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中国史篇第9单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第24讲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与科教文化学案含解析_第1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中国史篇第9单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第24讲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与科教文化学案含解析_第2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中国史篇第9单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第24讲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与科教文化学案含解析_第3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中国史篇第9单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第24讲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与科教文化学案含解析_第4页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一中国史篇第9单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第24讲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与科教文化学案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24讲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与科教文化|思维导图||史论术语|1.新中国成立后,仅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国民经济的复原工作,为国家开展有安排的经济建设创建了条件。第一个五年安排的完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特殊是“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经济建设发展遭到严峻挫折。3.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与时俱进,进一步发展,科教文艺等方面取得了肯定的成就,但也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建设(一)国民经济的复原(1949~1952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eq\x(1)全面崩溃,形势严峻。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3.缘由: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肆意搜刮;多年斗争的严峻破坏。4.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复原工作,为国家开展有安排的经济建设创建了必要的条件。eq\a\vs4\al(|学问拓展|)1949~1952年复原国民经济的措施(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全部制为农夫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建了条件。(2)在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限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复原和发展。(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1953年起,国家起先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1.“一五”安排建设(1953~1957年)(1)条件:政权巩固,经济复原;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援。(2)目的: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背景: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3)基本任务:集中力气发展eq\x(2)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核心);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eq\x(3)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条件)。(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5)实质:既是我国有安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起先。(6)意义:起先变更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eq\x(4)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三大改造(1953~1956年)(1)基本内容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适应工业化须要,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eq\x(5)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2)基本途径和方式①广阔农夫参与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小农个体经济变更成社会主义集体全部制经济)。②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纳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通过“赎买”政策,最终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3)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全部制的深刻变革),eq\x(6)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eq\a\vs4\al(|图解历史|)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三)成功探究:中共八大1.内容(1)主要冲突: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eq\x(7)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冲突;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须要同当前eq\x(8)经济文化不能满意人民须要的状况之间的冲突。(2)主要任务:集中力气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eq\x(9)工业国。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究。(四)探究失误(三面红旗)1.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途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eq\x(10)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大跃进”运动(1)过程①“大跃进”运动首先从农业起先。全国掀起空前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积肥运动。随后又不断提高和修改粮食生产安排指标,引发了各级干部的浮夸风。②1958年8月后,“大跃进”重点从农业转向工业,出现全民炼钢运动,1960年结束。(2)评价①在3年“大跃进”期间,由于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和技术方面,动员了空前规模的人力、物力,建成了一批重要项目。如大庆油田的开发,原子尖端技术的突破,都是在这个时期取得的成果。②但是方法上实行大搞政治运动,无视客观规律,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其干脆后果是国民经济比例严峻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严峻下降。(3)失败缘由①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相识不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难性思想打算不足。②在安排经济体制下,依靠群众运动的方法来快速发展生产力是不切实际的。③盲目追求eq\x(11)高速度,破坏了经济的稳步与协调发展。3.人民公社化运动(1)特点①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强调“一大二公”。②实行供应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安排制度。③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④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2)实质: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同等、平均、公允合理的社会。但这只是一种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空想,给中国社会带来重大影响。4.“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eq\a\vs4\al(|易混易错|)“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都是“左”倾错误的体现,但两者本质属性不一样,“大跃进”运动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两者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都破坏了经济发展。(五)政策调整1.1960年中共中心对国民经济实行“eq\x(12)调整、巩固、充溢、提高”的方针。(1)“调整”的含义: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即尽可能提高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适当限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2)“调整”的干脆作用:解决大炼钢铁造成的严峻经济问题,也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问题。2.1962年中共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阅历教训,毛泽东等带头做自我指责。3.1971年eq\x(13)周恩来主持中心日常工作,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4.1975年邓小平提出eq\x(14)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快速回升状态。