(Na2co3),应通入过量的CO2气体

C.Na?。?粉末(Na2。),将混合物在氧气中加热

D.Na2c。3溶液(NazSOQ,加入适量Ba(OH)2溶液,过滤

解析:选DBa(OH)2与Na2c和Na2s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不符合除杂要求。

2.某校化学课外小组为了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白色固体,用不同的方法做了以下实验,如图

O

⑴只根据图I所示实验,不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原因是

⑵图E、ni所示实验均能鉴别这两种物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⑶若用实验n验证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则试管B中装入的固体最好是

.(填化学式)。

解析:⑴NaHCd、Na2cO3都与盐酸反应放出CO?,不能达到目的。

(2)11、山都是利用NaHCC)3受热易分解的性质进行鉴别。

(3)试管B中装入碳酸氢钠,试管A中装入碳酸钠,这样直接加热的碳酸钠温度高,不分解,不能使澄

清石灰水变浑浊,而间接加热的碳酸氢钠分解,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表明了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答案:⑴无论是Na2c5还是NaHCCh均可以与盐酸反应产生CO2,两者的反应现象相同,故达不到

鉴别目的

(2)2NaHCO3A,Na2CO3+H2O+CO2f,

CO2+Ca(OH)2===CaCO31+H2O(3)NaHCO3

题点(二)Na2co3、NaHCCh、NaOH及其混合液与盐酸反应的图像

3.将0.4gNaOH和1.06gNa2c。3混合并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加0」mol•稀盐酸。下列图像能

正确表示加入盐酸的体积和生成CO2的物质的量的关系的是()

ra(CO2)/mol7i(CO2)/mol

00.10.20.3V(HC1)/L00.10.20.3y(HCl)/L

AB

八几(CC)2)/moln(CO2)/mol

°0.10.20.3V(HC1)/L00.1020;3V(IIC1)/L

CD

解析:选c向NaOH与Na2c。3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盐酸,盐酸首先与NaOH反应,然后与Na2CO3

反应转化为NaHCC)3:CO打+H+===HCOJ,之后与HCO相反应生成C。,因n(OH-)=n(COr)=0.01mol,

故加入0.02molHC1后开始有气体生成。结合各种物质的量分析图像可知,选项C符合题意。

4.(2018-长沙模拟)向体积均为10mL且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两份NaOH溶液中分别通入一定量的

CO2得到溶液甲和乙。向甲、乙两溶液中分别滴加0.1mol-L—盐酸。此时反应生成CO2体积(标准状况)

与所加盐酸体积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V(CO2)/mL

/2V:

0104050y(HCl)/mL

A.原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mol•LT

B.当0<V(HCl)<10mL时,甲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OH-+H+===H2O

C.乙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co3、NaHCO3

D.乙溶液中滴加盐酸后产生CO?体积的最大值为112mL(标准状况)

解析:选A加入50mL盐酸时,恰好反应生成NaCl,根据物料守恒可知,n(HCl)=n(NaOH),所以

c(NaOH)=0.05LX0.1mol-L-)^O.OlL=0.5mol-L-1,A项正确;根据图像可知,甲溶液中含有的溶质为

Na2c。3和NaHCO3,所以0<V(HCl)vl0mL时,甲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打+H+===HCO],

B项错误;根据图像可知,乙溶液中含有的溶质为NaOH和Na2co3,C项错误;当40mLvV(HC1)V50mL

-

时,乙溶液中发生反应:HCO[+H+===CO2f+H2O,V(CO2)=0.01LX0.1mol-L-X22.4L-mol^0.022

4L=22.4mL,D项错误。

[规律方法]依据图像特点判断溶液成分的方法

n(CO2)

Oab

V(HC1)/L

⑴若a=0(即图像从原点开始)溶液中的溶质为NaHCO3

(2)若V(Oa)=V(ab)(gpOa段与ab段消耗盐酸的

溶液中的溶质为Na2co3

体积相同)

(3)若V(Oa)>V(ab)(即Oa段消耗盐酸的体积大于

溶液中的溶质为Na2co3和NaOH

ab段消耗盐酸的体积)

