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省高考地理模拟试卷(三)_第1页
2023年广东省高考地理模拟试卷(三)_第2页
2023年广东省高考地理模拟试卷(三)_第3页
2023年广东省高考地理模拟试卷(三)_第4页
2023年广东省高考地理模拟试卷(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广东省高考地理模拟试卷(三)·学生版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在中国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乡村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乡城流动人口的返乡回流现象逐渐显现,流动人口呈现外出与回流并存的趋势,大量的流动人口回流对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图为中国流入地的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空间差异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1.东南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流动人口回流意愿较高,主要原因分别为()A.流入地产业转型升级、流入人口数量小 B.流入地产业转型升级、流出地政策影响 C.流入人口数量大、流出地政策影响 D.流入人口数量大、流入地工资下降2.15~19岁和55~59岁回流意愿较高的共同原因可能是()A.劳动强度较大 B.返乡创业 C.家乡就业机会多 D.受教育水平低乌玛高速公路是乌海至青海玛沁高速公路的简称,该高速公路途经银川和中卫,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三环四纵六横”高速公路网规划的最西纵线。公路沿途起沙风(沙粒起动需要的最小风速)以西北风为主,且大于12m/s的风集中于西北方向。如图示意乌玛高速公路中卫段防护体系构成。据此完成3~4题。3.乌玛高速公路风沙防护的重点方向是()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4.乌玛高速公路两侧防护体系布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高速公路两侧风沙强度不同,防护要求具有差异 B.高速公路两侧水源条件不同,植被适应性差异大C.高速公路不同路段走向不同,风沙活动方向多变 D.高速公路两侧地形变化较大,防护体系因地制宜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之南、南岭以北,独特的地理条件导致该省多冷害、冻害发生。我国将冷空气分为弱冷空气、较强冷空气、强冷空气和寒潮四个等级。如图为1961~2016年湖南省冷空气降温幅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完成5~7题。5.推断1961——2016年湖南省受弱冷空气影响年均次数()A.自东南向西北递增 B.自东向西递增 C.自东北向西南递增 D.自北向南递增6.湖南省南部受较强冷空气影响次数多、降温幅度大的主要原因是()A.南岭阻滞 B.植被茂密 C.距海较近 D.地形平坦7.与湖南省冷空气影响频繁区存在季节性位移密切相关的是()A.东南信风带 B.副热带高压带 C.赤道低压带 D.西南季风带我国北方某城市广场上有数颗高大树木。如图为“广场树木位置示意图”。在一段时间内,甲处树木的影子每天经过丙点的时刻不同,而经过乙点的时刻相同。据此完成8~10题。8.当树木影子经过乙点时,当地地方时为()A.6时 B.9时 C.12时 D.18时9.该时段可能在()A.元宵节前后 B.妇女节前后 C.劳动节前后 D.国庆节前后10.该现象每年出现的时长约为()A.3个月 B.6个月 C.9个月 D.12个月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中华龙鸟化石,产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页岩中,该岩层还含有丰富的各类动植物化石。读中华龙鸟化石图片,据此完成11~12题。11.根据化石推断,中华龙鸟最可能的生存环境是()A.火山频发的高原山地 B.温暖湿润的湖泊附近 C.风沙肆虐的沉积盆地 D.冰川广布的高寒荒漠12.这些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太行山地区有着地球上最长的峰墙,实属为罕见。峰墙形似墙板,墙面陡直,墙顶平整。如图为墙状山演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3~14题。13.大规模的峰墙在地球表面较为罕见的原因是()A.人类活动破坏 B.风化侵蚀剧烈 C.暴雨洪涝频发 D.地质灾害摧毁14.请按照地貌形成的时间顺序,将①峰丛、②峰墙、③残丘、④新的峰墙进行排序()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①④②③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深受人类活动影响。