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第11单元第22讲课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山东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第11单元第22讲课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山东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第11单元第22讲课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山东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第11单元第22讲课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4页
山东专用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第11单元第22讲课题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模块三文化发展历程本单元围绕中国古代思想、科技及文学艺术的发展,主要从儒家思想的演化以及科技、文学、书法、绘画和戏剧的发展过程来叙述。线索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中国古代思想在经验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后,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经过历代儒学家们的改造,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宋明时期,儒家思想汲取了佛、道思想,发展到更具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理学阶段。明清之际,一些进步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使儒学出现了活跃的局面,对后世影响深远。线索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医学、农学、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独创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线索三: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汲取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经济因素随着铁器的运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经济快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旺盛供应了物质条件政治因素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文化因素“私学勃兴”造就了一大批学问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旺盛供应了舆论阵地阶级关系“士”的地位上升,代表本阶层和政治派别纷纷提出自己的主见,希望用自己的思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学术环境在缺少肯定权威和政治限制的状况下,人们的思想不受束缚和制约“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社会存在确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礼崩乐坏、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见、阐释自己的学说供应了广袤的历史舞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猛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二、主要派别和思想1.儒家(1)孔子(前551-前479年)思想主见影响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动身点是爱人,涵盖一切美德;实现“仁”的途径是道德自觉,推己及人,行“忠恕”之道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经过不断发展完善形成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孔子被后世称为“大成至圣先师”以“礼”治国强调等级秩序以“德”治民统治者要疼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随意刑杀教化思想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留意人的全面发展文化成就整理“六经”,其言行载于《论语》一书(2)孟子(约前372-前289年)思想主见地位主见实行“仁政”(思想核心)实质是建立并维护小农经济;内容是给农夫以土地,不犯农时,宽刑减税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是儒家学派重要的奠基人,后人称之为“亚圣”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伦理观认为人的天性是和善的,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仁”与“仁政”的不同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是“爱人”;孟子将其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3)荀子(约前313-前238年)思想主见影响政见主见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①荀子改造、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主动合理成分,成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②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使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③战国后期,儒学成为百家中的大宗民本思想提出“君舟民水”的闻名论断伦理观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礼法并用,使人向善唯物思想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观点“性善论”与“性恶论”“性善论”强调扩充自己固有的善性以完善人格;“性恶论”强调用礼乐规范自己,通过后天接受教化以完善人格。二者表面截然相反,其实本质是一样的。2.道家(1)老子核心思想是“道”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道”是永恒不变的;他还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摒除了“天命”的肯定权威辩证法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反的两面并不断转化,具有朴实辩证法思想政治主见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见小国寡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有消极悲观的看法,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志向社会(2)庄子(约前369-前286年)①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无为而治”强调遵循自然的法则而不妄为,既敬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主动无为”的哲学观。3.墨家(1)创始人:墨子(约前468-前376年)。(2)主见“兼爱”墨家的“兼爱”是不分等级贵贱的,与儒家重视等级名分的思想不同“非攻”主见各国和平共处,反对不义的兼并斗争“尚贤”主见治国以贤,反对任人唯亲“节俭”反对统治者铺张奢侈墨子的“仁”(兼爱)与孔子的“仁”有很大差异。孔子的“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有等级差别的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而墨子主见的“兼爱”则是没有差别的爱(“爱人若爱其身”),消退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全部的人。4.法家(1)代表:韩非子。(2)主见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心集权国家改革观社会在发展,政治要改革,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政见“法”“术”“势”相结合,主见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肯定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法治观以法治国,厉行赏罚,嘉奖耕战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不能等同于今日的“法治”思想,前者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法律是用来统治人民的;后者是要实现人民意志,否定任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同等。三、“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文化的旺盛,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2.“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争鸣1.时间:战国时期。2.代表人物(1)儒家: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见隆礼重法。(2)道家:庄子崇尚逍遥自由。(3)阴阳家:邹衍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实的科学相识。3.评价(1)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改变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汹涌澎湃的思想解放运动。(2)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非常深远。1.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思维激活]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2.法家思想家的经济观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人物,为维护秦国官僚政治体制及相应的军功爵制,极力主见国家对经济领域实行超经济干预政策,反对秦国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希望通过由国家全面限制、垄断经济资源的举措,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李禹阶《法家开启重本抑末先河》[思维激活]国家干预经济是近现代被追捧的经济理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家就提出了国家对经济领域实行超经济干预政策的思想。►探究1先秦儒学史料一孔子极力提倡仁人君子之道。从志向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行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挚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摘编自林存光《孔子新论》史料二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见“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据《孟子》等(1)史料一体现了孔子思想政治和伦理相结合的特点。