(4)若V(Oa)<V(ab)(即Oa段消耗盐酸的体积小于

溶液中的溶质为Na2co3和NaHCO,

ab段消耗盐酸的体积)

题点(三)侯氏制碱法

5.(2018.太原高三模拟)工业上以粗盐(含Ca?+、Mg2+、SO/等杂质)为主要原料,采用"侯氏制碱法”

生产纯碱和化肥NH4CI,实验室模拟工艺流程如图甲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p>|NaHC(%晶体H纯碱|

丽1除杂」饱和|通入通入,过滤

溶解"鹿筮水氏体

气体

系列操作邢丽

A.饱和食盐水中先通入的气体为CO2

B.流程图中的“系列操作”中一定需要使用玻璃棒

C.如图乙所示装置可以比较Na2CO3和NaHCO3晶体的热稳定性

D.对粗盐溶液除杂可依次加入过量NaOH、Na2co3、BaCb溶液,过滤后再加入盐酸调节溶液的pH

解析:选BA项,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较小,氨气溶解度较大,故应先通入氨气,使溶液为碱性

溶液,再通入二氧化碳,可以达到实验目的,错误;B项,从溶液中得到固体,需要加热浓缩、冷却结晶、

过滤等操作,因此流程图中的“系列操作”中一定需要玻璃棒搅拌、引流等,正确;C项,Na2c加热不

易分解,NaHCOs晶体加热容易分解,故小试管中盛放NaHCOs,大试管中盛放NazCC^,错误;D项,除

去粗盐中的Ca?+、Mg2+、SO/及泥沙,可以加过量Bad?除去SOT,然后加NaOH除去Mg?+,用Na2cO3

除去Ca?+和过量的Ba2+,盐酸要放在最后,除去过量的NaOH和Na2c错误。

陶合演练提能]

[课堂真题练]

对应学生用书P56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义”)。

(1)(2017■天津高考)除去NaHCOs固体中的Na2co3:将固体加热到恒重(X)

(2)(2016•全国卷E)燃料不完全燃烧排放的CO是大气污染物之一(,)

⑶(2016•全国卷H)燃料燃烧产物CO?是温室气体之一(M

(4)(2016•四川高考)将某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该溶液

中一定含有CO打(X)

(5)(2016•海南高考)将澄清石灰水滴入某溶液证明其中存在CO『(X)

(6)(2015•全国卷口)将稀盐酸滴入碳酸钠与氢氧化钠混合溶液,立即产生气泡(X)

(7)(2014•全国卷I)用热的烧碱溶液洗去油污,是因为Na2c可直接与油污反应(X)

(8)(2014•全国卷H)碳酸氢钠受热分解实验如图所示(X)

碳酸氢钠粉末

/澄清

石灰水

(9)(2014•全国卷E)用热碱水清除炊具上残留的油污,没有发生化学反应(X)

2.(2017•北京高考)我国在CO?催化加氢制取汽油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CO2转化过程示意图如下:

(CH2)„-C5-Cn

多功能催化剂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①的产物中含有水

B.反应②中只有碳碳键形成

C.汽油主要是C5〜31的羟类混合物

D.图中a的名称是2-甲基丁烷

解析:选B反应①是CO?与国反应生成了CO,根据元素守恒可推断有H2O生成,A项正确;反应

②是CO与反应生成(CH?)。,(CH,中还含有碳氢键,B项错误;由示意图可知,汽油的主要成分是C5〜

C”的烧类混合物,C项正确;根据a的球棍模型,可得其结构简式为CH3cH(CHJCH2cH3,系统名称为2-

甲基丁烷,D项正确。

3.(2016・江苏高考)根据侯氏制碱原理制备少量NaHCOs的实验,经过制取氨气、制取NaHCC)3、分

离NaHCC>3、干燥NaHCC)3四个步骤。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CO2

NH3和食盐

的饱和溶液

A.制取氨气B.制取NaHCQj

C.分离NaHCO3D.干燥NaHCO3

解析:选CA项中,制取NH3应用Ca(OH)2和NH4cl固体加热,不正确;B项中,CO2气体应长管

进、短管出,不正确;C项中,析出的NaHCC>3晶体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正确;D项中,NaHCOs应低温