图1为1990~2019年黄河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变化示意图,图2为2000~2020年黄河流经省区土地利用转型方向及面积示意图。回答15~16题。15.据图分析,关于黄河流域土壤侵蚀变化描述正确的是()A.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使土壤侵蚀强度减弱 B.气候变化导致各等级的土壤侵蚀面积均减少 C.受到重度侵蚀的土壤面积和比例无显著变化 D.1990﹣1999年间土壤侵蚀治理成效最为明显16.据图推断,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最主要措施是()A.矿区生态修复 B.退耕还林还草 C.沙漠裸地农垦 D.生活环境治理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广西“网红小吃”螺蛳粉,因其独特风味走红海内外,螺蛳粉产业的发展,让配料黑木耳需求巨大,为解决供给问题,当地政府引导农户种植木耳。起初,黑木耳主要采用木材栽培方式,随“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将天然林材制作为木耳培养料的做法被禁止,广西各地探索试验利用其它产业链的剩余料(如:菠萝皮、桑枝、稻草、蔗叶、蔗渣等)作为栽培基质种植黑木耳,取得较好效益。(1)结合图文材料,从气候角度简述广西黑木耳的生长习性。(2)分析黑木耳在广西得以广泛种植的社会经济原因。(3)广西采用剩余料为栽培基质种植黑木耳,简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4)请为广西黑木耳高产高效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18.(18分)倒置河床是一种地形高出周边地表的河流状正地貌,美国犹他州多保存较为完整的倒置河床。晚侏罗纪,塞维尔造山带隆升,山前形成黏土为主的冲积平原,河道中沉积了大量砂岩和砾岩。中白垩纪,海平面上升,冲积平原的位置被纵贯北美洲中部的内陆海淹没。直到7500万年后的第三纪,伴随着地壳快速隆升,河相沉积的砂岩和砾岩残余形成倒置河床。该地区高耸宽大的倒置河床对区域水系形态产生重要影响。图1示意倒置河床景观,图2示意研究区位置和范围。(1)分析地壳运动在促进犹他州倒置河床形成中的作用。(2)说明倒置河床对当前水系形态的影响。(3)简述犹他州现存的倒置河床保存较为完整的原因19.(2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阿特拉斯山脉位于非洲西北部,全长约2400公里。该山脉山峰海拔多在2500米以上,最高峰图卜卡勒山高4165米,山顶常年积雪直至盛夏融化。隆起的阿特拉斯山脉像一道绿色的屏障,使山脉东南和西北两侧地区形成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东南侧沙漠广布;西北侧分布着森林,其植被具有低矮、硬叶等特征。如图为阿特拉斯山及周边地区示意图和附近著名城市拉巴特的气候资料图。(1)说出阿特拉斯山脉被称为“绿色天然屏障”的原因。(2)结合图文资料,从气候的角度简析当地植被特征的形成原因。(3)请在下图中绘出图卜卡勒峰的雪线示意线,并简述山脉的积雪给该地区聚落带来的主要影响。

2023年广东省高考地理模拟试卷(三)·教师版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在中国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乡村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乡城流动人口的返乡回流现象逐渐显现,流动人口呈现外出与回流并存的趋势,大量的流动人口回流对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图为中国流入地的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空间差异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1.东南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流动人口回流意愿较高,主要原因分别为()A.流入地产业转型升级、流入人口数量小 B.流入地产业转型升级、流出地政策影响 C.流入人口数量大、流出地政策影响 D.流入人口数量大、流入地工资下降【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等;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婚姻家庭等;3、政治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等。【解答】解:由于东南沿海地区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转变,大量的劳动力选择了回流,流入地的流入人口数量庞大,A错误。从流入地角度来说,由于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和产业转型,大量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转变,使得这些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逐渐减少,由于产业升级所带来的高淘汰率,大量的劳动力选择了回流。