(2)史料二详细叙述了先秦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1)依据史料一,说明孔子认为“仁人君子”的标准?(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提示](1)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首先要留意个人自我道德修养,追求志向人格,在此基础上要具备“经世济民”情怀,即留意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2)善待百姓,巩固根本;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重民爱民,以民为本;君民相互依存。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留意继承;政治与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见“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留意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宝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4)教化特征: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化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化的新时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留意培育为政治国的实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探究2先秦诸子的思想主见史料一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敬爱己,不行得也。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史料二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行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行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行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行改矣。——摘编自司马谈《论六家要旨》(1)史料一中“爱民”“利民”“用其死”“尽其力”“若视其家”等信息是理解史料的关键。(2)史料二由三个句子组成,留意每句中的分号后面的内容,这是司马谈强调的内容。(1)史料一中三段史料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三家怎样的思想主见?(2)史料二中司马谈是怎样评价儒、墨、法三家思想的?[提示](1)儒家的“仁政”思想;法家的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的思想;墨家的“兼爱”思想。(2)儒家思想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墨家思想有利于“强本节用”;法家思想有利于“正君臣上下”。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主动作用,对今日提倡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化思想为今日推行全民教化、素养教化供应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见顺应自然,对于增加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节俭”“尚贤”思想:成为今日同等博爱、酷爱和平、敬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立足家国情怀相识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闻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家立命,须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养。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家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主动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强调儒家的入世精神,首先表明观点,对儒家入世精神赐予说明和表明看法。论述要结合阶段发展的特征,以典型人物的事例和行为进行说明,如孔子主见“仁”的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但是“明知其不行为而为之”,主动周游列国,宣扬其思想;汉朝的董仲舒、宋明时期的理学家都秉承了这一精神,主动地面对现实社会,体现了猛烈的社会责任感。最终,进行总结升华即可。[答案]示例: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猛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见“克己复礼”,复原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见宽恕与和谐。体现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主动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见。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化教学思想,对中国当代教化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育具有主动的作用。(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5)儒家主见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新高考·选择性考试示范]命题点:百家争鸣(2024·湖北选择性考试模拟·1)春秋战国时期,教化和学术下移到民间,如庄子所言“道术将为天下裂”,之后渐有思想解放的局面。“道术”在当时分化为()A.分封制度 B.诸子百家C.礼乐制度 D.三纲五常[尝试解题]________B[依据材料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下移”“思想解放”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道术”在当时分化为诸子百家,故B项正确;分封制度及礼乐制度西周时期即已出现,解除A、C两项;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新儒学所提倡的,出现于汉代,解除D项。][全国卷·新情境考法借鉴]【考法示例】创设学问情境,考查墨家的科技成就(2024·全国Ⅰ卷·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才智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知情境:《墨子》中有许多日常运用的数学或物理概念。明立意:本题以《墨子》的内容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历史说明等核心素养。抓关键:“圆”“直线”“正方形”“倍”“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理思路:解答此题时,要考虑《墨子》中提到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学问的来源,通过对所学学问的分析可知,这些成就都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探讨和总结,是劳动人民才智的结晶,由此可推知答案为C项。【真题体验】古代儒家学者的政治诉求(2015·全国Ⅱ卷·24)古代儒家学者指责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白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志向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C[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行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志向,C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朝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须要,故A项错误;儒家主见逐步改良政治,B项错误;儒家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项错误。][模拟题·培素养仿真演练]1.(2024·石家庄质检)孔子弟子众多,《论语》将其归为四类: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孔子卒后,众弟子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为教士大夫,更有再传弟子为王者师。这反映出当时()A.儒学为各诸侯国所推崇B.新兴士阶层崛起影响现实政治C.战国纷争导致人才流淌D.礼崩乐坏为私学出现供应机遇B[结合题干内容可知,在孔子去世之后,他的众多弟子到各地去参加诸侯国的政治,这反映出在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兴起影响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故选B项;题干没有涉及诸侯国对待儒学的看法,解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解除;题干没有涉及私学的信息,并且创办私学的第一人是孔子,而不是其弟子,解除D项。]2.(2024·宜昌联考)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称霸,而晋文公在践土之盟时要周王承认自己的霸业,孔子因此认为“晋文公谲(欺诈)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这反映了孔子()A.维护西周礼制秩序B.反对诸侯争霸斗争C.宣扬三纲五常伦理D.推崇齐桓公式霸业A[齐桓公表面尊崇周王,而晋文公则对周王不尊崇,所以孔子对待齐桓公和晋文公的看法不同,体现了孔子维护西周礼制秩序的主见,故选A项;孔子反对的是晋文公对周王的看法,材料没有体现他对诸侯争霸的看法,解除B项;三纲五常伦理不是孔子的思想主见,解除C项;齐桓公争霸本质上也是对周王的不尊崇,孔子不行能推崇,解除D项。]3.(2024·江苏新高考适应性考试)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由史官掌管。春秋起先,各诸侯国拥有自己的藏书所,士阶层也已经能够读到官方藏书。进入战国时期,图书流通的速度大大加快,士阶层中私人藏书逐步增加。这一改变()A.表明私人讲学日益普遍B.详细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状况C.实现诸侯富国强兵要求D.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学术旺盛D[从材料信息可知,藏书从周天子的官府行为下移到诸侯,再下移到士大夫甚至私人,促进了书籍流淌及文化传播,有利于学术旺盛,D项正确;材料与私人讲学没有必定联系,解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百家争鸣”的状况,解除B项;材料与诸侯的富国强兵无关,解除C项。]4.(2024·扬州模拟)有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