烘干,不能直接加热,易发生反应2NaHCO3=2=Na2CO3+CCU+周0,不正确。

4.(2016•上海高考)CO?是重要的化工原料,也是应用广泛的化工产品。

某Hz中含有2.40molCd,该混合气体通入2.00LNaOH溶液中,CO2被完全吸收。如果NaOH完全

反应,该NaOH溶液的浓度为o

解析:根据题意要求,2.40molCO?被完全吸收,NaOH也完全反应,则反应的产物可能是Na2c。3(此

时NaOH的浓度最大)或NaHCC>3(此时NaOH的浓度最小)或Na2c。3和NaHCC>3的混合物。用极值思想分

析两个特殊情况:

2.40mol

==1,2mo1L1;

(1)CO2+NaOH===NaHCO3,n(NaOH)=n(CO2)=2.40mol,则c(NaOH)"200L'°,-

4.80mol

(2)CO2+2NaOH==Na2CO3+H2O,n(NaOH)=2n(CO2)=4.80mol,则c(NaOH)=^^-=2.40mol•L

-i.

1l

综合⑴、(2)可知,NaOH溶液的浓度应该为1.20mol-L-<c(NaOH)<2.40mol-L-o

答案:1.2mol•LT《cW2.4mol•LT

5.(2016•上海高考)半水煤气是工业合成氨的原料气,其主要成分是H2、CO、CO?、2和H2O©。

半水煤气经过下列步骤转化为合成氨的原料。

周、N2>CO、co变,Hz、N2>脱除c,m—

co2,H2O*co2.1也「

完成下列填空:

⑴半水煤气在铜催化下实现CO变换:

Cu

co+H2O-^CO2+H2

若半水煤气中V(H-:V(CO):V(N2)=38:28:22,经CO变换后的气体中:V(H?):V(N2)=

(2)碱液吸收法是脱除二氧化碳的方法之一。已知:

Na2cO3K2CO3

20℃碱液最高

浓度/(mol•L-)2.08.0

碱的价格(元/kQ1.259.80

若选择Na2c碱液作吸收液,其优点是;缺点是o如果选择K2c。3碱液作吸收液,

用什么方法可以降低成本?;

写出这种方法涉及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下是测定半水煤气中Hz以及CO的体积分数的实验方案。

取一定体积(标准状况)的半水煤气,经过下列实验步骤测定其中H?以及CO的体积分数。

*水煤气一一]卜[Cu()]f[卜]

I11山IVV

①选用合适的无机试剂分别填入I、E、IV、V方框中。

②该实验方案中,步骤]、E的目的是:

③该实验方案中,步骤(选填"W”或"V”)可以确定半水煤气中Hz的体积分数。

解析:⑴经CO变换后C。转化为氢气,则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所得的气体中:V(H2):V(N2)=(38

+28):22=3:1。(2)根据表中数据可知若选择Na2cO3碱液作吸收液,其优点是价廉,缺点是吸收CO?的

能力差。由于生成的碳酸氢钾受热易分解产生碳酸钾,所以碱液循环使用可以降低成本,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为2KHec)3===K2cO3+CO2T+H2OO

(3)①由于半水煤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所以首先利用碱液除去二氧化碳,干燥后再通过氧化铜反应,利

用浓硫酸吸收产生的水蒸气,利用碱液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而计算体积分数。③氢气还原氧化铜生成

水蒸气,浓硫酸吸收水蒸气,所以该实验方案中,步骤IV可以确定半水煤气中的体积分数。

答案:⑴3:1

(2)价廉吸收CO2能力差碱液循环使用

2KHCO3===K2CO3+CO2f+H2O

(3)①半水煤气一,K()H|一浓硫酸|一-

I11

Cu()-T浓硫酸—TK()H|

111NV

②除去半水煤气中的CO?和H2O③IV

[课下提能练]

对应配套卷P281

1.已知:①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黑火药,它是由硫黄、木炭粉和硝石组成的;②油条中铝含量