从流出地的角度来说,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资源禀赋好,为了合理开发西部资源并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家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西部大开发、西气东输等。由于政策的影响,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带动了劳动力需求,劳动力类型主要为农民工,这种类型的劳动力流动时间相对较短,在长期的居留选择上,他们仍会返回家乡,故回流意愿较高,B正确,C错误。随着产业升级,流入地的工资水平会升高,D错误。故选:B。2.15~19岁和55~59岁回流意愿较高的共同原因可能是()A.劳动强度较大 B.返乡创业 C.家乡就业机会多 D.受教育水平低【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环境适宜程度、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等;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条件、经济收入)、城市化推进、大型项目建设、区域开发、交通条件等;政治因素(政治中心的建立和迁移、人口迁移和经济政策、战争等);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地域文化差异等)。【解答】解:劳动密集型企业多为重复的流水线作业,劳动强度大且枯燥,故年纪小的和年龄大的回流较多,A正确。15﹣19岁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会比较高,D错误。55﹣59岁流动人口年龄较大,返乡创业的意愿并不会太强,B错误。55﹣59岁流动人口年龄较大,就业机会较少,C错误。故选:A。乌玛高速公路是乌海至青海玛沁高速公路的简称,该高速公路途经银川和中卫,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三环四纵六横”高速公路网规划的最西纵线。公路沿途起沙风(沙粒起动需要的最小风速)以西北风为主,且大于12m/s的风集中于西北方向。如图示意乌玛高速公路中卫段防护体系构成。据此完成3~4题。3.乌玛高速公路风沙防护的重点方向是()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分析】乌玛高速公路风沙防护的重点方向可以根据风力大小、沙源位置等角度分析。【解答】解:根据材料可知,乌玛高速公路沿途起沙风以西北风为主,且大于12m/s的风集中于西北方向;在该地冬季风(西北风)强劲,且西部是腾格里沙漠,西部沙源丰富;西北风影响下的风沙活动多,需要严密防范,因此乌玛高速公路风沙防护的重点方向是西北风,C正确。故选:C。4.乌玛高速公路两侧防护体系布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高速公路两侧风沙强度不同,防护要求具有差异 B.高速公路两侧水源条件不同,植被适应性差异大 C.高速公路不同路段走向不同,风沙活动方向多变 D.高速公路两侧地形变化较大,防护体系因地制宜【分析】根据防沙原理和设置方法不同,沙障可分为平铺沙障和直立式沙障。平铺沙障是固沙型沙障,利用柴草秸秆、卵石、贴土等方式减缓风沙流动速率,在荒漠东部地区比较常见;立式沙障为积沙型沙障,风携带的沙质物受到阻挡会沉积在沙障前后,从而减少输沙量。【解答】解:乌玛高速公路是乌海至青海玛沁高速公路,在公路的西部有腾格里沙漠,且该地西北风较为强劲,西北风影响下,从西部吹来的风沙更多,会威胁公路行车安全,相较于西北方向,其他方向没有如此丰富沙源和强劲风影响,因此在公路两侧防护体系布局差异有所不同,A正确。乌玛高速公路两侧防护体系是风沙防护体系,是根据两侧风沙强度不同而设置的,不是因地制宜,D错误。该地属于西北地区,干旱缺水,公路两侧的水源差异不大,对植被的适应性影响不大,B错误。乌玛高速公路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风沙活动方向稳定,C错误。故选:A。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之南、南岭以北,独特的地理条件导致该省多冷害、冻害发生。我国将冷空气分为弱冷空气、较强冷空气、强冷空气和寒潮四个等级。如图为1961~2016年湖南省冷空气降温幅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完成5~7题。5.推断1961——2016年湖南省受弱冷空气影响年均次数()A.自东南向西北递增 B.自东向西递增 C.自东北向西南递增 D.自北向南递增【分析】湖南省受弱冷空气影响年均次数需要结合图例和方位进行分析。【解答】解:1961——2016年湖南省受弱冷空气影响年均次数西北部多于东南部,自东南向西北递增。故选:A。6.湖南省南部受较强冷空气影响次数多、降温幅度大的主要原因是()A.南岭阻滞 B.植被茂密 C.距海较近 D.地形平坦【分析】降温幅度需要结合冷空气来源和地形进行分析。【解答】解:较强冷空气入侵湖南省后,抵达南岭后受阻而易在其北部停留堆积,因此冷空气持续时间长、降温幅度大。故选:A。7.与湖南省冷空气影响频繁区存在季节性位移密切相关的是()A.