eq\a\vs4\al(|图解历史|)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思想、社会生活、科教与文化(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背景: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面临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2.著作:《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冲突问题》。3.内容(1)提出过渡时期总路途,开拓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2)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中国国内主要冲突变更和主要任务。(3)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冲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战略思想。4.意义:是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之路探究的理论成果,标记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5.评价: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的结果,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详细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是被实践证明白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原则和阅历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才智的结晶。(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科教与文化1.新中国的科技成就(1)“两弹一星”①目的:反对核威逼,打破核垄断,增加国防力气。②历程a.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b.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c.1970年4月,运载火箭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d.1975年11月,中国成功放射返回式遥感卫星。(2)袁隆平与杂交水稻①研制: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②影响a.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在世界各地推广。b.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其次次绿色革命”。(3)生物技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拓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eq\a\vs4\al(|概念阐释|)“两弹一星”“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原子弹和氢弹,原子弹是一种核裂变型原子弹,氢弹是一种威力更为强大的核聚变型原子弹。2.教化事业的发展(1)扫盲教化①1950年,党和政府召开全国工农教化会议。②政府开办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2)高等教化的发展①初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基本参照苏联的高等教化模式,对高等院校进行改造、调整。②曲折发展a.1958年,起先实施“教化大革命”,以教化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核心。b.1961~1963年,教化部对高等教化进行全面调整,高等教化事业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c.“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化造成严峻破坏。(3)1977年12月,复原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3.“双百”方针(1)提出①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②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③含义: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④成就a.涌现出一批现代文学作品。b.电影和戏剧百花争艳。c.学术界围绕中国历史分期,以及人口学、遗传学方面的一些问题绽开了热情的探讨。⑤意义a.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b.使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2)遭受挫折①背景:政治运动的扩大化,特殊是“文化大革命”爆发。②表现a.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峻干扰和损害。b.20世纪60年头初,中共中心起先订正这一错误。c.“文化大革命”中,“双百”方针受到严峻破坏,文艺界呈现“百花凋零”的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探讨几乎中止。►素养提升————————————————素养热词过渡时期总路途、“一五”安排、三大改造、安排经济体制、中共“八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八字”方针、“文化大革命”、毛泽东思想、“两弹一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化大革命素养解读时空观念20世纪50年头初至70年头末,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既有成就也有失误。历史说明(1)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记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一五”安排变更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文革”时期偏离了经济建设这个轨道,给国民经济造成劫难。(3)毛泽东思想在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究中获得了新发展;科技文化既有成就,也有挫折。史料实证运用文学史料及相关史学探讨材料,实证社会主义探究历程、特点及影响。唯物史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理解相识中国社会主义探究的历史影响,正确相识探究中的阅历教训。家国情怀建国初期的工业化策略是为了保家卫国,50年头后期经济建设的失误,从主观愿望上看反映了人民群众急于建设祖国的朴实愿望。◆主题一“一五”安排和三大改造(一)家国情怀——“一五”安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缘由[史料一]1952~1957年我国工业比重图[史料二]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起先,一般是花了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纳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建设起先,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解读]史料一用柱状图形象展示了1952~1957年我国轻重工业比重的变更,史料二分析了建国初期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缘由。史料二信息“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表明是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的须要;史料二信息“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表明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须要;史料二信息“苏联……从重工业建设起先,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表明是受到了苏联的影响。|历史说明|★“一五”安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缘由历史缘由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现实须要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加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加国防实力苏联影响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阅历——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行业关系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二)时空观念——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史料][探究]史料中图一到图二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更?这说明我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巨大变更?[提示]变更:1952年底,中国是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明显占优势地位;而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私有制经济基本消逝,公有制经济取得肯定的主体地位,形成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说明:到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从今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性质、评价(1)性质:把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2)评价主动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和安排经济体制,变更了国家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社会主要冲突和社会制度,为工业化发绽开拓了道路消极改造过程中出现冒进、过激行为,全部制形式单一,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对应训练1(2025届山东滨州二模)针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相识,毛泽东在1953年阐述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眼前利益,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目前而言,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照看农夫是小仁政,还有更重要的大仁政。