超标十分普遍,是影响人们健康的食品安全隐患。油条无铝配方由碳酸氢钠(小苏打)和臭粉组成。下列关

于硝石和臭粉的成分组合正确的是()

A.KNO3>NH4HCO3B.KNO3、Na2cO3

C.HNO3、(NH4)2CO3D.NH4NO3、Na2co3

解析:选A黑火药的成分为硫黄、木炭和硝酸钾,故排除C、D两项;臭粉分解时产生臭味气体,

故为NH4HCO3,排除B项。

2.向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和Na2c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下列离子方程式与事实不相符的

是()

+

A.OH-+COr+2H===HCOf+H2O

+

B.2OH~+CO^~+3H===HCOr+2H2O

-+

C.2OH-+CO1+4H===CO2f+3H2O

+

D.OH-+CO^+3H===CO2f+2H2O

解析:选c向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和Na2c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盐酸,H+先与OH」反应,

HC]HQHQ

再与CO『反应,即首先是NaOH一2NaCl,然后是Na2cO3——>NaHCO3,最后是NaHCC>3——>CO2,C

项错误。

3.用如图装置来分离CO2和CO混合气体并干燥,图中a、c、d为止水夹,b为分液漏斗活塞,通过

Y形管和止水夹分别接两个球胆,现装置内空气已排尽,为使实验成功,甲、乙、丙分别盛放的试剂为()

混合一

气体排尽空气

的球胆

甲丙

选项甲乙丙

12mol-L-1盐18.4mol-L-1

A饱和NaHCCh溶液

酸H2SO4

2mol,L-1

B饱和Na2co3溶液饱和NaOH溶液

H2sO4

2mol,L-118.4mol,L-1

C饱和NaOH溶液

H2sO4H2SO4

饱和NaOH溶18.4mol•L-

1

D18.4mol-L-H2SO4

液H2SO4

解析:选C分离COz和CO应该先用碱溶液吸收cc)2,干燥后用一个球胆收集co,然后再用酸与

甲中溶液反应生成CO2,干燥后用另一个球胆收集,故丙装置中盛的一定是浓硫酸(18.4mol•L-1H2so3

其中乙中的酸应选用2mol-L7的硫酸,而不能选用盐酸,因为盐酸易挥发HC1气体而混进CO2中。用饱

和Na2c。3溶液吸收CO?,再用酸制CO2时会改变CO2的量,且吸收效果不如饱和NaOH溶液,故C项符

合。

4.Na2co3和NaHCOs是常见的两种钠盐,它们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下列有关碳酸钠和碳酸氢

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小苏打能中和胃酸,对胃壁不产生强烈的刺激或腐蚀作用,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但不适合胃

溃疡病人

B.NaHCOs能中和面粉发酵后产生的酸,并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可用于做馒头

C.可以用澄清石灰水来鉴别Na2c。3溶液和NaHCOs溶液

D.往Na2c。3饱和溶液中通入CO2气体,可获得NaHCCh沉淀

解析:选C小苏打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HCO3+HCl===NaCl+H2O+CO2t,胃溃疡病人不能服用小苏打类药物来治疗,因为反应产生的二氧

化碳气体会造成胃部胀气,易造成胃穿孔,A项正确;NaHCCh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得馒头或

面包暄软多孔,B项正确;Na2c和NaHCCh溶液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CaCOs白色沉淀,所以不能用

澄清石灰水来鉴别,C项错误;Na2c5比NaHCCh易溶于水,所以在饱和Na2cO3溶液中通入CO2气体可

得到NaHCC>3沉淀,D项正确。

5.某无色混合气体可能由CH,、NH3、H2、CO、CO2和HC1中的某几种气体组成。在恒温恒压条件

下,将此混合气体通过浓H2s总体积基本不变;通过过量的澄清石灰水,未见变浑浊,但混合气体的

总体积减小;把剩余气体导出后,在空气中点燃能够燃烧,燃烧产物不能使CuSO"粉末变色。则原混合气

体的成分是()

A.HC1和COB.HCkH2和CO

c.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