东南信风带 B.副热带高压带 C.赤道低压带 D.西南季风带【分析】湖南东、南、西三面环山。冷空气从北方进入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湘南丘陵无压力,最后受到南岭阻碍,难以继续前进而停留在省内。【解答】解:根据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特征可知,湖南省主要受季风环流控制,不受东南信风带和赤道低压带影响,AC错误。西南季风对湖南省的直接影响小,且其为暖湿气流,D错误。副热带高压带位置的变化会导致冷空气影响位置变化,北半球冬季副热带高压带南移,湖南省北部易受到冷空气影响,B正确,故选:B。我国北方某城市广场上有数颗高大树木。如图为“广场树木位置示意图”。在一段时间内,甲处树木的影子每天经过丙点的时刻不同,而经过乙点的时刻相同。据此完成8~10题。8.当树木影子经过乙点时,当地地方时为()A.6时 B.9时 C.12时 D.18时【分析】某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时间差(经度间隔15°,时间差1小时;经度间隔1°,时间差4分钟)(知东求西用减,知西求东用加)。【解答】解:由材料可知,甲处树木的影子每天经过丙点的时刻不同,而经过乙点的时刻相同,由此判断,当影子经过乙点时,当地地方时为12:00,C正确,ABD错误。故选:C。9.该时段可能在()A.元宵节前后 B.妇女节前后 C.劳动节前后 D.国庆节前后【分析】某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时间差(经度间隔15°,时间差1小时;经度间隔1°,时间差4分钟)(知东求西用减,知西求东用加)。【解答】解:在一段时间内,甲处树木的影子每天经过丙点的时刻不同,说明该时段位于夏半年,冬半年的时候影子不经过丙点,ABD错误。劳动节是5月1日,东北方位日出,能够在一段时间内的早上,使树木的影子经过丙点,C正确。故选:C。10.该现象每年出现的时长约为()A.3个月 B.6个月 C.9个月 D.12个月【分析】一般在早上的时候,太阳照在树上,树的影子比较长,太阳升得越高,树的影子越短。所以影子越长,对应的时间越早,影子越短,对应的时间越接近中午。【解答】解:在夏半年的时段内会出现以上现象,时间长度达半年左右,即6个月,B正确,ACD错误。故选:B。中国地质博物馆的馆藏精品中华龙鸟化石,产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页岩中,该岩层还含有丰富的各类动植物化石。读中华龙鸟化石图片,据此完成11~12题。11.根据化石推断,中华龙鸟最可能的生存环境是()A.火山频发的高原山地 B.温暖湿润的湖泊附近 C.风沙肆虐的沉积盆地 D.冰川广布的高寒荒漠【分析】中华龙鸟生存于距今1.4亿年的早白垩世。1996年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发现它的化石。开始以为是一种原始鸟类,定名为“中华龙鸟”,后经科学家证实为一种小型食肉恐龙。【解答】解:该岩石还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物和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可知,中华龙鸟生存的地方有丰富的动植物,而动植物多分布在温暖湿润、有充足水源、不易遭受灾害的地方,且页岩是由湖泊沉积形成的。故选:B。12.这些喷发出来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分析】地球的内部圈层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球的外部圈层可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各个圈层既围绕地表可各自形成一个封闭的体系,同时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共同促进地球外部环境的演化。【解答】解:很显然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到岩石圈。故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故选:A。太行山地区有着地球上最长的峰墙,实属为罕见。峰墙形似墙板,墙面陡直,墙顶平整。如图为墙状山演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3~14题。13.大规模的峰墙在地球表面较为罕见的原因是()A.人类活动破坏 B.风化侵蚀剧烈 C.暴雨洪涝频发 D.地质灾害摧毁【分析】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它将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其结果往往使地表趋于平坦。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是在内力和外力长期作用下形成的。【解答】解:读图文分析可知,墙状山是地壳运动岩层被抬升,同时岩层发生垂直断裂,经过流水、风等外力沿着垂直裂隙冲刷侵蚀发生崩解,平行裂隙﹣裂隙加宽形成,墙状山经过进一步风化、侵蚀会逐渐变成体积更小的峰丛;随着持续被侵蚀,最终会消失,所以大规模的峰墙在地球表面较为罕见的原因是风化侵蚀剧烈导致墙状山消失了,B正确,ACD错误。