基于此相识,当时中国()A.实行城乡自由流淌政策 B.优先发展重工业C.重点复原国民经济 D.发展民主与法制解析:选B依据材料“一种是为人民的眼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目前而言,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照看农夫是小仁政,还有更重要的大仁政”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1953年起先的“一五安排”的长远利益在重工业建设上,对粮食需求巨大,所以此时期毛泽东起先支持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此政策增加农夫的税赋,降低农夫在粮食问题上的自主权,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模式,并未涉及人口流淌和户籍管理,解除A项;1952年国民经济基本得到复原,解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模式,并未涉及民主与法制,解除D项。◆主题二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史料实证——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缘由[史料]在1956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这十年的最初探究中,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主动性和创建性,也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打算,以及党在指导方针上存在着正确的、比较正确的和错误的两个趋向,社会主义建设一起先就经验着曲折的发展过程。一方面,这个时期党和国家的指导方针在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阅历,这是主要的;另一方面,从1957年起,“左”倾错误日益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下卷)》[解读]史料反映出在十年探究过程中有两个发展趋向:①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主动性和创建性,以及党在指导方针上的正确性,所以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阅历,这是主要的;②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打算,以及“左”倾错误的日益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历史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出现失误的缘由历史因素中国古代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造成民主法制观念淡薄,从而简单出现盲目听从等现象主观因素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广阔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忱很高,迫切要求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从而出现了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实际严峻脱节的弊端领导因素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心主要领导人缺乏社会主义建设阅历体制因素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民主监督,个人崇拜盛行国际因素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尖锐对峙,使党和国家领导人企图通过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以增加自身实力(二)家国情怀——“大跃进”的影响[史料一]“大跃进”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奢侈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严峻失调,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受到重大损失。[史料二]“大跃进”的后果一言难尽。它单靠人力就使中国的面貌大为改观,全国建起了上万座水库、几千座小型水电站、几百英里的铁路途,在大江大河上建起了一座座桥梁,开拓隧道,修筑公路,开发了更多的矿藏,浇灌了更多的土地。但这冒进的做法也造成了大量失误,很多新浇灌的土地出现了盐碱化现象,原来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大量人力则被白白奢侈。——费正清《传统与变迁》[解读]上述史料都指出了“大跃进”运动奢侈大量的人力物力,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重大损失。但史料一只从经济角度分析了“大跃进”的危害,而史料二则从环境角度分析了“大跃进”的危害,并且史料二还指出了“大跃进”的主动贡献,认为“大跃进”使“中国的面貌大为改观”。|历史说明|★“大跃进”运动的消极影响对自然环境各地用土方法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造成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严峻、自然环境恶化、自然灾难频繁发生等一系列严峻后果对国民经济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盛行,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峻失调,给我国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对人们思想在“大跃进”的社会环境下,造成人们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浮躁、浮夸风、假话盛行对应训练2(2025届福建莆田二模)1961年,安徽省宿县等地的农夫提出把田地包给社员耕种,实行“定产到田,责任到人”的制度。到1962年7月,全国大约20%的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这一做法()A.拉开农村体制改革序幕 B.复原和发展了农业生产C.巩固了人民公社化体制 D.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解析:选B依据材料“到1962年7月,全国大约20%的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可知这一做法调动了农夫生产主动性,复原和发展了农业生产,故选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拉开农村体制改革序幕,解除A项;依据材料“到1962年7月,全国大约20%的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可知这一做法冲击了人民公社化体制,解除C项;“一五”安排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解除D项。◆主题三现代中国的教化(一)史料实证——我国高校院系调整[史料]1952年6月至9月,中国政府大规模调整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把民国时代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了服务于集权体制的“苏联模式”高等教化体系。1952年的院系调整虽然能缓解当时的技术人才短缺,解决了中国高等教化中工科过于薄弱的痼疾,但其缺失不容轻忽。当时,中国政府对世界高等教化的发展规律及实况缺乏了解,将苏联的教化阅历作泛政治化理解,甚至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混同起来,进而全面否定欧美国家以及民国时期高等教化的理念与有益的学术传统,摒弃了本科的通识教化,办学主体也从过去的多元化变更成一元化。——据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整理[探究]分析史料,指出1952年我国高校院系调整所造成的缺失之处。[提示]将教化政治化,全面否定了欧美国家以及民国时期高等教化的理念与有益的学术传统,摒弃了本科的通识教化,办学主体变成一元化等。(二)时空观念——中国近现代教化的目标[史料]严复认为:“西之教同等,故以公治众而贵自由”“讲教化者,其事常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三者并重”。1912年,蔡元培指责清政府的教化宗旨说:“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同年,中华民国教化部公布的《教化宗旨》规定:“注意道德教化,以实利教化,军国民教化辅之,更以美感教化完成其道德。”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化方针,应当使受教化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化法》规定:“教化必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需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育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探究]阅读史料,概括中国近现代教化目标的特点,并结合时代背景对此进行分析说明。[提示]特点:将德、智、体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标准;不同时代对教化目标都有所补充、发展。说明:清末思想家提出,人才培育的标准以西方的自由、同等理念为核心;这一主见一度成为中华民国的教化宗旨。新中国成立后,教化方针强调培育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改革开放后,强调培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历史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化事业的特点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化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2.教化服务对象发生变更,优先录用工农子女入学。3.制定新的教化办学方针,在办学体制和办学形式上加快改革步伐。4.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化模式,充溢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化体系更加完整、系统。5.教化的目的是使受教化者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对应训练3(2025届江苏南京高三学情调研测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化的权利。各级各类教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广阔人民群众创建了各种受教化机会。该时期我国()A.已经形成完整的国民教化体系B.