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6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6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6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6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6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案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学习目标导航]课标解读1.了解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变迁,从“唯物史观”角度相识赋役征发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重要目的。2.了解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从“历史说明”角度相识古代基层管理的特点。3.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实行的重要措施,从“唯物史观”角度相识其对维护统治的重要性。时空坐标学问点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化1.目的:驾驭人口变动状况,以便征发赋役。2.演化战国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方法编排户口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室籍、宦籍、市籍等汉朝(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均有特地人员主管户籍(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3)政府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户籍散乱隋唐隋命州县官“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宋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元朝户口类型比较困难,按职业划分,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1)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2)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一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朝(1)一般户籍基本沿袭明制,户籍管理相对松弛(2)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减弱(3)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学问点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1.基层组织(1)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干脆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2)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里设里正。后代沿袭这种乡里制度,稍有改变。(3)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4)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2.社会治理(1)特点:注意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2)演化秦汉实行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北宋实施保甲制明朝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总编为一牌清朝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推行保甲制(3)趋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学问点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历代社会救济(1)缘由: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难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2)特点①主体:政府驾驭大量资源,救济的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②协助:社会力气的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中的赈济。(3)发展汉朝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整粮价隋唐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宋朝宗族通过设立族产,在衣食、住行、婚娶、蒙养,丧葬等方面资助族中贫困者。北宋范仲淹在族内创设义田,赈济族人明清慈善组织起先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2.古代优抚政策(1)缘由:中国古代始终有优抚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的传统,敬重与赡养老人,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2)方式①皇帝赏赐:秦汉时期,皇帝赐给高龄老人鸠杖,以示敬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优抚高年平民。②设置机构:唐朝起先,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特地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众济院、明清的养济院。《商君书》记录了商鞅与其他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其中《去强》一篇中说:欲使国家富强,必需具体了解国内成年男女、年老和弱小者、官员和士兵、以游说谋生者及从事工商业者等的数量。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概括商鞅变法整顿户籍制度的目的。提示:目的:强化统治,实现富国强兵。“诸色户计”“诸色户计”是元代各种人户的总称。元代户籍制度特别困难,政府依据全国居民担当的不同义务以及职业、民族、宗教和社会地位的不同等状况,把人们划分为各种人户,称为“诸色户计”或“诸色人户”。民户是主要人户,也是诸色户计的基础。元政府在民户中实行户等制,以三等九甲为序征发赋役。乡里的主要管理功能(1)教化民众,劝民行善。(2)规范乡民日常行为,主要是婚丧、祭祀等方面的交往礼俗。(3)患难相恤,互帮互助。(4)解决日常纠纷,维持社会治安。十家牌法十家牌法,是古代乡间管理方法,由明朝中期王守仁首创。十家牌法规定每十家为一牌,牌上注明各家的丁口、籍贯、职业,十家轮番巡查。一家隐匿盗贼,其余九家连坐。如有人口变动,需向官府申报,不然被认定为“黑户”。十家牌法使保甲制度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记载:“(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赈粜(卖出);义仓以赈济;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提示:赈灾救助措施的多样性。古代的户籍制度■情境探究········································································1.获得信息唐朝户籍制度材料一唐朝在申报户籍信息的时候,必需接受一道叫作“团貌”的程序。衙门在居民登记户籍时,要查验年龄和相貌,记录有人户的肤色、身高、面部等特征……验查无误之后,便依据年龄大小在户籍档案上注明“黄小中丁老”……唐代户籍制度形成了“编户”与“非编户”两个不同等的阶级,编户为良民(自由民),非编户为贱民(非自由民)。——曾庆江《户籍册上的古代中国》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述唐朝户籍制度的主要内容。提示:设置“团貌”程序,记录人口体貌特征;依据年龄大小进行户口登记;户口分为“良”“贱”,人身自由不同。2.论证观点宋代户籍制度是开放的材料二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淌,“贫富无定势”,世家大族进一步减弱;另一方面,两税法使古代赋税制度由“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基于此,宋代废良贱户籍制,依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居民户口。又依据居民有无不动产,划分“主户”与“客户”。——据吴钩《户口册上的中国》有学者认为:“宋代的户籍和城市都是开放的”,结合材料二和所学学问简要论证这一观点。提示:这种观点具有合理性。宋代“不抑兼并”,允许产权自由流淌,依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户”与“乡村户”,户籍制度下,百姓的人身束缚得以减弱,没有田产的客户可以迁徙,移居到一个地方一年以上就可获得户籍,商人、佣工和流民都可以进入城市,因此可见在肯定程度上“宋代的户籍和城市都是开放的”。