故选:B。14.请按照地貌形成的时间顺序,将①峰丛、②峰墙、③残丘、④新的峰墙进行排序()A.②①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①④②③【分析】墙状山的形成过程:岩层、岩体被切割分解,最容易沿着垂直方向的裂隙进行。一方面,大气降水和地表流水,容易沿着垂直裂隙渗透、冲刷;另一方面,岩石也很容易受重力作用沿此发生崩解。当某一走向的垂直裂隙特别发育时,就会把岩层或岩体切割成墙状山岭。【解答】解:结合材料分析,墙状山的形成过程为地壳上升运动,岩层被抬升,地壳运动导致岩层发生垂直断裂,形成高原、台地,经过流水、风等外力沿着垂直裂隙冲刷侵蚀发生崩解,平行裂隙﹣裂隙加宽,形成墙状山;墙状山经过进一步风化、侵蚀,可能会逐渐变成体积更小的峰丛;随着墙状山持续被侵蚀,最终只留下残丘,直至消失;然后伴随地壳上升运动,又会有新的峰墙出现,所以排序应为②峰墙→①峰丛→③残丘→④新的峰墙,A正确,BCD错误。故选:A。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深受人类活动影响。图1为1990~2019年黄河流域土壤侵蚀面积变化示意图,图2为2000~2020年黄河流经省区土地利用转型方向及面积示意图。回答15~16题。15.据图分析,关于黄河流域土壤侵蚀变化描述正确的是()A.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使土壤侵蚀强度减弱 B.气候变化导致各等级的土壤侵蚀面积均减少 C.受到重度侵蚀的土壤面积和比例无显著变化 D.1990﹣1999年间土壤侵蚀治理成效最为明显【分析】荒漠化类型:包括土地沙漠化(三北)、石质荒漠化(西南喀斯特地貌区)、次生盐渍化(西北干旱灌溉区和华北半湿润区)等。西北地区是我国风沙危害、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干旱(提供了风、沙条件)、气候变异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解答】解:读黄河流经省区土地利用转型方向及面积示意图可知,当地进行了退耕还林还草,荒漠化治理等,将大量农业生产用地和沙漠裸地转化为了生态建设用地,故主要是由于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使土壤侵蚀强度减弱,A正确。30年间,黄河流域地区的气候变化不明显,不会由于气候变化导致土壤侵蚀面积减少明显,B错误。读图可知,30年来,黄河流域受到重度侵蚀的土壤面积和比例均显著下降,其中1999﹣2010年土壤侵蚀面积下降最多,治理成效最为明显,CD错误。故选:A。16.据图推断,该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最主要措施是()A.矿区生态修复 B.退耕还林还草 C.沙漠裸地农垦 D.生活环境治理【分析】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有植被、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放牧等。【解答】解:读黄河流经省区土地利用转型方向及面积示意图可知,当地进行了退耕还林还草,荒漠化治理等,将大量农业生产用地和沙漠裸地转化为了生态建设用地,故退耕还林还草使得当地土壤抗侵蚀能力增强,土壤侵蚀强度减弱,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B正确。结合右图可知,30年来矿区生产面积和城乡生活用地在增多,但材料未体现出当地的矿区生态修复和生活环境的治理工作,且两者对于当地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壤侵蚀针对性不强,故不是其生态建设的最主要措施,AD错。沙漠裸地农垦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C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1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广西“网红小吃”螺蛳粉,因其独特风味走红海内外,螺蛳粉产业的发展,让配料黑木耳需求巨大,为解决供给问题,当地政府引导农户种植木耳。起初,黑木耳主要采用木材栽培方式,随“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将天然林材制作为木耳培养料的做法被禁止,广西各地探索试验利用其它产业链的剩余料(如:菠萝皮、桑枝、稻草、蔗叶、蔗渣等)作为栽培基质种植黑木耳,取得较好效益。(1)结合图文材料,从气候角度简述广西黑木耳的生长习性。(2)分析黑木耳在广西得以广泛种植的社会经济原因。(3)广西采用剩余料为栽培基质种植黑木耳,简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4)请为广西黑木耳高产高效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分析】(1)气候主要包括光照、热量和降水等角度。(2)黑木耳在广西得以广泛种植的社会经济原因可以从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等角度分析。(3)广西采用剩余料为栽培基质种植黑木耳的积极影响可以从社会、生态、经济等角度分析。