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C.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化D.建立起新中国人民教化事业解析:选D形成完整的国民教化体系是在1965年,故A项错误;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是在改革开放后,故B项错误;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化是在改革开放后,故C项错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化的权利。各级各类教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广阔人民群众创建了各种受教化机会”说明新中国人民教化事业的建立,故D项正确。|A组|1.(2024年全国卷Ⅰ)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探讨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A.科学探讨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绽开C.对苏联阅历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解析:选D据材料“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并结合所学可知,我国正在开展以苏联救济为特色的“一五”安排,意在变更我国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状况,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故选D项;材料只是反映借鉴俄国,谈不上与国际前沿接轨,解除A项;科教兴国始于199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解除B项;材料“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反映的是学习苏联阅历,解除C项。2.(2024年全国卷Ⅲ)如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B.描绘了农夫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D.提倡了适应国家建设须要的社会新风解析:选D“1953年创作的年画”体现了主动参与国家建设的内容,反映了随着当时国民经济复原工作基本完成,人们主动进行国家经济建设的自信和热忱,故选D项;“年画”是风俗画,不属于文人画,解除A项;“1953年”社会主义尚未完全建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才确立社会主义制度,解除B项;“‘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解除C项。3.(2024年全国卷Ⅰ)如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变更工业落后局面B.起先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绽开解析:选D1953年我国起先实行第一个五年安排,优先发展重工业,对矿产资源需求极大,漫画反映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故D项正确。4.(2024年全国卷Ⅱ)如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气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变更解析:选B1953年至1956年过渡时期的总路途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的任务,材料只是提及建设社会主义,无法体现以工业化为中心,故A项错误;由材料“1956年”可知三大改造完成后,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由材料“奶奶的尺”“阿姨的尺”可知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气,故B项正确;1958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漫画中只是提及“奶奶”和“阿姨”的作用,无法体现城乡差别,故D项错误。5.(2024年全国卷Ⅱ)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用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化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化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化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复原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化的普及解析:选C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故C项正确。6.(2024年全国卷Ⅱ)“一五”安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削减,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起先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解析:选A为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一五”安排实行集中力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进而导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削减,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起先受到抑制,故A项正确。7.(2015年全国卷Ⅰ)如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安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解析:选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一五”安排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英美国家,故A项正确;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约美英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两极格局下巩固国防的须要,并非急躁冒进,故C项错误;美英传统工业产业年均增长速度不及中国,是因为其已经确立优势地位,达到较高水平,与产业衰落无关,故D项错误。8.(2015年全国卷Ⅱ)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高校、清华高校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很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须要 B.安排经济体制的须要C.文化教化改革的须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须要解析:选D建国后我国发展战略是与苏联建交,效仿苏联阅历,引进苏联的技术和资金,为顺当进行“一五”安排和三大改造,培育大量懂俄文的人才,故D项正确。9.(2024年海南卷)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上述变更反映了()A.经济全部制结构发生重大变更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C.合作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D.安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解析:选B据材料“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可知农业、轻工业发展快速,结合所学1963~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可知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就,故选B项;材料主要是经济结构变更而不是全部制变更,解除A项;合作化运动是1953~1956年,时间不符,解除C项;安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步解决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才起先的,解除D项。10.(2024年江苏卷)第一个五年安排期间,“全国同时开展了一万多个工矿建设单位的施工……从而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变更”。对此“变更”表述正确的是()A.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B.起先变更我国工业落后面貌C.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复原D.实现了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解析:选B“一五”安排起先变更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B项正确;“一五”安排是起先变更工业落后面貌,没有初步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的工业化依据规划要到2024年才会完成,故A项错误;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复原是在“一五”安排前,故C项错误;“一五”安排优先发展重工业,无法实现农轻重各部门协调发展,故D项错误。|B组|1.(2025届广东汕头三模)当时,在苏联的救济下国家实施了150多个重大项目,其中军工44个,机械24个,冶金20个,化工7个,轻工业和医药工业3个,能源工业52个,项目覆盖了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A.打破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B.为解放斗争成功奠定了基础C.有利于中国基本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D.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峻失调解析:选C由材料信息“在苏联的救济下国家实施了150多个重大项目”可以推断,“当时”应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再细致研读材料可知,当时中国的这些重大项目多集中在重工业领域且范围广泛,所以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将会极大地提中学国的工业实力,有利于新中国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后已不存在打破国民党经济封锁的现象,解除A项;解放斗争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事情,与材料时间不符,解除B项;材料主要论述的是新中国在苏联救济下实施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