■素养形成·······························································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1.户籍具有地域性。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想方设法将人口限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淌。2.户籍具有等级性。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其中,特权户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逝。民籍户种是平民百姓拥有的户籍,是主体户种,这些人是国家赋役的重要担当者。3.户籍具有世袭性。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限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晰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淌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4.户籍具有社会治安职能。在我国历史上,户口的管理也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建秩序,特殊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殊是宋代以后出现保甲制,给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古代的基层治理与社会救济■情境探究········································································1.获得信息古代乡村治理变革材料一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特别重视。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唐朝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正式的限制与统治逐步增加。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保甲对乡里的限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调越来越弱。——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缘由。提示: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转变;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的干预和限制逐步加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缘由:国家统一;封建制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须要。2.论证观点明清基层治理材料二费正清曾说:“中华帝国有一个不行思议的地方,就是它能用个很小的官员编制来统治如此众多的人口。”进而他说明:“政府统治的活动可以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往下只到地方县一级的正规官僚机构的活动,另一类是由各地缙绅之家进行领导和施加影响的非正规的网状系统的活动。”“地方长官是中心政府任命的该地惟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亲密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摘编自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在闻名学者秦晖提出“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靠乡绅。”的观点,请结合材料简要论证这一观点。提示:这一观点是有道理的。在中国古代社会,行政力气一般只延长到县一级,再往下,官府只限制地方上的财税、军队和意识形态等大事,把一部分较琐碎的事务管理权交给地方自决,由具有剧烈自治色调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在行政司法、经济活动、精神生活等方面,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从而削减了行政管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强了中心集权。■素养形成·······························································中国古代乡里基层组织的四大特点1.严密性:里、亭、什伍、保甲的纵向管理限制,这是“经”;宗族组织、村落组织的自治自管,这是“纬”;兵籍制度以及与其匹配的赋役、治安、教化等则是经、纬之基点,从而真正构成了限制基层乡里社会的严密管理网络。2.独立性:古代乡里基层组织在行使国家统治管理职能和乡里社会公共管理职能时,必需适应乡里社会特定的自然、经济、政治条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表现为基层政权组织独立行使管理乡里社会的各种职责,自成一体、自我运转,成为独立的基层管理系统。3.宗法性:在宗法血缘关系厚重的乡里社会中,以血缘伦理关系为纽带组成的宗族组织,融于乡党里闾,合于基层政权之中,使得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高度结合。4.自治性:乡里社会绝大多数事务皆由乡里社会中居于优势地位的乡绅、族长和乡里保甲头目来进行处理。就组织类型来看,自治表现为血缘宗族对族众和宗族内部的自治,以及地缘村落就全体村民的整体社会利益关系的自治。1.西汉时期政府实行编户制度,将民户的一些基本状况具体登记在户籍上。这一制度的实施()A.增加了国家治理实力 B.加重了一般民众的负担C.旨在驾驭人口真实状况 D.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力A[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编户制度能使国家驾驭人口的真实状况,为征发赋役供应依据,增加了国家治理实力,故选A项;编户制度是国家治理的举措之一,不会干脆加重一般民众负担或增加国家财力,故解除B、D两项;编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封建专制统治,驾驭人口真实状况只是其中一个目的,C项中“旨在”表述错误,故解除。]2.宋代的户籍制度按“常产”(主要是土地)的有无划分为主户、客户。下面为宋代主户、客户的数量统计表。据表可知,这一时期()时间主户(户)客户(户)客户比重(%)景祐元年(1034年)6067583422898241.07庆历二年(1042年)6671392376462636.07嘉祐六年(1061年)7259581388153134.84元符二年(1099年)13276441643911432.66A.政府的税收收入削减 B.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C.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 D.土地集中的程度降低D[材料是宋代主户、客户的数量统计表,不能反映政府的税收收入,故A项错误;客户所占比重削减不能说明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故B项错误;客户所占比重削减说明自耕农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宋代客户所占比重渐渐下降,说明拥有土地的主户渐渐增多,土地集中的程度降低,故D项正确。]3.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相互监督。唐朝的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中国古代政府实施该类举措的共同作用是()A.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B.加强了基层自我管理C.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D.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B[秦朝的什伍组织和唐朝的邻保制度,让百姓邻里相互监督,加强了基层自我管理,故选B项;材料内容与地方行政效率无关,解除A项;材料中的举措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没有关系,解除C、D两项。]4.《墨子·七患》说:“仓无备粟,不行以待凶吉。”这说明()A.墨子有一套完善的社会救济方案B.墨子的设想得以实现C.墨子是社会救济专家D.中国的社会救济思想早已有之D[题干说明,至少在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主动储备、以备时常之需的思想,故D项正确。]5.范仲淹乐善好施,常常接济贫困的亲友或者没有血缘关系的贤者,他的行为()A.说明他经济实力特别雄厚B.体现出他良好的人际关系C.证明白政府的重民思想D.契合了救济活动的发展趋势D[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解除;范仲淹的行为与人际关系没有联系,B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政府因素,C项错误;宋朝以来,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渐渐兴起,与材料内容相契合,故D项正确。]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心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