(4)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解答】解:(1)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条件好、降水充沛,广西黑木耳的生长习性应是喜欢温暖湿润的林下生境。(2)材料可知,广西螺蛳粉产业的发展,让配料黑木耳需求巨大,市场需求大;当地政府引导农户种植木耳,政府政策扶持;广西当地有较好的种植黑木耳的技术。(3)材料表明广西黑木耳利用其它产业链的剩余料(如:菠萝皮、桑枝、稻草、蔗叶、蔗渣等)作为栽培基质,取得较好效益。生态意义上减少了废料数量,减缓了剩余料的堆积储存和污染,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间接保护了天然林,提高了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经济:变废为宝,资源高效利用,延长相关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经济效益提高。社会层面扩大了农民收入,吸引外出务工人口回乡创业,促进了社会稳定等。(4)材料可知广西黑木耳种植主要是来确保原料供应的,产业链较短,缺乏深加工,因此要推进木耳的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要加强宣传,扩大品牌效应,发展特色旅游业;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同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木耳的品质等。故答案为:(1)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条件好、降水充沛。生长习性应是喜欢温暖湿润的林下生境。(2)广西螺蛳粉产业的发展,黑木耳需求量大,市场需求大。当地政府引导农户种植木耳,政府政策扶持。(3)广西采用剩余料为栽培基质种植黑木耳,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废弃物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4)推进木耳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借助木耳标志产品,发展特色旅游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木耳品质;健全销售体系,加强宣传,扩大品牌效应。18.(18分)倒置河床是一种地形高出周边地表的河流状正地貌,美国犹他州多保存较为完整的倒置河床。晚侏罗纪,塞维尔造山带隆升,山前形成黏土为主的冲积平原,河道中沉积了大量砂岩和砾岩。中白垩纪,海平面上升,冲积平原的位置被纵贯北美洲中部的内陆海淹没。直到7500万年后的第三纪,伴随着地壳快速隆升,河相沉积的砂岩和砾岩残余形成倒置河床。该地区高耸宽大的倒置河床对区域水系形态产生重要影响。图1示意倒置河床景观,图2示意研究区位置和范围。(1)分析地壳运动在促进犹他州倒置河床形成中的作用。(2)说明倒置河床对当前水系形态的影响。(3)简述犹他州现存的倒置河床保存较为完整的原因【分析】(1)地壳运动即地质运动,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结构和表面形态就在不断发生变化。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2)倒置河床对当前水系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河流流向、支流数量和流域面积的影响。(3)倒置河床保存较为完整的原因主要从当地的气候、土壤、植被等方面分析。【解答】解:(1)晚侏罗纪,塞维尔造山带隆升导致落差变大,河流经过侵蚀搬运堆积,在山前形成冲积平原,河流搬运来的大量砂岩和砾岩沉积在河道中;中白垩纪,海平面上升,海水淹没了冲积平原,河道中的沉积物被海洋沉积物覆盖,得以保存;第三纪,伴随着地壳快速隆升,外力侵蚀作用增强,河道中的砂岩和砾岩抗侵蚀能力强,凸起形成倒置河床。(2)倒置河床地貌河流所在地区地形高出周边地表,区域周边地表整体被侵蚀导致地势降低,河床周边所在区域侵蚀速度更快,导致河床所在地区地势更高,形成局地的分水岭,倒置河床两侧形成众多坡面径流,坡面径流最终汇集到干流,所以支流数量虽多,但汇水面积小,干流流向多数与倒置河床平行,只有在倒置河床薄弱地带,河流才会切穿倒置河床。(3)根据景观图和区域位置范围图可知,该地区气候干旱,流水的侵蚀作用较弱;倒置河床上的砂岩、砾岩风化改造弱,土壤发育程度低,抗侵蚀能力强,对河床下部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缺失,植物根系对河床的破坏作用小,使河床的完整性得以保存。故答案为:(1)晚侏罗纪地壳抬升,落差增大,河流挟带大量物质,在山前平原上堆积河相沉积物;中白垩纪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海相沉积层覆盖河相沉积层,使河相沉积得以长时期保存;第三纪地壳抬升,剥蚀加快,河相沉积物抗侵蚀能力较强,凸起形成倒置河床。(2)影响河流流向,多数河流平行于倒置河床,在薄弱地带才能切穿倒置河床;形成局地分水岭,导致支流数量多,但汇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